『壹』 廣州最壕的土豪村,到底有多土豪
廣州天河區是最富裕的區,也是實力最強的區,全區面積只有96平方公里,這里是廣州的新城區,也是廣州的窗口。得益於廣州經濟的發展,這里誕生了三大土豪村,戶戶是土豪。
天河區是廣州CBD的所在地,珠江新城是廣州中央商務區,承擔著廣州總部經濟核心的地位和責任。這里是廣州影響中國,廣州走向世界的地方,珠江新城集中了廣州最多最高的摩天大廈,這里的都市景觀可以比肩世界任何大都市。
天河區的繁華發達造就了很多農村土豪,廣州天河最窮的城中村獵德村,受益於廣州整體改造工程,借力珠江新城興建的東風變身為「廣州著名的土豪村」。許多村民在珠江新城分得多套回遷房,一夜間資產過千萬元。擁有11套房這在村裡屬於中上等水平,最好的有20多套。
石牌村四周被廣州CBD里的高樓大廈和繁榮的商業街包圍,石牌村裡居住著6萬多的外來人口,收房租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村裡人均分紅月收入1萬多元,私家車成為日常用品,未來拆遷這里將會誕生很多千萬、億萬富翁。
潭村坐落廣州CBD珠江新城內,是珠江新城裡少有的城中村。整個潭村改造後將建12棟住宅和商業辦公樓,其中商業辦公樓3棟,而其餘9棟都是住宅樓,最高的也有40層,最低為25層,村民人均可以得到2套房子。按照這里房價均5萬/平以上,這得又產生多少土豪呢。
廣州土豪城中村的有個段子:「嫁個石牌佬,有車有地樓又好;嫁個潭村佬,珠江新城值錢寶;嫁個獵德佬,日日數錢數到老。」遍地土豪啊,如果遇到以上城中村本地人,該娶的就娶了,該嫁的就嫁吧。
『貳』 粵港澳大灣區舊改 典型案例庫正式啟動徵集
在11月28日舉行的2019粵港澳大灣區「三舊」改造與城市更新年會上,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與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現場簽署戰略協議,共同發起籌建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宣傳專業委員會,共同打造「三舊」改造與城市更新媒體智庫,深入開展對廣東舊改和城市更新工作的宣傳報道。當天,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和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共同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三舊」改造與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庫正式啟動徵集。
記者獲悉,該案例庫旨在以客觀、鮮活的實踐樣本,全方位展示粵港澳大灣區「三舊」改造取得的新成就,同時為全省舊改工作下一步取得新突破提供參考樣本和實踐指引。平台重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肇慶、惠州、東莞、中山、江門九個城市近年實施的「三舊」改造項目,包括舊城鎮、舊廠房和舊村莊改造三種項目類型。
各地方政府、行業組織、企業及關注廣東「三舊」改造的所有熱心人士均可掃描右側小程序,登錄案例庫提交頁面,以「文字+圖片」的形式,推薦各類取得成效的「三舊」改造項目。所有資料應做到客觀、真實、准確。案例徵集採用自願方式,案例庫本身不收取任何費用,已經提交即視為授權向社會公開案例內容。
對於收集上來的舊改案例項目,主辦方將在省自然資源廳指導下,聘請權威專家對徵集的案例進行研究甄選,並在每年下半年公布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結果將在南方+客戶端和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官網公布。該案例庫及徵集辦法的最終解釋權歸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和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所有。
南方日報記者 葛政涵 見習記者 魏泓泉
資料來源: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案例1
廣州永慶坊
用「綉花功夫」活化歷史街區
永慶坊位於廣州市最美騎樓街——荔灣區恩寧路,東連上下九地標商業街,南銜5A級景區沙面,是極具廣州都市人文底蘊的西關舊址地域。
在整體改造之前,永慶坊所在片區一直保留著廣州西關傳統居屋的空間肌理,建築布局為傳統的竹筒屋,但建築風貌發展至今已產生較大的變化,傳統風貌建築多被改造,導致整體風貌較為雜亂。
2016年開始,萬科陸續獲得永慶坊一期和二期的改造資格。永慶坊一期佔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更新建築物約7000平方米,2016年10月開業運營。永慶坊二期佔地約9萬平方米,更新建築約7.2萬平方米,2018年10月啟動改造,部分街區於2019年國慶期間迎來開放。
永慶坊所在片區按照「老城市,新活力」的總體要求注入新時代的城市生活形態,是廣州市致力打造的具有歷史文化傳承和當代都市生活融合的中國新時期城市有機更新的標桿。
永慶坊探索出了「黨委統領、政府主導、企業承辦、社會參與」的舊城微改造模式,用「綉花功夫」活化廣州最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讓老街重新煥發新生。微改造模式基於原外輪廓不變的前提進行建築立面更新,讓「舊」和「新」有機結合。
案例2
廣州獵德村
舊村改造的「吃螃蟹者」
獵德村位於廣州珠江新城中南部,村址面積470畝。改造前的獵德村是廣州「城中村」的典型縮影,原有總建築面積68.6萬平方米,都為高密度的農民自建住宅,面積小、質量差,違建問題突出、消防隱患嚴重、治安環境復雜、衛生條件惡劣,村內部分古民居、古祠堂等因年久失修存在巨大安全隱患。
獵德村於2007年10月開始拆遷,是廣州最早啟動改造的城中村。到2009年底,整村改造基本完成,全體村民於2010年春節前搬入新居。
作為廣州城中村改造中引入房地產開發商參與的首個試點,獵德村採取開發商墊資、政府出政策、村委會協助的方式,解決村民拆遷安置和集體物業發展要求,實現改造項目自身經濟平衡。獵德村引入富力、合景泰富、新鴻基參與改造,三家房企股權平均各佔三分之一,分兩期發展,富力負責甲級寫字樓和五星級酒店、酒店式公寓部分,合景泰富負責公寓部分,新鴻基專注商業部分。
獵德村改造開創了「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改造模式,「拆一補一」的拆遷安置方式、規劃設計方案等都引起廣泛關注。隨著全面改造成功、村民全部實現回遷安置,獵德村也為隨後的其他城中村改造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案例3
廣州西關泮塘
舊城微改還原西關文化核心
西關泮塘項目位於廣州城西荔灣湖公園東北側,北臨中山八路,西側為洋塘五約新街,南側是龍津西路。根據廣東省委的指示精神和廣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指示,荔灣區擬進一步整合資源,完善各類要素,豐富西關泮塘的文化內涵。
西關泮塘項目總體規劃定位為展示嶺南和廣府文化的嶺南園林式城市客廳,形成西關泮塘「一池一廟一庵」、「五約五秀五館」、「七星七園七亭」的空間格局:一池,荔灣湖;一廟,仁威廟;一庵,福勝庵。五約,泮塘五約;五秀,泮塘五秀蓮藕、馬蹄、菱角、茭筍、茨菇;五館,海山仙館史料館、西關民俗館、荔園文獻館、西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荔灣博物館。七園,桃花園、藏舟園、宛亭園、綠陰園、淺水園、五香園、芳華園。
西關泮塘微改造有三大特點——保留歷史風貌建築,打造泮塘古村村落;以水為魂,凈化水面,打造嶺南水鄉;劃分功能,適度引導,調整泮塘古村商業業態。未來西關泮塘將打造「吃、住、行、購、旅、娛」的「最廣州」全方位體驗,延續廣州西關2000年從皇家苑囿到行商園林到市民公園的發展歷史,再現西關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
目前,該項目已基本完成房屋拆遷工作,正在編寫西關泮塘微改造的項目建議書,編制項目投資估算表。
案例4
廣州民間金融街
再現「十里洋場」商業文化氣場
廣州民間金融街位於廣州市越秀區長堤大馬路區域,毗鄰珠江北岸。歷史上的長堤有「中國金融第一街」之美稱,街區風光秀美、騎樓林立,是嶺南文化集散地、「十里洋場」商業文化發源地和廣州金融發源地。
該區域建設較密集,涉及改造規模較大,規劃區內建築外立面原有景觀風貌特徵破壞明顯,基礎配套設施逐漸老化,傳統街巷肌理也不斷遭到侵蝕。2012年初,廣州確定了建設集資金借貸、財富管理、支付結算、信息發布為一體,為中小微企業和居民個人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的金融服務的民間金融集聚區的目標。
按照發展設想,金融街地塊通過長堤大馬路及周邊「一軸兩街六區」的規劃改造,分兩期實施:一期為長堤大馬路為核心的改造區域,為金融街核心區,用地面積約6公頃,主要針對長堤大馬路段的改造,以環境整治、立面修飾、市政設施改造為主,吸引金融機構進駐。二期改造規劃拓展到西至人民南路、東至解放南路、北至一德路以北沿路街區、南至沿江西路,規劃范圍約41公頃。
金融街的改造立足於其發展現狀與區位條件,新舊並置的地區特色使其開發模式不同於一般的經濟金融中心,保護與更新的協調成為重要議題。要兼顧保留地區特色街巷與空間尺度、保護歷史遺存與激活地區活力、提供產業升級轉型載體的多重功能。
案例5
廣州潭村
自主改造引資整村拆除重建
潭村位於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新城東部,是廣州市政府納入第一批全面改造的52條城中村之一,是珠江新城需要改造的3個舊村中的一個,也是廣州市、天河區兩級政府2011年重點推進的「三舊」改造項目。
2012年4月5日,潭村城中村改造項目獲得批復,採取自主改造,整村拆除重建模式。自主改造引入合作企業,充分利用社會資金和專業特長。融資地塊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交給村自主改造開發。改造范圍內的公建配套無償交由政府管理。
潭村改造范圍總用地合計8.34公頃,改造房屋棟數628棟,總拆除建築面積17.59萬平方米,改造後總建築面積為31.95萬平方米,改造范圍內戶籍人口1913人,共966戶,另有一座佔地300平方米的姚氏族宗祠原址保留。
2017年9月28日,潭村舉行復建房交樓儀式,當年10月15日完成百分之百收樓任務目標。改造後的潭村區域環境和人居質量都顯著提升,村民經濟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潭村改造過程快速、高效、和諧,獲得廣大村民積極配合,實現多方共贏,充分體現城市更新的深遠意義——不僅在於舊村換新貌,提升城市形象,盤活經濟的更新,更在於激發出社會大眾追求先進、勇立潮頭、自我更新的精神擔當。
案例6
深圳華潤城
廣東最大城中村整體改造項目
華潤城即大沖舊改項目,是目前廣東省內最大的城中村整體改造項目,位於深圳市南山區深南大道與沙河西路交界處、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中區東片。在改造前,大沖村集體經濟主要依靠集體商鋪、廠房出租。村內樓房密集、小巷狹窄、街道凌亂、居室昏暗,與周邊現代整潔的城市風貌形成巨大反差。
大沖舊改項目佔地68.5萬平方米,涉及近1000戶原村民、300多戶非村民的動遷,約7萬居住人口的搬遷及1500多棟房屋的拆除。2007年,華潤與大沖實業股份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2011年9月基本完成拆遷安置工作,同年底開始全面開發建設。
如今,回遷物業大沖城市花園、大沖商務中心、大沖大廈已完成規劃驗收並投入使用。作為商品房項目的潤府一期和二期(一區)已完成規劃驗收,二期(二、三區)和三期陸續建設中。華潤置地大廈(二期)已於2017年12月完成規劃驗收。
「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股份公司參與」的運作模式在大沖村獲得空前成功。華潤城成為超大規模、現代化的商業、商務中心及居住社區,是深圳高技術產業園區和華僑城景區重要配套。區域環境獲得極大改善,當地村民還能參與回遷物業、寫字樓和酒店的管理。村內大王古廟和鄭氏宗祠兩個歷史建築的重建,也為大沖人守住了精神家園和歷史記憶。
案例7
深圳方大工業園
「工改M0」的有益探索
方大工業園城市更新單元位於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毗鄰寶安中心區。該區域改造前為舊工業建成區,用地面積合計26997.5平方米,以1-3層的低層建築為主,大部分落成於1992至1993年。由於建築建設年代較早、建設標准較低,部分建築老化嚴重,經過長期的使用,水電管線失修,存在一定程度的消防隱患,空間環境較差,亟待更新。
2016年10月9日,《深圳寶安方大項目合作協議》正式簽訂,各類審批手續於2017年陸續辦妥,2018年10月30日正式取得預售證。該項目採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實施主體為碧桂園控股的深圳市天安中益實業有限公司。改造遵循與城市功能緊密結合的原則,確定合理的建設規模與產業發展方向,高效、集約利用土地,充分發揮土地潛在效益。根據規劃,方大工業園改造成地塊用地性質為新型產業用地(M0),用地面積為19323.2平方米,主要用於發展新型產業,未來該園區將建設環境優美、產業先進、配套完善的創意設計產業園。這也是寶安區城市更新局成立後批復的第一個「工改M0」項目,很多審批標准及許可權都在摸索中進行,具有開創意義。
案例8
珠海富華里
都市綜合體項目「工改商」樣板
富華里位於珠海市香洲區九洲大道與白石路交匯處,地處拱北商貿核心。富華里舊改項目原址為珠海市富華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廠區,以生產玻璃布產品為主,其建築風格為上世紀80年代的工業建築。
2009年9月,珠海市決定採用政府回收方式,將該廠整體搬遷至高欄港經濟區,原用地收回並簽訂補償協議。2010年1月,該項目作為珠海首個「三舊」改造土地公開掛牌出讓,由珠海市永福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中海全資附屬公司)取得該土地使用權。2014年,該項目作為落實九洲商貿中心區規劃的核心項目,列入香洲區十大重點工程。
富華里是珠海首個都市綜合體項目,誕生之初就被賦予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商業格局,提升人居環境,塑造城市新形象」的重要使命,建設過程中作了大量嘗試,力求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並在上下挖潛、功能集成等方面不斷推進城市功能完善,切實提升資源承載能力。
通過改造,富華里項目實現了促進經濟發展和完善城市功能的雙贏局面,原工業項目搬遷後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新項目投入使用後為珠海增加城市活力,富華里所在城區的空間品質得到提升。富華里為完善珠海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對城市規劃布局優化、政企合作、城市綜合體運營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案例9
佛山廣佛國際商貿城
重組土地權屬關系
廣佛國際商貿城中心區位於佛山市南海區城市中軸線北端,區位優勢突出。該項目所在區域改造前曾是全國有名的廢舊塑料加工區,集中分布著2000多家塑料、化工、五金等小型污染型廠企、店鋪,廠容廠貌臟亂差、環境污染嚴重,嚴重影響了村民的身體健康,環境污染問題也曾被各類媒體曝光。此外,該區域土地權屬情況復雜,歷史遺留問題突出,土地利用效益也相對低下。
廣佛國際商貿城項目屬於佛山市南海區城市更新第一輪十大示範片區,也是改革試點中片區綜合整治和制度的雛形。項目涉及改造面積共1837畝,是南海區大瀝鎮迄今為止改造面積最大的項目,改造主體為大瀝鎮政府成立的國資公司——廣佛商貿城發展有限公司,以國資公司為集體土地整備中心原型,在基層實踐中建立集體土地整備制度。
項目通過權屬調整、自願轉國有等方式,打破了產權壁壘,推動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商服與住宅等多權屬、多功能、多業態的混合使用,打破產權壁壘,促進土地整合開發。政府通過招商和統籌,引導集體土地產業轉型,落實公共用地,促進城鄉面貌改變。該項目在改造過程中,探索多種利益分配方式,實現國家、集體、企業的多方共贏。目前該項目已基本建成。
案例10
江門白石村
打造「山、水」的城市空間形象
白石村舊改項目位於江門市蓬江區,地處中心城區東部。村內居住區和工業區混雜,基礎設施還停留在村級水平,建築密度大,容積率偏低,屬典型城中村,與城市規劃該片區所承擔的城市商住區功能很不相符,迫切需要通過城市改造更新完善片區功能、提升區域形象,充分發揮有限的城區土地資源。
白石村舊改項目採用拆除重建的改造模式,由白石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投入約80億元資金自行改造,計劃分三期實施,自2010年啟動改造工作,預計2020年完成整體改造。
整村改造後規劃區的功能以居住為主,配套建設完善生態綠地、商務、文化娛樂、學校、綜合服務等生活基礎設施。擴建村辦醫院,配套小學和中學、社區服務中心、休閑廣場、商務大樓、肉菜市場等生活設施,改造完成後,白石村將成為宜居、商務、文化娛樂的商住區。
目前,白石村「三舊」改造項目仍在按規劃分期進行中,將致力在目標時間內打造與北新區、濱江新區一體化發展,共同構成整體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善的現代化活力城區。同時,發揮自身特有生態環境優勢與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山、水」的城市空間形象,建設沿港口路商業街區、白石活力中心,將白石村片區打造成江門一個多元化城區。
舊改案例徵集標准
只要取得以下任何一項或多項成效的舊改項目,均可向案例庫進行推薦:
(一)提升用地效率,增強建設用地供給能力;
(二)帶動投資和消費,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優化用地結構,推動產業轉型提升;
(四)改善人居環境,推進宜居城鄉建設;
(五)傳承歷史文脈,強化城市文化品牌;
(六)夯實基層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