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一百年前的廣州多少人
擴展閱讀
廣州塔地鐵一般多久停運 2025-01-15 17:20:21
上海閔行區哪裡買車便宜 2025-01-15 16:45:58

一百年前的廣州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4-06-25 11:30:12

㈠ 廣東番禺的歷史由來

一、番禺區的名稱由來

「番禺」之得名,歷來說法不一。

主要有三:一是「二山」說。《後漢書·地理志》、唐《元和郡縣志》及《初學記》等,均認為縣治有番山、禺山,因以為名。

明朝黃佐《廣東通志》載:「番禺縣治東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為泮宮;自南聯屬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黃佐《番禺二山記》雲:「二山相連如城,南漢時劉?鑿平。」

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說,相沿已久。番禺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置的古縣,番禺是南海郡的首縣,並為郡治所在地。

二是「一山」說,即番山之隅說。酈道元《水經注》載:「今入城東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縣名番禺,謂番山之禺也。」

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三是「蠻夷之地」說。

1953年在廣州西村石頭崗一號西漢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有鑄上「蕃禺」二字的漢式銅鼎。考古學家麥英豪在**《廣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據出土文物認為,秦至漢初,番禺的「番」,寫作「蕃」,與「藩」通。

即番蠻、蠻夷之意。《周禮·秋官》雲:「九州之外謂之蕃國」。

禺,猶隅,指區域、邊遠之地。秦漢之前,番禺一帶僻處一隅,中原 *** 視之為邊遠的蠻夷之地,因以為名。

以上三說,未有定論。歷代省志、府志、縣志,多持「二山」說。

中國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慣例,多數人相承古說,認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

二、番禺的名來由

番禺市在廣東省南部,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全市總面積1313.8平方公里。北上與廣州相連,南鄰中山、珠海,東眺東莞,西毗順德、南海。從番禺蓮花山港或南沙港乘船到香港只需一個小時,交通十分便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南海郡,番禺為南海郡屬下首縣,並為南海郡治所在地。2000多年前,番禺就是重要的港市,《史記·貨殖列傳》曾稱「番禺亦其一都會也」,列為全國九大都會之一。原來縣境范圍很廣,從漢至清,先後直接或間接劃出今珠江三角洲主要縣市和香港、澳門地區。歷史上番禺大都為地方一、二、三級政權所在地,境處廣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清代至民國前期,番禺和南海分東西兩半管治廣州。1921年廣州正式建市,番禺縣署於1933年遷至新造,1945年復遷至襪唯市橋。1958年1月,劃禺東、禺北為廣州市郊區。同年12月,番禺與順德合並為番順縣,半年後,恢復兩縣建置,並將中山縣屬大崗、萬頃沙、南沙、黃閣等地劃屬番禺。1992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市 *** 仍設市橋鎮。2000年5月21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同意廣東省撤銷番禺市和花都市設立廣州市番禺區和花都區的批復。7月10日,番禺撤市設區掛牌儀式在行政辦公大樓舉行。從此,番禺成為廣州市轄的一個行政區。

三、歷史

廣州地區(不完帆汪全是現在的廣州)歷史舊稱番禺,那是秦朝(秦始皇三十三年)前後。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軍南下,統一嶺南。任囂平定嶺南後,出任南海郡尉並在南海郡番禺縣內建城作為郡治,因處番山和禺山故起名為「番禺城」(史稱「任囂城」,范圍現今的倉邊路以西,越秀區倉邊路以西的兒童公園(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廣州市文化局、廣東省財政廳一帶)。

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時召見龍川縣令趙佗,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可以立國」,並假託秦廷命令,委趙佗代理南海郡尉。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

《史記·貨殖列傳》雲:「番禺亦其一都會也」,是當時全國九大都態好仔會之一。

四、廣州市的歷史起源

廣州最早的城市有歷史記載的是2200多年前的秦番禺城,史稱「任囂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秦統一嶺南,設郡縣,番禺為南海郡治,秦軍主將任囂為南海郡尉,人治番禺,修築城垣。從目前已發現的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看,秦統一嶺南後南海尉任囂所築的"番禺城"才是廣州最早的城,也是目前已知的嶺南最早出現的城市。前206年,趙佗建立南越國,建築了「周十里」的趙佗城。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漢平南越國,分南越國土為南海等九郡,南海郡治在番禹。廣州之名由此起。「番禺城」和「廣州」:而近代廣州在明清時期初具定型.

具體的可以資料在下面這個網站,原載於2000新千年元旦的《廣州日報》上。網站是 ://people/item/yjxqn/sjhg/0425.。

五、廣州市番禺市橋的來歷

乾隆《番禺縣志》載:市橋「舊議建縣治,已立城門,後乃改為附郡。今兩水猶稱東城涌、西城涌」。據說從前東城涌橋(故址即今大北、東涌、大東、橋東四路交匯處)畔閘門石匾刻有「石橋市」三字,後有人將這三字顛倒讀作「市橋石」,復因「石」字殘缺,約定俗成讀作「市橋」,作為地名,沿用至今。但清末其辦理鄉事機構,仍稱「石橋公所」(故址在水邊屋上街,1992年建馬路時拆除)。

清代,市橋為沙灣都平康社屬,是沙灣巡檢司駐地。民國時為市橋鄉,是第一區署駐地。抗日戰爭勝利後,遷縣治於此。1950年為區級鎮。1958年12月至1964年5月,一度改稱市橋鎮人民公社(以下各人民公社均稱「公社」)。80年代初,定為廣州市衛星城。

鎮的西南、北、東北三面為低丘。舊鎮區被市橋水道、東涌(民國時闢作馬路)、西涌、北涌(1984年改為下水道,上為環城路)四水環抱。80年代中期,先後擴展了新城、東城、北城3個居民點。

全鎮總面積(含轄內水域。以下各鎮同)5.94平方公里。鎮內街區面積近4平方公里。有水田1830畝,旱(基)地906畝,魚塘147畝。轄大南、海傍、橋東、西坊、新城、東城、北城等7個居民管理區,東郊、南郊、西郊、北郊、沙圩一、沙圩二等6個村民委員會,16個村民小組(1991年數。以下各鎮同)。1992年1月,沙頭鎮並入市橋。

六、歷史上廣州以前好像叫番禺的,那是什麼時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軍南下,統一嶺南。

任囂平定嶺南後,出任南海郡尉並在南海郡番禺縣內建城作為郡治,因處番山和禺山故起名為「番禺城」。

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時召見龍川縣令趙佗,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可以立國」,並假託秦廷命令,委趙佗代理南海郡尉。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史記·貨殖列傳》雲:「番禺亦其一都會也」,是當時全國九大都會之一。

對於「蕃禺」二字的解讀,學術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最主流的說法是「番禺」一名的由來是因為廣州城內有「番山」和「禺山」兩座山的緣故,但因不知道「禺山」的具 *** 置,這種說法備受爭議。

另外幾種說法認為「蕃」與「藩」、「番」在古代是互相通用的,指邊遠、偏僻的地方,「禺」字是區域的意思,「番禺」指遠離中原王朝的嶺南地區。

七、廣東這個地方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廣東,《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也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揭陽、四會5個縣,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八、廣州市的歷史起源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舊稱省城(簡稱省),或叫番禺(縣)、南海(縣)。

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西江、北江、東江水道在此匯合,瀕臨南中國海,珠江入海口,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亦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 廣州是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廣州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

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宋元時期,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說廣州已經比當時世界著名商貿城市威尼斯大三倍。

清朝閉關鎖國時廣州十三行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壟斷全國外貿,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 廣州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

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黃花崗起義、廣州起義均發生在廣州。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曾經三次建立了臨時政權。

*** 在這里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張太雷、葉挺、 *** 等在這里領導了廣州起義,並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權「廣州公社」。

1992年曾邦哲於首屆全國中西醫學比較研討會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系統醫學概念與模型。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彭湃、馬思聰、鄒小楊、谷希雲、余德超、鍾傑武等也曾來廣州傳播先進文化。

1982年國務院宣布廣州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羊城傳說 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

廣州的別名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

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

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園內既有「五羊雕塑」,此傳說已經被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所應用。

文物古跡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1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處。

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 ://ke./view/5649.#2。

九、廣州歷史久還是番禺歷史久

原答案不知所謂。

番禺歷史遠久於廣州。番禺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縣,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為南海郡治 。

因處番山和禺山故名(亦因古越語「大村」而來)。前204年成為南越國國都,今廣州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又將交州治所遷至番禺,遂為州、郡、縣所在地。隋、唐、北宋時並入南海縣。

番禺是歷代全國的重要港口,擔當通商口岸的角色。1949年後復設番禺縣。

1975年1月,劃歸廣州市管轄。1992年5月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仍由廣州市管轄。

2000年撤市改區,並入廣州市。2005年南沙區從番禺區拆出,現番禺區為沙灣河以北及南部一部分,面積為770.13平方公里。

一、番禺著名的歷史英雄人物

鄧世昌(1849.10.4~1894.9.17) 清末海軍將領,民族英雄,廣州番禺(今海珠區)人。

1894年9月17日中日黃海大戰時,任"致遠"艦管帶。在艦傷彈盡危急時刻仍指揮若定,命艦沖向日艦"吉野"號,決心與敵同歸於盡。

不幸途中遇日本魚雷,與全艦憲兵一同犧牲。謚"壯節",追賜太子保銜。

冼星海(1905.5~1945.10.20) 人民音樂家。廣州番禺人。

一生創作了500多首歌曲,代表作有《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熱血》等。著有《論中國的民族音樂形成》、《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等。

屈大均(1630~1696) 明清學者、詩人、抗清志士,原籍番禺。積極支持和配合鄭成功集舟師圍南京,鄭軍潰退後,繼續鼓吹抗清。

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反清,遂由粵入湘投軍,與吳共商軍國大計,後覺察吳三桂反清復明是假,自立為帝是真,便辭職歸里,潛心著述。著作有《廣東新語》、《皇明上四朝成仁條》、《翁山文外》、《翁山詩外》、《翁山詩略》等。

陳樹人(1883-1948) 廣東番禺人,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著名的政治活動家。陳早年師從居廉學畫。

1905年加入同盟會,留學日本京都美術學院。後參加 *** 改組工作,1947年定居廣州,專心畫藝。

作品有:詩集《戰塵集》、畫集《陳樹人中國畫選集》、《陳樹人寫生集》等。1988年11月26日建成開放"陳樹人紀念館"。

該館位於東山區署前路10號,是在陳樹人已毀舊居的地皮上興建的,為鑲嵌白色大理石圓拱形建築,設兩層展覽廳,這里另設紀念陳樹人之子, *** 員陳復烈士的"思復樓"。 顏浩長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首領。

廣東番禺唐夏鄉(今棠下)人。農民出身。

愛習武藝,綽號「定拳長」。1841年抗英斗爭時,參加團練為義勇。

5月30日,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鄉人民在牛欄崗圍殲英軍時,他率鄉眾參加戰斗,殺死英少校軍需畢霞,並冒雨追擊,伺機搏殺,沉著而勇猛。事後,不圖名利,仍務農度日。

1854年廣東天地會紅巾軍起義,清 *** 視其為會眾,欲捕之,遂逃亡外地,約三年始歸。享年八十餘歲。

補充: 顏浩長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首領。又名永祥。

廣東番禺人。身高力大,愛好武藝,綽號「定拳長」。

1841年5月30日,廣州北部三元里人民在牛欄岡圍殲英國侵略軍時,率領義勇軍多名,在牛欄岡附近雜葬嶺殺死英軍少校軍需畢霞。鄉里人交口贊譽:「有『定拳長』殺番鬼,食光一口煙都唔(不)遲」。

生性耿直,不願與官府交往。曾說:「生不到衙門、死不到地獄」。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取得輝煌勝利後,不圖名利,不報功領賞。鴉片戰爭後仍務農度日。

1854年,三元里人民響應太平天國起義,遂與天地會紅巾軍起義隊伍聯合抗清,被清 *** 呼為「紅頭賊」,並派兵捉拿。清兵包圍前門時,遂猛力推倒門窗而走脫,三年後返歸故里,終年時80餘歲。

何賢(1908-1983) 何賢原名何相賢,番禺石樓鎮岳溪鄉應堂村人。父名,澄溪,胞兄何添。

何賢是澳門較早擁護新中國的知名人士之一。他對家鄉公益和建設,捐助殊多。

早在1947年,就捐款擴建家鄉的岳溪學校。自七十年代末起,先後助建大石大橋,洛溪大橋,番禺賓館;為人民醫院捐建澄溪樓、碧秋樓,添置醫療設備;捐資重修蓮花塔,還為石樓鎮和岳溪鄉興建多項公益福利設施。

何賢為改善縣婦幼保健院的條件,親自在市橋選址新建醫院(建成時,何賢已不幸逝世,為緬懷他的業績,又名為"何賢紀念醫院")。 1983年12月6日,何賢香港與世長辭。

全澳門下半旗三天致哀,並贈以英勇金質勛章最高榮譽。何賢生前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常務委員、中國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董事、暨南大學校董會副董事長,又任澳門大豐銀行董事長兼總經理、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主席、澳門東亞大學校董會主席、澳門立法會副主席等職。

鄧世昌 屈大均 陳樹人 何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