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在秦朝屬於哪個群治
擴展閱讀
北京牌照如何綁定 2025-01-10 16:32:21
漢溝到天津站怎麼走 2025-01-10 16:12:25

廣州在秦朝屬於哪個群治

發布時間: 2024-11-30 00:29:53

A. 廣州市番禺歷史故事

番禺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置的古縣,番禺是南海郡的首縣,並為郡治所在地。秦以前,對番禺及嶺南一帶,有多種稱謂。《元和郡縣志》]]「嶺南道」下記:「廣州,春秋百越之地。」春秋時泛稱百越,戰國時稱「揚越」,《史記·南越列傳》載:「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揚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張晏「揚越」下注雲:「揚州之南越也。」又「索隱」引《戰國策》雲:「吳起為楚收揚越」。戰國時的「揚越」,大致包括今兩廣及兩湖、江西部分地方。而嶺南交通不便,地廣人稀,並未成為楚國的勢力范圍。秦時又稱嶺南「陸梁」,《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正義」註:「嶺南之人多處山陸,其性強梁,故稱陸梁」。「揚越」為較古之名,地域較廣;「陸梁」之名後起,專指嶺南。
「番禺」之名,戰國時已有。《水經注·泿水篇》:「泿水東別經番禺,《山海經》謂之賁禺者也。」《山海經》載「桂林八樹在賁禺東」,郭璞註:「今番禺。」漢初的史料亦多處提到「番禺」,或亦書作「蕃禺(隅)」,即指今廣州番禺一帶,是當時嶺南最為重要的聚落,已形成地區性的政治、經濟中心,亦是廣東境內最早見於古史的地名。
「番禺」之得名,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三:
一是「二山」說。《後漢書·地理志》、唐《元和郡縣志》及《初學記》等,均認為縣治有番山、禺山,因以為名。明朝黃佐《廣東通志》載:「番禺縣治東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為泮宮;自南聯屬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黃佐《番禺二山記》雲:「二山相連如城,南漢時劉�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說,相沿已久。
二是「一山」說,即番山之隅說。酈道元《水經注》載:「今入城東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縣名番禺,謂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
三是「蠻夷之地」說。1953年在廣州西村石頭崗一號西漢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有鑄上「蕃禺」二字的漢式銅鼎。考古學家麥英豪在**《廣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據出土文物認為,秦至漢初,番禺的「番」,寫作「蕃」,與「藩」通。即番蠻、蠻夷之意。《周禮·秋官》雲:「九州之外謂之蕃國」。禺,猶隅,指區域、邊遠之地。秦漢之前,番禺一帶僻處一隅,中原漢人視之為邊遠的蠻夷之地,因以為名。
以上三說,未有定論。歷代省志、府志、縣志,多持「二山」說。中國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慣例,多數人相承古說,認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古番禺(廣州老城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軍南下,統一嶺南。任囂平定嶺南後,出任南海郡尉並在南海郡番禺縣內建城作為郡治,因處番山和禺山故起名為「番禺城」(史稱「任囂城」,范圍現今的倉邊路以西,越秀區倉邊路以西的兒童公園(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廣州市文化局、廣東省財政廳一帶)。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時召見龍川縣令趙佗,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可以立國」,並假託秦廷命令,委趙佗代理南海郡尉。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史記·貨殖列傳》雲:「番禺亦其一都會也」,是當時全國九大都會之一。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將南越地重新劃為9郡,番禺仍為南海郡治。其後,漢朝廷為了監督各郡官吏,設了13個常駐監察機構,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封開縣)的交趾部負責糾核嶺南9郡。後來,交趾部改為交州,兼擁有軍政大權,地方政權由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番禺為交州南海郡。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逐漸形成,東吳孫權占據長江中下游後,向南擴張略取交州,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步騭東下番禺城考察,《水經注》對此記載說:「騭到南海,登高遠望,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遷州番禺,築立城廓。」州治從廣信遷到番禺後,平整番山北部,修復並擴建「佗城」。吳黃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為交、廣二州,廣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設番禺。此後1700多年間,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級政權所在地。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撤銷南海郡,改番禺縣為南海縣,隸屬廣州總管府。仁壽元年(601年),改廣州為番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置郡,恢復南海郡,隸屬揚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南海郡,復置廣州,再置番禺縣(一說在長安三年即公元703年復置番禺縣),縣治設江南洲(今廣州河南)。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置嶺南道,廣州屬嶺南道。長安三年(703年),置嶺南五府經略使,總管嶺南五府,復置南海郡。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嶺南劃分東、西二道,嶺南東道治廣州,西道治邕州(今南寧)。兩廣分東、西,自此始。
唐朝末,農民起義,群雄割據。公元917年8月,劉龑(yǎn)稱帝於番禺(廣州),國號大越,後改稱漢,史稱南漢,設興王府。番禺隸興王府。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滅南漢,廢興王府,改為廣南東區,置廣州都督府。翌年,撤銷番禺縣,並入南海縣。至道三年(997年)改廣南東區為廣南東路。皇礻右三年(1051年)恢復番禺縣,縣治設城東紫泥港(巷)。幹道六年(1170年)改為廣東路廣州府。祥興元年(1278年)廣州改為翔龍府。番禺沿為府治。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翔龍府為廣東道廣州路。上隸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為廣東道上路。皇慶元年(1312年)復稱廣東道廣州路。番禺沿為道治、路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為廣東道廣州府。二年改為廣東行省廣州府。九年改為廣東布政司廣州府。番禺沿為府治,隸廣州府。
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設兩廣總督。地方政權分省、道、府、縣四級。番禺屬廣東省廣南韶道廣州府,沿為省、道、府治。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廣州府,番禺屬廣東省粵海道。
中華民國7年,廣州設市政公所。
中華民國10年(公元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政廳正式成立,廣州正式設市。
故古時所稱的「番禺」城通常是指今天的廣州中心老城區,而非現在的廣州市番禺區。
今番禺(廣州番禺區)
中華民國10年(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政廳成立,廣州正式設市。番禺縣府仍居於廣州市內。
中華民國22年(1933年,番禺縣府從廣州老城區移至新造。
抗日戰爭期間番禺淪陷後,原國民黨縣政府流亡三水、沙坪、威井等地(汪精衛偽番禺縣府駐廣州市東山區)。
1945年抗戰勝利後,番禺縣政府移治市橋,初在先鋒巷謝氏祠堂。
1949年10月番禺解放,隸屬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方軍事管制委員會。
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隸屬珠江地區專員公署。
1952年12月至1956年1月,隸屬粵中行政公署。
1956年2月起,隸屬佛山地區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15日至1959年6月10日,番禺、順德合並為番順縣,縣治設大良鎮,其間一度改隸廣州。
1959年6月10日恢復兩縣建置,並將中山縣屬的大崗、萬頃沙、南沙、黃閣等地劃屬番禺,縣府沿設市橋。
1975年1月,改隸廣州市。
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2]49號):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仍由廣州市管轄。6月18日,番禺舉行撤縣設市掛牌儀式。
2000年5月21日,國務院同意廣東省撤銷番禺市設立廣州市番禺區,7月10日,番禺區舉行撤市設區掛牌儀式。
番禺轄區變化
番禺建縣之初,境域廣闊。北隔洌江與中宿(今清遠)相鄰,東與博羅(今博羅、惠陽一帶)相接,西與四會(今四會、鶴山一帶)相連,南止於濱海之地,相當於現縣境的十多倍。
自漢朝建安六年(201年)至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近1500年間,先後析出增城、東官(東莞)、懷化、熙安、南海、從化、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等,並由這些縣再析出龍門、香山(中山)、新安(寶安)、順德、三水等縣以及香港、澳門地區。在歷史上番禺兩度並入南海計有110年,三度成為南越、南漢、南明的小國之都,共148年。自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析地建花縣後,至1921年廣州建市的235年間境域基本沒有變動。以當時縣學宮(今廣州農講所)為中心,正北48里(華里)至花縣界,正南35里至順德縣界,正東51.5里至增城縣界,正西1.5里至南海縣界,東北70.5里至從化縣界,東南75里至東莞縣界,西北2里及西南3.5里至南海縣界。
1921年(民國10年)廣州正式建市,捕屬(廣州市東半部)及河南街區劃為市區。其後數年,近郊鄉村相繼劃屬廣州市區。
1949年建國後,分數次將禺北、禺東(現白雲區、天河區、黃埔區、蘿崗區)一帶劃入廣州市區。
1959年,原屬中山縣的大崗、萬頃沙、南沙、黃閣、珠江農場劃歸番禺。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35號)同意設立廣州市南沙區:將番禺區的南沙街道和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部分區域,東涌鎮部分區域共544.12平方公里劃歸南沙區管轄。
現番禺區為海珠區以南,沙灣河以北及南部一部分,面積為786.15平方公里。

B. 有無人知道廣州市各個地名既來歷啊

廣州名字的由來:在周朝的時候,現在的廣州叫做「楚庭」。秦朝的時候現在的廣州叫做番禺(南海郡的郡治,南海郡包括今廣東大部)。漢朝的時候,交州的州治廣信(梧州,一說封開)。三國的時候,吳國孫權曾把交州分治,分成交州和廣州,因為把州治從廣信東遷到番禺,故名廣州,當時的廣州的范圍包括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 ,州治在番禺(今廣州)。

吾粵首府廣州,歷2000多年山川演化暨人文租叢點染,所產生或大基湮滅的地名,真不知凡幾。久遠的說來也話長,約略回顧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廣州地名的沿襲及更替,那是很有意思的話題。

共和國誕生之初,廣州老城百廢待興,除了產生出東區、西區、北區、中區、河南區等一些簡單化的新政區名,其它地名基本照舊,這是為了穩定政局和民心。大多數附著舊人文色彩的老路老街名,諸如一德路、洪德路、狀元坊、龍虎牆、應元路、將軍路、濠畔街、瑪瑙巷、許地等等,因各自特定的含義,都完好沿用到現在,讓我們這座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得以保護了大筆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不過,事有例外,1948年才改稱的「中正路」,隨著蔣家王朝退出大陸政治舞台而換牌。解放軍進城翌年,即1950年,該路就恢復使用「維新路」這個30年前命定的名字。直到1954年,廣州的路街名才見較大變數,原來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動脈「中華路」,易名為「解放路」,用以紀念廣州解放。
上世紀50年代最先出現的幹道有黃沙大道、黃埔大道等,都是按慣例,用所經處地名加上通名而命名的。1952年,集合型的新工業區崛起在一片農田上,因此催生了一條工業大道。1957年,珠水南漵填灘築路,這便有了濱江路。較具規模的環市東路和環市中路,也先後在1957年和1958年建成通車,顧名思義,那是環繞城區的幹道。也就在這一時期,新聚落次第而出,裝點古老的羊城
周恩來總理多次指示,要盡快幫助世代苦困於「浮家浮宅」的珠江水上居民遷居陸地,於是,芳村大建水上居民宿舍,紀此功德的陸居路也修成了。頗大面積的新住宅區連片開發,大都嵌上「新村」兩字,如1952年始建的建設新村、1955年奠基而3年後竣工的華僑新村、1958年落成的素社新村和漁民新村,還有工人新村、農民新村、曉港新村、盤福新村、幸福新村等等。一個個「新村」美名,寓新生活之意。有趣的是,原來一些陋不雅聽的地名,竟逐漸被新居民點「消滅」掉了。越秀山附近的大蛇地,又賤稱「屎園崗」,向來都是荒冢亂墳,到了1951年,其上赫然立起一排排新住宅,毫不客氣地挪用相鄰小丘「桂花崗」這芳名做本片名,舊的地名也就「無地自容」而漸漸被遺忘了

「文化大弊仿櫻革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一次災難性的大沖擊。在那年頭,地名文化也立時畸變,許多打上了「大紅印記」:東西中三段龍津路和東西兩段惠福路,變稱「向陽路」;東西兩段長壽路,變稱「曙光路」;南北中三段光復路,變稱「光明路」;恩寧路、第十甫路、下九路、上九路、大德路這五條老路,變稱秀麗路」(此路為紀念向秀麗烈士在當時是有其現實意義的);南北中三段德政路,變稱「立新路」;六榕路、朝天路、米市路這三條路,變稱南北「朝陽路」;天成路、詩書路、紙行路、光孝路這四條路,變稱南北中「紅書路」;大南路、文明路、東西兩段的東華路,變稱「延安路」;東西中三段同福路,變稱「向群路」;河南中路,變稱「躍進路」;始於宋代聚居富商豪紳而得名的高第街,變稱「群眾街」……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筆者記得某個早晨一出門,見街上到處貼著「造反派」誓要把芳村改名為「紅旗」的大字報。
一下子大范圍改動地名,本地人也很難適應。在民間,變稱前的地名仍舊使用,這種無序狀態竟未因為十年浩劫過去而結束。直到1981年,上述變稱過的路街大多恢復原名。當然也有些在「文革」年間變稱了的路名,迄今還用,推究原因,當是前論議及的時代印記,且已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也就保留。如1966年,太平南路、豐寧路、長庚路、虎長路這四條舊馬路,被合並起來改叫「人民路」,現在還用此名。如今北京路之名,其實也是1966年取代「永漢路」名而定下的,取「嚮往首都北京」的寓意。海珠區前進路之名,也是在1967年替下「雲桂路」名而延用至今的。維新路復名後,因該路有廣州公社(廣州起義中誕生的廣州蘇維埃政府)舊址,而終在1966年讓位給「廣州起義路」這大名。

擢甲里:擢甲,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擢為擢升,甲表示居第一位。兩者合在一起字面理解為提拔到第一的位置,隱含科舉高中的意思。在廣州,類似於擢甲里這樣的地名原先有不少,像現在的紅專里,是從科甲里更名而來的,現在的進步里,之前的名字叫做進士里。文革的時候除四舊,所謂的科甲里、進士里等等都被算為封建主義的糟粕割掉了尾巴,換上的是最有那個時代烙印的詞彙。
在擢甲里的西側,還有一條福地巷,因明代居住此地的倫文敘中了狀元,其子倫以諒、倫以訓先後為探花、榜眼,故取名「福地」,寓人傑地靈之意。嚴格意義上講,福地巷應該是擢甲里的一部分。《廣州城坊志》中記載說「福地巷在西門擢甲里內」,而傳說中的倫文敘故居————福地巷1號就地處擢甲里的中段,兩者構成一個「丁」字型。

狀元坊:說是狀元坊,其實並不是很大的一個廣場什麼的,而只是一條非常狹窄的小街,寬處不過4米左右,而窄的地方更加是1—2米而已。沿街兩邊都是一兩層的小樓房,裝修都是採用米黃帶紅色的瓷磚。
它的位置在市政府西南,人民南路東側,東接天成路。原名泰通坊,因宋代狀元張鎮孫的故居在此,所以更名狀元坊。還有一種說法也認為是紀念宋代狀元張鎮孫,不過詳情是:當時元軍壓境,廣州告急,糧食盡,外援絕,為保廣州城百姓免遭入城元兵的屠殺,張鎮孫寧願自己投降被俘,廣州因此沒有遭屠城之禍。張鎮孫在被元兵押解上京的途中,在大庾嶺憤而自盡。所以廣州人民為張鎮孫故居立了狀元牌坊,將他原來住的街「泰通里」改名為「狀元坊」。歷史上狀元坊曾以經營鍍金首飾、刺綉裙褂、戲服等傳統手工藝品著稱,現在是廣州有名的跳蚤市場,什麼新奇好玩的東西都有。
探花巷:在解放中路魁巷南側內街,街名與魁巷內文魁星有關,至於是不是有人在此中過探花,就記者實地采訪發現,即使是住在這里的人也眾說紛紜,有說真的出過探花的,但有的卻認為這里原來是個熱鬧的花市,故名探花。根據史料上記載,探花巷兩旁原來多為祠堂,而探花一詞,書中無處考證。

學宮街:在解放中路西側,西接米市路,為元、明、清三代南海縣學宮門前街道,故名。

府學西街:北連中山四路,南接文明路,因位於宋代所建的廣州府學宮之西而得名。
學源里:在文明路北側西街,北連聖賢里,南接育賢坊。原為宋代所建的廣州府學,後變為民居。「學源」得名與廣州府學有關。

越華路:東連吉祥路,西接連新路,與正南路、廣仁路相交。清代稱司後街,街內有清代的越華書院,故1920年擴建為馬路時改稱為越華路。

書同巷:在海珠北路西側,西接光孝路。清代時先後是駐粵八旗右翼官學和滿漢八旗義學(後改為明達書院)的所在地,很可能因此俗稱「書院胡同」,以後又簡稱「書同」。

越秀書院街:在北京路西側,西接大馬站街。因位於清代越秀書院之南而得名

白沙巷:明代大儒、詩人陳獻章少年時隨父遷居白沙村(今江門市),世人多稱其為白沙先生,陳獻章曾經在廣州的豐寧路講學,因此此處可以找到名為「白沙巷」的道路。

湛家大街:在法政路北側,西鄰中共廣州市委。因為這一帶是明代尚書湛若水的別墅,故清朝中期拆建時命名為湛家大街。

崔府街:在朝天路西側,西接瑪瑙巷,因為南宋名臣崔與之故第而得名。

聖賢里:在北京路東側,東接府學西街和學源里。可能因為明代著名學者黃瑜、黃佐故居在此而得名。長113米,多為居民住宅。

東山名稱的由來一直沒有準確的考證,只是傳說東門附近有一座小山崗,但此山崗現在也消失了。

廣州倉邊路附近的「史巷」,原來是「屎巷」。

說到建築地名,建國後差不多20年都沒有多少變化,因為沒什麼高大樓房可言,只有1961年始建的羊城賓館(5年後易名東方賓館)才夠資格入錄地名冊。1968年廣州春季交易會開幕時,人們都矚目於新落成迎賓的廣州首棟高層建築———「廣州賓館」,其副名「廿七層」也被渲染出濃濃的神秘色彩。在此之前,幾十年來廣州制高點,都是愛群大廈和南方大廈。廣州賓館獨高8年後,「白雲賓館」的名字響起來了,副名「32層」,又續領風騷好些年。

C. 廣州古代曾經用名

一、廣州的歷史
廣州的別名:廣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仙城」等別名。
來源:五羊仙人的傳說 傳說周朝時,有一年廣州出現大旱災荒,五穀歉收。一天,忽然仙樂悠揚,天空出現五朵彩色祥雲,五位仙人,身穿五色綵衣,分別騎著不同毛色的仙羊,羊口銜稻穗,降臨楚庭。仙人把稻穗贈給了廣州人,並祝願這一地區永無飢荒,然後騰空而去。五隻仙羊化為石羊留在廣州山坡。從此,廣州便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為了紀念五位仙人,廣州人修建了五仙觀,大殿內還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
廣州的歷史來源:
秦朝時:秦統一嶺南後,推行郡縣制,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廣州所在地區,當時屬於屬南海郡的番禺縣。
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已接任南海郡尉職務的趙佗,趁中原楚漢相爭之機,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這是第一個在廣州地區建都的封建割據的小王朝。
南越國留下的遺址:南越王墓和南越國宮苑
南越國是興於秦皇、忠於漢武的嶺南地方政權。南越國宮苑是南越國的「生地」,南越王墓是南越國的「死地」。這兩個地方集中反映了秦漢時期廣州地區文明發展的光輝。
西漢南越王墓在廣州越秀公園西側。該墓出土了許多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趙眜的王陵是目前廣州地區出土規模最大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古墓。
我國文物管理部門規定,在目前出土的有60多件頂級文物是不允許出國展出的。南越王墓出土的「角形玉杯」和「銜蛇越人」就是其中的兩件。
南越國宮苑在中山四路,南越國宮苑是保存較完好的年代最早的王家宮苑。遺址人工水景貫通全苑,別具一格的石木建築結構的工藝,精巧的控制渠水流速、波浪、水聲的設計,反映了當時先進的造園技術。由於內涵十分豐富,南越王宮苑被稱為嶺南文化藝術的奇跡。
南越國時期這兩個重大的考古發現,全面而立體地向我們展示了兩千多年前嶺南地區的社會風貌,同時也是嶺南地區歸入秦漢帝國的歷史見證。
二、廣州的對外貿易
廣州——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是中國最早開展對外貿易的港口城市。
我國古代有一條著名的連接西亞、歐洲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其實我國還有一條從古代延續到今天的「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就是這條海上世界貿易通道的貿易大港。
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大港,是中國最早開展對外貿易的港口城市。
早在漢代,廣州(番禺)因其海內外貿易相當活躍,被稱為一大都會。
唐政府在廣州首設「市舶使」,北宋時政府設立「市舶司」,市舶司後來成為海關的雛形。
明清時期,中國閉關鎖國,在這一時期的很長時間里,廣州成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史稱「一口通商」。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廣州得以更多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因此,廣州與其他城市相比,更具有商業性、開放性、海洋性、兼容性等多元特徵。
代表性建築: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外交通貿易史上的一個重要遺址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時,船隊從番禺(今廣州)出發,沿著北部灣海岸航行,經東南亞,橫越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抵斯里蘭卡後返航。東漢時,航程更遠達波斯灣。這條航線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南海神廟位於黃埔區廟頭村。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 ,距今已有1400年多年歷史了。
南海神廟前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船出發的碼頭。古廟地處珠江出海口,中外船舶出入廣州,船員按例要到神廟內拜祭南海神祝融,祈求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風順。中小客商還可在廟旁的扶胥鎮內進行商品交易。
進入南海神廟,就會看到東部有一座穿著中國人衣裝的外國人泥塑像,他左手舉在額頭上遮眉,眺望遠方。他就是來自西域的朝貢使者達奚司空。當年,他隨商船沿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回程時經過南海神廟。他們把船停靠在神廟碼頭,祭祀完南海神後,達奚司空又種下了兩顆波羅樹種子。但是當他走回碼頭的時候,商船已經開走了,原來船上的人把他忘記了。他長久地站立在大海邊,遠望來時路,後來就立化在海邊。 人們為了感謝達奚司空帶來的波羅樹,就在南海神廟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紀念。因為他站立著好像在望著他手植的波羅樹,所以民間又有「番鬼望波羅」之說。從此以後,神廟被稱為是波羅廟,南海神誕也被稱為波羅誕,甚至連廟附近的扶胥江也被稱為波羅江。
※※廣州十三行:廣州十三行:清代設立於廣州的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又稱洋貨行、洋行、外洋行、洋貨十三行、廣東十三行等。
※※廣州海關舊址:廣州海關舊址:廣州海關的舊稱,粵海關舊址,俗稱大鍾樓,位於中國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建成於1916年,是中國首批海關口岸之一 。
※※琶洲塔、赤崗塔:兩座塔都建於明代,風格基本一致,而且兩座塔的塔基入分別有8個托塔力士,這些托塔力士都是大眼高鼻的外國人模樣。都是廣州對外貿易繁盛的一個見證,這兩座塔與番禺蓮花山的蓮花塔一起被稱為廣州的「三支桅桿」,成為廣州河道上來往航船的航標燈塔。
※※沙面西式建築群:沙面西式建築群: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體。
※※鎮海樓:因為樓高五層和可以眺望珠江,因此又叫五層樓和望海樓。今天鎮海樓已經成為廣州博物館,裡面陳列著廣州兩千多年的城建歷史資料。
※※騎樓:近代騎樓是嶺南傳統民居與西方建築藝術相結合演變而成的一種商住建築形式。
※※陳家祠:中國清代宗祠建築。原稱陳氏書院。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葉以後,廣東各縣多在廣州建書院,以供同宗子弟讀書或參加科舉考試,又是祭祖的宗祠。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築。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宗親合資興建的族祠。陳氏書院以其精湛的裝飾工藝著稱於世,在它的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彩繪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雕刻技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相互映托,使書院在莊重淡雅中透出富麗堂皇。
※※光孝寺:廣東著名古建築群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近凈慧路處。據《光孝寺志》記載,初為公元前二世紀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辟為苑囿,世稱虞苑。瘞發塔的東面是風幡閣,由原來的睡佛閣與風幡堂合為一體而得名。睡佛格為唐代建築,原樓上供奉睡佛,下藏梵經。風幡堂亦唐代所建,是為紀念六祖在光孝寺的"風幡論辯"事跡而建的。
嶺南最早的舶來物
南越王墓中出土有原支的非洲象牙5根,還有產自西亞的乳香,其中一個銀盒的造型、紋飾與中國傳統風格迥異,與伊朗古蘇撤城出土的刻有波斯王名字的銀器類同。這批海外舶來品,是兩千多年前廣州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大港的重要物證。
三、廣州的歷史名人
1、屈大均:清初「嶺南三大家」之首,成就斐然的文化大家。
2、倫文敘:是一位才思敏捷被稱為具有「鬼才」的傳奇人物,不僅自己高中狀元而且因為教子有方,三個兒子先後也考取了功名。
3、楊孚:早年對經史鑽研頗深,以直言敢諫而著稱。他的「以孝治天下」的主張被漢和帝採納,著作《異物志》為後人提供了漢代嶺南植物學、動物學和礦物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四、廣州的民俗風情
1、古代廣州人住的是干欄式建築,還有用蚝殼建築的房子,很多地方都有保留。
2、嶺南四大佳果為荔枝、木瓜、香蕉和菠蘿,其中荔枝最為著名。
3、廣州有堪稱嶺南絕活的工藝品有:廣綉、廣雕、廣彩。其中的廣綉同潮州刺綉合稱為粵綉,屬於中國四大名綉。廣雕是玉雕、木雕、磚雕、骨雕、欖核雕等傳統。
4、佛教禪宗始祖達摩於南北朝時期來到中國。他在珠江岸邊禪坐傳教,傳教之處被後人稱為「西來初地」。於是禪宗六祖正式在廣州誕生。禪宗也在後來成為影響中國最大的漢傳佛教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