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其他事項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管理的兩個機構如下:
1. 市人民政府參事室(與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合署)
作為具有統戰、咨詢和榮譽性質的機構,市參事室(與市文史館合署)是正局級單位。其主要職責包括貫徹黨的統一戰線政策,負責參事、館員的選拔,組織參事開展調查研究,提供政策建議,參與文史研究和文化交流。設有辦公室(與人事處合署)、參事業務處和文史業務處,分別負責日常事務、參事工作和文史活動。總編制26名,包括主任、副主任等領導職位。
2. 市人民政府打擊走私綜合治理辦公室(市打私辦)
打私辦負責執行國家和地方的打擊走私政策,協調反走私工作,處理走私案件,維護海防秩序。設綜合管理處和業務處,分別處理日常事務和業務執行。總編制11名,包括主任、副主任等領導職位。
至於所屬事業單位的設置、任務和編制,將根據相關規定另行發布。
B. 晚清海防如此薄弱,原來是因為他們
在清朝,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朝野上下甚少有人考慮海防問題,雖然沿海地區也有一些海防的相關部隊和船艇,但大都僅用以緝拿海盜,把收海口,其相關設備和體制都沿用內地的方式。在英國對中國發動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開始認清形勢,當時一些有識之人逐漸認識到海防的重要性,萌發了海防的新思想。從此之後,舉國上下議論海防者甚多,形成了一股風氣,極大推動了當時的海防發展。但是,晚清當時的海防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的,也走了些彎路,遇到了些挫折和難題。晚清的海防階段,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萌芽階段(1840-1861)
在1840年後,海防思想的萌芽開始出現。在廣州出任欽差大臣的林則徐認識到當時國內海防力量實在較為薄弱,洋面水戰,根本無法對抗。於是,他一方面提出要打持久戰,先重視防守,另一方面,積極組建新式海軍,提出「另制堅厚戰船,以資制勝」即製造更先進堅固的艦艇;同時建議創建「船炮水軍」這一思想也說明林則徐是當時晚清倡導建立近代海軍的第一人。另外一名重要人物是魏源。他的思想繼承並發展了林則徐的海防思想,他提出「內守既固,乃御外攻」在加強防守,鞏固內守的同時,也要提高部隊戰鬥力,即外攻也要重視;此外,他還建議在沿海地區修建造船廠,在廣東訓練新式水師,使部隊能夠駕船駛向海外,可以與列強在海上交戰。他希望中國的沿海地區可以模仿廣東水師的訓練模式,從廣東到江浙,再到上海,而後「新修之火輪、戰艦,與新練水犀之士,集於天津,奏請大閱,以創中國千年水師未有之盛。」還有那句最有名的話「師夷長技以制夷」概括了之前林則徐的總體海防思想,為後來的海防發展提供了思路和經驗。海防運動曾在東南地區達到高潮,但在《南京條約》簽訂後,逐步開始衰退。
(二)重倡階段(1861-1874)
1861到1874年是海防思想的重倡時期,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中國舉國上下有志之士莫不義憤填膺,紛紛思考救國之策。曾國藩提出要「師夷智以造炮製船」,李鴻章指出要「以求洋法、習洋器為自立張本」。他們的思想大都開始轉化為要從西方學習先進技術,以此來打敗列強,也就是魏源的「師夷長技」的重要思想的不斷發展的結果。在他們的主張下,海防的發展重新步入正軌,海防思想也開始被提上日程。晚清海防中,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晚清的創設海軍的最早的設計師丁日昌。 1867 年他草擬了《創建輪船水師條款》,建議清政府製造輪船 30 艘,分為北洋、中洋、南洋三 路,派提督一員統之。第二年,他又在《條款》上重擬了《海洋水師章程》共六條。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創設外洋水師的具體方案,給當時的原有的作戰體制帶來了重大的沖擊,但也使得當時的近代水師的建設有制度和思想的相關憑據。《條款》的主要內容有四: (一)購置兵輪、特別是大兵輪,以創設外洋海軍; (二)在中國沿海擇要改築西式炮台; (三)創立三洋海軍,分區設防; 北洋提督駐天 津,東洋提督駐吳淞,南洋提督駐南澳,「每洋各設大兵輪船六號,根駁輪船十號」;
(四)精設機 器局,不但製造輪船、槍炮,還要發展民用工業。海防思想重倡之後,洋務派進一步將魏源的「師夷長技」說付諸實踐,開設了江南製造局、福建船政局、廣州機器局等造船廠,三廠共建造了近百艘艦船。此外,創設外洋水師方案的提出,不僅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近代海防論的產生,而且表明晚清海防思想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三) 深化發展階段(1874-1898)
1874之後,晚清海防開始走向深化發展時期。當時,東南沿海受到列強侵佔的同時,中國的的西北地區也遭到沙俄威脅。因而,在當時的清朝展開了一場海防塞防之爭,即在當時清政府的軍用經費已經非常吃緊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將經費更多的用於東部沿海地區的海防還是西北地區的塞防。當時,有以主張塞防為重心的塞防派,如以王文韶為代表的「塞防論」,其主張要全力西征,暫且放緩東部的防守「但使俄人不能逞志於西北,則各國必不致構釁於東南」。另一種則是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海防論」。其主張收縮塞防專顧海防。 他認為 :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復,則腹心之大患愈棘。還有一種是以左宗棠為代表的「塞防海防並重論」,也是在當時,日本侵犯台灣,沙俄出兵伊犁地區,西北和東部邊境均出現危機時出現的。最後,清政府還是選擇了左宗棠的「塞防海防並重論」。但其實,無論哪種理論,都是以鞏固清朝大局考慮的,不存在偏海防或偏塞防就是不忠的問題。兩者主要是在國防決策的一種辯論。當時的清廷國庫吃緊,而且不能兩線開戰,所以兩種理論只是考慮如何將有限的資源最大的利用起來,以維護好清王朝的統治。在採取了「塞防海防並重論」後,清政府派遣大軍收復伊犁,同時派李鴻章到北洋督辦海防,沈葆楨到南洋督辦海防,並明發上諭: 「海防關系緊要,亟宜未雨綢繆,以為自強之計。
不久,在1879年,日本發動戰爭,吞並琉球,舉國上下再次將目光聚焦到海防問題上。此時,
李鴻章的觀念也開始轉變,從以陸防為中心發展到海陸並重,即不能只重視陸地上的海岸防守,認為「軍事未有不能戰之能守者」,他認為,日本已成為中國的大患,對中國將有巨大的威脅。因此,他要求要擁有鐵甲船,才能在海上與之對抗。之後,何如璋也向朝廷獻言,認為水師應該要組建對應的編制,要明確編制編隊,並勤加訓練等。當時,馬建忠獲得了法國的博士學位並回國,為李鴻章辦理相應洋務,並上書李鴻章,通過其在西方學習到的西方海軍相應的知識,為水師的領導體制,教學訓練,人員培訓,規章制度的建立都進行了明確的說明。他提醒清政府現在正是發展海軍的前所未有的好時機。李鴻章也於1879年向德國訂造了兩艘7000噸級的鐵甲船,再加上1881年從英國回來的兩艘快船揚威、超勇,北洋已經擁有了13艘艦船,北洋海軍開始初步形成。
1884年以後,晚清海防走向了高潮時期,開始不斷設立海防衙門,岸防設施,並繼續購進外國先進船艇。1888 年 10 月,《北洋海軍章程》經清政府批准,北洋海軍正式成軍。至此,北洋海軍已有2艘鐵甲船、7 艘快船、6 艘蚊炮船、6 艘魚雷艇及其它輔助船 4 艘,共 25 艘各類艦艇。但與與西方列強的強大海軍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所以按《章程》的規劃,還要添置各類艦船18 艘,共計 43 艘,「以之防守遼渤,救援他處,庶足以壯聲威而資調遣。 」 就晚清時期來說,無論是海防思想還是海防建設,在此階段中都達到了 其發展的巔峰。
(四) 沒落階段(1898-1907)
由於執政者當時已滿足於海軍已有的成就,因此新添置船艦的計劃未能繼續實踐。尤其在1898年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沿海重要港口海灣均被奪走,也無法繼續發展海軍了,海防思想也陷入了停頓。
二、 晚清思想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晚清的海防建設在中國近代的國防發展中有重要地位,但其最後的結果依然令人悲痛,雖然晚清建設取得不小的成就,但其中的教訓還是對現在的我們有所啟迪的,因此,我總結了以下兩點晚清海防發展中的教訓。
(一)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自我良好的感覺中
在鴉片戰爭之前,清朝的敵人大部分來自內陸,主要也是南部的蠻夷和北部沙俄的勢力,海洋除了有一些海盜,再加上閉關鎖國的政策,海上威脅較少。因此對海防的重視程度較低。即使實在鴉片戰爭失敗後,以及已經有大量的地區淪為殖民地,清政府也沒能很好的轉變這種觀念,對於世界大勢過於遲鈍,因此不能制定出符合世界的海防戰略,以自我為中心的這種安全觀也使得清政府在面對強敵入侵時顯得畏手畏腳,只敢防守,不敢輕易進攻。
(二) 個人利益至上的戰爭利益觀
晚清海防力量最終沒能強大起來,主要也是受個人利益至上的戰爭利益觀的影響。由於清朝是封建社會,這種利益觀首先體現在君主至上。在簽訂了中法《越南條款》後,清政府頒布上諭提出要「懲前毖後,以大治水師為主」,要求東部沿海各總海防高級官員對此各抒己見 。盡管李鴻章、曾國荃等人提出了要充拓海軍的建議,但朝廷並沒有認真「審計」他們的奏摺,更不要說採納他們的建議了。只是最後決定「查北洋屏蔽畿輔,地勢最為扼要, 現有船隻亦較他處稍多,擬請先從北洋開辦精練水師一支」,並獲懿旨允准 。而對於北洋海軍,只談精練,不談論如何擴充軍艦的數量,對於如何「分年次第興辦」,未曾提及一言一句。但其實,大治水師只是打發下面的海防各級官員,其主要是想緊縮海防建設的舉動,則大多是出由於慈禧正打算調用大批款項修築大規模各種園林景園以供玩樂而需收緊海防開支的緣故。據史料記載,1888年45.75萬兩白銀挪到頤和園的建設工程中,,後面幾年也有類似的挪動款項的記載,從海軍衙門挪用經費共計達325.75萬兩。
除此之外,官員的個人利益至上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在中日海戰中,北洋艦隊從一開始就表現得畏手畏腳,毫無士氣。鴨綠江口被迫一戰後,便一蹶不振,鬥志喪盡。李鴻章是這場海戰的實際指揮者,最初還對艦隊有所期望,之後則被北洋艦隊的指揮將領牽制,最終上了同一條船,艦隊也在威海受困。在海戰過程中,他一方面責備北洋艦隊將領畏敵不前, 想激發他們在海戰中主動出擊、有所作為,另一方面他又為北洋艦隊將領的畏戰退縮,向清政府打掩護,在奏章中稱艦船實力不濟,希望能保住大部分船隻,其實質就是消極防禦。其目的既是為自己的指揮不當而推卸責任,又想保存自己處心積慮多年經營的北洋艦隊實力,以保全自己今後的祿位勢力。高級將領統帥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下所領導和培植的各種各樣的親信官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