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廣州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1、廣州:煲湯圓殺雞鴨。「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是廣州人從小聽到大的諺語。廣州人過冬至,通常會煲湯圓、殺雞殺鴨,跟家人一起圍坐著吃頓豐盛大餐。
2、佛山:蒸「松糕」。松糕有高升大發的好意頭,所以蒸松糕也是不能少的。
3、順德:圍爐。打邊爐實際為打_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餚。在順德,一家人圍坐打邊爐過冬至,寄託著團團圓圓、暖暖和和過好這個冬的期許,盼一家人平安健康,共迎春節!
4、中山:食「水欖」。中山的「湯圓」並不圓,像橄欖狀,故稱「水欖」。餡料通常是蓮蓉或綠豆沙,再加入一些菊花肉。
5、陽江:「咸湯圓」。陽江人過冬至,會做當地的特色傳統美食—咸湯圓,寓意「一家團圓、美滿幸福」。陽江人把湯圓稱為「圓子」,和普通湯圓不一樣,餡不是包在湯圓裡面,而是把湯圓切成粉粒,湯圓餡放湯里煮開,聞到香味後,再放湯圓一起煮。
6、梅州:「酒煮羊肉」。客家人稱冬至為「過冬」,按照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好好地吃一頓」。冬至前後,梅州客家人都喜歡吃羊肉煮酒,認為在冬至時節食用對身體大有裨益,因此酒煮羊肉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時令美食。此外,這一天釀造娘酒也是梅州地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習俗已傳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當天一大早,許多村民都在家中忙著釀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
7、東莞:做「冬團」。冬團是道_群眾在冬至時節(俗稱「做冬」)必吃的一樣傳統食品,由糯米皮和餡兩部分組成。冬團的餡通常以眉豆為主要原料,還會加入花生等材料,分甜咸兩種口味。做好的冬團需要用油刷一遍,然後用蕉葉墊好放在蒸籠里蒸熟。
8、惠州:艾角。艾角,是廣東一帶的漢族傳統小吃,屬於粵菜系。製作艾角的主要原料是艾和糯米粉。製作「艾」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先取本地野生艾草,用開水煮後用竹筲箕背擦磨成絨狀,製成食用艾。之後混合米粉做成粉皮,以咸、甜各料做餡包成角狀。惠州過冬食用的艾角多採用咸料,傳統用料多為蘿卜絲、豬油渣、蝦頭、五香粉等,蒸熟即可食用。
9、汕尾:冬節鴿。冬節鴿又稱冬節蛤、冬節_,是流行於廣東汕尾一帶的漢族小吃,一般到冬至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做,因其形狀與蛤蜊的肉相似,故取名為」冬節蛤「,又由於方言的」蛤「和」鴿「同音,而後部分不清楚的以為是」鴿「,所以又叫冬節鴿;是廣東海陸豐特色小吃代表,至今已經成為汕尾日常食品。
10、潮汕:冬節圓。潮汕地區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潮汕人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
11、湛江:煮姜飯。湛江吳川吃煮姜飯。姜飯是畲族的風味小吃,部分畲族群眾於春耕時有吃薑飯習慣。姜飯製作方法是先將鍋燒紅放入少許食油,然後倒入搗碎的薑末,炒片刻,加入水、鹽以及大米(糯米、梗米均可)燜熟。姜飯具有味辣、香的特點,有消除疲勞作用。
12、河源:吃蘿卜_。俗話說「冬至大過年」,對於客家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大節日,每家每戶過冬至都做足了准備,其中,蘿卜_是最具客家風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對河源人而言,對於蘿卜_的回憶,就會想起每逢冬至節日與奶奶和媽媽圍在灶頭捏蘿卜_的情景,蘿卜_的製作手藝,多是女性在傳承賢惠的客家女人,大多都會製作蘿卜_,她們都是從自己的母親那裡學會捏蘿卜_。
13、茂名:菜包_。菜包_餡料和煮_是相同的,不過包成球形的包子狀,然後用干凈燙熟的大片生菜葉包住,再放進_籃蒸熟,無須用湯煮。蒸熟後有韌性的_身包在柔軟的菜葉里,入口另有一番風味。
2. 廣州冬至吃什麼火鍋
冬至一般吃魚肉火鍋,雞肉火鍋。俗語說「冬至魚生處處同,鮮魚臠切玉玲瓏。一杯熱酒聊消冷,猶是前朝食鱠風。」
在佛山順德,還有「圍坐打邊爐過冬至」的民俗,打邊爐,是順德人對吃火鍋的習慣稱謂。剛出水的草魚取脊背肉,切成不到一毫米的薄片,形狀要像展開雙翅的蝴蝶。魚片汆燙,只需幾秒,爽滑清鮮。除了魚,雞也是打邊爐青睞的食材,鄉村散養的土雞,肉質彈韌而口感香醇。
此外,舊時冬至前後,廣州街坊開始將大米和糯米磨成粉,用竹笪曬干而藏之,以備製作油角、煎堆、年糕等過年食品之需,俗以為此時磨製的粉可久藏不蛀,名叫「曬冬粉」。每逢冬至,各家各戶多准備蜜柑(又叫冬柑)、蘿卜糕等作為禮物,它們既是應節食物,也可用於拜神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