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人口少方言怎麼保留
擴展閱讀
北京腔怎麼練視頻 2025-01-15 21:50:29
天津港怎麼挑選攬勝 2025-01-15 21:49:13

杭州人口少方言怎麼保留

發布時間: 2022-06-13 05:41:53

① 杭州是講吳語嗎

杭州話是江浙方言中的一朵奇葩。杭州老城區的方言與周邊地區如臨平、餘杭、富陽、蕭山等地方言差異巨大,相比於這些方言更接近北方話。1920年代趙元任在其著作《現代吳語的研究》中講到:

別處有文白兩讀的字(家,間,交,江,櫻,角,甲,耳等等),在杭州大都一律取文派的音,白話中取白派音的字甚少。……所以杭州人說話頗有點像常州人讀國語白話文。

1958年上映的滑稽電影《三毛學生意》中,范哈哈(原名范良益,浙江杭州人)飾演算命先生吳瞎子,使用杭州話表演。

杭州話一般特指杭州城裡話,最早只通行於杭州城牆內,即現在的環城東/南/西/北路之間的范圍(大概上城區與下城區)。城門外的鄉下通行的是「錢塘口音」(屬於廣義的「餘杭話」,今天的臨平等地方言都屬於此類),與城裡的杭州話截然不同,杭州城裡人將其稱作「槍籬笆外頭的話語」(籬笆外面的話,籬笆比喻城牆)。城牆拆掉後,隨著城市建設,杭州話的通行范圍慢慢擴大至拱墅、江乾等地。

杭州小片的分布范圍(底圖來自網路,由網友繪制)

其實,方言分區的目的只是為了將類似的方言歸在一起以方便進行學術討論。根據不同的研究視角(比如基於歷時演變還是共時變異),方言的劃分結果也會有所不同。從歷史來源來看,可以認為現代杭州話是臨安官話不斷受周邊吳語同化的結果,至今仍保留著官話格局;而從當下面貌看,現代杭州話已有不少吳語特徵,且杭州話的不少官話特徵也見於周邊北部吳語,兩者相互影響難以割裂。因此,把杭州話劃為官話還是吳語,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並沒有絕對真理。

② 浙江杭州地區說的什麼語言

杭州話,是吳語的一種,屬於吳語太湖片。

分布於杭州拱墅區、上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杭州話是杭州歷史的活化石。杭州市區話具有全濁音,四聲齊全,清濁對立,這是隸屬吳語的典型標志。

杭州地區的濱江、蕭山、富陽方言,以及臨安、桐廬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餘杭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苕溪小片。杭州地區吳語臨紹方言使用人口眾多。此外,原嚴州府今劃入杭州的淳安縣、建德市為徽語。

(2)杭州人口少方言怎麼保留擴展閱讀

現代吳語比官話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語音與《切韻》《廣韻》等古代韻書高度吻合。

吳語繼承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體系,以保留全部濁音為最主要特徵 ,聲母分為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四類,部分地區保留尖團音分化。吳語具有仄音之一的入聲韻。吳語保留平仄聲律,繼承中古漢語整齊四聲八調,平上去入四聲因聲母清濁對立而各分陰陽。

吳語有數萬個特有詞彙和諸多特徵本字,是江南人思維方式、生活情調、文化涵養、社會生產、風俗民情、語言習慣的生動體現。吳語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文化價值高。吳語語法結構和普通話差別大。吳語分為太湖、台州、金衢、上麗、甌江、宣州六片語片,北部吳語為最大語片。

吳語紮根於吳、越故地,與吳越文化血脈相連,人文歷史源遠流長。吳語為江南本土古老語言,見證詩畫江南語言文化。吳語是吳越人的母語,是吳越人的文化屬性和鄉情沉澱。

吳語區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經濟文化核心地區,今一百餘城構成以上海為首的吳語城市群、江南文化圈、上海都市圈。吳語還是吳歌、越劇、評彈等傳統曲藝的載體。吳語也為歷代文人所吟詠。

③ 方言有必要保留嗎

方言有必要保留嗎?

我覺得方言是有必要保留,它不僅僅是語言,更是文化的載體。

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當一種語言消失後,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

方言所體現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話無法比擬的,例如東北方言,其簡潔、生動、形象,富於節奏感的特色,與東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當吻合語言文化遺產有特別重要的保護價值。

④ 杭州方言為什麼帶有北方味

今年初杭州市政協八屆三次會議上,一位政協委員遞交了一份《關於保護杭州方言,防止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缺失》的提案,此事引發了一場熱烈討論,全國不少媒體轉載了有關消息報道。《浙江日報》還專門采訪了一些大學教授,該報3月4日第6版上方以大字標題刊登了一篇綜合報道。針對這篇報道中一些學者、市民的看法和建議,本文作者提出了不同觀點。在闡述我的觀點之前,我首先說明:一,我是杭州人,雖然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飄泊在外,但始終熱愛故鄉,連名片的姓名下都有(浙江杭州)四個字。二,我非常喜歡杭州方言,幾十年來我與如今已經94歲高齡的老母和杭州的親人、朋友始終都說杭州話,因為用普通話或別的方言就不能盡意盡情。盡管如此,我仍然反對「保護杭州方言」,因為杭州方言根本用不著「保護」,而且「保護」還會帶來許多消極作用。方言是一個動態概念,它始終在不停地發展。「保護杭州方言」,試問究竟是保護什麼時期的杭州方言?因為現在的杭州方言和南宋、元、明、清時已有許多區別,不必看宋元戲曲和話本小說,只要翻翻很容易找到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清人古吳墨浪子輯的《西湖佳話》便知。年近九旬在美國定居的家舅告訴我(我們當然說的是杭州話),20世紀 20、30年代杭州城區的上城人和下城人說的話都有點不同。而當時的杭州城南北長4公里,東西僅2公里略多。隨著交通的便捷,交流的增加,城市的擴大,語言的趨同性必定不斷增加。同一個小方言中的細微區別自然而然地在縮小,甚至消失。現在莫說杭州上城人和下城人(如今的杭州上城區與下城區已比20世紀40、50年代擴大了許多倍)說話已沒有絲毫區別,連離西湖均不足10公里從前被杭州人認為很遠稱作「四鄉」的留下、三墩、筧橋等地,現在都成了市區,除了極少數久居當地的老人,說話已經和市區毫無二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杭州話不僅沒有消失的危險,倒是一直在擴大,而且這種擴大的趨勢還在繼續。與杭州隔(錢塘)江相望的蕭山,雖然距離僅幾公里,方言與杭州卻大不相同,而是比較接近50多公里外的紹興話。隨著新中國成立後蕭山歸杭州市管,由縣而縣級市,前幾年又成為區,尤其是這些年來錢塘江上幾座大橋相繼建成,蕭山人說話的杭州味越來越濃,有不少已經和原杭州城區人說話完全一樣。其實這種強勢方言不斷擴大自己「勢力范圍」的現象符合語言發展的規律,到處可見。筆者20世紀60年代初期來北京時,昌平、通縣、順義人說話和北京城區人尤其是老北京人說的味兒不大一樣。現在起碼這幾個從前的縣城而現在都成了衛星城的城區,大多數人說話已經和城裡沒有兩樣了。而現在的北京話和老舍寫《駱駝祥子》時的北京話也已有所不同。比如現在北京人一般只說「已經」而不說「已然」,說「找到了工作」而不說「找到了事由」。當然隨著方言的發展變化,確實會「失去」一些歷史文化信息。比如現在的杭州中青年不但不會說「我到旗下去」,「他住在旗下」,連「旗下」是什麼都弄不清了。「旗下」是指清代初期清兵佔領杭州後駐防八旗兵的地方,辛亥革命後拆除城牆,成為鬧市,大體上在今延安路(1949年前叫延齡路)及其西邊到湖濱路一帶,南北長,東西窄,面積約1400餘畝。但是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了保存這極少數歷史文化信息而採取法律形式「保護方言」,因為許多事情可以交給語言學家、民俗學家、方誌學家、地方史學家去干,他們會做得更好。實際上新中國成立以來他們一直在做。浙江人民出版社僅《武林坊巷志》(武林是杭州舊稱之一)就出了厚厚8冊,不下400萬字,何況還出了不少關於舊時杭州的書籍。保護語言決不等於保護方言,漢語要保護,但是方言不必保護。因為現在所有能夠存活下來的小方言都經過了至少幾百年上千年的積淀與磨練,都依託著一個起碼總人口幾十萬上百萬人口的縣或城市。人們長期在這里生活,本地人之間用方言交流既自然又親切,因此方言必定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同在蘇南,同屬吳語區的無錫,東距蘇州、西距常州約莫都是40公里,但無錫話和蘇州話、常州話的差別十分明顯。隨著這三大城市的擴展,夾在其間的一些鄉鎮甚至某個縣城會變成某個城市的一部分,原來接近某市方言的差別會逐漸消失,但是很難想像蘇州話會吃掉無錫話,或者無錫話會吃掉常州話。同樣情形,紹興在杭州市中心之西60公里,寧波在紹興之西約80公里,三種方言絕不一樣,也絕不會出現其中某種方言取代其他方言的情況。正如有些論者已經指出的那樣,由於是歷史文化名城和省會,要「保護杭州方言」,那麼紹興、寧波、溫州的方言「保護」不保護?南方有的縣或縣級市,歷史上名人輩出,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其方言是否也要「保護」?還有的縣市由於歷史上人口遷徒等原因,方言中保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信息也很豐富,保護不保護?如果各地都如此大張旗鼓以法律形式對本地方言「保護」起來,這對文化發展、經濟建設、民族凝聚力是幸還是不幸?其實20世紀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語言學家們一直在做方言調查和方言研究,幾十卷各地方言大書早就問世,而且還在繼續出版。至於說「提出要在非正規場合『提倡用方言交流』」,問題首先在於什麼才算是「非正規場合」?難道「非正規場合」在場者就一定操同一種方言嗎?有一次筆者家中親人團聚,老母說杭州話,姐姐的婆婆說寧波話,一位長輩說無錫話,我的妻子和兒子說普通話,而我和姐姐、姐夫、哥哥、弟弟之間習慣講上海話。在座者中只有我通所有方言,於是便臨時當起了通事。毫不礙事,其樂融融。其實無論什麼場合,人們總會找到彼此能夠溝通的語言方式,這就是語言交流中的趨同性。所以無需提倡什麼場合說什麼方言。這位提議「保護杭州方言」的先生擔心:「當所有的城市都說同一種語言時,那麼這個城市獨有的吸引力就減弱了。」其實一個城市吸引力的構成元素極多,方言只是其中並不重要的一部分。即使大家都說普通話,除了極少數人外,也都帶有各自方言的色彩。何況推廣普通話並不排斥方言,更不消滅方言。不用說全國,即使全都屬於吳語方言區的浙江省,在推廣普通話半個世紀的今天,據我這個杭州人多年來在浙江各地走馬聽「音」的結果,普通話在普及上大有進步,而縣級以上方言的地盤並沒有縮小,大體上本地人之間仍講方言,可謂各得其所。真正要提倡的倒是政府已經提倡了半個多世紀的普通話,若從推廣「國語」算起,則已近百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大力普及教育和廣播、電視的影響,普通話的普及取得了重大進展。不過據我觀察,一向在「國語」和普通話普及方面做得比較好的上海和杭州, 20世紀末期以來似乎有點以講方言為榮的現象。筆者解放前曾參加過杭州市教育局組織的小學生「國語」比賽,解放後國家語委組織的普通話全國大賽杭州選手也多次名列前茅,外地人到上海的商店購物,售貨員都會以普通話應答。但是這十幾年來不時在報端看見外地人對上海售貨員、售票員只說上海話的抱怨。我特別欣賞浙江省義烏市的做法。這個被譽為「小商品天堂」、「華夏第一集市」的縣級市,本地人口不足50萬,而外來打工與經商者超過60萬,常住外國人就有3000多。義烏市領導和義烏人不但大力推廣普通話,還猛學外語,不少商販除了懂些英語,居然還會一點韓語或阿拉伯語!而在家裡或義烏人之間照樣講義烏話。有的學者主張「保護杭州話應當在一定人群范圍內或通過一定載體來進行保護和傳承杭劇、杭州大書、小熱昏等地方戲曲,就是保護杭州方言的一種有效形式。」杭劇、小熱昏、杭州大書等是否「保護和傳承」,一要看它是否確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二要看它能否適應文化市場的發展。並非任何傳統文化形式都要「保護與傳承」,「大書」即評話,俗稱說書,杭州大書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臨安瓦子勾欄中的「說話」。不過在筆者的記憶里,至少早在20世紀40年代末杭州大書就已經不成氣候了,新中國成立後別說趕不上北方的多種評書,也遠不及蘇州評彈。杭劇則早就遠非越劇對手,在浙江省的眾多劇種之中其地位遠在婺劇、甬劇、紹劇等劇種之下。數以百萬計的杭州人有幾位看過杭劇,為什麼不看,實在值得有關人士調查研究一番。至於「小熱昏」,光聽其名就可對其「古董」價值作出大致判斷。筆者兒時就住在「旗下」,浣紗河(今浣紗路)旁的龍翔橋邊就有一位杭州最有名的「小熱昏」(據說全城僅幾人)常於夏日晚上演出,我不時去聽。這位「小熱昏」站在一條長凳上,身旁有一個尺余見方打開的木箱,裡面裝滿梨膏糖。他連說帶唱帶表演,講個把故事,幾個笑話,就賣梨膏糖,所以俗稱「去看『賣梨膏糖』」。生意好的時候有三五十個聽眾,不過多半是像我這樣偶爾花相當於今一毛錢買一塊梨膏糖光幫人場者。杭劇、杭州大書和小熱昏究竟能否「傳承」下去,關鍵並不在於別人「保護」,而在於這些劇種的演藝人員能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創作出健康而人們又喜聞樂見的節目。解放初期東北「二人轉」成為吉劇,結果始終沒成什麼大氣候,倒是一部《劉老根》及其續集頓時紅遍全國,令世人對「二人轉」刮目相看,「一個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再次成為現實。其實這10年來趙本山等人表演的大量廣受全國人民歡迎的小品,其基本隊伍就是「二人轉」演員。上個世紀50年代一出《十五貫》創造了「一個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奇跡,但是崑曲後來沒有繼續致力於不斷改革,幾乎再次走上滅絕之路。現在雖然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仍然沒有擺脫「活化石」的尷尬局面,不時有人呼籲政府「重視」。對比「二人轉」,實在令人扼腕唏噓不已。不過這已經是題外話了。

⑤ 杭州人說的是什麼樣的話

杭州話

杭州話屬於吳語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吳語的一般特徵,但受官話的影響很大。杭州話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區和杭州近郊,不包括杭州遠郊以及新近並入的蕭山、餘杭兩區。保守估計,中國以杭州話為母語的人口在120萬~150萬之間。

語音
聲母:杭州話擁有30個聲母。杭州話完整的保留中古濁音,即「巴」,「怕」,「爬」三字聲母相互對立。次濁依據聲調陰陽兩分。與典型吳語不同的是,杭州話里古日母、微母多讀擦音;古見系二等字多讀塞擦音。
韻母:杭州話有38個韻母。和普通話相比,杭州話韻母多單母音化,如效攝讀若英語dog中的o,而普通話則是讀若house中的ou。杭州話中保留了入聲,但入聲韻尾已經合並一律收於喉塞。古咸山兩攝在杭州話中兩分,如:關≠官。
聲調:杭州話有7個單字調,分別為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古上聲全濁歸入陽去,古上聲次濁和清音今仍讀上聲。就調值來看,杭州話中陽聲調調值都低於對應的陰聲調調值。杭州話有著復雜且豐富的連讀變調。
文白異讀:由於歷史上自南宋起就一直受官話的直接影響,杭州話文白異讀較少,對比其他典型吳語,杭州話在口語中文讀較占優勢而非白讀。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字存在文白異讀,如:「大」,「朋」等字。

詞彙
人稱代詞:杭州的人稱代詞由於官話的影響,今採用的是北方式,即「你,我,他」作為人稱代詞,復數加「們」。
名詞:杭州話的名詞基本上是分為官話式,自有式和吳語式,其中官話式的佔大部分。
動詞:杭州話的動詞和普通話有較大區別,如「拿」稱之「馱」等等。
虛詞:杭州話的介詞、語氣詞等虛詞完全不同於官話,如表示處所的「來東(音)」,表示動作完成的「好」等等,諸如此類,不一一論述。

歷史影響
外來影響最大的要數宋朝遷都臨安。據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從建炎元年(1127年)到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30年間,外籍居民已超過土著。當時南渡士民帶來以汴梁為主的北方「官話」,對南方本地話施加影響。終於使杭州話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起了不小的變化,染上了濃厚的北方話色彩。
其次,清政府被推翻後,旗下營被迫解散,數量眾多的旗人子弟和隨軍家屬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他們濃重的北京「官話」,進一步使杭州話受到影響。
再次,對杭州話影響較多的是紹興話。紹興有句諺語:「經濟人斷勿得杭州路」,是說紹興人來杭販賣物品或經商定居的多。杭州也有一句諺語:「杭州蘿卜紹興種」,是說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紹興。紹興人多了,紹興話對杭州就有了影響。

特色杭州話

賤兒飯 —— 蹭吃
別苗頭 —— 與人競爭,比高低
吃相 —— 謂態度,如「吃相難看」,即態度不好
毒頭 —— 脾氣古怪的人
殺豬 —— 敲竹杠
一息息 —— 一會兒
一滴滴 —— 一點兒
晏歇會 —— 等會兒見
吃不落 —— 不能勝任
打呃得 —— 打嗝
特為 —— 故意
有數 —— 懂了
耍子 —— 玩兒
歇力 —— 休息
困覺 —— 睡覺
尋事兒 —— 找岔
糊達達、糊里達喇 —— 粘粘糊糊
墨墨黑 —— 漆黑
冰冰溲 —— 很涼
濫濫濕 —— 很濕
發靨 —— 可笑、好笑
麻巧兒 —— 麻雀
釘頭碰鐵頭 —— 比喻硬碰硬,互不相讓
為好跌一跤 —— 意謂出於好的願望辦了某事,不僅不被理解,反遭人怨
回湯豆腐乾 —— 指人被辭退而復人
吃隔夜螺螄 —— 喻人說話羅嗦,糾纏不清
螞蟻扛鯗頭 —— 比喻人多活少,許多人聚在一起做少量的工作
歪了頭由自己說 —— 意謂聽不進意見,自以為是
高頭 —— 上頭
造話 —— 假話
抽斗 —— 抽屜
天井 —— 院子
弄堂 —— 胡同
曲蟮 —— 蚯蚓
沙核桃兒 —— 山核桃
溫吞水 —— 溫水
赤膊 —— 光膀子
大腳膀 —— 大腿
手膀 —— 胳膊
眼烏珠 —— 眼珠
額角頭 —— 額
蹺拐兒 —— 瘸子
賊骨頭 —— 賊
郎中 —— 多指中醫師
老倌 —— 用於指人,如:葛個老倌,那個老倌,即這個人,那個人
奶奶 —— 祖母
爹爹 —— 祖父
姆媽 —— 母親
阿爸 —— 父親
落雪 —— 下雪
落雨 —— 下雨
豁閃 —— 閃電
辰光、時光 —— 時候
舊年子 —— 去年
上毛、上毛子 —— 前回
葛毛 —— 現在
頭毛 —— 剛才
不靈光 —— 不好使
刨黃瓜兒 —— 敲竹杠
耍子兒 —— 玩耍
小伢兒 —— 小孩子
踏兒哥 —— 三輪車夫
敲瓦片兒 —— AA制
敲拐兒 —— 瘸子
夜裡頭、晚上頭 —— 夜晚
晚快邊兒 —— 傍晚
日中 —— 中午
日里 —— 白天
早上、早半日 —— 上午

⑥ 杭州流動人口多嗎說方言還是普通話多

不是一般的多呀,杭州不比上海人流量少。至於語言,還是普通話便於溝通,但是說方言的也事很多,那是打交道的都是老鄉。建議還是說普通話

⑦ 會講家鄉話的人越來越少,未來方言有可能會消失嗎

我覺得是有可能消失的,就像現在有很多小眾文化,就已經在開始消失了,甚至有的已經消失了,比如說像皮影戲這樣的民俗文化,所以在不久的將來,方言可能也就消失掉了。

再加上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很多家庭的教育,都開始產生了變化,像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在他們孩子出生之後能夠學說話了以後,都是教的普通話,很少有人去教他們說方言。沒人教,沒人去繼承,那麼這個東西就無法傳承下去,就跟很多傳統文化和傳統民俗是一樣的,因為沒人去傳承就逐漸沒落,最終消失。這也是我們的方言在未來不可避免的事情,除非有辦法去改善。

⑧ 在普通話普及的現在,人們如何去保留方言

在中國所謂方言是指某一地區通行的共同語言,如河南話、閩南話、廣東話等。但我們常說的「普通話」其實是一種方言,只是因為它的發音更接近我們的書面語。此外,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和教育,推廣共同的民族語言,逐步克服各地方言差異造成的正常交流障礙,我們在全國推廣了一種共同的語言,即「普通話」。目前,漢語,有七種方言,因全國地域不同,分為北方方言、吳方言方言、贛方言方言、湘方言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和客家話。

方言和文化密切相關。方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傳承需要傳承人,所以一定要從娃娃抓起。文化的存在依賴於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文化的教學需要方言。第三,我們必須密切關注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設,以引起大家的共同關注。有關部門必須採取相關措施和政策,鼓勵下一代學習母語;爺爺奶奶要教育孩子不要忘記家鄉親人和祖先的話,鼓勵孩子在學校說普通話,在中學在家裡說方言,讓孩子有一個全面的發展空間,既能學到知識,又能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一舉兩得。

⑨ 為什麼杭州的方言,比起周圍的城市有點格格不入

因為杭州市區的口音,在南宋時期,因為遷徙來了很多來自北方的老百姓,因此對這里的吳語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像杭州的餘杭區,蕭山區以及其他的郊縣,都是屬於吳語苕溪片和臨紹片,唯獨杭州市區,因為受到北方方言影響,所以很多詞彙都接近官話,比如說伢兒,你們,我們,這些都是官話用的詞彙,和大多數吳語方言不太一樣,當然主體依然是屬於吳語。

不過這樣的現象,也僅僅是在杭州市區出現,吳語當中,也就是杭州市區屬於杭州小片,是獨立的一個片區,而周圍的蕭山則是和紹興話屬於一片,餘杭區口音屬於苕溪小片,和湖州,嘉興西部以及蘇州西南部屬於一片,並且未受到官話的影響。

⑩ 杭州一小學開設方言課,你覺得方言有傳承的價值嗎

我覺得非常有必要。

方言是一個地區文化的載體,如果方言都消失了,那麼當地人可能很多都再也找不到當地文化風俗的發源了。

我們國家普通話推廣也有幾十年的時間了,年輕一輩都學會了普通話。這樣做確實是有好處,因為各地區之間的人們交流簡單多了,不會再出現到陌生的地方無法溝通的情況。畢竟我國的幅員遼闊,從南方到北方的方言有很多種,甚至有些地區三里不同音。普通話的推廣解決的就是這些問題,一個東北人到了廣東不會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了。

但是,方言自有方言存在的意義,不能一下子都讓它們消失了。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基本上沒有幾個會說方言的了,能聽得懂已經屬於難得。這樣下去,也許過不了幾十年,我們的所有方言就要消失了。

方言是文化的一種,老祖宗多少代人總結的智慧就這樣失傳了,是不是有點兒太可惜了。

所以,你學方言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