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杭州十大城門是哪十座
1、古武林門
古武林門,位於杭州舊城的西北,又稱北關門。歷朝歷代,這是一座可用得「價值」二武林門外一路,歷朝歷代都是黃土鋪地,清水遍灑。為啥?因為「朝廷恩澤自北而來」,由此入的杭城。
明《客越志略》說:西大街上「悉是冬青樹」,有如拱門,「人從樹里行,不見赤日」。沿街的房子,瓦是綠的,門是黑的,門外還有短扉。
2、古艮山門
古艮山門,位於杭州舊城的正北偏東。宋元以來,此門雖非兵家必爭,卻為絲綢業集中之地。以此為雛,杭州的工業,後來大都出於此地。
「唱唱唱,洋機響,洋機開了五百張;角子銅板不算賬,大洋鈔票來進賬。」 艮山門外絲籃兒,說的是絲綢製作中煉、染兩道工序後的漂洗,挽竹籃去河港的女人。
3、古鳳山門
古鳳山門,一個平常的地名,凝結著的,是杭州歷史的精氣。不說鳳山門,不說與它相聯的山水街巷,也可以說是沒有道出杭州文化的主脈。如今的鳳山門,仍然披著一層薄紗,就像秋雨將盡的曉嵐,明一陣,霧一陣。偶爾也能讓人看見,有比其他九座城門更真切的歷史。
宋高宗趙構沒來杭州之前,現在的鳳山門外,是州治,也就是市政府。再早,這州治是吳越錢王的都城,現在的鳳山門方位,就是都城的北門,稱「雙門」。
4、古清泰門
古清泰門,清平、安泰,這是城門的原意;滬上的開埠、鐵路的興建、帝制的沒落,這是中國的近代。清泰門,它所擁有的細節,更多的屬於近代,這是中國從不變到萬變的開端。就像以這個城門命名的立交橋,多多少少的巨變,從此開始。
5、古望江門
古望江門,是杭城古代東南部的城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名叫新門。古城河兩邊的公園;望江門外的老街;太平時世的民殷;夕陽下,與三五老人坐在一起,塵埃不起,康樂安定。於是,對古城門的憑吊,油然而生。
6、古候潮門
古候潮門,舊杭城東南的第一座城門,它所昭示的,正是一個在潮水中「老」去的杭州。白居易說:「杭州老去被潮催」,這一「老」,是「大」,是「久遠」,是城市的厚蘊,也有前人多少的沉浮。
7、古清波門
古清波門,在如今的鐵冶路口。城門地形,在杭城十大城門中唯一尚可清晰辨認。吳越錢王時,此地只是水門一座,東通流福溝。時稱「涵水門」,也稱「暗門」。北宋,清波門建成,時人仍然以「暗門」相稱。
8、古涌金門
古涌金門,位於舊杭城正西。即從南往北數過來,第二座城門。說門,並非一門。不是朝朝暮暮在無數細節上與人休戚相關,幾草、幾水、幾牆、幾門,總嫌寡情乏靈。
杭城十大城門,九座城門都有重城(城門外的護城,呈四方形),而涌金城門獨無。這也是它依附了西湖作為外勢,可御可守。
9、古錢塘門
古錢塘門,一個與杭城淵源相繼的名字;一截與佛事盛行相接的記憶;一段與民族崛起相關的往事。錢塘門位於舊城的西面,從南往北數,第三座城門。
10、古慶春門
古慶春門,與所有的城門一樣,慶春門所表達的並不是以往的文字和城市的蹤跡,以及如今在大街一側的古人銅像所佔有的全部信息。只是一個有關「春」和「春」過後的其他日子,生出的喜、怒、哀、怨。過去的,總也有留下了的,有形的和無形的。
B. 杭州有哪十個門,十個橋
南宋以前,杭州有旱門十三,水門五個。自元、明、清以來,杭州城已固定為十個城門,從前人們把十大城門及各門的物產編成杭曲小調:「百官(武林)門外魚擔兒,壩子(艮山)門外絲籃兒,正陽(鳳山)門外跑馬兒,螺螄(清泰)門外鹽擔兒,草橋(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涌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太平(慶春)門外糞擔兒。幾經滄桑,隨著杭州城池的不斷變遷,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門均已湮沒,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門遺址的石碑。而杭州的橋是指的目前杭州跨錢塘江十座橋.自南而北依次為:1、袁浦大橋(錢江五橋)2、浦沿大橋(規劃中的錢江八橋)3、錢塘江大橋4、復興大橋(錢江四橋)5、西興大橋(錢江三橋)6、彭埠大橋(錢江二橋)7、九堡大橋(規劃中的錢江七橋)8、下沙大橋(錢江六橋)9、江東大橋(正開建的錢江九橋)10、規劃中的錢江十橋(橋名未定)。
C. 鳳山門的鳳山水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杭州鳳山門有水陸兩門,元朝開始,錢江之水,「自龍山湧入鳳山水門」,通過城內阡陌縱橫的水道,出武林門水門,和京杭大運河連在一起。鳳山門既是龍山河的北端端點,也是扼守江南運河通往錢塘江的咽喉。
鳳山水門建於1359年,歷經600年風雨,它像慈祥的長者,默默注視前後五個朝代的更替、城裡城外的百姓變遷。門洞由兩個不同跨徑的石拱券並聯而成。像塵封歷史中一扇窗,向世人透出那一段明媚時光。
中國大運河遺產中,只有兩處水城門入選遺產點,一處是杭州鳳山水城門,另一處是蘇州盤門。1011公里長的中國大運河,只有這么兩處,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D. 杭州十大古城門在歷史上是什麼樣子的,都經歷了什麼
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古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先有四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洛陽”,1983年“杭州、開封”正式列入六大古都,1988年“安陽”成為七大古都之一,2004年認定“鄭州”為八大古都之一,2010年又認定“大同”為九大古都之一,最後將成都列入古都,組合成十大古都。
但對於古都的個數一直爭論不斷,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有太多的城市曾經擔任過都城的角色。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無論是四大古都還是十大古都,保存有完整古城牆的只有西安、南京、開封三個城市。
這些古都中,杭州的存在感比較弱,這跟杭州較少參與這些古都之爭有關。提起杭州,大家都能想到南宋,想到岳飛,其實杭州對於南宋來說只是一個行在,名義上不是首都,實質上已經是首都了。而對於杭州的老城牆,現在很多年輕人的記憶大概就是那些掩映在樹木花叢中的古城門遺址的石碑。
杭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於生活居住是個好地方,於修建城池進行防禦卻非常地不方便。杭州山多水多,無法像北方城市一樣可以修一個非常方正的城牆。杭州的古城牆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窄,杭州的城門建設分為三個時期,隋唐築城、南宋巔峰、明清穩固。
杭州的歷史非常悠久,築城的歷史可追溯到隋朝時期,當年隋朝大臣楊素連續平定江南的叛亂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並桐廬入錢唐縣,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當時杭州只有四座城門:西北面的錢唐門,南面的鳳凰門,北面的鹽橋門,東面的炭橋新門。
杭州的城門數量在南宋時期達到頂峰。一方面是定都杭州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宋高宗趙構是一路難逃到杭州,還曾經在海上漂泊,因此有強烈的不安全感,趙構剛來到杭州,顧不上什麼風水,加上又比較窮,就把皇宮定在鳳凰山上,一來這是當時杭州的制高點,方便他控制全城,二來這里靠近錢塘江,對於已經是驚弓之鳥的趙構來說,如果金人一旦攻打杭州,他可以隨時從錢塘江逃往海上。於是趙構臨時使用早些朝代的皇宮遺址修築,整個皇宮內城只有三個城門:和寧門、東華門和西華門。
但杭州作為南宋實質上的首都,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商貿發達,很快人口倍增,於是南宋朝廷只好把城區往外擴張。經過不斷的修建和擴張,杭州外城的城牆形成旱城門13座、水城門5座的規模。旱城門的東城樓有便門、候潮門、保安門、新開門、崇新門、東青門、艮山門;南面的城樓有嘉會門;北面的城樓有餘杭門;西面有錢湖門、清波門、豐豫門、錢塘門。此外的水門五座,分別為保安、南水、北水、天宗、餘杭。
水門可以說杭州城牆的獨特所在,南宋之所以要修建水門,主要原因還是杭州的水系發達,既要滿足關防的需要,也要為城內生活用水、水利灌溉和舟船交通提供便利。杭州古時的河道就是通過水門穿越出城的。
宋人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對臨安城有的城門有詳細的記載:
旱門僅十有三,水門者五。城南門者一曰嘉會,城樓絢彩,為諸門冠,蓋此門為御道,遇南郊,五輅從此幸郊台路。城東南門者七:曰北水門,曰南水門,蓋禁中水從此流出,注鐵沙河及橫河橋下,其門有鐵窗柵鎖閉,不曾輒開;曰便門,曰候潮門,曰保安水門,河通跨浦橋,與江相隔耳;曰保安門,俗呼小堰門是也;曰新開門。城東門者三:曰崇新門,俗呼薦橋門;曰東青門,俗呼“菜市”;曰艮山門。城北門者三:曰天宗水門,曰餘杭水門,曰餘杭門,舊名“北關”是也。蓋北門浙西、蘇、湖、常、秀,直到江、淮諸道,水陸俱通。城西門者曰:曰錢塘門,曰豐豫門,即涌金;曰清波,即俗呼“衺門”也;曰錢湖門。其諸門內便門東青、艮山,皆瓮城。水門皆平屋。其餘旱門,皆造樓閣。諸城壁各高三丈余,橫闊丈余。禁約嚴切,人不敢登,犯者准條治罪。城內元三門俱廢之,獨朝天門止存兩城壁,杭人猶以門稱之。
南宋滅亡以後,杭州再也沒有成為首都,而元朝明文規定禁止修建城牆,再加上杭州是南宋的首都,對於前朝的首都,元朝總會有意無意的對杭州城牆多加“照顧”。杭州的21座城牆在元朝統治的一百多年間毀壞了很多,到了元代末年,起義軍的一支張士誠佔領了杭州,出於軍事考慮,張士誠更換、廢除了一些城門,杭州的城門變成了13座:清波門、涌金門、錢塘門、餘杭門、和寧門、清平門、天崇門、北新門、艮山門、慶春門、清泰門、永昌門、候潮門。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定都南京,對於臨近南京而又風景秀麗的杭州,明朝進行了修繕,杭州城門名稱和數量發生了變化:原13座城門中清波門、涌金門、錢塘門、候潮門、艮山門、慶春門、清泰門這七個城門的名稱沿用到了今天;和寧門、清平門、天崇門合並修建了鳳山門;餘杭門改稱武林門,因關外有“北關夜市”,也被稱為北關門;永昌門因以永昌為李自成的年號之故,又因登城樓可遠望江潮來處,清康熙五年改名為“望江門”,在附近有草橋,也被稱為草橋門。
從此這十座城門一直延續到清朝民國,成為我們現在熟知的杭州十大城門,沿著杭州的內環線依次分布,這十座城門除了修復過的鳳山水門和慶春門外後造的仿古城牆用以介紹杭州古城牆,其他的城門現在都已經只剩石碑,成為這些地方的地標。
慶春門的糞擔兒多到什麼程度呢?清朝時清朝的大將都不願意守衛這個城門,當時杭州的十大城門九個有清朝八旗把守,漢人不能染指,但唯獨只有慶春門有漢人把守,就是因為旗兵認為這里總擔糞出城,是污穢之門。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古城牆陳列館就位於杭城十大古城門之一的古慶春門遺址上,是杭州在城市改造“五縱六路”建設過程的一個產物,於2006年年底開工興建,2008年正式對外免費開放。陳列館全長不過66米,寬12米, 高6.6米,共分為兩層,內有南宋城牆考古遺址、古城門故事木雕壁畫、文物展示台等展示和陳列,蘊藏著超過1400年的老杭州歷史。
E. 杭州哪裡有宏偉的古代的建築
一、香積寺石塔
在湖墅香積寺巷,原香積寺(今杭州運輸設備廠)內。該塔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原為東西雙塔,現東塔已毀,僅存西塔。
香積寺塔為石質仿木構建築形式建造的八面九層樓閣式塔。須彌基座較高,每層有平座、塔身、檐子,砌疊成一整體。平座外加護欄。八角形的塔身,雕出倚柱。每面中間為火焰形 壺門,門釘和金不鋪首清晰可見。門側雕佛、菩薩像,或為經文。檐子雕出飛椽、斗栱 。檐面雕筒板瓦壟、勾頭滴水,翼角有老戧、嫩戧、起翹較短,出檐不深。
二、龍興寺經幢
位於延安北路燈芯巷口,原龍興寺內。
幢建於唐開成二年(837年),是浙江省現存最早的石幢和杭州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外觀八 面,高4米,由須彌座、磐石、腰檐、幢身、短柱等組成,古樸端莊。現磐石以下俱埋於地下,八角磐石雕單鉤闌,上刻雲栱,承托平座。座每邊寬0.47米,刻勾欄,勾欄華板雕飾如意、勾片、斜方等花紋,粗放遒勁。磐石上為高1.76米的央,每邊寬0.27米,刻唐著名書法家胡季良書《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了跡清晰,書刻精良,經文末署:「梁乾化五年五月八日,頭陀僧處道重建,內有舍利54顆,琉璃瓶盛」。腰檐仿木結構,翼角起翹,檐上刻 出筒板瓦壟。其上短柱四面設佛龕,內雕佛、菩薩、力士等像,形象豐頤,姿態各異。柱上 屋面系後代為保護經幢而加。
三、保俶塔
在西湖北岸寶石山。原名應天塔,亦名寶所塔、寶叔塔、寶俶塔、寶石塔。
據《涌幢小品》、《武林梵志》載,此塔為吳越國王錢弘俶母舅吳延爽所建。清乾隆十四 年(1749年),趙茂才在寶石塔下發現造塔記殘石,殘石存34字,已無法通讀。首句為「爽為睹此山上承角亢 」。文中的「爽」應該就是吳延爽,「角、亢 」乃星宿(壽星)之名。塔初建時高9級,宋咸平年間,僧永保重修時減為7級。元至正末毀,僧慧炬重建,明清時期幾經毀修。現存磚塔,系民國22年(1933年)重修,為八面七級實心塔,高45.3米,底層邊長3.26米,塔剎鐵構件均 為明代舊物。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曾整修塔基座,修理石墈,增設圍欄。
保俶塔雖失去塔檐和平座,然而塔身挺秀,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典範,因而市人將其喻作西湖和城市的標志。
四、鳳山水城門
位於鳳山路六部橋南,東西橫跨中河。為元代張士誠發動民工所築,時張據有浙西五郡,於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築杭州誠,城南推進二里,將宋故宮劃出城外,城東擴至東河以東,城牆上設旱門十座、水門五座。鳳山水城門即為中河南端的水上城門,與鳳山門(旱門)並列,原與古城牆相接。辛亥革命後,城牆、城門先後被拆除。
鳳山水門是杭州僅存的一處古城門。現水城門城樓已毀,尚存單拱門洞,城門殘長9.95 米,殘高3.8米,寬12.8米,門洞由兩個不同跨徑的石拱券並聯組合,用塊石縱聯並列分節疊砌而成,其中南拱券高2.8米,跨徑5.7米,北拱高1.92米,跨徑4.3米。南拱券中還有石砌方形閘槽,閘檔後有石雕門臼,原安有兩扇木門可以啟閉,現無存。門洞上城門南北兩側牆壁包磚,內築夯土。現磚砌城牆部分已修復,成為中河綠化帶上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
五、岳官巷吳宅
位於新華路岳官巷8號(原4號)。
明代萬曆間殳氏兄弟所建。後為高氏所得。崇禎十二年(1639年)四月,該宅為翁開之所得。清乾隆十年(1745年),又為孫崶所得,孫家在吳宅建藏書樓,名「壽松堂」。咸豐二年( 1852年),雲貴總督吳振棫購得,並擴建成南北長108米、東西寬67米,佔地5700多平方米的 大型封閉式院落。院內建築群分中、西、東三部分。中部沿縱軸線布置賬房間(已毀)、轎廳 「守敦堂」、二廳「道福堂」,三廳「肇新堂」及一石庫門樓,廳堂寬宏高大,用材講究。 其中肇新堂高約10米,為吳宅中最高大的二層樓建築。石庫門樓高5.3米,寬3.37米,厚0.44米,背面門額以上有花卉、麒麟、雙獅戲球、雙龍戲珠、雲彩仙鶴等鏤孔磚雕圖案,鐫刻極其精細。
吳宅東部沿縱軸線置門廳、「四宜軒」、「載德堂」及「錫祉堂」。門廳額枋、欄桿等構件雕飾精美。「四宜軒」原為書房,前有假山水池,小巧幽靜。西部廳堂由花園、「華宜館」(花廳)、「補杉廬」(小花廳)及竹園組成,園內水木扶疏,池石旁築亭架橋,幽趣閑逸。惜今局部被毀,僅存華宜館一座單體建築。
三組縱列的院落組群間設寬1.35米的備弄(夾道),兼具防火和巡邏作用。各廳堂結構多為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使用,硬山頂,中部「肇新堂」梁架為前後兩個抬梁,用勾連搭屋頂,俗稱「鴛鴦廳」。宅內廳堂天華做成各種形式的軒,形制秀美而富於變化,廳堂前後均有天井相隔,天井兩側置廂房。整個院落用高大封火牆隔離,建築布局錯落有致,格調雅素明凈,是江南現存明清時期有代表性的大型住宅群之一。
六、拱宸橋
位於拱墅區橋弄街,東西向橫跨大運河上。
據清光緒《杭州府志》(重修本)卷七記載,橋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清順治八年(1 651年)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著手重修,五十六年十二月竣工;雍正五年(1727年)又重修 。咸豐十年、十一年間(1860~1861年),因太平軍在橋心築堡壘,橋身不支,至光緒間,橋將傾圮。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建石橋,即現之拱宸橋。橋為三孔石拱橋,總長92米,橋身用條石錯縫砌築,上貫穿長鎖石。橋面呈柔和弧形,南北為石階,中央為民國時期鋪設的混凝土面。橋面兩側用長約3米、寬0.5米的素麵石欄橋圍護。橋正中欄板上有「拱宸橋」3字 依稀可辨,欄板間立大小各異望柱共48根,柱頭多雕飾仰蓮。橋墩自下至上逐層收分。橋拱券用條石縱聯並列,分節砌作,中央拱券跨徑為12.37米、高9.2米,兩側拱券跨徑為6.9 米,拱壁頂部浮雕「雙龍戲珠」,中拱券內還浮雕荷花。拱壁上有題高,惜漫漶不清。拱宸橋朴實穩固,氣勢雄偉,是杭州市區現存最宏偉的古石拱橋,也是古運河到杭州終點的標志 。
七、胡慶余堂
在吳山東麓,大井巷內。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雪岩籌辦,光緒四年(1878年)正式落成。店堂共二進,頭進為營業場所,二進為制葯工場。兩進之間以封護牆相隔,中為長生弄。建築按照營業需要,吸取江南住宅園林之長,巧妙地利用空間,細致地配置小景。採用銀杏、銅超、鐵超木等,建成二層樓房。廳堂寬敞,梁枋雕龍刻鳳,牛腿精鏤細刻,格扇裙板浮雕吉祥博圖等。二層檐間飾垂花柱。店堂聯、匾、門對、招牌色金字,富麗堂皇。買賣櫃台、店內陳設,葯物盛器, 均保持清末模式,大部物品亦為當時遺物。更可貴的是還保存了製作名貴葯品的金鏟、銀鍋,胡雪岩撰書的店規「戒欺」匾和大量的文化遺存。
F. 杭州哪裡看潮比較好
包括鹽官東8公里處的八堡、大缺口、龍頭角一帶以及鹽官西11公里的老鹽倉等地,均為絕好觀潮處。2002年中國國際錢江(海寧)觀潮節將於9月22日至26日在此舉行。門票40元,觀潮棚的座位每位30元,登觀潮樓門票40元。在杭州汽車東站安琪兒分站可坐車直達鹽官,時間從8∶30至17∶10,每隔半小時就有一班車,路程約1個半小時。杭州三堡船閘、七堡在三堡船閘附近,馬路邊就可看盡潮水變化騰挪之勢。七堡是杭州各觀潮點中看潮時間最長的地方,從最遠處看見潮水直至潮水涌到眼前,足足有15分鍾。去三堡可乘坐公交車325路、525路、858路。到七堡的公交車有326路、858路、309路、325路、825路、828路。杭州珊瑚沙、錢江一橋、九溪附近附近有六和塔、宋城、未來世界等景點,既可觀潮又能看景。尤其登臨六和塔俯瞰,更能體會「水色層層出、浪花漫漫開」的平和。可坐公交車4路、308路、504路和游5路至六和塔站或九溪站。赭山灣、蕭山美女壩赭山灣位於錢塘江南岸,是一個向南凹進的大河灣,這里看「兜潮」最佳。其中美女壩尤為著名,站得越高,看兜潮效果越好。2002年中國國際(蕭山)錢江觀潮節開幕式將於9月23日在蕭山觀潮城舉行。可坐315路到蕭山終點站,轉車到南洋站下車,步行幾分鍾就到赭山灣,515路也可達。下沙一帶這里恰與蕭山美女壩隔江相望。公交車525路(葵巷———下沙)、595路(艮山流水苑———下沙)、828路(環北市場———下沙)、858路(華浙廣場———下沙)、311路(火車東站———下沙18號路口)可到。最有看頭的五種潮:迎面潮、一線潮、回頭潮、碰頭潮、半夜潮。
G. 涌金門的介紹
杭州十大古城門之 涌金門。涌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吳越王錢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鑿涌金池,築此門,門瀕湖,東側有水門。傳說為西湖中金牛涌現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築城垣,改稱豐豫門。明初,仍復舊名。涌金門歷來是從杭州城裡到西湖游覽的通道,為市區繁華地段,城門樓上有楹聯曰:「長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樓 鬧市煙火萬家。」西湖遊船多在此處聚散,故有「涌金門外劃船兒」之諺。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來杭,從城內河道出涌金水門游西湖。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除「旗營」之後,涌金、清波、錢塘三門間城牆均拆除改建為南山路、湖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
H. 杭州南宋傳說中的十道門指那些
杭州城牆達到頂峰,是在趙構到杭州建立南宋王朝的時候。當時大量修建城牆,目的當然是為了保命,抵禦金兵入侵。趙構剛來杭州那會,還特別窮,只能把皇宮定在鳳凰山上,一來這里風景不錯,二來這是當時杭州的制高點,方便他控制全城。
杭州作為當時的首都,人口倍增,城區不斷擴張。杭州外城的城牆共有旱城門13座、水城門5座。旱城門的東城樓有便門、候潮門、保安門、新開門、崇新門、東青門、艮山門;南面的城樓有嘉會門;北面的城樓有餘杭門;西面有錢湖門、清波門、豐豫門、錢塘門。此外的水門五座,分別為保安、南水、北水、天宗、餘杭。為何要特別修建水門呢?「既出於關防的需要,也是城內生活用水、水利灌溉和舟船交通之需。
01
鳳山門
鳳山門為古代杭城的南大門。南宋王朝於紹興二十八年在鳳凰山一帶築皇城,又築外城,城門十三座,此地大內北門和寧門。南宋末,元兵進占杭城,未幾,宋宮毀於火,門毀。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由此處築城門名鳳山門(因位於鳳凰山而得名),又名正陽門。鳳山門為南宋御街南端,旁有六部橋,為南宋三省六部諸官署所在地。
02
錢塘門
錢塘門,杭州十個古城門之一。隋朝築城時印有錢塘門之稱,1400多年未改名,未易地。南宋以後錢塘門為杭州西城門之一。清順治七年,在杭州建旗營,錢塘門位於旗營西北角。自宋以來,錢塘門外多佛寺、樓台。出昭慶寺、看經樓徑通靈隱、天竺。往靈竺進香者,多由此門出入,故有「錢塘門外香籃兒」之謠。
03
慶春門
慶春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為杭州古代東城門之一。原名東青門,因門外有菜市,又稱菜市門。南宋末,元兵進占杭州,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往東拓展三里,新門近太平橋,改稱太平門。明時始名慶春。門內慶春街,歷來為繁華街道之一。門外彌望皆圃,菜農運菜進城,擔糞出城,均由此門,故有民謠「太平門外糞擔兒」。
04
武林門
武林門西接環城西路桃花河,與西湖相望;北面是萬向公園也稱武林小廣場,杭州十大古城門「武林門」的古跡依稀可循,古新河綠化帶風姿綽約,武林門為杭城最古老的北大門,始建於隋代,有1300多年歷史。五代吳越時築羅城,建北關門,在今夾城巷;宋高宗時移城門於此,稱餘杭門;明代改稱武林門。武林門外自隋代以來一直是溝通我國南北大運河的大集市。古時「北關夜市」為錢塘八景之一。
05
艮山門
艮山門是杭城古代的東北門,五代吳越時築羅城,為十城門之一保德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移門址於菜市河西,改名艮山門(《易》:「艮」為「北」,艮山,為城北之小山。汴京有「艮岳」,南宋取名艮山,有故國之思)。門內有順應橋,俗稱壩子橋,故而也名壩子門。南宋末,元兵進占杭城,門毀。至正十九年將城外展三里,在保德國門故址得建艮山門。
06
清泰門
清泰門是杭州古代的東門,吳越時名南土門,南宋初,在其南另闢一門曰崇新門,門近薦橋,亦名薦橋門。南宋,元兵進占杭城,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東延三里築門,名清泰。門外一片水網交錯,其地多螺螄,故有螺螄門之稱。清泰門外沿江一帶直至江水入海處,是古代煮海鹽之處,沿江多鹽田,因有民謠:「螺螄門外鹽擔兒」。
07
望江門
望江門為杭城古代東南部城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門其東有茅山河草橋門。南宋末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拓展東城三里,在此建門改名永昌,因登城樓可遠望江潮,清康熙五年改名望江。門外江塗田野,鄉民以種菜為業,望江運菜多由此門進城,因而有「望江門外菜擔兒」之謠。
08
候潮門
候潮門始建於五代吳越,名竹車門。因築城時以竹籠石,車運之定城基,故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在竹車門舊基重候潮門。因城門瀕臨錢塘江,每日兩次可以候潮,故名。門外江上舊有鐵幢浦,傳說為吳越國王錢鏐潮處,後淹沒。昔日,紹興之酒皆由此門入城,故有「候潮門外酒壇兒」之民謠。
09
清波門
清波門在五代吳越時為水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築杭城,為門十三,清波門是西城門之一,門瀕湖之東南,取「清波」之意名門,歷代沿用。因流福暗溝引湖水入城,俗稱暗門。清波門一帶古跡多,歷史上曾是詩人墨客及書畫家寓居之地,又因門通南山,市民需用薪柴多從此門運入,故有「清波門外柴擔兒」之民謠。
10
涌金門
涌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吳越王錢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鑿涌金池,築此門,門瀕湖,東側有水門。傳說為西湖中金牛涌現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築城垣,改稱豐豫門。明初,仍復舊名。
時過境遷至如今,關於杭州城門的傳說,只剩下了這首民謠——
武林門外魚擔兒,艮山門外絲籃兒,鳳山門外跑馬兒,清泰門外鹽擔兒,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涌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慶春門外糞擔兒。
I. 杭州城的望江門外有哪些觀潮聖地
望江門是杭州的東城門之一,始建於南宋高宗紹興年間,稱「新門」或「新開門」。元末改築杭城後,稱永昌門。清代初年,始改名「望江門」,杭州人也習稱「草橋門」。望江門外,明清以前一直是觀潮勝地,歷代志書中有不少記載,其中著名的有「映江樓」等。明人記載映江樓在永昌門外江邊。宋時原為「煙雲魚鳥亭」。元代重建為「瞰江亭」,明代改亭建樓,方有「映江」之稱。由於層樓高聳,俯臨江岸,氣勢雄偉,當時詩人譽為「形勝東南屬此樓」。映江樓的西南,有觀潮樓,又名大觀樓。據清初有人考證,「其地正對海門,當潮汐往來之沖」,
南宋年間在竹車門的故址上重建候潮門。因城門瀕臨錢塘江,每日兩次可以候潮,故而名候潮門。南宋時,候潮門以北有保安門、保安水門,它的南面是便門和南北水門,西面是六部橋,東臨錢塘江。
J. 誰給我一些關於杭州古10大城門的介紹
杭州十大古城門
南宋以前,杭州有旱門十三,水門五個。自元、明、清以來,杭州城已固定為十個城門,從前人們把十大城門及各門的物產編成杭曲小調:「百官(武林)門外魚擔兒,壩子(艮山)門外絲籃兒,正陽(鳳山)門外跑馬兒,螺螄(清泰)門外鹽擔兒,草橋(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涌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太平(慶春)門外糞擔兒。幾經滄桑,隨著杭州城池的不斷變遷,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門均已湮沒,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門遺址的石碑。
望江門外菜擔兒
望江門是杭城古代東南部的城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名叫新門。因為它的東面有茅山河草橋,又名草橋門。宋末元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進占杭城,望江門也毀於戰火。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拓展東城三里,在此建門改永昌,因在此登城樓可遠望錢塘江潮,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名望江。
望江門外原為郊區,這里鄉民以種菜為業,然後挑到城裡來賣,因而有「草橋(望江)門外菜擔兒」之民謠。望江門早在元代起就是「觀賞錢塘八景」之一的「浙江秋濤」所在,「秋濤路」也因此得名。
清泰門外鹽擔兒
清泰門是杭城古代的東門,南宋初,在其南面另闢一門叫崇新門,門近薦橋,因此亦名薦橋門。南宋末元初時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攻佔杭城,城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往東延伸三里築門,名清泰門。
清泰門俗稱螺螄門。因清泰門外水網交錯,河中多產螺螄,故有螺螄門之稱。清泰門外沿江一帶直至江水入海處,是古代煮海鹽之處,沿江多鹽,因而民謠有「螺螄門外鹽擔兒」之說。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滬杭鐵路設車站於清泰門內,鐵路自城外而入,於是拆城門及城牆數十丈,這是杭城最早拆的城門。
艮山門外絲籃兒
艮山門是杭城古代的東北門,五代吳越時築羅城(外城),為十城門之一的保德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移門址於菜市河以西,改名艮山門(艮為北,艮山,為城北之小山。北宋汴京有「艮岳」,南宋取名艮山,有思念故國之意)。艮山門內有順應橋,俗稱壩子橋,艮山門因而也名壩子門。
元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進占杭州城,艮山門被毀。元末至正十九年在保德門故址重建艮山門。艮山門一帶,宋元以來就為馳名中外的「杭紡」主要產地,這里個體絲織戶與機紡作坊遍布,機紓之聲,比戶相聞,因此杭州民謠有「壩子門外絲籃兒」之稱。艮山門於民國初期(1913年)因築路被拆除,故址上立有石碑。
艮山門如今是杭城的東大門,進出杭城和到滬杭甬高速公路都可由此出入。目前華東地區最大的長途汽車站——汽車東站也坐落在艮山東路上。
慶春門外糞擔兒
慶春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為杭州古代東城門之一。原名東青門,因門外有菜市,又稱菜市門。宋末元初,元兵進占杭州城,城門被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往東拓展三里,新門臨近太平橋,改稱太平門。明初,朱元璋部將常遇春由此門入城,故而改名慶春門。
慶春門內的慶春街,歷來為杭城繁華街道之一。門外為郊區農民的菜地,菜農運菜進城,擔糞出城,均由此門出入,故民謠有「太平門外糞擔兒」之說。慶春門殘存城牆於1958年築環城東路時拆去,在貼沙河西邊的慶春立交橋旁立有「古慶春門」石碑。
如今的慶春門外已難覓郊區的跡象,隨著城市東擴,這一帶將是未來杭城新的城市中心地帶。
清波門外柴擔兒
清波門在五代吳越時為涵水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築杭城,清波門是西城門之一,門樓瀕西湖之東南,取「清波」之意名門,為歷代沿用。清波門因有暗溝引湖水入城,俗稱暗門。
清波門一帶古跡甚多,歷史上曾是文人墨客及書畫家寓居之地,又因門通南山,古時候市民需用柴炭多從此門運入,故有「清波門外柴擔兒」之民謠。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挖地道破清波門城牆數丈,進占杭州。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旗營」之後,清波、涌金、錢塘三門及城牆均被拆除,改建南山路、湖濱路,於清波門故址立有石碑。
清波門一帶向來是休閑賞景的好地方,「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就在西邊,附近還有「聚景園」、「錢王祠」遺址,它的東邊是「新西湖十景」之一的「吳山天風」和河坊街。
錢塘門外香籃兒
在杭州慶春路和湖濱路交叉處,立有一塊「古錢塘門」的石碑,這就是古時杭州十城門之一的「錢塘門」舊址。
錢塘門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為杭州西城門之一。而杭州有「錢塘」之名,始自秦朝。自宋以來,錢塘門外多佛寺、樓台。出昭慶寺(今青少年宮)、看經樓(望湖樓)直通靈隱、天竺。古時往靈隱天竺進香之人,必由錢塘門出入,故有「錢塘門外香籃兒」之民謠。民國二年,當時杭州拆除錢塘、涌金、清波三門的城牆,改建湖濱路、南山路,從此西湖又與市區連接。如今這一帶已是游覽西湖的最佳地段。
候潮門外酒壇兒
候潮門始建於五代吳越時,當時名竹車門。因築城時以竹籠盛巨石,用車運去以定城牆的基石,故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在竹車門舊基重建候潮門。因城門瀕臨錢塘江,每日兩次可以候潮,故而名候潮門。
南宋時,候潮門以北有保安門、保安水門,它的南面是便門和南北水門,西面是六部橋,東臨錢塘江。古代,杭州城內的紹興老酒都由候潮門入城,因此,杭諺有「候潮門外酒壇兒」之稱。候潮門於民國二年(1913年)杭城拆城築路時被拆除,在原址上立有石碑。
如今的候潮門一帶建設日新月異,規劃中的錢江四橋也將在候潮門以南連接錢江兩岸。
武林門外魚擔兒
武林門是杭州老城區最古老的北大門,始建於隋代(約公元589-610年),約有1300多年的歷史。五代吳越國(公元983年)時築羅城,建北關門(諧稱百官門),在今夾城巷;宋高宗時移城門於此,明代改稱武林門。
武林門外自隋代以來一直是溝通我國南北京杭大運河的起迄點,檣帆卸泊,百貨登市。每當夜晚「篝火燭照,如同白日」,趕集的人「熙熙攘攘,人影雜沓,不減元宵燈市」。這就是古時被稱為錢塘八景之一的「北關夜市」。從武林門至湖墅一帶,歷來是杭嘉湖淡水魚聚散地,因此杭諺有「百官門外魚擔兒」之說,賣魚橋也由此而得名。
如今的武林門一帶高樓林立,一派現代都市氣派。雖然沒了「北關夜市」的景象,但這里依然是杭城最繁華的商業中心。
涌金門外劃船兒
涌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936年),吳越王錢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築涌金池,築涌金門,門瀕西湖,東側有水門(亦稱涌金閘)。傳說西湖中「金牛涌現」即在此地,因而得名。
涌金門歷來是杭州城裡到西湖游覽的通道,為市區繁華地段。涌金門也稱小金門,宋代詩人楊萬里有詩「未說湖山佳處在,清晨湧出小金門」就是寫涌金門。涌金門早在古代就有遊船碼頭,西湖遊船多在此聚散,因而有「涌金門外劃船兒」之諺。
涌金門在1913年與清波門、錢塘門同年拆除,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
鳳山門外跑馬兒
鳳山門是古時候杭州城的南大門。宋高宗趙構偏安江南,把杭州改為臨安,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在鳳凰山一帶築皇城,又築外城,城門十三座,此地為大內北門和寧門所在。元初(1276年)元兵進占杭城,不久,南宋皇宮大內毀於戰火,鳳山門也遭毀。元至正十九年重建城牆,在此處築城門名鳳山門(因位於鳳凰山麓而得名),又名正陽門。
鳳山門為南宋御街南端,它的旁邊有六部橋,是南宋朝廷三省六部諸官署所在地,為南宋時的政治中心。鳳山門外萬松嶺一帶,是連接江干一帶和游覽西湖的交通要道,風景優美,成為遊人騎馬踏青之處,因此杭州人有「正陽(即鳳山門)門外跑馬兒」的民謠。在古鳳山門的遺址處立有石碑。如今,鳳山門附近被杭州市劃定為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有中山南路傳統商業街保護區、南宋皇城遺址保護區、南宋太廟、三省六部遺址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