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什麼時候出伏
擴展閱讀
怎麼落戶上海最容易 2024-12-22 20:30:57
北京工資多少要交稅 2024-12-22 19:52:55
廈門附近哪裡好玩又便宜 2024-12-22 19:46:38

杭州什麼時候出伏

發布時間: 2022-01-27 09:03:30

1. 2018年入伏和出伏具體是哪一天

2018年入伏的時間是2018年7月17日,2018年出伏的時間是2018年8月26日。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

今年(2018年)夏至後第一個庚日是6月27日(庚辰),第二個庚日是7月7日(庚寅),第三個庚日是7月17日(庚子),所以2018年從7月17日開始入伏,初伏從7月17日~7月26日共10天,中伏為7月27日~8月15日共20天,末伏8月16日~8月25日共10天。今年三伏歷時40天。

「三伏天」注意的養生。

夜卧早起

夏季合理睡眠時間應該是:就寢時間為22:00—23:00,起床時間為5:30—6:30。若夜晚不能早睡,午睡時間一般以30分鍾至1小時為宜,時間過短達不到午休目的,時間過長不但會讓人頭腦發昏,肢體無力,還會影響夜間的睡眠質量。

養陽驅邪

夏季陽氣旺盛且常浮躍於外,反易被外邪所傷,如大汗則亡陽。換言之,在炎熱的夏季,不宜進行大量運動,運動之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物質。

調息靜心

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精神飽滿,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

食酸補鹽

夏季出汗多,鹽分損失亦多,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對於「三伏天」,尤其要喝三豆湯,祛火、解乏、消痱子。

可以多吃一些瓜果,但應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體質,以免造成損傷。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獼猴桃、柚子等涼性水果;內火大、痰濕盛者,少吃龍眼、荔枝等。

過敏體質,慎吃芒果、菠蘿等;尿路結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瀉的人,少吃香蕉;蘋果、桃、葡萄、哈密瓜、桑葚、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糖尿病人慎食。

健脾祛濕

到了夏季「三伏天」,總讓人有種昏昏欲睡、食慾不振的感覺,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長夏」。

早、晚進餐時可以喝些粥,如山葯粥、薏米粥、蓮子粥等。也可以在快熬好的有健脾祛濕作用的粥中(如薏米粥)加一點荷葉,這樣就增加了清熱祛暑、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另外,三豆湯也有健脾祛濕的效果。

(1)杭州什麼時候出伏擴展閱讀

「伏」叫法是很科學的。

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開始變短夜開始變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

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

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期,這是因為逐漸夜短晝長,陽光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了一大部分。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

入伏日期統計

通過對1900~2050年入伏和中伏天數的統計,由此看出:

1, 入伏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間;

2, 中伏20天的可能性較大,會出現連續幾年都是中伏20天的情況;

3, 中伏10天的可能性較小,中伏10天的情況至少過2年出現一次,不會連續幾年出現;

4, 入伏在7月16日之前的,中伏都是20天;

5, 入伏在7月20日之後的,中伏都是10天;

6, 入伏在7月17日的,中伏多數是20天,極少數是10天;

7, 入伏為7月18日的,中伏半數是20天,半數是10天;

8, 入伏在7月19日的,中伏多數是10天,極少數是20天。

9, 出伏日期最早出現在8月16日(1997年),最晚出現在8月28日(1911年)。

2. 今年三伏天是從哪天開始關於三伏天又有哪些風俗

今年三伏天是從公歷7月16日開始。關於三伏天一直有既定的風俗。

就算在醫院,也會推薦相應的艾灸,專門在三伏天操作。按照人們的說法,人體外部是感覺炎熱的時候,身體內部是寒冷的,這個時候再吃過量的冰,很容易引起強烈刺激。並且三伏天容易濕氣侵入,也容易發生腸胃疾病。因此,從養生角度來,提倡大家盡量吃和身體溫度比較相近的食物,特別這種三伏天,還是少吃寒涼食物,對胃、對身體都比較好。

3. 2020年什麼時候出伏

2020年三伏具體時間
初伏:7月16日一7月25日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所以說,8月25日就是出伏了。

4. 什麼時間初伏

初伏是從夏至日後數到第三個庚日。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

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多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

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歷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

庚日的日期是有變化的,並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但入伏日期總是是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間。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

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5. 杭州的三伏天和青島的三伏天有何不同

青島靠海,應該更涼快點

6. 2019年什麼時候出伏

2019年出伏時間是8月20日。
今年的三伏天是從7月12日開始,也就是說7月12日入伏,由此進入了一年之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三伏天一共有40天,其中初、中、末伏時間表如下:
初伏:2019年7月12日(農歷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農歷六月十九)
中伏:2019年7月22日(農歷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農歷七月初十)
末伏:2019年8月11日(農歷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農歷七月二十)

7. 請問,什麼時候起三伏謝謝

三伏是初伏(頭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總稱。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中伏天數的多少視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為10天。

確定三伏的日期要從干支紀日法說起。所謂干支紀日法就是用天乾地支相配來記載日的順序的方法。天干又稱10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稱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將天干與地支順序搭配可得到60個干支「對子」(見下表)。我們的祖先就是用這60個干支依次循環記載日的的順序,並把其中帶甲字的稱為甲日、帶乙字的稱乙日……帶庚字的稱庚日。

按歷法規定: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末伏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始至第二個庚日結束(稱出伏)。這樣,三伏就是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至立秋後第二個庚日這段時間,按節氣一般都出現在小暑至立秋後,即7月中間到8月中旬的一個月里。此時,地面儲存的熱量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氣溫最高、天氣最熱。末伏以後,天氣逐漸轉涼,便進入秋季。

不難理解,每年什麼時候入伏、什麼時候出伏主要取決於當年夏至日和立秋日的日序。如夏至日正好為庚日,則該年入伏即交初伏的時間最早,在夏至日後第20天;如夏至日後為辛日,則該年入伏時間最遲,在夏至日後第30天;其餘年份則在夏至日後20-30天之間入伏。入伏時間已定,中伏、末伏則依次類推即可。例如,1992年夏至日(6月21日)日序為「戊辰日」,夏至後第一個庚日為「庚午日」,第二個庚日為「庚辰日」,第三個庚日為「庚寅日」,出現於夏至日(戊辰日)後第22天即7月13日入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7日立秋,當日日序為乙卯日,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庚申日」,出現於立秋後第5天即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可見,1992年的中伏為20天。通常,只要查出夏至日的日序,其它庚日日期均可從干支表上查得。

原載《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2年第3期

8. 我想知道什麼時候進伏到什麼時候出伏

天文專家稱,我國自古以來規定10天為一旬,用十個「天干」和十二「地支」命名每一天。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還規定「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入伏」。
今年6月21日「夏至」,6月25日夏至後第一個庚日,7月5日為第二個庚日,今天是第三個庚日進伏。7月25日第四個庚日中伏開始,8月4日第五個庚日第二個中伏繼續。8月7日立秋,8月14日第六個庚日進末伏,8月24日第七個庚日出伏。
有人疑惑為什麼第五個庚日不是末伏,而又是中伏呢?這是因為自古以來就有「立秋」後還要留個整伏的「規定」。是為了告誡人們立秋後還是伏天,警惕「秋老虎」。
中伏是10天還是20天(即雙中伏),這只是一個日期排列的問題,絕不代表「雙中伏」就一定炎熱20天。決定天氣氣候的天文因素還是要看24節氣。每年「大暑」前後10天應該是最熱的時段。依此看來,今年很可能熱在中伏。

9. 數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盛夏時節,人們常說「熱在三伏」,那麼,什麼是三伏?三伏日期是怎樣確定的呢?

三伏是初伏(頭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總稱。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中伏天數的多少視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為10天。

確定三伏的日期要從干支紀日法說起。所謂干支紀日法就是用天乾地支相配來記載日的順序的方法。天干又稱10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稱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將天干與地支順序搭配可得到60個干支「對子」(見下表)。我們的祖先就是用這60個干支依次循環記載日的的順序,並把其中帶甲字的稱為甲日、帶乙字的稱乙日……帶庚字的稱庚日。

按歷法規定: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末伏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始至第二個庚日結束(稱出伏)。這樣,三伏就是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至立秋後第二個庚日這段時間,按節氣一般都出現在小暑至立秋後,即7月中間到8月中旬的一個月里。此時,地面儲存的熱量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氣溫最高、天氣最熱。末伏以後,天氣逐漸轉涼,便進入秋季。

不難理解,每年什麼時候入伏、什麼時候出伏主要取決於當年夏至日和立秋日的日序。如夏至日正好為庚日,則該年入伏即交初伏的時間最早,在夏至日後第20天;如夏至日後為辛日,則該年入伏時間最遲,在夏至日後第30天;其餘年份則在夏至日後20-30天之間入伏。入伏時間已定,中伏、末伏則依次類推即可。例如,查1992年夏至日(6月21日)日序為「戊辰日」,夏至後第一個庚日為「庚午日」,第二個庚日為「庚辰日」,第三個庚日為「庚寅日」,出現於夏至日(戊辰日)後第22天即7月13日入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7日立秋,當日日序為乙卯日,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庚申日」,出現於立秋後第5天即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可見,1992年的中伏為20天。通常,只要查出夏至日的日序,其它庚日日期均可從干支表上查得。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原載《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2年第三期 作者 秦克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