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五大名窯知多少哪個窯是比較流行的茶具
中國五大名窯 分別為: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窯、 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其中作為當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生產的青瓷茶具,最為流行,遠銷各地。
鈞瓷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獨有的國寶瓷器,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鈞瓷的恢復燒制工作開始,鈞瓷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鈞瓷生產工藝與水平都得到了劃時代的提升,不斷的作為國禮現身世界。
汝瓷在中國宋代被列為五大名瓷(汝、官、哥、鈞、定)之首,當時被欽定為宮廷御用瓷。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官府經營的瓷窯,也泛指明、清時期景德鎮為宮廷生產的瓷器。宋代由官府直接營建,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元代景德鎮官窯稱「樞府窯」。明清景德鎮官窯,近代常以帝王年號分別命名,如;「宣德窯」、「成化窯」、「康熙窯」等。明清官窯亦稱「御窯」,官窯以外窯場,稱「民窯」。北宋官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才開始燒造,具體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設新窯,一個「置窯於修內司」,後又在「郊壇下別立新窯」。據分析,「修內司官窯」在杭州鳳凰山腳下,而「郊壇官窯」則位於杭州的烏龜山一帶。為了做出區分,北宋官窯被稱為「舊官」,南宋官窯就稱為「新官」。其中,「舊官」厚重,「新官」輕薄。
定窯是繼邢窯而起的白瓷窯場。器型在唐代以碗為主,宋代則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定窯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徵之一。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❷ 五大名窯的特點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徵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於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徵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
❸ 中國的五大名窯是什麼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
張京梅
定窯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民窯。始建於唐,興盛於北宋,終於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餘年。窯址分布於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里唐代屬定州,稱為定窯。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製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綉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
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鈞窯
鈞窯分官鈞窯、民鈞窯。
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合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
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剛」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後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哥窯
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拒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
哥窯的主要特徵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汝窯
汝窯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後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汝州(一說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採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
❹ 六大名窯分別是什麼
六大窯系」是指北方的定窯系、鈞窯襲、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和南方的龍泉青瓷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五大名窯」即官窯、汝窯、哥窯、定窯、鈞窯。
五大,不是六大
宋代五大名窯
鈞 瓷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徵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汝 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官 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定 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哥 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於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徵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887823.html?si=1
❺ 五大名窯的區別在哪裡呢
瓷器發展到宋代,達到了高峰,名窯輩出,品類繁多,當時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它們各有特點,爭奇斗艷,為祖國的瓷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 .定窯
燒瓷地點在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屬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來是義武節度使的駐地,是一個地區的政治中心,所以稱其為定窯。
定窯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綠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裝飾有刻花、劃花與印花三種。
定窯產品的第二個特點即有刻、劃、印的花紋,這是與唐代邢窯的白瓷明顯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窯白瓷多是素瓷,沒有花飾。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復燒方法,而出現中部無釉的缺點。
2 .汝窯
河南省是我國北方瓷器的重要產區,不少瓷窯集中在豫中地區。宋代這里先後出現了幾個馳名於時的瓷窯,臨汝窯就是其中之一。一部分燒宮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汝窯;另一部分燒民間用瓷,為便於區別,今稱為臨汝窯。汝窯的特點主要是:一、釉色青而潤澤。二、開創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風格。三、通體有極細的紋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紋的。四、底部有細小的支釘燒痕。這是由於汝窯改變了定窯復燒的做法,用細小支釘托住。
3 .官窯
據說宋大觀、政和年間,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建窯燒瓷,供宮廷使用,這就是所謂「官窯」。為了與南宋的官窯相區別,有時又稱為北宋官窯。北宋官窯的產品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內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細小裂紋,還有帶鱔血狀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窯隨著北宋朝滅亡而終結,高宗南渡後在杭州另立新窯,這是汴京官窯的繼續,因稱南宋官窯。
南宋時候,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有兩處官窯。一在鳳凰山下的後苑修內司,世稱修內司官窯;另一處在郊壇下,稱為郊壇下官窯。《格古要論》說:「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好者與汝窯相類。
4 .哥窯
哥窯是宋代著名的民窯。相傳當時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龍泉縣境各設一窯燒瓷。哥哥造的窯稱哥窯,弟弟造的窯稱弟窯。哥窯產品的最大特點是,釉面有許多淺白的細小裂紋,稱為「百圾碎」,紋路交錯,形成許多的釉色以青為主,濃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黃色的產品。黑胎厚釉,紫口鐵足是其另一個特徵,哥窯與汝窯不同,它不見於宋人記載。哥窯瓷器的窯址迄未發現,也難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與傳世哥窯器印證。
5 .鈞窯
鈞窯建於北宋初年,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西張神鎮。鈞窯瓷器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種乳濁釉,釉內還含有少量的銅,不同於耀州窯,也不同於汝窯,燒出的釉色帶紅,有如藍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雖然色澤深淺不一,但多近於藍色,是一種藍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藝的一個創造和突破。
鈞窯器皿的釉色比較豐富,五彩繽紛,艷麗絕倫。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蔥翠青以及天藍,米色,月白,窯變等等。其中,以紅,紫最為名貴,稱為「鈞紅」,「鈞紫」。
宋代鈞窯創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製成功銅紅釉,為我國陶瓷工藝,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❻ 唐代時杭州的主要瓷器有哪些
在唐代時期共有7大名窯,但沒有一個是在杭州,在瓷器製作的歷史上唐代時期杭州沒有瓷器窯口,大名鼎鼎的龍泉瓷器也不是在杭州有窯口生產。歷史上杭州有一個蕭山窯,但它是東晉時期的窯口。杭州的官窯瓷器是宋代時期的名窯。謝謝
❼ 中國古代五大名窯是哪幾個
古代的五大名窯分別為: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窯、 哥窯。
五大名窯是宋代的,先位於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中國五大名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事實上,在宋朝以前中國的燒制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絕大多數都是陶器,是與瓷器不同的種類,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時代的到來。
與其他不同的是,官窯有南北之分。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7)杭州什麼窯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上瓷器發展最鼎盛是在宋代,這些瓷器武藝代表中國古代的藝術成就,如果當時的瓷器能流傳下來,現在也是價值不菲。
以宋代窯為例,現代價格每年翻番。基本上,市場價格不會低於20萬。如果它用於拍賣,它可以達到五六百萬。
在中國的這五大名窯中,其中官窯保存下來是最少的,所以官窯的價值比其他相對更加貴重點。官窯雖然是宋代名窯之一,但如今我們所說的官窯主要是指明、清時期,在景德鎮生產出來的瓷器,到了元朝時期,景德鎮官窯稱「樞府窯」,而所謂「官窯」就是指專門給官方使用的。故官窯是五大名窯中最珍貴的一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五大名窯
❽ 四大名窯分別叫什麼,產地在哪
是中國五大名窯:
汝窯 官窯 鈞窯 定窯 哥窯
中 國 汝 窯
過去一直以為汝窯窯址在臨汝縣境內,則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臨汝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發掘工作後,仍然是「踏破鐵鞋無覓處」。
1986年底,考古工作者再一次進行實地調查,終於在與臨汝相鄰的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發現了汝窯窯址,並出土了宮廷使用的完整瓷器22件,從而揭開了汝宮瓷之謎。
中 國 官 窯
官窯瓷器,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官窯迄今尚未發現窯址。公元1127年,宋室南遷臨安(今杭州)後,為了滿足宮廷和達官貴人的用瓷需要,先後建立了修內司官和郊壇官窯。
中 國 鈞 窯
在宋代青瓷獨占瓷壇的時候,鈞窯燒造的一種復雜的花釉瓷,是一支異軍突起的名窯,它的窯址在河南省禹縣的鈞台及八卦洞。
鈞台窯是一座官辦窯。
中 國 定 窯
定瓷是宋代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北省曲陽縣,由於宋時屬定州而得名。
中 國 哥 窯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據史料記載,浙江龍泉南宋時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為業,各主一窯,兄所主之窯名哥窯,弟窯亦稱龍泉窯。
❾ 中國古代五大窯是分別是什麼
定窯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民窯。始建於唐,興盛於北宋,終於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餘年。窯址分布於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里唐代屬定州,稱為定窯。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製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綉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 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鈞窯 鈞窯分官鈞窯、民鈞窯。 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合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 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剛」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後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哥窯 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拒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 哥窯的主要特徵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汝窯 汝窯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後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汝州(一說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採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B%CE%B4%FA%CE%E5%B4%F3%D2%A4
❿ 5大名窯哪個最著名
宋代五大名窯分別為宋官窯、定窯、汝窯、鈞窯和哥窯。其中,汝窯和鈞窯都是以出產青瓷而聞名的。
宋官窯 包括北宋和南宋的官窯.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南宋官窯是宋是南遷以後在杭州設立的新窯。南宋官窯產品以洗、碗為多,一般無紋飾,多有開片,但與汝、哥紋片不同。此外還有坯薄釉厚的製品。
定窯 繼邢窯之後的著名的白瓷窯場,宋時屬定州,故名定窯。始於唐朝晚期,終燒於元。定窯在宋代主要燒制白瓷,也兼燒綠釉、黑釉、褐釉。首創覆燒法。定窯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
汝窯 窯址在河南臨汝(今汝州)。臨汝在宋代屬汝州,故名汝窯,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迄今尚未發現汝窯的確實窯址,只有瓷器傳世。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汝窯主要燒造宮廷用瓷,燒瓷時間短促,僅從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間,所以是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窯。
鈞窯 窯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屬鈞州,故名鈞窯。創燒於北宋,盛於北宋晚期。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其獨特之處是使用窯變色釉,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折線也是鈞釉的特徵之一。盆、托及尊等宮廷使用器物底部均刻一個由一到十的數字。
哥窯 哥窯器物以紋片著名,紋片多為黑色,俗稱「金絲鐵線」。按顏色分有:鱔血、黑藍、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紋裂開成上緊下寬狀;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藍色。傳世哥窯器為數不少,但哥窯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