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杭州十門】故國之思艮山門
艮山門是杭州十大古城門之一,「艮」在易經中是「北」的意思,因此艮山門指古杭州城的東北門。
北宋皇帝宋徽宗曾在國都 汴京 (今開封)修建了「艮岳」,靖康二年(1127)金人攻陷汴京後被拆除,徽欽二帝被擄走,史稱靖康之變,宣告了北宋的滅亡。
徽宗之子、欽宗之弟趙構僥幸逃脫,後成立南宋成為宋高宗,定都臨安府(今杭州),偏安一隅,北望中原。
艮山門的前身是五代吳越時(893)所築的羅城十門之一 保德門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移門址於菜市河以西,改名艮山門,呼應宋徽宗修建的「艮岳」,有思念故國之意。
艮山門內有順應橋,俗稱壩子橋,所以也稱「壩子門」。這一帶原為馳名中外的杭紡主要產地,所以有「壩子門外絲籃兒」的歌謠。
城門在民國初期(1913)因修築道路被拆除,如今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光景,只有一個門碑矗立在城門舊址,彷彿在向路過行人訴說千年歷史,旁邊是寬敞的柏油馬路,川流不息的車子呼嘯而過。
門碑位於環城北路和建國北路交叉口的西北角,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旁邊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江南運河,門碑和運河之間藏著一個小公園——運河魂。
公園內有一個花壇簇擁的石雕,站立船頭的船夫手指前方,船在纖夫的拉動下,急速前行。
氣勢恢宏的石雕刻畫出當年那個富庶國度的同時,船隻四周的人工發動機也反應出古代勞動人民的勞作之苦。
運河在石雕的北面,遠遠望見河邊停了一艘破舊的老鐵船,船體銹跡斑斑,應該好久沒有動過了。
沿著台階下去發現原來是個碼頭,四周觀望了一下,不見前來乘船的行人,應該已經廢棄了吧。
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的「京杭大運河」比古城牆幸運了一些,至今還在被使用。
曾經用於抵禦外敵的古城牆,隨著朝代更迭、城市變遷,已經尋不到當年的蛛絲馬跡,只在現代人修建的門碑上留下了一點歲月的痕跡。
門碑旁邊是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在現代工業的推動下,人們的速度越來越快,印著「美麗杭州」的藍色棚子下,行人在等候綠燈穿過馬路,曾經的這里被一堵牆隔成了兩個世界。
後記
艮山門在紀錄片「南宋」的第一集中被反復提及了好幾次,我一時興起便想開車過去看一看,花了一個小時拍了幾張照片,回去之後認真學習了杭州十大古城門的歷史,對古杭州城老百姓的市井生活有了些許了解。
武林門外魚擔兒, 艮山門外絲籃兒 ,鳳山門外跑馬兒,清泰門外鹽擔兒,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涌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慶春門外糞擔兒。
滄海桑田,歌謠中的古城門如今早已被遺址石碑所取代。
剩餘的九個門碑,待我逐一探尋。
附碑誌
㈡ 我國現存的十座著名古城門,個個都是民族文化結晶,你知道在哪嗎
10杭州鳳山水門
要說哪裡最能感受國慶節的氛圍,那當然非天安門廣場莫屬了。71年的歲月里,它成為共和國的象徵,也見證了國家的成長。1949年10月1日,雄壯的國歌聲中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飄揚在新中國的首都北京天安門上空。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㈢ 杭州十大城門是哪十座
1、古武林門
古武林門,位於杭州舊城的西北,又稱北關門。歷朝歷代,這是一座可用得「價值」二武林門外一路,歷朝歷代都是黃土鋪地,清水遍灑。為啥?因為「朝廷恩澤自北而來」,由此入的杭城。
明《客越志略》說:西大街上「悉是冬青樹」,有如拱門,「人從樹里行,不見赤日」。沿街的房子,瓦是綠的,門是黑的,門外還有短扉。
2、古艮山門
古艮山門,位於杭州舊城的正北偏東。宋元以來,此門雖非兵家必爭,卻為絲綢業集中之地。以此為雛,杭州的工業,後來大都出於此地。
「唱唱唱,洋機響,洋機開了五百張;角子銅板不算賬,大洋鈔票來進賬。」 艮山門外絲籃兒,說的是絲綢製作中煉、染兩道工序後的漂洗,挽竹籃去河港的女人。
3、古鳳山門
古鳳山門,一個平常的地名,凝結著的,是杭州歷史的精氣。不說鳳山門,不說與它相聯的山水街巷,也可以說是沒有道出杭州文化的主脈。如今的鳳山門,仍然披著一層薄紗,就像秋雨將盡的曉嵐,明一陣,霧一陣。偶爾也能讓人看見,有比其他九座城門更真切的歷史。
宋高宗趙構沒來杭州之前,現在的鳳山門外,是州治,也就是市政府。再早,這州治是吳越錢王的都城,現在的鳳山門方位,就是都城的北門,稱「雙門」。
4、古清泰門
古清泰門,清平、安泰,這是城門的原意;滬上的開埠、鐵路的興建、帝制的沒落,這是中國的近代。清泰門,它所擁有的細節,更多的屬於近代,這是中國從不變到萬變的開端。就像以這個城門命名的立交橋,多多少少的巨變,從此開始。
5、古望江門
古望江門,是杭城古代東南部的城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名叫新門。古城河兩邊的公園;望江門外的老街;太平時世的民殷;夕陽下,與三五老人坐在一起,塵埃不起,康樂安定。於是,對古城門的憑吊,油然而生。
6、古候潮門
古候潮門,舊杭城東南的第一座城門,它所昭示的,正是一個在潮水中「老」去的杭州。白居易說:「杭州老去被潮催」,這一「老」,是「大」,是「久遠」,是城市的厚蘊,也有前人多少的沉浮。
7、古清波門
古清波門,在如今的鐵冶路口。城門地形,在杭城十大城門中唯一尚可清晰辨認。吳越錢王時,此地只是水門一座,東通流福溝。時稱「涵水門」,也稱「暗門」。北宋,清波門建成,時人仍然以「暗門」相稱。
8、古涌金門
古涌金門,位於舊杭城正西。即從南往北數過來,第二座城門。說門,並非一門。不是朝朝暮暮在無數細節上與人休戚相關,幾草、幾水、幾牆、幾門,總嫌寡情乏靈。
杭城十大城門,九座城門都有重城(城門外的護城,呈四方形),而涌金城門獨無。這也是它依附了西湖作為外勢,可御可守。
9、古錢塘門
古錢塘門,一個與杭城淵源相繼的名字;一截與佛事盛行相接的記憶;一段與民族崛起相關的往事。錢塘門位於舊城的西面,從南往北數,第三座城門。
10、古慶春門
古慶春門,與所有的城門一樣,慶春門所表達的並不是以往的文字和城市的蹤跡,以及如今在大街一側的古人銅像所佔有的全部信息。只是一個有關「春」和「春」過後的其他日子,生出的喜、怒、哀、怨。過去的,總也有留下了的,有形的和無形的。
㈣ 杭州十大古城門介紹
關於杭州的十大古城門,有這樣一曲民謠:
武林門外魚擔兒,艮山門外絲籃兒,鳳山門外跑馬兒,清泰門外鹽擔兒,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涌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慶春門外糞擔兒。
滄海桑田,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門多數已湮沒,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門遺址的石碑。
十大古城門
鳳山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鳳山門為古代杭城的南大門。南宋王朝於紹興二十八年在鳳凰山一帶築皇城,又築外城,城門十三座,此地大內北門和寧門。南宋末,元兵進占杭城,未幾,宋宮毀於火,門毀。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由此處築城門名鳳山門(因位於鳳凰山而得名),又名正陽門。鳳山門為南宋御街南端,旁有六部橋,為南宋三省六部諸官署所在地。門外萬松嶺一帶,地居樞要,風景優美,成為騎馬踏青之處,有“正陽門外跑馬兒”之民謠。民國初期,拆毀城門。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鳳山門有水陸兩門,鳳山水城門建於1359年,歷經600年風雨,是杭州唯一真實存在的古城牆和古城門。錢江之水,“自龍山河湧入鳳山水門”,通過城內阡陌縱橫的水道,出武林門水門,和京杭大運河連在一起。鳳山水門既是龍山河的北端端點,也是扼守江南運河通往錢塘江的咽喉。2014年鳳山水門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
錢塘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錢塘門,杭州十個古城門之一。隋朝築城時印有錢塘門之稱,1400多年未改名,未易地。南宋以後錢塘門為杭州西城門之一。清順治七年,在杭州建旗營,錢塘門位於旗營西北角。自宋以來,錢塘門外多佛寺、樓台。出昭慶寺、看經樓徑通靈隱、天竺。往靈竺進香者,多由此門出入,故有“錢塘門外香籃兒”之謠。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有計劃拆城,繼拆旗營之後,拆除錢塘、涌金、清波三門的'城牆,改建湖濱路、南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
錢塘門遺址於2008年進行了考古發掘。2011年杭州西湖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錢塘門遺址成為了世界遺產名錄中杭州西湖的24個核心景點組成部分。
慶春門(杭州古城牆陳列館 )
慶春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為杭州古代東城門之一。原名東青門,因門外有菜市,又稱菜市門。南宋末,元兵進占杭州,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往東拓展三里,新門近太平橋,改稱太平門。明時始名慶春。門內慶春街,歷來為繁華街道之一。門外彌望皆圃,菜農運菜進城,擔糞出城,均由此門,故有民謠“太平門外糞擔兒”。 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慶春門於2006年年底開工重建,2007年2月初全部建成,整體建築以杭州清代古城牆為原型,城牆全長66米、寬5.4米、高6.65米,兩端為殘牆,城牆中間建有城門,城牆頂上還建有一個按南宋城樓仿建的歇山頂式全木結構城樓。整座城牆的中空部分為杭州古城牆陳列館,內有南宋城牆考古遺址、古城門故事木雕壁畫、文物展示台等展示和陳列。
武林門
武林門西接環城西路桃花河,與西湖相望;北面是萬向公園也稱武林小廣場,杭州十大古城門“武林門”的古跡依稀可循,古新河綠化帶風姿綽約,武林門為杭城最古老的北大門,始建於隋代,有1300多年歷史。五代吳越時築羅城,建北關門,在今夾城巷;宋高宗時移城門於此,稱餘杭門;明代改稱武林門。武林門外自隋代以來一直是溝通我國南北大運河的大集市。古時“北關夜市”為錢塘八景之一。從武林門至湖墅一帶,歷來是杭嘉湖淡水魚聚散地,所以有“百官門外魚擔兒”之說,賣魚橋也由此而得。民國初,因築路拆除武林門。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艮山門
艮山門是杭城古代的東北門,五代吳越時築羅城,為十城門之一保德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移門址於菜市河西,改名艮山門(《易》:“艮”為“北”,艮山,為城北之小山。汴京有“艮岳”,南宋取名艮山,有故國之思)。門內有順應橋,俗稱壩子橋,故而也名壩子門。南宋末,元兵進占杭城,門毀。至正十九年將城外展三里,在保德國門故址得建艮山門。艮山門一帶,宋元以來個體絲織與機紡作坊遍布,機杼之聲,比戶相聞,為弛名中外的“杭紡”主要產地,故有“壩子門外絲籃兒”之謠。艮山門於民國初期因築路拆除。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清泰門
清泰門是杭州古代的東門,吳越時名南土門,南宋初,在其南另闢一門曰崇新門,門近薦橋,亦名薦橋門。南宋,元兵進占杭城,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東延三里築門,名清泰。門外一片水網交錯,其地多螺螄,故有螺螄門之稱。清泰門外沿江一帶直至江水入海處,是古代煮海鹽之處,沿江多鹽田,因有民謠:“螺螄門外鹽擔兒”。清光緒三十三年滬杭鐵路設車站於清泰門內,鐵路自城外破城而入,拆城門及城牆數十丈,是為杭城拆城之始。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望江門
望江門為杭城古代東南部城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門其東有茅山河草橋門。南宋末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拓展東城三里,在此建門改名永昌,因凳城樓可遠望江潮,清康熙五年改名望江。門外江塗田野,鄉民以種菜為業,望江運菜多由此門進城,因而有“望江門外菜擔兒”之謠。民國初因築路拆除城牆城門。望江門又叫草橋門,“草橋門外菜擔兒”,說的是望江門外多菜地菜農。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候潮門
候潮門始建於五代吳越,名竹車門。因築城時以竹籠石,車運之定城基,故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在竹車門舊基重候潮門。因城門瀕臨錢塘江,每日兩次可以候潮,故名。門外江上舊有鐵幢浦,傳說為吳越國王錢鏐潮處,後淹沒。昔日,紹興之酒皆由此門入城,故有“候潮門外酒壇兒”之民謠。民國以後,拆城築路,門被拆除。
清波門
清波門在五代吳越時為水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築杭城,為門十三,清波門是西城門之一,門瀕湖之東南,取“清波”之意名門,歷代沿用。因流福暗溝引湖水入城,俗稱暗門。清波門一帶古跡多,歷史上曾是詩人墨客及書畫家寓居之地,又因門通南山,市民需用薪柴多從此門運入,故有“清波門外柴擔兒”之民謠。清咸豐十年太平軍挖地道破清波門城垣數丈,進杭州。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旗營”之後,清波、涌金、錢塘三門及城牆均被拆除,改建成南山路,湖浜路。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
涌金門
涌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吳越王錢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鑿涌金池,築此門,門瀕湖,東側有水門。傳說為西湖中金牛涌現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築城垣,改稱豐豫門。明初,仍復舊名。涌金門歷來是從杭州城裡到西湖游覽的通道,為市區繁華地段,城門樓上有楹聯曰:“長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樓鬧市煙火萬家。”西湖遊船多在此處聚散,故有“涌金門外劃船兒”之諺。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來杭,從城內河道出涌金水門游西湖。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除“旗營”之後,涌金、清波、錢塘三門間城牆均拆除改建為南山路、湖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
㈤ 杭州的十大古城門
武林門:古北大門,由吳越王建於唐朝,明朝時改名為武林門.運河主河道經過此門,在湖墅賣魚橋和餘杭門外的水橋頭之間,是古時的魚市,魚擔子,因在古杭城北關,故又名"百官門".而今的武林門標志在體育場路和武林路的交匯處,在其東建立了武林廣場,杭州作為休閑之都、動漫之都,這里成為杭州市民和商家聚會的場所,是杭州市的文化娛樂中心.
錢塘門:古西(北)大門,建於隋朝,是東南佛國出外燒香拜佛的門戶,這里是通向靈隱寺、天竺寺、昭慶寺必經之路,因此被稱為香火壇子.而今的錢塘門標志位於慶春路和環城西路(湖濱路)交接處,在西湖東北側的六公園,西湖隧道從此經過.
涌金門:古西大門,瀕臨西湖東,最早建於吳越時期,是御舟龍船劃船經過的門戶.而今在湖濱路(南山路)和西湖大道的交界處,今在這里建立了涌金公園,成為西湖湖濱的重要風景點之一.
清波門:古西(南)大門之一,建於五代的吳越.是柴炭竹木運輸經過的門戶,被稱作柴擔子.西湖東南線開放後,因靠柳浪聞鶯公園和名典酒吧及中國美院等,這里成為杭州的最佳休閑之所之一.
鳳山門:古南大門;建於南宋,明朝時因位於鳳凰山而得名.
侯潮門:古東南門,吳越時建,是市民候等潮水的地方.因紹興老酒進出此門,被稱為酒壇子.
望江門:古東南門,建於南宋;茅山河經過,又名草橋門.明清以前是望江、觀潮的勝地.城外郊區是蔬菜供應基地,菜農經常挑菜擔子出入此,被稱為菜擔子.
清泰門:古東大門;由元末張士誠建,並命名之.門內有螺師橋,是鹽擔子經過的要道.而今,城站火車站就坐落在這里,成為外地遊客進出杭州的關口.
慶春門:古東大門,建於唐吳越,又名太平門.在慶春路和環城東路交界處,在慶春高架橋下;宋朝時菜農常挑糞土從此經過,故名糞擔子.而今成為古運河分支東河邊的繁華商業地段.
艮山門:古東北大門,建於吳越王.艮(卦之東北),壩子門.是絲竹子經過的門戶.現在環城北路和建國路交界處,向東是汽車東站和彭埠高速路進出口,是杭州通向外面交通咽喉.
㈥ 浙江杭州最美5大古鎮,你最鍾情哪一個
浙江,杭州。
西子湖的風光,凝聚了所有人對於杭城的想像與記憶。
卻不知道,在這片土地上,還有不少長街老巷,藏著濃濃的古鎮記憶。
一起來看看杭州最美5大古鎮,你曾經去過幾個?最喜歡哪個?
餘杭,塘棲古鎮。這里,不如周庄張揚,不如南潯厚重,不如西塘詩意,不如烏鎮濃郁。塘棲,這個離杭州半小時的古鎮,卻有江南水鄉最悠閑的小日子。
曾經貴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商賈雲集之地,明清時富甲一方。當年那個愛玩的乾隆皇帝更是數次來到這里,貪戀此地富庶江南之美景。而今,大運河不再是黃金水道,小鎮也是終歸得以平靜。
微雨淅淅瀝瀝,倒是與塘棲景緻相得益彰。霧蒙蒙之際,水波瀲灧,船家煙火,人間倏爾變得溫暖。雨水淋濕了白牆黑瓦,屋檐下水連成串,石板路濕滑泛著光,河水倒映著古老的拱橋...
古橋、石板路、老房子,塘棲有著所有江南水鄉古鎮的影子。雖然不大,卻有讓吃貨惦念的 美食 、明清留下的老房子、當地居民的慢生活…… 走過一座運河古橋,才算走進了杭州喧囂之外的風景
去塘棲,你一定會去走走那座廣濟橋的。這座已有數百年歲月的古橋,就像塘棲的魂,有了它才有了古鎮的繁華。2014年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成功,廣濟橋就榜上有名。作為運河遺址中的一部分,走過這座橋的一磚一瓦,都有跨越時光的美。
越過廣濟橋,往北走上20米,便是浙江老字型大小「百年匯昌」的門店。這家食品店最早創辦於1800年(清嘉慶五年),它所傳承的蜜餞製作技藝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塘棲粽子」被評為「杭州名點名小吃」,這些都是塘棲文化遺存的一部分。
而走過廣濟橋,還可到水北街的所在地,這一條街保羅了小鎮上流傳百年的傳統 美食 。有 法根糕點、門板飯、康乾食府、一煲鄉等小食店 。很多老杭州人跑塘棲去,總不忘在水北街上的法根糕點或是朱一堂買些糕點回來,用料足,價格也便宜。
杭州,濱江,西興古鎮。一個低調而大隱於市的古鎮,昔日的繁華之地。
西興古鎮, 歷史 上曾是兩浙門戶,交通發達,地勢險要,自古為繁華地,老街依江臨水,又扼幹道要沖,占據交通之利。2500年前,這里為錢塘江古渡,是南北人員往來、東西貨物交易的重要「渡津」,設有固陵驛,為越國都城會稽至吳國都城姑蘇的必經之地,車馬馳奔,舟楫川流,成為「蕭山最古老的集市」。西晉時,這里是浙東運河的起點,成為溝通南北、連接兩浙的交通樞紐,朝廷官吏、商賈文士往來不絕,東西物資在此吞吐,街市興旺。歷來為「浙東首地,寧、紹、台之襟喉」。
燈籠可以說是西興的特產了,編制燈籠是以前西興女子的一門手藝,基本家家戶戶都會做燈籠。
所以西興也叫 燈籠之鄉, 在宋朝,西興手工竹燈名震中華,南宋宮廷所用的燈籠幾乎都出自西興人。據說,當年往來的官吏和客商特別多,而投宿者都需要燈籠照明,所以那時西興街上除了過塘行以外,最多的就是燈籠店了。 西興過塘行碼頭, 是世界遺產預備名錄大運河的一部分。過塘行就是專門替過往客商轉運貨物的「轉運行」,就是 歷史 上的「物流中心」。
據《西興鎮志》載:自清末至民國時期,西興共有過塘行72爿(量詞,讀音同盤)半,挑夫、船夫、轎夫、牛車夫等從業人員達千人,成為名震江南的貨物集散中心。
那時的西興,旅館、飯店比比皆是,舟車輻輳,萬商雲集,鼎盛時西興曾有過塘行達72家之多,每家有專門的轉運貨物類型,茶葉的、煙葉的、葯材的......
這片河港在 歷史 上還是有點名堂的,是浙東運河的一部分。浙東運河又名杭甬運河,是浙江境內的一條運河,西起濱江區西興街道,跨曹娥江,經紹興市,東至寧波市甬江入海口, 全長239公里,因屬京杭大運河的延伸段,浙東運河也是世界遺產。
城隍廟遺址也在這附近,可是現在只剩些地面的石板遺存了。
不過保存完好的也有,就比如老建築孫宅里,現在還住著人呢,它邊上就是永興閘遺址,當年連通浙東古運河和錢塘江,不通船,主要用來調節古運河的水位高低和水質,現已失去水閘功能。這些也都是保留到現在相對完整的老宅子了,是西興以前 「前店後宅」 的典型代表。
確實,古樸的古鎮,住在這里也挺幸福的,隨便哪裡都是風景,真正的一步一景。青石板台階,喜氣洋洋的大紅燈籠,記憶中的江南人家。遊客並不多,整個古鎮顯得格外清閑,散步的老人,在河岸邊洗拖把的婦女,讓這個古鎮變得接地氣。
「唐昌一千年地貫徽杭浙皖,首鎮兩百里水通富春錢塘」,這說的就是千年古鎮——河橋。河橋古鎮位於臨安市的南面,因河多橋多而得名。
1200多年前,也就是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時,有一戶汪姓人家為避戰亂,從安徽出發,攜老扶幼千里輾轉流落到了昌化。此時的他們,因一路的奔波早已人困馬乏。就在幾近末路的時候,發現此地高山環繞,水土肥美,山川秀麗,一片祥和之景,遂決定在此繁衍生息。就這樣,一場戰亂竟無意間揭開了河橋千年 歷史 的開端。
河橋古鎮依託的柳溪江,是 徽杭古道 的 水上 延伸,河橋 歷史 上曾二度繁榮。依託 三江 水口,因河而興,因商發達,更有 「小上海 」和「浙西秦懷」的美譽。河橋因商而聚,因商而散,是 中國 很早的移民古鎮,自古就是「百姓百行百店百匠」匯作之地。雖名聲顯赫的大戶不多,但留下了豐富的民俗民風,農事家習,成為 臨安 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寶藏。包括浙西抗戰紀念館、河橋農博民俗館、青樓文化館等文化場館的保護和恢復,讓風韻河橋錦上添花。
河橋古鎮是古時昌化縣治所在。明嘉靖年,唐昌即(昌化縣)設四鎮,河橋因「邑水口形勝商務獨冠唐昌」被列為首位,至今鎮門上「唐昌首鎮」猶可見。
河橋有1300多年的 歷史 ,明朝嘉靖年間,這里人口稠密,商貿繁榮,文化昌明,又因為地處 三江 交匯處,所以被稱作「唐昌首鎮」。有橋必有水,水路通航,古時「河橋一帶,幾里許,煙火不下千家」,相當一段時間內,河橋地勢之顯要不言而喻。上世紀四十年代抗戰時期,河橋再度繁榮,諸多機構在此設節,頗具影響,河橋也是浙西商業集市,有著「小 上海 」之稱。如今雖歷經歲月變遷,古跡名勝已不復往日盛景。
河橋老街 是古鎮的象徵,是古鎮文化最直接的反映。 老街 南北長近2000米、寬5米,皆用條石、鵝卵石鋪築。古街兩旁有100多家店鋪,具有清末民初傳統建築風貌,還留存著當年店鋪林立的痕跡……
河橋老街上的店鋪也還保留著當年「前店後坊」的風貌,能看到「許益隆」、「積善堂」、「柴志振」、「胡森盛」、「惠元堂」、「昌南警所」、「悅路轎行」等老店。通過這些頗有 歷史 味道的排門院牆,還能回味古鎮當年的氣派與輝煌。
在這里,清末的老樓還在,老街上的太平溝是古鎮最具特色的一處景觀,水從蒲溪引進,流進家家戶戶的門前,寬一米,深兩米,露在上面的石條與路面平齊,有榫卯,每隔一段設有明井,砌石階,便於居民取水、淘米、洗衣、消防。
龍門古鎮位於於杭州市西南52公里的富春江龍門山下,這里 因為是孫權故里而聞名遐邇,也被譽為最為人間煙火的古鎮。
古城四面皆山,「龍門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東漢嚴子陵暢游龍門山時贊嘆不已,古鎮也因此得名。
龍門古鎮居民大多數都是孫權的後代。 根據留存下來的家譜,從三國吳國初創到民國初期,孫氏已經繁衍了65世,如今在龍門古鎮70%以上的人都姓孫,這里自然是孫氏後裔聚居最為集中的地方。
龍門古鎮由早先的一個大家庭繁衍出來的,它是以兩座孫氏宗祠為中心,共建有孫氏廳堂40多座,磚砌牌樓3座和1座古塔、1座寺廟。鎮內屋舍房廊相連,長街曲巷連貫相通,鎮外的人進入鎮里,如入迷宮。
龍門古鎮的規模很大,景色跟一般的江南古鎮不太一樣,因為古鎮位於山區,建築多採用石塊來建造,地面也是鵝卵石鋪成的。 古鎮上保留著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龍門溪從古鎮旁邊穿過,古鎮中心的硯池景色秀美。
另外古鎮中也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風貌,可以在龍門古鎮住一晚上細細體會。
文淵獅城,淳安縣千島湖姜家鎮,千年古鎮風韻,重現水下千年古城,現為4A景區。文淵獅城是仿照千島湖水底千年獅城而建,雖叫城,其實是整體徽派風格的古鎮,與千島湖一體,是非常適合休閑度假的古鎮。
地面上的文淵獅城,不僅復原了獅城最繁華的東大街、北大街,甚至還在北大街再現了古獅城著名的功德牌坊、貞節牌坊等7座牌坊,對諸多水下古城的建築細節也進行了復原。
文淵獅城最吸引人的是主街的七座牌坊,忠義坊、父子傳芳坊(又名孝義坊)、盱江循良坊、禹門三級坊、科甲聯登坊、狀元坊、天褒節孝坊(又名王氏貞節坊),已成為江南牌坊文化的實景博物館,每一座牌坊都有其特有的由來。
文淵獅城,是國內首個非遺生活體驗基地,以傳統手工藝、非遺項目、民國生活演藝秀、國術表演等一系列民風民俗活動為依託,讓遊客親身體驗淳安傳統的人文風俗。
古村記編輯自網路
㈦ 杭州十大古城門的介紹
關於杭州的十大古城門,有這樣一曲民謠:武林門外魚擔兒,艮山門外絲籃兒,鳳山門外跑馬兒,清泰門外鹽擔兒,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涌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慶春門外糞擔兒。滄海桑田,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門多數已湮沒,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門遺址的石碑。
㈧ 杭州十大古城門在歷史上是什麼樣子的,都經歷了什麼
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古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先有四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洛陽”,1983年“杭州、開封”正式列入六大古都,1988年“安陽”成為七大古都之一,2004年認定“鄭州”為八大古都之一,2010年又認定“大同”為九大古都之一,最後將成都列入古都,組合成十大古都。
但對於古都的個數一直爭論不斷,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有太多的城市曾經擔任過都城的角色。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無論是四大古都還是十大古都,保存有完整古城牆的只有西安、南京、開封三個城市。
這些古都中,杭州的存在感比較弱,這跟杭州較少參與這些古都之爭有關。提起杭州,大家都能想到南宋,想到岳飛,其實杭州對於南宋來說只是一個行在,名義上不是首都,實質上已經是首都了。而對於杭州的老城牆,現在很多年輕人的記憶大概就是那些掩映在樹木花叢中的古城門遺址的石碑。
杭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於生活居住是個好地方,於修建城池進行防禦卻非常地不方便。杭州山多水多,無法像北方城市一樣可以修一個非常方正的城牆。杭州的古城牆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窄,杭州的城門建設分為三個時期,隋唐築城、南宋巔峰、明清穩固。
杭州的歷史非常悠久,築城的歷史可追溯到隋朝時期,當年隋朝大臣楊素連續平定江南的叛亂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並桐廬入錢唐縣,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當時杭州只有四座城門:西北面的錢唐門,南面的鳳凰門,北面的鹽橋門,東面的炭橋新門。
杭州的城門數量在南宋時期達到頂峰。一方面是定都杭州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宋高宗趙構是一路難逃到杭州,還曾經在海上漂泊,因此有強烈的不安全感,趙構剛來到杭州,顧不上什麼風水,加上又比較窮,就把皇宮定在鳳凰山上,一來這是當時杭州的制高點,方便他控制全城,二來這里靠近錢塘江,對於已經是驚弓之鳥的趙構來說,如果金人一旦攻打杭州,他可以隨時從錢塘江逃往海上。於是趙構臨時使用早些朝代的皇宮遺址修築,整個皇宮內城只有三個城門:和寧門、東華門和西華門。
但杭州作為南宋實質上的首都,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商貿發達,很快人口倍增,於是南宋朝廷只好把城區往外擴張。經過不斷的修建和擴張,杭州外城的城牆形成旱城門13座、水城門5座的規模。旱城門的東城樓有便門、候潮門、保安門、新開門、崇新門、東青門、艮山門;南面的城樓有嘉會門;北面的城樓有餘杭門;西面有錢湖門、清波門、豐豫門、錢塘門。此外的水門五座,分別為保安、南水、北水、天宗、餘杭。
水門可以說杭州城牆的獨特所在,南宋之所以要修建水門,主要原因還是杭州的水系發達,既要滿足關防的需要,也要為城內生活用水、水利灌溉和舟船交通提供便利。杭州古時的河道就是通過水門穿越出城的。
宋人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對臨安城有的城門有詳細的記載:
旱門僅十有三,水門者五。城南門者一曰嘉會,城樓絢彩,為諸門冠,蓋此門為御道,遇南郊,五輅從此幸郊台路。城東南門者七:曰北水門,曰南水門,蓋禁中水從此流出,注鐵沙河及橫河橋下,其門有鐵窗柵鎖閉,不曾輒開;曰便門,曰候潮門,曰保安水門,河通跨浦橋,與江相隔耳;曰保安門,俗呼小堰門是也;曰新開門。城東門者三:曰崇新門,俗呼薦橋門;曰東青門,俗呼“菜市”;曰艮山門。城北門者三:曰天宗水門,曰餘杭水門,曰餘杭門,舊名“北關”是也。蓋北門浙西、蘇、湖、常、秀,直到江、淮諸道,水陸俱通。城西門者曰:曰錢塘門,曰豐豫門,即涌金;曰清波,即俗呼“衺門”也;曰錢湖門。其諸門內便門東青、艮山,皆瓮城。水門皆平屋。其餘旱門,皆造樓閣。諸城壁各高三丈余,橫闊丈余。禁約嚴切,人不敢登,犯者准條治罪。城內元三門俱廢之,獨朝天門止存兩城壁,杭人猶以門稱之。
南宋滅亡以後,杭州再也沒有成為首都,而元朝明文規定禁止修建城牆,再加上杭州是南宋的首都,對於前朝的首都,元朝總會有意無意的對杭州城牆多加“照顧”。杭州的21座城牆在元朝統治的一百多年間毀壞了很多,到了元代末年,起義軍的一支張士誠佔領了杭州,出於軍事考慮,張士誠更換、廢除了一些城門,杭州的城門變成了13座:清波門、涌金門、錢塘門、餘杭門、和寧門、清平門、天崇門、北新門、艮山門、慶春門、清泰門、永昌門、候潮門。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定都南京,對於臨近南京而又風景秀麗的杭州,明朝進行了修繕,杭州城門名稱和數量發生了變化:原13座城門中清波門、涌金門、錢塘門、候潮門、艮山門、慶春門、清泰門這七個城門的名稱沿用到了今天;和寧門、清平門、天崇門合並修建了鳳山門;餘杭門改稱武林門,因關外有“北關夜市”,也被稱為北關門;永昌門因以永昌為李自成的年號之故,又因登城樓可遠望江潮來處,清康熙五年改名為“望江門”,在附近有草橋,也被稱為草橋門。
從此這十座城門一直延續到清朝民國,成為我們現在熟知的杭州十大城門,沿著杭州的內環線依次分布,這十座城門除了修復過的鳳山水門和慶春門外後造的仿古城牆用以介紹杭州古城牆,其他的城門現在都已經只剩石碑,成為這些地方的地標。
慶春門的糞擔兒多到什麼程度呢?清朝時清朝的大將都不願意守衛這個城門,當時杭州的十大城門九個有清朝八旗把守,漢人不能染指,但唯獨只有慶春門有漢人把守,就是因為旗兵認為這里總擔糞出城,是污穢之門。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古城牆陳列館就位於杭城十大古城門之一的古慶春門遺址上,是杭州在城市改造“五縱六路”建設過程的一個產物,於2006年年底開工興建,2008年正式對外免費開放。陳列館全長不過66米,寬12米, 高6.6米,共分為兩層,內有南宋城牆考古遺址、古城門故事木雕壁畫、文物展示台等展示和陳列,蘊藏著超過1400年的老杭州歷史。
㈨ 【杭州十門】杭城最北武林門
杭州十大古城門中,武林門最為古老,距今已有 1300 年的歷史。
武林門始建於隋代,五代吳越國王錢鏐(líu)修建杭州城垣時稱之為「北關門」,宋室南遷後宋高宗將其命名為「餘杭門」,明代改為「武林門」。
城門在明國初期被拆除,如今只在故址留有一座門碑。
門碑位於武林路和體育場路交叉口的西北角,已經被茂密的綠化帶所淹沒,十分不起眼。
旁邊是幾經修建的水泥路,早已看不出這里曾有一座城牆將杭州城隔為內外,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供市民駐足休憩的地方——萬向公園,也叫「武林小廣場」。
武林門外自隋代以來一直是溝通我國南北大運河的起迄點,北出杭州城必須經過此門。
武林門最早叫「北關門」,因「北關」在杭州話里同「百官」發音相近,民間俗稱為「百官門」。
當時這一代是杭嘉湖淡水魚的聚集地,因此有「百官門外魚擔兒」的歌謠。位於湖墅南路的「賣魚橋」也因此得名。
往北穿過萬向公園就是東西走向的環城北路,沿著環城北路一直往東走可以走到到古杭州城的東北門—— 艮山門 。
而沿著與環城北路平行的京杭大運河,乘船也可抵達達艮山門。
下船點是「 運河魂碼頭 」,上船點是「武林門碼頭」。
碼頭的西邊是杭州大廈,奢侈品店林立的地方,人們不需要乘船出行,碼頭只是一個旅遊景點,可以欣賞運河的夜景,門票還不便宜。
碼頭後面那個燈光明亮的高樓是個地標性建築,所在地叫 西湖文化廣場 ,一到了晚上,那裡格外熱鬧。
夜晚的運河在燈光的映射下格外絢麗,河的對岸人聲鼎沸,去往西湖文化廣場需要穿過橫亘在河上的橋。
橋面上聚集了前來休閑放鬆的市民,有的人自帶喇叭大聲高歌,有的人端坐一旁若有所思,有的人舉起手機記錄當下。
橋兩側的風景更是美不勝收,建築物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五光十色,微風襲來,盪漾的水波激起了彩色的漣漪。
我支起三腳架,記錄下了這一刻的夜晚。
後記
與古艮山門不一樣,古武林門的門碑非常不起眼,藏在綠化帶裡面,旁邊還有一棵童童如車蓋的大樹,遮擋了視線。
我把車子停好後,按照導航步行去尋找,結果地圖標記的目的地正好在一個正在施工的圍牆內。
我沿著圍牆轉了一圈沒有發現門碑,本以為已經被挪走,正准備離開時,突然看到了藏在大樹下面的那四個字「古武林門」。
欣喜之餘,趕緊掏出相機,碑文的底部已被綠植遮擋,沒法拍完整,有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