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西湖島怎麼來的
擴展閱讀
廈門什麼刀好 2024-11-03 03:54:22
杭州秋濤路296號怎麼去 2024-11-03 03:47:22

杭州西湖島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3-01-22 04:59:49

① 杭州西湖名稱由來,有什麼典故

名稱的由來:

1、湖泊位於杭州城的西部,和西施沒有任何關系。

2、其實,在唐朝之前,西湖還曾有過很多名字,如武林水、明聖湖、瀲灧湖、金牛湖、龍川、西陵湖、錢塘湖、上湖等十幾個名稱,西子湖的雅稱是從蘇軾的那首詩廣為流傳之後才出現的。

西湖由來的典故:

傳說天上金童玉女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撿到了一塊玉石,經過了好多年的打磨,成了一顆具有神奇魔力的明珠,明珠的光澤照耀能形成綠洲和讓鮮花綻放。

天庭的王母娘娘知道後派天兵天將去搶這顆明珠,爭搶的過程中明珠落到了人間,就變成了美麗的西湖。這個神奇的傳說,讓西湖之美更顯神秘。

(1)杭州西湖島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關於西湖的故事

1、白娘子與許仙

我國四大古典傳奇之的《白蛇傳》中,許仙與白蛇娘娘相識在此,同舟回城;後又在這里邂逅重逢,言歸於好,演繹成《斷橋相會》這出許多劇種作為保留劇目的摺子戲。

白蛇傳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許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節。

2、蝦龍圩

三墩有一個地方,叫蝦龍圩。這「龍」 有的人認為寫錯,應該是「籠」,說是只有龍蝦,沒有蝦龍。那「蝦籠」是捕捉河蝦的竹籠,這一帶以前家家戶戶都編織蝦籠。其實兩種叫法都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傳說當年朱元璋下江南,一天,行至三墩蝦龍圩村。謀臣劉伯溫極目四望,不由得失聲贊嘆:「好一處風水寶地!」但得知此村名為「蝦龍圩」後,他擔心百姓尚待安撫卻要亂賊作祟,朱元璋下令要在村中開鑿河道,名義上消除水患,意為砍斷「王龍」背脊。

又下令在距村二里的河墩東西兩側,分別建造兩座石橋,西邊一座叫文星橋,東邊一座叫武星橋,以徹底破掉風水。

橋造好了,劉伯溫一看又不好,蝦龍就是蝦之龍,也就是「龍蝦」。「龍蝦」要順河水遊走跑掉,這么說皇帝的「龍位」要保不住。於是他讓村民砍下竹子,劈成竹絲,編成葫蘆樣的籠子,在籠子里放入一些麥麩作為誘餌,將它放入河裡一試,果然蝦兒都乖乖地束手就檎。

3、金蓮寺

明朝年間的一天清晨,在杭城運河邊的船埠碼頭,有一個道人模樣的人在等候轎夫,准備坐轎趕路。正好這時有兩個轎夫抬著一頂空轎迎面過來,那道人模樣的人便揮手叫轎夫停下,說服兩轎夫先上路後講價說不會虧待他們後便離開了船埠碼頭。

他們一路經松木場,過西溪花塢,再過西、東兩穆塢,一直抬到十里橫山的大嶺上。坐轎人休息片刻後繼續上路,並指著右邊的山間小徑要轎夫往上抬。轎夫花了近兩個時辰在高山險道上卻抬著非常輕松,如履平地一般。就這樣一直抬到山頂,在一廟宇前停下,道人就進了廟宇。

他們久久不見道人出來便進屋去找人要工錢,奇怪的是廟宇內空無—人,卻見堂前坐著一尊神像,手握寶劍,氣勢威武,兩轎夫只好自認晦氣便出了廟宇准備下山。正當他們走到轎前,卻看到轎椅上放著兩個紅包,發現裡面裝的錢數竟比他們預想的多了10倍。

再說這廟宇就是真武廟,廟內這神像就是真武聖帝,這次是聖帝菩薩化作凡人,從武當山回老家。民間盛傳這聖帝菩薩很靈驗,有求必應,因此上老焦山進香朝拜者眾多。後來,一批信徒怕山髙路遠不方便朝拜,因此有意要將聖帝菩薩請到龍門坎村附近來供奉。

結果到了老焦山下小山上歇腳後就再也背不起來。就這樣百姓們於是就地建起廟宇。從此,老焦山上的真武廟就移至龍門坎附近的山上。

② 杭州西湖的由來

杭州西湖 說起西湖的來歷,有著許多優美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的珠光照到哪裡,哪裡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但是後來這顆寶珠被王母娘娘發現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玉龍和金鳳趕去索珠,王母不肯,於是就發生了爭搶,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龍山(即玉皇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著西湖。 其實,西湖是一個瀉湖。根據史書記載:遠在秦朝時,西湖還是一個和錢塘江相連的海灣。聳峙在西湖南北的吳山和寶石山,是當時環抱著這個小海灣的兩個岬角。後來由於潮汐的沖擊,泥沙在兩個岬角淤積起來,逐漸變成沙洲。此後日積月累,沙洲不斷向東、南、北三個方向擴展,終於把吳山和寶石山的沙洲連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沖積平原,把海灣和錢塘江分隔了開來,原來的海灣變成了一個內湖,西湖就由此而誕生了。 關於「西湖」這個名稱,最早開始於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聖湖、金牛湖、龍川、錢源、錢塘湖、上湖等名稱。到了宋朝,蘇東坡守杭時,他詠詩贊美西湖說:「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別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美人西施,於是,西湖又多了一個「西子湖」的雅號。 蘇堤春曉蘇堤全長2.8公里,系北宋詩人蘇東坡在1089年主持疏浚西湖工程時取湖泥葑草築成。堤上自北而南有跨虹、東浦、壓堤、望山、鎖瀾、映波六座石拱橋。初春,湖面薄霧如紗,堤上桃紅柳綠,鳥鳴聲聲,意境動人。在堤南端建有蘇東坡紀念館。 平湖秋月平湖秋月三面臨湖,築水軒平台,是眺望西湖景色的好地方,尤其在皓月當空的秋夜,「一色湖光萬頃秋」,景色更為幽美,成為品茗賞月的佳處。1959年,平湖秋月又修建了八角亭、湖天一碧等建築,更使景色增添不少艷麗。 斷橋殘雪斷橋,又名段橋。古樸舒逸,橫卧於白堤之上,杭州民謠中亦有「斷橋不斷」之說。每當雪後,佇立橋頭,欣賞湖山雪景,分外妖嬈。民間故事<<白蛇傳>>描述白娘娘和許仙即在此相會。橋堍東北端建有「雲水光中」水榭和「斷橋殘雪」碑亭。 花港觀魚花港觀魚是一個佔地300餘畝的大公園,整個公園由紅魚池、牡丹園、花港、草坪、密林等部分組成。花、魚、港為園內的主景,其間配以亭台樓閣、水榭曲橋,處處洋溢著詩情畫意。 柳浪聞鶯 柳浪聞鶯是一座以春花為主景的大花園,沿湖柳蔭夾道,輕風吹拂,春日黃鶯鳴轉其間,園內有掩映在修水繁蔭之中的聞鶯館,櫻花簇擁中的「日中不在戰」紀念碑,以及精巧的室內園林「聚景園」。沿湖一帶是欣賞「三面雲山,一湖秀水」的好去處。 雙峰插雲雙峰是指北高峰和南高峰。南北兩峰遙遙相對,其間群山起伏連綿數十里。在洪春橋畔「雙峰插雲」亭處眺望兩峰,景色耐人尋味。每當春秋雨季,雲霧繚繞,雙峰隱露,景色如同一幅潑墨山水畫卷。 三潭印月三潭印月又名「小瀛洲」,是西湖三島之一。古時浚湖,湖泥堆積成洲,圍以環形堤埂,構成「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園林布局。南北有九曲橋,東西是一條濃郁夾道的綠堤。島上建有浙江先賢祠、九獅石、開網亭、水香榭、花鳥廳、三潭印月碑亭、「我心相印」亭等。島南端湖面上有三座石塔,塔高約2米,造型別致。每逢皓月當空,泛舟湖上,即可看到「月光映潭,影分為三」的奇景,故名「三潭印月」。 雷峰夕照雷峰塔原建在夕照山的雷峰上,每當夕陽西照,塔影與山光輝映,形成了「雷峰西照」的優美景色。此塔於1924年倒塌,現正待重建。(註:此景位於西子國賓館內)。 南屏晚鍾南屏晚鍾是指南屏山下的凈慈寺內晚間傳出的悠揚鍾聲,歌曲<<南屏晚鍾>>指的就是這兒。凈慈寺為西湖名剎之一,寺內有一口十一噸重的銅鍾,每當暮色蒼茫,梵鍾長鳴,山谷皆應,故名「南屏晚鍾」。全寺有三座大殿,還有宗鏡堂、慧日閣、濟祖殿和神運井等古跡。 麴院風荷整個公園分為岳湖、竹素園、風荷、麴院、濱湖密林區、郭庄六個景區。岳湖為泛舟佳處,竹素園以翠竹為主景,麴院藏於水杉密林中。風荷區五個荷池分別栽種有紅蓮、白蓮、並蒂蓮等。密林區有吊床、木屋可野營。麴院風荷南端有一處為杭州僅存較完整的古典庭院--郭庄,莊周瀕湖構築,飛檐翅角,烏瓦白牆,優雅有致,古色古香,素稱西湖園館中之最富幽趣處。

③ 西湖是怎樣產生的

沒有西湖就沒有杭州。白(居易)堤蘇(東坡)堤,還有幾近湮沒不為人知的楊(孟瑛)公堤,使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
西湖原是一個海灣,由海灣而演化成為一個瀉湖,由瀉湖而形成一個普通湖泊。關於這個過程,前輩學者已經早有論述,並由一九七五年的鑽孔證實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積。為此,西湖的上述發展過程,已經毋需再論,值得繼續探討的是,從海灣、瀉海而至於湖泊以後,自然發展的過程並不就此結束。對於一個天然湖泊,因為注入這個湖泊的河流的泥沙沖積,在地質循環和生物循環的過程,必然要發展泥沙淤淀、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斷變淺的現象,而最終由湖泊而沼澤,由沼澤而平陸,這就是湖泊的沼澤化的過程。但西湖從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這當然是由於它的沼澤化過程受到了人為遏制的結果。也就是竺可楨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說的「人定勝天」。為此,歷史時期人為活動對於西湖的影響很有討論價值。特別還要看到達這個地區,許多古代湖泊,如餘杭的南下湖、蕭山的臨浦、紹興的鑒湖、寧波的廣德湖等,它們的面積,有的比西湖大至數十倍,但都循著沼澤化的發展規律,最後遭到人為的圍墾而淹廢。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與西湖相連的下湖以及臨平湖、詔息湖和尚有爭論的明聖湖等等,也都循著沼澤化的過程先後淹廢。對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夠眾廢獨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個天然湖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假使社會條件沒有特殊的變化,則必然與這個地區的所有湖泊一樣,由其本身的沼澤化過程,加上日益強烈的人為活動的影響而淹廢,這是不庸置疑的。西湖是錢唐縣境內的一個湖泊,所以稱為錢唐湖(從唐朝開始,「錢唐」改為「錢塘」),又因為在它的北部還有一個與它連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稱為下湖,故西湖又相應稱為上湖。錢唐縣是秦會稽郡二十六縣之一,其位置據劉宋縣令劉道真所撰的《錢唐記》一書中所說「縣在靈隱山下」,當在今西湖群山之中。當時,錢唐湖在縣境東部,自然絕無西湖之名。假使錢唐縣的地理位置長期不變,穩定在西湖群山之中。也就是說,這個湖泊一直以錢唐湖為名,則它必然如同這個地區的其他許多湖泊一樣,早已淹廢成為農田。
西湖之所以能夠眾廢獨存,從地名上說,恰恰是因為它最後能冠上西湖這個名稱。西湖這個名稱的獲得,則是錢唐縣的歷史發展與地理位置變遷的結果。為此必須首先把錢唐縣的發展稍加探索。秦錢唐縣之所以不建立在土地廣闊的平原地帶,卻要局促到狹隘的崎嶇的西湖群山之中,這當然是因為平原地帶當時尚無堤塘,潮汐直薄,土地斥鹵。也就是劉道真在《錢唐記》中所說的「昔一境逼近江流」。在這樣的地方,當時連飲水與燃料等基本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更不必再說墾殖土地,發展生產了。但是,時日推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人口的增長,水土資源豐富的平原地區,畢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到了後漢,這里就開始修建了「防海大塘」。假使當時縣境仍在西湖群山之中,則修塘就並非必要。在古代技術條件甚低的情況下,要修建如此一條堤塘,正是說明人們對平原已經墾殖利用,修塘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也說明後漢的錢唐縣治有可能遷入平原。即使後漢錢唐縣是否已經遷入平原的問題尚缺乏佐證,南北朝初期的錢唐縣可以肯定已在平原地區,因為劉道真在《錢唐記》中已經明白寫出:「防海大塘在縣東一里許。」這個「縣」是後漢錢唐縣當然還可商榷,但它是劉宋的錢唐縣卻是無可置疑的了。假使當時縣治仍在秦代的西湖群山之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釋,在今靈隱寺附近一帶,則向東一里許,絕對到不了與修防海大塘的江邊或海邊,這說明劉宋錢唐縣必已進入平原,只是由於記載不詳,故其具體位置,現在不得而知。
可以設想,自從秦在西湖群山中設置錢唐縣以來,歷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縣治可能早已遷離山區,逐漸進入平原。但後世明確知道秦以後的錢唐縣治所在,卻晚至公元六世紀後期的隋代。隋文帝開皇十一年(五九一),錢唐縣治移到鳳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級上並且升為杭州的州治。這就是說,城市中心已經遷移到今江干一帶。按地理位置,西湖位於這個城市中心的偏北地區。當然仍無西湖之名,而西湖以東的今市區中心,當時也仍然荒蕪盡管秦錢唐縣治逐漸遷入平原的路徑今天還不清楚,但從隋代州治建於今江干一帶這個事實中可以得到啟發,即遷移的路線是循著今錢塘江北岸地帶進行的。縣治為什麼只沿著錢塘江邊平原比較狹隘的地帶移動而不進入西湖以東即今市區中心所在的廣闊地帶,這是因為按照當時的自然條件,前者還比後者優越得多的緣故。縣治沿江邊移動,顯然是依靠著從今白塔嶺到鳳凰山這條沿江分布的山麓線的。在這條山麓線上,地理形勢是南臨江海,北負山丘,它既能發揮平原的地利,卻仍並不遠離山區。這一帶,山坡和山麓的高燥地帶,可以建立宮室和聚落,而在燃料和飲水方面都不虞匱乏。山麓以南的沿江平原,由於當時錢塘江自南大門出海,今江干一帶的江岸偏南,比目前廣闊,可以墾殖發展農業。相反,今西以東地區,地形低窪,土地斥鹵,又缺乏可以作為立足點的丘陵岡阜,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建立城市,顯然相當困難。
但是事物總是不斷發展的。隋初把錢唐縣升為杭州州治,特別是接著而來的江南運河在公元七世紀初的開鑿,從此,杭州到中原,有了直達的水路交通。杭州成為江南運河的終點,又是運河與錢塘江的交匯處,而作為州治的柳浦,恰恰又是南渡去會稽的要津。這樣,杭州就是一躍而成為一個商業城市,因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就是《隋書·地理志》所描述的:「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當時,今江干一帶的繁榮狀況可以想見。而這個地區的土地畢竟並不廣闊,人滿之患,也就不可避免。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城市的外圍,聚落開始向西湖以東的今市區擴展,也就勢所必然。當時,在西湖以東建立聚落,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給水。在整片斥鹵的土地上,井水和河水都是鹹水,這就使得初期建立在這里的聚落不得不緊靠西湖,否則,供水就是一個嚴懲的困難。可以設想,今市區范圍內,從緊靠湖邊的聚落出現開始,直到市區逐步擴展,由於給水問題的難以解決,必然經歷了較長的時間。而在這段時間中,由於商業發達,戶口增加,西湖以東的廣闊地區,聚落漸增,生齒日繁,對解決給水問題愈來愈感迫切。這才促使唐大歷年間(七六六——七七九)所謂「六井」的出現。
以上只是略述了從秦錢唐縣到隋遷錢唐縣至柳浦並升作州治的過程,還沒有涉及西湖的事。也正是因為在這段歷史的過程中西湖在杭州尚不足輕重,所以史籍極少記載。隋建州治於柳浦,杭州開始迅速發展,唐朝初年,杭州的戶口已經超過十萬,聚落與居民勢所必然地要向今市區移動。這樣,城市開始與西湖發生關系,出現了西湖為城市解決給水的詳細記載,這就是刺史李泌修建的著名的「六井」。所謂六井,其實不過是六處蓄水池,蓄水用瓦管或竹筒從西湖引來。從六井的分布來看,它們離西湖都並不很遠,這反映了當時這個地區聚落街市分布的大體范圍。當然,它為城市的進一步擴大創造了條件。雖然是小小的六處蓄水池,它們所分出的水量只佔西湖總水量的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值,但其意義卻十分巨大,從以後的發展中可以證明,它幾乎成為西湖能夠免遭淹廢的決定力量。因為從六井開始,西湖就成為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西湖以它的一湖甘水促進了城市的擴大與發展,而城市的不斷發展,反過來鞏固了西湖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西湖沼澤化的過程。
西湖的沼澤化過程實際上是相當迅速的,長慶二年(八二二),當詩人白居易到杭州作刺史時距李泌修六井不過五十年左右,但湖中已經出現了葑田數十頃。白居易充分明白西湖對於杭州城市的重要性,於是他主持疏浚了西湖,並疏通了六井的阻竇,使之恢復充沛。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橋附近即少年宮一帶修築湖堤,比原來的湖岸高出數尺。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連接之處,西湖水位本來高於下湖,白居易這一築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盡管下湖早已淹廢,但這種人為的地形差距,從今少年宮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電站和東至環城西路這兩個方向上,還都明顯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紀初期的這一次修築湖堤,對西湖的發展來說是劃時代的,因為從此以後,西湖的性質已經改變,它已經從一個天然湖泊演變成一個人工湖泊了。
這里需要述幾句的是,歷史地理學者常常重視地名在歷史上的演變,習慣於用某一時代的地名稱呼當時的地理事物。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樣做是科學的。因此,對於有關西湖名稱及其湖泊的性質,就必須作如下的說明:西湖在其海灣和瀉湖時代,由於沒有歷史記載,所以沒有留下名稱。西湖作為一個天然湖泊,它的名稱應該是錢唐湖(唐朝起作錢塘湖)、上湖或者是另一個尚有爭論的明聖湖。西湖一名,正如以下還要提及的,在官方文件中始見於北宋,民間何時開始流傳則不得而知。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築堤而改變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稱此湖為錢塘湖。因此,可以肯定,當西湖這個名稱流行之時,西湖早已是一個人工湖泊了。所以今天我們說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歷史地理學與地名學的角度,都是正確的。這正是竺可楨所說的「人定勝天」。
當然,人工湖泊同樣存在沼澤化的過程。上述餘杭的南下湖、蕭山的臨浦、紹興的鑒湖和寧漢的廣德湖等,都是在天然窪地上經過人工圍堤築塘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它們都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時間里先後淹廢。西湖成為人工湖泊後,沼澤化的速度也相當可觀。在白居易浚湖以後不到一百年,西湖又被葑草蔓合,湖底淤淺,面積縮小。當時,杭州是五代十國的吳越國的首都,為了西湖的深廣和六井的棄沛,吳越國王錢鏐因此建立了一支一千人的專職疏浚隊,稱為「撩湖兵」,日以繼夜地從事疏浚,才有效地阻制了西湖的淤淺,並且暢通了六井。在吳越國的八十餘年中,杭州城市得到了較大的擴展,西湖也獲得了較好的整治,城市與西湖的這種唇齡相依的關系,較之前代更為明顯。
吳越國時代對西湖的整治,無疑大大地延緩了西湖沼澤化的過程,但當然並不是改變了自然發展的規律,湖泊的淤淺仍然是日積月累毫不休止的過程。北宋以後,杭州的許多賢牧良守,都把疏浚西湖、暢通六井作為施政的重要任務。例如景德四年(一零零七)的知州王濟,他不僅疏浚了全湖,並且修建了西湖的閘堰設備。接著是宋仁守時代(一零二三——一零六三)的知州鄭戩和沈遘,前者動用了上萬民工,斥廢湖中葑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後者則為了增加城市居民與日俱增的用水需要,在六井之外,添設了一處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後人所稱的沈公井,特別值得黎道的是蘇軾。他於熙寧二年(一零六九)第一次來杭州任通判之職,到任之初,他就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他於熙寧五年(一零七二)(注應為七年)卸任離杭,但就是在這一年,知州陳襄對六井進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這無疑就是蘇軾悉心研究的成果。元佑元年(一零八六)(注應為四年)他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之職,雖然相隔不過十六年,但西湖的沼澤化速度在這段時期中確實是很驚人的。根據蘇軾的觀察,對比他十六年前離杭時的情況。他說:「熙寧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蓋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間,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來,水淺葑橫,如雲翳空,倏忽便滿,更二十年,無西湖矣。」面臨著這樣的嚴重的威脅,蘇軾立即著手制訂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開杭州西湖狀》的奏章。順便指出,這個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說明杭州城市已經整個地建立在西湖以東,西湖之名已經普遍流行了。蘇軾在這個文件中,說明了西湖必須疏浚的許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後民足於水,邑日富,百萬生聚待此而後食。今湖狹水淺,六井漸壞,若二十年之後盡為葑田,則舉城之人復飲咸苦,勢必耗散。」這條道理把西湖的存在與杭州城市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假使西湖淹廢,杭州居民勢必耗散,城市當然也就不復存在了。從蘇軾的這段話里,可以反證我在前面的論述,六井的修建,開始無非是引西湖之水供應沿湖聚落居民,但其結果卻成為西湖本身繼續存在的關鍵。蘇軾主持的這次疏浚工程是規模空前的,他拆毀湖中私圍的葑田,全湖進行了挖深,把挖掘出來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處築成了一條溝通南北的長堤,又在全湖最深處即今湖心亭一帶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圍內養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淺。同時,他又修復當時已經逐漸淤塞的六井和沈公井,用瓦筒取代竹管,並盛以石槽,使底蓋緊密,經久耐用,並且還利用多餘的水量在仁和門外離井最遠處新建二井,於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進一步密切了西湖與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關系。此外,他又在西湖和縱貫城市南北的鹽橋運河專受湖水,不受江潮的干擾,達到了潮不入市的目的,並且疏浚這條運河,使之深達八尺。於是不僅河道暢通,沿河斥鹵得到改變,而河水又可為居民所取用。這樣,就使這個日益擴展的杭州城市對西湖的依賴關系發展到了頂點,為西湖的立於不廢之地建立了牢固的基礎。
到了南宋,杭州成為國家的首都,從十二世紀三十年代到十三世紀七十年代,長達一百五十年之久。城市人口驟然增加,乾道年代(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增加到五十餘萬人,到了南宋末期而超過百萬。城市隨著迅速擴大,市面繁榮,商業發達,成為當時全國第一大城市。這在至今尚存的《繁勝錄》、《都城紀勝》、《夢梁錄》等南宋著作中都有詳細記載,不必贅述。當時,這個龐大城市的基本供應來源是「南柴、北米、東菜、西水」,西湖仍是杭州的唯一水源。而且首都城內的河流如大河(鹽橋運河)、小河(市河)和西湖(清湖河)等,也都由西湖供水,西湖成為百萬人口的命脈所系,所以在南宋一代,對西湖的整治,確是不遺餘力的。特別是還應該指出,南宋一代,西湖除了作為首都百萬生靈的蓄水庫的職能外,隨著杭州城市職能的變化(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湖又增加了它的一項新的重要職能——旅遊業。
南宋以前,西湖除了它的天然勝景外,湖山之間的人工雕琢是不多的。在吳越國建都的八十多年中,雖然也不無建設,但內容限於寺院、浮屠等佛教藝術。南宋一代中,由於這里是首都所在,舉凡王室、官臣、城市富商等等,都競向西湖從事宅院、園苑、亭台樓閣等各種建築,大型的娛樂場所如錢湖門瓦子、赤山瓦子、行春橋瓦子等,也都在湖山各處開始營業。西湖被迅速地開辟成為一個風景區,這個風景區的總體布局即是別具一格的「山外青山樓外樓」,這種風格一直保持到現在。事實上,在這個龐大的首都之中,上至官家豪富,下至市井庶民,都需要有這樣一個供人遊憩的大公園。從此,西湖就成為杭州城市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了。
如上所述,西湖是這樣地以它的一湖甘水扶植了杭州城市,反過來又因杭州城市的發展而有效地阻遏了它的沼澤化過程使之繼續存在。南宋以後直到明朝前葉的二百多年中,由於長期失修,使西湖發生了近五百年來的一次最大淤淺,蘇堤以西,葑田連片,六橋流水如線。但是,由於西湖和杭州城市的唇齒相依的關系已經深入人心,為朝野所公認,所以盡管盜湖為田的人多為權貴,但知府楊孟瑛仍能排除阻難,於正德三年(一五零八)拆毀葑田三千餘畝,疏浚全湖,使復唐宋之舊。在楊孟瑛上朝廷的奏疏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唐宋以來,城中之井,皆藉湖水充之……若西湖占塞,水脈不通,則一城將復鹵飲矣。」就數這一條最有力量。從蘇軾到楊孟瑛,西湖始終以它自己的一湖甘水保存了自己。
本文在開始時就已經指出,在這個地區的大量古代湖泊中,西湖是一個廢獨存的例子。我們不妨舉一些這個地區的其他人工湖為例:餘杭的南下湖,興建於後漢,淹廢於北宋;蕭山的臨浦和漁浦,興建於南北朝,淹廢於北宋;紹興的鑒湖,興建於後漢,淹廢於南宋;寧波的廣德湖,興建於唐代,淹廢於北宋。淹廢較晚的還算富陽的陽陂湖,它興建於唐初,淹廢於明初。所有這些湖泊,都曾經在當地的農田水利中起過重要作用,但其本身卻在沼澤化的過程中,最後被圍墾而成為農田。這些湖泊淹廢之後,由於各地在農田水利上隨即又進行了新的部署,因此,總的說來,在農業上都未曾出現不可克服的困難,而圍墾所得的土地都甚為可觀。以紹興鑒湖為例,圍墾的結果,獲得了肥沃的湖田二千多頃,使山會平原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積,而今天,古代鑒湖地區土地平整,河渠縱橫,大面積的耕地都能旱澇保收,穩產高產。因此,本文拿這些湖泊的淹廢與西湖進行對比,並無因西湖的獨存而惋惜這些湖泊淹廢的意思,由於地點不同,條件迥異,上述湖泊的淹廢,從歷史上各該地區農業發展的過程看來,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積極意義。當然,西湖的眾廢獨存,較之上述湖泊的淹廢就具有更為巨大的意義。因為上述湖泊的淹廢,只是增加了各地的耕地,發展了各地農業;而西湖的獨存,卻為我們創造這樣一個舉世聞名的花園城市。
緬懷杭州的先賢,為了延緩西湖的沼澤化,曾經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時至今日,西湖已經成為杭州這個有遠大發展前途的現代化旅遊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盡管廣大市民早已不再在給水上依賴西湖,但湖山在旅遊上給予人們的貢獻,將遠遠超過歷史時期給予城市的供水。從今天的技術條件來看,要防止西湖的沼澤化發展已經比較容易,事實上,建國以來,西湖的平均深度不過五十五厘米;而現在,這個數字幾乎增加了兩倍。此外,在道路敷設、園林布置等許多方面,也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與古代人民在當時的社會制度和技術條件下對西湖進行的整治相比,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績實在還並不滿意。當然,在今天的社會制度和技術條件下,我們既不憂湖底淤泥,也無慮葑田連片。但是,現代社會有現代社會的問題,例如,西湖環境保護的問題,特別是西湖湖水負營養化的問題,至今已成當務之急。建國以前,湖底雖淺,而淺水的透明度在零點五米以上,清流見底;但現在已經降低到零點三米,影響了湖光山色之美。水質當然也不能與過去相比。北宋蘇軾浚湖的時代,用湖水釀造官酒盛極一時,朝廷每年可得西湖酒稅二十萬緡。

④ 杭州西湖三座小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的由來是怎樣的

1、小瀛洲:我國古代傳說,東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萊,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

後來的人們將許多地方名以神山之名,寄託美好的願望。

小瀛洲北宋時已成為湖上賞月佳處。相傳蘇軾疏浚西湖後,在湖中水深處建成三座瓶形石塔,名為三潭,明令從蘇堤到這里的水上不得種植菱芡,以防湖泥淤積。錢塘縣令楊萬里取葑泥作埂,在原三塔處圍成一個放生池。三塔毀於明初,萬曆年間,錢塘縣令聶心湯在放生池外築成外堤;天啟年間,三座瓶形石塔也在池南重建起來了。此時的小瀛洲,不僅有環形的堤埂和堤內的放生池,池內又有小島,環堤自東西有堤與小島相接,自南北有橋與小島相連,整體恰如一個"田"字,形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奇景。

2、湖心亭:在西湖中央,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小於三潭印月。大於阮公墩,合稱"湖中三島"——湖心亭為"蓬萊",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但是歷史非常悠久,是西湖三島中最早營建的島,"湖心平眺"在清代的時候被列為"錢塘十八景"之一。

3、 阮公墩:在湖心亭稍南,是西湖中最新的一個島。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學者阮元先後任浙江學政和巡撫,在杭十二年,修繕名勝和疏浚西湖,此島是以湖中挖出的二萬四千餘噸淤泥積成。因是葑泥積成,土質較為松軟,不便興建土木,後此島被稱為阮公墩。

⑤ 杭州西湖的來歷與歷史

西湖原是一個海灣,由海灣而演化成為一個瀉湖,由瀉湖而形成一個普通湖泊。西湖原是個天然湖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淹廢。西湖是錢唐縣境內的一個湖泊,所以稱為錢唐湖(從唐朝開始,「錢唐」改為「錢塘」),又因為在它的北部還有一個與它連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稱為下湖,故西湖又相應稱為上湖。

西湖是杭州比較值得去的景點。

西湖簡介

西湖無疑是杭州之美的代表,很有名的「西湖十景」環繞湖邊,自然與人文相互映襯,組成了杭州旅行的核心地帶。可以花上半天或一天在湖邊徜徉一番,無論怎麼玩,都讓人心情舒暢。

西湖北岸集中了不少景點,通常從東北角的斷橋殘雪出發往西一路逛到岳王廟。你可以沿著白堤一路走到孤山,看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館、中國印學博物館、放鶴亭等人文景點,在樓外樓吃地道的西湖醋魚,從西泠橋下島,不遠便是岳王廟和麴院風荷。

去玩的話,周邊可以吃飯的地方有

西湖周邊美食有:知味觀、外婆家、樓外樓。

知味觀

這是一家坐落在西子湖畔園林式的酒家,如果你時間充裕可以仁和路的總店,那裡還保留著買票換餐的古老傳統。1913年,知味觀不過是個餛飩灘,如今的知味觀整合了杭州的所有名點小吃;拿著托盤可以到處走走看看。在知味觀很容易分辨本地人外地人。本地人桌上就兩三個小菜,外地人面前就是擺列一堆小吃,眼睛還閃著興奮的光芒。其中,品種繁多,口味地道,實惠美味是這里的最大特色。

外婆家

外婆家平民消費的最優代表。去外婆家吃飯肯定是要訂位,要不然就要排隊等好幾個小時外婆家僅在杭州就有好幾家。價格便宜、色香味俱全,就是外婆家的特色。推薦菜叫花雞,在一個小石鍋里,筷子輕輕一動,整隻雞就散架了一樣,肉又松又入味;東坡肉,外面是一層肉皮,實在肥而不膩,下面是精肉浸在湯汁里;還有珊瑚蝦,下面真的有珊瑚。

樓外樓

在樓外樓,幾乎所有的杭州傳統菜都是招牌菜。推薦菜一:西湖蜜藕,鮮藕灌糯米煮成的,加了蜂蜜伴有桂花點綴,這是一道冷盤,卻讓藕煮熟得恰到好處。另外就是西湖醋魚,有關西湖醋魚的傳說就不多說了,其味酸甜,只用西湖裡野生的草魚才最正宗,在樓外樓的樓前有一塊湖面就是養野生魚的。

⑥ 西湖幾座小島的由來

是挖的西湖的淤泥堆成的。

⑦ 西湖三島是哪三島

西湖三島分別是三潭印月(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全島連水面在內面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上水面一分為四水面外圍是環形堤埂。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西湖三島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三島均是人工島,都是用疏浚西湖的泥土堆積而成,但他們的歷史卻不相同。「三潭印月」一景,起源於蘇軾1090年疏浚西湖,但蘇軾所立三座石塔,中、南二塔到明朝成化年間就沒有了。湖心亭的蓬萊島,據明代《西湖游覽志》說,宋朝就有了。明弘治前島上有「湖心寺」,蘇軾所立北石塔就在這里,寺與北塔都被陰子淑所毀。蓬萊小島,以亭著名,杭人稱湖心亭。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杭州知府孫孟始建亭,後不斷有重新修建,現在的湖心亭為1953年重建。三島中的小弟弟阮公墩,歷史較短,至今只有200餘年時間,它是清嘉慶五年(1800)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時所堆積。

⑧ 西湖是怎麼由來的三十字

西湖名稱由來: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灧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西湖簡介: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⑨ 杭州西湖是怎樣形成的

秦漢時期錢塘江灣的一部分逐漸沖積為沙洲,遂形成西湖。

杭州西湖是一瀉湖,1800 多年以前的秦漢時期錢塘江灣的一部分逐漸沖積為沙洲,遂形成西湖。自形成之日起,西湖就與杭州城相伴而生,和諧共存,其唇齒相依的關系一直延續至今,歷來是杭州城市興盛的依託。

秀美的西湖自然與人文完全交融,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她宛若一顆明珠鑲嵌在群山低丘與城市之間。在世界歷史上,瀉湖的命運大多是走向消亡,但是杭州西湖卻保留至今,影響著杭州的城市發展,這與歷代對西湖的保護和治理是分不開的。

(9)杭州西湖島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西湖的水文特徵:

西湖匯水面積為21.22平方千米,流域內年徑流量為1400萬立方米,蓄水量近1400萬立方米,水的自然交替為1次/年。西湖的湖體輪廓呈近橢圓形,湖底部較為平坦。湖泊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澗、龍泓澗、赤山澗(慧因澗)、長橋溪四條溪流。

湖泊水位保持在黃海標高7.15米,±0.05米,最高水位7.70米,最低水位6.92米,高低相差50厘米。庫容量約1429.4萬立方米。湖泊平均水深為2.27米,最深約5米,最淺不到1米。湖泊年均湖面降水量562.9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