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四大古剎在哪兒
江蘇南京的棲霞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山東濟南的靈岩寺和湖北當陽的玉泉寺。
1、棲霞寺
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環山,北臨長江,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南朝時期與雞鳴寺、定山寺齊名。
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楊堅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
唐代時稱功德寺,規模浩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岩寺、湖北當陽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
1983年4月,棲霞寺被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創建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1988年1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國清寺
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寺廟佔地面積7.3萬平方米。
隋代高僧智越在國清寺創立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影響遠及國內外。鑒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
日本留學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經,從道邃學法,回國後在日本比睿山興建沿歷寺,創立日本天台宗,後尊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
國清寺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國清寺與濟南靈岩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中國寺院四絕。
該寺曾駐錫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日本東密開宗祖師空海大師、日本台密開宗祖師最澄大師等。
2006年,國清寺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靈岩寺
靈岩寺(Lingyan Temple),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地處泰山西北,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
靈岩寺始建於東晉,於北魏孝明帝正興元年開始重建,至唐代達到鼎盛,有辟支塔、千佛殿等景觀。
靈岩寺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南京棲霞寺、浙江天台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並稱天下「四大名剎」。唐玄奘曾住在寺內翻譯經文,唐高宗以來的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也多到寺內參拜。
1982年國務院公布靈岩寺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玉泉寺
玉泉寺位於湖北省當陽市城西南12公里的玉泉山東麓,中心景區面積8.9平方公里。相傳東漢建安年間,僧人普凈結廬於此。南朝後梁時,梁宣帝敕玉泉為「覆船山寺」。
隋代改為「玉泉寺」。玉泉寺大雄寶殿為中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築。殿前置隋代大型鐵質文物十餘件;殿側有石刻觀音畫像一通,傳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手跡。
現存的玉泉鐵塔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金鑄造、金屬防腐、營造法式、建築力學、鑄雕藝術以及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玉泉寺為佛教聖地天台宗祖庭之一 ,曾與浙江天台國清寺、山東長清靈嚴寺、江蘇南京棲霞寺並稱為「天下四絕」,被譽為「三楚名山」 。1982年,玉泉寺及鐵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杭州妙法堂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建築格局:
1、棲霞寺
棲霞寺佔地面積40多畝,共有毗盧殿、藏經樓三進院勤務,依山勢層層上升,格局嚴整美觀。棲霞寺前是一片開闊的綠色草坪,有波平如鏡的明鏡湖和形如彎月的白蓮池,四周是蔥郁的樹木花草,遠處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氣清新,景色幽靜秀麗。
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樓、鑒真紀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後有千佛岩等眾多名勝。
2、國清寺
國清寺為建於清早期的建築為官式建築,彌勒殿和雨華殿為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三聖殿、羅漢堂和禪堂是典型的南方廳堂建築,妙法堂、方丈樓和迎塔樓為中西合璧。
國清寺依山就勢,層層遞高,按四條南北軸線布列六百多間古建築,分為五條縱軸線,正中軸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葯師殿、觀音殿;
還有放生池、鍾鼓樓、聚賢堂、方丈樓、三聖殿、妙法堂(上為藏經樓)伽藍殿、羅漢堂、文物室等,大雄寶殿正中設明代銅鑄釋迦牟尼坐像。
西軸線為安養堂、三聖殿、羅漢堂(文物室)、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東一軸線為聚賢堂(僧眾餐廳)、方丈樓、迎塔樓。東二軸線為里客堂、大徹堂和修竹軒。
像背壁後,有以觀音像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兩側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羅漢坐像。山門外各建築物——隋塔、寒拾亭、「教觀總持」照壁,豐干橋、「隋代古剎」照壁和國清寺山門,它們順地勢安排,沒有一個相互平行,也沒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處,卻顯得和諧協調。
一進朝東的山門轉入正中甬道,甬道兩旁是僅高1.7米的黃色矮牆,矮牆後面是茂密的竹林。構成一個擁有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7.3萬平方米、8000餘間房屋的古建築群。
3、靈岩寺
寺院背倚覆船山,可稱為玄武,山門前的溪水可稱為朱雀,溪流上的雙橋,可起到聚氣、止氣的作用。整座寺院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形成了與天象相吻合的四靈獸的格局。
寺院背山朝陽,抵擋西北方向的寒流,面臨溪水,接納東南方向的涼風,山門東向,有良好的光照。寺院後隆起的八字小山脈,緩解了山洪對寺院的威脅。
4、玉泉寺
玉泉寺殿宇飛檐斗拱,彩畫斑斕。殿前陳列著1500公斤重的隋鐵鑊以及元鐵釜和鍾,殿側有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畫的石刻觀音像。
寺內種植古柏、銀杏、月桂,四季飄香,寺前山泉叮咚,清韻宜人。玉泉寺左側,有玉泉鐵塔,鑄於北宋,全部用生鐵鑄成,為中國古鐵塔之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名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棲霞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清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靈岩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玉泉寺
2. 杭州有哪些著名的寺廟
1、靈隱寺,又名雲林寺,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靈隱寺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賜田並擴建。靈隱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葯師殿、法堂、華嚴殿為中軸線,兩邊附以五百羅漢堂、濟公殿、華嚴閣、大悲樓、方丈樓等建築構成。現任方丈是光泉法師。
(2)杭州妙法堂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凈慈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南岸,雷峰塔對面,是西湖歷史上四大古剎之一,中國著名寺院之一。因為寺內鍾聲宏亮,所以"南屏晚鍾"成為"西湖十景"之一。
凈慈寺在浙江杭州的南屏山慧日峰下,是公元954年五代吳越國錢弘俶為高僧永明禪師而建,原名永明禪院;南宋時改稱凈慈寺,並建造了五百羅漢堂。寺屢毀屢建。現在的寺宇、山門、鍾樓、後殿、運木古井和濟公殿,都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建的。
其中大雄寶殿單層重檐,黃色琉璃瓦脊,更顯庄嚴宏傳。特別是一口重達一百多公斤的新鑄銅鍾,鑄有趙朴初等人書寫的《妙法蓮華經》,計六點八萬字。每日黃昏,悠揚的鍾聲在暮色蒼茫的西湖上空盪,激起人們的無限遐思。
3. 半數國保都是古建浙江古建築遠比想像中有料!
提到古建築,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山西。
提到浙江,我們的第一反應也大都是西湖、雷峰塔、水鄉古鎮……
然而當 「古建築」 與 「浙江」 二詞相結合時,卻迸發出了無比奇妙的效應。
南方建築的秀雅精巧與北方建築的恢弘大氣,在這里相遇共處;中式建築傳統與西洋之風,在這里碰撞交融。浙江古建,因此呈現出別具韻味的特色面貌。
寺觀、塔樓、園林、橋台、民居、牌坊……這個面積不大的省份,仍保存著數量可觀、類型豐富的古建築,當然也不乏經典之作。
在浙江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就有 140餘處古建築 , 佔全省「國保」總數的50%以上,且以木構建築居多 。
今天,小藝就向大家隆重推薦20處浙江不容錯過的古建築,看看你都去過幾處?
ps:文末附有浙江省古建築的詳細國保名單,記得點個收藏,留作備用哦!
# 杭州 #
六和塔
南宋時期建築與藝術水準的體現
六和塔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名字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塔基的位置原本是吳越王錢弘俶的南果園,後來錢弘俶為了鎮壓江潮,舍棄了園子改建六和塔。
從外觀看,六和塔是八面十三層密檐式,而塔的內部卻是七層的樓閣式 。內外兩種不同形式的結合,讓人不得不感嘆構思之妙。
六和塔是杭州古城最重要的宋代建築,也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著南宋時期的建築科技與藝術水準。
閘口白塔
較為典型的五代吳越末期仿木構塔建築
閘口白塔是 現存的五代吳越末期仿木構塔建築中較典型的一座 。
白塔全部以白石雕刻砌築而成,是仿木構樓閣式的雕制塔。塔的最下邊是基座,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紋飾,象徵著「九山八海」,其上立有須彌座。塔座的束腰上刻有佛經,塔身壼(kǔn)門兩側浮雕有佛、菩薩和經變故事,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文瀾閣
江南三閣僅存的一閣
文瀾閣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是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
這一處典型的 江南園林建築 ,融合皇家對稱而莊重的建築特色,頗具價值。
主樓仿寧波天一閣建造,為重檐歇山式建築,外觀看上去為兩層,但中間還有一夾層,實際為三層樓。庭院里的亭廊水榭、池橋山石等,則順應地勢起伏合理布局,營造出清幽雅緻的意境。
# 寧波 #
保國寺
浙江木構建築的頂尖之作
保國寺之於寧波,就如靈隱之於杭州,寧波人無人不曉,除去名氣大外,其在建築上的成就也極為了得。
保國寺可謂一部建築類古代史 ,一寺集齊漢唐宋明清民國的建築——有漢代驃騎井、唐代經幢、北宋大雄寶殿、南宋凈土池、清代鍾鼓樓、民國藏經樓等。
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 大雄寶殿,是江南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構建築 。
廳堂式構架、藻井、四段合瓜稜柱……這座大殿里保存的宋代建築結構風貌,與《營造法式》如出一轍,卻比《營造法式》頒布早90年。
阿育王寺
我國現存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古剎
阿育王寺位列宋代「五山十剎」中的「第五山」,盡管宋代原物已盪然無存,但 完整保留了宋代最高級別、最大規模寺院的格局 。
加上前面保國寺大雄寶殿的宋代結構,一派中國最典型的東南沿海山地宋代超大規模禪寺風范,躍然於腦海中。
正是這樣的 宋代大寺風范+精美的建築形制 ,影響了一衣帶水的日本寺院。
根據日本僧人描繪的「五山十剎圖」,大到法堂、經堂的布置,小到一塊匾如何書寫,都彌漫著以徑山寺、天童寺、阿育王寺為代表的「五山」韻味。
廟溝後、橫省石牌坊
我國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仿木構石坊
隱匿於青山密林間的廟溝後石牌坊與橫省石牌坊,分別於1982年、1999年的文物普查中被發現,2001年共同成為「國保」。
這兩座牌坊形制類同,均為單間二柱一樓仿木結構石牌坊,單檐歇山頂。不同的是, 廟溝後牌坊 規模相對更大,翼角高翹,出檐深遠,柱頭用闌額與普柏枋; 橫生石牌坊 闌額位置下移,插入柱身,無普拍枋,華栱用插栱,正面刻出「七朱八白」式樣的凹槽,等等。
廟溝後、橫省石牌坊為 我國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仿木構石坊 , 共同填補了我國元代以前沒有石牌坊的空白 。
天一閣
明清園林式藏書樓
說起天一閣,寧波人無不驕傲。 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 ,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天一閣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書閣二層硬山頂重樓式建築,閣前鑿「天一池」蓄水防火。清康熙四年(1665),范欽曾孫范光文又繞池修亭建橋,疊山理水,使藏書樓更具園趣。
秦氏支祠,南方近代祠堂建築及朱金漆木雕的代表之一 ,於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國保單位,歸入天一閣。
在這座規模宏大的木結構建築群中,最華麗的莫過於戲台了,其藻井更是設計精巧,由斗拱花板昂嘴組成的16條幾何曲線盤旋而上,會集穹窿頂,中間覆以「明鏡」。抬頭仰望,極致的繁復之美便映入眼簾。
慶安會館
浙江唯一一處保存完整的會館建築群
慶安會館,又名「甬東天後宮」,由甬埠九家北洋船商捐資創建,於清咸豐三年(1853)建成。它是航運行業辦公聚會的場所,也是祭祀天後媽祖的殿堂,為我國現存的宮館合一的實例。
會館現存建築沿中軸線層層推進,採用了國內會館中極為罕見的前後雙戲台建築形制,並以「三金」「三雕」工藝加以裝飾,是 浙東近代木構建築典範 。
2014年,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慶安會館作為大運河的重要遺存點,成為 寧波首個世界文化遺產 。
# 金華 #
天寧寺
元代南方「官式」做法的木構建築範例
天寧寺大殿建於北宋年間,是 中國南方現存不多見的」官派「風格的元代木結構建築之一 ,帶有北方風格的大氣。
現存大雄寶殿,通稱為天寧寺大殿。大殿深廣各3間,呈正方形,單檐九脊頂,抬梁式結構,正梁整根粗大園木,縱橫交接處用斗拱,斗拱承受壓力較大的部位,用一根長梢木貫穿交接。 全殿斗拱多達數百,狀如飛鳥,邑人稱為「百鳥朝鳳」 。
它的梁架結構較多地保存了宋代建築的風格和特點,並集合了宋至明代中國古建築一些基本特徵,是研究中國南方地區從宋代過渡到明代的古代建築重要實物例證。
延福寺
江南元構之一
中國現存木構古建中,多為明清建築,元及元以前的木構遺存均屬珍貴。 江南僅存的數座元代木構,金華便占兩座 。
重建於元延祐四年(1317)的 延福寺大殿 ,就是那座被梁思成和林徽因「寵幸」了9天的建築,為 「江南三大元構之首」 。
梁思成先生說:「它那徹上露明造的梁架結構是復雜的大木作精品之一。它雖具有元代特徵,但其柔和輕巧卻與北方那些較為厚重的結構形成鮮明的對照。」
東陽盧宅
東陽木雕極高水準之作
東陽盧宅從南宋初年開始興建,直到20世紀30年代建成,前後歷時800多年。
盧宅和別的江南建築不同之處,在於它 既有北方的大氣布局,又有南方的精雕細刻 。
廳堂宅第廣泛採用東陽的木雕裝飾,無論是建築構件,如斗、梁、枋、拱、檀、雀替、門、窗,還是室內的傢具,都巧構細接,體現出了東陽木雕的極高水準。
黃山八面廳
東陽木雕扛鼎之作
明清金華人地關系緊張,迫使金華人走上「以一技之長闖天下」之道。尤其 東陽形成以建築、泥瓦、木作、竹編、紡織為主的百工隊伍,號稱「東陽幫」 。其中東陽木雕更是江南古建裝飾的極品。
義烏黃山八面廳是一處典型的江南民居。 最大特色是幾乎無木不雕、無雕不精、無一敗筆的東陽木雕 。
各種寓意吉祥的 戲曲、神話、鳥獸花木 等題材,通過成熟的 線刻、深雕、浮雕、透雕、鏤雕 等技法表現得尤為生動自然。堪稱東陽木雕巔峰期的集大成者,唯震撼二字好形容。
# 溫州 #
玉海樓
集藏書、民居和私家園林於一體的建築群
玉海樓,由晚清著名學者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是 浙江四大著名藏書樓之一 ,藏書曾達10萬卷。
這是一座 集藏書、民居和私家園林於一體 的建築群,由玉海藏書樓、孫詒讓故居和百晉陶齋組成。
三面環水的玉海樓,為重檐硬山造建築,設計上注重防潮、防火、防盜,在各單體建築間設有高大的封火牆。樓西為百晉陶齋,齋後為丁字廊,其西為孫詒讓故居。無論是環境布局,還是構架裝飾,這里都充分顯現了浙南的地方特色。
聖井山石殿
浙南石構建築群之最
聖井山石殿,包含石殿和玉皇塔兩部分,始建於南宋景定元年(1260),為人們祈雨之所。
石殿現存建築為明代重建,清至民國多次重修。石殿所有構件及殿內陳設都是用石料仿木構製成。玉皇塔由亭式塔和拜壇組成。塔為六邊形三重檐亭式結構,造型獨特,構架復雜,工藝精湛。
聖井山石殿歷史悠久,明嘉靖前就以濃厚的宗教色彩和絢麗的景色而著稱於民間,是 浙南歷史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構建築群 。
# 紹興 #
斯氏古民居建築群
江南巨宅
斯氏古民居建築群,為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大型宗族建築群,保存較為完整的達14處,個個規模宏大,有 「江南巨宅」 之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斯盛居、筆鋒書屋、發祥居和華國公別墅。
斯氏古民居每個組群都以高牆圍護,構成各自獨立的建築組合空間,形如堡壘。內部則由若干小院組合而成,布局對稱,軸線明確,講求端正。院落以中軸為中心,向左右兩側擴展,是斯氏古民居布局的一個重要特色。
# 湖州 #
飛英塔
「湖州三絕」之一
飛英塔始建於唐代,以塔內套塔的特殊結構著稱於世,也是 中國現存的眾多古塔之中唯一的「塔中塔」 。
內塔為石質,外塔為磚木混合結構。南宋年間,塔身在雷擊中被焚毀,內外塔相繼得到重建,元明清三代也經過多次修葺。
飛英塔在結構上與日本國寶建築物——平泉中尊寺「金色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然而誕生時間卻要比金色堂早得多。
嘉業堂藏書樓及小蓮庄
近代著名私家藏書樓+江南名園
富甲南潯,既有江南水鄉古鎮的婉約之韻,又有中西合璧的獨特建築風貌。嘉業堂藏書樓及小蓮庄便是其中兩座代表性建築。
嘉業堂藏書樓,建於1920年,因溥儀題匾「欽若嘉業」而名。這是一棟平面呈「回」字形的二層樓房,中央是天井,外設四周廊,是 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功能最齊全的私家藏書樓 。
與嘉業堂隔溪相望的小蓮庄,為晚清時期南潯首富劉鏞的私家花園,歷經劉家祖孫三代40餘年建造而成。因受晚清西風東漸的影響,小蓮庄還 引進了西洋建築風格 ,比如荷花池畔的東升閣。
# 台州 #
國清寺
隋代古剎
國清寺位於天台山麓,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是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也是隋唐「四大叢林」之一。
寺院格局完整,建築依山勢而造,殿堂齊全,氣勢恢宏。其中,彌勒殿、雨華殿、大雄寶殿等為 清代早期原構 ,三聖殿、羅漢堂和禪堂為 南方典型廳堂建築 ,妙法堂、方丈樓和迎塔樓為 中西合璧近代建築 。
寺南有一古塔高聳入雲,即為 隋塔 ,但如今所見並非隋代原物,而是宋代重建的。塔身殘高59.4米,是浙江省現存古塔中最高的。
# 麗水 #
時思寺
大殿、鍾樓——混搭獨特的建築風格
時思寺建於元代,明末清初續建。寺廟由山門、鍾樓、大殿、三清殿、馬仙宮、梅氏宗祠等建築組成,是 一組兼有元、明、清各時代特徵的古建築群 。
整組建築中 最能體現宋元建築特色的,是庄嚴雄渾的大雄寶殿 。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歇山頂,副階周匝,柱頭卷剎明顯,部分柱腳置覆蓮礎,特別是如帽翅突出的昂, 已成雲中大漈的標志物。根據殿內存留的陽刻題記,此殿建於元至正十六年(1356)。
時思寺鍾樓,是中國木閣樓建築中少見的纏住造實物 ,造型優美,極具觀賞價值。
同時,時思寺也是「寺祠院三觀同址、宋明清三代同堂、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古寺建築群,一個混合佛、道、民間地方等多神信仰的香火聖地。這也就 形成了時思寺混搭獨特的建築風格 。
# 溫州&麗水 #
廊橋
浙南山區的建築瑰寶
廊橋,顧名思義就是有廊屋的橋,外觀精美別致,是浙南山區的一大特色建築。 當地居民更是充分利用廊橋的橋體功能,將過水和宗教信仰活動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文化 。
溫州 泰順 境內現存各式廊橋33座,其中 15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具有代表性的有 仙居橋、泗溪上下橋(溪東橋、北澗橋)、三條橋、文興橋 等。
20世紀70年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組織科學家對浙南疊梁木拱橋進行了實地考察與比較研究,確定大量留存於浙南山區的疊梁木拱橋,就是北宋時期盛行於中原的虹橋結構。
泰順木拱廊橋以梁木穿插交錯編織成拱橋結構, 與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極為相似,確定泰順廊橋中的編梁木拱橋與虹橋結構一致,由此引起全世界關注 。
編梁式木拱廊橋,不僅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而且是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
盡管《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神秘地消失了,但泰順廊橋的存在,成為了這一營造技法的實物載體,可謂彌足珍貴的「活化石」。
麗水,古稱處州,地處浙南,多山地、丘陵。「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座座廊橋在此建成,成為溝通古道村落的必要設施。
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麗水現有古廊橋218座,是廊橋保存數量最多的地區,尤以慶元、景寧、龍泉三縣分布最為密集。
2013年,麗水境內具有代表性的 24座廊橋與第五批國保慶元如龍橋合並為「處州廊橋」 , 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如龍橋 ,迄今發現有確切紀年,時代最早的木拱廊橋; 蘭溪橋 ,全國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橋。 步蟾橋 ,石拱廊橋的典型代表。 永和橋 ,木伸臂式廊橋,有廊屋42間,是浙南現存廊屋最長的廊橋。 護關橋 ,木平梁廊橋,為浙江省少見的三層建構廊橋……
這些形式多樣、別具風姿的處州廊橋,也是浙南廊橋的代表之作。
詩畫浙江,憑著清麗山水,引來遊人如織。熱門景點自是熙熙攘攘,藏匿在山水之間的古建卻安守一隅,等待著人們走進其中,細細品味別樣的建築美學。
那就不妨耗費幾天光陰,去看看「滯後卻高級」的浙江古建精華,相信你一定不會覺得「浪費」。
-END-
編輯整理|藝旅文化
設計 | 霂白、菠蘿
4. 妙法堂鬱金梅傳播什麼
妙法堂鬱金梅傳播什麼
答:鬱金梅, 擔任杭州妙法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等法定代表人, 擔任杭州妙法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等股東, 擔任杭州妙法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高管。 任職...
杭州妙法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杭州妙法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08-12,法定代表人為鬱金梅,注冊資本為50萬元人民幣,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
5. 從杭州到天台的國清寺要怎麼走
杭州--西遞--黃山--橫店--國清寺這條路線適合於你自己駕車遊玩,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天台山南麓。
國清寺的基本情況如下:
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天台山南麓,距天台縣3公。系中國佛教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外有古塔迎賓、雙漳迥瀾之勝;周有五峰環抱,層林染翠之美。清幽深邃,風光旖旎。
相傳陳宣宗太建七年(575年),開山祖師智顗率慧辯等二十餘名僧徒來到天台,結茅成庵,遍植松柏。數年之間,規模擴展,竟成街衢。陳宣帝對智顗禮敬有加,蠲勞役以供薪水。智顗在寺內坐禪修行,前後十年,隋開皇十七年(597年),智顗應晉王楊廣詔請,離天台山北上,行至新昌大佛寺時,即行急病。他在《臨終遺晉王書》中曾談至計劃在五峰山麓建一大寺之事,說:「今日台頂寺,茅庵稍整。山下一處,非常之好,又更仰為立一伽藍,始剪木為基,命弟子營立。不見寺成,瞑目為恨!」楊廣得書後,便於第二年派司馬王弘協助智顗弟子灌頂將五峰山麓的天台寺建成,實現了智領的宿願,大業元年(605年)楊廣稱帝,尊智顗「寺若成,國即清,當呼國清寺」之遺言,賜額「國清寺」。
自灌頂建寺以來,國清寺時有興衰。唐會昌五年(845年)滅佛時,寺宇全毀,僧侶還俗。大中五年(851年)至咸通五年(864年)又陸續重建,大書法家柳公 題「大中國清寺」額。宋景德二年(1005年)改名為「景德國清寺」。宋真宗親賜衣物及御書數百卷,寺中建御書閣。後毀於火,但尚留有西域《具多葉經》和旃檀佛像、佛牙等珍品。建炎二年(1128年),國清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修建後的國清寺,規模宏大,殿宇輝煌。有兜率台、清音亭、雨花亭。殿後有雷音堂、振奎閣,閣後有無畏室,室後有更好亭。整個寺宇,前有「雙洞合流,浮圖插漢,及振錫、迥瀾二橋,後岩有瀑布,大為奇勝」。旁邊還有雲頂庵、古竺院、棲雲樓等建築,金碧輝煌。故《九域志》稱:「齊州靈岩(寺),潤州樓霞(寺),荊州玉泉(寺),並國清(寺)為『四絕』。」建炎四年(1123年)詔易教為禪,元朝禪教互爭,至正元年(1341年)曾修繕,不久因寺僧相攻而衰廢。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毀於大風。隆慶四年(1570年)重建大殿,後又毀。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又重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又重建,後又有增修。十年浩動中,佛像被砸,文物被抄,法器、石獅毀壞殆盡。1973年周恩來總理指示拔款重修,從北京調佛像及法器等,恢復佛事活動,並對外開放。
重建後的國清寺坐北朝南,總面積七萬三千平方米,建築面積二萬三千平方米,殿、堂、客房約七百餘間,尚存清朝重建殿宇14座。寺院由數十個大小不同、風格各異的院落和建築群組成,殿宇依山而上,前低後高,檐牙高啄,很是壯觀。計有四殿(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五樓(鍾樓、鼓樓、方丈樓、迎塔樓、藏經樓),六堂(妙法堂、安養堂、齊堂、靜觀堂、大役堂、客堂)。近2000米廊沿貫穿全寺,通道廊沿有挑檐廊、連檐柱廊、重檐柱廊、雙層柱廊、單層柱廊、雙層雙檐廊等,集中了我國古建築中各種廊沿形式。廊沿互應,禪門重重,高低錯落,明暗相間,是國清寺建築的鮮明特色,實為我國古代建築瑰寶。
寺內最具特色的佛教建築和文物有:(1)隋塔。位於寺東南山坡上,塔高59.3米,六面九級,空心,四周磚壁上雕有佛像,栩栩如生,極為精美。塔中曾存有石刻七如來和寫經碑。(2)一行墓。位於隋塔西北坡下。一行(673—727年)是唐朝高僧,密宗教觀的組織者和天文學家,精通歷法天文。與梁令瓚同制黃道游儀,用以測定150顆恆星位置,發起在全國十二地點進行天文觀測。著有《大日經疏》,並訂《大衍歷》等。唐睿宗曾派東都留守以禮微聘,一行稱疾堅持 。該墓即為紀念他而建。(3)寒舍亭。為紀念寺僧寒山、拾得而建。亭平面呈長方形,形似南方鄉村路亭,南北有門相通,門上匾題「五峰勝境」和「五松深處」。(4)豐干橋。為紀念高僧豐干而建。橋架於「雙溪迥瀾」之上,是一座造型古樸的石拱橋,兩端有特殊造型的石獅守護。豐干原為國清寺春米僧,與寒山、拾得齊名,時稱「三賢」。(5)雨花殿(天王殿)。面寬三間,歇山頂式。殿前有石獅一對,殿內有威嚴的四大天王。殿後鍾鼓樓上懸掛的梵鍾。是清嘉慶年間鑄造,音響宏亮,每日午夜回盪於五峰幽谷之中。(6)大雄寶殿銅佛。殿內正中的蓮花寶座上端坐著釋迦牟尼佛銅像,高6.8米,重13噸,為明朝所鑄。兩旁站著阿難、迦葉兩弟子,前面站著旃檀佛。左右兩壁仇人地元朝楠木雕成的十八羅漢、造型生動,雕工精細。後壁左右兩旁分坐文殊、普賢二菩薩。後壁正中為慈航普渡南海觀音,左有善財,右有龍女,壁上有南海普陀浮雕,右上角有象徵性的天台山。(7)隋梅。大雄寶殿東側有個小巧玲瓏的六角梅亭,這前黃牆邊有一株蒼虯多姿的梅樹。相傳此乃灌頂禪師親手栽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樹干屈如龍爪,但仍枝繁葉茂。近年返老轉青,再發新枝。每到大雪紛飛之際,暗香浮動,遊人在梅亭小憩鑒賞,倍感清新。(8)錫杖泉。觀音殿東有古泉,旁立碑記:「宋僧普明坐禪於此,因寺內取水不便,以錫杖頓地曰:『此處當有泉』,水即湧出,故名。」。(9)魚東園。入「雙洞縈流」小門,門內古木蒼郁,魚池如境,此乃放生池,呈圓形,各色彩大魚,搖首擺尾,自得其東。池東有六米高乾隆御題碑,碑文記載著國清寺秀麗景色和歷史沿革:池西有二米高廠碑,上刻「魚東園」三字,為明朝書法家董其昌手書。池旁有「清心亭」,居高臨下,飛檐翹角,內有石桌石凳。(10)三聖殿。在蓮花池前之殿內,有三尊樟木雕的丈六金身西方三聖立像,正中是阿彌陀佛,左為觀音,右為大勢至。(11)鵝字碑。三聖殿東側有獨筆「鵝」字石碑,黑底紅字,字分兩半,痕跡可見,但又渾然一體,右邊乃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手筆,左半邊乃天台人曹掄費七年之功被寫。(12)文物收藏。現藏在古代金玉器皿、佛像、碑刻、經書、字畫、印璽等珍貴文物數千件。其中有釋迦牟尼玉卧佛、隋塔磚雕佛像、《柳公權玄秘塔》、《天台宗歷代宗師道影傳略》等。
清寺蜚聲海外,早在一千二百年前,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在帶到日本的大量典籍中,就有闡述天台宗教義的經典,日本高僧最澄聆 了天台宗教義後,萌發到國清寺向天台宗大師求法的願望。貞元二十年(804年),他渡海入唐,到國清寺拜天台宗十祖道邃 、行滿為師,研習天台宗教義。回國後,將日本的比睿山命名為「天台山」,將延歷寺命名為日本的國清寺,從此,日本佛教天台宗尊天台國清寺為祖庭。日本長屋王曾有詩雲:「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1982年,國清寺新建了三座塔碑:《天台智者大師贊仰頌碑》、《最澄大師天台得法靈跡碑》、《行滿座主贈別最澄大師詩碑》。同年10月19日,日本天台宗建立祖師顯彰碑訪華團一行146人來國清寺參加落成典禮及報恩法會,盛況空前。碑和碑亭坐落在國清寺大殿東側松林深處,碑亭坐北朝南,東西寬10米,南北深6米,是一座雙層六角飛檐、朱漆斗拱四廊式木結構建築物,與隋梅花成一直線,三座礦物質正面碑文和「法乳秋」匾額由趙朴初先生撰寫,北面碑文由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諦長老撰寫。19956月17日,國清寺中韓天台宗祖師紀念堂落成,並舉行了隆重的揭幕法會,近幾年來,歐美及東南亞各國的佛教徒和遊客,亦源源不絕地來國清寺游覽。
國清寺現任方太丈可明法師,71歲,浙江黃岩人,14歲出家,師從月德上人,畢業於蘇州靈岩山佛學院,兼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台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台州市政協副主席,現任住持克慧法師,70歲,浙江省嵊縣人,18歲出家,兼任浙江省天台縣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