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宋的皇宮大內在現在杭州的哪個位置如題 謝謝了
南宋皇宮遺址 南宋臨安宮殿是在紹興二年(1132年)決定以杭州為「行在」以後,就原有北宋杭州州治基礎擴建而成的,稱為大內。其位置在臨安城南端,范圍從鳳凰山東麓至萬松嶺以南,東至中河南段,南至五代梵天寺以北的地段。據明萬曆《錢塘縣志》載:南宋大內共有殿三十,堂三十三,齋四,樓七,閣二十,軒一,台六,觀一,亭九十。此外,還建有太子宮東宮和高宗、孝宗禪位退居的宮殿德壽宮,位置在臨安大內以北。 臨安大內分為外朝、內廷、東宮、學士院、宮後苑五個部分。外朝居於南部和西部,內廷偏東北,東宮居東南,學士院靠北門,宮後苑在北部,大體成前朝後寢格局。宮城四周有皇城包圍,皇城的南門為麗正門,北門為和寧門,東部有東華門,西部只有府後門。宮城有南北宮門與皇城南北門相對。 外朝建築有大慶殿、垂拱殿、後殿(又稱延和殿)、端誠殿四組。大慶殿位於南宮門內,是大朝會場所,垂拱殿在大慶殿西側偏北,後殿在垂拱殿之北,端誠殿在後殿以東,其中垂拱殿為常朝殿宇,後殿為皇帝遇冬至、正旦等節日的齋宿之處,而端誠殿則是一座多功能殿宇,作為明堂郊祀時稱「端誠」,策士唱名曰「集英」,宴對奉使曰「崇德」,武舉授官曰「講武」,隨時更換匾額。 內朝殿宇眾多,皇帝寢殿有福寧殿、勤政殿。另有嘉明殿為皇帝進膳之所。皇後寢殿為華殿、坤寧殿、慈元殿、仁明殿、受厘殿等。宮內還有皇帝與群臣議事的選德殿、舉行講學的崇政殿及藏書閣等。東宮內既有太子讀書使用的宮殿如新益堂,寢殿彝齋,也有太後使用的慈寧殿,還有博雅樓、綉春堂等園林建築。 宮後苑在內朝西北,主要殿宇有翠寒堂、觀堂與凌虛樓、慶瑞殿及若干亭榭。 學士院在和寧門內,承襲了唐代北門學士院之制。 參考 http://ke..com/view/2062635.htm
❷ 南宋皇帝住的地方叫什麼
南宋都城——臨安府
宋室南渡後,建都於杭州,改稱臨安府。杭州從此成為南宋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從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開始,南宋政府在吳越國都的基礎上擴建宮城及其東南的外城。
1.城垣宮闕的擴建
(1)宮城 又稱「大內」或「皇城」,位於鳳凰山麓,北起鳳山門,南到錢塘江邊,東止候潮門,西至萬松嶺,城周約九華里,乃就吳越「子城」改建。宮城四面各有一門,南門改吳越通越門為麗正門,北門改吳越雙門為和寧門,另增闢東華、西華二門。麗正門是宮殿的大門,有三重門,每重「皆金釘朱戶,畫棟雕甍,覆以銅瓦,鐫鏤龍鳳飛驤之狀,巍峨壯麗,光耀溢目」。門上還築有御樓,門外兩旁排紅杈子,戒備森嚴。北面的和寧門也有三門,其壯麗略同。
宮城內有「大殿三十座,室三十三,閣十三,齋四,樓七,台六,亭十九」。與麗正門相對的是庄嚴宏偉、富麗堂皇的文德殿,俗稱金鑾殿,是禁城內最高大的一座建築物,用漢白玉砌成的殿基即高達二丈多。殿高約十丈,正中在高約六至七尺的平台上,設有金漆雕龍寶座,兩旁為蟠龍金柱,座頂正中的天花板上刻有金龍藻井,倒垂著圓球軒轅鏡,整個裝飾顯示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是皇帝「外朝」舉行重大典禮的所在。
文德殿後面是垂拱殿。殿有五間十二架,長六丈,寬八丈四尺,是皇帝「內朝」日常接見群臣商討國家大事的地方。垂拱殿後面是皇帝、後妃、太子生活起居的內廷,有皇帝就寢、用膳的福寧殿、勤政殿等宮殿。宮城內除了這些華麗的宮殿外,還有專供皇室享用的御花園——後苑。苑內有模仿西湖景緻精心建築的人造小西湖,假山飛泉,亭台樓閣,美不勝收。
(2)外城 又名「羅城」。基本上是吳越西府城的規模,只是在東南部略有擴展,西北部稍有緊縮,成了內跨吳山,北到武林門,東南靠錢塘江,西瀕西湖的氣勢宏偉的大城。城牆高三丈,寬丈余。共有城門十三座:東七門,北起為艮山門(今艮山門西南東河西岸)、東青門(一名菜市門,今東青巷南口)、崇新門(一名薦橋門,今城頭巷北口)、新開門(一名草橋門,今望江門內竹椅子巷北口)、保安門(為吳越通江門)、候潮門(即今址)和便門(今候潮門南);西四門,南起為錢湖門(今清波門南雲居山上)、清波門(即今址)、豐豫門(今涌金門)和錢塘門(今教場路西口);南有嘉會門(今南星橋北);北有餘杭門(今武林門)。此外,還有北水門、南水門、保安水門、天宗水門和餘杭水門等五座水門。
十三門中的艮山門、東青門、便門建有瓮城,其餘各門均修有城樓,尤以嘉會門城樓「絢麗為諸門冠」,每年皇帝「南郊」(冬至日祭天)時的御車即由此門進出。城外繞有寬達十丈的護城河,亦稱城濠(即今東河)。河岸種植楊柳,禁人往來。
2.臨安城的空前繁榮
臨安城有一條縱貫南北由石板鋪成的御街,亦稱天街。它北起中正橋(俗稱斜橋),南到正陽門(即鳳山門),長一萬三千五百餘尺。街中心是專供皇帝用的御道,兩旁是用磚石砌成的河道。河裡種植荷花,岸邊植桃、李、梨、杏,春夏之間,如綉如畫。河道外邊是供市民行走的走廊。街道如此布局,也顯示了封建帝王的唯我獨尊。
羅城內外有八十餘坊,但坊牆早已拆毀,坊制名存實亡,政府另在坊之上分成十三廂以加強對市民的控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臨安城內造船、陶瓷、紡織、印刷、造紙等手工業,都建立了大規模的作坊。專業性的集市和商行遍布於城內外,「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天街兩邊也店鋪林立,「無一家不買賣者」,由於坊制、市制的破壞與夜禁的鬆弛,城內還出現了夜市,「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鼓鍾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城北運河中,來自江、淮的河舟,檣櫓相接,晝夜不舍;城南江干一帶來往於台州、溫州、福州、泉州以及遠航日本、朝鮮和南洋各國的海舶雲集,桅檣林立,臨安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商業都市。
南宋初期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3年),臨安人口為「戶二十六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口五十五萬二千五百零七」,到南宋末年咸淳年間(1265—1274年),已增至「戶三十九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一百二十四萬七百六十」,這是臨安府九縣的戶口總數。杭州城「為行都二百餘年,戶口蕃盛,商賈買賣者,十倍於昔」。城市的服務行業茶坊、酒肆、食店等遍布於大街小巷。供市民娛樂的場所「瓦市」,在城內外達二十處之多,在今眾安橋南的規模最大的北瓦,有十三座「勾欄」,分別演出各種雜劇、雜技、相撲、傀儡戲、說書、講史等,晝夜不輟。
南宋的臨安還是全國文化中心。雕版印刷業為全國之冠,杭刻書籍成為我國宋版書的精華。南宋最高學府——太學設在紀家橋附近,規模最為宏闊。它與武學,宗學合稱為「三學」。此外還有算學、書學、醫學等專門學校,以及臨安府學和錢塘、仁和二縣的縣學。在這些學校之下,還有為數眾多的「鄉校、家塾、舍館、書會,每里巷須一、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可見其教育事業的普及。
西湖經過唐宋以來的疏浚和整治,到了南宋時,其繁華已達於極點。蘇堤春曉、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等所謂「西湖十景」,即在此時形成。南宋統治者為了滿足其窮奢極侈的享受,先後建造了聚景、真珠、南屏、集芳、延祥、玉壺等御花園,遍布於西湖之上及其周圍,正是「自六蜚(皇帝車駕)駐蹕,日益繁艷湖上;屋宇連接,不減城中。有為詩曰:『一色樓台三十里,不知何處覓孤山』,其盛可想矣」。
❸ 南宋時期的杭州是怎樣的情況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路治;大觀元年(1107年)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當時人口已達20餘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杭州歷任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年),著名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堤邊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鹽橋兩河,再疏六井,使鹵不入市,民飲稱便。
經過北宋150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宮於杭州,為行在所,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於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13座,城外有護城河。由於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間(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萬餘人(包括所屬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餘人。
人口的增多,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南宋都市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生產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產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在全國享有盛名。
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有日本、高麗、波斯、大食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之有使節往來和貿易關系,朝廷專設「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風景區經過修葺,更加嫵媚動人,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酒肆茶樓,藝場教坊,驛站旅舍等服務性行業及夜市也很興盛。
南宋時,杭州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設立了最高興府——太學,還有武學、醫學、算學、史學等各科學校,臨安府學及錢塘、仁和兩縣學的學生近千人。這里書鋪林立,刻印的書籍十分精良。當時的繪畫藝術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畫院題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