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的化仙橋什麼時候建造的
擴展閱讀
深圳手機網站優化如何做 2024-11-18 14:48:12
如何使用廈門市民卡坐brt 2024-11-18 14:48:12
福州西河泳場在哪裡 2024-11-18 14:44:04

杭州的化仙橋什麼時候建造的

發布時間: 2023-02-23 02:50:50

Ⅰ 浙江 杭州灣跨海大橋從什麼時候開始建造的

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工程奠基儀式在南岸橋址慈溪隆重舉行。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我國國道主幹線——同三線(黑龍江同江至海南三亞)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大橋北起嘉興海鹽鄭家埭,跨越寬闊的杭州灣海域後止於寧波慈溪水路灣,全長36公里,其中橋長35.67公里。大橋建成後將縮短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120公里。

大橋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公里,設計使用壽命100年,總投資約118億元。大橋設北、南兩個航道,其中北航道橋為主跨448米的鑽石形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5000噸;南航道橋為主跨318米的A形獨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000噸。其餘引橋採用30—80米不等的預應力砼連續箱梁結構。大橋確保2003年內開工建設,計劃2008年建成,2009年通車。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在世界跨海大橋中長度第一,同時在縱貫幾千公里的中國沿海大通道同三線中,是以高速公路取代滾裝輪渡,貫通海灣天塹的第一跨。建設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對於寧波乃至該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協調發展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大橋建設有利於接軌上海,提高寧波市對內對外開放水平,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一體化進程,有利於完善長江三角洲地區公路網路布局及國道主幹線,緩解滬、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壓力,有利於寧波建設長江三角洲南翼交通樞紐,進一步提升寧波的區位優勢,有利於促進江、浙、滬旅遊業的協調發展。

杭州灣跨海大橋揭秘

在杭州灣大橋奠基前夕,昨天(6月7日)下午,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指揮部總指揮王勇在新聞發布會上就大橋建設中令人關注的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一、長橋卧波

記者:為什麼杭州灣跨海大橋採取「長橋卧波」的設計理念?

王勇:杭州灣大橋的設計,我們首先採用了浙江、上海、江蘇的吳越文化觀念。在橋型上,設計者採用了西湖蘇堤的形態,集交通、觀光於一體。為兼顧杭州灣水文環境特點,「長橋卧波」的設計將大橋平面勾勒成S形曲線,優美、活潑的橋型讓司機和乘客在行車、坐車時產生愉悅心理。

二、橋下航道

記者:杭州灣上有天下奇潮,更有海輪過往,大橋的建造是否意味著觀潮不再?航路不通?

王勇:杭州灣為世界三大強潮海灣之一,有台風、小氣候形成的龍卷風,有混亂的流速、流向。「長橋卧波」的設計也是出於大橋安全性的考慮,我們專門為錢塘奇潮及過往海輪留了通道。整座36公里的長橋有兩處寬448米及318米的橋下通道。橋下凈空高、流速急,北通道為35000噸海輪留下了航道,南通道為3000噸以下海輪留出了航道。這兩條航道上端將出現鑽石型雙塔及A型單塔兩座造型橋塔,成為「長橋卧波」橋型中兩處跌宕起伏的高潮路段,錢塘潮也就自然通過了。

三、海中平台

記者:據說杭州灣跨海大橋中段設有海中平台,這座平台有擋潮之危嗎?

王勇:我們在離南岸14公里處的一個本來就有沉積的淤灘上建一個像東海石油平台一樣的海中平台。施工時,作為南北接點,便於物流。施工結束時,平台將成為集救援、觀光、休閑於一體的橋中轉運站。這個平台有2個足球場這么大,平台上還擬建�望塔,風和日麗時,南可望慈溪庵東水路灣村的橋墩,北眺海鹽鄭家埭。所以這個平台於潮流無礙。

四、巨型工地

記者:提供這條世界第一長橋所用的土石方、鋼材的用量將是個巨大的天文數目,這么多的材料在杭州灣進出,會不會造成海上擁擠?

王勇:陸上造海橋將是我們這次造橋的特點。王勇介紹說:慈溪是個經800年圍墾的大市,從一塘到目前的10塘,塘塘土地平展。一平如鏡的灘地將為幾萬甚至十幾萬建設者鋪開場地,所以這次建杭州灣跨海大橋將預制化、工廠化、大型化。最後以搭積木的辦法實施海上搭建。

整個新聞發布會氣氛活躍,來自海內外200多名記者一致認為:這條8日即將奠基的,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將成為人類與自然實現對話與挑戰的範例,就其工程量、景觀、科技含量、施工環境復雜的特點,將在國內外建橋史上留下光輝一頁。

這條「人便於行,貨暢其流」的大橋可使上海至寧波的距離縮短120公里,有利於長三角的聯動。

Ⅱ 南星街道的沿革

古稱柳浦。1954年設立南星橋、海月橋、閘口等街道,屬江干區。1957年閘口、海月橋兩街道合並為化仙橋街道。1960年為江干公社轄閘口、化仙橋、海月橋、南星橋等生產生活服務站。1962年復置南星橋街道(1968年更名南星街道)、閘口街道。1996年,南星街道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轄美政、錢江、錢航、剪刀、太平、南鳳段、秋濤、新工、梵天寺、饅頭山、宋城、鳳山、秋統13個居委會和木材家委會;閘口街道面積2.3平方千米,人口1.9萬人,轄甘水巷、八卦田、山南、海月橋、化仙橋、立新、復興街、洋潘橋、柴校弄、羊義弄、景余、海月新村、涵婆橋、水澄橋、水橋15個居委會。
1997年1月1日,南星、閘口2個街道和四季青鎮玉皇村由江干區劃歸上城區管轄。1999年南星街道轄區有所調整;同年,南星街道撤銷南鳳段、秋濤、鳳山新村、梵天寺、饅頭山居民區,新建秋濤北苑、秋濤南苑、美政花苑第一、美政花苑第二、美政花苑第三、美政花苑第四、新工新村、饅頭山居民區;近江街道新建華龍、耀江、恆豐、濱江新苑、世紀坊、天福、徐家埠、近江、江邊、濱江家園居民區;閘口街道撤銷小橋、涵婆橋、海月橋、海月新村、化仙橋、羊義弄、景余、洋潘橋、復興街、復興南苑、復興北苑、立新、水澄橋居民區,新建復興南苑、復興北苑、立新、水澄橋居民區,撤銷玉皇行政村。
2000年,南星街道撤銷宋城、剪刀、太平、木材、秋統、錢江、錢航、美政、饅頭山、新工新村、秋濤南苑、鳳凰北苑、美政花苑第一、美政花苑第二、美政花苑第三、美政花苑第四16個居民區,新建饅頭山、宋城、美政、鳳凰、紫花埠、新工6個社區,秋濤北苑居民區更名為鳳凰北苑居民區。2001年,閘口街道撤銷八卦田、甘水巷、水澄橋、立新、玉皇、山南、復興北苑、復興南苑8個居民區,新建復興北苑、復興南苑、山南、十畝田、白塔嶺、玉皇、海月花園7個社區。
2003年,撤銷南星、閘口2個街道,設立新的南星街道;同時將原南星街道新工、鳳凰2個社區全部劃入紫陽街道;同年,撤銷山南、復興南苑、復興北苑、海月花園、玉皇、美政、宋城7個社區,重新設置十畝田、饅頭山、海月橋、玉皇山、復興街、美政橋6個社區。
2005年末,南星街道面積4.31平方千米,人口3.86萬人,居委會駐復興路118號,轄海月橋、玉皇山、復興街、美政橋、十畝田、白塔嶺、饅頭山、紫花埠8個社區。復興街社區:面積0.22平方千米,人口8472人,代碼~060,居委會駐復興南苑32幢邊。美政橋社區:面積0.24平方千米,人口6207人,代碼~053,居委會駐美政花苑18幢邊。饅頭山社區:面積0.67平方千米,人口6996人,代碼~051,居委會駐鳳凰新村2幢底層,郵編310002。白塔嶺社區:面積0.68平方千米,人口2529人,代碼~059,居委會駐白塔嶺甘水巷5號。紫花埠社區:面積0.34平方千米,人口3687人,代碼~55,居委會駐紫花苑18幢1-103樓。海月橋社區:面積0.14平方千米,人口1666人,代碼~058,居委會駐海月橋金棕櫚4幢1樓。十畝田社區:面積0.43平方千米,人口4307人,代碼~057,居委會駐十畝田家園19-2-201。玉皇山社區:面積1.59平方千米,人口4740人,代碼~061,居委會駐八卦新村西1幢旁。

Ⅲ 二仙橋 的地名與黃大仙兄弟的故事有關

不是 請看:
它的名字的來歷有著多種傳說。
一為連樊二仙說。明代無名氏所撰《二仙橋記》中說,二仙橋之二仙,一姓連,字可久,能詩,好著羽衣,遂為羽客,後得仙道去,為玉皇香案待中;一姓樊,字秀齊,亦漢人,隱壺山,服氣煉形。《順帝紀》雲:因二人嘗游於臨川郡,浴於此水,故橋曰「二仙橋」。該《橋記》又雲:相傳臨川城西北五里處,有連、樊二水,源出長岡,因連、樊二仙以劍刺石,石裂,泉水湧出,遂成連樊水。連樊水上架一橋,是為二仙橋。
二為王、郭二仙說。曾任撫州刺史的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說,王、郭二仙為王方平、郭族兩兄弟,一從父姓,一從縣令姓。王、郭二君,祖籍汴州陳留,漢末避亂遷居臨川縣城西郊二仙橋一帶,當時此地背臨西津湖,湖兩岸百姓出城進城都要乘船擺渡,既不方便,又不安全。王、郭二人有意修橋,便裝扮和尚,外出化緣募捐,集得一筆款子,遂請來能工巧匠,自己親自監造,造了七七四十九個月,一座木橋飛架湖南北。王、郭二人因建橋有功,遂為鐵拐李、張果老超度成仙。人們為了紀念王、郭二仙,遂將木橋命名為「二仙橋」。持此說者甚多。
三為書生平基說。相傳建造二仙橋時,橋基下料數次,總不得平,眾泥工束手無策。適有書生二人路過,見此情況。一書生說;「你們竭盡全力,也不能端正橋基。」說完一躍而下,手抱一石,沖倒原來橋基,然後叫同行者下橋搬石,兩人你追我趕,不到一餐飯功夫,橋基平正。當時觀者如堵,眾泥工正想向書生道謝,誰知忽然一陣清風,兩書生就不見了。眾人認為兩書生是神仙下凡,橋建成後,遂以「二仙」為名。還有湯、周二仙說。湯為晉人,時為靖州壽光令;周為洪州南昌令,具體傳說不詳。這些傳說都給二仙橋塗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

Ⅳ 著名橋梁的資料

錢塘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錢塘江上,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橫貫錢塘南北,是連接滬杭甬、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
大橋於1934年8月8日開始動工興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歷時三年零一個月時間。錢塘江大橋的建成不但極大地方便了錢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與六和塔一起構成了西湖風景名勝區南線宏偉壯麗的景觀。
大橋全長1453米,分引橋和正橋兩個部分。正橋十六孔,橋墩十五座。下層鐵路橋長1322.1米,單線行車;上層公路橋長1453米、寬6.1米,兩側人行道各一點五米,雄偉壯觀。大橋如虹飛架南北,錚錚鐵骨肩負重任。
橋梁歷史
錢塘江大橋的設計、建造主持者是當代橋梁專家茅以升博士。為了完成建橋重任,茅以升毅然辭去北洋大學教席,隻身來到杭州。首次採用氣壓沉箱法掘泥打樁獲得成功,打破了外國人認為「錢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橋」的預言。為中國人民長了志氣。由他主持制訂的建橋方案不但切實可行,而且比美國橋梁專家華德爾提出的方案減少投資約二百萬元,終於被當局採納。雄偉壯麗的大橋,抒發出中華兒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壯志,而銘刻其中的「殫精竭智千日功,通車之日卻炸橋」的扼腕痛心卻使國人永志難忘。
1934年11月11日,錢塘江大橋開工興建。39歲的茅以升受命擔任錢塘江大橋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當時,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鐵蹄已經踐踏了我國東北地區,並對華北乃至整個中國虎視眈眈,妄圖亡我中華。茅以升盡管不是政治家,但他熱愛祖國,對時局的憂患使他保持了清醒的頭腦。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茅以升有一種連他自己也不願意正視的預感,作出了驚醒世人的重大決定——他在大橋南2號橋墩上留下一個長方形的大洞。對於這個原設計中沒有的重大改變,茅以升沒有向任何人解釋原因。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終於爆發,整個9月、10月,淞滬抗戰異常激烈。戰爭的硝煙已經彌漫到杭州上空,錢塘江大橋的施工也進入了最緊張的階段。9月26日,錢塘江大橋的下層單線鐵路橋率先通車。茅以升期盼著上海能夠阻擋住日軍進攻的腳步,然而,持續了3個月的淞滬會戰終以上海陷落結束,杭州也危在旦夕。筋疲力盡的茅以升已經明顯地感到他已無力把握這座大橋的命運。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毀錢塘江大橋。茅以升在南2號橋墩留下的長方型大洞,其實就是預防這一時刻的來臨。當晚,茅以升以一個橋梁工程學家嚴謹、精準的態度,將錢塘江大橋所有的致命點一一標示出來。整個通宵,100多根引線,從各個引爆點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懷著親手掐死親生嬰兒一樣的痛楚,茅以升一直陪伴著歷經艱險建造起來的大橋,址到親眼看到最後一根引線接好。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難忘、最難受、最難捱的一天,在事後來對家人的回憶訴說中,那種痛苦,那種無奈,真使他欲哭無淚。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麼渴望卻又沒敢指望的大橋全面通車的第一天,當第一輛汽車從大橋上駛過,兩岸數十萬群眾使勁鼓掌,掌聲經久不息。茅以升後來回憶說:「所有這天過橋的十多萬人,以及此後每天過橋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葯上面走過,火車也同樣在炸葯上風馳電掣而過。開橋的第一天,橋里就先有了炸葯,這在古今中外的橋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點,茅以升終於接到命令:炸橋。下午5點,日軍的先頭部隊已隱約可見,人群被強行攔阻,所有的引線都點燃了。隨著一聲巨響,錢塘江大橋的兩座橋墩被毀壞,五孔鋼梁折斷落入江中。總長1453米、歷經925個日日夜夜、耗資160萬美元的錢塘江大橋,最終在通車的第89天癱瘓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日軍士兵友永河夫在硝煙彌漫中,拍下了炸毀後的錢塘江大橋。幾十年後,友永河夫來到北京,帶著對戰爭的懺悔,將他拍攝的這張照片親手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大橋炸毀的這一天晚上,透過蒼茫暮色,茅以升先生凝視著由他一手炸毀的大橋殘影,看著江北岸愈來愈亮的火光,茅以升滿腔悲憤地在書桌前寫下8個字:「抗戰必勝,此橋必復」。他的願望直到全國解放之後的1953年才得以實現。如今,杭州段的錢塘江上聳立著六座大橋,錢江二橋、錢江三橋、錢江四橋……,唯獨錢塘江大橋橋名不改,巍然屹立在月輪山前。大橋北堍,豎起了茅以升的全身銅像,人們永遠懷念這位中國傑出的橋梁專家、深沉的愛國主義者,人們也不會忘記錢塘江大橋的這一段慘痛的傳奇歷史。
茅以升炸橋前曾賦詩一首:
徒地風雲突變色
揮淚炸橋斷通途
五行缺火真來火
不復原橋不丈夫
此詩流露出茅以升被迫炸橋的無奈,以及今後復建的決心,詩中第三句"五行缺火真來火"很多人都不明白究竟,把"錢塘江橋"聯系起來,你就能看出這第三句的韻味來,此詩奇就奇在第三句.
2006年05月25日,錢塘江大橋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 位於武漢市內,大橋橫跨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我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北岸引橋303米,南岸引橋211米。從基底至公路橋面高80米,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寬約20米,為4車道。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梁,每聯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終年巨輪航行無阻。
正橋的兩端建有具有民族風格的橋頭堡,各高35米,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7層,有電動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屬建築和各種裝飾,均極協調精美,整座大橋異常雄偉。若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眺望四周,整個武漢三鎮連成一體,也打通了被長江隔斷的京漢、粵漢兩鐵路且連通了京廣線,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真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編輯本段大橋特色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武漢市漢陽龜山和武昌蛇山之間,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天塹」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橋,也是古往今來,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是我國第一座復線鐵路、公路兩用橋,建成之後,成為連接我國南北的大動脈,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漢長江大橋建於1955年9月1日,於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車,大橋的建設得到了當時蘇聯政府的幫助,蘇聯專家為大橋的設計與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導,但是中蘇關系破裂之後,蘇聯政府就全部撤走了專家,最後的建橋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大橋建成之後,將武漢三鎮連為一體,極大的促進了武漢的發展。從全國的宏觀角度來看,大橋的建成意義更是在於將京廣鐵路連接起來,使得長江南北的鐵路運輸通暢起來。毛澤東的詩詞「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正是描寫武漢長江大橋的氣勢和重要作用。大橋自建成以來,一直都是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築。武漢長江大橋全長1670.4米,正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木結構梁橋,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橋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為128米,橋下可通萬噸巨輪,八個橋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採用「大型管柱鑽孔法」,這是由我國橋梁工作者所首創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著我國橋梁工作者的機智和精湛的工藝。
大橋像一道飛架的彩虹,在長江天塹上鋪成了一條坦途。平漢鐵路和粵漢鐵路由此實現了連接(兩線也因此而改稱為京廣線),南北交通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大促進了 武漢市鐵路樞紐建設進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市成為全國重要的鐵路樞紐。大橋通車後,社會經濟效益十分巨大,僅通車的頭5年,通過的運輸量就達8000多萬噸,縮短火車運輸時間約2400萬車小時,節約的貨運費超過了整個工程造價。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大橋的通過量也不斷增加,直接間接的經濟效益更難以計數,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2002年八九月間,武漢長江大橋進行了首次大修。中科院專家測評,該橋的壽命至少在100年以上。
如今武漢的長江江面上已經屹立著三座大橋,分別是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二橋和武漢長江三橋(白沙洲大橋)。
編輯本段橋梁建築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築設計,極富中國民族建築的特徵,在橋面兩側,是鑄有各種飛禽走獸的齊胸欄桿;大橋的兩側是對稱的花板,內容多取材於我國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有「孔雀開屏」、「鯉魚戲蓮」、「喜鵲鬧梅」、「玉兔金桂」等,極具民族氣息;在大橋兩端是高約35米的橋頭堡,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七層,橋頭堡的堡亭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紅珠圓頂,橋頭堡內有電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廳之中有建橋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遊人觀看、欣賞,追憶逝去的歲月,感觸英雄的博大氣概。與武漢長江大橋一並落成的武漢長江大橋紀念碑和觀景平台,他們與武漢長江大橋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餘噸,南面鐫有毛澤東同志「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詩句,觀景平台則是遊人賞長江、看大橋的最佳位置之一。 武漢長江大橋凝聚著設計者匠心獨運的機智和建設者們精湛的技藝。八個巨型橋墩矗立在大江之中,米字形桁架與菱格帶副豎桿使巨大的鋼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氣象;35米高的橋台聳立在兩岸,給大橋增添了雄偉氣勢。大橋從晴川閣、龜山、蓮花湖、龜山電視塔、古琴台到蛇山、黃鶴樓、首義園、彭劉楊路,綿亘連接,相得益彰,組成一片宏大連綿、美麗動人的景點群。它不僅是長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而且也是一座歷史豐碑,在江城人們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武漢長江大橋50年前,浪漫豪情的毛澤東,用短短11個字,銘記了這座橋的偉岸。今天,這座橋橫跨的風華,依然美妙絕倫。沒有一座橋,有武漢長江大橋如此厚重,承載了如此多的光榮與夢想。50年來,歷經風雨滄桑的武漢長江大橋,巍然挺立大江之上,肩負著每分鍾60多輛汽車、每6分鍾一列火車通過的荷載,經受了無數次洪水、大風的洗禮,更承受了七十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驗,伋然雄風不減、傲立於濤濤江水之上。為了修這座橋,周恩來總理親定大橋建設藍圖,責成國家八部委調集全國力量,為長江大橋建設服務。
編輯本段橋梁數據
全長:1670米,其中正橋長度:1156米
跨度:每孔128米
橋墩數量:8個
橋梁寬度:18+2×2.5米
橋梁類型:鋼桁架三孔連續梁
設計單位:鐵道部勘測設計院
建設單位:武漢大橋工程局
施工單位:鐵路部大橋工程局
-----------------------------
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 位於南京市西北面長江上,連通市區與浦口區,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上層的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還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的鐵路橋長6772米,寬14米,鋪有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其中江面上的正橋長1577米,其餘為引橋,是我國橋梁之最。正橋的路欄上,公路引橋採用富有中國特色的雙孔雙曲拱橋形式。
1960年1月18日正式動工的。1968年9月鐵路橋通車,同年12月公路橋通,南京長江大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特大橋,鐵路橋長6772米,公路橋長4588米,橋下可通行萬噸輪船。是繼武漢長江大橋、重慶白沙陀長江大橋之後第三座跨越長江的最大的一座大橋。大橋通車後,津浦、滬寧兩線接通,從北京可直達上海,自此京滬鐵路的已貫通。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南京長江大橋位於長江下游,南京市西北面長江上,連通市區與浦口區,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1968年12月29日竣工。上層的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還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的鐵路橋長6772米,寬14米,鋪有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其中江面上的正橋長1577米,其餘為引橋,是我國橋梁之最。正橋的路欄上,公路引橋採用富有中國特色的雙孔雙曲拱橋形式。公路正橋兩邊的欄桿上嵌著200幅鑄鐵浮雕,人行道旁還有150對白玉蘭花形的路燈。
編輯本段大橋結構
南京長江大橋江中正橋共有9墩10孔,每個橋墩高80米,每墩底部面積400多平方米,比一個籃球場還大,最高的橋墩從基礎到頂部高85米。墩與墩之間的距離除北岸第一孔是128米外,其餘9孔均為160米,橋下可行萬噸巨輪。正橋兩端有4座70多米高的橋頭堡。整座大橋如彩虹凌空江上,岩床埋在正橋河床33~47米以下,9個橋墩基礎分別採用重型混凝土沉井、鋼沉井加管柱、浮式鋼筋混凝土沉井、鋼板樁圍堰管柱等基礎。正橋10孔鋼筋梁中9孔為160米跨度,採用優質合金鋼桿件在現場鉚接拼裝架設。十分壯觀。尤其是晚上,橋欄桿上的1048盞泛光燈齊放,橋墩上的540盞金屬鹵素燈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晝,加上公路橋上的150對玉蘭花燈齊明,橋頭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28盞鈉燈使大橋像一串夜明珠橫跨江上。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齊放,綿延十餘里,「疑是銀河落九天」。
----------------------------
萬安古渡洛陽橋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陽橋上,彷彿與歷史進行一次對話。於是,巨大的石樑不再沉默,中亭與碑亭也平添幾分生動,石塔上飛翹的蓮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變得靈性盈盈,連筏形橋墩也活脫起來,用同一種古老的語言,講述很久很久以前關於橋的故事與傳說。

橋的誕生幾乎都與交通有關,洛陽橋也不例外。洛陽江匯晉、惠兩邑諸山眾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陽鎮南側,夾裹著山野之氣奔流入海。這里「水闊五里,深不可址」,南北兩岸設有流口,以船擺渡成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稱「萬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於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兩岸只得望天興嘆。

然而,萬安渡的區位又至關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遠,南連泉州至漳、廈、潮、廣、宋代中期泉州已成為繁華的港口,商貿經濟具有相當的規模,對周邊區域的輻射也成必然態勢,但洛陽江卻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礙。

晉代造橋技藝已趨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將其帶入閩中,與這里石雕工藝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葯的發明和能熟練地利用火葯,開采巨大岩石已非難事,天時地利、萬安渡造僑已成大勢。

洛陽古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歷時六年零八個月,其規制獨特,工程宏大,創梁式跨海大石橋歷史之先,有「海內第一橋」之稱,以至神宗朝,運使王子京以洛陽江萬安橋圖晉獻皇上,也博得龍顏大悅,慷慨封賞。之後,泉州地區興起造橋之熱,在150年間,竟建橋200多座,總長度達50餘里,故贏得「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

洛陽橋之所以與石拱型趙州橋、多孔石拱型蘆溝橋、舟梁型潮洲廣濟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除其造勢宏大,還因結構獨特,技藝高超。

古橋為古構平梁,南北走向,橋長834米,寬7米,殘存橋墩31座,橋面由長11米、寬與厚都近1米的花崗岩巨石鋪架,造橋者的智慧表現在,根據潮大流急,創造了兩頭尖形的船筏式分開水勢,即「筏型基礎」;又運用潮汐落差,創造了「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 」奠基法和橋板浮運法;蔡襄接任督造後,又創「種蠣於礎以為固」。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梁談往》中對其這樣評價:「這種基礎,就是近代橋梁的『筏型基礎』,但在國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歷史。所用橋梁的『浮運法』,就是今日還很通行。」而養殖牡蠣把橋基與墩石腦合凝結成整體,恐怕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的超前運用。

如今,在洛陽橋北端已豎立起一座相當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須之間仍透著那份沉穩謙和,不輕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獨。

歷史上一直把蔡襄與洛陽橋之間的故事編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讓後人也認定洛陽橋系蔡襄所為。歷史有點誤差是可以原諒的,作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間對督視橋役可說是盡職盡責,雖說只有23個月,僅占整個造橋時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瀝血卻有口皆碑。況且蔡襄在其親自撰寫的《萬安橋記》碑文中,並不自詡其功,只簡記造僑之始末,而大書王實、義波等造橋之人的史實。可見蔡襄人品之高尚,為官之清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為合情合理,並無特別之處,人們如此排編也反映老百姓對清官政治的一種呼喚。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著自己熟悉的洛陽橋,卻再也見不到那壯烈的造橋場面,後人的敬意也給他帶來幾許孤獨。如果當時在這里設計雕塑的是一組普通建設者移石架橋的群像,也許更好合歷史的真實,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陽橋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它所產生的文化國徽。自橋建成之後,各種風格造型,與山水秀色融為一體的與橋有關的祠、廟、庵、堂等紛紛興建,把當時的建築文化與藝術表現得淋淳酣暢;連篇累牘和各領風騷以橋為題的歷代記文和詩題吟詠,大大豐富了這聲土地的文化底蘊;眾多或遒勁或飄逸或排放或細膩的關於橋的碑記石刻、詩題碑刻和摩崖石刻,其傳統的書法與雕刻藝術則營造了雋永的意境,而無數以橋為素材杜撰編排的傳說故事和地方戲曲,更是充滿古典浪漫主義的色彩,廣為流傳。一座古橋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轟動,這在建橋史上是罕見的。

洛陽橋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時代發展的一個標志。如今324國道上那座洛江橋閘,已車流如水,貫通南北。它與近在咫尺的古橋共同構成「洛江雙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現代的,但它們折射出的都是我們民族創造與文明的太陽之光。
----------------------------
盧溝橋簡介

盧溝橋景區位於北京西南豐台區境內,景區內盧溝橋、宛平城既是著名的古跡,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紀念地。1987年這里新建了抗日戰爭紀念館。盧溝橋始建於金代,因跨盧溝河(今永定河)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盧溝橋的修建與北京城的興起密切相關。金代建中都,北京逐漸興起,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盧溝橋是連接北京小平原與華北大平原的重要通道。盧溝橋氣勢雄偉,它長266.5米、寬9.3米,有橋洞11孔,橋墩10個,橋墩的設計十分科學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尖長4.5-5.2米,尖端垂直安裝三角形鐵包柱,以減緩水流沖擊力和破碎初春解凍時流過的冰排,俗稱「斬龍劍」。盧溝橋裝飾華美。橋身的望柱飾有石獅、欄板飾有花紋。石獅子是盧溝橋一絕,俗稱「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以形容其多。獅子的總數在500個左右。東、西橋頭分別有一對石獅和一對石象。西橋頭別有華表四座。橋兩頭的四座石碑分別是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盧溝橋碑、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盧溝橋碑、乾隆御筆「盧溝曉月」碑和乾隆視察永定河詩碑。盧溝橋建橋至今逾800年,聲名遠揚。「盧溝曉月」是金章宗皇帝欽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時,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里,稱盧溝橋「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近代,因「七七事變」爆發於此,這里成為全民族抗戰爭的重要紀念地。

Ⅳ 杭州中河上的十座古橋的名字

化仙橋、海月橋、洋泮橋、小緒橋、老南星橋、六部橋、嵇接骨橋、福德橋、通江橋、三聖橋。

Ⅵ 白塔的白塔相關文化


白塔的建造年代並無確切文字記載,按專家的說法,是在吳越王錢俶時期。這依據,是1049年主政杭州的范仲淹寫下的《過餘杭白塔寺》:「登臨江上寺,遷客特依依。遠山欲無際,古舟曾未歸。」從白塔的形制判斷,也應該是吳越後期的建築。
白塔的另一處文字,卻是出自一個無名氏。南宋時期,上八府的士民,順了錢塘江來,在白塔的口子上岸進入杭州。一條由西往東的河,從白塔始,流經當年宋城牆,過水城門進城,北出運河。如今,這千年的水流依然,名叫中河。當年,白塔邊的埠岸整日人流不息,南來謀生的、趕考的、求官的、進香的摩肩接踵,買賣的、接客的、行醫的、耍戲的市聲沸鼎。商人看到了生計,賣起了杭州「地經」(導游圖);讀書人看出了偏安,想起了北地的淪陷,就有人留下遒勁黑字:
「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驛甚分明。如何只說臨安路,不數中原有幾程?」
有香客正誦讀塔基上的經文或者諸如「白塔橋邊賣地經」之類的塗鴉。塔西面的白塔寺仍在,粉牆重檐。白塔的地勢高於寺園。
白塔的建造沒有確切文字記載,眾說紛紜。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中說白塔是元初楊璉真伽所造,楊挖了南宋的皇墳,將屍骨堆放在此,造了白塔鎮壓(「裒諸帝後遺骼,建白塔於臨安故宮」)。清時名士朱彝尊的《曝書亭記》也這么說,因為造塔的白石用的是「宋高宗的御書石經」,當時的地方官申屠致遠曾極力勸阻過楊璉真伽。民國初期的《新西湖志》也持此說:楊璉真伽造白塔「以鎮王氣」,「高二十丈,堊飾如雪,亦名白塔。其形如瓶,俗呼『一瓶』。」「堊」是白石灰,也就是說,這個類似北京北海的大肚瓶子狀的白塔,外面塗飾的是白石灰。不過,該書說此塔的位置在「鳳凰山隔嶺回峰的盡處」。「回峰」就是饅頭山,在南宋皇宮的范圍。這座白塔,在「至正末(1368年)為張士誠毀去」。這么看來,此白塔,非彼白塔。
看民國初期的杭州地圖,白塔,依然是在錢塘江邊中河口岸的西面,南面稱龍山河。1316年(元延祐三年),龍山河疏浚,龍山閘修建,因南宋大內而禁航近150年後的中河,重新通航。從白塔渡口入杭,需翻壩「閘口」。這也是錢塘江進入京杭大運河的唯一通道,可想昔日的人氣和緊要。河上的橋,也是風景,從北往南,數到白塔,老杭州人也有一首順口溜:「梅雲西登仙,鹽油豐回薦,柴府鐵三新,望通黑稽倉,六部炭南梁,朱美洋海化,水小大通江。」
這其中的每一個字,就是一座橋名,依次三十三座:梅登高橋、青雲橋、西橋、登雲橋、仙林寺橋、鹽橋、油局橋、豐樂橋、回回新橋、薦橋、柴垛橋、府橋、鐵佛寺橋、三聖橋、新宮橋、望仙橋、通江橋、黑橋頭、稽接骨橋、倉橋、六部橋、部院倉橋、炭橋、南星橋、梁家橋、朱家橋、美政橋、洋泮橋、海月橋、化仙橋、水澄橋、小橋。最後的「大通江」是什麼?從老杭州的地圖看,「大通」也是一座橋,這就是白塔橋;「江」即錢塘江。
杭諺:「走過三江六碼頭,難過杭州小橋頭。」老杭州的小橋頭有兩處,一處就是大通橋到小橋一帶。直到清末民初,這一帶仍是三教九流、地痞流氓的聚集之地,坑蒙拐騙全都有了。走南闖北的上八府人過此,除卻江湖好漢,沒有不提心吊膽的。

Ⅶ 杭州之水(二) 之江河

文|蘇吉兒

杭州也是水鄉。到杭州一定要觀水,來西湖一定要賞荷。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杭州城依水而建,因水而興。

水是杭州幾千年來繁榮昌盛的基礎。杭州人多少年來為保護和治理杭州的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水也是杭州的靈魂,自古以來杭州被譽為江南水鄉。眾多的河流、湖泊、泉水等構成了杭州完整的水系,使杭州充滿了靈氣,為她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杭州的水是多姿多彩的。杭州有大江大湖的豪爽氣魄,也有小橋流水的田園之美;它有江南水鄉的恬靜,也有霜林野水的幽嫻;有激流、瀑布的驚險震撼,也有深潭、山泉的古幽之情;有排山倒海之勢的錢江潮,也有潺潺流淌的小溪水。

幾千年來,多少風流人物和杭州的水結下不解之緣,留下許許多多美好的詩畫和寶貴的文化遺跡。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讓杭州人在親近水的同時,又感受到了歷史文化的熏陶。

杭州有江河湖海溪,也有說成有六河一江二湖一濕地。一江指錢塘江,河主要指京杭大運河,二湖:西湖、湘湖;海是指杭州東面的東海,一濕地:西溪濕地。南北走向的大運河和西南東北走向的錢塘江是貫穿杭州水上航道的主動脈,那些縱橫交錯的上千條城市內河道不過是連接這些湖泊、濕地和穿插於街巷的繩索而已。

一、杭州的江

杭州的江主要指錢塘江。錢塘江是中國浙江省第一大河,發源於安徽省黃山,流經安徽,浙江二省,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見名於《山海經》,是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河流全長688千米,流域面積5.56萬平方千米,河口潮汐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巨大。

錢塘江河道曲折,上游為山溪性河道。束放相間;中游為丘陵;下游江口外呈喇叭形狀,江口逐漸展寬。主要支流有烏溪江、婺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陽江、曹娥江等。

新安江與蘭江是錢塘江的源頭,在上海市南匯區和寧波市、舟山市嵊泗縣之間注入東海,其中杭州附近河段,稱為「之江」或「羅剎江」。錢塘江潮被譽為「天下第一潮」。

錢塘江具體指浙江下游的杭州段才稱錢塘江。流經杭州市閘口以下注入杭州灣。上游常山港發源於浙江省開化縣齊溪鎮蓮花尖,匯江山港後東北流貫浙江省北部至澉浦,經杭州灣注入東海。主要支流有金華江(婺港)、新安江、桐溪、浦陽江等。

幹流各段隨地異名.幹流自衢江區以上稱常山港,衢江區至蘭溪間稱衢江(信安江),蘭溪至建德縣梅城稱蘭江,梅城至桐廬間稱桐江,桐廬至蕭山區聞家堰間稱富春江,聞家堰以下始稱錢塘江。

曹娥江舊時也是錢塘江支流,後海岸崩坍,江口下陷,脫離錢塘江而獨流入海。錢塘江口平面呈喇叭形,在海寧市附近河底有沙坎隆起,海潮倒灌,受地形收縮影響潮頭陡立,形成雄偉壯麗的「錢塘潮」,吸引大批遊人,最大潮差達8.93米。

在錢塘江下游杭州市西湖區六和塔附近,建有著名的錢塘江大橋。它是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施工,於1935年4月動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橫貫錢塘江南北,是連接滬杭甬、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錢塘江大橋不僅是我國橋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國鐵路橋梁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它與六和塔一起組成杭州地標性景點之一。

杭州城內西南東北走向的錢塘江觀潮是聞名遐邇的一個盛事,每到汛期時節,錢塘江的潮湧濤聲則是很多遊人想親身體驗的一個去處,潮起潮落浪花朵朵,雖然洶涌澎湃的大潮也有潛在的危險,但仍然吸引眾多中外好事的遊客,頗為美麗壯觀。

二、杭州的河

杭州的河除了南北走向的京杭大運河,除此之外還有餘杭塘河、上塘河、中河、勝利河、貼沙河,俗稱六河。事實上在杭州轄區內,有上萬條大大小小的河道縱橫交錯,形成蜘蛛網似地連接著江河湖海溪,成了這些主要水道的聯系紐帶。上塘河、勝利河、餘杭塘河是杭州的水上黃金旅遊線。

1.大運河。古運河杭州主城區段,具體是從三堡船閘(錢塘江入口)到武林門到石祥路(進入城區入口)段。在古運河城區段沿岸風景無數,甚是壯觀,概括為「一館兩場三園,兩帶六埠十五橋」。

大運河是我國兩千多年歷史的現實見證,完全具備申報世界遺產的基本要素。運河杭州段沿岸匯聚了豐富多彩的茶藝文化、飲食文化、桑蠶絲綢文化、地方戲曲、民間曲藝;還有古典園林、藏書樓閣、橋梁古塔,形成了運河沿線著名的「湖墅八景」等人文景觀,所有這些,既是運河文化豐富內涵,也是運河申遺的寶貴資源。

大運河是杭州的驕傲,是杭州的象徵,藉助這一品牌,為杭州再添一項世界級旅遊產品,使大運河於杭州就如同塞納河於巴黎、泰晤士河於倫敦、黃浦江於上海、秦淮河於南京一樣,能讓人們通過品味運河,來認識城市、感悟城市。

2.餘杭塘河。餘杭塘河古稱「運糧河」,是從運河一直通到餘杭,因此得名。它西起餘杭縣餘杭鎮,東至賣魚橋入京杭運河,它是古運河的延伸段,民間俗稱它為「運河尾巴」(公元618年建成),流經倉前、長橋、女兒橋、保安橋至杭州觀音橋注入運河,是京杭大運河一條重要分支,也是運河航運系統中最重要的貨運通道之一,全長20公里。其中五常口至餘杭鎮的12.4公里為餘杭轄區,目前是實行貨船禁航的航段。很多貨船會在餘杭塘河裝卸貨,餘杭塘河兩邊,也集聚了不少小的駁船碼頭、倉庫,裝卸磚石、麵粉、糧食等,形成極具特色的水上人家、運河人家等運河歷史文化景觀。

3.上塘河。上塘河自杭州市區艮山門起至海寧市鹽官鎮注入錢塘江,全長48公里。從江干區丁橋鎮赤岸流入臨平區星橋,貫串臨平鎮進入海寧市。在臨平區境內流程11.4公里。上塘河原是秦始皇開掘的古陵水道的一段,後為西湖的泄水道,西湖、城河之水合流經上塘河灌溉沿河農田。上塘河歷來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在元末明初張士誠開浚新開河以前,上塘河是連接大運河進入杭州的唯一通道,南來北往的船舶如過江之鯽,臨平自然就成了杭州城北的一個熱鬧繁榮的市鎮、商埠。上塘河沿線皋亭段至半山村段分布著古農居,白牆黑瓦的農居房錯落有致。

4.中河。流經城市中央的中河,從武林水門到鳳山水門,這條十餘里長的城內運河曾經是這個城市的動脈,如今成了接納雨水和污水的長水池。在人工砌成的寬八到十米的岸間,中河水水流平和穩健。這條河上至今尚有四十餘座橋,包括石拱橋和公路橋,有些地方橋與橋之間相距不過百米。有始建於宋朝的老南星橋、六部橋、回回新橋、柴垛橋等,有明代始建的化仙橋、海月橋等,有清代時建的新橫河橋,民國時出現的復興橋,建國後新建的一些鋼筋混凝土橋。宋、明始建的古老拱橋早就崩塌,只留下橋的名字。中河上如今被市文保處真正確認為有文物價值的古橋有6座,文保專家通過對拱券和邊牆這些構成橋梁主要結構的部分進行鑒定,這6座有文獻記載的古橋大多是清朝時的遺存。水澄石樑橋、化仙拱橋、海月拱橋、洋泮拱橋、老南星拱橋、六部拱橋,這些橋梁見證了千年的風情,看盡了人世的離合。

5.勝利河

勝利河因勝利河美食街而出名,河道上三座廊橋浮出水面,沿線的環樓為點睛之筆。

美食街實際位置在古水街上,這條550米長、13米寬的街,一邊與上塘路相接,另一邊連接霞灣路,一直延伸至賣魚橋一帶的德勝巷。勝利河與運河、紅建河交匯處的環樓,造型設計頗為獨特,堪稱勝利河沿線的一大亮點。其它景點鱗次櫛比,可以親身出遊體驗一下臨河為依託的商業街的特色。

6、貼沙河

貼沙河作為杭州城內的前年古河、護城河,開鑿於公元861年,主要用以宣洩錢塘江潮水,護衛杭城。古時候因泥沙聚集於河灘上,曾與相鄰幾條河流統稱沙河,俗稱「貼沙河」。貼沙河河道現在位於市區。現在的河道南起侯潮門板橋,北至艮山閘,全長6257米。現在的貼沙河河水清澈、駁砍整齊、兩岸更是呈現一片綠地如茵,自營紅實,花壇藤架,兀石雕塑的美景,是杭州市民又一游樂休閑的好地方。

在杭州的河流大大小小火粗計12000多條河流,星羅密布,縱橫交錯,猶如蜘蛛網似的聯絡著杭州的大街小巷,在河道沿岸景觀無數,也是商業文化藝術中心等聚集地,如果能有時間在杭州小住時日,慢慢舉步游遍杭州城內,細細品味小河彎彎綠蔭遍地的雅靜,那是一件終生難忘的生活片斷。

這次我們遊玩的江河只有新安江和富春江,完全不在杭州城內,從杭州乘車一個半小時的路程到了千島湖景區,游覽了新安江的美景,群山環繞,碧水藍天,空氣新鮮,天地間萬籟俱寂,遠遠地能夠聆聽群山中間空洞鳥鳴的回聲,乘坐在觀光船上,身處群山環抱里,醉翁無酒卻儼然醉了,大自然的巧奪天工讓我們能夠醉在其中,此乃人間幸事矣。

(續)

Ⅷ 西湖的景區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西湖的景區的歷史故事:

1、雷峰塔

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而以泛舟湖上流覽秋夜月景為勝。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巡幸西湖,御書『平湖秋月』匾額,從此,景點固定。現如今的平湖秋月觀景點位於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臨外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