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空氣為什麼酸臭
擴展閱讀
北京到重慶多少里程 2025-04-22 23:10:43
張繼科去過廈門哪些小學 2025-04-22 23:09:46

杭州空氣為什麼酸臭

發布時間: 2023-07-29 09:07:22

⑴ 杭州的氣候有那些特點

杭州的氣候特點

杭州市地處中北亞熱帶過渡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一年中,隨著冬、夏季風逆向轉換,天氣系統、控制氣團和天氣狀況均會發生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形成春多雨、夏濕熱、秋氣爽、冬乾冷的氣候特徵。杭州市由於地貌類型復雜,地勢高低懸殊,杭州市光、熱、水的地域分配不均,局部地區小氣候資源豐富。但因季風在進退時間上和持續強度上的不穩定性,常出現冷熱干濕異常,導致災害性天氣。

一、日射和日照
杭州市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在100~110千卡/平方厘米之間,日照時數 1800~2100小時,日照百分率(某時段內實際日照時數與該地理論上可照時數的百分比)41~48%。在地域分布上,平原多於山區。桐廬、富陽以北,蕭山、餘杭及市區的東北部,地勢平坦,光照充足,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在108千卡/平方厘米以上,日照時數超過2000小時,日照百分率大於45%,為全市高值區。市域中部的河谷平原、新安江庫區及臨安縣東部,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106~108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時數1950~2000小時,日照百分率45%左右。丘陵山地,因地形遮蔽和雲霧、熱雷雨較多,光照較差,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一般在100千卡/平方厘米以下,日照時數不足1900小時,日照百分率小於41%,在山壟窄塢,日射和日照只有平原的70%左右。
據天目山氣象站觀測,山區的日射和日照,在海拔500米以下,隨地勢的升高而變弱,變短;海拔500~1000米,因雲雨較多,出現最低值;海拔1000米以上,隨地勢升高轉而變強、變長。杭州市日射和日照的季節變化明顯,夏半年(5~10月)的太陽總輻射量、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均大於冬半年(11月~次年4月)。其中,盛夏7、8兩月,日射強、日照長。除山區外,全市大部分地區月平均太陽總輻射量12.5~14.5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時數230~260小時,日照百分率達55~60%或以上。冬季日射弱,日照短,12月~次年2月各月平均總輻射量都在6千卡/平方厘米以下,日照時數不足150小時,日照百分率小於50%。春(3~4月)、秋(9~10月)兩季為過渡季節,日射和日照量居中,相比之下,春季陰雨天氣較多,各值比秋季要小。只有天目山頂部例外,除7、8兩月,冬季各月平均日照時數也多,11月~次年1月各月日照百分率均超過50%。
二、氣溫
(一)年平均氣溫和月平均氣溫。杭州市年平均氣溫15.3℃~17℃。地域分布上南部高於北部,平原高於山區。全市年平均氣溫最高的是南部新安江水庫區、壽昌盆地和梅城盆地,在17℃以上;中部建德烏龍山以北和分水江兩岸河谷平原以及東北部平原,為16.0~16.9℃;西北部臨安昌化、於潛河谷平原和低丘谷地為15.0~15.9℃;天目山、昱嶺、白際山和千里崗等海拔250米以上的山區年平均氣溫在15℃以下。全市年平均氣溫最低的是天目山頂部,為8.9℃。一年中,月平均氣溫以1月最低,一般3.0~5.0℃(南北溫差2℃左右),山區低於3℃;以7月最高,月平均氣溫28.0~29.0℃(南北溫差1℃左右)。天目山頂部的月平均氣溫,1月份偏低6℃,7月份偏低9℃。春秋季為氣溫轉換季節,其中4月回溫最快,月平均氣溫比3月高6℃;秋季至初冬降溫最快,10月、11月平均氣溫下降在5.5 ℃以上,以氣溫論,1、4、7、10月分別代表杭州市的冬、春、夏、秋四季。
(二 )山地氣溫直減率。山區氣溫隨地勢的升高而降低,但受地形、坡向和季節變化的影響很大。在中山地帶氣溫直減率(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氣溫的下降值)一般是低層大於高層,南坡大於北坡,夏秋季大於冬春季。但在新安江水庫區附近,受水體調節,氣溫直減率變化較為復雜。另外,山間盆地冬半年冷空氣容易下沉積聚,晴夜輻射冷卻作用又十分強烈,常形成「冷湖」和逆溫(氣溫隨海拔高度而增加)現象。天目山南側全年逆溫的出現頻率達67%左右。按高度不同,大致可分為兩個逆溫層:第一層,海拔150~500米,平均強度大於0.7℃/100米;第二層,海拔800~1100米,平均強度約0.3℃/100米。
(三)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建德和臨安昌化為全市兩個高溫中心,最熱月7月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在34℃以上,極端最高氣溫分別為42.9℃(1971年7月31日)和41.9℃(1966年8月6日),同期,錢塘江兩岸海濱平原氣溫較低,月平均最高氣溫低於33℃,極端最高氣溫為38℃左右。杭州市區極端最高氣溫曾達42.1℃(1930年8月10 日)。西北部臨安昌化是全市冬季氣溫最低的地區,1月的月平均最低氣溫-1.3℃。但極端最低氣溫卻常出現在南下冷空氣能夠長驅直入的東北部平原,1977年1月5日,蕭山有-15.0℃的低溫記錄,比西北部低丘谷地還低近2℃。南部新安江水庫區最冷月的月平均最低氣溫及極端最低氣溫分別為1.9℃和—8.0℃,是全市冬季最暖和區域。天目山頂最熱月的月平均最高氣溫23.8℃,極端最高氣溫也僅30.6℃;最冷月的月平均最低氣溫-6.1℃,極端最低氣溫-20.2℃(1967年1月16日),均為全市最低。杭州市區1951—198 5年出現的最低氣溫為-9.6℃(1969年2月6日)。
(四)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杭州市平均年較差(一年中,最熱月平均氣溫與最冷月平均氣溫之差)為23.8~24.9℃。北、中部平原區年較差較大,在24.5℃以上;南部新安江水庫區及梅城盆地年較差較小,一般不超過24.0℃。年平均日較差(一日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為7. 9~11.0℃。此值山壟谷地較大,臨安昌化達11.0℃;低丘谷地一般,為9.0~ 10.0℃;東北部平原地區較小,8.0℃左右。全年,各月平均日較差值秋季最大,冬季最小。山區的平均年、日較差通常較小,天目山頂部分別為22.5℃和7.3℃,屬全市最小。
(五)初霜日、終霜日和無霜期。杭州市平均初霜日出現在11月中下旬,終霜日出現在3月中旬前後,無霜期一般為230~260天。富陽以北的谷地冷空氣容易侵入,初、終霜日比其南部地區分別提早5~10天和推遲10~15天,無霜期也相應縮短20天左右。特別是北部臨安昌化的河谷山壟地帶,冷空氣的平流冷卻作用和地表夜間輻射冷卻作用較強,又易於疊加,初霜日早而終霜日遲,無霜期較短,僅為232天左右。南部新安江水庫附近的建德、淳安初霜日最遲,終霜日最早,無霜期可達254~263天。全市有霜日數各地一般為23~26天,北部河谷平原多於濱海平原,濱海平原又多於南部新安江水庫區。山區全年氣溫較低,初霜日提早和終霜日推遲。天目山頂部初霜日平均為11月1日,終霜日平均為4月4日,無霜日平均僅209天左右。
(六)穩定通過10℃的初日、終日和積溫。杭州市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終日分別出現在3月下旬~4月初和11月中下旬,持續日數230~250天;≥10℃積溫4700~5700℃。南部新安江水庫區、河谷平原≥10℃初日的平均日期出現在3月20~25日,持續日數240天以上,≥10℃積溫5300~5700℃ ,為全市熱量條件最好地區;中部河谷平原和東北部平原≥10℃初日的平均日期出現在3月25~31日,持續日數235~240天,≥10℃積溫5000~ 5300℃。西部低丘及東南部低山丘陵地區≥10℃初日的平均日期出現在3月底至4月初,持續日數230~235天,≥10℃積溫4700~5000℃;西北、西南部中低山區≥10℃初、終日的平均日期分別出現在 4月3日以後和11月11日以前,持續日數少於230天,≥10℃積溫不足4700℃,為全市熱量條件最差地區。
三、降水
(一)平均降水量和雨日。杭州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1600毫米之間,年雨日130~160天 。但在環流和地形影響下,各地降水量和雨日多寡懸殊,其分布總趨勢是自西南部向東北部遞減,自河谷平原和新安江水庫區向丘陵山地遞增。市域西北部、中部、西南部山區,雨水豐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雨日大於160天,為多雨區。特別是天目山東西兩邊的市嶺和雙石,昱嶺東北部馬山,白際山東側的陳家村、樟村、千里崗的白馬、西嶺和建德大坑源等地,年平均降水量多達1800毫米以上,雨日超過165天。臨安、富陽以南沿江至壽昌盆地、梅城盆地及新安江水庫區年平均降水量1350~1500毫米,雨日145~155天。東北部平原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下,雨日少於150天,為全市少雨區。蕭山、餘杭的濱海、水網平原,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200毫米,雨日不到140天。
(二)降水量的季節分配。杭州市全年有兩個雨季和一個多雨時段。第一個雨季自5月初前後開始,6月底至7月上旬結束,俗稱梅汛期,多由極鋒(梅雨鋒)北移,雨帶在江南和長江中下游停滯而產生。該時段內,雨量集中,有大到暴雨出現,平均降水量350~550毫米,約占年總量的25~31%。多雨區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至西北部山區,平均都在500毫米以上。第二個雨季出現在8月底到9月底,因受台風或極鋒南移影響所致,俗稱台風秋雨期,平均降水量120~220毫米,約占年總量的8—13%。多雨區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區和東北部平原。天目山東側為台風暴雨的頻發中心,平均在200毫米以上。此外,3~4月為一多雨時段,稱春雨期,平均降水量200~300毫米,約占年總量的13~23%。7、8月和10月至次年2月為兩個相對乾季。前一乾季為盛夏伏旱期,即夏干期,全市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夏季風極盛,高溫少雨,除西北部天目山區和中部昱嶺山區平均降水量超過350毫米外,大部分地區平均降水量為250~300毫米,東北部平原沿錢塘江河谷到新安江水庫區降水量最少,平均在250毫米以下,後一乾季為冬干期,因受蒙古南下的極地大陸乾冷氣團影響,連續五個月的平均降水量僅300~400毫米,占年總量的20~27%。
(三)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和年降水相對變率。杭州市降水的年際變化較大,年降水 量的相對變率(多年平均降水量與各年降水量之差的絕對值的平均數對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為12~17%。其中臨安、淳安、建德西部和西南部、蕭山東部多在15%以上,其它地區為12~15%。全年各月的相對變率以3~6月最小,為25~35%,說明春雨量和梅雨量相對穩定,而常年3~6月降水量為年降水總量的一半,故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洪澇和濕害。7、8兩月降水較少,相對變率較前期有所增加(35~50%),故易出現伏旱,只在台風降水和9月秋雨影響下,旱情才得以緩和或解除。10月至次年2月冬干期,降水多寡懸殊,相對變率最大(50~80%),常出現「燥冬」或「爛冬」年份。
(四)暴雨日的分布。除冬季外,杭州市各地都可能出現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年平均2~5天。6月為最多,9月次之。暴雨日的地域分布,以東北部河網平原、濱海平原為最少,年平均2天左右;中部和南部的低丘谷地及新安江水庫區年平均3~4天;山區最多,年平均都在4天以上,幾個暴雨中心均達到或超過5天。日降水量≥100毫米的大暴雨日各地年平均少於2天。其中,東北部平原區和新安江水庫區在0.5天以下。日最大降水量,梅汛期西部山區可達200毫米上;台風秋雨期有超過300~400毫米的特大暴雨,每每出現在天目山東側和東部平原。
四、蒸發和濕度
(一)蒸發量。杭州市年平均蒸發量為1150~1400毫米。地域分布上南部大於北部,新安江水庫區附近的建德、淳安達1350毫米以上,天目山南側的臨安鎮在1150毫米以下。全年蒸發量季變特點明顯。全年以夏季(6~8月)為最大,盛夏7、8兩月晴熱少雨,月平均蒸發量高達170~230毫米。春(3~5月)、秋(9~11月)兩季次之,平均月蒸發量75~150毫米。冬季(12月~次年2月)為最小,1月的月平均蒸發量一般不超過50毫米。
(二)相對濕度。杭州市年相對平均濕度和月平均相對濕度在75~85%,大致上北部大於南部。蕭山、餘杭、臨安和富陽夏秋季各月平均相對濕度均為80%左右,淳安、建德和桐廬等地大多低於80%。全年相對濕度以梅汛期(6月)為最大,月平均濕度在80%以上,以冬干期(1月)為最小,一般月平均不超過78%。天目山頂部相對濕度的年變化最為明顯,7、8兩月高達90%左右,為全市最大;12、1兩月低於65%,為全市最小。
五、風和氣壓
(一)風
風向。杭州市北、中部平原地區和海拔1000米以上山區的盛行風向具有顯著的季風性特點,隨著冬夏季節轉換,最多風向也呈反向(交角120°以上)變化。每年2、3月(冬春之交)風向開始由偏北轉為偏東,繼而又轉向偏南;6月(初夏)起盛行南——西南風;8月(盛夏)偏東風增多;9月(入秋)至次年2月,乃至整個冬半年偏北風占較大優勢,其中,1月前後,北——西北風尤為盛行。以上規律在天目山頂部表現最為著。
在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因受局部地區地形干擾,盛行風向具有地方性特點。建德、淳安及臨安昌化全年盛行偏東風,臨安東部春季以東北風為最多,夏、秋、冬三季基本以西南風為主。
全市各地月最多風向的出現頻率一般為10~25%,冬夏季較春秋季要大。
風速。杭州市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風速在1.3~2.4米/秒。東北部平原和新安江水庫區地勢平坦,年平均風速較大,都在2米/秒以上,尤其是錢塘江兩岸的濱海平原,年平均風速超過3米/秒。低丘谷地,特別是與風向正交的山壟狹谷里,風速較小,如臨安、昌化,年平均風速僅1.3米/秒,靜風頻率高達52%,比其它地區偏多20~30%。山頂、山岡和迎風山坡的風速遠比平原地區要大。天目山頂年平均風速達6.3米/秒,靜風頻率低於4%。
各地月平均風速在1.1~2.7米/秒之間。通常冬季風速較大,夏季較小。中、北部地區春季風速略大於秋季,南部新安江水庫區附近則相差不大。
各地年最大風速和月最大風速,一般在10~20米/秒之間,天目山頂可25~30米/秒。冬春兩季的大風主要是北方冷空氣(寒潮)南下時出現,多呈北——西向;而夏秋季的大風常受局部地區強對流(熱雷雨、颮線等)和台風影響,風向較亂。�
(二)氣壓
年平均氣壓。據杭州市氣象台觀測站1961~1980年記錄,杭州市區的多年平均氣壓為1011.6百帕,低於標准大氣壓1013.25百帕。1953年和1970年出現最高年平均氣壓1016.5百帕,1974年出現最低平均氣壓1010.9百帕。年際平均氣壓最大差值為5.6百帕。
月平均氣壓。一年中,杭州市區月平均氣壓隨月平均氣溫變化,最低的月平均氣壓出現在7月,為999.2百帕,最高月平均氣壓出現在12月和1月,為1021.6百帕。
氣壓的極端變化。冬季受西伯利亞的冷高壓(強寒潮)侵襲,氣壓出現極大值,1981年12月2日杭州市區受冷高壓影響,氣壓陡升到1038.2百帕;秋夏之交受強台風影響,氣壓出現極小值,1956年8月2日晨,杭州市區受強台風影響,氣壓劇降到958.7百帕,以上極值均為40年所未遇。
六、四季
按氣候學指標(5天為1候,候平均氣溫小於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10~22℃為春、秋季)劃分,杭州市四季分明,時間分配上,冬夏兩季較長,春秋兩季較短。
(一)春季
始於3月第四候至第六候,終於5月第五候至6月第一候。歷時68天左右,始日和終日均南早北遲,前後分別相差10天和7天左右。每年開春後,冷暖氣流交替加劇,受氣旋及鋒面活動影響,風向多變,但以偏東風為主;天氣乍寒乍暖,氣溫變幅較大;雨水增多,晴雨不定;故杭諺有「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之說。四月「清明」時節,當較強冷空氣南下時,常出現連續低溫陰雨的「倒春寒」天氣。春末,時有雷暴、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發生。春季平均氣溫17℃左右,降水量330~450毫米。
(二)夏季
始於5月第六候至6月第二候,終於9月第三候至第五候。歷時115~120天。始日南早北遲,終日南遲北早,前後相差5~7天。初夏,隨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逐漸加強,北上西伸,偏南風日益增多,暖濕氣流十分活躍,受「梅雨鋒」影響,陰雨連綿,溫、濕並升,但風力較小,天氣悶熱。此時,正值黃梅成熟而物品易霉時期,俗稱梅雨期或霉期。因雨量集中,且暴雨頻繁,時有洪澇發生。7月上旬起,梅雨先後停止,各地進入盛夏期,直至8月下旬,夏季風極盛,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除有局部雷陣雨外,多晴熱天氣,為全年相對乾熱期。因持續高溫少雨,日照強而蒸發大,而形成乾旱。其間也常受台風等熱帶天氣系統影響,出現暴雨和大風天氣。夏季平均氣溫26~27℃,降水量530~630毫米。
(三)秋季
始於9月第四候至第五候,終於11月第四候至第五候,歷時約63天左右。始日和終日均北早南遲,前後相差5~7天,「秋分」前後,北方冷空氣迅速南下,風向偏北,氣溫下降較快,易出現秋季低溫;有時,冷暖空氣流再度交替,會產生一段降雨過程。10月中旬至11月,在蒙古大陸冷高壓脊前部控制下,氣層穩定,雨水明顯減少,常出現雲少日照多,晝夜溫差大,相對濕度小的秋高氣爽天氣。晚秋,冷空氣較強時,會出現初霜。秋季平均氣溫16~17℃,降水量140~200毫米。�
(四)冬季
始於11月第五候至第六候,終於次年3月第三候至第五候,歷時110~120天。始日北早南遲,終日北遲南早,前後相差5~10天。初冬,北方冷空氣頻繁南下,偏北風日益增強,氣溫急劇下降。1月,冬季風最盛,受蒙古冷高壓控制,以晴冷天氣為主。「立春」過後,冬季風有所減弱,氣溫緩慢回升,而雨雪逐漸增多。在強冷空氣或寒潮侵襲時常產生大風和強降溫天氣,有時也會出現嚴重的凍害和雪害。冬季平均氣溫6~7℃,降水量260~290毫米。
杭州市海拔250米以上的山區氣候與平原地區有很大的差異。通常,氣溫隨著地勢升高而降低,千米高程以上地方大多沒有明顯的夏季,冬季可以長達半年之久,開春要推遲一個月左右,入秋約提前40天。降水量一般隨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大,在海拔1000~1200米處,達到最大值,年平均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再往上降水量卻隨海拔高度上升而減小。
七、地區差異
杭州市南部和北部氣候差別甚大。南北年平均氣溫約相差2.5℃,≥10℃的活動積溫相差約1000℃,降水量相差約700毫米,年日照時數相差300小時以上。杭州市山區面積大,有些山地地勢較高,氣候的垂直差異非常明顯,還形成復雜多樣的立體小氣候。
根據杭州市氣溫、光照、降水等氣候要素和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以及地形、地貌特徵,全市可分為5個氣候區。
八、城市氣候效應
隨著經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杭州市區的城市氣候效應日趨突出,光、熱、水、風等各氣象要素與市郊相比有較大的差異,氣候環境有所惡化。
(一)大氣消光作用
杭州市區1971~1980年日平均太陽總輻射量268.4卡/平方厘米,日平均日照時數4.9小時/日,比同緯度鄉村慈溪庵東分別偏少8.6% 和12.5%。其中,春季(3~5月)偏少值分別為10.7%和13.7%。
(二)熱島和逆溫層
熱島效應。杭州城區年平均氣溫16.4℃,年平均最低氣溫12.8℃,比城郊筧橋機場分別高出0.3℃和0.8℃。這種熱島效應在城區中心地段小營巷反映更為明顯,1980年5月至1981年4月,每日各定時氣溫都高於城郊,其差值即熱島強度,冬季12月最大,達1.4℃;夏季8月最小,約0.8℃;年平均0.9℃。全年日平均熱島強度以0.5~1.5℃的出現頻率為最大,約佔全年總日數的75%左右,小於0.5℃和大於1.5℃的出現頻率分別佔15%和10%。
低層逆溫層。大氣中的逆溫層常能阻止層內或層下空氣上升,遏制對流雲的發展。據1975~1978年每日兩時次(7時和19時)探空資料統計,杭州城區上空500米以下低層逆溫層的年平均出現頻率7時為35%,19時為17%。全年以春季出現最多,秋季出現最少。7時和19時逆溫層年平均厚度分別為264.0米和198.5米,冬季底高相差100~150米,厚薄相差50~100米;年平均強度分別為0.75℃/100米和0.57℃/100米,均以冬季為最強。
(三)雨島和干島
杭州城區的鳳山門1971~1980年平均降水量1390.9毫米,日平均總雲量和低雲量各為6.8和4.3,比城郊分別增多7.7%,33.3%和30.3%。而城區年平均相對濕度79%,比城郊減少4.3%。
(四)減風作用
據1980年9月至1981年8月測定,城區小營巷距地面1.5米處的年平均風速0.6米/秒,比城郊減小76%。但當街巷走向與風向一致時,因狹管效應,風速反而有所增大。
(五)酸雨

杭州市區降水日趨酸化,據1981起連年監測,降水的年、日平均PH值從5.33下降至4.27,7年間(PH值小於5.6的大氣降水為酸雨),降水酸度提高近10倍。全年PH最低值以冬季為最小,為3.37;春、秋季次之,分別為3.50和3.44;夏季最大,為4.83。通常,在靜風或弱風時,PH平均值最小,其值在3.85~4.21之間,在偏北(西北——東北)風條件下,酸雨率最高,達57%。
杭州市區酸雨分布面廣,市區北部受酸雨侵襲相對較少。

⑵ 杭州建設發展中出現的環境污染事例 杭州十一五在綠色城市建設中的例子 世博中環保事例 各3個,最好詳細些

你、、、、無語,
49號薛雨馨
形勢1

「母親河」重病纏身

近年來,杭州主要流域水質逐年下降,特別是錢塘江流域污染加劇,已呈
惡化趨勢。在水資源日益緊缺的同時,上游蘭江來水污染和杭州區域污染疊加,導致流域水體中氨氮、總磷、溶解氧、石油類等指標時有超標,污染事故頻發,對杭州飲用水源和生態環境構成了直接威脅。「母親河」已經重病纏身。

形勢2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

佔80.22%

去年杭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92天,占統計天數的80.22%,吸入顆粒物為首要污染物,年均濃度已超過二級標准,形勢不容樂觀。

杭州市每年產生400餘萬噸工業固體廢棄物,雖然綜合處置和利用率已達90%以上,但仍有一部分未得到妥善處置。

杭州聲環境質量處於輕度污染水平且呈上升趨勢。

形勢3

工業結構性污染依然嚴重

「老廠新居」的矛盾日益突出,首批污染企業搬遷工作進展不快。錢塘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化工、造紙企業和流域內的河道采砂、黃沙碼頭、船舶運輸等污染時刻威脅著杭州人民的飲用水源安全。

從杭州市情況看,當前一批污染嚴重的傳統產業在杭州市工業中仍占較大比重,如蕭山區的印染和染化企業、富陽市的造紙企業、建德市的化工企業和桐廬縣的電鍍企業、石材加工企業等已是導致區域和流域污染的主要因素。

工業結構性污染依然嚴重,新一輪發展更加重了環境壓力。

措施開展「1278環境污染整治行動」

2005年到2007年,杭州將開展「1278環境污染整治行動」。「1」:市區大氣污染整治;「2」: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苕溪、運河)兩大流域水環境整治;「7」:七個重點監管區域污染整治;「8」:八大重點行業污染整治。其中錢塘江流域杭州區域范圍內水環境整治最重要。

杭州市提出,到2007年,市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趨勢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環境質量和重點污染自動監控網路,環境污染防治能力有所增強,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上海世博會環保工作「四個方面」、「四套機制」

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其重要的內涵之一就是「綠色、低碳、生態、環保」。這些理念不僅將體現在世博會召開的184天,更體現在上海申博以來以及今後的環保工作中。本屆世博

會對上海市的環保工作不僅僅是一次全面的考驗,更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一、關於世博環保工作的總體安排

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四套機制」。

「四個方面」:為了舉辦一屆「綠色世博」、「低碳世博」,上海按照「常態長效為主、重點強化保障」的工作思路,主要從改善全市生態環境、推進面上環境整治、強化環境空氣質量保障和倡導「低碳世博」「綠色世博」理念等四個方面入手,全面、深入地推進全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推動城市環境保護工作再上一個台階,以更好的生態環境保障世博會的「成功、精彩、難忘」,並努力為城市未來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套機制」: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世博環境保障,從體制機制和投入上確保各項工作的落實和推進。一是在環境保護和建設協調推進委員會工作機制下系統推進城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重點是整合全社會資源推進落實污染減排工作和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的滾動實施。二是在迎世博600天行動計劃工作機制下全面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把河道、揚塵、交通雜訊、機動車和鍋爐冒黑煙、秸稈禁燒等量大面廣的整治工作納入迎世博600天行動計劃,努力使環保工作做到全覆蓋。三是在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下加強環境空氣質量保障等工作。在環保部的大力支持下,與江浙兩省建立區域環境合作機制,開展區域污染聯防聯控工作。四是在世博會運行指揮體系下有序推進保障世博運行的各項環保工作。市委市政府在世博主運行指揮部下設立市政市容環保組,統籌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世博環境保障相關工作。此外,成立了由國內外專家組成的世博環境顧問組,為科學推進提供技術支持。

二、主要進展情況

經過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世博會各項環境保護工作正有序推進。主要取得五個方面的進展:

第一方面:扎實推進污染減排和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環境質量穩中趨好。污染減排取得重要進展,2009年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較2005年分別削減19.9%和26.1%,提前一年達到了「十一五」污染減排目標。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取得明顯成效,環境基礎設施得到大力推進,全市污水處理率從「十五」期末70.2%提高到78.9%,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從55%提高到82.3%,基本實現電廠脫硫全覆蓋,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得到集中安全處置;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的環境綜合整治取得突破,環境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全市環境質量穩中趨好。按照國家標准,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顆粒物表徵的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穩中有升,2009年達到91.5%,為近10年來最好水平,其中,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從2005年的0.061mg/m3下降至0.035mg/m3,降幅達42.6%;黃浦江、蘇州河等主要河道水質保持穩定。黃浦江楊浦大橋斷面的化學需氧量濃度從2005年的18.3mg/L下降至2009年的13.5mg/L,降幅達26.3%。 第二方面:依託迎世博600天行動計劃推進面上環境綜合整治,城市環境面貌取得明顯改善。明確了市容市貌改善、市民生活環境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的30項重點任務,市有關職能部門和各區縣聯動,加強重點范圍、重點路段和重點區域的環境整治工作。環保領域重點開展了「萬河整治」行動,強化了建設工地揚塵污染、鍋爐煙塵排放、機動車冒黑煙和鳴號、道路交通雜訊、秸稈焚燒等方面的整治,加大了執法和監管的力度。通過上述量大面廣的整治措施,城市環境面貌得到了較大改善,一些直接影響市民生活質量的環境問題得到了緩解,而且,通過探索建立長效機制,進一步提高了城市環境管理水平。第三方面:加強本地污染控制和區域聯防聯控,全力保障世博會環境空氣質量。空氣質量保障主要是三方面的措施和進展:一是盡最大努力減少上海本地污染排放對區域環境質量的影響。重點是著力推進了燃煤電廠脫硫脫硝、污染企業結構調整、燃煤爐窯污染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揚塵污染控制、機動車污染控制等針對性的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經過持續努力,目前全市已完成所有1000餘萬千瓦燃煤電廠機組脫硫設施建設,關停了73萬千瓦中小燃煤機組;淘汰了3000餘家高污染、高能耗、技術工藝落後的企業和生產工藝;累計對近6000台燃煤設施實施了清潔能源替代和技術改造;完成了420多座加油站油氣回收工作;建立了728平方公里「揚塵控制區」;提前實施了國Ⅳ機動車排放標准,完成了8千多輛公交車和4萬多輛計程車的更新。二是依託長三角區域環境合作機制與江浙兩省實施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重點共同落實世博園區300公里半徑范圍內電廠等高架源以及鋼鐵、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污染控制措施,對機動車污染排放實施統一標識管理,全面實施秸稈禁燒工作,並實現重點污染源排放和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的共享。三是健全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和預警預報體系。形成了由46個連續自動監測站組成的覆蓋世博園區、園區周邊和全市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體系,並與長三角區域30多個城市環境監測站形成環境空氣質量監控網路,全面監控並及時向公眾發布環境空氣質量信息,還開發了24小時環境空氣質量預報和48小時高污染預警系統,便於針對特殊污染氣象條件下可能出現的污染情況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第四方面:全面落實世博會運行環境保障措施,並結合試運行進行了檢查演練。一是落實了環境安全保障工作。重點強化了放射源、有毒化學品使用、轉移、存放和醫療廢物、危險廢物收集、處置各環節的管控措施,對存在環境污染事故風險的主要對象進行了逐一排摸,制定防範措施和應急預案,並開展了長三角區域突發性污染事故應急聯動演練。二是加強了污染防控措施落實情況的巡查。市和區縣兩級成立專門隊伍,針對河道、揚塵、冒黑煙等整治和秸稈禁燒等措施落實和效果情況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落實整改措施。三是世博園區內環保設施正常運行。世博園區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已投入使用,將實時監控園區環境質量並向公眾發布;園區內生活垃圾、污水、餐飲業油煙氣、雜訊等污染防控措施在試運行期間得到了檢驗。第五方面:在世博會籌備、舉辦全過程貫徹「低碳」理念,「低碳世博」正在大力推進並得到全社會積極響應。世博會的重要任務是引領未來發展理念。結合本屆世博會主題和當前「低碳發展」的國際潮流,上海在籌備階段發布了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綠色指南和環境報告,將「低碳世博」作為一項重要目標,並正在推進落實。主要集中體現在五方面:一是在世博園區規劃、建設、運營等各個環節貫徹「低碳」理念。如:世博園區選址結合了黃浦江兩岸的舊城改造,關停搬遷了272家污染企業;園區內建設了100多萬平方米的公園綠地;保留利用了1/6的老廠房、老建築等。二是在世博園區廣泛應用、並集中展示「低碳」技術和實踐。如:世博園區太陽能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4.7兆瓦左右,景觀照明普遍採用節能環保的LED光源,投放1000多輛清潔能源汽車實現園區內公共交通「零排放」,廣泛採用節能、節水、雨水回用等技術;作為本屆世博會的一大特色,城市最佳實踐區展示的主要是從世界各地遴選出來的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成功案例;各國、各地、各組織的場館及展示內容幾乎都以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等為主題或重要理念。三是為努力實施碳中和安排了一系列碳補償項目。包括加快推進公交優先、節能減排和種植「世博碳匯林」、開發可再生能源等項目。四是為有良好自願減排意願的企業和參觀者搭建參與平台。如已推出「綠色出行」、「綠色出行交通卡」、「低碳計算器」、「人人一棵樹」等自願減排活動,並正在設計其他便於企業和參觀者參與的自願減排渠道和平台,歡迎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五是加強低碳環保的宣傳和活動組織。世博會期間的很多論壇和活動將以低碳環保為主題或引入環保低碳元素,世博會六個主題論壇之一就是「環境變化與城市責任」,同時將繼續開展「迎世博百萬市民環保知識培訓」和中小學環境教育等活動,營造全社會良好環保氛圍。

三、下階段工作安排

目前世博園區已全面開園迎客。世博會舉辦期間,上海將圍繞「鞏固、提高」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做好世博會環境保護工作。一是按照全防全控的要求保障世博會環境安全,進一步落實環境安全管控措施,完善環境應急體系,在加強防範的同時確保應急隊伍和裝備隨時處於應急待命狀態。二是按照「十一五」污染減排方案和第四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任務,進一步削減污染排放總量,繼續穩步推進水、氣、固廢、工業、農業、綠化、自然生態等重點領域環境建設和保護,健全長效常態管理機制,鞏固前期整治成效,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三是加強世博園區環境質量監控和環保設施運行的監督管理,及時提供園區環境質量信息,營造園區良好環境。四是通過多種途徑、多種載體、多種形式的活動,更好在全社會營造低碳世博、綠色世博良好的氛圍。張全表示,相信世博會一定會「成功、精彩、難忘」,上海的城市環境一定會更美好,也希望世博會組織方、參展方、上海市民以及國內外參觀者,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參與節能減排,共同實踐「低碳世博」,以「安全、有序」保障世博成功,以「清潔、優美」為世博增添精彩,以「綠色、低碳」讓世博更難忘!

2010年世博會將在上海舉行,其命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預示著上海及其他城市將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而創造出來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環境,造福全體城市居民。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綠色的世紀。日本愛知舉行的世博會的主題是「自然的睿智」。從這點可以看出人們對自然,對生態越來越關注。二十一世紀主導的住宅是綠色家園,二十一世紀主導的食品是綠色食品,二十一世紀主導的的環境是綠色環境。綠色也是人類的永恆主題。綠化就是體現綠色的一個重要環節。
綠化,這個詞對於我們並不陌生。眾所周知,綠化可以美化環境,釋放氧氣,減弱雜訊,降低氣溫,阻擋風沙、改良環境。不僅如此,綠化還可以減低人類害怕及生氣的情緒促進正向的心理反應。可以說,綠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上海把綠化作為城市規劃的重頭戲。隨著世博會申辦工作進入倒計時,表盤上那分分秒秒都躁動著的指針撩撥起所有關心世博會的人的心弦,特別是與世博項目休戚相關的上海市綠化管理局的工作人員,畢竟400公頃的申辦會址上有60%-80%都將是綠地。綠化對上海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城市建設、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都非常重要,而且還能帶動經濟增長。
首先,綠化對上海的城市建設有促進推動作用。據了解,2010年世界博覽會將有多條與黃浦江垂直的綠色植物走廊,將綠化帶從濱江地區延伸到城市腹地,猶如現代城市與大自然連接的紐帶;在滿目綠意的襯托下,一條長四五百米、專供遊人徜徉觀光的花橋將橫跨浦江兩岸,成為聯系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標志性建築。世博會之後,將根據這一地區的城市雛形改造博覽會的空間,將其融入上海市區。綠色走廊和運河將予以保留。穿越黃浦江的花橋也將保留,它可把散步的遊人引向新的城市公園,在展覽會之後,作為上海市容的一部分,成為上海的又一標志性景觀。
其次,綠化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2004年2月2日上海被正式授予「國家園林城市」的稱號,上海也提出了要建設森林城市的目標。在1990年,上海還處於還清債務階段;但就2004年上海全年新建綠地180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36%,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0平方米。內環線內基本消除綠化500米服務半徑盲區,建設了一大批大型公共綠地;由於2010年世界博覽會建設的城市綠地將更多。在綠地建設中不僅突出生態功能,更加註重綠地的綜合服務功能和城市景觀功能。以這種發展勢頭,到2010年,上海達到目標就指日可待了。
不僅如此,綠化還帶會動經濟的增長。由於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緣故,上海的房價將會有所增長。房地產投資方面有數據顯示綠地最直接的收益者就是房地產開發商:由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園綠地總是"澤被"周邊---公園附近的房價幾乎沒有不"草長價高"的。近年來,公園附近的樓價每平方米至少上漲1000元,靠近綠地的樓盤的平均銷售套數也會高出遠離綠地的樓盤許多。
缺少綠色的家園就缺少了寧靜、安詳。沒有了茵茵綠草,只有片片慘白的路面,在強烈陽光下泛著刺眼的蒼白……
水是生命的源泉,而綠色是生命的色彩。只有充滿綠色的城市才有勃勃生機,充滿活力……
綠色,是人類永恆的理念
綠色,是文明的象徵。
綠色,它顯示了大自然的靈感和魅力。
讓我們從現在行動起來,讓城市多一份綠色,添一份活力。

⑶ 杭州市環境污染情況及原因

2006年杭州市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之規定,現發布《2006年杭州市環境狀況公報》。

一、綜述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按照「發展、創新、節約、穩定、為民、和諧」的總要求,圍繞「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任務,深入實施「五大戰略」,破解「七大問題」,引領「和諧創業」, 打造「平安杭州」,加快建設生活品質之城,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據統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440.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3%,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實現了「十一五」時期的良好開局。
過去的一年是我市全面推進生態市建設的關鍵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國家環保總局、省環保局具體指導下,全市環保系統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和「環境立市」的戰略目標,以生態市建設為載體,以環境污染整治為重點,搶抓機遇,扎實工作,開拓創新,經過全市環保戰線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我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在生態省考核中連續第四年被評為優秀,為杭州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水環境
1、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
錢塘江干支流44.4%市控以上斷面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功能區達標率為37%,較上年上升10%。錢塘江上游氮磷污染仍然較重,但水質有所好轉,下游耗氧物質和氮污染較重。
苕溪流域水體符合或優於Ⅲ類水質的監測斷面比例有所提高,由上年的33.3%上升為42.9%,而功能區達標率由上年的50%下降到42.9%,超標項目以糞大腸菌群、石油類為主。
西湖水質總體提高,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但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相對上年下降。西湖綜合保護工程績效得到顯現,近幾年總磷、生物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總體處於下降趨勢,透明度不斷提高。
千島湖水質與去年基本持平,平均水質為Ⅲ類,湖區自凈能力較強,主要污染指標從入湖口至出湖口基本趨於逐步下降,透明度逐步上升。湖區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29.5,仍屬貧營養水平。
青山水庫水質較上年未見明顯改善,水質劣於Ⅴ類,未能達到水功能區目標水質Ⅲ類要求,主要超 標指標為總氮和總磷。庫區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7.0, 較去年上升3.6,屬輕度富營養水平。
運河杭州段水質類別與上年相比未見明顯變化,全項評價仍劣於Ⅴ類,但下降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溶解氧、氨氮指標較上年略有所好轉,但溶解氧濃度仍然較低。總磷指標稍有下降,高錳酸鹽指標與上年相比基本不變。運河污染來源多而復雜,自凈能力極為有限、配水量的大小對其水質影響非常明顯。
城市內河水質有所改善,但總體水質仍然較差,按全項評價,各監測斷面均超過相應水功能區目標,且為劣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溶解氧、氨氮、總磷、石油類和糞大腸菌群等。
杭州市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項目達標率在76%~88%之間,水質總體達標率為84.1%,比上年下降5.6個百分點,超標項目按超標頻次從高到低依次為石油類、溶解氧、糞大腸菌群、鐵、錳、氨氮、氟化物以及總磷。縣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達標率為84.2%,超標項目主要為溶解氧。
2、工業廢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7.65億噸,比上年下降11.7%,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1.21萬噸,比上年下降1.2%,氨氮排放量0.37萬噸,比上年增加28.1%。
3、措施與行動
抓好重點區域整治。全面推進7個市級重點監管區域污染整治工作。蕭山南陽化工區、桐廬鍾山石材2個重點監管區已通過市政府驗收;蕭山區成立了東片環境重點監管區整治指揮部,確保2007年摘帽任務的完成;富陽市已關停76條造紙生產線,年削減造紙廢水3240萬噸;建德市化工企業累計投入8000餘萬元,新增污水治理設施17套,減少廢水排放757萬噸。
抓好重點流域整治。完成了錢塘江、太湖(運河)水系流域污染防治規劃編制。出台了《太湖流域水質明顯改善三年實施方案》,下達了《2006年度杭州市運河綜合整治工作任務的通知》,運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面展開。加大沿河(含支流)企業的查處力度,加強日常監督管理。推動市區截污納管工作,完成了75個生活小區、149家公建單位、100個污染源的截污納管工作,實現新增納管污水量4萬噸/日。加大運河主要斷面的水質監測頻次,啟動了運河(杭州市)出境斷面水質改善課題研究和運河流域縣(區)交接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工程。
開展了市區河道綜合整治工作。截止到2006年11月底,完成清水河道建設169.4公里,超計劃41%;累計完成715.38公里,超計劃8%。完成了 51條河道的綜合整治任務。完成13條河段的水生生態系統恢復示範工程建設。開展了河道水環境狀況的突擊檢查,有效改善了市區內河的水環境衛生。
抓好重點行業和企業整治。對電鍍行業實施分類整治,鼓勵發展先進生產工藝,創造條件促使電鍍企業進園區發展,同時對位於環境敏感區域或規模小、管理差、工藝落後的電鍍企業堅決實施關停並轉遷;開展水泥行業整治,關停5條水泥機立窯生產線,全市154條水泥機立窯生產線全部實現關停;責成全市103家重點危險化學品單位開展環境風險評價、應急設施建設和應急預案編制;抓好重點企業管理,下達在線監測任務244家、限期治理任務100餘家、清潔生產審核工作任務 60餘家,以及環境審計20餘家。
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我市加快建設和完善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管網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市區七格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已投入運行,處理能力達到了55萬噸/日;蕭山東污水處理廠一期(30萬噸/日)已通水試運行;富陽污水處理廠三期主體已完成,春江污水回用工程一期(4.5萬噸/日)已投入運行,八一城市綜合污水處理廠15萬噸/日處理工程已投入運行,春南綜合污水處理廠25萬噸/日處理工程已完成2億左右的投資,靈橋綜合污水處理廠15萬噸/日處理工程已開工建設,大源綜合污水處理廠10萬噸/日處理工程將開工建設;淳安千島湖鎮污水處理工程已通水試運行;餘杭塘棲污水處理廠已建成;良渚和餘杭兩鎮污水處理廠已基本建成;建德梅城鎮污水處理廠已開工建設;臨安錦城污水處理廠的脫氮除磷設施正在建設中。目前,全市已建成或在建的縣以上污水處理廠19個,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75.5萬噸/日。
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創建和鞏固工作。為保障群眾喝上放心水,把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列為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一是編制了杭州市飲用水源保護規劃並經市政府批准實施,在已完成11個生活飲用水源達標區的基礎上,2006年又完成了15個生活飲用水源達標區的創建,拆除了22個設在保護區內的排污口,拆除8條采砂船,削減采砂量40萬噸。二是開展了重點水源地飲用水源水質監測工作,在開展有機污染物監測調查工作基礎上,對有能力監測的項目開展了全面監測,並編制了杭州市飲用水源水質監測月報。三是為保障飲水安全,編制了《杭州市突發飲用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基本建立起我市飲用水源水質預測預警應急體系。四是為保障杭州市飲用水長期安全,編制了《杭州市飲用水安全保障規劃》,啟動了閑林備用水源工程。
繼續開展畜禽養殖業污染綜合整治工作。2006 年,完成了省下達57家規模場及市下達的37家豬牛規模場、29家禽類規模養殖場的的綜合治理任務。截止2006年底,禁養區和限養區內累計削減生豬 44.4126萬頭、奶牛10011頭、家禽386.4650萬羽;關閉養豬場20個,養牛場35個;城區限養區內養殖場全部實施了關停遷轉,無新建養殖場。全市共有219個(其中省治理項目74個)合計存欄量在83萬頭左右的規模化生豬、奶牛和禽類養殖場(戶),採用糞尿干濕分離、干糞作有機肥、污水經厭氧後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等綜合治理方法, 完成了治理工程建設,通過了省、市驗收(含5個養殖專業村和7個養殖小區)。
三、大氣環境
2006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可吸入顆粒物為主要污染物,呈現煤煙與汽車尾氣混合型污染的特徵。全市大部分區域處於重酸雨區。
1、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2006年,杭州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一級(優)、二級(良)的天數共299天,比上年減少2天,佔全年總天數的81.9%。影響空氣質量的三項指標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均達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仍超過二級標准,不容忽視。其餘各縣(市)環境空氣二氧化硫年均濃度、二氧化氮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准,臨安市、淳安縣和富陽市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准,總體各類污染物濃度較上年有所上升。
2、酸雨
酸雨污染較為嚴重,大部分地區處在重酸雨區。降水pH范圍為3.31~7.27,最低值出現在富陽。中心城區pH年均值4.39。酸雨發生頻率較上年有所下降,其中以富陽下降最多。杭州市區酸雨頻率為79.8%,較上年下降2.2%。
3、降塵
近幾年中心城區、蕭山區和餘杭區降塵濃度呈波動狀態。2006年中心城區降塵較去年略有上升,蕭山區、餘杭區有所下降,降塵年月均值分別為9.43、8.14和6.97噸/平方千米•月。
4、工業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2006年,全市工業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如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12萬噸,比上年下降3.7%,煙塵排放量3.36萬噸,比上年下降6.1%,粉塵排放量為4.79萬噸,比上年下降20.9%。
5、措施與行動
以專項工作以及各項創建活動為抓手,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積極採取各種措施,逐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一是全面完成了大氣污染綜合整治(第四階段)工作,主城區87家、蕭山區22家和餘杭區16家單位共125家單位完成了爐窯灶改造任務,累計發放「禁燃區」專項補助資金近500萬元,並出台了杭州市大氣污染綜合整治(第五階段)工作方案,經市政府批復後實施。
二是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加大機動車污染監測、控制力度,強化對不達標車輛的環境監管力度,對冒黑煙汽車進行曝光。
三是控制揚塵污染。市環保局與市建委、市城管辦、市城管執法局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大城市揚塵污染的控制力度,推進建築工地全自動車輛沖洗設施的安裝,採取綜合措施防治建築、拆遷、市政等施工現場、市區道路和運輸以及市區各種露天堆放物的揚塵污染,初步遏止了揚塵污染上升的趨勢。
四是繼續實施《杭州市服務業管理辦法》,全面開展餐飲業油煙氣污染整治工作。餐飲企業均安裝了油煙凈化器等污染治理設施。
五是繼續鞏固和擴大「煙塵控制區」和「一部三沿」等煙塵控制工作,制定了今後5年的大氣污染整治工作任務,並大力推行清潔能源的應用,全面開展了脫硫工程和工藝廢氣達標治理工作。餘杭、富陽、桐廬等3個縣(市)擴大煙塵控制區,並通過市政府驗收。
四、聲環境
2006年市區聲環境質量總體與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交通和建築施工雜訊依然是環境雜訊的主要來源。
區域環境雜訊
杭州市區區域環境雜訊平均等效聲級為55.9分貝,為輕度污染。桐廬縣、建德市處於輕度污染水平;臨安市、富陽市處於較好水平。
道路交通雜訊
城市道路交通雜訊為67.3分貝,比上年下降0.6分貝,低於國家70分貝的考核標准值。杭州市中心城區、餘杭區較去年略有下降,蕭山區、富陽市與去年持平,其餘均有所上升。
杭州市區道路交通雜訊超標路段占總路段的10.8%,較上年有所下降。桐廬縣、臨安市、建德市和富陽市道路交通雜訊超標路段占總路段長的比例分別為 40.9%、24.1%、34.8%和10.8%;淳安縣無重度和中度污染路段,但輕度污染路段佔到總路段長的56.7%。
措施與行動
一創建「綠色工地」。2006年共創建103個綠色工地。加強夜間建築施工的審批監管工作,進一步規范夜間建設施工審批程序,加強現場監督管理。在夜間施工審批工作中嚴把審批關,對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堅決不批。同時堅持現場踏勘制度,對需審批的施工單位提出環保要求。根據群眾反映的施工雜訊問題,及時進行處理解決,對發現不按環保要求的施工提出整改意見並督促整改,使我市建築施 工環境雜訊得到有效控制。
二開展「綠色護考」。中高考期間,市環保局會同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聯合制定開展雜訊污染專項檢查的方案,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共出動環境監察人員120餘人(次),對敏感區域重點查,檢查工地 325家(次),查到一家,重罰一家,共查處違法施工單位15家(次),有效地打擊和遏制了夜間違法施工行為,給廣大考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三創建「安靜小區」。2006年共創建 43個「安靜小區」,累計創建82個「安靜小區」。
四加強工業雜訊治理和管理,鞏固深化雜訊達標區工作。
五實施道路禁鳴,降低道路交通雜訊。
五、固體廢物
1、工業固體廢物
2006年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546.09萬噸,綜合利用量524.54萬噸,其中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10.23萬噸,綜合利用率為94.29%。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0.15萬噸。
2、生活垃圾
2006年市區生活垃圾產生量158.48萬噸,通過填埋、部分焚燒,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理率100%。
3、危險廢物
按國家對危險廢物管理的有關規定,全市共辦理危險廢物交換、轉移計劃報批共1016家次,比上年度增加了49%,其中工業危險廢物716家次,醫療廢物345家次。
2006年全市產生工業危險廢物61774.98噸,無害化安全處置15607.45噸,企業儲存待處置209.12噸,綜合利用45988.32噸。
2006年收集並無害化安全處置醫療廢物8714.17噸,收集范圍涵蓋整個杭州地區的各醫療機構。
4、措施與行動
建設杭州市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該項目的安全填埋場部分於2006年3月22日全面恢復施工,完成庫區清基,地下水導排系統、截洪溝、錨固溝建設和首層粘土碾壓,防滲漏檢測系統首層電極安裝,首層土工復合排水網鋪設及值班室、變電所、調蓄池土建、場內道路路基、擋土牆、護坡、平基降坡等工程建設任務。
開展歷史遺留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工作。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已處置鉻渣約7000餘噸,為我市無害化處置歷史遺留危險廢物和修復污染土壤開創了先例,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同時,開展了西湖文化廣場廢油渣污泥處置工作。
建設杭州市第二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為促進我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確保環境安全,在建德市建設杭州市第二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該項目已列入杭州市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浙江省發改委已對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了批復。
六、輻射環境管理
1、基本情況
全市共有放射源應用單位167家,放射源917枚,其中極高危險源和高危險源共計197枚。射線裝置應用單位398家,射線裝置1183台。全市共有輻射工作單位542家,涉及輻照、水泥、熱電、建材、醫療、造紙、勘測等各個領域。
2006年,我市購買、轉讓放射源118枚,收貯27家輻射工作單位閑置、廢棄放射源46枚,放射性廢物24桶。
2、措施與行動
一是組織開展了放射性同位素專項執法檢查和射線裝置調查摸底工作,進一步摸清底數。我市下發了《關於開展放射性同位素專項執法檢查和射線裝置調查摸底工作的通知》,開展了企業申報登記、管理部門地毯式排查核實等多種形式的排查工作。
二是加強監督管理與執法檢查。我市開展杭州市2006年輻射環境安全整治專項行動和輻射安全監管聯合執法專項行動,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和市衛生局多次對輻射工作單位開展聯合執法檢查。確定了75家輻射工作單位為市級重點輻射工作單位,通過加強對重點輻射工作單位培訓和執法檢查,強化我市放射源和射線裝置的管理。
三是開展輻射安全許可證集中換證工作。我市已有116家輻射工作單位辦理了《輻射安全許可證》,254家輻射工作單位持有有效的《射線裝置工作許可證》,有100餘家輻射工作單位正在進入申領輻射安全許可證的程序。
四是切實做好建設項目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和驗收工作。根據省環保局《關於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級審批的意見》文件精神,目前我市共審批銷售、使用Ⅳ、Ⅴ類放射源項目,新建、改建、擴建的丙級非密封性物質工作場所,醫用X射線裝備類等建設項目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119項。
五是協調解決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埋存點的安全隱患問題。經過多方努力,將浙江大學之江學院60年代遺留在山洞內的放射性同位素及核廢料全面收貯。
七、生態環境保護
為加大生態市建設推進力度,2006年,市委、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列為新一輪「十大工程」之一,並在原來每年不少於4000萬元生態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又新增加5000萬元的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市人大對2003-2005年《加快推進杭州市生態市建設的決議》實施情況進行了全面考察和績效評估。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市按照生態市建設規劃要求,以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為龍頭,以 「1250」 生態建設工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及生態鄉鎮、村創建為抓手,扎實開展生態市建設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5個主城區、8個縣(市)、區及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已全部完成生態建設規劃;全市143個鄉鎮、55個街道中有142個鄉鎮、32個街道編制了生態建設規劃並通過了論證;3686個村中有1342 個村編制了生態建設規劃。2006年,12個鄉鎮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8個鄉鎮獲得省級生態鄉鎮稱號、19個鄉鎮獲得市級生態鄉鎮稱號、19個村獲得市級生態村稱號。至此,全市已建成縣(區)級生態村358個,市級生態村40個,市級生態鄉鎮(街道)28個,省級生態鄉鎮15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14個。繼杭州市主城區、富陽、臨安、淳安、建德建成「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或「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後,桐廬縣又獲得「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命名,至此,我市已實現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一片綠」。2003-2006年我市連續四年在浙江生態省建設工作考核中獲優秀等次。
耕地/土地資源
據國土資源部門提供的數據,截止2006年10月31日,杭州市土地總面積2128畝,其中農用地20908800畝,佔82.8%,建設用地2861792畝,佔11.3%,未利用地1490537畝,佔5.9%。
耕地變化情況。2006年我市耕地減少81946畝,其中建設佔用耕地減少49226.1畝,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21908.6畝,其他減少耕地 10811.3畝;耕地增加54445畝,其中通過土地開發增加耕地13512畝,土地整理增加耕地23140畝,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耕地1039.8畝,土地復墾增加耕地1225.1畝,其他原因增加耕地15527.6畝。耕地凈減少27502畝。加上可調整土地338192畝,全市2006年末耕地總量為3620270畝。
耕地佔補平衡情況。2006年全市建設佔用耕地49266.1畝,通過我市自行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等補充耕地37877.1畝,通過有償調入土地整理折抵指標等方式委託外市補充耕地17130畝,合計補充耕地55007.1畝,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
據農業局統計,2006年全市全年共使用化肥614515噸(折標),較上年減少0.44%;農葯使用量9475噸,較上年增長1.70%,其中除草劑總量3240噸,殺蟲劑總量4268噸,殺菌劑總量為1967噸。
水利/森林資源
據林業水利部門提供的數據,2006年全市水資源總量為109.8億立方米。總用水量為48.7億立方米,耗水量為21.0億立方米。人均擁有水資源量為1656立方米。人均年綜合用水量為735立方米;城鎮公共用水量人均為 72 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率為44.4%。水資源量的空間分布總的趨勢是由西部山區向東部平原遞減。
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725萬畝,森林面積1592萬畝,人均2.41畝,林木蓄積量3342萬立方米,人均5.06立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64.0%。較「十五」初期,全市森林面積增加23萬畝,林木蓄積量增加94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增加1.4個百分點。
杭州市境內有森林植物155科1200多種,其中蕨類植物20多科39種,裸子植物8科49種,被子植物127科110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5類39目156科779種。
全市脊椎動物有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獸類5個主要類群,共642種,分屬47目135科。屬於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9種,佔全國重點保護動物總種數的35%,占浙江省內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種數的53%。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10種;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59種 。
措施與行動
土地管理措施和對策
一是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
二是大力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土地開發整理是「保障用地和保護耕地」的結合點。我市將進一步加大土地開發整理的力度,工作重點逐步從農用地整理轉向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內部挖潛,努力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確保耕地佔補平衡。同時,通過土地開發整理,籌措建設用地指標,保障建設用地需求。
三是努力提高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水平。通過推行工業用地招牌掛新政,提高供地門檻,促使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同時積極開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清查,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防止閑置、浪費土地資源。
四是嚴肅查處違法用地。通過擴大衛星遙感監控區域等手段,加強土地執法力度。對發現的土地違法行為,要嚴肅查處,做到查人與查事相結合,切實起到查處一件震懾一片的效果。
穩步提高耕地質量
2006年全市耕地質量穩步提高。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標准農田三位一體的農田基本建設成效顯著,全市50%以上的農田基本消除了水旱威脅、主要糧油經濟作物產區土壤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鞏固與提高。據監測,全市主要土壤類型及主要理化性狀(有機質、有效磷等)呈上升趨勢。土壤次生潛育化、沼澤化進程受到較好的抑制。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與「肥葯雙控」示範區建設工作開展,達到了穩產優質、節本增收的成效。示範區基本達到控制標准,全市圍繞著「控氮活磷增鉀補微」施肥技術達到了預期目標。全市化肥使用日趨合理,總量呈現減氮、減磷、增鉀、增復混肥的態勢。
太湖、錢塘江兩大流域農田環境質量監測工作逐步深入,評價結果證實絕大多數地區農田土壤環境保持穩定,94.5%的區域土壤符合生產要求,個別重金屬如鎘、鉛含量偏高問題調研正在深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評價成效明顯,糧油及特色農產品產地環境評估工作正在興起,生態農業園區、新型畜牧小區及循環農業建設穩步推進,農業廢棄物利用率顯著提高,農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水土保持
完成小流域治理11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7.6平方公里。
市區河道配水和保潔
加強對市區河道長效管理和配水保潔工作的考核力度,完成市區河道配水量23.7億立方米,河道保潔率達97%。
建設三堡引水工程,引錢塘江水入運河,輸水能力超過30立方米/秒,對運河及杭州市區河道水質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縣、市(區)交界河段的違法采砂事件進行重點打擊,維護了正常的采砂秩序。取締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采砂作業,核實並削減采砂總量,全市全年實際采砂量比計劃采砂量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⑷ 杭州為什麼這么潮濕

因為杭州地處長江下游,周邊水流眾多,空氣濕度大,所以一般會顯得比較潮濕.

⑸ 杭州空氣質量為什麼差

確實很差!市中心走一天回來鼻孔里全是黑的……主要杭州是大城市,經濟發達有錢人也多,每天的車流量多的嚇人,車子排出的尾氣是很污染環境的,雖然大氣有自凈能力,但是這種大城市都存在熱島效應。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聚集隨大氣排放到郊區然後又從新流回市區,這樣一種循環方式導致污染物沒法分散,久而久之空氣質量就很差了

⑹ 關於杭州的濕度及潮濕的問題

梅雨天樓上濕度要比一樓低,相差25%左右

⑺ 你對杭州霧霾城市第一,有什麼感想

霧霾就是粉塵顆粒和水蒸氣
及其他污染物的混合體。

引起霧霾的原因,要歸結到霧霾形成,我們可以分為外來因素,和內生因素,外來因
素,
主要是外來揚塵,
我們現在很多城市並沒有大量的揚塵,
所以外來揚塵成為城市霧霾的
主要原因。我們現在可以自豪的宣布,其實沙塵暴和霧霾是一對孿生兄弟。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霧霾的形成同樣也是多種因素的結果。城市之內本身的致霾
原因就有很多,
而且很多跟我們城市發展過程中已有氣象現象是關聯的,
比如城市的熱島效
應。就如桶我們很多院校、專家、媒體所宣傳的城市裡的物和人造成的。在這些因素中,物
質是直接的致霾物,人只是完成霧霾的驅動者。在城市的致霾物中,很多產生粉塵的工廠、
城市建設工地、
這些被認為是直接導致霧霾核心的因素,
因為這些我們都看得到,
所以跟我
們的社會一樣,看得到的壞人壞事容易被抓住。

其次是汽車的尾氣。不過現在我們汽車尾氣的影響和我們人類呼吸的污染程度差不多,
因為汽車尾氣的過濾裝置,
排放粉塵的量在大量的減少。
同樣,
這個因素也是我們能感知的。

有一個因素向來被我們的環保專家和人士所忽略,就是我們城市人類自身的呼吸,可
是我們的人類的呼吸不是說我們人類創造粉塵,
只是我們人類通過呼吸把另外一種造成的霧
霾的物質大量的生產。這就是把水變成了漂浮在空氣中的水蒸氣。打個比方吧,一個
300
萬人口的城市,
把人趕出去,城市裡都開著自動控制的機器人和汽車,
只要一周的時間,就
可以看出,
霧霾這種魔鬼不是汽車造成,
主要還是我們的人口。
其實這個道理和以前拉美科
學家說巴西的牛放屁導致二氧化碳增多的道理是一樣的。
可是我們人的排出的這個霧氣的量
顯然要比牲口多得多,而且在小范圍內更加集中。

以上是一些導致霧霾的因素分析,對不起啊,我這個人不太喜歡弄那些沒有太實際效
果的數字。所以我一般都喜歡用定性的分析。雖然定量比定性更有說服力。

那我們怎麼解決霧霾呢?面對霧霾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嗎?回答當然不是的,我們人類
雖然可惡,
但是也很可愛,
我們還是有解決的辦法的。
下面通過一些實例來解決霧霾這個問
題。

現在搞氣象研究比以前輕松,每天看看手機播報的信息就行了。想當年,浙大校長竺
可楨,
那可是每天早起,
把胸袋都插破好幾個才得到一些數據。我們現在是大數據時代,獲
得這些資源比較容易。
在華東,
上海和杭州相距只有
200
公里,
筆者曾經留意上海和杭州的
空氣狀況。
2014

10
月份開始到
2015
年的
1
月份,筆者同時比較杭州和上海的空氣狀況,
在手機上的天氣預報中,
空氣污染指數比較明顯。
之所以比較這兩個城市,
因為這兩個城市
的局部人口密度具有一定的接近性。
其比較價值比較可觀。
筆者生活在杭州,
在陰雨相連的
天氣中,杭州的空氣質量,一直是重度污染,
甚至有一天連媒體都播報了相關的報道,
污染
指數爆表了。
可是同時拾取上海的空氣質量,
當杭州空氣嚴重污染的時候,
上海的空氣質量
一直是輕度污染或者良的情況。
這樣看來。
上海的空氣比杭州的空氣好多了。
按照我們的習
慣,
杭州一向被稱為是上海人的後花園。
按道理鄉下比都市應該空氣好一點,
但是我們杭州
現在就是生活在空氣污染的地獄里一樣,天堂之名已經名不符實了。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呢?這和兩地的地理空間位置有很大的關系。上海處於
長江下游的沖擊平原上,
杭州依山傍水,
雖然山丘不算很高。
上海這種完全敞開式的地理格
局,很好的為北方吹來的揚塵提供了消散的條件,而杭州就不一樣,杭州西南面都是山體,
從東北方向過來的揚塵,
東南方向和東面過來暖濕氣流,
遇到西南的多山多丘陵。
被阻擋了
下來。
隨著氣流速度的降低,
揚塵隨著蜿蜒的山丘在杭州打轉,
而杭州城市人口的呼吸水蒸
霧霾來襲 我們應如何防護
霧霾科普 防禦要點 自我防護 情緒調節 飲食調節
氣,這很好的迎來了粉塵的加盟。接著霧霾就是在這里不肯走了,
山上吹不下風,
所以杭州
的霧霾就只有越來越嚴重,
只有天氣不斷轉晴,
才能把霧霾乾燥,
讓粉塵降落的到杭州的城
市地面上,
霧霾的形成不僅有一次吹來的,
揚塵到了杭州,
它還要到處轉轉,
怎麼個轉法呢?
粉塵落到地上現在城市最多的是什麼?汽車,
汽車在馬路上不斷的行駛,
所以又把粉塵揚起
來了。
如果不是空氣特別乾燥,
那麼我們杭州人民只好享受連綿不斷的霧霾天氣了,
接下來,
我們人們的呼出的水汽又該和揚塵快樂的結合了。
而據此而言,
其實造成霧霾最大的致命原
因就是城市人口密度太大。
現在大家都知道為什麼北京那麼乾燥的地方霧霾那麼嚴重吧。

是人多嘛,人流太密集。

解決霧霾問題,我們還是要靠科學,怎麼辦,外面揚塵我們控制不了,那我們只能控
制我們能控制的了。一是控制我們城市人口的密度,第二是改變我們城市的氣象地理格局。
當然我們最好的辦法是愚公移山,這個辦法一時也辦不到。我現在最好的辦法是疏散人群。
這個疏散不是解決節假日人流擁擠的踩踏事件,
讓領導先走,
同學們慢走哈,
而是有計劃的
降低城市空間內的人口數量。

第一、城市建設中,減少高樓的規劃。高樓的建設,極大的增加了人口密度,所以首
先要抵制高樓的建設。
市中心高層少了,
那怎麼解決人們的居住問題呢?很簡單啊,
餘杭區
蕭山區要大量的建設多層住宅,
額對可,
那些綜合體也要少蓋,
因為綜合體要形成集聚商業
的目的,邊上不弄高層小區,肯定不行呀。其他的配套建設也要像周邊遷移。

像下沙高教園這種快餐式的大學城就要逐漸的肢解掉。哈哈。

第二、街道走向要進行規劃,現在我們街道的布局都是縱橫交錯,杭州市搞過很多政
績工程,三縱三橫啊,等等,這些縱橫網格狀的道路,是霧霾最喜歡的格局,因為市區的濕
度肯定比高空的要大,人們呼吸嘛,
霧霾久久籠罩,又沒有迴旋的餘地。那麼只好霧霾鎖城
了哦。
改變街道的走向,
我們杭州人都吃過螺螄吧,就把街道變成螺螄殼一樣的螺旋形,把
街道變成管道。
在轉彎大的地方可以建屏蔽高樓,
讓城市氣流形成旋轉的通道,
那樣不光能
解決我們的霧霾問題,在夏天,還能有效的環節局部空間熱島效應。

第三、城市開發建設要合理安排,不能同時進行道路開挖和工地開挖,把每一個製造
揚塵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像我們
2014
年開工的幾條道路放在一起,
這種揚塵是無法控制的。
所以整個城市只能灰濛蒙的。這是我們自己在製造霧霾的外因。

第四、城市綠化,別搞那些草地了,任何一條四車道的馬路,邊上的必須種植高大的
喬木。而且要移種大樹(大叔還是很可愛的嘛有用)如果感覺需要急功近利。那種竹子嘛,
我們杭州適合種早竹或者錦竹。

以上幾點,是對霧霾治理能起到短時間效應的。當然有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其他很
多環保措施也要跟上,而且要循序漸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以前家家戶戶燒煤餅,也不見得有霧霾,現在我們都燒煤氣
灶了,霧霾反而多了。所以霧霾的主要原因和辦法,還是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上下苦功夫。

真對一些誤導性的宣傳澄清一下。

雖然汽車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到天氣,但是沒有一定量的放棄開車,是達不到凈化空氣
的目的的。通過測算,每天路上
10
萬輛和
20
萬輛的汽車,對於霧霾的影響是不會太大的。
怎麼說呢,
媒體宣傳大家出行選用公共交通,
主要還是為了能解決馬路不夠的擁堵,
對於大
氣的排污幾乎可以忽略。
當然出行效率也是非常要考慮的。
我們還是推薦大家多乘公共交通
出行。霧霾戴美國進口普衛欣京東
這里只是更正一點,
你開那些新能源車和汽油車,
在節能降耗上面,
基本是個偽命題。
當然全部用心能源車,那效果還是有一點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