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和什麼有關
擴展閱讀
杭州戴陳弄學區屬於哪裡 2025-04-16 16:24:20
不了深圳市什麼 2025-04-16 16:23:53

杭州和什麼有關

發布時間: 2023-08-14 16:01:56

⑴ 杭州被戲稱為「豫杭」,到底和河南有什麼關系

對於杭州話,有個很直接的印象,那就是兒化音很多,比如「姑娘兒,老頭兒、瘋婆兒、小伢兒」。

無獨有偶,河南話,尤其是開封話,同樣含有大量兒化韻尾詞,以至於有人把開封話稱作是「河南味兒的北京話」。那麼,杭州話的兒化音究竟是與河南話同出一源,還是和北京話沾親帶故呢?

應該說都有關系。杭州話的發展演變中,受過河南話的影響,也受過北京話的熏陶。在歷史上,曾經有一個時期,杭州人以說河南話為榮。

於是,杭州人開始以說開封話為榮,很有些趨之若鶩的意思。葛劍雄在《人在時空之間:穿越千年時空體驗人文意境》一書中說到,「北宋南宋之際,大批河南人隨宋室南遷,由於這批河南人中包括了皇族、高官、名流、巨商、富戶,在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舉足輕重,杭州人非但不敢歧視,還學著說河南話,以至今天的杭州方言還帶北方味。」

當然,影響是相互的,原本的開封話也多多少少受到本地杭州話的影響,形成了一個既有別於杭州話,又和開封話有些差異的「杭州開封話」。

杭州話,毫無疑問屬於吳語的體系,但和大多數吳語又有所不同,南方的腔調,北方的字眼;吳語的發音,官話的用詞。

劃重點時間到。(免得被杭州人噴)

第一,我們說杭州話受到河南話的影響,說的是南宋時期的杭州話,不是現在的杭州話。那時候,不管是開封話,還是杭州話,估計我們現在都聽不懂。《七修類稿》的記載說的也是明朝時的杭州話有開封話的痕跡,對現在的杭州話有影響,但談不上一脈相傳。

第二,我們說杭州話比較官是因為南宋遷都也是不對的。事實上,現在杭州話的官腔特點是在元、明、清三代逐漸形成的,杭州話更接近明清官話,這一點對比一下宋朝的《廣韻》就知道了。

第三,如果據此說,現在的杭州人是河南人的後代,那更是大錯特錯。要知道,太平天國的時候,原先的杭州人基本上都死光了,後來的杭州人都是吳越周邊地區移民的後代,其中紹興人最多,俗話說「杭州蘿卜紹興種」就是這么來的。

杭州人一直不願意和北方人,尤其是河南人聯系在一起。據說,有一年過年,《錢江晚報》有個記者說餃子是杭州人過年的傳統食品,結果犯了眾怒,被迫道歉。

多少有些地域歧視的意思。要知道,河南人也曾經風光過,河南話也曾經大行其道,風水輪流轉而已。

在八九百年前,杭州人還以會說河南話為榮呢。只是,那時的杭州人和現在的杭州人關系不大罷了。

⑵ 們的家鄉杭州主要以什麼地形為主地形有什麼特點與氣候有什麼關系

簡介;
1;杭州市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0°12´,北緯30°16´。 杭州市由於地貌類型復雜,地勢高低懸殊,杭州市光、熱、水的地域分配不均,局部地區小氣候資源豐富。
2;杭州處於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夏季氣候炎熱,有小火爐之稱。春秋兩季氣候宜人。但因季風在進退時間上和持續強度上的不穩定性,常出現冷熱干濕異常。

⑶ 關於杭州的歷史文化和特點,有什麼資料(簡短一些,精練一些)

杭州鍾靈毓秀,數千年的歷史,孕育了豐富燦爛的「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和「南宋文化」。1936年,杭州近郊良渚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大禹治水時,在前往會稽(今紹興)途中,曾在此舌航登陸。航即方舟,「航」與「杭」通假,於是便有了「禹杭」的地名。此後杭州也就因此而得名。

杭州建城有20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代(
樂途遊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聖地婚禮 航空旅行白皮書 黃金周出遊全攻略 前770-前477年),這里成了吳、越兩國的交界地,先後為吳國和越國所統治。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設錢唐縣。到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錢唐郡改稱杭州,此後州治遷至鳳凰山麓,依山築起杭州,州城方圓達「三十六里」。杭州作為南北大運河的終端,以商業經濟為主的城市化有了較大的發展。

五代時期的吳越國(907-978年)在杭州建都,一面在城內建造宮室、官署和宅邸,一面在西湖廣造佛寺、佛塔和經幢,杭州因此而有「東南佛國」之稱。由於吳越統治者實行了「保境安民,善事中國」的策略,東南沿海這片富饒的地區地區避免了戰亂的蹂躪。

到北宋,杭州一躍而為「東南名郡」,成了聞名全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大詞人柳永稱贊其「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宋室南遷,在杭州建都,歷時長達152年,杭州成為南宋統治區也是全國最大的國際性貿易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當時城市常住人口最多是曾達到120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經濟則以絲織、印刷、造紙、瓷器等手工最為發達。連皇帝宋仁宗也在詩中贊揚杭州「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洲」。

元代初年,訪游過杭州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歷明、清直到當代,杭州一直是浙江省的省會城市。

古老而又年輕的杭州,走過了千年發展變遷歷程,雖歷經滄桑,如今已得到了日新月異的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西湖景色流光溢彩,正步入從「西湖時代」邁向「錢塘江時代」的黃金歲月,一個人文杭州、休閑杭州、最具有活力的杭州正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人們面前。

⑷ 杭州的別名以及和名字有關的歷史淵源

(1)從「餘杭」到「錢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於「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餘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現在的市區,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時,西湖已有「明聖湖」、「金牛湖」之稱。東晉咸和元年(326),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這不僅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剎。隨後有方士許邁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韜光、寶石山一帶進行寫書、煉丹等活動,傳播宗教,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現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改置為餘杭郡。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隋書·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輳」。這時的餘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州城的范圍也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627-649)中,已有15萬餘人;到開元(713-741)中發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並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長慶二年(822),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模浚治西湖,並築堤建閘,以利農田灌溉。又繼李泌之後重修六井。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於世。

(3)吳越國的國都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治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歐陽修在《有美堂記》里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五代時,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於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吳越王錢鏐在杭州鳳凰山築了「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築了「羅城」,周圍70里,作為防禦。據《吳越備史》記載,這個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干,瀕錢塘湖(西湖)到寶石山,東北面到現在的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運河;在錢塘江沿岸,採用「石囤木樁法」修築百餘里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龍山、浙江二閘,阻止鹹水倒灌,減輕潮患,擴大平陸。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護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吳越三代五帝都篤信佛教,現在杭州西湖周圍的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跡,大都是那個時期的建就。當時的杭州就有「佛國」之稱。

(4)南宋時的京城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當時人口已達20餘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杭州歷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著名詩人蘇東坡擔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堤邊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鹽橋兩河,再疏六井,使鹵不入市,民飲稱便。

經過北宋150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置行宮於杭州,為行在所,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紹興八年(1138)定都於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13座,城外有護城河。由於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間(1265-1274),居民增至124萬餘人(包括所屬幾個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餘人。

人口的增多,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南宋都市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生產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產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在全國享有盛名。

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有日本、高麗、波斯、大食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之有使節往來和貿易關系,朝廷專設「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風景區經過修茸,更加嫵媚動人,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酒肆茶樓,藝場教坊,驛站旅舍等服務性行業及夜市也很興盛。

南宋時,杭州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設立了最高興府——太學,還有武學、醫學、算學、史學等各科學校,臨安府學及錢塘、仁和兩縣學的學生近千人。這里書鋪林立,刻印的書籍十分精良。當時的繪畫藝術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畫院題名的。

(5)浙江省的省會

元代在杭州設兩浙都督府,後改為杭州路總管府,為江浙行省治所(錢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為省治。錢塘、仁和、海寧、富陽、餘杭、臨安、於潛、新城、昌化等州縣皆屬杭州路。因遭戰亂,杭州城內的不少宮殿被毀,工商業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漸被泥土淤塞。但由於在南宋時期打下了繁華基礎,恢復較快。至正年間,大運河全線開通,杭州水運可直達大都(北京),成為全國水運交通要津。對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對外貿易,大有作用。所以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杭州為「天城」,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明代改杭州府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錢塘、仁和,屬縣未變。明正德三年(1508),郡守楊孟瑛繼唐白居易、宋蘇東坡後再次疏浚西湖,拓展田盪3480餘畝,將蘇堤增高、加寬,修建振鶩亭(即今湖心亭),砌築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復了「湖上春來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蔭濃」的動人景色。至萬曆年間(1573-1620),杭州又呈現出四方客商雲集,遊人紛至沓來的繁榮局面。

(6)廢府設杭州市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帶建造「旗營」,俗稱「滿城」。城牆周圍十里,南至今開元路,北靠法院路,東臨中山中路附近,西麵包括湖濱公園,並辟有六座城門,總佔地1436畝,成為杭州的「城中城」(民國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嘉慶五年(1800),浙江總督李衛、巡撫阮元先後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數尺。杭州人口續有增加。光緒九年(1883),杭州有62萬餘人。光緒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杭州開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橋辟為日本租界。隨著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和洋務運動的興起,杭州的近代工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杭州府,合並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仍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1914)設道制,置錢塘道,道尹駐杭縣。原杭州府所轄各縣歸錢塘道管轄。民國16年(1927)廢道制,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直屬浙江省;舊屬諸縣直屬於省。從此,杭州確立為市的建制,市區分為八個區。這時杭州已有少數近代工業,如在1897年創辦的通益公紗廠(杭州第一棉紡織廠前身),規模較大;其後又陸繼興辦起火柴廠、造紙廠等,傳統的手工絲織行業也逐步採用機械傳動。1909-1914年,滬杭、杭甬鐵路相繼建成;全長1453米的錢塘江大橋於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無條件收回拱宸橋日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