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華東地區排名和全國地區排名哪個厲害
華東地區,是我國7個地理分區之一,也是經濟實力最強的一個分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東,共6省1市。
華東地區的人口總量佔到全國的三成,GDP比重接近4成,足可見實力之強。
華東六省一市中,上海是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城市。其餘6個省份,大部分實力都很強。
GDP進入全國十強的有4個,分別是第2位的江蘇、第3位的山東、第4位的浙江、第8位的福建、第10位的上海。
常住人口進入全國十強的也是4個,分別是第2位的山東、第4位的江蘇、第8位的浙江、第9位的安徽。
綜合分析,實力稍差的是安徽和江西。
正因為有人口總量為支撐,有經濟實力做基礎,城市發展的2大要素全部齊備,所以華東地區的城市規模普遍較大。
這六省一市中,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及以上的城市有10個,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合肥、南昌、廈門、福州、青島、濟南。
這10個城市中,哪些將來能夠建成超大城市呢?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已經提前建成的,另一種則是有希望晉級的。
根據去年國家公布的超大城市的特大城市名單,華東地區有1個城市進入超大城市行列;有4個進入到特大城市行列,分別是杭州、南京、青島、濟南。
如果現在連特大城市都不是,晉級超大城市肯定很渺茫了,這樣就可以排除寧波、合肥、廈門、福州、南昌。
再來看看山東的2個特大城市,青島城區人口601萬,濟南為588萬。不過距離超大城市的門檻1000萬城區人口,差距還是太大,短期內晉級希望也不大,所以這2個城市也可以排除。
現在就剩上海、杭州、南京了,這也是華東地區的三大城市。
上海,不僅提前建成超大城市,而且排在第一位
歷史上,上海的名氣並不是太大,遠不如蘇州出名,而且長期屬於蘇州的管轄區域。
上海升格是民國時期,1927年就成立了上海特別市,也就是現在的直轄市。新中國成立之後,上海直轄市的地位繼續保留,不過政區范圍並沒有現在的這么大。
1958年,原松江專區的6個縣,先是劃歸蘇州專區,同年又劃給了上海,才形成的如今的規模。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共有16個區,下轄107個街道、106個鎮、2個鄉。
2020年七普時,全市總人口為2487萬人,其中城區人口1987萬,是全國第一大城市。
從發展前景來看,上海應該在很長時間內,都可以保持全國第一大城市的地位。我國雖然提出了疏解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但是每個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同,對應的城市規模也不同。
上海不僅是華東地區的中心,還是國家中心城市,也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對於全國的發展大局來說,上海是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格局的城市之一。
目前,長三角的發展方向就是一體化,以上海為核心,周邊城市向上海靠攏,形成一個分散而又協同嚴密的城市聚集區,這樣保持上海的城市規模穩定,就可以起到更好的引領作用。
2個省會由特大城市晉級,將建成超大城市
長三角既然是要建成世界級城市群,單靠上海的輻射帶動,很明顯是不夠的,需要更多的中心城市來參與共建。
在長三角眾多的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中,杭州和南京是比較特別的,因為既是省會城市,也是副省級城市,這個在全國並不多。當然除了這2個,濟南也是的,不過無論是城市規模,還是經濟實力,濟南比這2個城市還是差了不少。
南京,明確提出要建成超大城市。2021年1月,南京市提出目標,要建成國際性創新名城,建成常住人口超千萬、GDP超2萬億的超大城市,而且要在5年內實現。
南京市2020年底的城區人口為791萬,距離超大城市還有209萬的差距。5年的時間,就相當於每年要凈增40萬人。
根據南京發布的2021年人口數據,去年末的常住人口總量為942.34萬人,增量為10.37萬人。
跟預期目標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從這個角度來看,南京想在短期內晉級超大城市,恐怕是一個美麗的夢想。不過時間再拉長一點來看,問題是不大的。
再來看看杭州。對於城市規模,杭州歷來都不是關注的重點。在全國省會城市大幹快上的時候,杭州就提出了衛星城的概念。
不過這幾年,杭州發展得太快,之前的很多衛星城已經全部納入主城區的范圍了。截至2020年底,杭州的城區人口為874萬人,比南京要多一些,實現起來就更容易了。
而且杭州的人口增量也是很大的。2021年,杭州的常住人口為1220.40萬人,跟七普相比增加了23.90萬人。
去年杭州的人口增量,在長三角城市中是排第一位的。
按照這個增量測算,杭州需要6年的時間,就可以晉級到超大城市的行列。當然這個只是簡單測算,時間縮短和延長都是有可能的。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杭州晉級超大城市,也是沒有問題的。
⑵ 中國發達城市排行榜
一線城市
北京(全國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上海(全國經濟中心)
廣州(經濟發達、中國第三大城市)
深圳(經濟發達、特區城市)
天津(重要經濟大港)
二線城市
二線強
杭州 南京 濟南(經濟發達、副省級、強省省會)
重慶(直轄市)
青島 大連 寧波 廈門(經濟發達、計劃單列市)
二線中
武漢 沈陽 哈爾濱(經濟發展較好、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西安 成都 長春(區域中心、副省級省會)
蘇州 佛山 東莞 無錫(經濟強市)
長沙 福州 鄭州 石家莊(經濟發展較好、地級市省會)
二線弱
太原 合肥 南昌 南寧 蘭州 貴陽(剩下的地級市省會)
煙台(環渤海重要港口、經濟強市)
溫州(重要的經濟城市)
烏魯木齊 昆明 呼和浩特(國家重點發展的邊疆城市)
淄博(重要工業城市)
准二線
泉州(閩南經濟中心城市)
常州 南通 濰坊(新興的經濟強市)
唐山(環渤海重工業大城市)
包頭(重工業大城市)
邯鄲(鋼鐵及棉紡 工業城市)
三線城市
三線強
海口 紹興 台州 大慶 鞍山 九江 中山 珠海 威海 汕頭 泰安 吉林 柳州 東營 鎮江 濟寧 徐州 三線中
拉薩 臨沂 銀川 西寧 保定 秦皇島 滄州 鄂爾多斯 揚州 德州 洛陽 濱州 湖州 嘉興 金華 泰州 桂林 惠州 湛江 江門 茂名 株洲 岳陽 衡陽 宜昌 襄陽 開封 許昌 平頂山 萍鄉 宜春 上饒 新余 景德鎮 商丘 綿陽 齊齊哈爾 牡丹江 撫順 荊州 日照 鹽城
三線弱
本溪 丹東 蕪湖 遼陽 錦州 營口 寶雞 咸陽 葫蘆島 承德 邢台 張家口 連雲港 大同 榆林 延安 克拉瑪依 喀什 石河子 南陽 濮陽 安陽 焦作 新鄉 棗庄 聊城 蚌埠 淮南 馬鞍山 麗水 衢州 安慶 撫州 天水 吉安 鷹潭 湘潭 常德 郴州 漳州 淮安 清遠 揭陽 梅州 肇慶 玉林 北海 菏澤 德陽 宜賓 遵義 大理
四線城市
剩餘的所有地級以上城市.
⑶ 中國十大最富省會
中國的省會是國家一級行政區,一般為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交通中心。那麼國內哪個省會城市最有錢?本文盤點了中國最富十大省會城市,分別是:
廣州(2.3萬億)、成都(1.5342萬億)、武漢(1.4847萬億)、杭州(1.35萬億)、南京(1.282萬億)、長沙(1.1527萬億)、鄭州(1.02萬億)、濟南(0.8862萬億)等,一起來看看省會城市GDP排名吧。
(註:城市名稱後面數據為2018年該城市GDP值。)
拓展資料:
一、廣州(2.3萬億)
2018年,廣州市經濟質量效益穩步提升,預計地區生產總值2.3萬億元,同比增長6.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32.3億元,可比增長9.9%;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萬家。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10%。
二、成都(1.5432萬億)
2018年成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342.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7年增長8.0%,高於全國1.4個百分點。2018年,成都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實現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28元、22135元,分別增長8.2%、9.0%,連續四年穩定在8.0%、9.0%以上。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9:1。
三、武漢(1.4847萬億)
2018年,武漢地區生產總值(GDP)14847.29億元,比上年增長8.0%,增速高全國1.4個百分點,高湖北0.2個百分點。武漢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33元,比上年增長9.0%。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59元,增長9.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52元,增長8.5%。
四、杭州(1.35萬億)
2018年杭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09.2億元,同比增長6.7%,2018年餘杭區、蕭山區、濱江區、西湖區、上城區GDP總量超1000億元,其中,餘杭區GDP總量最大,達到2312.4億元,同比增長11.2%。從增速來看,餘杭區、濱江區、建德市、臨安區、西湖名勝風景區GDP增速超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餘杭區、濱江區GDP增速超11%。
五、南京(1.282萬億)
在2018年,南京市的GDP總量已經達到了12820.40億元,在省內排在第二位,同比2017年增量為1105.30億元,增量居全省第二位,名義增長速度為9.43%,增速排在全省第一位,僅僅次於蘇州市,江寧區GDP達2,135.94億元,為南京首個突破2000億級大關的強區。
六、長沙(1.1527萬億)
2018年全年,長沙實現生產總值1.1527萬億,名義增速為7.77%,同比2017年增長了793億元,GDP總量穩居全省第一,從人均GDP來看,長沙人均GDP也排名全省第一,截止2017年底常住人口為791萬人,人均GDP為13.9萬元。
七、鄭州(1.02萬億)
鄭州市作為河南省會,2018年經濟發展迅速,全年GDP10143.32億元,名義增速10.33%,成功躋身萬億GDP俱樂部,鄭州人口早已破千萬,2018年GDP也突破億萬大關,成功邁入特大城市行列,GDP和增速均位列全省首位。
八、濟南(0.8862萬億)
在2018年濟南市各地區GDP排名中,市轄區GDP為8396.51億,個縣地區GDP為465.7億,各個地區的GDP總值以歷下區2503.6億排名第一,名義增速14.49是濟南市中GDP總值和增長速度最快的雙料冠軍。
九、西安(0.8349萬億)
2018年,西安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349.86億元,增長8.2%,增速居副省級城市第一,佔全省比重升至34.2%,創14年來新高。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684.7億元,增長10.8%。進出口總值達到3303.87億元、增長29.6%,增速居副省級城市第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8729元和13286元,增長8.1%和9%。
十、福州(0.7856萬億)
2018年福州市實現GDP7856.81億元,排位較2017年提升2位,超過濟南、合肥,排第9位,GDP全年增長8.6%,排位較2017年提升1位,超過長沙,排第5位,三次產業結構為6.3∶40.8∶52.9,三產佔比較2017年提高1.9個百分點,三產增加值增長9.2%,與銀川並列第6位,人均GDP102037元,首次突破10萬元。
十一、其他省會城市
合肥(0.7822萬億)、長春(0.7085萬億)、哈爾濱(0.7002萬億)、石家莊(0.6963萬億)、沈陽(0.635萬億)、昆明(0.535萬億)、南昌(0.5274萬億)
⑷ 我國特大城市有哪些哪個經濟實力最強
按照國務院對城市等級的劃分的標准,城區常住人口在500萬到1000萬的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大於1000萬的為超大城市;大城市是指城區常住人口100~500萬,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I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是II型大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城區常住人口在50~100萬,小型城市是指長常住人口50萬以下。
所以我國的超大城市有上海,北京,重慶,深圳,廣州,特大城市有武漢,天津,成都,東莞,南京,鄭州,杭州,長沙,沈陽。
特大城市有9座城市,9座城市中哪個經濟實力最強?評價經濟實力的有很多指標,比如說GDP、人均GDP、第三產業佔GDP比例、民營經濟佔GDP比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財政收入、本外幣存款、上市公司數量、工業產值,社會消費品總額。我們選擇其中的幾個指標來看一下,這9個城市誰的經濟實力更強?
GDPGDP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規模的最重要指標,部分城市2019年的GDP還未官方公布,我們使用2018年的GDP作為參考。
2018年,天津GDP最高,成都GDP次之,2019年的天津、杭州、南京、成都的GDP已經公布,成都的GDP為最高,杭州次之,天津排名第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一個地區居民的富裕程度高低的最重要的指標,也是衡量當地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標。
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杭州,杭州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54348元,南京的可支配收入為52916元,排名第2。
綜上所述:綜上各經濟指標,杭州在各項指標上面排名都是比較靠前的,本外幣存款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排名第1,財政收入才、GDP和人均GDP排名第二。所以我認為杭州在這幾個城市當中綜合經濟實力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