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這十年都發生了什麼變化
擴展閱讀
天津站高鐵票到哪裡乘車 2025-02-02 04:42:08
杭州哪裡有貼身管家 2025-02-02 04:29:02
福州哪裡的外國人最多 2025-02-02 04:28:50

杭州這十年都發生了什麼變化

發布時間: 2023-10-10 10:24:49

A. 從一線城市回來,記杭州的變化和生活—記我走過的北上廣深杭(四)

在這個列表裡,杭州本不能和北上廣深並列。杭州作為二線城市,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衡大象是宜居,西湖,小而美。然而這幾年的杭州發展特別快,加上很多媒體誇張的宣傳,讓杭州成了網紅的新一線城市。尤其是互聯網行業,似乎說到杭州一定會提起阿里巴巴,在阿里的光芒下,杭州的互聯網從業環境已有一線城市的水準。

杭州這兩年憑借著名氣、不錯的薪資水平,和低於北上深的房價,不斷吸引著年輕人過來。這兩年就我聽說的,有很多在北京從事互聯網的人來到杭州。我們公司的產品和研發部門二十來人,就有4個是從北京過來的,包括技術總監。我也成為了其中一員。

去年9月,我辭去了上一份工作,結束了在北京不算成功的生活經歷,來到杭州,住在西湖邊的一家青年旅舍中,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找工作歷程。我來杭州的原因很簡單,我是浙江人,杭州回家只要一個多小時,又從事互聯網行業。我的家底沒法支持我在北京上海買房,杭州勉強可以,因此杭州似乎是我唯一的選擇。

如果說上海小時候給我的印象是大城市,那杭州曾經給我的印象完全不一樣,是省會,西湖,破破爛爛的火車站。上學那會,跟著爸媽旅遊或者找同學玩,去過杭州幾次,每次都會去西湖玩,也去過武林廣場,河坊街,錢塘江邊,浙大。

十幾年前的杭州,市中心只有從西湖和武林廣場周邊這一塊,整個城市西到浙大,東到錢塘江西岸。濱江下沙是郊區,蕭山是獨立的。城市建設和大小感覺和寧波差不多,有很多老房子,沒有高樓,沒有地鐵。城市風景很好,綠化不錯,西湖邊的遊客一直很多,感覺適合生活。城市建設就一般般了,交通堵,道路窄。尤其是城站,裡面小而亂,外面看起來有點破,站前道路又非常復雜,破壞了很多人對杭州的第一印象。

差不多這5年左右的時間,錢塘江兩岸出現了很多嶄新的高樓大廈和各種大公司,互聯網、金融的公司和從業者越來越多,城市逐漸擴大,老城區的一些老房子拆了重建。再加上G20的噱頭,和翻了兩倍的房價,轉眼間,杭州就變成大城市了。

杭州能不能成為新的一線城市,是一個在網上挑起很多人口水的話題。杭州的發展得益於市場經濟地位上升,和在互聯網風口下,阿里巴巴的帶動效應。有阿里巴巴,有網易、海康威視、吉利等全國頂尖的民營企業,各種500強企業榜單中杭州都能進前四。互聯網的從業環境能排前三,IT、文化產業、金融、房地產這些第三產業都能排進前五。有一所全國前五的浙大,又有G20亞運會等能引起關注、提升國際知名度的活動。作為靠民營經濟吃飯的省份浙江的省會,市場經濟是杭州天然的優勢,說起創業的環境,深圳,北京,接下來差不多就是杭州了。再加兆攔旦上江浙一帶民富,杭州的薪資水平一直是全國前幾。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杭州的互聯網。 說起杭州人們都能想到阿里巴巴,這是一個公司提升一座城市最典型的案族擾例 ,一個阿里集團在杭州有兩萬人,能吸引全國各地的人才過來。除了阿里還有網易的半個總部,有贊蘑菇街51信用卡等D輪以上的大公司,以及很多的創業公司。我來杭州這幾個月,感覺周邊遇到的人絕大部分都是做互聯網的。在杭州街頭,天上掉下一塊磚砸倒10個人,有9個是互聯網公司的。

因此,會有很多想在大城市發展,但買不起北京上海房子的人會選擇杭州 ,或者畢業後先去北京上海工作,然後再來杭州准備買房生活。我以前的一些同學,很多畢業後都會在上海和杭州之間選擇,我自己也是。這些象徵著社會較為高層的資源,讓杭州能吸引一部分從事高端行業的人才,在鎂光燈下,有了媲美一線城市的資本。

但 從人們日常生活的角度來看,杭州離一線城市卻又非常遙遠 。杭州城區面積小,人口不算多。盡管市政府一直想將城市往周邊擴展,打造出下沙經濟開發區、未來科技城、錢江世紀城,但這些地方大部分都只能見到房地產開發商的身影,沒有足夠的商圈產業學校醫院等生活設施。比如阿里巴巴西溪總部那裡的未來科技城,基本的生活商業設施還停留在「未來」階段。

除了備受關注的互聯網行業,杭州其他行業的從業環境離一線城市差距不小,比如大型金融機構、國企、跨國企業數量,和廣州深圳都不是一個數量級的,甚至像工業、商貿等行業在二線城市中都算不了頂尖。全省雖有浙大但沒有第二所211大學,讓我這種不上不下的人沒什麼選擇。

最尷尬的是這都2018年了,杭州一共才3條地鐵,一號線的兩頭還是沒什麼人的郊區,地鐵里程跟上個世紀末的北京差不多。杭州的交通經常被吐槽只有四線城市的水準。我在北京幾乎不坐公交,在杭州面試的那段時間,每天坐一個多小時的公交,真讓我苦不堪言。杭州的風頭也只是這幾年剛剛起步,從很多角度來看,杭州還是那個小而美的普通省會城市。如果用金字塔模型來形容一個城市,金字塔上層的部分,杭州已經能夠著一線城市的尾巴,但金字塔下層的部分,杭州與眾多二線城市並無區別。

今年9月底來到杭州,我住在西湖裡面滿覺隴那一帶的青年旅舍里,開始了為期一個月,一邊找工作一邊消磨時間的生活。杭州有很多旅遊和文藝氛圍的地方,在西湖、靈隱寺等景區周邊,以及河坊街、青芝塢、四眼井、滿覺隴等特色街區,有各種各樣的文藝小店、民宿、特色客棧、青年旅舍。這是作為旅遊城市的杭州,生活節奏慢,絡繹不絕的遊客在西湖周邊游覽,有錢人在周末來到在湖邊山腳下的高端民宿休閑。

古代的杭州是江南重鎮,南宋做過一朝都城,元明清三朝是北方人到江南的飛地,歷史造就了值得品味的古跡和文化,留在了今天的西湖周邊。杭州的特色菜系杭幫菜,也是自古流傳下來,作為江南最有名的菜系之一聞名全國,有外婆家等全國隨處可見的餐廳,小籠包生煎等日常小吃,東坡肉蔥包燴等特色。杭州周邊也有一些江南特色的古鎮和園林。只可惜杭州對老城區的保護並不好,城中有些遺跡和河流已經消失不見。

西湖自古以來都是杭州這座城市生活的標志,是 一個融合了風景、歷史文化,和日常休閑的城中湖 。單論風景,西湖自然比不上西藏雲南那邊雪山草原中的湖,但西湖的特點,一是有歷史文化底蘊,景色之餘有各種熱門冷門的文物古跡。用我朋友的一句話說,西湖有名是因為名人都死在了這兒。二是與杭州人民近距離接觸,融入了日常生活。翻開杭州地圖就能看出,整個城區的四分之一嵌入了西湖和群山,在全國的一二線城市中,再也找不到一個市中心和湖光山色如此近距離接觸的地方。

杭州並沒有北上深那樣快的生活節奏,宜居一直以來都是外界對杭州的印象 。在閑暇時間逛逛西湖、爬爬山、喝喝茶,周末花半天時間到西湖周邊的山腳下轉轉,探訪一些冷門的歷史古跡,是杭州日常的生活方式。

然而,隨著杭州的名氣越來越高,工資、生活成本、消費越來越高,宜居的標簽正慢慢被撕去。事實上杭州本身算不上宜居,雖然有山有水,但氣候不好,冬天零下沒暖氣,夏天年年38度以上,春天溫度變化極大。交通一直都不好,作為土豪最多的省的省會,消費一直都很高。

最關鍵的一點:房價,杭州經歷了一個過山車的過程。2010年那會,杭州是最早開始炒房的城市,一度均價兩萬五,力壓上海北京位居全國第一。後來北京上海漲了幾輪到五萬多,杭州一直維持在兩萬以下,那會成功買房的人是真賺了。G20以後,杭州的房價一路飆升,現在超過了三萬,重新回到全國前六,而且還在繼續漲。這兩年間,政府做了很多拆遷,無形中拉升了房價,而且看不到停下來的跡象。

房價高隨之租金也高。我找租房的時候,在西湖區這一帶看了不少合租的房子,一個次卧的價格基本都在1500到2000這個區間,這一帶大部分還都是老小區,聽說這都是這一年來漲的。最終我租的一間價格1750,對比一下,我去年在北京東四環外,租的一間次卧價格才1800。如果定居等於買房,那麼杭州在二線城市中的定居成本幾乎是最高的。

杭州在市場經濟基礎的依託下,也許是二線城市中最適合說起創業、工作、奮斗的城市了。 杭州的互聯網工作氛圍,和這個城市休閑宜居的調性完全不相符 。杭州是互聯網行業加班最多的城市,不亞於北京。找工作時,我在網上看到很多人說杭州有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都是996。我每晚下班路過旁邊的螞蟻金服總部,整個園區燈火通明,我從沒在10點前看到他們燈光暗下來的樣子。阿里巴巴的加班在行業里是出了名的,杭州的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自然跟著阿里巴巴一起加班,在互聯網的工作節奏上,杭州也和一線城市接軌了。當然,每個人,每種職業,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互聯網快的特點,和為了賺更高工資的追求,更快的生活節奏也無可厚非。

杭州的互聯網公司不少,雖然巨頭只有阿里和網易,但對於一般人來說,杭州創業公司的環境足以支持個人發展。11月初,我來到了現在這家B輪公司,到現在已有4個月有餘。這家公司並沒有傳說中的阿里大牛,不過公司處於增長期,我也開始獨立負責幾個產品。公司在螞蟻金服總部旁邊,再往西就是郊區,環境和福利一般。平時晚上基本都是9點左右下班,周末雙休,我已經很滿意了。我特意找了個公司附近的房子,騎車至公司10分鍾,我已經能預想到以後日復一日兩點一線的生活。

我不知道以後是否還會回到北上廣深工作,還是會一直留在杭州直到買房,甚至是轉行回家。從大三到現在4年的時間,走遍了很多地方,近距離感受了北廣深杭這幾個城市,盡管個人的工作積累和發展並不算好,但也算是趁著年輕到處折騰,見過世面了。

畢業第一年,我所看到的廣州這座城市——記我走過的北上廣深杭(一)

一個互聯網人一年半北漂的經歷和見聞——記我走過的北上廣深杭(二)

我所理解的上海和深圳—記我走過的北上廣深杭(三)

B.  杭州市城市發展與土地利用變遷分析

根據對1986年5月的1∶1萬自然彩色航空照片和1995年11月的1∶3.5萬黑白航空照片的解譯與實地調查,分別獲得了該兩個年份的杭州市區土地利用狀況圖(見圖8.18和圖8.19)。通過對比圖8.17與圖8.18和圖8.19.以及從圖8.20、表8.3和表8.4可以清楚地看出1986~2000年杭州市區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演變歷史。這期間商業與服務業、住宅、公用基礎設施、公共建築、工礦倉儲、交通運輸等6個方面的用地變化情況分別敘述如下。

圖8.18杭州市1995年城市川地狀況航空遙感解譯圖為避免圖面內容負擔過重,圖中地類按表8.1中的2級分類表示

圖8.19杭州市1986年城市用地狀況航空遙感解譯圖為避免圖面內容負擔過重,圖中地類按表8.1中的2級分類表示

表8.3杭州市區1986、1995.2000年土地利用情況對比(2000年:單位.km2

註:*表示1986年沒有影像資料;蕭山區沒有行政區劃界線,建成面積按影像校正獲得。

表8.4杭州市1986~2000年城市建設用地結構變化

註:表中數據不含餘杭區,所指范圍為航片內的范圍,以下如沒有特別指明均為同一含義。

圖8.20杭州市區1986~2000年城市建設用地結構變化直方圖

8.5.2.1商業、服務業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商業與服務業是一個城市發展中最具活力的一個因素,商服用地建設的發展與變遷能夠對一個城市的發展與變遷產生重要影響。航片解譯對比顯示,杭州市區錢塘江以北的5個城區(上城區、下城區、江干區、拱墅區、西湖區)商服用地,1986年總量為3.8907km2,1995年增加到5.9215km2,凈增量為2.0308km2,若包括濱江區及蕭山區則為5.9216km2,與1986年相比增長了55.44%。到2000年又增加到6.3686km2,凈增量為0.4471km2。從1986至2000年的15年間,杭州市區商服用地的平均年增長速率為3.3%。

從圖8.21可見,從1986至1995年,商服用地擴展的土地主要來源於耕地,其次是其他農用地和住宅用地。這期間,商服用地的主要擴展位置在西湖區西部、拱墅區中部及北部、江干區中部及東部、下城區北部、上城區南部。上城區商服用地的增加量為0.2947km2,主要來源於住宅用地、耕地及交通運輸用地的轉化。下城區在其北部增加0.4247km2,絕大多數由耕地轉化而來。江干區商服用地增加量為0.3875km2,也主要由耕地轉化而來。拱墅區增量為0.2935km2,同樣來源於耕地。西湖區商服用地增量為0.4741km2,主要由其他農用地轉化而來。

圖8.21杭州市區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商業、服務業用地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表示地類的面積。橫坐標中地類變遷表示商業、服務業用地由哪一種地類變遷而來(以地類代碼表示,參見表8.1),與地類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變遷的面積,單位為km2。以下相同

1995~2000年,商服用地擴展的土地主要來源於其他農用地,其次是耕地和公用設施用地。在空間分布上,西湖區西部、拱墅區北部及江干區中部擴展相對較多,上城區與下城區僅有零星分布。對於濱江區和蕭山區,這5年商服用地面積變化很小,表明這兩個區雖然從行政區劃角度並入杭州市區,但商業與服務業發展仍較緩慢。

8.5.2.2工礦倉儲建設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杭州市區工礦倉儲用地面積僅次於住宅用地。對比圖8.17、8.18、8.19,可以看出,1986年工礦倉儲用地基本呈帶狀分布,主要沿西湖區的天目山路和拱墅區的莫干山路、和睦路、湖墅北路及上城區的復興大道等兩側分布。在下城區及江干區工礦倉儲用地分布分散,其中下城區用地規模大,而江干區用地規模小而零星。到1995年,市區工礦倉儲用地量在原來基礎上形成新的發展,其主要原因一是原屬蕭山市的濱江區和蕭山區並入杭州市,杭州市行政轄區面積擴大了近1倍;二是隨著城區的擴展工礦倉儲用地也向外發展,尤其是上城區與江干區南部向錢塘江邊擴展、拱墅區向北擴展更為明顯。從1995~2000年,在錢塘江以北地區,工礦倉儲用地發展有所減慢,用地擴展主要發生在江干區南部的錢塘江邊及拱墅區的北部。這5年期間,濱江區及蕭山區工礦倉儲用地擴展明顯大於錢塘江以北地區,尤其濱江區西部及蕭山區中部與南部擴展快,規模大。表明杭州市區工礦倉儲用地呈現出向蕭山區擴展的趨勢。

圖8.22表明,從1986~2000年期間,杭州市區工礦倉儲用地擴展主要是通過佔用耕地和其他農業用地來實現的,其次來源於住宅用地,主要是農村的宅基地。

圖8.22杭州市區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工礦倉儲用地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表示地類的面積。橫坐標中地類變遷表示該業用地由哪一種地類變遷而來

(以地類代碼表示,參見表8.1),與地類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變遷的面積,單位為km2

8.5.2.3公用設施建設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從1986至2000年,杭州市區的公用設施用地增長了32.27%,增加的用地主要來自耕地,其次是住宅用地(舊式住宅和農村宅基地改造)和其他農用地(圖8.23)。圖8.18和8.19顯示,錢塘江以北的5個舊城區,1986年公用設施用地總面積為10.6584km2,其中西湖區就佔8.9116km2。到1995年,這些老城區的公用設施用地如公園、廣場、公用綠地、給排水、供熱供電及環衛等用地面積隨著城區面積的增大而迅速擴大,達到12.3985km2,其中,江干區增長最多,增加0.8771km2。1995~2000年,杭州市各區公用設施用地增長最多的還是江干區,在其南部地區又增加了0.2022km2的公用設施用地。新並入杭州市區的濱江區和蕭山區公用設施用地面積也有較大的增加,但是在總體上這期間的增長速度與1986~1995年相比有所減慢。

圖8.23杭州市區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公用設施用地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表示地類的面積。橫坐標中地類變遷表示用地由哪一種地類變遷而來(以地類代碼表示,參見表8.1),與地類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變遷的面積,單位為km2

8.5.2.4公共建築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1986年,杭州市區公共建築用地主要集中於老城區及其邊緣(見圖8.19),用地類型以大學、中專、中學、科研設計及醫療衛生用地為主。從1986~1995年期間,錢塘江以北5個老城區公共建築用地由7.6336km2增加到11.4077km2,增長了49.4%。新增公共建築用地主要來源於耕地和其他農業用地,其次是由住宅用地和公用設施用地轉化而來的(圖8.24)。

圖8.24杭州市區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公共建築用地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表示地類的面積。橫坐標中地類變遷表示用地由哪一種地類變遷而來來

(以地類代碼表示,參見表8.1),與地類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變遷的面積,單位為km2

從1995至2000年,總體上公共建築用地增加較少,僅西湖區公共建築用地增加較多,達0.566km2,增加的用地主要來自耕地和其他農用地,最主要的新增公共建築用地就是杭州市黃龍體育館用地。

圖8.25杭州市區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住宅用地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表示地類的面積。橫坐標中地類變遷表示用地由哪一種地類變遷而來(以地類代碼表示,參見表8.1),與地類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變遷的面積,單位為km2

8.5.2.5住宅建設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在我國,住宅用地的擴展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最主要特徵之一。表8.3及圖8.20和圖8.25表明,1986~1995年期間杭州市區住宅用地擴展最快,從25.1907km2增加到65.9926km2,平均年增長率10.11%。擴展需要的土地主要來自耕地和其他農用地,其次是交通運輸用地。在這期間,住宅用地擴展以江干區最快,從1986年的6.2468km2增加到1995年的12.1954km2,凈增量達5.9486km2,增長了95.21%,擴展方向主要是向東及北部,增加的絕大多數是通過佔用農業用地而形成的農村宅基地。其次是西湖區,1986年住宅用地為2.8965km2,1995年為4.8161km2,10年增長66.3%,增長的用地絕大部分也是通過耕地和其他農用地的減少實現的。拱墅區住宅用地增長位居第三,從1986年的5.1569km2增長到1995年的7.3846km2,10年間增長43.2%,增長部分主要在拱墅區的中部。下城區住宅用地從1986年的5.9686km2增長到1995年的8.1779km2,10年間增長了30.0%。

從1995~2000年的5年間,杭州市區住宅用地增長了1.86km2,平均年增長速率為0.56%,明顯低於1986~1995年期間,來源仍然以耕地為主。同時,在這期間,隨著城市建設布局的調整,一些工礦企業從市區向郊外遷移,較多的工礦倉儲用地被用於住宅建設。在區域分布上,2000年上城區、下城區的住宅用地面積較1995年略有下降,濱江區、拱墅區、江干區、西湖區、蕭山區的住宅用地繼續增長,其中以西湖區增長最多,由4.8161km2增加到6.4391km2,增加了1.623km2。8.5.2.6交通運輸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交通運輸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大動脈,交通運輸的暢通與否對一個城市的發展起重要作用。圖8.26表明,杭州市區交通運輸用地的增長主要是通過佔用耕地和其他農用地來實現的,也有相當部分是通過舊城區改造從住宅用地轉化而來的。1986年,錢塘江以北5個舊城區的交通運輸用地面積為14.9773km2,占當時城市建設用地的20.53%。市區主幹道路四通八達,街區道路網均勻密布。但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原有交通網已遠不能滿足要求。1995年杭州市區交通運輸用地面積總計為22.5745km2,與1986年相比增長了50.72%。但是錢塘江以北5個舊城區的交通運輸用地總計為15.5706km2,僅比1986年增加了0.5933km2,除西湖區、拱墅區、上城區和下城區的交通運輸用地面積略有增長外,江干區反而有較大幅度下降。這期間,濱江區及蕭山區的交通運輸用地增長較大。

圖8.26杭州市區1986~1995年和1995~2000年交通運輸用地來源(說明見圖8.21)

2000年與1995年相比,錢塘江以北的5個老城區,主要通過舊城改造、道路改造、增設市區高架道路及立交橋等改善交通運輸設施,在總體上市區的交通運輸用地總量基本保持穩定(表8.3和圖8.20),但是在建設用地中的比例從14.79%下降到13.60%。

C. 有沒有杭州房價走勢圖,十年房價走勢怎樣

杭州近10年房價有漲有跌,應該是成U字型,整體是漲的趨勢,今年的鎮前瞎漲的特別厲害。現在在房地產政策的控制下,有下跌的趨勢。

杭州房價走勢圖,十年房價悔宴走勢沒有,近八年的分享一下:

1.房產是有慣性的,不是今天漲,一下到跌,中間都有個平穩期和過渡期。

2.一般每年開春行情都不錯,會往上走

3.每次房價下跌到一定程度,國家要GDP,所以都會出很多政策拉房價起來。

4.短線無法看規律,長線來看,09年到18年,杭州房價從1到了4萬,


杭州房價走勢圖,十年房價走勢沒有,近八年的分享一下:

1.杭州過去八年的房擺放到這里,一張圖看到了杭州的房價是一個U字形的變動,甚至從統計數據上看至今為止杭州的房價依然沒有超過2010年的價位。

2.當然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杭州的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而其實杭州一些區的房子均價已經在御空45000元左右,在杭州六七萬的房價也是稀鬆平常的,然而不可更改的事實是,直到現在為止下沙的部分投資者依然不能回本。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到您。感謝您對商辦網的支持,祝您購房愉快!

D. 10年(2002——2012)杭州市人均居住面積變化情況

根據規劃部門在2010年,杭州將仍然主要是持續的住宅需求,或面積約500萬平方米。目前,杭州(包括餘杭,蕭山)年住宅供應量已超過六百萬平方米,因此,總體杭州住宅小區,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貿易區域結構,供需矛盾突出的區域結構是非常突出的,如供應不足,城市,郊區多餘的,太多的大單位的單位偏少,總價過高的房地產。規劃將緩解這些矛盾,盡可能地從宏觀經濟協調,考慮到土地已經越來越少了杭州市中心未來的土地供應將超出主城,下沙城,適當增加容積率。 2010年,人均居住面積20平方米,每人均24平方米的住宅用地,房屋完成90%以上,人均基本空間的速度和戶均一套房。這意味著,這也需要制定了很多新的房地產。

生活規劃目標: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創建一個環境優美,配套設施,改善居住環境,逐步建立和完善適用於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包括不同層次的人居住在城市住房開發,建設和供電系統。規劃住宅用地的布局,在2006-2010年住宅用地發展方向:主要城市,東部城市,北方的城市和其他地區的主要城市,舊城更新改造,主城的外圍邊緣的地區可以建立一個大型的居住區,近期建設的重點在江南,臨平,下沙三個副城和六個旅遊「城中村」改造的空間。擴展到郊區,已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事實上,在主要城市仍是一個相當數量的土地,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等領域。文化,教育等領域,許多大學搬到大學城,離開空地早就盯上的開發。一些項目已經開始進入發展階段,今日嘉園(浙江財經學院老校區),國楓華盛頓(中國計量,老校區)和等。考慮到一些高校尚未完全搬走了,所有的人都搬出,也將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可供開發的土地,因此也將有一個新的發展熱點。 -

E. 杭州市的城市發展如何呢

雖然杭州的高樓大廈並不是很多,但基礎建設以及城市綠化都很不錯,在裡面多少可以看到上海的影子,給杭州未來的發展增添了很多的動力。尤其是G20高峰會的到來,已經確定2022年亞運會在杭州舉辦,到時候可以更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對於杭州而言會是很好的發展機遇,也能讓它的城市建設再次上升一個新的層次。對於江浙滬第二大城市,城市建設堪比上海,最可惜的是機場不通地鐵,不知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