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乾隆在杭州住在什麼地方
擴展閱讀
北京塔工證怎麼辦理 2024-11-25 17:36:02

乾隆在杭州住在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 2024-08-14 18:43:18

㈠ 紅花會在哪兒囚禁乾隆帝 紅花會囚禁乾隆的地方

紅花會是在杭州附近的六和塔頂囚禁的乾隆帝。當時的陳家洛威逼乾隆與紅花會同盟,恢復原漢族人的天下。但是後來陳家洛還是被城府極深的乾隆帝騙了,不僅僅賠了絕美如仙的香香公主喀絲麗,還險些讓整個紅花會被一窩端。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創作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1955年連載於香港《新晚報》,1980年出版單行本。該小說以清乾隆年間漢人反滿斗爭為背景,圍繞乾隆皇帝與陳家洛二人間奇特的矛盾糾葛而展開,他倆即是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又是不共戴天的仇敵,一個是滿族皇帝,一個是反清組織紅花會的總會主。乾隆簡介
愛新覺羅·弘歷(清高宗,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出生於北京雍親王府(今雍和宮),雍正帝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年號「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和最長壽的皇帝。
陳家洛簡介陳家洛,是金庸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的主人公,在《飛狐外傳》中亦有出場,反清復明組織紅花會的總舵主,清朝大臣陳世倌之子,和乾隆皇帝是同胞兄弟。相貌英俊、談吐風雅、為人謙虛有禮,但最後因誤信親兄乾隆導致反清大業終成泡影,《飛狐外傳》中再次出場,但已心灰意冷,已經沒有了早年的雄心壯志了。

㈡ 清朝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主要到什麼地方

江寧府(今南京市)、蘇州府、杭州府、揚州府。

乾隆帝曾於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

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寧府(今南京市)、蘇州府、杭州府、揚州府,後四次還巡幸了浙江的海寧。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間也曾六次巡視江南。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乾隆帝弘歷相繼下了兩道上諭,講述欲於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點:

一是江浙官員代表軍民紳衿恭請皇上臨幸;

二是大學士、九卿援據經史及聖祖南巡之例,建議允其所請;

三是江浙地廣人稠,應該前去,考察民情戎政,問民疾苦;

四是恭奉母後,游覽名勝,以盡孝心。

(2)乾隆在杭州住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乾隆在南巡中,一面體察民情,一面思考治水方略。第一次(1751年)經過高郵時,他看到「堤岸高於屋,民居疑地窨」。

感嘆到「嗟我水鄉民,生計惟罟霖」。經過車邏壩時,見到車邏壩泄水尤盛,想到淮水歸江,要增加東西灣入江口門,開挖太平河。

第二次南巡時他謀劃抽薪之計,就是要預先降低洪澤湖的水位。「百室求寧」是他的願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淮水入江為急辦工程,先後連續多年,使淮水入江工程達到盛期。

所做的工程有加開董家溝、東西灣三合土滾水壩、開挖太平河、建壁虎二橋、建金灣新壩、降低各壩閘、加寬河道等等。

終於使歸江口門達到107丈(342米),比康熙時翻了將近一倍,使歸江河道具備了排泄淮水的價值,奠定了淮水由里下河歸海轉向歸江的局勢,無疑對減輕里下河水患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時,乾隆實施了他的所謂「抽薪之計」,就是修訂水情調度水則,減少淮水排向揚州的泄量,令河臣恪守此法,終於使里下河贏來20年左右的時間不被水淹。

後來乾隆聽說淮揚運河,好久沒有挑浚,河床逐漸淤高,不僅有礙漕運船隻航行,水大之年還致泛濫,遂傳喻兩江總督高晉、總河薩載,逐段查看測量,要他們一面組織開挖,一面上報,「不可有惜費之見,致有貽誤」。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乾隆下江南並非為遊山玩水:了解水患 興修水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乾隆帝南巡

㈢ 乾隆帝並非皇家正統,而是浙江海寧陳閣老的兒子

對於尋常百姓來說,究竟出生在什麼地方也許並不是十分重要,然而對於乾隆皇帝來說,這卻非同尋常,因為他的出生地直接關繫到他的生母是誰,而這又與乾隆帝的身世密切關聯。

關於乾隆帝身世的問題還有一個讓人震驚的傳說,即他是浙江海寧陳閣老的兒子。浙江海寧縣在清朝時屬杭州府,是濱臨海邊的一個小縣,海寧地方雖小,卻因為在這里能看到氣勢磅礴的海潮而聞名於世。相傳,康熙年間皇四子胤G與朝中大臣來自海寧的陳大倌,也稱陳閣老,關系很好,兩家往來密切。這一年,恰好雍親王和陳閣老的兩家夫人分別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不過,陳夫人如願生的了個白胖小子,王妃卻生下了一個女兒。某日,雍親王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上下個個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變成了個小丫頭。雍親王之所以換陳家孩子,是因他在爭奪皇位中,與諸兄弟勢均力敵,但是自己只有一子,且柔弱無用不為皇父所愛,因此他覺得自己在這一點上處於下風,有必要彌補這一缺憾,這才有換子的想法。

那換入皇宮的胖小子據說就是乾隆皇帝,這種說法不知產生於何時,但在民間流傳相當廣泛,並且故事越說越真。民間甚至傳說,乾隆登基後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親生母親,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的私家園林,這是明顯的假公濟私,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有一本晚晴文人天嘏寫的野史,叫《清代外史》,這位作者在書中還進一步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 *** 。乾隆的確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

小說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寧人,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有聲有色地寫道陳世倌的小孩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傳說這么多,傳聞這么廣,那麼乾隆帝究竟是不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呢?有人對這種說法的前前後後進行了考證,發現了一些問題。從雍正帝方面看,根據清室家譜《玉蝶》記載,弘歷誕生以前,雍正帝雖然長子、次子早亡,但第三子已經8歲,另一個王妃過了三個月又添了一個兒子,因此,根本沒有必要偷換他人之子。再說,當時雍正帝年僅34歲,還有生育能力,也沒有必要這個。退一步說,那時的雍正帝自己能不能登上皇位還在兩可之間,他又憑什麼知道陳家的兒子就是大富大貴之人,還就能討得父皇歡心呢。再說,假設就是為了爭奪帝位,偷換了一個 *** 之子,以雍正帝的心機也斷不會把皇位傳給他,讓他穩坐大清江山,這種說法無疑把歷史簡化了。從陳家方面看,更無這種可能,據考證,當時陳大倌並不在京城任官,即使夫人生下了一個孩子,也不可能被雍正帝掉包。

其實,乾隆帝與陳閣老屬於正常的君臣關系,根本沒有傳說的那麼神乎其神。事實上陳閣老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擔任內閣大學士後不久,就因為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了,當時乾隆帝當面痛斥他無參贊之能,多卑煩之節,綸扉重地,實不稱職,如此不留情面,哪有半點父子之情。

根據檔案記載,乾隆六下江南,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浙江海寧是一個偏僻的小縣,當時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住宅實際還有幾里路遠,乾隆帝前後共在陳家住過四次,從未召見過陳家子孫,那麼傳說探望親生父母的事也就更加無從說起了。

不過,此說法之所以會在民間如此盛行,原因倒是可以說個二三。首先,海寧陳家當時確實十分顯赫,曾經,位居宰相者三,康熙朝更有陳家三人同榜的榮譽,如此顯赫之族自然格外引人注意,也難免為好事者所熱論。其次,乾隆帝六下江南,曾四次駕幸海寧陳家,在封建社會這是何等榮耀,也自然惹人遐想。其三,主要還在於早先這種說法迎合了漢族士大夫對滿清的仇視以及醜化的心理,與民間 *** 反滿情緒的高漲密切相關,比如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時間,正是晚晴末年。最後,文人們的著書立說,對這種說法的傳說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過,至今海寧換子說仍然深入人心,也仍被許多人所津津樂道。

㈣ 乾隆一生六次到達江南,一般都會住在什麼地方

一般來說,乾隆下江南都是住在修建的行宮里,而且修建的行宮大部分都比較奢華,這也符合乾隆好大喜功的人物性格。如果說大清哪個帝王命最好的的話,那麼一定是非乾隆莫屬。他順順當當的就繼承了大統,而且這個時期的大清可以說是國富民強,他爺爺為他開疆拓土,他爹為他充盈國庫,所以乾隆算是趕上了好時候。正是因為這會大清正處於盛世,所以乾隆才能這么肆無忌憚的吃喝玩樂。

康熙下江南雖然也會修建行宮,但是他居住在官員家裡得時候比較多,這也就避免了一些開銷。但是乾隆這個大豬蹄子可沒有他祖父那麼節儉,乾隆下江南一般都是住在行宮里,所以每次乾隆下江南都得先為他修建行宮。大興土木是一件很勞民傷財的事情,但是乾隆喜歡,所以底下的官員只好照做,從一點看,乾隆真的沒有康熙那麼節儉和體恤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