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哪裡有出租大鼓的價格
擴展閱讀
深圳哪裡能買到硅膠墊 2025-01-13 19:40:38

杭州哪裡有出租大鼓的價格

發布時間: 2024-09-28 19:21:49

㈠ 跪求杭州過年風俗

老杭州過年的娛樂活動大致有鑼鼓、紙鳶、龍燈和花爆。所謂鑼鼓又稱年鑼鼓,在大鑼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鑼和竹板。年鑼鼓在正月初五之內,多為商家所用,另外,年鑼鼓還有為其它娛樂活動喧染助興的功能。杭州人對各式年鑼鼓有自己的說法:只聞其聲不聞其詞的取名為元宵鼓、招財鼓、雨夾雪和七五三;既聞其聲又聽其詞的叫做十番、風雲會和絲弦鑼鼓;既無節奏又無言詞的杭州人統稱為亂劈柴。

所謂紙鳶就是「鷂兒」。鷂兒用細竹為骨,製成飛禽形狀,用紙或絹粘在上面,穿上線迎風放飛。杭州人向來心靈手巧,鷂兒的形狀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還有以竹為笛,把它綁在鷂兒的頭上,使風聲入笛,其聲如箏,這種類型的鷂兒才是風箏。另外,過去杭州人還別出新裁地用很長的紙條,粘在小竹圈上,套在線中,等到鷂兒放到高處,將竹圈和紙條附線迎風而上,被杭州人稱作燈鷂。

龍燈的涵義比較寬泛,說小了它是用紙或絹蒙成各種形狀,能夠為燃燭避風的燈罩;說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燈會的統稱。老底子杭州的船燈,一般以細木為骨,紮成船的形狀,再蒙上皮紙或嵌上玻璃;還有馬兒燈,用細竹紮成馬的形狀,但沒有四條腿,用紙糊上,分為前後兩截,每截當中點燃一支蠟燭,分別系在兒童前後身上,象騎馬的樣子;再有走馬燈,燈中豎以麥秸,秸下插在細釘當中,燈的上面是紙制的風車,四邊掛著紙剪的人和馬,用燭煙驅動風車,旋轉燈上的人馬。走馬燈和船燈,只能懸掛不能行動,而其他形狀的燈則可以隨龍燈大隊一起喧鬧於大街小巷之間。

花爆就是煙花和爆竹。最大的稱焰火,要在空曠處搭架引放,以看煙花流熒為主,一般為州府或公署張揚政績或喧染喜慶之事時所為;其次是花筒,小大由之,老少咸宜,點燃後既聽其聲又觀其形;再次是炮杖,尤為少兒所喜,燃放後只為聽其驚心動魄的一響。那時候杭州百姓燃放的花爆,多為花筒,比較著名的有在木盆中施放的金盆鬧月、在池塘河溪中施放的水老鼠,以及不受地形限制,各到各處都可施放的九龍取水、二龍戲珠、白鵝生蛋、老鸛彈霞等等。

一方水土釀就一方習俗。老杭州的過年習俗,反映了杭州人隨緣、達觀、仗義、機敏、幽默以及熱愛生活、知書識禮、樂趣自取的一方民風,這實在是杭州人的福氣。

㈡ 杭州人過春節究竟有哪些習俗

杭州人過年的習俗 -------------------------------------------------------------------------------- 從錢王定都臨安算起,杭州人過年少說也有千把年的歷史了。至於杭州人的過年習俗,說來話長,在特定的地域環境和文化背景下,濃郁的古都遺風和淳厚的文化氛圍滄桑般地溶入喜慶、歡快、團聚、祥和的氣氛當中。 吃是過年的一項重要內容。農歷臘月初八,也稱臘八日,杭州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蓮子、棗子、芡實、桂圓和荔枝做成臘八粥,並饋贈親友,這是杭州人過年的前奏。這碗粥起源於南宋寺廟,原本為僧家齋供用品,稱之為「七寶五味粥」。 知從何時起,這碗著名的稀飯,從寺廟流傳到民間,把僧俗攪和在一起,並逐漸形成了杭州人臘八日燒八寺香的習俗。八寺有上八寺和下八寺之分,上八寺為城隍山的海會寺;嚴觀巷的開元寺;靈壽寺巷的義烏寺;羊市街的靈芝寺;清泰門的長慶寺;馬坡巷的惠林寺;橫河橋的保國寺;馬市街的佛惠寺。其中義烏寺原名為靈壽寺,明代戚繼光抵禦倭寇,曾招義烏兵駐扎在靈壽寺,杭州人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改靈壽寺為義烏寺。下八寺為艮山門內的定香寺;華藏寺巷的華藏寺;王馬巷的白衣寺;貫橋的法--輪寺;永福寺巷的永福寺;竹竿巷的天長寺;獅虎橋的祥符寺;忠清巷的白蓮花寺。撇開戰亂和朝代更疊,通過上八寺到下八寺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杭州由東南向西北延伸和發展的脈絡。過年時節杭州香火旺,除了宗教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避難功能。早先杭州有句揶揄躲債人的老話,叫做「年廿七,勿著急;年廿八,想辦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見面,初一見面拱拱手。」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裡一般都備有幾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鯗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長生果;黃菱肉、藕、荸薺、紅棗四物並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話藕的諧音為有,黃菱肉形似元寶,音形相加等於有富。 拜年祝福是過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大年初一,杭州先民開門頭一件事就是放炮杖,俗稱開門炮,張帖「開門大吉」,然後拜天地神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再然後按輩分家人行拜年禮。比較有趣的是親朋好友之間的相互拜年,需要手持名片,古稱「飛片」,上面寫有造訪者家中全體男士按輩分排序的姓名,如某某率子侄某某,孫侄某某,曾孫某某之類,片章節附註某處,老話叫注地腳。有些文墨的家庭或小康富貴之家,新年伊始,家中必備題有「題鳳」或「留芳」兩字的專用記名本,記其親屬或飛片;記事本的上首四欄是主人為討吉利自己填寫的,第一是壽百齡老太爺,家住百歲坊巷;第二是富有餘老爺,家住元寶街;第三是貴無極大人,家住大學士牌樓;第四是福照鄰老爺,家住五福樓。造訪者雖是杜撰,好在杭州確有其地名可供陪襯。現在看來,這類拜年祝福的風氣,已顯得過於迂腐和悖時,只有敬老愛幼的純朴民風和歷史延續的地名,還留下一點點過去拜年祝福的痕跡。 過去杭州可供人遊玩娛樂的場所,只能用「螺螄殼里做道場」來形容。杭州百姓終年勞作,只有過年才有閑暇。雖說「錢塘自古繁華」,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參差十萬人家」新年公認的游樂的場所只有城隍山和梅花碑兩處。以至新年期間,杭州人親朋好友相見,必問城隍山去過沒有?梅花碑去過沒有?當時的城隍山,山徑兩邊一面是廟宇道觀,一邊為商家店鋪,其中以茶坊為最多,著名的有放懷樓、景江樓、見滄樓、望江樓、映山居和紫雲軒,茶仿器具精巧雅緻,陳設典雅,廊檐高懸五色景燈,各處茶坊賣茶之外,還佐以各式茶點小吃,城隍山的蓑衣餅就是其中的一絕。蓑衣餅也叫千層餅,用麥粉和油加糖製成,蒙茸如蓑衣,其色如雛雞,油而不膩,鬆脆可口,入口即化。到如今,當時著名的茶坊酒肆,早已灰飛堙滅,唯有蓑衣餅還在城隍山佔有一席之地,歷久而不衰。 梅花碑在佑勝觀路以南,這里是南宋德壽宮的遺址,宋元更替以後,德壽宮僅存梅花石刻碑一塊,於是宮名淪落成碑名,碑名再衍化為地名。梅花碑高一丈有餘,為當時名家所畫,據傳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真碑被搬到北京,留下一塊贗品糊弄杭州百姓。清時,梅花碑東面為織造衙門,西面為育嬰堂和觀梅古社,兩邊街廣路闊,南北不過數百米,平時醫卜星相、糖色果點、各式攤販雲集,新年裡更有賣藝者、說大書者、唱大戲者加入其中,摩肩擦踵,熱鬧非凡。民國後,織造衙門改為行政公署;在城站和旗營即現在的龍翔橋設立了兩個戲院;湖濱和龍翔橋一帶的旗營城牆被拆除後,舊址被開辟成公園,西湖少了一道屏障,杭州多了一塊綠地,於是喜歡風景者,逛湖濱、盪西湖、穿梭在蘇白兩堤;愛熱鬧者,去戲院,趕廟會,各得其所。此後新年裡城隍山、梅花碑去過沒有之類的寒喧,漸次從杭州人的言語里消失了。 老杭州過年的娛樂活動大致有鑼鼓、紙鳶、龍燈和花爆。所謂鑼鼓又稱年鑼鼓,在大鑼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鑼和竹板。年鑼鼓在正月初五之內,多為商家所用,另外,年鑼鼓還有為其它娛樂活動喧染助興的功能。杭州人對各式年鑼鼓有自己的說法:只聞其聲不聞其詞的取名為元宵鼓、招財鼓、雨夾雪和七五三;既聞其聲又聽其詞的叫做十番、風雲會和絲弦鑼鼓;既無節奏又無言詞的杭州人統稱為亂劈柴。 所謂紙鳶就是「鷂兒」。鷂兒用細竹為骨,製成飛禽形狀,用紙或絹粘在上面,穿上線迎風放飛。杭州人向來心靈手巧,鷂兒的形狀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還有以竹為笛,把它綁在鷂兒的頭上,使風聲入笛,其聲如箏,這種類型的鷂兒才是風箏。另外,過去杭州人還別出新裁地用很長的紙條,粘在小竹圈上,套在線中,等到鷂兒放到高處,將竹圈和紙條附線迎風而上,被杭州人稱作燈鷂。 龍燈的涵義比較寬泛,說小了它是用紙或絹蒙成各種形狀,能夠為燃燭避風的燈罩;說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燈會的統稱。老底子杭州的船燈,一般以細木為骨,紮成船的形狀,再蒙上皮紙或嵌上玻璃;還有馬兒燈,用細竹紮成馬的形狀,但沒有四條腿,用紙糊上,分為前後兩截,每截當中點燃一支蠟燭,分別系在兒童前後身上,象騎馬的樣子;再有走馬燈,燈中豎以麥秸,秸下插在細釘當中,燈的上面是紙制的風車,四邊掛著紙剪的人和馬,用燭煙驅動風車,旋轉燈上的人馬。走馬燈和船燈,只能懸掛不能行動,而其他形狀的燈則可以隨龍燈大隊一起喧鬧於大街小巷之間。 花爆就是煙花和爆竹。最大的稱焰火,要在空曠處搭架引放,以看煙花流熒為主,一般為州府或公署張揚政績或喧染喜慶之事時所為;其次是花筒,小大由之,老少咸宜,點燃後既聽其聲又觀其形;再次是炮杖,尤為少兒所喜,燃放後只為聽其驚心動魄的一響。那時候杭州百姓燃放的花爆,多為花筒,比較著名的有在木盆中施放的金盆鬧月、在池塘河溪中施放的水老鼠,以及不受地形限制,各到各處都可施放的九龍取水、二龍戲珠、白鵝生蛋、老鸛彈霞等等。 一方水土釀就一方習俗。老杭州的過年習俗,反映了杭州人隨緣、達觀、仗義、機敏、幽默以及熱愛生活、知書識禮、樂趣自取的一方民風,這實在是杭州人的福氣。

㈢ 求杭州鼓樓的詳細資料。越多越好。謝謝

鼓樓位於吳山東面,南接十五奎巷,北臨大井巷,東迎中河路,西靠伍公山,是清河坊歷史街區東南面的起始點。鼓樓古代為濱海敵樓,始建於五代時期的南朝,距今約1400年左右,先後名為新城戌,朝天門,拱北樓,來遠樓,鎮海樓,民間俗稱鼓樓。
隋開皇九年,隋文帝楊堅平陳,罷郡置州,始有杭州之名,而此地也被命名為新城成,五代吳越時唐末藩鎮割據,戰亂頻繁出於軍事和政治經濟上的需要,錢繆多次拓展和營建杭州城,並在隋城基礎上築杭州羅城,周七十里共建十座城門,就將新城戌改建為朝天門,元大德三年間 (1299年),經重新修建,改朝天門為拱北樓,大書法家趙孟頷還為此提《上拱北樓詩人明代後期由參政徐本改名為鎮海樓。
正德年間,因日本沒落武士和浪人侵略浙江沿海,威脅杭城,故於鎮海樓置大鍾一座,大小鼓九隻,作為報警報時之用,嘉靖三十五年(1563年), 浙閩總督胡宗憲為防禦倭寇侵攏重建鎮海樓,並請當時的大文學家徐文長撰寫《鎮海樓記》,勒古立碑於鼓樓。鼓樓直至於「文革」時期被拆除。2001年,杭州市為創建「文化名城」,決定重建鼓樓,並列為杭州市2001年重點工程之一。 重建後的鼓樓單體佔地 865平方米,建築面積1046平方米,高19.47米,其中,城基內展覽廳260平方米,仿照明代鼓樓建築形式,採用五開間,二重檐歇山頂風格,木斗拱裝飾。屋面仿古結構,黑色亞光琉璃瓦,古門窗。城牆為復制原城牆,牆體為清水牆。
為保護原有城牆遺址,鼓樓城基部分採用「抬」的辦法,並充分利用架空的鼓樓城牆牆基,展示鼓樓城牆遺址。重建的古樓已經成為了杭州的標志性建築,與吳山西面的城隍閣遙相呼應。現在的鼓樓底層為展示廳,主要用於戰士從鼓樓遺址中發現的文物 古磚 介紹其歷史沿革的有關資料 ,巨幅東陽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鼓樓形勝圖》安裝在展示廳上方。二樓為朱挺,安置一鍾九鼓,重現當年鍾鼓齊鳴的情景。群鼓中的大鼓直徑達兩米,世紀平安鍾被飯防禦觀景台上,可供遊客擊鼓鳴鍾以助游興,引發思古之幽情。

鼓樓作為杭州歷史的一個標志,有著1400多年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鼓樓位於吳山東側,是清河坊歷史街區東南面的起始點,以及南宋御街中山路的南起始點。

 鼓樓趣名

鼓樓始建於五代時期的南朝,延續至今,在不同的朝代有著其特定的名字。「新城戍」、「朝天門」、「拱北樓」、「來遠樓」、「鎮海樓」,每個名字都有其特定的緣由。

歷史上的鼓樓對於每個朝代都有著其十分重要的意義,這里曾有包括由洛陽民間工藝大師製作的一面直徑達1.5米的大鼓、八面直徑為1米的小鼓,重達2.1噸的「四季平安」鍾和長11.8米、高2.2米的東陽木雕<<清明上河圖>>等寶物。

在千年之間,鼓樓曾多次經歷毀滅性的打擊,但是每次重建都會留有碑文以此來紀念和告知後人,最後一次重建是在2001年,杭州市為提升城市底蘊,決定重建鼓樓,並列為杭州市當年重點工程。雖然此時看見的鼓樓已經不是最初的樣貌,但是仿古的明代鼓樓樣式已經可以看得出鼓樓的風姿神韻。

杭州鼓樓,原名朝天門,元代時改名拱北樓,明洪武八年再改稱鎮海樓,並重置鼓、漏、新鍾等器物,清末時,改稱鼓樓。千年的鼓樓曾是杭州人集合會聚、傳播信息的通衢之處。明嘉靖年間,胡宗憲總督直、浙、閩軍務時,重建鎮海樓,樓成後,按常情應由主持人寫「記」,但胡安不下心,恰好紹興師爺徐文長在場,於是請之代筆。記成後胡宗憲很滿意,以220兩銀子作「潤筆」,起初徐渭不敢收如此厚酬,當胡一再申述「我缺記,君缺屋,各得其所」後,徐才以此酬「在城東南購地十畝,造屋22間……」,就這樣「青藤書屋」從無到有,而同時《鎮海樓記》成了胡宗憲撰。

順治三年時,巡撫張存仁與明兵夾江對壘。大戰在即,兵丁張榮到鼓樓前的名相士方進處算命,方進說他:「二月初二當死於兵。」據《蚓庵瑣語》載:「榮懼,盜馬而逃,為邏者所獲。存仁訊之,榮據實以告。」於是,將方進逮衙審訊,問他:「你說張榮今日當死,那你自己呢?」方進說:「我命不該死。」又問他為什麼?方進又說:「律法只有打三十大板、枷三個月的條款。」張巡撫說:「我偏不打汝……」而同時張榮在鼓樓的門樓示眾,以警戒忘了職責的逃兵。

天順年間的一天,鎮海樓下貼出一首「七絕」:「昨夜和步撥船來,才過蘭江晚釣台。今日浙江樓上望,半千里路似飛來。」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省試剛過,這是一位考生寫的。他是東陽人,叫盧楷,有文才,但在考期將臨近時被仇家誣陷,身處囹圄,直到八月初六日晚才得開釋,省試在即,連夜雇船赴省趕考,而且居然考中了,大家都認為是神靈保佑,於是寫詩抒發一下情懷。此事後被傳為鼓樓佳話。

鼓樓於1970年拆去,但半堵斷壁尚在。2001年起著手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