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過去的杭州叫什麼
擴展閱讀
上海煙怎麼樣 2025-01-11 17:39:06
北京大學的牌子在哪裡 2025-01-11 17:38:56
福州哪裡有拼圖 2025-01-11 17:38:19

過去的杭州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4-11-12 08:28:20

Ⅰ 「汴州」和「杭州」分別指哪兩個朝代的都城

汴州(今開封),做過夏朝、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朝等朝代的都城,杭州做過南宋的都城。

1、後梁

後梁(907年—923年),即梁朝,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實行兩京制,東都開封(今河南開封),西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溫開國之前就長期與後唐前身即河東的晉國爭霸直至亡國,共歷三帝,前後17年。因為皇帝姓朱,為與南北朝時的南梁相區別,故又稱朱梁。

2、後晉

後晉(公元936年—公元947年)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朝代,從公元936年後晉高祖石敬瑭滅後唐開國,到契丹947年滅後晉,一共經歷了兩帝,十二年,另別稱為石晉,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後遷都開封(今河南開封)。

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夏,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在契丹扶持下於太原登基稱帝,國號為晉,史稱後晉。

不久攻入洛陽,滅後唐,石敬瑭割地稱兒的做法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包括他自己過去的親信。石敬瑭死時,立侄石重貴為繼承人。

登基後,石重貴決定漸漸脫離對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稱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公元944年契丹伐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戰,互有勝負。

公元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貴親征,再次戰敗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後晉重臣杜重威降契丹,這樣後晉的主力就喪失了。

石重貴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虜到契丹。後晉覆滅。後晉亡後,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

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兩省,山西、陝西的大部,河北、寧夏、湖北、江蘇、安徽的一部分。

3、北宋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改元建隆。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

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4、金朝

金朝(1115年-1234年),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一百二十年。

天慶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

天會八年(1130年),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

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5、南宋

南宋(1127-1279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北宋覆亡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與北宋統稱為宋朝,共傳五世九帝,享國一百五十二年。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倖免於難,定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建廟稱帝,國號仍為宋,史稱南宋。

公元1138年,宋室遷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金國幾度南下都未能消滅南宋,南宋北伐皆無功而返,南宋和金國形成對峙局面。

公元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雙方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南宋中後期政府腐敗,奸臣輩出,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草原建立大蒙古國,公元1211年開始大舉南侵進攻金朝。公元1218年滅西遼,公元1227年滅西夏,公元1234年滅金。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拚死抵抗,直到1276年臨安府被攻佔,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陸秀夫背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亡,南宋覆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杭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後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後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宋

Ⅱ 南宋都城為什麼把杭州叫做臨安呢

南宋都城之所以把杭州叫成臨安的原因是,希望得到和平,因為臨安臨安就是臨時安定的意思,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南宋政權的昏庸,以為靠妥協就能得到和平,但妥協從來不會有和平,

Ⅲ 誰知道中國城市的別名比如上海叫申城,深圳叫鵬城

杭州--杭城
寧波--甬城
溫州--鹿城
紹興--越城

嘉興--秀城
湖州--湖城
金華--婺城
衢州--柯城

麗水--蓮城
舟山--島城
濟南--泉城
大慶/東營--油城

南京--石城
常州--龍城
徐州--彭城
潮州--鳳城

上海--申城
成都--蓉城
平頂山--鷹城
蚌埠--珠城

福州--榕城
廣州--羊城 花城
深圳--鵬城
東莞--莞城

哈爾濱--冰城
長春--春城
吉林市--江城
樟城--南昌

十堰--車城
青島—島城
煙台—港城
重慶--山城

武漢--江城
長沙-星城
湘潭-蓮城
洛陽-花城

鄭州-綠城
安慶--宜城
太原--龍城
柳州--龍城
南昌--洪城

南寧 ——邕城
西安--古城 唐城 漢城
常德---柳城

北京--首都
鞍山-鋼都
自貢-鹽都
撫順-煤都
重慶-霧都
景德鎮--瓷都

中國城市趣味別名大全 [閱讀:1703]

濟南:泉城、一城山水半城湖

青島:島城

濰坊:風箏城

煙台:葡萄酒城

威海:海上花園城

日照:歐亞大陸(又一)橋頭堡

德州:九達天衢、神京門戶

臨沂:齊魯之襟喉

壽光:蔬菜之鄉、鹽都

萊陽:梨鄉

萊州:膠東糧倉

蓬萊:人間仙景

招遠:金城天府、銀絲之鄉

曲阜:孔子之鄉、禮儀之都

文登:天福勝地

乳山:金嶺銀灘

樂陵:棗鄉

濱州:渤海明珠

荷澤:書畫之鄉、武術之鄉、戲曲之鄉、牡丹城

聊城:鳳凰城、江北都會

六安:皋城

北京:燕京、京師

天津:津沽、津門、九河下梢、河海要沖。

石家莊:燕晉咽喉

張家口:京師門戶、京都鎖鑰、塞上皮都

保定:北京南大門

滄州:武術之鄉

衡水:水陸碼頭
辛集:直隸一集

晉州:河北棉鄉、冀中寶地

鹿泉:山水甲恆(恆山)南

遵化:三山兩川

豐南:潤澤豐美

遷安:鐵遷安、北遷南宣

涿州:天下第一州

泊頭:梨棗之鄉、中國鴨梨第一鄉

霸州:冀中金三角

太原:煤鐵之鄉

大同:煤城、煤海

陽泉:黑(無煙煤)白(鋁礬土)黃(硫鐵礦)城

晉城:黑色寶庫

介休:三賢故里

臨汾:膏脂之地、棉麥之鄉、黃土高原花果城

霍州:中州重鎮、河東屏障、物華天寶數霍州

運城:三藩都會

河津:古耿王都

呼和浩特:青色之城

包頭:鹿城、草原鋼城

烏海:烏金之海、塞外煤都

臨河(巴彥卓爾):塞上糧倉

錫林浩特:高原之城

二連浩特:幻景之城、祖國北大門、陸地港、恐龍之鄉

通遼:富饒的土地

霍林郭勒:美食之河、草原煤城

烏蘭浩特:紅色的城市

牙克石:被沖毀的河岸

扎蘭屯:塞外蘇杭、內蒙小杭州

大連:足球城

鞍山:鋼都

撫順:煤都
本溪:煤鐵之城

丹東:紅色東方之城

阜新:煤海(過去的稱謂)

營口:東方貿易良港

瓦房店:蘋果之鄉、軸承之鄉、金剛石基地

海城:蘋果之鄉

長春:汽車城、塞北春城、電影城、森林之城

吉林:沿江的地方、船廠、化工城

遼源:吉林煤城

白山:立體資源寶庫

榆樹:大豆之鄉、東北糧倉

舒蘭:果實之城

梅河口:立體寶庫、魚米之鄉

洮南:千年古城、百年府縣

大安:魚米之鄉、駿馬之鄉

延吉:歌舞之鄉、北國足球之鄉

圖們:萬水之源

敦化:千年古都百年縣

琿春:雞鳴聞三國,犬吠驚三疆

和龍:兩山夾一江

哈爾濱:北方音樂之城、冰城、曬魚網的場子

齊齊哈爾:鶴城、天然牧場

大慶:石油城

伊春:林都、紅松故鄉

牡丹江:小江南、衛生城

富錦:江邊崗地、魚米之鄉

同江:老屋

穆棱:百里金川

五大連池:天然火山公園

安達:奶牛之鄉、填不滿的安達站

東港:魚米之鄉

燈塔:北國魚米之鄉

上海:不夜城

南京:六朝古都、石頭城、金陵、鍾山龍盤,古城虎踞、

徐州:彭城

連雲港:淮口巨鎮、東南名郡、歐亞大陸橋頭堡

揚州:蕪城

常州:中吳要輔

無錫:小上海
蘇州:姑蘇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泰州:漢唐古郡、淮海名區

儀征:風物淮南第一洲

興化:水鄉、鍋底窪

靖江:蘇北小江南

丹陽:江南文物之邦

句容:南京東南門戶

江陰:延陵古邑、春申舊封

宜興:中國陶都、洞天世界

常熟:水鄉

崑山:鹿城

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武林、絲綢之府

溫州:鹿城

紹興:蠡城

嘉興:絲綢之府、水鄉澤國、魚米之鄉

湖州:絲綢之府、魚米之鄉

衢州:柯城

舟山:千島之城、祖國漁都

富陽:魚米之鄉、文化之邦

餘杭:絲綢之府、魚米之鄉、花果之地、文物之邦

慈溪:浙江棉庫糧倉

嵊州:越劇故鄉

海寧:皮具之都、潮城

平湖:金平湖

東陽:百工之鄉、人才市

義烏:小商品城、糖鄉

永康:五金城

江山:東南鎖鑰、入閩咽喉

合肥:淮右襟喉、江南齒唇,江南之首,中原之喉

淮北:淮北煤城

亳州:中華葯都

蕪湖:鳩江

馬鞍山:江南鋼城

銅陵:江南銅都

蚌埠:珠城

黃山:徽州(長白自加)

滁州:皖東門戶

桐城:七省通衢
福州:溫泉城、花果魚米之鄉、三山、榕城

廈門:鷺島、鷺江

莆田:荔城、田徑之鄉、僑鄉、戲曲之鄉、鞋城

泉州:鯉城、刺桐城

漳州:薌城、花果之鄉、華僑之鄉、水仙花之鄉

南平:理學之邦、綠色寶庫

龍岩:金山銀水

福清:玉融

永安:燕江、燕城

石獅:閩南明珠、服裝城

晉江:僑鄉、海濱鄒魯

邵武:鐵城、武夷山下一明珠

建甌:金甌寶地、綠色金庫

建陽:潭城之城、潭陽

漳平:金山銀水綠寶

福安:韓城

武夷山:世界生物之窗

南昌:灌嬰城、灌城、英雄城

景德鎮:瓷都

萍鄉:江南煤城

九江:潯陽、九省通衢、江州

上饒:豫章第一門戶

德興:百里林區、綠色寶庫

宜春:湖贛孔道、吳楚咽喉

豐城:劍邑、煤海糧倉金豐城

樟樹:葯都、酒鄉、鹽化城

撫州:才子之鄉

井岡山:革命搖籃

瑞金:紅色首都
鄭州:鐵路心臟、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二七名城

開封:七朝古都

洛陽:九朝古都、牡丹城

安陽:豫北門戶

許昌:煙城

南陽:宛城 南都帝鄉

鞏義:東都鎖鑰、河南第一縣

滎陽:東京襟帶、三秦咽喉

登封:文物之鄉

禹州:天下名都

靈寶:金城、果鄉

駐馬店:交通要塞、豫南重鎮

武漢:九省通衢、火爐 江城 東方芝加哥

黃石:十里鋼城,百里礦山

十堰:汽車城

宜昌:三峽門戶、川鄂咽喉

荊州:三楚名鎮

襄樊:四省通衢

荊門:荊楚門戶

隨州:湖北糧倉、漢襄咽喉、荊豫要沖、鄂北重鎮

仙桃:江漢明珠、鄂中寶地

天門:三鄉寶地

丹江口:江漢明珠

當陽:魚米之鄉

石首:魚米之鄉

老河口:漢水明珠

棗陽:帝鄉

宜城:八省通衢

咸寧:桂花之鄉、楠竹之鄉、茶葉之鄉、

赤壁:竹鄉、茶鄉、麻鄉、魚米之鄉、千年古縣,楚天新市

武穴:鄂東門戶

紅安:將軍縣

羅田:板栗之鄉

長沙:星城、湘綉之鄉

湘潭:錳都

衡陽:湖南門戶

益陽:竹城

郴州:湘南勝地、湖南明珠

懷化:油茶之鄉

瀏陽;花炮之鄉

醴陵:瓷城、湘東門戶

湘鄉:龍城

常寧:油茶之鄉、有色金屬之鄉

臨湘:湘北門戶

津市:九澧門戶、湘北明珠

沅江:魚米之鄉、水鄉橘城

資興:江南煤田

冷水江:世界銻都

洪江:小南京

信陽:淮河第一城、楚頭豫尾

威遠:婆城

安國:葯都

太原:龍城、霸府、中原北門、四塞之地

長治:"與天同黨"
吉林:"江城"或"北國江城"

邯鄲:"冀南明珠",「中原糧倉

撫順:昔日煤都

大同:煤都

鄂爾多斯:以後的煤都

西安:十三朝故都帝王之州

漢中:天漢西北小江南

廣元:女皇故里

廣州:羊城、花城、五羊城

深圳:鵬城

珠海:百島之城

汕頭:酡島、華南要沖、粵東門戶、僑鄉

韶關:綠色寶庫、有色金屬之鄉

茂名:南方油城(過去)

惠州:鵝城

樂昌:廣東北大門

南雄:恐龍之鄉、黃煙之鄉、革命之鄉

南寧:綠色城市、花園城市

柳州:龍城、桂中商埠

桂林:山水甲天下

梧州:水上門戶

貴港:糖城、荷城

憑祥:祖國南大門

玉林:嶺南都會、自行車之鄉

北流:荔枝之鄉、陶瓷之鄉、水泥之鄉、泥水(建築業)之鄉

百色:鵝城、鳳凰城
瓊山:瓊州第一縣

文昌:文化之鄉、椰子之鄉、排球之鄉

化州:橘鄉

成都:錦城、芙蓉城

自貢:鹽都、恐龍之鄉

攀枝花:富甲天下聚寶盆、釩鈦之都

瀘州:酒城

綿陽:劍門鎖鑰、蜀道咽喉

內江;甜城

遂寧:東川巨邑、川中重鎮、小成都、紡織城

南充:絲綢之鄉、川北重鎮

宜賓:萬里長江第一城、名酒之都、戎城

彭州:蜀中膏脂、天府金盆

邛崍:天府南來第一州

廣漢:川西明珠

綿竹:小成都

江油:小成都、水泥之鄉

簡陽:天府雄州

閬中:江山奇秀聞天下

萬源:秦川鎖鑰

雅安:雨城、川藏門戶、民族走廊

西昌:衛星城、月城

重慶:山城、霧都、火爐

萬州:川東門戶(曾經)、江城

合川:小重慶

江津:柑橘之鄉、瀑布之鄉

涪陵:榨菜之鄉

貴陽:第二春城

六盤水:西南煤海

畢節:川滇黔要沖

遵義:酒鄉

赤水:楠竹之鄉

銅仁:黔東重鎮、黔東門戶

安順:黔之腹,滇之喉

清鎮:珠聯壁合之地

福泉:磷海

昆明:春城、花之都、天然花園

安寧:連然金方,螳川寶地

昭通:小昆明、果城

曲靖:麒麟城、滇東重鎮

玉溪:雲煙之鄉、花燈之鄉

大理:東方瑞士、文獻名邦

楚雄:省會屏障

個舊:錫都

開遠:滇南重鎮、天然溫室

拉薩:日光城

凱里:苗家谷倉

宜賓:萬里長江第一城、名酒之都、戎城

瀘州:酒城

自貢:鹽都、恐龍之鄉

綿陽:劍門鎖鑰、蜀道咽喉

安陽:豫北門戶(自己加一個,商朝之都)

Ⅳ 古代的杭州叫什麼名字

問題一:杭州古代叫什麼 1)從「餘杭」到「錢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於「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 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餘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 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 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現在的市區,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 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時,西湖已有 「明聖湖」、「金牛湖」之稱。東晉咸和元年(326),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這不僅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剎。隨後有 方士許邁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韜光、寶石山一帶進行寫書、煉丹等活動,傳播宗教,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升錢唐縣為臨江 郡。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現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 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改置為餘杭郡。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 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隋書・ 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輳」。這時的餘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復名 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州城的范圍也 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 (627-649)中,已有15萬餘人;到開元(713-741)中發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並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長慶 二年(822),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模浚治西湖,並築堤建閘,以利農田灌溉。又繼李泌之後重修六井。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於世。
(3)吳越國的國都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 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治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歐陽修在《有美堂記》里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 五代時,不 *** 戈,其人民幸福富......>>

問題二:杭州古代名字 餘杭、錢塘、杭州、臨安。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今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
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

問題三:古代的杭州叫什麼? 杭州:臨安
揚州:揚州
洛陽:洛陽

問題四:古時候的杭州叫什麼啊 南宋都城臨安

問題五:杭州以前叫什麼名字 大禹治水經過杭州,大家就稱此地為禹航,後變為餘杭,後又成杭州。餘杭還在,不過是杭州的一個區。
杭州」之名首次出現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改置為餘杭郡。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隋書・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輳」。這時的餘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州城的范圍也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627-649)中,已有15萬餘人;到開元(713-741)中發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並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長慶二年(822),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模浚治西湖,並築堤建閘,以利農田灌溉。又繼李泌之梗重修六井。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於世

問題六:在古時浙江叫什麼州? 春秋:越國、吳國
戰國:越國、楚國
秦:會稽郡(浙北)、閩中郡(浙南)
漢:揚州之吳郡、會稽郡
吳:揚州之吳郡、會稽郡、臨海郡
晉:揚州之吳郡、東陽郡、會稽郡、臨海郡
南朝:揚州之吳郡、東陽郡、會稽郡、臨海郡、永嘉郡
隋:餘杭郡、吳郡、遂安郡、會稽郡、永嘉郡、東陽郡
唐:江南東道
五代:吳越國
北宋:兩浙路
南宋:兩浙西路(杭州、湖州、嘉興一帶)、兩浙東路(紹興、寧波、溫州、金華一帶)
元:江浙行省
明:浙江布政使司
清:浙江省

問題七:過去杭州叫什麼名字 「杭州」的來歷:相傳大禹到會稽(今紹興)赴諸侯大會,在此「舍杭(杭,方舟)登陸」,因稱「禹杭」,後來演變成「餘杭」,隋代開始正式出現「杭州」這個地名。杭州又名錢塘。相傳古代海潮侵襲,有當地豪門募錢築堤,名「錢唐」,唐代為了避國諱改為「錢塘」。

問題八:杭州歷史上還有過哪些名稱 餘杭、錢唐、吳興、臨江、西府、西都、臨安等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是指杭州,
杭州的歷史大致如下:
(1)從「餘杭」到「錢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餘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後屬吳,越滅吳後,復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現在的市區,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時,西湖已有「明聖湖」、「金牛湖」之稱。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這不僅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剎。隨後有方士許邁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韜光、寶石山一帶進行寫書、煉丹等活動,傳播宗教,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現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年),改置為餘杭郡。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隋書・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輳」。這時的餘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州城的范圍也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627~649年)中,已有15萬餘人;到開元(713~741年)中發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並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長慶二年(822年),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模浚治西湖,並築堤建閘,以利農田灌溉。又繼李泌之後重修六井。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於世。 (3)吳越國的國都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治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

問題九:杭州的古地名有哪些???? 錢塘 臨安 汴州
宋時有「臨安」一稱,明時稱為「仁和」。
錢唐-秦置錢唐縣,是杭州地建縣之始。錢唐系越浯地名,其義今不詳。
泉亭-西漢末王莽時改錢唐縣為泉亭縣,東漢建武初復舊名。
臨江-南朝梁太清三年(549),侯景「以錢唐為臨江郡」。因瀕臨錢唐江而名。
杭州-隋開皇九年(589),廢錢唐郡置杭州。《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五》:「杭州在餘杭縣,蓋因其縣以立名」。因杭州得名於餘杭,隋大業三年(607)和唐天寶元年(742)曾兩度改杭州為餘杭郡,在一定歷史階段常以餘杭指代杭州。
錢塘-唐武德四年(621),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以後歷代因之,錢塘成為杭州別稱之一。
西府-五代時錢B以杭州為都城,稱西府,也稱西都。以與行都越州稱東府、東都相對應。
錢江-五代梁龍德二年(922),置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設治。因縣境臨錢塘江而名。
仁和-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改錢江縣為仁和縣。系取仁愛和平之義。明郭子章《郡縣釋名》引宋趙葵《行營雜錄》雲:「初陳橋兵變,太祖整軍從仁和門入。高宗南渡幸杭,見邑名仁和,甚喜曰:『此故都城門也』,遂決遷都之意」。
臨安-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至杭州。高宗聞杭州轄縣有臨安,以為吉兆,遂升杭州為臨安府。
武林-亦作虎林,原是山、水名,後演變成杭州的別稱。《夢粱錄》卷七:「杭城號武林,又曰錢塘。」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等,均以武林指代杭州。
杭州之名的由來
因上古時代大禹治水乘船途經於此,稱禹航,即餘杭,之後餘杭設立州治,改稱杭州。以後,杭州成為專名,沿用至今。隋開皇九年(589),廢錢唐郡置杭州。《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五》:「杭州在餘杭縣,蓋因其縣以立名」。因杭州得名於餘杭,隋大業三年(607)和唐天寶元年(742)曾兩度改杭州為餘杭郡,在一定歷史階段常以餘杭指代杭州。
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

Ⅳ 杭州的歷史文化底蘊

杭州是一座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在歷史上,杭州曾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另外,杭州還有許多歷史建築和文化景觀,如宋城、南宋御街、梅家塢等。這些景點都代表著杭州的歷史和文化,讓遊客們可以更好地了解這座城市的過去和現在。

除了上述景點,杭州還有很多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如浙江省博物館、中國茶文化博物館、杭州博物館等。這些機構收藏了大量有關杭州歷史和文化的文物和資料,為遊客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機會。

總之,杭州作為中國南方的重要城市,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是一個值得遊客們深入了解和體驗的城市。

Ⅵ 中國各城市的古時名稱是什麼

1、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曾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 ,是「一帶一路」核心區、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 。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

2、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

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臨安,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也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

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3、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4、開封,簡稱「汴」,古稱老丘、汴州、汴梁,是河南省下轄的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文化旅遊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區的中心城市之一 。

5、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西安

網路-南京

網路-北京

網路-開封

網路-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