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怎麼出城
擴展閱讀
深圳壹基金在什麼位置 2025-02-04 03:39:17

杭州怎麼出城

發布時間: 2025-02-04 00:26:56

① 杭州火車城站出來要打車的話怎麼走

一般是在城站下面專門的計程車點. 但由於那裡對計程車實行收費,又容易堵車,所以很多計程車都不喜歡那裡。 建議你出城站 往正南走. 過了機場大巴侯車點那裡,有很多計程車的. 容易打到

② 杭州十大古城門的歷史

杭州城牆達到頂峰,是在趙構到杭州建立南宋王朝的時候。當時大量修建城牆,目的當然是為了保命,抵禦金兵入侵。趙構剛來杭州那會,還特別窮,只能把皇宮定在鳳凰山上,一來這里風景不錯,二來這是當時杭州的制高點,方便他控制全城。趙構完全是省錢省力的做法,沿用早些朝代的皇宮遺址修築,整個皇宮內城只有三個城門:和寧門、東華門和西華門。如今,在萬松書院這一帶還能找到當時城牆的遺跡。
杭州作為當時的首都,人口倍增,於是只好把城區往外擴張。杭州外城的城牆共有旱城門13座、水城門5座。旱城門的東城樓有便門、候潮門、保安門、新開門、崇新門、東青門、艮山門;南面的城樓有嘉會門;北面的城樓有餘杭門;西面有錢湖門、清波門、豐豫門、錢塘門。此外的水門五座,分別為保安、南水、北水、天宗、餘杭。為何要特別修建水門呢?「既出於關防的需要,也是城內生活用水、水利灌溉和舟船交通之需。杭州古時的河道就是通過水門穿越出城的。」負責給古城牆布展的風雅頌揚文化傳播集團的工作人員解釋道。 南宋亡後,元朝明文規定禁止修建城牆,杭州的21座城牆毀壞了很多。到了元代末年,軍閥張士誠佔領了杭州,於是更換和廢除了一些城門,杭州的城門變成了13座:清波門、涌金門、錢塘門、餘杭門、和寧門、清平門、天崇門、北新門、艮山門、慶春門、清泰門、永昌門、候潮門。
後來自明朝起,杭州城門名稱又有了更改:清波門、涌金門、錢塘門、候潮門、艮山門、慶春門、清泰門,這7個城門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和寧門、清平門、天崇門改為了鳳山門;餘杭門改稱武林門,因關外有「北關夜市」,也被稱為北關門;永昌門因在附近有草橋,也被稱為草橋門,後因「永昌」為李自成號,此處又是觀賞錢江潮的佳地,故改稱「望江門」。
「改名後的這幾個城門一直沿用到了如今,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杭州十門。」 鳳山門為古代杭城的南大門。南宋王朝於紹興二十八年在鳳凰山一帶築皇城,又築外城,城門十三座,此地大內北門和寧門。南宋末,元兵進占杭城,未幾,宋宮毀於火,門毀。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由此處築城門名鳳山門(因位於鳳凰山而得名),又名正陽門。鳳山門為南宋御街南端,旁有六部橋,為南宋三省六部諸官署所在地。門外萬松嶺一帶,地居樞要,風景優美,成為騎馬踏青之處,有「正陽門外跑馬兒」之民謠。民國初期,拆毀城門。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鳳山門有水陸兩門,鳳山水城門建於1359年,歷經600年風雨,是杭州唯一真實存在的古城牆和古城門。錢江之水,「自龍山河湧入鳳山水門」,通過城內阡陌縱橫的水道,出武林門水門,和京杭大運河連在一起。鳳山水門既是龍山河的北端端點,也是扼守江南運河通往錢塘江的咽喉。2014年鳳山水門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 錢塘門,杭州十個古城門之一。隋朝築城時印有錢塘門之稱,1400多年未改名,未易地。南宋以後錢塘門為杭州西城門之一。清順治七年,在杭州建旗營,錢塘門位於旗營西北角。自宋以來,錢塘門外多佛寺、樓台。出昭慶寺、看經樓徑通靈隱、天竺。往靈竺進香者,多由此門出入,故有「錢塘門外香籃兒」之謠。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有計劃拆城,繼拆旗營之後,拆除錢塘、涌金、清波三門的城牆,改建湖濱路、南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
錢塘門遺址於2008年進行了考古發掘。2011年杭州西湖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錢塘門遺址成為了世界遺產名錄中杭州西湖的24個核心景點組成部分。 慶春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為杭州古代東城門之一。原名東青門,因門外有菜市,又稱菜市門。南宋末,元兵進占杭州,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往東拓展三里,新門近太平橋,改稱太平門。明時始名慶春。門內慶春街,歷來為繁華街道之一。門外彌望皆圃,菜農運菜進城,擔糞出城,均由此門,故有民謠「太平門外糞擔兒」。 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慶春門於2006年年底開工重建,2007年2月初全部建成,整體建築以杭州清代古城牆為原型,城牆全長66米、寬5.4米、高6.65米,兩端為殘牆,城牆中間建有城門,城牆頂上還建有一個按南宋城樓仿建的歇山頂式全木結構城樓。整座城牆的中空部分為杭州古城牆陳列館,內有南宋城牆考古遺址、古城門故事木雕壁畫、文物展示台等展示和陳列。 涌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吳越王錢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鑿涌金池,築此門,門瀕湖,東側有水門。傳說為西湖中金牛涌現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築城垣,改稱豐豫門。明初,仍復舊名。涌金門歷來是從杭州城裡到西湖游覽的通道,為市區繁華地段,城門樓上有楹聯曰:「長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樓鬧市煙火萬家。」西湖遊船多在此處聚散,故有「涌金門外劃船兒」之諺。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來杭,從城內河道出涌金水門游西湖。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除「旗營」之後,涌金、清波、錢塘三門間城牆均拆除改建為南山路、湖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