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西西部方言,包括離石、中陽、汾陽、興縣、臨縣、方山、柳林等地方的方言
--
3 [備查]漢族諸方言
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個市縣、安徽省淮河以北二十二個縣市和淮河以南的鳳陽縣
—蚌埠市—霍邱縣—金寨縣、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連雲港市東海縣贛榆縣、陝西省安
康市白河縣。①黃帝打敗炎帝,二者聯合擊敗了東夷,華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
黃後裔逐漸融合成華夏族,夏、薊就是華夏族的兩個分支。夏朝統治中原西部(河南省,
山西省南部),其語言乃炎黃融合的原始華夏語;薊統治北京,其語言乃黃帝的原始華夏
語。②商族語言最初是華夏化很深的東夷語,流行於中原東部(今魯西南—冀南—豫北—
皖北—徐州),商朝統治中原幾百年後,逐漸與中原的夏族語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話的雛
形——華夏語。③以洛陽為標准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詩經》的語
言就是雅言,孔子講學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魯國方言,孔子成為推廣民族共同語的先驅
。秦朝時推行「書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語的傳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漢代雅言
演化為「通語、凡語」,西漢揚雄編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語」來解釋各地的方言的,
這是我國第一部方言著作。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語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
和江左一帶。《魏書咸陽王禧傳》就有關於北魏孝文帝通令「斷胡語」,用正音(洛陽話
)」的記載。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於金陵(今南京),當時的金陵話是洛陽話的沿用。④
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把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徙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
的正音和正語。唐朝時,洛陽話仍然被看作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如孔穎達對經學的傳述
和註疏,韓愈、柳宗元等在文學上的創作活動等,促進了漢民族書面形式的共同語的廣泛
流傳。唐代科舉時賦詩作文也提出了語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從魏晉南北朝流傳下來的
以洛陽語音為標准音的《切韻》的規范。北宋都汴梁(今開封),洛陽話和汴京話十分接
近,兩地流傳的語音被稱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於杭州,中原雅音也隨之在杭州擴大
了影響,以至於今天的杭州話還同中原官話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當時洛陽話仍處於標准音
的地位,「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北宋時期
中原之音基本定型,與今日河南方言幾乎完全一樣。今日北方官話之所以與河南方言大同
小異,是歷史上北方官話區長期以河南方言為標准來規范自己的語匯和語法系統而形成的
。⑤金人遷都北京後,河南方言的影響擴大到金人統治的大部分地區。蒙元時出現了中原
之音(河南方言)廣泛傳播的「四海同音」的局面。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就是「以
中原為則,面又取四海同音」而編寫的。元代漢民族還是以中原之音為正音的。從明初的
《洪武正韻》到清中葉以前,教授標准音的學者都是以中原雅音為依據的。與此同時,元
明清三代隨著政治、經濟的集中,大量古話文學作品(元雜劇、《三國演義》、《水滸傳
》、《西遊記》、《儒林史》、《紅樓夢》等)的產生和流傳,使北京語音逐步上升到標
准音的地位。元末明初的供朝鮮人學漢語的課本《老乞大》和《朴通事》就是以當時的北
京話為標准音而編寫的。清政府曾發布過政令要求各級官員和「舉人、生員、貢監、童生
皆學習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官話」。北京語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標准音地位,是在清中葉
以後。滿清學者陳沖慶說:「國朝建都於燕,天下語音首尚京音」。於是乎,漢民族共同
語經發展演變,在標准音方面實現了從中原雅音到北京語音的轉變,為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普通話)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關中方言東府話包括西安市、銅川市、咸陽市、渭南市、商洛市下屬商縣—洛南—丹鳳—
山陽、陝北的宜川—黃龍—洛川—宜君—黃陵—富縣、甘肅寧縣;關中方言西府話包括寶
雞市。關中方言區乃炎帝故地,母系為炎帝屬的周族語言即是炎帝語言,炎帝語言與炎黃
融合的夏語近似,又由於地理相近,溝通頻繁,所以關中方言與河南方言同屬中原官話。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4 [備查]漢族諸方言
秦隴方言包括陝北的延安、甘泉、富縣、定邊,陝南的略陽、勉縣、南鄭、漢中市、城固
、洋縣、西鄉、漢陰、安康市、平利、旬陽、鎮安,隴東的慶陽、合水、正寧、華池、環
縣、鎮原、平涼、涇川、華亭、崇信、靈台,渭河以南的隴西、漳縣、武山、甘谷、禮縣
、西和、岷縣、宕昌、舟曲、武都、成縣、徽縣、康縣、兩當、文縣(除碧口鎮)、臨潭
、卓尼,敦煌、河西走廊東端的景泰,青海省的西寧市、湟中、湟源、門源、互助、貴德
、化隆、平安,寧夏省固原市、彭陽、隆德。
隴中方言包括青海省大通、樂都、民和、循化、同仁,寧夏省海原、西吉、涇源,甘肅省
永靖、臨夏、和政、廣河、康樂、臨洮、渭源、定西、會寧、通渭、靜寧、庄浪、秦安、
張家川、清水、天水市。歷史上長期受氐羌影響,與關中方言有了不同的特點。
南疆方言包括庫爾勒、阿克蘇、克孜勒蘇州、喀什、和田、吐魯番、伊犁州。
西南官話包括十一片: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西部十九縣市、湖南省西北部、陝西省南
部的留壩—佛坪—寧陝—鎮坪—嵐皋—紫陽—石泉—鎮巴—寧強、甘肅省文縣碧口鎮;瀘
州市—宜賓市—樂山市—西昌市、貴州省銅梓—仁懷—沿河—印江、雲南省大關—綏江—
水富,內江市—自貢市—仁壽縣—富順縣,雅安市—石棉縣,雲南省西北部下關—劍川—
賓川—洱源—雲龍—麗江市;雲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雲南省東中部的昆明—昭通
—曲靖—玉溪—楚雄—個舊—開遠、貴州省貴陽市—安順市、四川省寧南縣;貴州省北部
以遵義—六盤水—畢節為中心的二十七縣市、雲南省威信—彝良—鎮雄、重慶市秀山縣、
湖南省芷江—懷化—鳳凰—新晃—吉首;貴州省東南部鎮遠—岑鞏—黎平—錦屏—台江、
湖南省靖州—通道;貴州省南部凱里—都勻—貴定縣;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
—老河口—隨州;武漢、湖南省臨湘縣;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廣西省以柳州—桂林—
百色—河池為中心的五十六個縣市;海南省昌江縣—東方市—儋州市—三亞市的部分地區
所講的軍話。西南官話與江淮官話的分界線在廣水縣—安陸縣—應城縣—黃陂—黃岡市—
鄂州市—蘄春縣一線以西以南。
商周秦漢時期,洞庭湖還屬於原始漢語與藏緬語、苗瑤語、融合而形成的楚語,永嘉亂後
,遷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陝西甘肅以及山西一部分)有六萬,出現了西南官話的最初雛形
。安史之亂後,十倍於土著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沖擊、涵化並最終取代了當地的楚
語,奠定了西南官話的基礎。
江淮官話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線之間,福建南平城關、長樂縣洋嶼村屬於江淮官話孤島
。江淮官話與中原官話方言分界線如下:連雲港臨洪河口—東海縣浦南鎮—東海黃川—東
海白塔埠—東海平明—東海房山—東海安峰—新沂黑埠—沭陽陰平(潼陽)—沭陽顏集鎮
方圩村—沭陽悅來—宿遷關廟—宿遷丁嘴—泗陽倉集—泗陽屠園—泗洪曹廟—泗洪金鎖—
泗洪重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鳳陽縣南—蚌埠市西南—淮河—霍邱縣東—金
寨縣南。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備查]漢族諸方言
2)北方方言的主要語言特徵有:
A. 語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反映
出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 古全濁聲母字在現代官話方言各支系中幾乎都念為清聲母
字;古全濁平聲念送氣清聲母,古全濁仄聲念不送氣清聲母。
②韻母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
③聲調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除江淮官話、秦晉方言有入聲調外,其餘
各地官話都沒有入聲調。整個官話方言區的聲調以4~5個為最多,尤以4個聲調最普遍。古
四聲中,平、上、去三聲在各地官話中的分化、發展情況相似,即:古平聲清聲母字現念
為陰平,如包、周、基、夫、甘、尊、當、江、光等;古平聲濁聲母字現念為陽平,如爬
、徒、鋤、奇、條、林、沉、群、同、紅等;古上聲清聲母和次濁聲母字現念為上聲,如
補、早、膽、粉、黨、井、榜、選、暖、染、老等;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現念
去聲,如古上聲全濁聲母字部、父、道、憤、盪和古去聲字過、怕、步、帶、共、耀等。
古入聲字在官話方言中的念法比較復雜,除江淮官話、秦晉方言保留入聲自成調類外,其
余入聲調消失的各地官話,古入聲字的歸屬各不相同。
大致說來,北方官話、中原官話東部入聲消失後入聲調的字分派平、上、去各聲,即所謂
「入派三聲」: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入聲次濁聲母字歸去聲,入聲清聲母字分派到陰
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調中去;少數地方與北京略有不同:入聲清聲母字或全歸陰平(
如濟南),或全歸上聲(如大連)。 蘭銀官話、中原官話西部古入聲調字的分派有兩種情
況:或是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其餘歸陰平,如西安;或是古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
其餘歸去聲,如蘭州。西南官話古入聲字的分派最為劃一:只要是古入聲字,不論聲母是
什麼,一律念陽平調。
B. 詞彙方面
官話方言的詞彙和普通話的詞彙大同小異。官話方言中通行范圍比較廣的語詞,大都已進
入共同語,作為基本詞彙,沒能為共同語吸收的官話方言詞,大都只流行於某一個官話方
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話在詞彙上的差異,比官話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小,
但有的地方也有與眾不同的方言詞語。例如北京土話"二乎"意為"猶疑","咋呼"意為"囂張
","沖道"意為"敢做敢說";天津話"廣"意為"打","老公"意為"烏鴉","罷了"意為"了不起
";西安話"瞎了"意為"浪費"、"糟踏";山東聊城話"毀"意為"打";河南洛陽話"連連兒"意
為"趕快"。新鄉話用"亂"表示"住",用"紅"表示"賣力氣";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說成"擺
龍門陣",武漢、重慶等地"倒霉"說成"背時","可憐"說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
格。"太陽"一詞在官話方言區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北京、保定稱"老爺兒"(北京也稱"太陽
"),沈陽、西安稱"日頭",太原、呼和浩特稱"陽婆",合肥稱"熱頭",成都、武漢、昆明稱
"太陽";光是河北一省,對"太陽"的稱呼就有"老爺兒、爺爺兒、爺爺、日頭、日頭爺、日頭
影兒、陽婆兒、陽婆、前天爺、佛爺兒"等等,可見詞彙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話方言內部
,仍然不容忽視。官話方言的詞彙跟其他方言比較,還顯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雙音節詞特別占優勢。雙音節詞在漢語中是整個詞彙里佔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話方
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許多在官話方言中加「子」而成為雙音節詞的,在其他方言中往
往是沒有「子」的單音節詞,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吳方言、閩方言),或
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穀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吳
、湘、贛、客家、粵等方言),或收「粟」(閩方言);「相片」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
都叫「相片」或「相片兒」,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贛方言仍用雙音節「相片」外,吳方
言、粵方言、閩方言都是單音節詞,或叫「照」(吳方言蘇州話),或叫「相」(粵方言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9 回復此發言
--------------------------------------------------------------------------------
6 回復:[備查]漢族諸方言
、閩方言)。
②古代語詞保留得比較少。盡管每個漢語方言都繼承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詞,但是相對而
言,官話方言區各地方言保留古語詞的現象比較少。例如「眼睛」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
大都說「眼睛」,而閩方言至今仍叫「目」,粵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漢語對這一
人體器官的名稱;又如「站立」一詞,除官話方言區及湘方言外,吳方言叫「立」,閩、
粵、客家、贛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漢語的說法;此外,還有一批極常見的生活
用詞,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說法,而官話方言則採用了跟現代漢語普通話一致的說法
。如「看」是官話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粵方言、閩方言(部分地區)卻用古代的語詞「睇
」。
③外來借詞比較少。和南方諸方言比較,官話方言中外來的借詞比較少。南方閩、粵等地
向來為出海門戶,與外國接觸多,方言中較易借入外語語詞,如閩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
西亞—馬來語詞,粵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語語詞。有時候同一個事物,官話方言與南方各方
言卻採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顯示出「舶來」詞與「土產」詞的差別。例如「水泥」一詞
,粵方言區有人叫「士敏土」,吳方言叫「水門汀」,都是英語cement的譯音;閩方言叫「
番家灰」、「紅毛灰」之類,也顯示出外來的色彩,而官話方言大多數和共同語一樣用「水
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則是地道的漢語語詞。又如照相用的「膠卷」,官話方言各地
都叫「膠卷」,而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卻都採用英語film的譯音詞「菲林」。
④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比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較,官話方言的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更
加概括,分工不那麼細。例如常見的語氣詞"呢、嗎、啊"之類,官話方言跟共同語是一致
的,而南方吳、粵等方言的語氣詞則豐富得多。
C. 語法方面
①構詞方面,修飾性的詞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話偶有"雞公"、"雞母"一類說法外,各
地官話大都是"公雞"、"母雞"、"客人"、"拖鞋"等說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飾性的詞
素加在後面。如"雞公"、 "人客"、"鞋拖"(閩方言)之類。
②運用語音內部屈折變化表現語法意義的現象比較少。除個別地方外,官話方言很少有語
法學上所謂"構形法",即"狹義形態"的東西,粵方言、閩方言用變音的方式來表現某種語法
意義的現象在官話方言中很少見。
③結構助詞"的、地、得"的運用。官話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結構助詞"的、地、得",用途各
不相同。這幾個結構助詞以北方官話用得最普遍,已進入共同語的語法體系中。在官話以
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卻很少見,就是有類似的結構助詞,也不象官話方言那樣"的、地、
得"分工明確,用法不混。
④重疊式的運用范圍相當廣。官話方言的重疊式內容相當豐富,使用范圍相當廣泛。例如
親屬稱呼,南方閩、粵、客家、吳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疊式,多用單音節詞素前加"阿"來
稱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類。而在官話方言中,則普遍用重疊音節的方式來稱呼
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類。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詞,在南方各
方言中是不能重疊的,在官話方言中卻以重疊的形式出現,如"星星"一詞。在西南官話、
西北官話中,重疊表示附加的小義。如成都話"盤盤"意為"盤兒","眼眼"意為"眼兒"。"豆
豆"意為"豆兒",西安話"帽帽"意為"帽兒"。西北官話有的地方量詞和指示詞也可以重疊,
如西安話度量詞重疊表示計量方式:"這米不賣升升"(不按升賣);指示詞重疊表示所指的
具體位置:"你的站在這這等著"(你們站在這兒等著),這些重疊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
都是沒有的。
⑤量詞的使用比較概括。官話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詞「個」用途很廣,可以用在許多事物上面
,虛的實的,都能和「個」配搭。稱人一般在官話方言中用「個」和「位」(尊稱),而在
其他各大方言中,卻用各種不同的量詞,並往往在量詞的選用中體現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
⑵ 瑞安話特徵
瑞安話,作為南部吳語的典型代表,是浙南地區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方言,主要在瑞安市流通,與溫州話、平陽話、文成話等吳語東甌片方言緊密相連,也可稱為浙南甌語。瑞安市的方言格局豐富,其中福建話屬於閩語閩話系統,主要分布在龍湖、營前和東岩等鄉鎮。同時,瑞安地區還有與平陽、文成相近的畲客話,融合了閩語和客家話的特點,主要分布在東岩和馬嶼的民族村落。盡管如此,瑞安福建話和畲客話地區的人們也會通用瑞安話進行交流。
在藝術表現上,溫州鼓詞這種浙南的說唱藝術,其標准音就以瑞安話為准。瑞安話與其他甌語的共同特徵在於入聲發音不短促,唐韻字不帶韻尾,比如「湯倘燙托」和「堂宕盪鐸」,它們的韻母都是O,舒聲部分不帶鼻音尾,入聲也不帶喉塞尾。此外,瑞安話中還有一些獨特的詞彙,如將「看」稱為「眄(cì)」,「白糖」稱為「糖(dǔ)霜(xǖū)」,「鹹菜」則可能讀作「菜(cī-êi)咸(o,輕音)」,或者「咸(ō-ǒ)菜(cī,輕聲)」,等等。
在日常表達中,瑞安話也融入了一些獨特的表達方式,如將「退潮」稱為「潮(jú)落(lǔ)」,「麻煩」則可能說成是「生(sà,重音)受(yóu,輕音)」,或者「麻(mū)煩(wǒ)」。時間的表達也各具特色,如「黎明」被稱為「五(nù)更(gā)」,「早上」則為「天(tī)光(gū)」,「中午」可能是「日(nì,大致音)晝(jiù)」,而「下午」則有「晚(mǒ)前(gǎ)」或者「晚(mǒ)前(gǎ)日(něǐ,大致音)」的叫法。至於「晚上」,則稱為「黃(ǎ)昏(xǔ)」。至於飲食方面,如「吃飯」在瑞安話中則說成是「七(qī)窩(vō)」。
(2)下午杭州話怎麼說擴展閱讀
瑞安話是南部吳語的一種方言,同上海話、蘇州話、杭州話等北部吳語同屬廣義的吳語地區。它是浙南溫州地區瑞安市的主要方言,屬於廣義的溫州話。
⑶ 杭州話的詞彙
人稱代詞:杭州的人稱代詞由於官話的影響,今採用的是官話式,即「你,我,他」作為人稱代詞,復數加「們」。
名詞:杭州話的名詞基本上是分為官話式,自有式和吳語式,其中官話式的佔大部分。
動詞:杭州話的動詞和普通話有較大區別,如「拿」稱之「馱」等等。
虛詞:杭州話的介詞、語氣詞等虛詞完全不同於官話,如表示處所的「來東(音)」,表示動作完成的「好」等等,諸如此類,不一一論述。 早上、早半日—上午
日里/zɐʔ li/—白天
日中—中午
晚快邊兒—傍晚
夜裡頭/iɑ li dei/、晚上頭—夜晚
頭毛—剛才
葛卯—現 在
上卯/zaŋ mɔ/、上卯子—前回子—舊年
辰光/dzən kuɑŋ/、時光—時候
老底子—原來 爹/tia/—父親
姆媽/m ma/—母親
阿爹(爹爹)——祖父
奶奶—祖母
阿哥—兄
阿弟—弟
阿姐—姐
阿妹—妹
大伯伯—伯父
大姆媽—伯母
小伯伯—叔父
嬸娘—叔母
娘舅—舅父
舅姆—舅母
老公—丈夫
老婆—妻子
老頭兒—泛指老年男人;妻子對別人稱自己的丈夫(限於中老年人)
丈人—岳父
丈姆娘—岳母
男人家—男人
女人家—女人
小伢兒—小孩子
男伢兒—男孩子
女伢兒(姑娘兒,女童為小姑娘兒)—女孩子
老倌—用於指人,如:葛個老倌,那個老倌,即這個人,那個人
郎中—多指中醫師
燒飯師父、廚房師父—廚師、廚子
賊骨頭—賊
蹺拐兒—瘸子
支手兒—手殘疾的人
叼嘴兒—結巴的人 喉嚨—嗓子、喉
面孔—臉
額角頭—額
鼻頭/biʔ dei/—鼻子
眼烏珠—眼珠
頭頸—脖子
手膀—胳膊
赤膊—光膀子
陽傘柄兒—手肘
大腳膀—大腿
膝踝頭—膝蓋骨及其周圍 忽閃/huəʔ suo/—閃電
落雨/lɔʔ y/—下雨
落雪—下雪
雪烊得來—雪化了 菜蔬—指下飯的菜
菜饅頭/tsʰe mo dei/—菜包子
肉饅頭/zɔʔ mo dei/—肉包子
高粱酒—白酒
老酒—黃酒
溫暾水—溫水
六穀/lɔʔ kɔʔ/—玉米
番茄/fe dʑiɑ/—西紅柿
洋番薯—馬鈴薯、土豆
沙核桃兒—山核桃
蔥包鬼兒—蔥包燴 騷骨棟兒(雄雞)—公雞
麻巧兒/mɑ tɕʰiɔ əɹ/—麻雀
曲蟮—蚯蚓
胡蜂—馬蜂
猢猻—猴子
婆雞—母雞 弄堂/lɷŋdaŋ/—胡同
窗門—窗戶
茅坑—廁所
天井—院子
扶梯—樓梯
抽斗—抽屜 戲文—戲劇
造話—假話
高頭—上頭
下底—下頭
好看—美
難看—丑
【土奉】(音近「風」)—骯臟
薄(如:粥太薄)—稀
厚(如:粥太厚)—稠
壯(指動物)—肥
長(人長)—高
狹—窄
闊—寬
盡該、蠻蠻、木佬佬—很
蹩腳、起泡、推板—差
不乖—頑皮
吃力—累
發靨—可笑、好笑、有趣
難為情——害臊
濫濫濕/le le sɐʔ/——很濕
冰冰硬/pɪn pɪn ŋaŋ/——很涼
墨墨黑/mɔʔ mɔʔ hɐʔ/——漆黑
慢慢叫——慢慢地
好好叫——好好地
糊達達、糊里達喇——粘粘糊糊
粘滯疙瘩——黏糊糊 討老婆/tʰɔ lɔ bou/——娶媳婦
嫁老公——出嫁
生毛病——病了
肚皮咂(za諧音,拉的意思)——瀉肚子
發痢疾——發虐疾/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
看醫生、看毛病——看病(泛指西醫)
撈癢——搔癢
做生活(做事體)——幹活兒
吃老酒——喝酒
吃香煙——抽煙
吃茶——喝茶
洗浴、汏浴——洗澡
滴露兒——丟臉
尋事兒——找岔
鬧架兒——吵架
靠會兒(打套兒,弔膀子)——約會
拎起來——提起來
困覺——睡覺
吃力/tɕʰyɔʔ liɪʔ/——休息
撒子兒——玩兒
曉得/ɕiɔ tɐʔ/——知道
有數——懂(也可以解知道)
記牢——記住
粘牢——粘住
特為——故意
食祭——吃/食用
打嗝(e)得——打嗝
吃不落——不能勝任
擺、安、擱——放 用場——用處
跌了得嘞——遺失
【手尋】(音近「金」)著得嘞——找到
啥時光——什麼時候
啥地方——什麼地方
啥花頭——什麼花樣 或者 什麼東西
則撒——做什麼
等些兒——等會兒見
一卯、兩卯——一次、兩次
一道——一塊兒
一床棉被——一條被
一部車子——一輛車
洋車——縫紉機
洋喇叭——留聲機
樣鐵罐兒——馬口鐵製成的罐頭
葛芒——蟋蟀
甌子——稱呼不懂是非的人
一桄魚——一條魚
敲一記——打一下
一啲啲——一點兒
一歇歇——一會兒
殺瘟豬一敲竹杠
毒頭——指脾氣古怪的人
瘟孫——指無用的人
吃相 ——謂態度,如「吃相難看」,即態度不好
藤頭——喻人固執己見,不可說服
勒格——形容善於挑剔的人,難與相處
汪顙——用以稱蠻不講理、態度凶惡的人
壽頭——稱不合時宜的人
棗兒瓜——喻不知好歹的人
別苗頭——與人競爭,比高低
上軋頭——喻遇棘手事,兩面受擠
千色色——謂忸妮作態,取悅於人(多指女性)
大青娘——少女的一種舊稱
空老老——無事找事干,無話找話說
起擱頭——作梗,或尋釁
木榔豆腐——從前指包頭魚頭燒豆腐,現成為罵人很笨的意思
牽頭皮——因某人或某事受牽連,被人背後議論
門分賬——原指應得之分,後引申為指應做之事
半吊子——對某事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介面令——指回答別人說話的本領,如說:某人介面令好,即稱贊該人答人之言敏捷而且得當
碰鼻頭——指做事碰壁或尋人未遇
吃盾白兒——受人駁詰
桂花師傅——指初出茅廬、沒有本事的師傅
頭大心慌——指人自以為了不起
敲瓦片兒——指大家聚集吃飯,大家分攤出錢
碰頭磕腦——做事不順當,挫折多
三不知頭——忽然之間,出其不意挖腳底板一說別人以前不光彩的事
吃空心湯糊——比喻向別人許了願而不能兌現
釘頭碰鐵頭——比喻硬碰硬,互不相讓
為好跌一跤——意謂出於好的願望辦了某事,不僅不被理解,反遭人怨
回湯豆腐乾——指人被辭退而復人
吃隔夜螺螄——喻人說話哼嗦,糾纏不清
螞蟻扛鯗頭——比喻人多活少,許多人聚在一起做少量的工作
歪了頭由自己說——意謂聽不進意見,自以為是
災(cai的音)星婆——舊時泛指作風不正派的女性
木狼——舊時泛指男性流氓 語西湖裡放醬油——無濟於事
吃得麥稀飯游西湖——窮開心
一根雞毛當令箭——小題大做
一腳跨過錢塘江——說大話
城隍山上看火燒——幸災樂禍
西湖是沒有蓋兒的——要死自己去死
西湖邊搭草棚——煞風景
做夢游西湖——想得美
西湖裡挖月亮——枉費心機
白娘子遇許仙——兩相情願
白娘子哭斷橋——懷念舊情
梁山伯遇祝英台——前世一劫
黃牛鑽狗洞——大小不符
猢猻頭上放鴨蛋——滑而又滑
痱子當作發背醫——小題大作
屁股里吃人參——後(候)補
燒香望和尚——一帶兩便
王府里招親——大來大去
叫化子吃死蟹——只只鮮
姜太公的坐騎——四不像
蜻蜓咬尾巴——白吃自
荷葉包刺菱——里戳出
半空里的灰塵——無著落
大蒜葉兒打氣——混蔥(充)
外婆的鞋樣兒——老花頭
床底下放鷂兒——一世不得高
拷兒鯗都是頭——主意多
壽星老兒吃砒霜——活得不耐煩
老虎打雄——一回頭
屁股畫眉毛——大臉孔
弔死鬼搽粉——死要面子
老太婆坐花轎——渾沌沌
石板上甩烏龜——硬碰硬
和尚拜丈母——沒遇著過
火筒里煨鰻——直死
牛皮兜兒——點水不漏
豆芽菜切絲兒——細做
四金剛騰雲——懸空八隻腳
四金剛買帽兒——大頭寸
飯店裡的臭蟲——吃客
泥水打牆——兩面光
黃連樹下彈琴——苦中作樂
三個指頭捏田螺——十拿九穩
芥菜子掉在針眼裡——碰巧
黃鼠狼跟了黃瓜宕——盲目追隨 杭州風,一把蔥;
花簇簇,里頭空。(舊指一些杭州人,只講空話不務實)
蘇空頭,杭鐵頭。(舊指一些蘇州人不實在,杭州人剛直且強硬)
錢塘不管,仁和不收。(今杭州市區歷史上曾分屬錢塘和仁和兩縣管轄,此語謂某事或某地方誰都不管)
破雨傘里戳出。
要緊關頭烤潮煙。
飯店門口擺粥攤。
蘇州訂貨杭州賣,不討錢賺只討快。
紅蘿卜上在蠟燭帳上。
上趕江頭,下趕湖墅。(江頭即江干,說明做生意要信息靈,交易快) 急奔二龍頭。(二龍頭在江干,南宋時設西關於此。一說,當時西關甚熱鬧,人爭趨之。另一說,西關每天下午規定關城門時間,外鄉人來杭做生意要趕回去。今用此諺形容辦事心急慌忙)
西湖日銷寸金,西湖日產寸金。(西湖歷史上為旅遊勝地,消費大,而西湖歷來又多產魚蝦蓮藕,土特產豐富,收入好,故有此語)
城外樓外樓,城裡天香樓。(指兩個著名飯館)
龍井茶葉虎跑水。(名茶、好水,被稱為「雙絕」)
初二、十六,店員吃肉。(舊杭州商界習俗)
西湖天下景,一世游不盡。(極言西湖景勝,景點極多,並隨天時之變化而變化,無窮無盡)
西湖十樣景。(指著名的西湖十景)
六橋三竺。(指蘇堤六吊橋,上、中、下三天竺)
一湖二堤三島。(一湖指西湖,二堤指蘇堤、白堤,三島指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西湖六吊橋,間枝楊柳間枝桃。
獨自個上城隍山。(譬喻人之無聊) 過了白堤有蘇堤。(借指人做事要留有餘地)
跳進西湖洗不清。(譬喻人受冤枉)
蘇州頭,紹興腳,杭州姑娘好穿著。
春有兩件,冬吃四餚。(杭州食俗,兩件指鹽件兒、蔥包燴兒;四餚指豆腐皮、發皮、錄筍、粉絲)
年三十的火,年初一的穿。
元旦書紅,萬事亨通。
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
打得船來,過了端午。(譬喻丟失時機)
端午不吃粽,到老無人送。
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吃個金銀蹄。
年廿九,家家有;到除夕,家家急。(謂舊時除夕逼債)
春霧開百花雙峰青,明日晴。(雙峰指南高峰、北高峰)
九九落雪,西湖開裂。百年難遇歲朝春。(歲朝春指春節適逢立春)
踏雪迎春,大熟年成。(立春下雪年成好)
瘦人瘦馬難過二月八。(謂二月初八,天氣寒冷)
干凈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凈年。(邋遢指下雨)
春東風,雨祖宗;夏東風,燥鬆鬆。
⑷ 去杭州旅行的話有哪些值得去的地方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麗的杭州歡迎你,如果你有幸來到杭州,那麼小編將告訴你杭州經典一日游的8條不同路線。這8條路線,都是不同主題,不同趣味,趕緊收藏參考吧。預祝你在杭州玩的開心。
- 杭州
【杭州風情一日游】
推薦:宋城;靈隱寺;西溪濕地國家公園;杭州城市陽台
宋城,讓你恍若在劇場里感受生動的穿越千年的故事。
靈隱寺,下半年有什麼心願可以虔誠地許下。
西溪濕地國家公園,可以在慢生活街區裡面淘點紀念意義的武平。
杭州城市陽台,安靜的燈光秀。和大金球合影絕對不用P背景,還可以花式合影!
圖片分別是【宋城】【靈隱寺】【西溪濕地】【杭州城市陽台】
⑸ 杭州話諺語集錦
杭州是浙江省省會,下面是我整理的杭州話 諺語 集錦,一起來看看吧。
杭州話諺語摘抄
杭州風,一把蔥;花簇簇,里頭空。(舊指一些杭州人,只講空話不務實)
蘇空頭,杭鐵頭。(舊指一些蘇州人不實在,杭州人剛直且強硬)
錢塘不管,仁和不收。(今杭州市區歷史上曾分屬錢塘和仁和兩縣管轄,此語謂某事或
某地方現在誰都不管)
破雨傘里戳出。
要緊關頭烤潮煙。
飯店門口擺粥攤。
蘇州訂貨杭州賣,不討錢賺只討快。
紅蘿卜上在蠟燭帳上。
上趕江頭,下趕湖墅。(江頭即江干,說明做生意要信息靈,交易快)
急奔二龍頭。(二龍頭在江干,南宋時設西關於此。一說,當時西關甚熱鬧,人爭趨之
。另一說,西關每天下午規定關城門時間,外鄉人來杭做生意要趕回去。今用此諺形容辦
事心急慌忙)
西湖日銷寸金,西湖日產寸金。(西湖歷史上為旅遊勝地,消費大,而西湖歷來又多產
魚蝦蓮藕,土特產豐富,收入好,故有此語)
城外樓外樓,城裡天香樓。(指兩個著名飯館)
龍井茶葉虎跑水。(名茶、好水,被稱為“雙絕”)
九九落雪,西湖開裂。
百年難遇歲朝春。(歲朝春指 春節 適逢 立春 )
踏雪迎春,大熟年成。(立春下雪年成好)
瘦人瘦馬難過二月八。(謂二月初八,天氣寒冷)
干凈 冬至 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凈年。(邋遢指下雨)
杭州話諺語精選
初二、十六,店員吃肉。(舊杭州商界習俗)
西湖天下景,一世游不盡。(極言西湖景勝,景點極多,並隨天時之變化而變化,無窮
無盡)
西湖十樣景。(指著名的西湖十景)
六橋三竺。(指蘇堤六吊橋,上、中、下三天竺)
一湖二堤三島。 (一湖指西湖,二堤指蘇堤、白堤,三島指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
西湖六吊橋,間枝楊柳間枝桃。
獨自個上城隍山。(譬喻人之無聊)
過了白堤有蘇堤。(借指人做事要留有餘地)
跳進西湖洗不清。(譬喻人受冤枉)
蘇州頭,紹興腳,杭州姑娘好穿著。
春有兩件,冬吃四餚。(杭州食俗,兩件指鹽件兒、蔥包燴兒;四餚指豆腐皮、發皮、
錄筍、粉絲)
杭州話諺語推薦
年三十的火,年初一的穿。
元旦 書紅,萬事亨通。
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
打得船來,過了端午。(譬喻丟失時機)
端午不吃粽,到老無人送。
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吃個金銀蹄。
年廿九,家家有;到 除夕 ,家家急。(謂舊時除夕逼債)
春霧開百花
雙峰青,明日晴。(雙峰指南高峰、北高峰)
杭州話諺語集錦相關 文章 :
1. 關於成功的格言 諺語
2. 標題
3. 高考常考千古名句分類大全
4. 關於讀書的英語名言
5. 關於金錢財富的經典諺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