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蘆淞區到杭州南站要多久
擴展閱讀
深圳醫保扣除怎麼算 2025-03-30 00:22:15
廣州天晟明苑怎麼樣 2025-03-30 00:03:41
上海直飛歐洲哪些城市 2025-03-29 23:57:16

蘆淞區到杭州南站要多久

發布時間: 2025-03-26 21:42:57

Ⅰ 浙贛鐵路的沿途站點

蕭山站,現為杭州南站。站址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環城東路1號,郵政編碼311200,建於1931年。離杭州站42公里,離株洲站913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管轄,現為特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集裝箱貨物發到。
臨浦站,站址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臨浦鎮,郵政編碼311203,建於1931年。離杭州站43公里,離株洲站911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零擔僅辦理發送;不辦理整車爆炸品及整車一級氧化劑發到。
湄池站,站址在浙江省諸暨市湄池鎮,郵政編碼311814,建於1931年。離杭州站58公里,離株洲站896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零擔僅辦理發送;不辦理整車爆炸品及整車一級氧化劑發到。
諸暨站,站址在浙江省諸暨市艮塔西路168號,郵政編碼311800,建於1931年。離杭州站85公里,離株洲站869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二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零擔僅辦理發送;不辦理整車爆炸品及整車一級氧化劑發到。
牌頭站,站址在浙江省諸暨市牌頭鎮,郵政編碼311825,建於1931年。離杭州站101公里,離株洲站853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危險貨物僅辦理農葯、化肥發到。
浦江站,原名鄭家塢站,站址在浙江省浦江縣鄭家塢,郵政編碼322206,建於1931年。離杭州站114公里,離株洲站840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三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不辦理整車爆炸品及整車一級氧化劑發到;不辦理一級易燃液體發到。
義烏站,站址在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後宅街道,郵政編碼322000,建於1931年。離杭州站139公里,離株洲站816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一等站。客運: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集裝箱貨物發到;不辦理整車爆炸品及整車一級氧化劑發到;不辦理石灰到達。
塘雅站,站址在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塘雅鎮,郵政編碼321032,建於1932年。離杭州站177公里,離株洲站778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客運:不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不辦理危險貨物發到。
東孝站,站址在浙江省金華市東孝街道,郵政編碼321002,建於1957年。離杭州站180公里,離株洲站775公里,離金華站7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五等站。不辦理客、貨運營業。
金華站,站址在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後豐路,郵政編碼321000,建於1996年。離杭州站187公里,離株洲站768公里,離茂名東站1781公里,離廣州站1420公里,離海口站2180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一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
白龍橋站,站址在浙江省金華市白龍橋鎮,郵政編碼321025,建於1964年。離杭州站198公里,離株洲站756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不辦理危險貨物發到;不辦理怕濕貨物到達。
湯溪站,站址在浙江省金華市湯溪鎮,郵政編碼321075,建於1933年。離杭州站219公里,離株洲站735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不辦理整車爆炸品及整車一級氧化劑發到;不辦理罐裝危險貨物到達。
十里鋪站,站址在浙江省龍游縣湖鎮鎮十里鋪,郵政編碼324401,建於1966年。離杭州站236公里,離株洲站718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危險貨物僅辦理農葯、化肥及桶裝一級易燃液體到達。
龍游站,站址在浙江省龍游縣龍洲街道,郵政編碼324400,建於1933年。離杭州站242公里,離株洲站712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三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
樟潭鎮站,站址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樟潭鎮,郵政編碼324022,建於1933年。離杭州站265公里,離株洲站689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不辦理客貨運營業。
衢州站,站址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花園街道箬篷村,郵政編碼324000,建於1933年。離杭州站273公里,離株洲站681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二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集裝箱貨物發到;不辦理罐裝危險貨物發到。
後溪街站,站址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後溪鎮,郵政編碼324013,建於1933年。離杭州站292公里,離株洲站662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貨運:僅辦理專用線、專用鐵道整車貨物發到。
江山站,站址在浙江省江山市雙塔街道黃陳村,郵政編碼324100,建於1933年。離杭州站308公里,離株洲站601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三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不辦理整車爆炸品及整車一級氧化劑發到。
上鋪站,站址在浙江省江山市上鋪,郵政編碼324103,建於1958年。離杭州站316公里,離株洲站638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三等站。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不辦理危險貨物發到。
賀村站,站址在浙江省江山市賀村鎮,郵政編碼324103,建於1933年。離杭州站322公里,離株洲站632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不辦理整車爆炸品及整車一級氧化劑發到;不辦理罐裝危險貨物到達。
新塘邊站,站址在浙江省江山市新塘邊鎮,郵政編碼324112,建於1933年。離杭州站330公里,離株洲站624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金華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是上海鐵路局和南昌鐵路局的交界站,
湖沿站,站址在江西省玉山縣六都鄉,郵政編碼334712,建於1987年。離杭州站348公里,離株洲站606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上饒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貨運:僅辦理專用線、專用鐵路貨運作業。
玉山站,站址在江西省玉山縣冰溪鎮金山大道,郵政編碼334700,建於1933年。離杭州站354公里,離南昌站290公里,離福州站460公里,離上海站557公里,離株洲站598公里,離武漢站649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上饒車務段管轄,現為三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整車普通貨物無限制。
上饒站,站址在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靈溪街道辦事處松山村,郵政編碼334000,建於1935年。離杭州站384公里,離株洲站571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管轄,現為特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兼辦貨運業務。
楓嶺頭站,站址在江西省上饒縣楓嶺頭鄉,郵政編碼334111,建於1935年。離杭州站406公里,離株洲站548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上饒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貨運:僅辦理專用線、專用鐵路貨運作業。
坑口站,站址在江西省上饒縣坑口,郵政編碼334112,建於1987年。離杭州站411公里,離株洲站543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上饒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不辦理貨物發送、到達。
橫峰站,站址江西省橫峰縣岑陽鎮,郵政編碼334300,建於1935年。離杭州站433公里,離株洲站522公里,離南昌站212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上饒車務段管轄,現為三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不辦理罐裝一級,易燃液體發到。
弋陽站,站址在江西省弋陽縣弋江鎮,郵政編碼334400,建於1935年。離杭州站452公里,離株洲站502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上饒車務段管轄,現為三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
貴溪站,站址在江西省貴溪市雄石鎮交通路,郵政編碼335400,建於1935年。離杭州站480公里,離株洲站474公里,離蕪湖站570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鷹潭站管轄,現為二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
童家站,站址在江西省鷹潭市月湖區童家鎮,郵政編碼335000,建於1935年。離杭州站491公里,離株洲站463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鷹潭站管轄,現為四等站。貨運:僅辦理整車路用貨物發到。
鷹潭站,站址在江西省鷹潭市月湖區東二村,郵政編碼335000,建於1955年。離杭州站500公里,離株洲站454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管轄,現為特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僅辦理專用線、專用鐵道整車貨物發到。
余江站,原名鄧家埠站,站址在江西省余江縣鄧埠鎮,郵政編碼335200,建於1935年。離杭州站521公里,離株洲站433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管轄,現為四等站。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
東鄉站,站址在江西省東鄉縣孝崗鎮,郵政編碼331800,建於1934年。離杭州站541公里,離株洲站414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南昌車務段管轄,現為三等站。
進賢站,站址在江西省進賢縣民和鎮,郵政編碼331700,建於1935年。離杭州站581公里,離株洲站373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南昌車務段管轄,現為三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
向塘西站,站址在江西省南昌縣向塘鎮,郵政編碼330201,建於1935年。離北京西站1477公里,離深圳站895公里。隸南昌鐵路局管轄,現為特等站。貨運:不辦理貨物發送、到達。
豐城站,站址在江西省豐城市劍光鎮,郵政編碼331100,建於1936年。離杭州站646公里,離株洲站308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南昌車務段管轄,現為三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
樟樹站,站址在江西省樟樹市鹿江北路,郵政編碼331200,建於1936年。離杭州站673公里,離株洲站281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南昌車務段管轄,現為三等站。貨運:辦理整車、零擔、集裝箱貨物發到。
新余站,站址在江西省新余市城關,郵政編碼338000,建於1937年。離杭州站747公里,離株洲站207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管轄,現為一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集裝箱貨物發到;辦理整車貨物承運前保管;不辦理整車爆炸品及整車一級氧化劑發到。
分宜站,站址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郵政編碼336600,建於1937年。離長沙站228公里,離杭州站771公里,離株洲站176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宜春車務段管轄,現為二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
宜春站,站址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袁州新城袁州大道,郵政編碼336600,建於2011年。離杭州站807公里,離株洲站148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宜春車務段管轄,現為二等站。
萍鄉站,站址在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躍進北路,郵政編碼337000,建於1901年。離杭州站873公里,離株洲站82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宜春車務段管轄,現為一等站。辦理業務客貨運。
醴陵站,站址在湖南省醴陵市國瓷南路,郵政編碼412200,建於1903年。離杭州站912公里,離株洲站42公里,離南昌站325公里,離廣州站697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宜春車務段管轄,現為二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辦理整車爆炸品及以及氧化劑發到。
五里墩站,站址在湖南省株洲市五里墩鄉,郵政編碼412001,建於1905年。離杭州站948公里,離株洲站7公里。隸屬南昌鐵路局宜春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是廣州鐵路(集團)公司與南昌鐵路局的分界口站。
株洲站,站址在湖南省株洲市蘆淞區人民中路103號,郵政編碼412000,建於1910年。離杭州站955公里。隸屬廣州鐵路(集團)公司管轄,現為特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

Ⅱ 株洲高考理科歷史最高分

株洲

(湖南省地級市)
鎖定
聲明
本詞條已參考行政區域類詞條編輯指南進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議或想參與整理,歡迎您與網路地理組一起交流。
株洲,古稱建寧,湖南省轄地級市。位於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東接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永新縣及井岡山市,南連省內衡陽、郴州二市,西接湘潭市,北與長沙市毗鄰。株洲市轄天元區、蘆淞區、荷塘區、石峰區4區,株洲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4縣,代管縣級醴陵市,此外設立有雲龍示範區。
株洲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是中國老工業基地。京廣鐵路和滬昆鐵路在株洲交匯成為中國重要的「十字型」鐵路樞紐。株洲是長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一部分。此外株洲還擁有國家綠化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從2006年開始,株洲一直保持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綜合實力第一的稱號。[1]
中文名稱
株洲
外文名稱
Zhuzhou
別 名
建寧、櫧洲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湖南省
下轄地區
4區、4縣、代管1個縣級醴陵市
政府駐地
天元區天台路58號
電話區號
0731
郵政區碼
412000
地理位置
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
面 積
11,262平方公里
人 口
395.8萬人(2012)
方 言
湘語-長益片-株洲話、 贛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濕冷
著名景點
炎帝陵、桃源洞、雲陽山、酒埠江、神農城、方特歡樂世界、酃峰
機 場
株洲通用機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
火車站
株洲站、株洲西站、株洲北站
車牌代碼
湘B
高等院校
湖南工業大學
市樹、市花
樟樹、紅檵木
行政代碼
430200
GDP
2335.1億元(2015年)
市區面積
853.4平方公里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 地形地勢
▪ 氣候
▪ 植被
▪ 水系
4 自然資源
5 人口
▪ 概況
▪ 構成
6 交通
▪ 鐵路
▪ 公路
▪ 水運
▪ 航空
▪ 公共汽車
▪ 地鐵
▪ 公共自行車
7 經濟
▪ 綜合
▪ 農業
▪ 工業
▪ 固定資產投資
▪ 財政與金融
▪ 商業
8 社會
▪ 教育
▪ 科技
▪ 文化體育
▪ 衛生與社會保障
▪ 人民生活
▪ 城市建設
▪ 友好城市
▪ 對外資助
9 旅遊
▪ 景區景點
▪ 歷史遺址
▪ 紅色旅遊
10 著名人物
11 榮譽

歷史沿革
株洲古稱建寧,後又名櫧洲,最早見於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數里,五代時株田已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 洲之「洲」。聯綴而成地名。一說因地多櫧木,且「櫧」、「株」同音,故又名「櫧洲」。自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後,株洲之名沿用至今。遠古時期,株洲地區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縣鹿原陂安葬著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據考古發現,在株洲縣漂沙井黃霞壠磨山有6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遺址,以及疊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
株洲市區位於最北部
文化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株洲屬楚國之黔中郡。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株洲屬黔中郡。
公元前202年,建長沙國,株洲是長沙國領地。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割湘南縣以東和醴陵、修縣沿湘江東岸地帶置建寧縣,築縣城於今株洲市慶雲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寧港兩岸,屬長沙郡,乃株洲建縣之始。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建寧縣治從櫧洲遷駐淦田(今株洲縣淦田村,現存有建寧故城)。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建寧縣治又復遷櫧洲。
265~420年,晉代一統中國,建寧縣治仍駐櫧洲,屬古荊州長沙郡。
420年~589年,南朝齊時期,建寧縣屬湘州長沙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建寧縣入湘潭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建寧縣,屬南雲州(州治在今攸縣縣治)。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除南雲洲,取消建寧縣。建寧縣域劃歸湘潭、醴陵兩縣。[2]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株洲廳。「株洲撫民府」位於現蘆淞區樟樹坪。
民國元年(1912年),清亡,存在近五年的「株洲廳」建制被取消,株洲再度納入湘潭縣管轄。
民國23年(1934年),設湘潭縣株洲鎮。
民國36年(1947年),湘潭縣株洲鎮和白關鄉、昭陽鄉合並為株洲鄉。
1949年8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株洲,8月12日成立湘潭縣株洲區人民政府。
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縣級株洲市,屬長沙專區。
1953年改為省轄市,郊區分為郊東區、郊北區。
1955年2月22日,株洲市郊東區、株洲市郊北區合並為株洲市郊區,設立株洲市郊區區公所,轄22個鄉。
1956年3月,株洲升格為地級市,由省委直接領導,成為湖南省除省會長沙外第1個地級市。
1958年9月5日,撤銷鄉級建置,株洲市郊區所轄5個大鄉合並組成株洲市郊區公社。
1965年4月30日,析設株洲縣,以株洲市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駐淥口鎮,株洲縣歸株洲市。
1966年1月18日,復置郊區。
1970年7月8日,城區設立3市轄區(縣級)即東區、南區和北區。
1983年3月1日,株洲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將原湘潭地區攸縣、茶陵縣、醴陵縣、酃縣劃歸株洲市管轄,轄區人口308.12萬人。1985年8月15日,醴陵縣改為設醴陵市;1994年4月5日,酃縣更名為炎陵縣。
1997年7月,撤銷東區、南區、北區、郊區,調整設立荷塘區、蘆淞區、石峰區和天元區。
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決定設立株洲雲龍示範區黨工委、管委會,分別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市級行政、經濟管理許可權。

株洲局部全景圖

行政區劃
根據《2013湖南統計年鑒》,截至2012年底,株洲市轄天元、蘆淞、荷塘、石峰4區,株洲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4縣,代管縣級醴陵市,另設有雲龍示範區。2012年株洲市建成區面積125平方公里,建成區常住戶籍人口118.47萬,城市規模在湖南省內僅次於省會長沙。
株洲行政區劃簡表

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2012年常住人口/萬人

政府(管委會)駐地


天元區

327.6

28.31

株洲大道

荷塘區

143

31.39

新華東路

蘆淞區

216.8

29.18

楓溪大道

石峰區

60.2

25.10

響田路

雲龍示範區

105.8

4.49

雲龍大道

市區數據合計

853.4

118.47

/

醴陵市

2157

95.80

左權路

攸縣

2651

69.37

望雲東路

株洲縣

1053

28.96

淥口鎮

茶陵縣

2407

57.84

城關鎮

炎陵縣

2013

20.22

霞陽鎮

市域數據合計

11262

390.66

/

地理環境

地形地勢
株洲市境位於羅霄山脈西麓,南嶺山脈至江漢平原的傾斜地段上,市域總體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嶺谷相間,盆地呈帶狀展布;東南部均為山地,山巒迭障,地勢雄偉。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佔16.37%;低崗地1449.86平方公里,佔12.87%;高崗地738.74平方公里,佔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佔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佔41.52%。山地主要集中於市域東南部,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兩岸分布。[3]

氣候
株洲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充足,風向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正南風,無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C至18°C,是名副其實的膏腴之地,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為湖南省有名的糧食高產區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長江流域第一個糧食畝產過噸的縣(市)就產生在株洲代管的醴陵市。[4]

植被
株洲市域的植物種屬古老,種類繁多,群落交錯,分布混雜。自然分布和引種栽培的約有106科、296屬、884種。其中珍稀鄉土樹種約有40餘種。全市共有古樹名木3萬余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國家一級古樹245株。全市森林覆蓋率42.2%,活林蓄積量1179.85萬立方米。炎陵縣桃源洞有原始森林面積10萬多畝。

水系
株洲市域的河流長度5公里以上的341條,30公里以上的19條,100公里以上的7條,均屬湘江水系。湘江幹流在株洲市域內全長89.6公里,占湘江總長的10.46%。市域內湘江一級支流較大的有洣水、淥水;湘江二級支流長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洮水、攸水、澄潭江、鐵水等4條。

自然資源
株洲境內物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鐵、鎢、鉛、鋅、錫、鈾、銅、鈮、鉭、稀土、螢石、石膏、硅石土、高嶺土、石灰石、花崗岩等40餘種,為有名的有色金屬之鄉。豐富的農產和礦藏資源,加上氣候、土壤、地質、植被所具有的多樣性特徵,為多層次開發提供了優越的條件。[5]

人口

概況
根據《2013年株洲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3株洲全市總人口395.8萬人,常住人口393.5萬人。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236.6萬人,鄉村人口156.9萬人。全市城鎮化率為60.1%。年末,全市從業人員241.2萬人。

構成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株洲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96.9萬人,佔51.07%;女性人口為188.7萬人,佔48.9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4.38。另外,株洲人口老齡化現象較嚴重。株洲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約六萬,文盲率為1.75 %。[6]

交通

鐵路

火車拖來城-株洲 (3張)
株洲是「十字型」國家級鐵路樞紐,和鄭州並稱「北鄭南株」。市域內主要有株洲站(京廣線客貨運輸特等站)、醴陵站(浙贛線客運二等站)、株洲北站(京廣線貨運、編組特等站)、株洲西站(京廣高鐵客運站一等站)、醴陵東站(滬昆客運專線)、長株潭城際鐵路株洲站(建設中)。2014年7月1日建成通車的吉衡鐵路在株洲南3縣設有攸縣南站、茶陵南站、炎陵站3個客運站[7]

株洲有「火車拖來的城市」之稱,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京廣、滬昆2大鐵路干線在這里十字交匯,株洲站是中國客貨運輸特等站之一,平均每3分鍾接發列車一次,日接發車達230趟之多。株洲北站是全國最重要的12個路網性編組站之一,同時也為特等站(原雙向三級七場),日均辦理車17000輛,解編12000輛,株洲為鐵路雙特等站城市。
湖南「3+5」城市群城際鐵路中,株洲也成為其樞紐。規劃中,株洲北通長沙、岳陽,西至湘潭、婁底,東往醴陵,南達衡陽,四個方向都銜接著重要城市。其中,已開工建設的長株潭城際鐵路在株洲設白馬壠、時代、雲龍、新株洲、七斗沖五個火車站。2016年12月通車後,株洲市中心坐城際列車到長沙市中心僅僅只需要25分鍾。

公路
株洲公路四通八達,106國道、320國道、211省道、京港澳高速公路(G4)、長株高速公路(S21)、滬昆高速公路(G60)、泉南高速公路(G72)、衡炎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及規劃中的京港澳高速復線、滬昆高速復線和連接閩南、贛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內穿過,全長41.629公里的長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會長沙距離更近。
株洲市內已有7座大橋橫跨湘江。株洲將形成」三環七射「的道路格局。現已有株洲大橋、石峰大橋、株洲湘江三橋(建寧大橋)、株洲湘江四橋(天元大橋)、株洲湘江五橋(蘆淞大橋)2012年,株洲啟動湘江六橋(楓溪大橋)的建設。2013年,株洲啟動湘江七橋建設,用於拉通株洲縣與京珠高速的聯系。

水運
繞城而過的湘江四季通航。普通船隻沿湘江可上溯衡陽、永州,下通洞庭湖、長江。千噸級船舶能順湘江、經長江、通上海並達世界各地。株洲港為湖南省八大港之一。

航空
株洲北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僅37公里,經長株高速公路25分鍾可以到達。
此外,正在建設株洲通用機場,位於株洲市東南部的蘆淞區五里墩鄉境內。一期工程按運12飛機使用要求進行設計,可以起降最大起飛重量5500公斤以下的各型通用飛機、直升機,飛行區等級為1B,按晝間目視飛行要求建設,跑道長度為800米,寬30米。通用航空機場是使用民用航空器從事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而使用的機場。包括可供飛機和直升機起飛、降落、滑行、停放的場地和有關的地面保障設施。

公共汽車
株洲公交
株洲城市公共交通系統走在全國節能創新前列,是「國家交通管理模範城市」。2009年,株洲市啟動「電動公交車三年行動計劃」,將城區627輛骨幹公交線路公交車全部電動化,既節能又環保。2011年7月,城區線路已全部置換電動,株洲成為了全國首個「電動公交城」。市區線路票價自2011年2月1日起,統一至1元(無論空調車或非空調車、跨線或不跨線)。城郊線路票價大多為2-3元。市區線路和城郊線路共70條左右,涵蓋株洲城區及市域周邊。此外,長株潭城際公交於2007年開通,促進了長株潭一體化建設。[8] 株洲部分公交車於2014年開始向市民提供免費無線網。

地鐵

株洲地鐵規劃 (6張)
《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體系規劃》經株洲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原則審議通過。根據該規劃,株洲未來將建設4條地鐵線路。2018年將開始修建4條地鐵線路,4條地鐵線呈風車放射狀,共108.6千米。其中1、2號線為主骨架,3、4號線為遠景預留線。1號線起於京廣高鐵株洲西站、止於華強,全長32.7公里,橫向貫通株洲城。2號線起於清水塘、止於淥口鎮,全長30.9公里,縱向貫通株洲城。3號線起於白馬壟站,止於航空城,全長32.8公里。4號線起於金山新城,止於歐洲大道,全長29.4公里。[9-10] 公共自行車

株洲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於2011年4月25日開通。是繼杭州、廣州之後第三個進行運營投入的城市。株洲市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分為三級,每個一級站點的自行車超過40輛,每個二級站點的自行車在20輛到40輛之間,作為次干網路,每個三級站點的自行車不超過20輛。株洲倡導「隨用隨騎,騎後速還」的用車理念,鼓勵市民選擇公交、自行車換乘等方式出行。市民憑借有效身份證件,交納200元押金後,可實名辦理用戶卡,3小時內免費,超過3小時按每小時1元計費。

經濟

綜合

魅力株洲 (4張)

國家統計局2007年第131期《研究參考資料》發布的2006年中國城市綜合實力評價顯示,株洲城市綜合實力進入全國60強,在全國286個城市中排名第56位,比2002年前進了16位。評價還顯示,除直轄市和31個省會城市外,株洲城市綜合實力在全國非省會城市中位居第33位,在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中,株洲城市綜合實力居第一位。[11] 2010年,株洲市委會議宣布株洲市綜合競爭力在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繼續保持第一,穩居全省第二。[12] 2012年,湖南日報作「中部非省會城市綜合實力第1 株洲轉型跨越」專題報道。[1]
2013全年實現GDP1960億元,增長10.5%;完成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35.6億元,增長10.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00億元,增長30%;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9億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66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398元,分別增長10.6%和13%。
2013年新型工業化強力推進。不斷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繼續保持全省先進行列。優勢產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軌道交通產業產值增長13.5%,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凈利潤增長17.5%。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863等重大科技計劃項目15項,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列入國家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成功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第九次獲評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6%。園區實力進一步提升,建成標准廠房100萬平方米,園區技工貿總收入增長18.5%。非公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非公經濟增加值增長11.5%,佔GDP比重達到57%,連續三年獲評全省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考核一等獎。建築業實現總產值410億元,增長23.5%。
2013年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著力發展規模農業,農業增加值增長3%,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加到1023家,集體土地流轉率提高到36%,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68%,城鎮蔬菜新擴基地1萬余畝。著力發展加工農業,省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21家,農產品加工總產值增長16%。竹木加工、花卉、油茶產業化步伐加快。著力發展科技農業,水稻機械化水平達到66.4%。著力發展品牌農業,新增省著名商標、市級以上品牌53個,麻鴨、白鵝、黃牛等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不斷擴大。
縣域經濟持續壯大。堅持分類指導,培育特色產業,提升縣域綜合實力。經濟總量穩步增長,縣域經濟總量達到989億元,增長10.6%,佔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到50.5%。[13]

農業
21世紀以來,株洲市農業產出效益穩步提高,2000年至2011年,農業產值翻了一番;規模化生產發展迅速,區域化生產基本形成,產業化發展強勁,養殖業向標准化規模發展;農業科技進步取得顯著成效,新品種種植和新技術推廣應用面積提高,農民科技應用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物質裝備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增加,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田水利現代化水平提高,耕地保護得到加強、質量得到提升;農業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農業支持保障環境逐步完善。[14]
到了2012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1.2億元,增長3.9%。其中,農業94.7億元,增長3.5%;林業15.9億元,增長4.3%;牧業81.4億元,增長4.8%;漁業7.7億元,增長3.1%。2012年糧食產量180.7萬噸,增長1.2%;水果產量24.3萬噸,增長8.9%。出欄生豬437.9萬頭,出欄牛羊58.7萬頭,家禽出籠2105.2萬羽,水產品7.9萬噸。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77.6萬千瓦,增長6.8%。2012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3.1萬處,增長4%,投入資金8億元,增長24.6%。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00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900公頃。[15]

工業

株洲的工業始於20世紀30年代。有識之士看到株洲的交通優勢和區域優勢,雄心勃勃,想打造一個「株洲工業區」。1935年,「株洲機廠」籌備處成立,它是株洲田心機廠的前身,是株洲現代工業的先聲。之後,株洲兵工廠成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五」期間,株洲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8個工業城市之一,國家將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4項安排在株洲建設,即株洲硬質合金廠、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廠、株洲洗煤廠。「二五」時期又安排興建株洲冶煉廠、株洲化工廠、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車輛廠等20多個中央、省屬企業。1958年前後,圍繞大廠辦小廠,圍繞全民辦集體,株洲掀起大辦工廠的熱潮,100多家市屬企業應運而生,200多家區街企業蓬勃興起,從而奠定了株洲作為新中國的江南工業重鎮的基礎。株洲是在電力機車領域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工業城市。在60年的歷程中,株洲在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曾創造了第一台航空發動機、第一枚空空導彈、第一台電力機車、第一塊硬質合金等100多個第一。[16]
株洲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葯、綠色食品和陶瓷等產業為支柱,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骨幹,以製造工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工業體系。[17]
2012年工業增加值951.9億元,增長13.4%,工業化率為54.1%。規模工業增加值767.7億元,增長14.6%。從經濟類型上看,國有企業增長5.4%,股份制企業增長15.8%,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8.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長17.7%。從全市規模工業六大支柱產業上看,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醫葯食品加工製造業和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16.1億元、116.4億元、38.3億元和11.1億元,分別增長15.7%、19.7%、17.2%和22.6%;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實現增加值158.2億元和48.9億元,分別增長11%、11.1%。規模工業綜合效益指數為242.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92.8億元,增長15.6%;實現利稅178.2萬元,增長21%;實現利潤85.5億元,增長20.5%。企業虧損面為6.3%,增長0.1個百分點。全市「5115」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74.6億元,增長14%,佔全市規模工業的33.7%。[15]

固定資產投資
2013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05.3億元,增長30.8%,高出全省水平4.7個百分點。總量居全省第2位,速度列全省第10位。從區域分布來看,近半數投資分布在天元、醴陵和蘆淞,三地投資額均超過200億元,合計達723.1億元,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48%;從速度看,株洲縣、炎陵縣、石峰區增長較快,三地投資增速均超過35%。[18]

財政與金融
全市2012年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13.8億元,增長21.9%;財政總收入佔GDP比重達到12.2%,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其中,地方收入135.4億元,增長24%,佔比63.3%;上劃中央收入64.4億元,增長18%,佔比30.1%;上劃省級收入14億元,增長20.9%。全市稅收收入149.9億元,增長21.8%,其中增值稅10.9億元,增長17.9%;營業稅20.7億元,增長 24.7%;企業所得稅5.4億元,增長23.8%;個人所得稅2.5億元,增長2.2%。稅收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為70.1%,同比回落0.1個百分點。全市財政總支出279.4億元,增長7.7%;一般預算支出22.8億元,增長18.7%。
截至2012年底,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1588.8億元,增長17.1%,同比凈增232.2億元,其中城鄉儲蓄余額為942.5億元,增長18.4%,凈增146.4億元。年末各項貸款余額812.4億元,增長19.5%,凈增132.4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總額483.7億元,增長25%,凈增96.7億元;短期貸款余額310.7億元,增長12.2%。全市存貸比為51.1%,提高1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為3.2%,下降1.6個百分點。
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證券公司營業部11家,總數居全省第二位,證券交易額為841.3億元,下降17.3%;新開戶數11966戶,同比減少14188戶。全年新增直接融資85.8億元,增長30%;截至2012年底,全市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868.6億元。
截至2012年底,全市保險機構有40家,其中,人壽險公司19家,財產險公司19家,保險行業協會1家,中介保險公司1家。各項保費收入31.8億元,增長12%,其中財產保險收入9.6億元,增長14.7%;人身保險收入22.3億元,增長10.9%。各項賠款和給付額9.4億元,增長28.2%,其中財產保險賠付額4.9億元,增長26.6%;壽險賠付4.4億元,增長30.1%。保險賠付比為29.6%,其中財產保險賠付比為15.7%,壽險賠付比為13.7%。[15]

商業
明清年間,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寧碼頭,株洲商業得到發展。木材、茶葉、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紙等貿易居湘潭集鎮商業之首。清末民(國)初,隨著粵漢、株萍鐵路的修築與湘江聯網形成水陸交通優勢。株洲鎮居民達3萬余戶,且大都居住於解放街、建寧街一帶。民國14年,中共地下黨員彭松林與友人合資在株洲建寧街開設米店。次年,發動成立株洲商民協會,並出任執行委員長,組建了糧食、南貨、棉布、百貨、縫紉、五金、園林、理發等16個同業公會。民國33年,日軍進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毀。日本投降後,鎮區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園,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復,房屋結構 大部分是木架蔑織牆體,杉皮或小青瓦屋面。
株洲是「商業之都」,蘆淞區小商品市場和服裝鞋帽市場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力,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中國商業聯合會等權威組織授予「中國服裝商貿名
湖南工業大學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