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滿族歷史
歷史上,滿族的社會形態經歷了幾個階段。
十六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初時,滿族的直系祖先女真人,當時分為三大部,其中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處於奴隸制社會,發展較緩慢的東海女真其社會形態仍處於原始公社氏族部落時期。
滿族進入遼沈地區後,由於一系列政治、經濟的變革,其社會形態開始向封建社會轉化。1644年,順治帝遷都北京,之後由於承襲了明朝全部封建法制和政權模式,滿族社會完全進入封建社會。留在關外的滿族有的則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鴉片戰爭爆發之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定,中國社會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49年,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滿族人民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中,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滿族的社會政治在中國歷史上曾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1616年,建州女真(滿族的前身)的傑出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在赫圖阿拉(遼寧新寅縣老城)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這是奴隸主的政權。八旗制度是其基本的政治制度。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標志著後金政權的進一步鞏固與擴大。1644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幾乎承襲了明朝全部封建法制和政治制度。
滿清入關後,為了擴大和鞏固政治經濟上的封建特權,清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以民族壓迫形式表現出來的階級壓迫政策。一方面,滿清貴族掌握軍政大權,在政治上處於極其優越的地位;另一方面,滿清統治者相繼推行了剃發、易服、投充和逃入法等民族壓迫和奴役政策。當時的社會矛盾是以階級矛盾為實質的民族矛盾。從康熙年間開始,由於滿清統治者進行了許多改革,社會主要矛盾才趨於緩和。
從康熙初年到鴉片戰爭以前,滿清政府通過平等三藩與准噶爾部貴族分裂集團,以及統一台灣等國內戰爭,實現了全國的統一,通過歷次制止外國侵略的自衛戰爭,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又根據各地區不同情況,進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席的改革,其中包括對西南各省進行的大規模的「改土歸流」,確定了對全國各地區由中央直接派員進行管轄而又適合各地特點的地方行政制度,對鞏固和確立中國統一和領土完整起到了關鍵作用。
由於滿清政府實行「閉關自守」的外交政策,再加上封建專制王朝政治上的腐敗,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中國已遠遠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鴉片戰爭之後,清廷被迫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清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滿清政權開始了衰落的過程。滿族中的一些開明人士及中下級官員在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開始進行政治上的變革。1898年,光緒帝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性質的政治綱領,力圖變法維新,但是受到以清太後葉赫拉那氏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和破壞,最終失敗。
1911年,滿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
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利用滿清廢帝光緒,在東北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東北淪為殖民地。
1949年,新中國成立。滿族人民成為中華民族中平等的一員。在「民主、平等和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下,滿族人民的政治權利得到保障。根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滿族的聚居區建立了自治縣、自治鄉,讓滿族人民行使自治權。通過民主選舉,滿族人民同其他各族人民代表一起,共同參與國事,行使管理國家大事的權力。
2. 中國的兩個翻譯cathay和china的來歷
」Cathay「起源於公元10至13世紀在我國北方(含東北和西北部)廣大地區由契丹族建立的契丹國(即遼和西遼),經由阿拉伯語而進入西方語言。
」China「源於春秋秦國的名字,這很大程度上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秦穆公晉文公爭霸的結果。
英國在十九世紀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實際上是Cathay與China並用的。
在不同時期對中國的不同稱呼。在英國方面,拉丁語中的Cataya一詞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進入英語,並逐步演化成cathay。1625年John Fletcher在其《婦人的獎賞》(womans)劇本中還在用Cataya,而到1823年GorgeG、Byron在其《唐璜》(Don Juan)長詩中則已經以Cathay指稱中國了。
這個情況甚至直到今天還在部分歐洲國家存在。契丹在保加利亞語,俄語里是對中國的稱呼。在古典英語里有cathay,而現代英語是China。類似的還有義大利語catai/cina, 葡萄牙語catai/china,西班牙語catay/china。
(2)杭州清朝舊稱是什麼擴展閱讀
20 世紀中國的歷史學家和文獻學家為追尋「中國」一詞的起源和意義下了很大的工夫。根據一項完整的調查——此調查用 20 頁的篇幅羅列了秦統一前「中國」一詞的使用情況。
學家定義了 19 世紀之前「中國」一詞所涉及的五種含義:(1)京師;(2)國境之內;(3)諸夏之領域;(4)中等之國(周朝較小諸侯的王國,當時周被稱為「天下」);(5)中央之國。
以上含義無一指涉現代民族國家。在帝國時期開始後的兩千年裡,「中國」一詞不再具有重要性,它通常指的是王朝的中心,或者用來區分華夏與北方草原游牧部落之間的疆域。
到 1860 年代,這些用法進入了清朝外交文件中。可以看到的是,這一時期,「 China /中國」兩個詞語在國際條約的翻譯之中發生了連結,成為了對等物,指的既是領土,又是建立於這一領土之上的國家。
「中國」一詞出現在官方文件中的頻率不斷增加,特別是對外國文件中提到「 China 」一詞作出回應時,幾乎可以與「大清國」互換使用。它不再指「中央的諸國」;當用來表述一個單數的主權實體中國時,該詞的歷史指示物消失了(並且最終被遺忘了)。
3. 各個朝代的宮殿都在什麼地方
1、秦朝
咸陽宮,秦帝國皇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咸陽市東區
2、隋朝和唐朝
太極宮,是隋、唐兩代的皇宮。位於長安城中軸線北部,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為唐帝國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唐高宗時期修大明宮後改稱太極宮為「西內」。
3、宋朝
北宋定都以後,仍沿用五代宮苑舊址,但對五代時期的宮殿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擴建,擴建後的東京宮殿稱為大內、宮城。
4、元朝
大安閣建於元至元三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後,「取故宋熙春閣材於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元朝皇帝在這里舉行重大的朝政典禮,如皇帝登基、接見外國使者等。
5、明朝和清朝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4. 中國各城市的古時名稱是什麼
1、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曾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 ,是「一帶一路」核心區、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 。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
2、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
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臨安,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也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
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3、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4、開封,簡稱「汴」,古稱老丘、汴州、汴梁,是河南省下轄的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文化旅遊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區的中心城市之一 。
5、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西安
網路-南京
網路-北京
網路-開封
網路-洛陽
5. 中國歷史建築文化遺產有哪些
1、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2、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3、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4、天壇,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5、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腳下,是一座古人類遺址博物館,始建於1953年。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在龍骨山發掘出第一顆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
6. 杭州又稱什麼
杭州又稱臨安、錢塘、武林、腰鼓城。
1、武林:杭州之舊稱。至今「武林」仍是杭城的重要地名,如武林路、武林廣場、武林門等即是。武林之名最早出自《漢書》,與境內武林山有關。
2、錢塘:錢唐縣是杭州的前身,設立於秦朝或者戰國時期,是今杭州市區內出現的第一座縣城。南陳錢唐縣升格為錢唐郡,隋改置杭州,下轄錢唐縣等。「錢唐」至唐改名「錢塘」,此後錢塘縣作為縣名沿用至清朝。
3、臨安:臨安原為杭州下轄一縣之名,南宋時稱杭州為臨安府。故南宋時期的三部地方誌皆以「臨安」命名(《乾道臨安志》《淳佑臨安志》《咸淳臨安志》),此臨安即指杭州。
4、腰鼓城:得名於五代吳越,錢鏐第二次築杭州城後,彼此獨立的州城與縣城被包進一座大城內,此城南北距離大而東西距離小,形似「腰鼓」。遂有此名。
(6)杭州清朝舊稱是什麼擴展閱讀:
杭州古代的歷史沿革:
1、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
2、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並桐廬入錢唐縣,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
3、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於杭州。當時的杭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鹽官、餘杭、富春、桐廬、於潛、新登、橫山、武康十縣
4、元至元十三年(1276),設兩浙大都督府,又改設安撫司,十五年(1278)升杭州路,為江浙行省省會。明代改杭州路為杭州府,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治所。
5、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帶建造「旗營」,俗稱「滿城」。城牆周圍十里,南至今開元路,北靠法院路,東臨中山中路附近,西麵包括湖濱公園,並辟有六座城門,總佔地1436畝,成為杭州的「城中城」(民國初年拆除)。
光緒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杭州開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橋辟為日本租界。隨著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和洋務運動的興起,杭州的近代工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7. 杭州古稱有哪些
1、錢唐:錢唐是杭州市區內出現的第一座縣城,南陳時期升為錢唐郡,唐朝改名為錢塘。此後錢塘這個名稱沿用至清朝。
2、武林:武林是漢朝時杭州舊稱,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以武林命名的地方,比如武林門、武林路、武林廣場等,武林之名出自《漢書》,與武林山有關。
3、泉亭:西漢末,王莽掌權,改錢唐縣為泉亭,故址在靈隱山下,光武帝劉秀復國後,又改泉亭為原名錢唐縣。
4、臨江:建安十三年,曹操設立臨江郡,南朝宋國在大明三年升烏江縣為臨江縣,杭州就在此區域內,南朝梁國升臨江縣為臨江郡。
5、錢江:五代時梁國在錢塘江流經之處設了兩個縣,錢唐和錢江,錢江這個名字來自於錢塘江的稱謂。
6、餘杭:相傳大禹治水時曾經過杭州,所以杭州得名禹航,餘杭的名稱由此諧音而來。
7、西都:在吳越國時期,杭州是它的國都,當時被人們稱為「西府」和「西都」。
8、仁和:杭州原設立兩個縣,分別為錢江縣和錢塘縣,北宋時期,改錢江縣為仁和縣。
9、臨安:臨安是宋高宗遷都杭州時取的名字。
10、杭縣:到了民國時期,將錢塘縣和北宋時期改名為仁和縣的錢江縣,合二為一,稱為杭縣。
11、杭州是浙江省省會和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市,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交點和「網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
8. 杭州有什麼別名
杭州又稱臨安、錢塘、武林、腰鼓城。
1、武林:杭州之舊稱。至今「武林」仍是杭城的重要地名,如武林路、武林廣場、武林門等即是。武林之名最早出自《漢書》,與境內武林山有關。
2、錢塘:錢唐縣是杭州的前身,設立於秦朝或者戰國時期,是今杭州市區內出現的第一座縣城。南陳錢唐縣升格為錢唐郡,隋改置杭州,下轄錢唐縣等。「錢唐」至唐改名「錢塘」,此後錢塘縣作為縣名沿用至清朝。
3、臨安:臨安原為杭州下轄一縣之名,南宋時稱杭州為臨安府。故南宋時期的三部地方誌皆以「臨安」命名(《乾道臨安志》《淳佑臨安志》《咸淳臨安志》),此臨安即指杭州。
4、腰鼓城:得名於五代吳越,錢鏐第二次築杭州城後,彼此獨立的州城與縣城被包進一座大城內,此城南北距離大而東西距離小,形似「腰鼓」。遂有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