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西湖是怎麼形成的
擴展閱讀
福州家庭養老院哪裡強 2025-01-19 08:13:06
周金伙在福州住哪裡 2025-01-19 08:05:09

杭州西湖是怎麼形成的

發布時間: 2022-04-28 20:21:01

Ⅰ 杭州西湖是怎麼形成的"

「西湖」來歷
說起西湖的來歷,有著許多優美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的珠光照到哪裡,哪裡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但是後來這顆寶珠被王母娘娘發現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玉龍和金鳳趕去索珠,王母不肯,於是就發生了爭搶,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龍山(即玉皇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著西湖。 其實,西湖是一個瀉湖。根據史書記載:遠在秦朝時,西湖還是一個和錢塘江相連的海灣。聳峙在西湖南北的吳山和寶石山,是當時環抱著這個小海灣的兩個岬角。後來由於潮汐的沖擊,泥沙在兩個岬角淤積起來,逐漸變成沙洲。此後日積月累,沙洲不斷向東、南、北三個方向擴展,終於把吳山和寶石山的沙洲連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沖積平原,把海灣和錢塘江分隔了開來,原來的海灣變成了一個內湖,西湖就由此而誕生了。
關於「西湖」這個名稱,最早開始於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聖湖、金牛湖、龍川、錢源、錢塘湖、上湖等名稱。到了宋朝,蘇東坡守杭時,他詠詩贊美西湖說:「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別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美人西施,於是,西湖又多了一個「西子湖」的雅號。

Ⅱ 西湖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西湖之水皎潔晶瑩,宛若明鏡明珠。四周吳山、寶石山南北環抱,若龍鳳戲珠。民間傳說,有一條玉龍、一隻金鳳從王母娘娘手中奪回明珠化為西湖,由自己朝夕守護。傳說畢竟是人們神奇虛幻的想像,飽含著真善美的願望。

古時由於文化知識的局限,千百年來很少有人去認真探尋西湖形成的秘密。直到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界有識之士才開始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來探討西湖的形成。最早用地質學觀點解釋西湖成因者是日本地質學家石井八萬次郎。1909年,他在東京《地質學雜志》中撰文稱,西湖與日本的中禪寺湖相似,南山為古生代岩層的山坡,溪水北流,為西湖北山的火山岩堵塞而成。

1920年,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錢塘江口一小灣,後來由於錢塘江夾帶的砂土堵塞其灣口而成的假說。

西湖究竟怎樣形成?經過地質工作者的多年勘測研究,「瀉湖」說流傳最廣。這一假說認為,至少距今兩千多年前,西湖還是一個淺海灣,除個別山嶺外全部淹沒在海水之中。隨著海水的沖刷,海灣四周的岩石逐漸變成泥沙沉積,使海灣變淺,錢塘江也帶來泥沙,在入海口沉積。泥沙越積越多,最終將海水截斷,內側的海水就形成了一個湖。這種現象在地質學上稱為「瀉湖」。起初,瀉湖還隨著潮水出沒。後來,經過勞動人民多次築海塘阻攔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今天的人們很難想像,秀美的西湖曾是驚濤拍岸的海灣,千百年前的「滄海變桑田」畢竟在千百年前,假說也尚未完全證實。近年來,有地質學家提出:確切地說,西湖不是一個典型的瀉湖。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關於西湖形成的詳細機制、形成的確鑿年代等,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Ⅲ 杭州西湖湖是怎樣形成的

西湖之名的由來

杭州西湖,最早據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記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處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一般認為,武林山即今靈隱、天竺一帶群山的總稱,而發源於這一帶的南澗,北澗等山澗匯合為金沙澗,東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見於記載的西湖的名字。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縣南江側,有明聖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湖取名焉」。此時衍生出西湖較早的另外兩個古稱:明聖湖和金牛湖。
約東漢時,一名叫華信的地方官,在西湖以東地帶築塘抵捍錢塘江咸潮而得名錢塘湖。這是唐唐以前西湖通用的名稱。白居易詩文中每每提及錢塘湖,如《答客問杭州》中「山名天竺堆青黛,湖號錢塘瀉綠油」。詩人張祜也有詩作題為《早春錢塘湖晚》。
出現「西」湖之稱,是由於早前的錢塘縣城,隋以後從位處西湖之西,遷建到西湖之東,也就是原來在城東的錢塘湖,現在位於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這和全國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樣的。至遲在唐代,「西湖」這個稱呼已經被頻繁使用,同樣是白居易詩文,就經常用「西湖」一詞,如其詩題有《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西湖別》等等。
北宋詩人蘇軾(東坡)在他的名篇《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中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絕唱後,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西子即春秋時越國的絕代佳人西施。比較天下數十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也惟有杭州西湖當得起如此盛譽。南宋時,西湖出現了畸型的繁華艷麗,偏安江南的統治集團不思恢復故土,卻沉湎於湖光山色,奢靡享樂之中,一擲萬金,花天酒地,西湖於是又被人稱為「銷金鍋」,非常恰當,也非常辛辣。
除上文提及的名稱外,西湖尚有眾多別名,如:龍川、錢源、石函湖、放生池、上湖、高士湖、明月湖、美人湖等等。每個別名,各有來歷。石函湖是因唐長慶年間白居易築石函以蓄泄湖水而來;上湖是相對於其北地勢較低的下湖而言;放生池是由於北宋天禧年間杭州郡守王欽若奏請以西湖為放生池而得;賢者湖系南宋文人樓鑰以西湖有賢者之風而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西湖擁有這么多的芳名雅號,正好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她悠久的歷史,秀麗的風貌,豐富的文化意蘊和迷人的魅力。

Ⅳ 西湖是怎樣形成的

五代吳越國,西湖多年不修,為葑草蔓蔽。

宋景德間,錢氏歸宋後,廢湖兵,西湖又復湮塞。湖面一半為僧民所佔。

宋慶歷間,葑土日塞,多為豪族占據,湖水益狹。

宋熙寧間,六井及沈公井俱廢。

宋元祐間,湖上葑田約二十五萬余丈(約四千一百多畝),幾近半個西湖被塞。江河行船不通,六井亦幾於廢。

南宋乾道元年以後,臨安居民日盛,河流漸塞,舟行困難,西湖淤積。

南宋淳祐間,大旱,湖水盡涸。

元代,蘇堤以西湖面盡為桑田;蘇堤六橋之下,水流如線。

明初,西湖漸成平田,水塞不通。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西湖葑灘嚴重。440餘畝湖面被占為田盪(合約0.29平方千米)3120餘畝湖面淤塞成淺沙灘(合約2.08平方千米)。

民國元年(1912年),浙江軍政府政事部主持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牆和旗營城垣,辟新市場,沿湖築湖濱路,離湖20米處設欄,內雜蒔花木,稱湖濱公園。

民國十七年(1928年),浙江省政府在第三公園碼頭建立陳英士銅像;次年,國民黨浙江省黨部於第二碼頭建「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

民國十九年(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長生路之北至錢塘門頭,用浚湖之泥填為平地,約21畝余,辟為第六公園。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杭州市政府開始在第五公園碼頭,籌建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

2002年開始,杭州實行環湖公園景點免費開放。


(4)杭州西湖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西湖的發展:

2002年起,杭州市實施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先後建成西湖南線景區、楊公堤景區、湖濱新景區、梅家塢茶文化村、北山街歷史文化街區、兩堤三島景區、龍井茶文化景區、靈隱新景區、吳山新景區、高麗寺、八卦田遺址公園等項目,重建、修復歷史文化景點150多個。

1982年,西湖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2年,西湖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

2007年,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Ⅳ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湖生成原因,可以斷定是一個瀉湖。西湖的地形,南、西、北三面均為山所圍繞,惟有東面是一個沖積平原,浙江省城就在這個沖積平原之上,所有泥土,統是錢塘江帶下的沉澱積成。大凡河流所帶泥沙到了河口,一部分就要沉下來,一則因為河流入海受了海水的阻力,速率減縮;二則因為海水含鹽分,鹽分能減少河水分子的凝聚力。有了上述兩層原因,凡是長江大河,如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恆河,以及我國黃河、長江,到了入海地方,均成有三角洲。照這樣看來,杭州附近沖積平原,不過是錢塘江所成的一個三角洲。我們若再進一層來考察西湖近旁的地質,就曉得不但西湖東面有沖積土,就是西面也有沖積土,假使我們能追想錢塘江初成時候情形,一切沖積土尚未沉下來時,現在杭州所在地方,還是一片汪洋,西湖也不過是錢塘江口左近的一個小小灣兒。後來錢塘江沉澱慢慢的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瀉湖。初成的時候,里湖的面積比較現在的外湖還大。後來因南北諸高峰川流匯集,如玉泉、兩峰澗、龍井等溪水所帶下的泥土,流入湖中以後,速率頓減,就淤積起來。里湖因在靠山這一邊,所以淤積得快。如耿家步、金沙港、茅家埠等處,就是溪流帶下的沖積土所成的。倘使沒有宋、元、明、清歷代的開浚修茸,不但里湖早已受了淘汰,就是外湖恐怕也要為淤泥所充塞了。換言之,西湖若沒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現在我們尚能徜徉湖中,領略勝景,亦是人定勝天的一個證據了。在夏季時候,外湖的水平均不過四英尺深,里湖因靠近山邊,所受的沉澱比外湖較多,所以水亦較外湖淺。惟蘇堤六橋、玉帶橋、西泠橋之下,水度略深,最深的地方大約在六英尺左右。這是因為湖中水平如鏡,流動極緩,水中所含最微渺的泥粒,也都沉下來。獨堤上諸橋為湖水交通咽喉,自里湖流入外湖必經之路,湖水流行較速,水中微細的泥土不能沉降。試觀西湖各處,香灰泥堆積很深,獨在西泠橋上,注目俯觀,水清澈底,能見岩石,即因水流湍急,香灰泥不能留足之故。現在西湖情形照上面看來,是由於錢塘江帶下泥土淤積,塞住原有的灣口而成。至於西湖生成的年代,離現在有多久,這個問題,卻不容易解決,從歷史上眼光看起來,西湖生成時代是很久遠。唐代以前,雖則寂然無聞,自從李鄴侯、白居易、蘇東坡先後服官武林以來,西湖的名就聲聞全國。但從地質學上眼光看起來,西湖生成卻是很近來的一樁事,在地質學上最近的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就是沖積時代。世界人類的產生,在洪積時代的末期,沖積時代的初期,所以西湖的生成,當然在世界有了人類以後。西湖南、西、北三面的岩石,統是很老。西北方面如葛嶺、寶石山等,系粗面岩所構成的。粗面岩是一種火成岩,它的分布在我國南部濱海非常廣大。據德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之考察,自寧波至香港南海一帶,斑岩(粗面岩與石英斑岩是一類的岩石)之多,可稱世界第一。這種石英斑岩與粗面岩,是火山所噴出而成的。噴出時期,據美國地質學家威利斯之推測,大概在三疊紀與侏羅紀之間。西湖的南部同西部,如九曜山、石屋嶺、南高峰以及靈隱等,統是砂岩及石灰岩所造成的,其中尤以石灰岩分布最廣。石灰岩所成的山峰,最足驚心動目的,要算雲林寺面前的飛來峰,蒼翠玉立,突兀崢嶸,它上面還刻有許多佛像,宛如天成的一座假山。西湖近旁岩洞很多,如玉乳洞、石屋洞等,也是石灰岩生成的。石灰岩與砂岩生成的年代,比北部的粗面岩還要久遠,大約在古生代的石炭二疊紀(離現時差不多有三億年)。西湖南、西、北三面的岩石雖然很古,但西湖東岸的泥土卻是很新,是在沖積時期才成的,我們要曉得西湖生成年代的久遠,只要曉得錢塘江排泄的沉澱,把現在杭州淤積為大陸的時候就是了。自從西湖生成以來,錢塘江的三角洲漸漸在海中推廣,到現在已達杭州灣口,離杭州省城約有一百二十英里之遙。假使我們去推測錢塘江三角洲每年在海中伸張的速率,那末西湖生成的時代就不難知道了。錢塘江河身的長短,河域的大小,同歐洲隆河與坡河不相上下,從下面可以看出來:隆河河身長五一○英里;坡河四一八英里;錢塘江四○○英里。隆河流域平方英里九四八○○;錢塘江二四○○○。隆河取源處高度一二○○○——一五○○○英尺;坡河一二六○八英尺;錢塘江五九○○英尺。隆河同坡河流入地中海,河口海底深度,同波浪強弱,與錢塘江口情形差不多。獨坡河與隆河取源均在阿爾卑斯山上,比較錢塘江取源安徽黃山的高度,有兩倍多,所以錢塘江三角洲生長速率,應該沒有隆河同坡河的三角洲這樣快。隆河的三角洲,在一千五百年中增長十五英里,平均每百年增長一英里。坡河的三角洲在一千八百年中增長二十英里,每百年增長也差不多一英里。若使錢塘江的三角洲增長同坡河、隆河一樣快,每百年增長一英里,要積一百二十英里長的沉澱,就要一萬二千年。照這些算來,西湖的生成,至少在一萬二千年以前了。

Ⅵ 杭州西湖的奇特之處在哪裡怎樣形成的

地質成因
西湖古稱武林水、錢塘湖,又名西子湖,西湖原本為海灣,因江潮挾帶泥沙長期堆積,日積月累,使海灣與大海隔絕,形成瀉湖,又經歷代不斷疏浚建設,最終成為半封閉之淺水風景湖泊。西湖形態為近於等軸的多邊形,湖面被孤山及蘇堤、白堤兩條人工堤分割為5個子湖區;湖中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島。子湖區間由橋孔連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摻混,形成各湖區水質差異的特點。大部分徑流補給先進入西側3個子湖區,再進入外西湖。湖水總面積6.145平方公里。總容積0.1247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235米。

人為因素
白居易
西湖從形成迄,也就是兩千年的歷史。然而在西湖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有兩個人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公元822年,年過半百的白居易來到美麗的杭州任刺史,官場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時,精神為之一振。到杭州的當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寫了《杭州刺史謝上表》,從此開始了偉大詩人與美麗山河的千古絕戀。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績多不勝數,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築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沁四十年前開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築建白堤。

蘇東坡
在杭期間,他賑災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親自為西湖請命,上書宋哲宗,寫下歷史性的文件《乞開杭州西湖狀》,那著名的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便出於此。這之後,一場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動開始了。從夏到秋,蘇東坡發動全城募捐,動用了20萬民工,用淤泥葑草,便築就了今天的這道舉世聞名的——蘇堤。 蘇東坡在杭期間,築堤一條,吟詩千首,從這時起,才真正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風景勝地。 1508年3月,元朝賢太守楊孟瑛動用民夫八千,歷時152天,拆毀田畝3481畝,恢復西湖舊觀。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給鄉黨先賢蘇東坡的蘇堤,將其填高了二丈,拓寬了五丈三尺,兩岸遍植楊柳,蘇堤重新恢復了「六橋煙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築一堤,與蘇堤並駕齊驅,從棲霞嶺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對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愛,遂呼之為「楊公堤」。 西湖,從一個大海灣,再一個瀉湖,再到一個風景湖泊,我們的祖先臨湖而居,生生不息。可以說西湖的歷史,就是一部保護與治理的歷史。這其中貫穿了中國傳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體現了西湖歷史文化的延續性。

西湖景點的歷史演變情況:

1.西湖文化名字由來
杭州西湖的名稱,最早據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記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處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一般認為,武林山即今靈隱、天竺一帶群山的總稱,而發源於這一帶的南澗,北澗等山澗匯合為金沙澗,東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見於記載的西湖的名字。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縣南江側,有明聖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湖取名焉」。此時衍生出西湖較早的另外兩個古稱:明聖湖和金牛湖。 出現「西」湖之稱,是由於早前的錢塘縣城,隋以後從位處西湖之西,遷建到西湖之東,也就是原來在城東的錢塘湖,現在位於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這和全國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樣的。至遲在唐代,「西湖」這個稱呼已經被頻繁使用,同樣是白居易詩文,就經常用「西湖」一詞,如其詩題有《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西湖別》等等。 北宋詩人蘇軾(東坡)在他的名篇《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中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絕唱後,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除上文提及的名稱外,西湖尚有眾多別名,如:龍川、錢源、石函湖、放生池、上湖、高士湖、明月湖、美人湖等等。每個別名,各有來歷。
2.歷朝的景點變化
自從南宋的遷都,給西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華,出現了名傳千載的「西湖十景」。它們是:蘇堤春曉、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麴院風荷、南屏晚鍾、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雙峰插雲。 元人效仿宋代設:六橋煙柳、九里雲松、靈石樵歌、孤山霽雪、北關夜市、葛嶺朝暾、浙江秋濤、冷泉猿嘯、兩峰白雲、西湖夜月」的「元十景」。 清初期添設: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海霞西爽、梅林歸鶴、魚沼秋蓉、蓮池松舍、寶石鳳亭、亭灣騎射、蕉石鳴琴、玉泉魚躍、鳳嶺松濤、湖心平眺、吳山大觀、天竺香市、雲棲梵徑、韜光觀海、西溪探梅的「清十八景」。 清乾隆年間命名了「西湖二十四景」,它們是:湖山春社、寶石鳳亭、玉帶晴虹、吳山大觀、梅林歸鶴、湖心平眺、蕉石鳴琴、玉泉魚躍、鳳嶺松濤、天竺香市、韜光觀海、雲棲梵徑、西溪探梅、小有天園、漪園湖亭、留余山居、篁嶺卷阿、吟香別業、瑞石古洞、黃龍積翠、香台普觀、澄觀台、六和塔、述古堂。 直到現代的「新西湖十景」之後,又由2007年中國杭州西湖博覽會評選出「西湖新十景」。

杭州西湖全景圖
西湖的美既在於湖,也在於山。群山峻嶺環繞著美麗的西湖:西南有龍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煙霞嶺,大慈山、臨石山、南屏山、鳳凰山、吳山等,總稱南山;北面有靈隱山、北高峰、仙姑山、棲霞嶺、寶石山等,總稱北山;它們像眾星捧月一樣,捧著西湖這顆江南明珠。山體的高度雖然不超過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遙相對峙,高插雲霄。 1. 南宋時期的「西湖十景」,基本圍繞著西湖分布,有的就位於湖上: 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 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 這十景各擅其長,組合在一起代表了古代西湖景觀的精華,主要分布在西湖內湖地區和湖區中心。老十景或可稱謂為內環景色。 2.「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經過杭州市民及各地群眾積極參與評選,並由專家評選委員會反復斟酌後確定的,它們是: 雲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 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寶石流霞。 這十景基本分布在靠近西湖的周圍群山之中,以山景為主,景點面積較廣,視野開闊。僅阮墩環碧是西湖中的小島景色。新十景或可稱謂為中環景色。 3.2007年杭州人民和各地群眾又評選出了「西湖新十景」: 靈隱禪蹤、 六和聽濤、岳墓棲霞、 湖濱晴雨、 錢祠表忠, 萬松書緣、楊堤景行、三台雲水、梅塢春早、 北街夢尋.

這十景主要分布在距離西湖較遠的群山峻嶺之中,山因水清,水因山綠山水相映輝。湖濱晴雨、北街夢尋靠近西湖岸堤。西湖新十景或可稱謂為外環景色。 蘇堤春曉
其它景點還有「保俶挺秀、長橋舊月、古塔多情、湖濱綠廊、花圃爛漫、金沙風情、九里雲松、梅塢茶景、西山薈萃、太子野趣、植物王國、中山遺址、靈隱佛國、岳王墓廟」等,具體稱謂有待商榷。

Ⅶ 西湖怎樣形成

古時由於文化知識的局限,千百年來很少有人去認真探尋西湖形成的秘密。直到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界有識之士才開始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來探討西湖的形成。最早用地質學觀點解釋西湖成因者是日本地質學家石井八萬次郎。1909年,他在東京《地質學雜志》中撰文稱,西湖與日本的中禪寺湖相似,南山為古生代岩層的山坡,溪水北流,為西湖北山的火山岩堵塞而成。
1920年,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考察碃盯百故知嘎版霜保睛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錢塘江口一小灣,後來由於錢塘江夾帶的砂土堵塞其灣口而成的假說。
西湖究竟怎樣形成?經過地質工作者的多年勘測研究,「瀉湖」說流傳最廣。這一假說認為,至少距今兩千多年前,西湖還是一個淺海灣,除個別山嶺外全部淹沒在海水之中。隨著海水的沖刷,海灣四周的岩石逐漸變成泥沙沉積,使海灣變淺,錢塘江也帶來泥沙,在入海口沉積。泥沙越積越多,最終將海水截斷,內側的海水就形成了一個湖。這種現象在地質學上稱為「瀉湖」。起初,瀉湖還隨著潮水出沒。後來,經過勞動人民多次築海塘阻攔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今天的人們很難想像,秀美的西湖曾是驚濤拍岸的海灣,千百年前的「滄海變桑田」畢竟在千百年前,假說也尚未完全證實。近年來,有地質學家提出:確切地說,西湖不是一個典型的瀉湖。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關於西湖形成的詳細機制、形成的確鑿年代等,至今仍然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