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大思裝飾怎麼樣
擴展閱讀
深圳福永哪個駕校好 2025-01-17 00:45:39

杭州大思裝飾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5-06 02:52:40

⑴ 從故事中體現一哲學原理

哲學故事及分析
柏拉圖社區 PlatoForum.com 2006-12-17 文/
谷陽進酒

春秋無義戰,指的便是在周朝,諸侯間為了稱王爭霸,經常興師動眾,
以發動戰爭為能事。楚共王和晉厲王這兩個好戰分子,歷史上就展開過鄙陵
之戰。
在一次激烈的戰役之後,楚國的指揮官子反回到了軍營,口渴的要命,
忙叫侍童谷陽給他端水來喝。谷陽對主人十分忠誠,看見子反渴得厲害,心
里很難過。他知道主人平時很愛喝酒,便給子反送上了大杯的酒。
子反聞著酒味,趕緊說:"拿回去,這是酒啊!"
谷陽知道主人是為了怕誤戰事而不敢喝酒,而心裡是十分饞酒的,便騙
他說:"不,主人,這不是酒!"
子反接過杯,又聞了聞,說:"拿回去!這是酒!"谷陽又堅持說:"喝
吧,主人,這不是酒。"
子反經不住谷陽的勸誘,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接過杯子,一飲而盡,喝
了頭杯,就禁不住連飲數杯,最後竟喝得酩酊大醉,酣睡過去了。
這時,楚共王打算同晉國繼續作戰,就派人召喚子反。子反因爛醉如泥,
不能動彈,便假託心疼,拒絕了共王的召喚。共王迫於軍情緊急,便親自探
望。進了軍帳,共王知道原來子反是喝醉了,大怒之後便把子反處死了。
谷陽的好心促成了壞事,說明一個人如果不懂得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及客
觀條件的種種限制,只憑所謂的良好願望辦事,就會造成動機與效果的分離。

貪心亡國

春秋時代,蜀國擁有廣大肥沃的土地,而且米穀充實,生活富足安樂。
但是當時的蜀侯並不以此感到滿足,相反的,他卻希望有更多的美女,更多
的金錢,來滿足他貪得無厭的心理。
秦國是蜀國的鄰居,秦惠王見到蜀國如此富有,而蜀侯卻是那麼昏庸糊
塗,感到很可惜,因而產生了並吞消滅蜀國的念頭。但因為秦蜀二國交界的
地方,被一片懸崖峭壁和險道所阻礙,大軍無法從那裡通過,所以秦惠王感
到很頭痛,不知該如何行事才好,他一連想了幾天,都想不出一個好辦法。
有一天,他聽人家說蜀侯很貪心,於是就針對蜀侯這個愛貪小便宜的性格,
想出了一個很妙的計策。
他立刻命令許多石匠,把一塊很大的青石鑿成一隻大牛,再把大石牛披
上紅彩,放在通往蜀國的途中,暗地命人將許多碎金放在石牛的身後,然後
揚言說石牛就是金牛,專門是生產黃金的,一天可以生產大約千金。等到消
息傳到了蜀侯的耳中,秦惠王再派使者去見蜀侯,告訴蜀侯說秦國預備將從
神仙那裡得來的金牛獻給蜀侯,希望蜀侯能夠接受。
蜀候一聽到秦國有這樣的禮物送上門來,一時非常的高興,連聲稱謝。
可是因為邊境地方險阻難行,龐大的金牛無法從那裡通過,於是蜀侯立刻派
許多年輕力強、壯健的軍人到那兒去鏟平高山,填滿深谷,在很短的時間內
便開辟出了一條大路來。
如此一來,秦國馬上依約把金牛送到蜀國來了,但是,緊接在金牛後面的,
卻是秦國的大批軍隊。蜀國就因此而被強秦滅掉了。
蜀國的滅亡顯然是由於國君貪小失大,不明事理。像蜀國國君這樣的人,
貪便宜的思想意識往往同僵化的思想方法聯系在一起。這就是哲學上所說的
形而上學。這種人看問題是孤立的,不是聯系的;是表面的,不是深入的;
是眼前的,不是長遠的;是機械的,不是運動的;是靜止的,不是變化的……

賽馬的學問

戰國時代,齊威王愛好騎馬射箭,經常喜歡和別人比賽,並且十次有八
九次能贏。有一天,齊威王又提出和元帥田忌比賽,並且以千金作賭注。
田忌很痛快地答應了。但是,答應歸答應,心裡卻老是嘀咕:以前和國
王比賽過多次都輸了,這次怎麼才能贏呢?
田忌回到家裡,把這事告訴給了孫臏。孫臏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兵法家。
起初在魏國做官,後來為了躲避名利熏心,陰險狠毒的龐涓對他的陷害,從
魏國逃到齊國。田忌早就知道孫臏為人忠厚,精通兵法,打心眼裡敬佩,就
讓孫臏住在自己家裡,當作最好的客人招待。兩個人情投意合,親如手足。
孫臏問田忌:"以前都怎麼個比賽法?"田忌說:"兩個人各備三匹戰
馬,馬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對上等,中等的對中等,下等的對下等。
賽過一輪定輸贏。我的馬力氣不足,從前都輸給國王了。"孫臏想了想,說:
"這次,我保你能取勝。"到比賽的那天,孫臏對田忌說:"你把最好的轡
頭,鞍子備在下等馬上,當作最好的馬與國王最好的馬比賽,再用你的上等
馬與國王的中等馬比賽,用你的中等馬與國王的下等馬比賽,這么顛倒一下
次序,就行了。"
田忌按照孫臏的主意准備妥當,然後,催馬上陣,揮臂拉弓,與國王一
來一往,爭強斗勝。觀看的人吶喊助威,不斷喝彩。第一個回合,田忌輸了。
可是,第二和第三個回合田忌都贏了。結果,得了千金彩禮。
這出乎齊威王的預料的結局使他感到很奇怪。就問田忌,這次他是怎麼
取勝的。田忌就把孫臏給他出的主意如實地告訴了國王。國王聽後,連聲稱
贊孫臏有智謀,有心機。從此,齊威王大膽重用孫臏,讓田忌、孫臏統領齊
國大軍。
這個故事生動地告訴我們一個哲學道理:量變和質變的相互轉化,是事
物發展的普遍規律。田忌採用孫臏之計,只是將自己參賽的馬與國王的馬在
等級上進行了調整,事物的結構有了變化,就發生了量變,這種量變最終轉
化為質變,就是以弱勝強。

扁鵲與齊桓侯

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去見齊桓侯。他向齊桓侯仔細看了一下,說:"您有
病!這病在皮膚里,現在還不嚴重,如果不及時治療,恐怕就要惡化。"齊
桓侯不信,冷冷地說:"我沒有病。"扁鵲走後,齊桓侯很不滿意地說:"做
醫生的總喜歡把沒病的人平白地硬說有病,以顯示他醫術的高明。嘿,真是
無聊!"
過了天,扁鵲又去見齊桓侯,說:"不好了,你的病進入血脈了,若
不趕快治療,就要有危險。"齊桓侯還是不信。扁鵲走後,齊桓侯又生了半
天氣。
又過了天,扁鵲再去見齊桓侯,大驚叫道:"糟糕,您的病已經深入
到腸胃了,再不治,就要沒救了!"齊桓侯挺不高興,理也不理他。
又過了天,扁鵲一見齊桓侯,話也不說,轉向就走。齊桓侯反覺奇怪,
便派人去向扁鵲打聽緣故。扁鵲說:"病在皮膚,是容易治的,用熱敷就行
了;病在血脈,也不難治,可以用針灸的辦法;病到了腸胃的時候,也還有
辦法,吃幾服湯葯,有治好的希望;只有病入骨髓以後,就什麼辦法也沒有
了。現在,桓侯的病就是已經到了骨髓里了。"
天以後,齊桓侯果然起不了床,病勢十分沉重。急忙去請扁鵲,扁鵲
早已逃避。不久,齊桓侯就病死了。
這個故事的哲理告訴人們: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由量變開始的,量變必
然引起質變。懂得這個哲學道理,就懂得了"防微杜漸"的道理,就能有效
預防錯誤,達到"禁於未然"的目的。

孟母三遷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大思
想家,大學問家。後人稱他為"亞聖",在人們心目中,他僅次於孔子。
但是,孟子小時候,也和一般的孩子一樣,很頑皮,很貪玩,不願學習,
整天和小朋友打打鬧鬧。他的母親為了他的教育問題,時常感到苦惱,可說
是用盡了苦心。
最初,他們的家住在一所公墓的附近。由於耳聽目看,經常接觸的緣故,
孟子和鄰居的小朋友都學會了祭祀。於是,他們在沒事可做的時候,便聚在
一起,模仿那些出殯送葬的人,又哭又號,又跪又拜的,玩處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母親發現了以後,連連搖頭說:"唉!這個地方怎麼能繼續住下去呢?"
於是他們就搬家了,這回搬到街市裡來了,離一個熱鬧的集市不遠。由
於孟子和鄰居的小朋友經常出入市場,甚至在市場里玩,因此很快就學會大
人做買賣那一套,你裝買主,我裝賣主,你吹牛,我誇口,把商人那種招攬
客人的模樣,學得維妙維肖。孟子的母親看了兒子學成這樣,又皺眉頭,連
說:"不行,這地方也不行,還得搬家。"於是,她又開始東奔西走。
這一次,他們母子的新居就在一所學校的附近,孟子耳聞目睹的都是學
校中的事,學著和孩子們一起讀書,一起游戲,很快的孟子就變成了一個彬
彬有禮,勤奮好學的好孩子了。
孟子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孜孜不倦地用心讀書,會心地笑了,她非
常滿意這次搬遷,自言自語道:"這才是適合居住的地方啊!"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孟母確實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她懂得"近
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她深知一個人的才智不是天生的,需要經過後
天的學習和鍛煉。她重視環境對人的成長的重要作用。她的這些教育思想,
從哲學上完全符合內因與外因關系的哲理。一個人的成才,同一切事物的發
展變化一樣,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內因決定外因,外因又通過內因起
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外因的作用是有決定性的。如果沒有孟母三遷,說
不一定孟子還成不了"亞聖"呢!

自相矛盾

有個楚國人,既賣矛又賣盾。
這天,他來到集市上,放聲吆喝起來:"賣矛嘍!賣盾嘍!"不久就圍
上了一圈看熱鬧的人。
他舉起盾,吹噓起來:"諸位,請看我這盾,精工製造,用料講究,堅
固無比,隨你什麼鋒利的東西,都不能刺穿!"
他放下盾,又拿起矛,誇耀說:"再看這矛,千錘百煉,精心打造,鋒
利極了,再堅固的東西,也能一戳而穿!"
看熱鬧的人中間,有一位很會動腦筋,聽了他的話,馬上問道:"老兄,
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呢?"
這個楚國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答不上來了。
矛,是刺人的長槍;盾,是護身的擋牌。矛和盾是古代打仗時用的兩種
不同的武器。由於那個專門賣矛和盾的楚國人吹虛自己產品的故事,就有了
"矛盾"一詞。人們把彼此抵觸、相互不容的情況,叫做"矛盾"。自己說
的話,前後不一致,或者自己的言論和行為恰相違背,稱做"自相矛盾"。
矛盾在唯物辯證法中,指事物內部對立著的諸方面之間的既互相依賴又互相
排斥的關系。矛盾在形式邏輯中,稱"矛盾律"又稱"不矛盾律",指兩個
概念互相否定或兩個判斷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關系。

孟氏二子的悲哀

傳說古代魯國一位姓施的人他的兩個兒子,一個懂學問,一個通兵法。
那個懂學問的,以仁義的道理去勸說齊國國君,齊國國君用他做公子的老師;
那個精通兵法的到了楚國,用兵法去勸說楚王,楚王很高興,就用他做執法
將軍。兩個兒子的俸祿,使他家很快就富足起來,鄰里無不羨慕。
施氏的鄰居孟氏,也有兩個兒子,也是一個好學問,一個好兵法,但家
境很窮,因此,他便向施家求教致富的方法,施家便把實情告訴了孟氏。於
是,孟氏的一個兒子去秦國,拿仁義之理去說服秦王。秦王卻說:"現在諸
侯們激烈斗爭,最需要的是練兵和籌餉。你要用仁義來治理我的國家,是招
致滅亡的道路!"遂給他用了宮刑,然後放他回家。孟氏的另一個兒子到了
衛國,用兵法來勸說衛侯,衛侯說:"我們是個很弱小的國家,而且夾在很
多大國的中間,大國我要順從他們,小國我要安撫他們,這才是求得安全的
辦法。要是依靠兵法權謀,那我國的滅亡就在眼前了。要是讓你好好地回去,
再到別國去幹事情,我國就可能受到災難。"於是砍斷了他的腳,把他送到
魯國。孟氏全家含悲忍憤,怨恨施家沒出好主意。
孟氏二子的悲哀在於違反了實事求是的原則,沒有從實際出發,固守和
搬用別人的死法子,沒有一點靈活性。它的教訓告誡人們,辦任何事情都不
能憑主觀想像,讓客觀存在服從自己的想像,也就是說不能從框框、概念出
發,全搬硬套別人的經驗和模式,如果把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用想像
去代替客觀現實,不僅絲毫也不會改變事物的本來面目,反而會碰釘子,犯
錯誤,遭至悲慘的結局。

張飛審瓜

民間有一個"張飛審瓜"的故事。
故事說一個少婦抱著小孩回娘家,路過瓜田,遇上一個惡少。惡少見她
貌美,便行調戲。少婦不從,被誣偷瓜。雙方爭執,告到縣衙。惡少暗中用
錢收買為他看瓜的地保,囑他摘三個大瓜到縣衙作證。張飛升堂審訊,問惡
少,惡少說少婦偷他的瓜,有人證物證;問少婦,少婦說惡少調戲她。張飛
"想了一想",佯斷少婦偷瓜,命少婦跟隨惡少回家,又命惡少把三個大瓜
抱回去。惡少左抱右抱,抱了這個滾了那個,怎麼也抱不起來。張飛虎眉一
豎,拍案而起,痛斥惡少"你堂堂男子漢,三個瓜都抱不動,她是弱女子,
又抱小孩,怎能偷你三個大瓜?分明是你調戲。""經過審問,果然不錯。
於是,張飛嚴懲惡少大板,綁赴市曹,遊街示眾;處罰地保交出賄賂錢給
少婦,並為少婦打傘開道,送她回娘家。
這個故事反映了人們認識的發展過程。張飛首先接觸的現象,就是事物
的外部聯系,比如偷、抱瓜,男人力氣、女人力氣等等……這些東西反復多
次,於是在張飛的頭腦里便生起個認識過程中的飛躍,產生了概念,抓住了
事物的本質,找到了事物的內部聯系,於是就能做出合乎論理的結論了。這
就是認識的理性階段。張飛審瓜反映了認識的過程和規律。

以毒攻毒

"狂犬病"患者受不得一點刺激,只要聽見一點聲音,就會抽搐痙攣。
東晉時,著名醫學家和制葯家葛洪每次遇到"狂犬病"患者痛苦的樣子,
心裡都很難受。有一天,他忽然想到:瘋狗咬人,一定是瘋狗嘴裡有毒物,
從傷口侵入人體,使人中了毒。於是,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以毒攻毒的辦
法。
他把瘋狗殺死,取出腦子,敷在"狂犬病"人的傷口上。果然,受到這
種處置的病人有的後來再也沒有發作,有的既便發作,也不同程度地有所減
輕。
葛洪對"狂犬病"採取的這種預防措施,可以稱得上是免疫學的先軀。
他之所以能把致人於死的毒物適當地運用成為治病救人的妙葯,說明他掌握
了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轉化的這一矛盾規律。

美人也要巧裝飾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人,即春秋時期的浣紗女西施、西漢時的匈奴王妃王
昭君、東漢的歌妓貂蟬、唐明皇的貴妃楊玉環。這四大美人世稱絕代美人,
各自享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美稱。
據說四個美人各有一點生理缺陷。她們為了彌補自己的美中不足,便都
各自想出了掩飾的辦法:西施耳輪長得特別小,便讓金銀匠給她製作了一對
金環帶在耳輪上,借金環的重量將耳輪往下墜以使耳顯大,還給這對金環起
名叫耳墜;王昭君的腳長得特別大,便請裁縫給她製作一條長裙,裙子的下
襟拖地把兩只大腳完全蓋住;貂蟬有狐臭,試驗多次自採花汁製成香氣撲鼻
的花露水,用以掩蓋難聞的氣味;楊玉環體胖身笨走路聲響不堪入耳,便令
銅匠製作了許多小銅鈴佩戴在衣裙上,走動時鈴聲悅耳將她那難聽的腳步聲
掩飾住,她給佩鈴起名為響鈴。
後來,四件"巧裝飾"流傳至民間,代代相傳,不斷改進,成了婦女們
的裝飾品。
絕代美人還要巧裝飾巧打扮,說明世間並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事物的
真、善、美都是相對的,不能把好的東西誇大到荒謬絕倫的地步。

宋太祖以愚困智

北宋初期,有一個名叫徐鉉的人,以博學多才名聞於世。一次,江南選
派徐鉉進京修貢例,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朝野上下文臣謀士都因沒
有徐鉉的學問大,怕被恥笑而不敢前往陪行,宰相也委實感到有些棘手,於
是,只得奏請宋太祖定奪。
趙匡胤深知徐鉉的學問和為人,便傳下聖旨,要殿前司呈上一份不識字
的殿侍人名單。宋太祖看了一眼名單,用筆隨便點了一個人,說:"此人可
以。"眾大臣一見,頗感驚訝,皇上怎麼派一個如此愚笨的人去陪同滿腹經
倫的徐鉉呢?
再說被點名陪伴徐鉉的殿侍還沒弄清怎麼回事,就被糊里糊塗地派到了
江南。他陪伴徐鉉上路後,從渡江開始,徐鉉便妙語連珠。語驚四座,令同
船的人嘆服不已,惟獨陪伴他的殿侍默不作聲,除了點頭應是,一言不發。
徐鉉好生奇怪,不知這人學問深淺,便又饒有興致地與他攀談,賣弄自己的
學問,滿認為這樣會使對方感到自慚形穢。誰知押伴使仍舊點頭稱是,既不
發表意見,也不回答問題。這樣一連幾天,徐鉉見押伴使無從酬復,漸漸地
失去了興趣。倦意陣陣襲來,徐鉉便好生沒趣地沉默不語養起神來。
宋太祖以愚困智,封住了徐鉉的口,折了他的傲氣,使他乖乖地來到了
京都。
這個故事揭示了"有差異才有和諧"的辯證法哲理。任何事物,"和"
是有差異、有對立的"和",是矛盾方面的辯證統一。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構
成都是矛盾統一體,都是對立和同一的辯證統一。大千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充
滿矛盾的整體。

東坡造堤

蘇軾當年在杭州任地方官的時候,西湖已多淤為葑田。東坡常到湖上環
視,一直打量著如何疏浚西湖,使她再現美容。
最令他傷腦筋的是挖掘上來的淤泥無處可以堆放。一次,他忽然想到西
湖南北里。環湖往來,終日不達。如果把從葑田挖出的泥堆置湖中,堆成
一條貫通南北的長堤,"則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同時他又想到"吳人種麥
春輒芟除,不遺寸草。"挖掉葑田之後,召募農人來種麥,將種麥獲得的利
益儲備用作修湖的資金。結果是籌集了資金,疏浚了西湖,又使南北行人解
決了交通問題。
蘇軾既有為萬民造福的心志,又有聰明的點子,才造就了這條後人即以
蘇公命名的蘇堤。
一千多年前建造蘇堤的程序,充分說明了世紀的系統工程理論。系統
工程的本質,是用系統的觀點分析和考察問題,研究怎樣把要辦的事情辦得
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取得更佳的或更理想的效益。亦即擇優淘劣。系
統論並不神秘,它日益廣泛地應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它以現代科學的
形式向辯證法提供了系統原理,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哲學的現
代化起著重大的促進作用。

"金剛腿"

公元年,明成祖朱棣下詔建造北京宮殿。一時間,北京集中了全國
各地的能工巧匠。昔日,元朝的大都土木大興,當時被稱為"蒯魯班"的蒯
祥被選為皇宮重大工程的設計師。
由於蒯祥的才華極為出眾,工部右侍郎十分妒恨他,隨時在尋找機會加
害蒯祥。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漆黑之夜,工部右侍郎偷偷鑽進工地,把尚未完
工的宮殿的金門檻截短了一段。次日清晨,蒯祥發現後吃驚不小,上面降罪
下來,如何承擔得了。必須盡快想辦法補救,可這金門檻用材特殊,無材料
可替代。蒯祥苦思苦想許久,覺得只能將材用材,把金門檻的另一頭也截短
一段,再在門檻兩邊各做一個槽,做成一個活動門檻。但見金門檻上刻著兩
朵牡丹,花紅葉綠,鮮艷富麗,頂部還雕著一對獅子,玲瓏可愛;門檻可拆
裝,轎子車馬可直進直出,很方便。明成祖和眾大臣看後非常贊賞。
後來建築業把這種活門檻叫"金剛腿"。
蒯祥發明"金剛腿"是因禍得福。這種邏輯思考的方法告訴我們,當遇
到某種災禍時,要注意既要思考禍的一面,又要注意另一方面是否是福。禍、
福是可以轉化的,認識這一點,可以激勵人們不要在災禍面前驚慌失措,應
盡力排除或減少禍患帶來的損失,力爭壞事變成好事。

竇太師自摘御賜金牌

明朝竇太師,三考出身,大名鼎鼎。有一次,皇帝問他:"卿識字幾何?"
竇太師回答:"字如牛毛,臣識一腿。"皇帝想:論牛毛,腿上最多最密,
這樣看來,他識字之多就可想而知了。想到這兒,皇帝當場試了一些難字,
果然個個認得。皇帝大喜,便賜給他一塊"天下無書不讀"的金牌。
竇太師到紹興後,每次逛街過市,總把這塊御賜金牌掛在轎前,鳴鑼喝
道,耀武揚威,自以為文章壓倒天下,目空一切,傲慢非凡。
這天,正是炎熱盛暑,徐文長聽得竇太師又要到學堂去,心想:什麼御
賜金牌,老是抬出來嚇人,今天非把它卸落來不可!徐文長主意已定,就赤
身露胸,睡在東郭門內的官道當中。
"嘡嘡……"鳴鑼喝道的聲音漸漸近了。頭牌執事看到有人睡在官道當
中,就稟告老太師說。"有個小夥子擋官擋道!"竇太師聽得有攔道的,就
吩咐停住轎,自己下轎看看。差役叫醒徐文長,徐文長裝作睡眼惺忪的樣子,
一見竇太師,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發落。竇太師問道,"你睡在熱石
板上作什麼,難道不怕皮膚曬焦么?徐文長說:"我不作什麼,只是曬曬肚
皮里的萬卷藏書。"
竇太師一聽,心想,這小子好大的口氣,讓我試試你的本事。這時,徐
文長就故意問竇太師:"你那塊金牌上的六個大金字,作何解釋?"竇太師
得意地說:"皇上曉得我讀遍天下的書,才特地賜我這塊'天下無書不讀'
的金牌!"徐文長靈機一動,問道:"那麼,太師爺,'時憲書'總該熟讀
吧?"竇太師被問得目瞪口呆。暗想不要說熟讀,就是連書名也沒有聽到過
哩!
徐文長見時機已到,便把早已准備好的《萬年歷》拿出來,遞給竇太師
說:"太師沒讀過,學生卻會背。"接著,就喃喃地徑直背誦起來,背得既
流利、又純熟。
那竇太師果然也聰穎,真是過目不忘,等徐文長背好,他已經記住,立
刻也背了出來。但徐文長說:"太師能背,極好,不過這只是順背,學生還
能倒背呢!"說罷,就把《萬年歷》從尾到頭,倒背了起來。
竇太師對著書,聽徐文長倒背完畢,自己卻背不出,只好獃呆地站在一
旁。過一會,徐文長問道:"太師既然有書未讀,背書不熟,那麼這塊金牌
將如何發落?"
竇太師尷尬萬分,當著眾人只好踐約,說聲:"卸了吧!"立即舉步朝
學堂走去。
自此以後,竇太師進出府門,雖仍耀武揚威,鳴鑼喝道,卻再也看不到
他那塊"天下無書不讀"的御賜金牌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永遠處於發展、變化和運動的狀
態,對事物的認識,即知識和經驗等,也不能一成不變或一勞永逸。如果思
想僵化,把已經掌握的知識視為萬古不變的永恆真理,不能重新學習,不能
補充、糾正、豐富和發展自己已有的知識,就會在改造客觀世界的行動中碰
壁。

河中失石如何找

清朝時候,滄州南面,有座寺廟傍河而立,寺門毀壞了,兩個石獸也一
並沉入河中。十多年後,僧人募捐重新修整寺廟,在落水處打撈石獸,卻不
見蹤影。按老經驗,眾人駕了幾條小船,拖了鐵耙,順流而下找了十幾里,
還是杳無蹤影。
一老河兵聞之,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老河兵認為,
石獸很重,河沙卻很鬆浮,水不但卷不走石獸,其反沖力反而將石獸向上游
一面的沙子沖走了,越沖越深,出現坎穴,石獸便會倒在坎穴之中。如此循
環往復,石獸便不斷向上游翻滾。打撈者溯江而上,果然在上游找到了石獸。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必須正確地把握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正確對待
"經驗"和"感覺",要看到它們的局限性,重視在特定條件下通過實踐取
得的技能和知識。

馴驢

鄭板橋的出生地興化鎮,有個兇狠陰險的紳士。他在鎮上開當鋪,在鄉
間置田產,是一個老奸巨滑的吸血鬼。更刻薄的是,他制定一條規矩:凡欠
他的債,種他的田,進出他家當鋪的人,見到他都得給他叩頭、讓路,如有
抗拒,他就送你坐牢。
痛惡這個劣紳的少年鄭板橋,發現他有個癖好--有事出門就騎驢。鄭
板橋琢磨抓住他這個習慣治治這個壞蛋,替大家出口怨氣。
那紳士的毛驢總拴在他家房前的一棵槐樹下。鄭板橋趁人不在偷偷地上前用
竹鞭猛抽驢屁股,抽一鞭,就向驢打個躬,這樣反復多次地打,也反復
多次地給驢鞠躬。時間長了,形成了條件反射,只要向驢打個躬,那驢子就
像被打疼了屁股似的,驚得亂踢亂蹦。
一天早上,劣紳騎上毛驢到官府答對一件案子,要官府替他整治"刁民"。
鄭板橋迎面走來,恭恭敬敬地給紳士老爺深深鞠躬,紳士滿心高興,可是他
的坐騎卻嚇得連蹦帶踢,頓時把他狠狠的摔到亂石堆里,摔得鼻青臉腫。從
此鄭板橋見他騎驢,總是打躬,他也總是挨摔,吃了不少的苦頭。
紳士回到家裡,悄悄地對他的小老婆說:"鄭家那小子,別看他家窮,
將來必定大富大貴。他向我打躬行禮,我都受用不起,每回都從驢背上摔下
來。"他老婆說:"以後你就讓他免禮吧。"
鄭板橋馴驢治劣紳的辦法,用科學道理講,就是使驢的大腦皮層形成興
奮灶,利用"條件反射",使驢亂蹦亂跳,摔倒劣紳。但是,鄭板橋當時還
只是個孩子,巴甫洛夫創立條件反射學說是年以後的事。從哲學上講,
條件反射的認識也不外乎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⑵ 杭州有沒有大思教育記憶法培訓呢

杭州有個「10倍速記憶法」很實在,我女兒學習了,看書比以前記得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