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多拿滋食品學徒怎麼樣
擴展閱讀
現在廣州到岳陽需要什麼 2025-01-13 19:49:59

杭州多拿滋食品學徒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5-14 03:52:14

1. 高分求教:麻花食品在全中國的分布一定要全!!

麻花分類:
1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製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20多個省市銷售,遠銷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頗受歡迎
2天津麻花,又稱十八街麻花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坐落於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3、伍佑麻花
伍佑風味名點。因坯形如繩,俗稱油繩。相傳有200多年歷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淮安府時,鹽城縣令曾以此進貢,大獲贊許。伍佑鎮上「五雲齋」、「董大同」、「房裕升」等茶食店都是經營此物的百年老店。由於用料講究,工藝求精,素以香、甜、酥、脆聞名。加之狀如雙龍盤旋,小巧玲瓏,色澤赤紅鮮亮,入口油而不膩,甜中有香,成為居家、旅遊、饋贈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輔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產量猛增到數萬斤,已獲省優質產品合格證書。

另外,其它地方的麻花有:
陝西香酥麻
青海金呂記麻花
遼寧大麻花
黑龍江金龍麻花
四川百納福麻花
江西石頭街麻花
山東蜂蜜大麻花
寧夏甜麻花
廣西酒鬼麻花

附:各地麻花批發地:

石家莊麻花:西二環與北二環拐彎處有華北副食批發市場,挨著蔬菜批發市場。

重慶麻花:菜園壩、朝天門

深圳麻花:深圳市羅湖區布吉路---深圳布吉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

青島麻花 :撫順路批發市場,昌樂路批發市場

河南麻花:焦作市副食批發市場具體在業路焦南市場,塔南路新新食品城。

廊坊麻花:南門外的興安市場

蘇州麻花:泰華西面有個很大的批發市場 南環批發市場

西安麻花:副食批發市場在豐慶路批發市場

株洲麻花:副食批發市場在徐家橋

惠州麻花:水果副食批發市場

廣州麻花:高低街,桂花崗,新仰中街,海珠廣場,人民南,站前路西郊大廈,白馬

沈陽麻花:大東副食

上海麻花:廣豐食品批發市場,在西二環橋下,豆腐營路口

對「補充問題」的回答:十八街大麻花為什麼出名及其起源:
十八街大麻花的問世之日要比以上"二絕"晚了好幾十年,它始創於20世紀30年代。以"桂發祥"和"十八街"為商標的天津大麻花,因它的發祥地就在如今天津河西區東樓十八街一帶,所以俗稱"十八街大麻花"。
十八街大麻花的創始人是河北大城縣人范桂林。他於1915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早亡,他與母親和兩個哥哥艱難度日。1924年,年僅9歲的范桂林與11歲的二哥范桂才,由母親帶著逃荒,一路要飯來到天津,借住在南樓村,謀求生計。
1928年,13歲的范桂林經人介紹,到東樓十八街的一家麻花鋪當伙計。他每天幫工炸好麻花,然後提著食籃沿街叫賣。過了幾年,范桂林又改去南樓村劉家麻花鋪當伙計,仍然干著炸麻花和賣麻花的活計。范桂林趁著在兩家麻花鋪學徒和幫工的時機,細心揣摩,認真學習,熟練地掌握了炸麻花的配料成分和炸制的火候、技術。從1936年起,范桂林便辭了幫工的活計,自己在東樓十八街附近擺設小攤,炸制麻花叫賣。他炸制麻花的技術很不錯,炸成的麻花好看又好吃,很受顧客喜愛,所以小攤生意很好,他很快就攢了一筆錢。范桂林懂得擺攤總不是長久之計,就出錢在小攤附近買下一間小小店面,正式開了一家麻花鋪,字型大小叫"桂發祥"。
油炸麻花是天津人喜愛的一種大眾小吃,當時全市有不少賣炸麻花的店鋪和攤檔,層次質量各不相同,競爭也很激烈。范桂林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便反復試制,設計出一套別出心裁的製作工藝。他把炸麻花用的面改為半發面,還在麻花白條中間夾放一條含有桃仁、桂花、青紅絲、冰糖等各種配料的酥餡。經過這樣製作的坯料,炸出來的麻花酥脆香甜,別有風味,而且只要存放在乾燥處,雖經多日仍然酥脆口味不變。此外,范桂林的麻花尺寸較大,能炸出幾斤重的大麻花,而且里外一樣酥脆,這是其他店鋪難以做到的。這些大麻花不僅色香味美,而且造型美觀,簡直像絕妙的藝術品,令人不忍下口。於是范桂林炸的大麻花出了名,"桂發祥"名聞遐邇,而"十八街大麻花"也成了天津著名的特產。
十八街大麻花出名後,范桂林依然堅持原來的投料標准和操作工藝,決不依仗名聲而偷工減料。他的配料都有嚴格標准,例如炸制一個半斤重的麻花,要用油4兩、白糖2兩5錢、冰糖半兩。在和面時,要根據氣溫的高低變化,適當增減食鹼數量。炸制時爐火不能過猛,須用溫火炸透。所以他炸出的金黃酥脆大麻花,深受顧客歡迎。
建國以後,這一具有天津風味的特色小吃逐漸走向全國。1959年,桂發祥的十八街大麻花參加全國商品展覽會,得到好評;1971年,又擺進了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贏得國內外顧客贊賞。從此,十八街大麻花名揚海內外。
十八街麻花選料考究,工藝精良,色澤金黃,酥脆香甜,風味醇厚,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什錦夾餡的麻花不僅酥脆不艮、口感油潤、越嚼越香、甜口適度、造型美觀,而且由於炸得透,無水分,不含防腐劑,春秋季可存放三個月,夏季也可存放兩個月,令人叫絕,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每個桂發祥麻花中心夾有一棵由芝麻、桃仁、瓜籽仁、青梅、桂花、青紅絲及香精水等小料配製的什錦餡酥條。麻花成型後,放進花生油鍋里在微火上炸透,再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瓜條等小料,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因店鋪曾座落大沽南路十八街處,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十八街改造後又在距原址200米處,新建了桂發祥大沽南路店。桂發祥麻花有50克、100克、250克,500克、1000克、5000克、10000克等重量不同、大小各異的多種規格。來天津旅遊的國內外賓客,臨走時都要帶上幾盒麻花,送親朋好友。
典故
清朝末年,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一個這個巷子里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型大小喚作「桂發祥」。這個人很聰明又能幹,炸麻花可以說有一手絕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麵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傳遍整條巷街,人們聞到香味紛紛蜂擁到他的鋪子購買,因此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後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開了店面。開始還算是賓客滿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越來越覺得麻花有點乏而生膩,漸漸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後來店裡有個少掌櫃的,一次出去遊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餓,就要點心吃,可巧點心沒有了,只剩下一些點心渣。又沒有別的什麼吃的,那少掌櫃的靈機一動,讓人把點心渣與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鍋炸。結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樣,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氣撲鼻,味道可口。按照這個方法,劉老八是盡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條和麻條之間夾進了什錦酥餡。至於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頗費了一番腦筋,桂花、閩姜、核桃仁、花生、芝麻......還有青紅絲和冰糖。為了使自己的麻花與眾不同,增強口感味道,把放置時間延長,取材也是愈來愈精細,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嶺甫種植甘蔗製成的冰糖、精製小麥粉等等,製作成不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氣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滿口生津。
就這樣,經過反反復復的精心研究,劉老八終於創造了金黃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綿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從此「桂發祥」麻花著稱於市,廣受歡迎,成為天津衛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絕」之首。而桂發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創立了百年字型大小,成為天津百姓的最愛食品。
其製作考究、料精貨實。每個麻花中都夾有一棵由桃仁青梅、桂花等十幾種小料配製成的什錦餡酥條,再和麻條、白條擰成5個花。用花生油微火炸透。出鍋後放上冰糖和青紅絲。特點香甜、酥脆,放置數月不綿軟、不變質、不走味。1989年獲全國食品金鼎獎和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質獎。1991年榮獲全國馳名商標提名獎。
製作方法:
1.在炸制麻花的前一天,用3.5公斤麵粉加入500克老肥,用4升溫水調攪均勻,發酵成為老肥,以備次日使用。
2.用2升水將3.5公斤白糖,135克鹼面和5克糖精用文火化成糖水備用。
3.用取3.5公斤麵粉,用550~650克熱油燙成酥面備用。
4.取750克麻仁,用開水燙好,保持不濕、不幹的程度,准備搓麻條用。
5.用燙好的酥面,加入白糖3.25公斤,青紅絲各110克,桂花275克,薑片175克和鹼面25克,再放入冷水1 750毫升攪勻,用500克乾麵搓手,把面攪和到軟硬適用為度。在搓條過程中用鋪面1000克。
6.將剩下的乾麵16公斤放入和面機內,然後把前一天發好的老肥摻入,加入化好的糖水,再根據麵粉的水分大小,不同季節,倒入適量冷水,和成大面備用。
7.將大面餳好,切成大條,再將大條送入壓條機,壓成細面條,然後揪成長約35厘米的短條,並將條理順。一部分作為光條,另一部分揉上麻仁作成麻條。再將和好的酥面作成酥條。按光條、麻條、酥條5∶3∶1匹配,搓成繩狀的麻花(捏好咀)。
8.將油倒入鍋內,用文火燒至溫熱時,將麻花生坯放入溫油鍋內炸20分鍾左右,呈棗紅色,麻花體直不彎,撈出後在條與條之間加適量的冰糖渣、瓜條等小料即可。
產品特點:
酥脆香甜,味美適口,經久不綿,不變質。
製作工藝桂發祥麻花能成為市場上享有盛譽的健康美味食品,其特色全都體現在它的配料和製作工藝上。十八街麻花選料精細、製作獨特、式樣美觀、酥脆香甜、久放不綿。主料是精選的上等麵粉、花生油和白糖,這一點和全國各地的麻花都一樣,但在配料上桂發祥麻花則添加了桂花、青梅等十幾種小料,這樣調配出來的麻花味道自然別具一格。
製作一條地道的桂發祥麻花需要10道工序:發肥、熬糖、配料、制餡、和面、壓條、劈條、對條、成型和炸制。整條麻花由十根細條組成,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擰成三個花,成為「什錦夾餡」的格局。成品用純凈健康的天然植物油炸制而成,不含防腐劑,復合香氣回味悠長,食之滿口余香。在生產上採用電腦程式控制生產線及植物油自動循環系統,執行國家相關環保標准,保持了傳統麻花的獨特口味,更提升了麻花的質量。把麻花放進花生油鍋里在微火上炸透,再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瓜條等小料。酥脆香甜,勝似酥糖。在炸制的時候,桂發祥麻花決不拘泥於死板的規定,而是根據麵粉質量調整油酥大小,根據氣溫的高低變化增減肥、鹼劑量,確保投料始終處於最佳配比。這樣做出來的麻花只要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就算放上幾個月也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絕對適合旅途攜帶。
選料精細復雜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所有原料均采自全國各地的最佳產地,品質上乘。
桂花:
桂花為我國木樨科樹種的花苞,學名「木樨」。花體香味濃郁清雅,其中尤以杭州西湖桂花為上品。 咸桂花是桂花經青梅汁、食鹽腌漬而成,色澤金黃,香氣四溢。內含豐富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和無機元素,為天然營養之調香佳品,具開胃生津之功效。
桂發祥麻花之中添加了以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與其他輔料相得益彰,大大提升了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口味,倍受消費者推崇。
冰糖:
冰糖來源於甘蔗的種植。東漢楊翠的《導物志》記載:嶺甫種植甘蔗很普遍,並能製成冰糖,當時稱為「石蜜」。從此,冰糖逐漸成為調味、做點心和成葯的重要原料。 桂發祥選用的冰糖來自華北地區最大的冰糖生產出口廠家,其質地純凈,色白晶瑩,無添加劑,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冰糖為禾本科植物甘蔗或藜科植物甜菜等榨汁後加工精緻而成的白色結晶。主要成分是由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失水縮合形成的蔗糖,並含有大量無機元素。 冰糖性味甘平,具有潤肺生津,和中益脾之功效,對於大腦功能的調節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草綱目》載:冰糖「潤心肺燥熱,治咳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
核桃仁:
核桃仁是食中佳品,也是滋補良葯。《本草綱目》說它「補氣養血」;《御葯院方》說它「益血補髓」;唐代食療專家孟詵強調指出:「胡桃仁,常服令人能食,骨肉細膩光潤,須發黑澤,血脈通潤。」 核桃仁富含脂肪,蛋白質的含量也較豐富,且含18種氨基酸,還含有維生素E以及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鈣、鐵、磷、鉀等。核桃仁所含脂肪是亞油酸甘油脂,常吃也不會增高血中的膽固醇,而且還可減低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預防心血管疾病,確實是滋養補益的佳品。
大豆油和花生油:
大豆油和花生油均為豆科植物種子所榨取或萃取而得的油脂。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採用的是優質原料經脫膠、脫酸、脫色、脫臘等工藝加工而成的精製植物油。色澤淺,煙點高,不含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 大豆油與花生油中的必需脂肪酸含量較高,對調節人體生理機能、促進生長發育、預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大豆油和花生油中還含有磷脂、甾醇、維生素E,對促進腦細胞發育、改善記憶、延緩衰老具有一定功效。
清水紅、綠絲和桔絲:
清水紅、綠絲以浙江特產柚片為原料,經切絲浸糖加工而成。其性味辛甘苦,具化痰、消食、下氣之功效,可用於氣郁胸悶、咳嗽氣喘等症。
桔絲採用黃岩蜜桔皮為原料,經切絲浸糖加工而成。其性味辛苦溫,具理氣調中、燥濕化痰功能,可治胸腹漲滿、不思飲食、咳嗽多痰等症。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選用知名廠家製作的優質紅綠絲、桔絲,色澤誘人,真材實料,品質上乘,增添了麻花所獨有的復合香氣。
小麥粉:
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果實,經加工研磨成粉即為小麥粉。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主要原料為麻花專用名牌富強精粉。
小麥粉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鎂、鉀,此外還含有B族維生素、維生素E、油酸、亞油酸等。其碳水化合物以澱粉的形式存在,消化率高。
小麥粉性涼、味甘。《本草綱目》載:小麥「止虛汗」,具有養心安神、消腫止痛、除熱止渴之功效。
閩姜:
閩薑片以鮮姜、白砂糖為主要原料,經過10餘道工序精製而成。形、色、香、味俱佳,有興奮發汗、止嘔暖胃、解毒扶寒等功效。食之甘甜微辛,姜香芬芳,爽心開胃,回味綿長。
姜,性溫、味辛苦,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止咳健胃的作用。《本草經疏注》載:姜可「消痰、止嘔、出汗散風、祛寒、疏肝、導滯」。
花生、芝麻:
花生長於滋養補益,有助於延年益壽,所以民間又稱「長生果」。 花生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尤其豐富,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有助於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 花生又含與生育、長壽密切相關的維生素E和有助骨骼生長的鈣。《本草綱目拾遺》載:花生仁有「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瘧」之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脾胃失調、咳嗽痰喘等症。故花生仁自古以來為人所珍視。
芝麻含有促進人體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及維持苗條身材的膳食纖維。 芝麻性味甘平,具有補肝腎、潤腸功效。芝麻中所含的芝麻素具有優異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肝護心,還具有良好的抗癌功能。 我國古代醫學對芝麻的保健功效評價甚高,《神農本草經》載其「傷中虛瀛,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名醫別錄》稱其「堅筋骨,明耳目,耐飢渴,延年」。
桂發祥的口碑
獨步津門、蜚聲海外的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津門三絕食品之首。作為有著悠久的歷史百年老店,桂發祥一直秉行傳統製作工藝,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製作津城第一品牌。桂發祥麻花用料考究,工藝求精,素以香、甜、酥、脆聞名,其入口油而不膩,甜中有香,成為居家、旅遊、饋贈佳品。深受消費者擁贊。今又增添了精美輔料,使色、香、味更突出,除了在中國多省市銷售突顯,而且遠銷海外,並海外消費者深受喜愛,已獲優質產品合格證書。
桂發祥飲食集團公司通過產品創新研發、生產工藝創新和品牌營銷創新,賦予桂發祥傳統食品的安全、綠色、健康和休閑時尚等現代要素,成為科學食品配方、現代化生產工藝和傳統文化與時尚美食共享理念的現代傳統食品。而桂發祥集團也逐漸發展為國內外知名的中國現代傳統食品企業,成為中國傳統食品企業現代化的代表或典範。
麻花青麻花
[編輯本段]《中葯材》
【葯名】麻花
【別名】麻勃、烏麻花
【漢語拼音】ma hu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nabis sativa L.
【功效】祛風;活血;生發
【考證】出自《名醫別錄》
【科屬分類】桑科
【主治】風病肢體麻木;遍身瘙癢;婦女經閉
【生態環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採收和儲藏】5-6月花期時採收,鮮用或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
【動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高l-3m。莖直立,表面有縱溝,密被短柔毛,皮層富纖維,基部木質化。掌狀葉互生或下部對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兩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深綠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氈毛;葉柄長4-15cm,被短綿毛;托葉小,離生,披針形。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疏散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絲細長,花葯大;雌花簇生於葉腋,綠黃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質,雌蕊1;於房圓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圓形,長4-5mm,質硬,灰褐色,有細網狀紋,為宿存的黃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功效分類】祛風葯;活血葯
【性味】苦;辛;性溫;有毒
【葯材基源】為桑科植物大麻的雄花。
【出處】《中華本草》
[編輯本段]《方言》
方言。形容衣服因穿久了磨損成將破未破的樣子。
[編輯本段]《食品》
一種食品。用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以油炸成。
麻花是中國的一種特色健康食品,目前主要產地在湖北省崇陽縣與天津,湖北崇陽以小麻花出名,而天津以生產大麻花出名。
麻花把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黃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膩,口感清新,齒頰留香;好吃不油膩,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熱量適中,低脂肪,既可休閑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閑小食品。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鉸鏈形,故又稱「鉸鏈棒」。有甜、咸兩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區別
麻花文化:
幾千年的中華美食文化中,小麻花是炎黃子孫喜愛的民族傳統食品。苗翠花小麻花是麻花中的一枝奇葩,既秉承了麻花傳統的技法,又將現代科技注入到麻花製作中,使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食品再次煥發了青春。
食用方法:
奶油、芝麻及巧克力等甜味小麻花可作為早餐食品,又可以作為休閑食品零吃,也可滿足糖尿病患者的需要,又可以作為主食和面條煮食,和小南瓜及粉條炒菜吃;特色火鍋小麻花下火鍋吃,風味特香;桂花小麻花具抗癌、清火、化痰、散結之功效;雞汁小麻花高蛋白高營養。

2.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美食紀錄片

提起中國人就不得不提起美食,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是崇尚美食的國家。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在對於吃的這方面可謂是深有研究。為了記錄這些美食,我們也拍了大量紀錄片,從八大菜繫到各個種類,為我們呈現出來完美的飲食盛宴。

3. 誰知道杜月笙的簡介

上海灘頭出過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出身貧寒,又無固定職業,卻可以揮金如土。一夜豪賭,輸贏之數可達十幾萬銀洋。國民黨的不少要人和銀行巨頭都要求助於他;他沒有什麼高官顯爵,但達官貴人、軍閥顯要,見了他趨奉唯恐不及,甚至連蔣介石對他都要禮讓三分。他無一技之長,卻威震一方,連美、英、法、日的許多上層人物都知道他的厲害。他,就是舊中國上海灘上的杜月笙,他以一個小流氓身份,拜倒在黃金榮麾下,通過黃金榮情婦桂生姐的關系,看準走私鴉片的財路;上勾軍閥、下拉流氓,鬥倒"大八股黨",擠垮"潮州幫",一躍而成為上海灘上最大的鴉片走私財閥。 杜月笙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卻依舊是個小癟三。他參加了"清幫",每天不務正業,在街上狂嫖濫賭,常常賭銅鈿輸脫了底。好在杜月笙時來運轉,遇上了"救星",綽號"飯桶阿三"的黃振億,平時很欣賞杜月笙的憐俐,活絡機警。有一天,見到杜月笙袖攏雙手,在"壓馬路"(無所事事),便跑過去拍拍他的肩頭,很誠懇地說:"月笙,你這樣下去不是事體,假使你有心向上,我薦你到一個地方去,好嗎?"杜月笙懶洋洋地抬起頭,說:"啥地方?""八仙橋同孚里,"黃振億壓低聲音說,"黃金榮黃老闆的公館。"杜月笙福至心靈,立即點頭稱謝。就這樣,走投無路的杜月笙投靠了上海灘上的大流氓黃金榮。黃振億引進杜月笙時,黃金榮正在公館打牌。 "老闆,"黃振億輕輕地走到一張方桌前,陪著小心,小聲他說:"我給您老介紹一個小囝。""啊!"方頭大耳,矮矮胖胖的黃金榮應了一聲,轉過臉來,目光越過黃振億的肩頭,落在杜月笙的臉上,那目光刀子一般挖人,杜月笙一陣心跳,心慌意亂地低下了頭。猛然間,他的目光落在桌上的一副挖花紙牌上,那是賭錢用的。杜月笙的眼睛立時瞪圓了,原來連黃金榮這樣的大聞人,也和自己一樣,在公然賭這種挖花紙牌!他也是個凡人,不必怕他!他心中立即有底了,昂然地抬起頭,筆直地站立著,臉上浮滿了笑容。"蠻好!"黃金榮覺得這個人很有點氣派,立即收容了他,並叫他到廚房邊的灶披間去住。從此,杜月笙成了黃金榮的隨從。黃金榮每天早晨要到他所開設的聚寶茶館以喝早茶為名,包攬官司,調解糾紛,杜月笙總是拿著大衣、皮包,隨侍在旁。杜月笙是個聰明透頂的人,他"眼觀四方","耳聽八面",冷眼觀察一切。上自黃金榮,下至一般聽差,每個人的生活習慣,脾氣性格,他都盡可能的揣摩測度,然後牢牢地記在心中,作為他應對接觸的准繩。很快,他尋到了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杜月笙一直對黃金榮每年用來冬賑的大筆錢款的來歷感到不解。老闆哪裡來的那麼多錢?這號手面,簡直富可敵國!杜月笙覺得面前擺著一個急切需要找開的謎團。 這個謎團,終於被杜月笙揭開了。有一天,黃公館里氣氛頓變緊張,原來公館里失竊了。被盜的是體積很小的兩包東西,外面用皮紙嚴密包裹,打開是硬硬的一塊,有點象團年糕。裝著"團年糕"的麻袋運到黃公館來時,時間多半在月黑風高的深夜。只要是這種東西到了,黃公館里的人,若沒派定任務的,都不許跑出來看,更不準出門走動。那天黃公館里有一隻麻袋,被人悄悄地打開了。黃金榮一發現,立即神色大變,趕緊叫人把"團年糕"倒出來點數,點數的結果使黃公館上下人等全部為之大驚失色:"團年糕"少了兩塊。"丟那娘!"黃金榮一聲怒罵,眼裡射出一股殺氣。這件事,把黃公館弄得人人自危。好朋友都不敢講私話,唯恐啟人疑竇,被誤認為順手牽羊的家賊。沉悶緊張的空氣持續了兩三天。一天夜晚,杜月笙剛剛上床,馬祥生大踏步走進灶披間,一邊脫衣就寢,一邊連聲贊嘆說:"嗨,我們的老闆度量真大!""什麼事?"杜月笙欠身而起,急急地問。"那樁鬧家賊的案子查出來了。老王的老兄來看他,小赤佬沒見過世面,那天見財起意,乘著四周無人,打開了麻袋,偷了兩塊紅土,他曉得從此不能在上海蹲了,一腳逃回家鄉去。真是白白便宜了他,兩塊紅土賣了幾百隻大洋,聽說他已經在鄉下買了房子成了家了。" 兩塊"紅土"可以賣到幾百塊大洋,叫杜月笙目瞪口呆。不久,他弄明白了,什麼"團年糕",那是從印度漂洋過海運來的鴉片。杜月笙突然醒悟了。黃金榮之所以能揮金如上,靠的就是走私鴉片。"家賊"查出來以後,黃金黃笑了笑,說:"丟那媽,算了!"決定不給那個大膽的"家賊"以追究。不過,杜月笙卻覺得其中有詐,黃老闆的度量真有這么大嗎?在黃老闆的眼裡,幾百塊大洋當然不算個什麼,但是他丟得了錢卻丟不了面子,他是法租界的捕快頭目,連他自己家裡都出了竊案,他能不聲不響地放過那人嗎? 不久,傳來了一個消息,那個偷鴉片的小赤佬,回鄉買了房子,娶了媳婦,過了不多久,就得病一命嗚呼。杜月笙心裡明白:這是黃老闆的手腳。從此,杜月笙遇事更加格守分寸,心中的疑惑,對誰也不吐一字。但他從中總結出了兩條,一是"要想富,販煙土";二是"下不了毒手幹不成大事。"杜月笙老老實實地隨待在黃老闆的身邊,但這時他已盯上了桂生姐,開始在她身上下功夫。老上海都知道,黃公館雖然姓黃,但真正的主人是桂生姐。桂生姐叫林桂生,是黃金榮從別人手裡搶來的壓寨夫人。有一回,黃金榮單槍匹馬,跑到蘇州府衙門一位捕快家中辦交涉。那位捕快是個溫吞水,遇事畏首畏尾,極無出息。相形之下,益發顯得黃金榮人物軒昂,精明能幹。捕快太太林桂生立即看中了這個年青人,兩人眉目相交,相互傳情,終於勾搭成好。不久,黃金榮唆使林桂生與丈夫吵鬧並辦脫離,成為了黃金榮的床上人。這位林桂生女士,雖然身材矮小,相貌平平,但卻精明能幹,目光銳利。她是黃金榮的智囊、參謀,甚至是主宰。機會終於來了,桂生姐得了一場大病,黃公館內信迷信,老闆娘病了,便要選派年青力壯的小夥子守護,因為他們頭上有三把火,陽氣足,可以鎮邪驅妖。守護病人是樁苦差事,日夜不能離身,沒人願干。杜月笙默默地承擔起這個任務,並竭盡全力把它干好。旁人陪伴老闆娘,只是守在身邊不離開。杜月笙卻不然,他不但牢牢地守著,而且全神貫注,耳到、眼到、手到、腳到、心到。只要老闆娘有什麼需要,口一張他就跑去替她辦好。 久而久之,桂生姐受了感動,決心好生拉他一把。病癒之後,她常在家人和朋友面前誇杜月笙是個有福氣的人,說他額骨高,運氣好。果真是運氣來了門板也擋不住一次煙土被劫案件,給杜月笙造成了出人頭地的好機會。一天,已是夜深更靜之時,黃公館里闖進一個氣急敗壞的人。他一進大廳,就大聲嚷叫,說是已從一宗貨色里弄到一隻大麻袋,交給一個姓劉的僱人拖到黃公館來。哪知道斷後的人都到達了,那運貨的劉斌卻還不曾到。他估計是路上出了岔子,一慌神,請桂生姐趕快派人去查。桂生姐一聽臉色大變。因為黃金榮正好外出有事,而黃公館的幾個打手都隨之而去,這是要動刀子、拚老命的事情,一般的小伙計沒有這號本事去承擔。一時間,大家面面相覷,不置一同。杜月笙看了看這場面,知道是天賜良機,萬萬不可惜過,便鼓起勇氣對桂生姐說:"老闆娘,我去跑一趟吧!"桂生姐瞟了他一眼,點了點頭。一來她身邊確實無人可派,而那一麻袋搶來的煙上價值十幾萬元,不派人去不行;二來她也想給杜月笙一個考驗的機會,以便將來重用他。 杜月笙問清了運送麻袋所走的路線,便向桂生姐借了一支手槍,褲腿邊又插了一把匕首,頭也不回,沖入夜色之中。 弄堂口有熟人拉的黃包車,杜月笙跑過去跳上一部,地方也不說,開口便叫車夫快跑。黃包車在街上飛跑,杜月笙坐在車上動腦筋。他想,黑吃黑的偷煙賊敢於反叛黃公館,他決不會飛蛾撲火跑進去租界,因為這是黃金榮的地盤。但是,他也不敢在黃浦灘上滿街亂跑,因為帶一麻袋煙土,無異於帶一顆定時炸彈,不曉得它會在什麼時候爆炸。杜月笙斷定偷煙土的傢伙必定急於就近找個藏身之處,不可能跑遠。杜月笙還考慮到,由於上海縣城一到夜晚便四門緊閉,偷煙土的人進不去,法租界他又不敢來,那麼,這個賊肯走已經趕往英租界了。拿準了這一點.杜月笙又計算了一下路程和時間,估計還可截住那人,便立即吩咐黃包車夫:"快點,往洋徑浜跑!"夜黑,象蛛網一般糊住人的眼睛。杜月笙盡力睜大眼睛,從暗黑中搜尋可疑的人影。猛地,他發現前邊有一部黃包車,正緩緩地向一條胡同拉去。杜月笙的心怦怦亂跳起來,他估計這車里拉的就是那個偷煙土的人。因為一麻袋煙土有一百多斤,再加上那個偷煙土的人載重過量,所以黃包車走得這么緩慢。他捏緊了槍,悄悄地叫拉車的加快速度,搶到他們前頭去。他們的車剛剛超過那輛黃包車,杜月笙就一縱而下,將槍口指著那人,平靜地說:"弟兄,你失了風!快下來吧!" 那個偷煙土的人,嚇得魂飛天外,想跑吧,面前是只沉甸甸的大麻袋。更何況,拉他的那個車夫已嚇呆了,腳步雖已停止,車杠卻仍牢牢抓在手裡,於是那個人的雙腳朝天,急切間無法下跳。"你、你是干、干什麼的?"那個人在車上顫抖著問。杜月笙心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因為他已經明白,那個偷煙土的手中無槍。否則,他不會問話,一定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同自己開火相拼。於是,他把那人放到一邊,去勸那個車夫:"朋友,沒你的事,現在請你幫個忙,把車拉到黃公館去,我賞你五塊銀洋。"那車夫一聽他是黃老闆的人,加上有五塊銀洋賞賜,怎敢不聽,於是,掉轉車頭就往黃公館拉。那個偷煙土的人卻慌了神,連忙哀求杜月笙,請他高抬貴手,把他放走,留他一條生路。"你是說你只要命,不要財?"杜月笙問道。"是的是的,務請你老高抬貴手,饒我一命,我家中還有七十歲的老母……"那人趕緊答道。"那就不用我幫忙了,橫財雖然發不成了,性命還是保得住的。桂生姐當然會罵你一頓,罵過之後,你從此離開黃浦灘,她就不會為難你了。"那人無法,只得同杜月笙進了黃公館。聽到杜月笙將那位膽大包天的偷土賊人贓俱獲地抓回的消息,桂生姐三步並作兩步,跑下樓來,去迎接這位大功臣。杜月笙卻裝出副若無其事的樣子,什麼也不說,只輕描淡寫地報告說:"托你老的福,東西追回來了,人在客廳里,聽候老闆娘的發落。"桂生姐高興得全身顫抖,知道這個自謙恭謹的小夥子是個可以共大事的人。從此,他就成了桂生姐的心腹大將,並參與了黃老闆最機密的工作--搶奪鴉片。當年上海灘上最厲害的搶土人物,前後共有16個,他們各以8人為一組,擁有無數徒子徒孫。這16個人,因為出現在搶土隊伍的時間有先後,被人稱為"大八股黨"和"小八股黨",這"小八股黨"的總頭領即是杜月笙,到後來,威鎮上海灘的"大八股黨"也成了杜月笙的臣屬。在上海灘頭,有"土"就有錢,這些搶土者,多的是不義之財,於是手面闊綽,揮金如上。以後上海灘豪華奢侈之風大盛,他們多少也起了點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於杜月笙乖巧伶俐,深得桂生姐和黃老闆的歡心,他在黃公館的地位迅速上升,由小伙計而得力助手,最後成了黃老闆面前舉足輕重的大紅人。 地位變了,杜月笙把心思放到了鴉片上。在當時的上海灘,搶煙土已非易事了。"大八股黨"的八個頭目如沈杏山、季雲青、楊再田等人,他們的根據地在英租界。由於家有萬貫,兒女僕人一大堆,便不再想去拿腦袋作賭注,過去那種生死不顧的亡命勁逐漸消失,開始選擇一種穩妥可靠、不冒風險的斂財方法。他們紛紛或明或暗,急先恐後地投效上海的緝私機構:水警營和緝私營,以及英租界的巡捕房。他們採取孫猴子鑽進鐵扇公主肚中的辦法,倚仗手中有的是金銀錢鈔,上下買通,很快就鑽進了這些緝私機構的核心部門,占據了高級職位,甚至還有的擔任了這兩個"肥"營的營長之職,徹底地控制了這兩個緝私機構。 當"大八股黨"把水陸兩途,以及英租界的查緝煙土之大權抓到手之後,不但自己私販鴉片,並且化暗為明,公然出面向煙土巨商大量收取所謂的保護費。而潮州煙土幫的闊佬們也無不歡天喜地,自願奉獻。因為從此以後,有緝私部門的槍桿子保護,他們的買賣就合法化了。"大八股黨"和煙土商們不把法租界的黃老闆放在眼裡。首先是因為法租界總共只佔地一千多畝,地小,人少,力量有限;其次是鴉片商和煙土行多半都開設在英租界,而法租界很少有煙土棧。他們認為即算有些法租界的朋友來搶幾麻袋煙土,發一筆小財,和他們成千論百,大來大往比起來,無異是癬疥小疾,微不足道。打個招呼,就不會有事了。持這種想法的代表人物是"大八股黨"的頭領,已當了英租界巡捕房探目的沈杏山。沈杏山經常同黃金榮打交道,因此心想,只要同黃金榮說一句,黃金榮不會不買他的帳誰知事情頗為棘手。黃金榮一聽完沈杏山手下人的話,眉頭就擰成了一團,他沉思了一下,返頭看著杜月笙:"月笙,這事你看能不能這么辦?""不行!"杜月笙臉上沒有一絲笑紋,斬釘截鐵地一口回絕道:"有飯要大家吃,他們\'大八股黨\'不能一口獨吞,壞了江湖上的義氣!黃金榮嘆了口氣,贊同地點了點頭,又對來人說道:"你回去告訴沈大哥,就說這樁事我黃某是愛莫能助。手下的弟兄們要靠煙土生意養家糊口,讓沈老闆他們獨吃,那弟兄們就要餓斷腸子了。"說完,他又看著杜月笙,杜月笙贊同地笑了笑。送走了沈杏山派來傳話的人,黃金榮對杜月笙憂心忡忡地說:"月笙,我們既然拒絕同他們合作,那就要拿個辦法出來,總不能讓他們獨吃呀!" 杜月笙深沉地點了點頭:"等我來設法吧!"夜黑風高,吳淞口外巨浪滔天。突然,從公海上射出一束滲白的光亮。這邊岸上,立即傳出一聲凄厲的哨聲,有一隊軍警從土坡後、樹林里跑出來,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布滿了海岸。刺刀閃著微弱的寒光。從公海上又射出一道探照燈光,從一棟屋裡走出一個身材魁梧的中年漢子,他低聲喝令:"回號!"身邊的一條漢子立即打亮手電筒朝海上晃了晃。公海上一亮一滅,又回答了一陣信號。"放船!"那中年漢子威嚴地命令道。他就是"大八股黨"的首領、英祖界巡捕房探目沈杏山。他的話言剛落,從港里駛出幾艘小輪船,還有幾十隻小舢板,排列成隊,往公海駛去。這是"大八股黨"在保護"潮州幫"煙上商運送煙土了。船隊緩緩前行,小火輪上的煙囪不時閃出火花,把後頭的舢板映得朦朧而又神秘。驀地,從船隊的左前方傳來一聲尖厲的呼叫:"救命吁,救命呀……"沈杏山一聽,眉頭立即皺成一團,旁邊幾個弟兄看了看他,欲言又止。"救命呀……你們、你們莫搶,煙煙土是……"江風,又送來一陣呼救和哀求聲。"老闆,派人去看看吧!"有人說。 沈杏山揮了揮手。立即,有一隻舢板朝呼救處劃去,幾個便衣緊握著槍,做好隨時射擊的准備。舢板駛離了船隊,漸漸消逝在黑暗之中。前面,有一隻小船,船里傳來幾聲壓抑的呻吟,幾條影影綽綽的身影在晃動。便衣軍警們平端起槍,手槍已勾動在槍機上。"舉起手來!"舢板剛剛射到那隻小船邊,幾個軍警一聲命令,小船中的幾條黑影立即驚惶地舉起雙手,回過了頭。船靠攏了,兩只船猛地相撞,幾個軍警站立未穩,身子晃盪著,這時,從他們後邊的水裡突然冒出幾個人頭,他們扳住船舷,用力一晃,舢板翻了,幾個軍警全部落水,連喊都沒來得及喊一聲,就被人按進江底。裝滿了煙上的麻袋浮在江面上。那隻小船上的幾條黑影立即伸出撓鉤,將麻袋一隻只鉤上小船。等到江面上的浮著的麻袋盪然無存時,水中那幾個黑影也爬上了小船,然後一聲唿哨,駕著那隻小船,箭一般地射向岸邊。沈杏山的船隊在江心中停船等待了半個來小時,不見任何動靜,心中有點發毛,情知不妙,連忙掉轉船頭,朝剛才傳來呼叫聲的地方搜尋而去。慘白的探照燈光中出現了一隻船影。沈杏山叫輪船全速靠近,船上軍警做好射擊准備,自己則大睜著眼,死死地盯往那船影,一眨也不敢眨。 "呀!"他猛地一聲驚叫,將四周的死寂打破。"完了完了!"他急得跺腳大叫,眾人一齊朝前面看去,發現那隻舢板已經傾覆,江面上浮著幾具屍體。搶劫這次煙土的人就是杜月笙手下的"小八股黨"。由於沈杏山他們利用軍警的力量,對煙土實行武裝接運,斷了黃金榮,杜月笙他們的一條財路。黃金榮的手下,一個個怒氣沖天,恨不得馬上去與他們火拚一場。杜月笙卻老謀深算,他知道這時去硬拼,無異於以卵擊石。他勸阻住大家,獨自一個關在屋裡冥思苦想了兩天,然後跑到黃金榮那兒,把自己的設想講給黃老闆和桂生姐聽。桂生姐聽了杜月笙的搶土生意,立即拍掌叫好,極力贊成。 黃金榮卻憂心忡忡地說:"現在他們運土都有軍隊保護,搶土,只怕是件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杜月笙卻將胸脯一挺,說:"當兵的也是一條命,只要找幾個不怕死的狠角色入伙,我不信拼他們不過!" 杜月笙說做就做,立即招兵買馬,網羅亡命之徒。他根據他平日的觀察,先選中了四個:顧嘉棠,精通拳術,身強體壯,性格火爆,是個打起架來不要命的角色;葉綽山,這人槍法好,他可以一槍擊中猶未落地的銅板;高寶鑫,反應靈敏,很會隨機應變;芮慶榮,綽號"火老鴉",腰闊膀粗,力大如牛。他是鐵匠世家出身,也是個不怕死的角色。杜月笙對他們一不擺架子,二不甩派頭,見面親親熱熱,不分彼此;出則同行,食則同席,再加上一見面都有大把的鈔票塞過去,把這四個人籠絡得死心踏地地跟著他跑。不久,杜月笙又物色到四個人,建立起他的核心隊伍,後來上海人帶著畏懼和鄙視的口吻喊他們"小八股黨"。第一次搶土得手,杜月笙立即把汽車開回三馬路的潮州會館里。杜月笙組織"小八股黨"搶土的初期,主要還是想出口氣。"大八股黨"倚仗財勢,斷了他們販賣煙土的財路,並且,還根本不把黃金榮這股人放在眼裡,搶他一下,叫他識點相。知道世界上還有不買他們帳的人。可是,出手大吉,頭一回下手,即弄到一船煙土,等於搶到幾十萬銀洋,並且,通過這次"搶土",他們也看出"大八股黨"在護送煙土過程中的種種漏洞,這就激發了杜月笙放手大乾的決心。一次次布置周密的智取煙土事件不時發生,煙土化為白花花的銀洋,水一樣淌進了黃金榮和杜月笙的腰包。漸漸地,潮州會館的空棺材再也放不下搶來的煙上,急需另找存放地點;與此同時,法租界本身有幾家土行,不滿於"大八股黨"保護下的煙土商任意操縱價格,他們消息靈通,知道杜月笙手裡有大批煙土,於是便推舉代表,向杜月笙交涉,希望杜月笙能供應他們煙土,他們願意奉杜月笙為保護神。杜月笙沒有當即回答,他沉思了半晌,計上心頭,立即去找桂生姐劃算。見到桂生姐,杜月笙就匆匆他說:"桂生姐,我們手裡有這么多貨,法租界的銷路也好,何不自己開一家煙土行?"桂生姐嘆了口氣,說:"辦法倒是不錯,只怕老闆不會肯。""那為什麼?"杜月笙不解地問,"人家做得,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做?再說,販賣煙土的事我們不早就在做了嗎?與其偷偷摸摸地干,不如堂而皇之,開一爿煙土行。""這里頭大有出入。"桂生姐連忙解釋,"暗中乾的事沒有人敢拆穿,一搞到明路上來,就會有閑言碎語,老闆怕的就是這個,他是吃官飯的。"杜月笙腦瓜子轉得快,他立刻說:"那,我們就不要老闆出面。""對,你們先搞起來再說,暫時瞞著老闆。"杜月笙說干就干,立即集股辦煙土行。他計劃,一共四股,每股一萬元。他一股,桂生姐一股,黃金榮一股,餘下一股,則奉桂生姐之命,給了金廷蓀。 金廷蓀是浙江寧波人,精明強干,極會理財。他進黃公館的門要比杜月笙早,很受黃金榮的器重,他與杜月笙,都是黃金榮身邊的心腹大將。杜月笙是武腳色,金廷蓀則始終是個文角色。他心思機敏,算盤子打得既精且狠,是黃公館唯一的理財家。桂生姐也是乾脆人,股份一定妥,便立即打開保險箱,取出一萬塊錢的錢庄庄票,交給杜月笙,算是交股金。錢剛遞到杜月笙手裡,她便看出杜月笙面有猶疑之色,便問道:"你是沒股本?"杜月笙不好意思地點點頭。"差多少?"杜月笙沒有開口。桂生姐立即回轉身,打開保險箱,又取出一萬塊錢的庄票遞給杜月笙。杜月笙連連道謝,立即告辭下樓去找金廷蓀。金廷蓀正在澡堂子里來個"水包皮",見有如此好事降臨頭上,不禁大喜過望,立即同杜月笙商訂出公司的章程和做法。"公司取個什麼名字才吉利?"最後,金廷蓀問道。杜月笙胸有成竹,說:"叫三鑫吧!" "三鑫?" "對,"杜月笙微微一笑,"老闆的名字里有隻金,你的尊姓里也是金,我杜月笙雖然沒有金,但托你們的福,也來一隻金吧,這一算,不就是三鑫了嗎?""好,好!"金廷蓀一聽,高興得拍掌大叫。有了規模龐大的三鑫公司,法租界的煙土,零售批發,全部集中於一家。但是這等場面與英租界的煙土商行比起來,未免是小巫見大巫。當年最有名的"潮州幫"大煙土行,開設於英租界的郭煜記、鄭浴記、李偉記,以及廣茂和商號等,每月的營業額,比三鑫公司不知要大多少倍。於是,杜月笙和金廷蓀便不時在黃金榮的耳邊絮話,說:"八大股黨"仗勢欺人,出手大毒辣,將一隻價值連城的烏金碗連連抱住不放,象我們這么苦苦經營,捨生忘死地奮斗,結果也只能啃啃人家金元寶的邊,吃吃人家的指頭縫縫里漏出來的殘湯剩水,這樣未免太不公平。 黃金榮聽了,心中也未免悶悶不樂。1919年1月17日,萬國禁煙會議在上海舉行。杜月笙和金廷蓀特別關注各種馬路消息,因為這事關繫到他們的財源問題。等他們有了充分的資料,便一齊去見黃金榮。先由金廷蓀發言,歸納他們所得的情報。可以看出,萬國禁煙會議在上海舉行後,英租界礙於國際觀瞻,必將宣布禁煙,"潮州幫"煙土商所開設的大土行,既然在英租界無法存身,必然會改遷他處。他們會遷在何處呢?金廷蓀說,唯有法租界。因為法國人只要錢,對於煙土走私,歷來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潮州幫"的大土行統統搬入法租界,將會給法國人帶來無盡的金銀,此等好事,法國佬有何不為呢?三鑫公司想發大財,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接下來,由杜月笙給黃金榮分析:如今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因為大土商依賴"大八股黨"為時已久,他們可能會聽從"大八股黨"的主張。因此要爭取到這些財神菩薩的唯一辦法是說服"大八股黨",請他們做個順水人情,把對"潮州幫"煙土行的保護權轉讓給三鑫公司。黃金榮聽了杜月笙的話,不禁倒吸一口冷氣,因為這事太難辦了,半晌,他才說:"他們會肯嗎?" 杜月笙卻撇開他的問話,反問了一句:"英捕房的沈杏山,不是同你老是好朋友嗎?"黃金榮點了點頭:"是蠻要好。""那你老請他吃餐飯,不妨同他商量一下。"當晚,在倚虹樓最好的雅座里,黃金榮請沈杏山赴宴。人座之後,沈杏山嘻嘻哈哈,談笑風生。酒過三巡,杜月笙向金廷蓀使了個眼色,金廷蓀便首先發難,開口說了話:"聽說英租界要禁煙,大小煙土行不是搬家便是關門。要搬,自然該搬到法租界。英租界的朋友,吃這燭財香也吃夠了。三百年風水輪流轉,你們可以把那個保護的差事,讓我們來乾乾。"金廷蓀講話的時候,黃金榮閉目養神,象煞老僧入定。杜月笙他們則虎視眈眈,六道目光一齊盯住沈杏山。沈杏山恍然大悟了,今天並非是請他來敘舊,而是叫他赴鴻門宴來了。他眉頭一皺;慢慢地吮了一口酒,才說:"英國人禁煙,只是說說罷了,全是為了應付外頭的輿論,實際上沒那回事。"金廷蓀卻抓住他的話柄,說:"要是真的禁呢?"沈杏山伸了個懶腰,說:"那就到時候再說吧!" 那個打手一聽這教訓人的話,神色大變,杜月笙也皺起眉頭,正要發作,黃金榮卻睜眼說:"杏山,我們是老朋友了,今天我單單請你一個人來商議,是因為英租界禁煙已成定局,幾家大土行都在作搬家的打算。俗話說:肥水不落外人田,我們自家兄弟,這點忙還不幫?你們肯早點把保護權讓過來,至於將來怎麼分帳,全部好商量。我曉得你們打出來這個局面不容易,頂好不要糊糊塗塗的收了場,叫人看了笑話。"黃金榮這番話卻勾起了沈杏山的舊恨前嫌。他記起"小八股黨"拚命硬搶煙土,叫他們丟了面子;"小八股黨"又將搶來的煙土,公然開設三鑫公司發賣,使得"大八股黨"和土商們聯合操縱的上海煙土價格始終擺不平。便免不了挖苦幾句:"金榮哥,你的手段我真佩服,你吃捕房的飯,做的是沒有本錢的買賣,手下又有這么多三頭六臂的人物,何必要我們出讓什麼保護權呢?鴉片進口就在吳淞口,你喊人搭了兵艦,統統去接過來吧!"他這番話正好揭了黃金榮的瘡疤,且又飽含蔑視之意。黃金榮氣得臉色發青,呼地站起來,伸出手掌,對著沈杏山,"啪啪"甩了他兩記響亮的耳光。黃金榮帶來的那個打手,一見老闆動了怒,立即霍然站起來。沈杏山知道這兩個是殺人不眨眼的暴徒,嚇得渾身發抖,放聲大呼:"不,不要動、動手,有話好講……"杜月笙抓住這個時機,拿出早已准備好的協議書,叫沈杏山在上頭捺了個手印。 這一天,黃公館來了個粗莽的客人。"金榮哥,小弟今天又來投奔你,我們要好好乾一場,他媽的,要好好撈撈一票……"這人滔滔不絕地講著,口沫四噴。黃金榮聽著聽著,不禁厭煩起來,端起桌上的茶碗,做出要送客的模樣。那人正講得起勁,沒有看見,倒是杜月笙眼觀四方,連忙擺手制止。那人講了好一陣,才告辭而去。等他的身影消失在大門外,黃金榮就對杜月笙說:"阿笙,這號粗鄙之人,結識他有何用?白白地耽誤了時間。""不不不,"杜月笙老謀深算地笑笑:"這是個大有用的人啦!莫小看了他……"原來這個人叫張嘯林,日後與杜月笙、黃金榮一起,成為上海灘上的三大亨。張嘯林是杭州人,在杭州名氣相當響亮。他當過綢緞織造工,不過經常糾眾滋事,尋釁打架,各機房的老闆拿著他頭痛,暗中串通,誰也不招他做工。張嘯林斷了生計,便帶了幾個小流氓,專門以詐賭騙錢、刨別人的腰包為生。辛亥革命以前,張嘯林在茶館里為爭座位,跟旗人大打出手,幾乎釀成命案。他怕官府捉拿,逃出杭州,躲在一個當巡官的朋友家裡。辛亥革命後,他打旗人的案子不了了之,於是又堂而皇之地回到杭州,繼續獨霸一方。他早先到過上海,託人引路,與黃金榮見過

4. 求頤和園介紹,快!~

·【簡介】
·【歷史沿革】
·【區域劃分】
·【造園手法】
·【主要景區】

頤和園(Summer Palace)

【簡介】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海淀區,距北京城區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宮御苑,佔地約290公頃。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評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頤和園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是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傑作,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有聲有色。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 "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 的造園准則。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佔地2.97 平方公里,水面約佔四分之三,園中有點景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 20 余處, 3555古建築,面積 70000 多平方米,古樹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園中主要景點大致分為三個區域:以莊重威嚴的仁壽殿為代表的政治活動區,是清朝末期慈禧與光緒從事內政、外交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以樂壽堂、玉瀾堂、宜芸館等庭院為代表的生活區,是慈禧、光緒及後妃居住的地方。以長廊沿線、後山、西區組成的廣大區域,是供帝後們澄懷散志、休閑娛樂的苑園游覽區。萬壽山南麓的中軸線上,金碧輝煌的佛香閣、排雲殿建築群起自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終至山顛的智慧海,重廊復殿,層疊上升,貫穿青瑣,氣勢磅礴。巍峨高聳的佛香閣八面三層,踞山面湖,統領全園。蜿蜒曲折的西堤猶如一條翠綠的飄帶,縈帶南北,橫絕天漢,堤上六橋,婀娜多姿,形態互異。煙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橋如長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虛堂、藻鑒堂、治鏡閣三座島嶼鼎足而立,寓意著神話傳說中的 " 海上仙山 " 。閱看耕織圖畫柔桑拂面,豳風如畫,乾隆皇帝曾在此閱看耕織活畫,極具水鄉村野情趣。與前湖一水相通的蘇州街,酒幌臨風,店肆熙攘,彷彿置身於二百多年前的皇家買賣街,諧趣園則曲水復廊,足諧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邊,還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銅牛,賞春觀景的知春亭等點景建築非常好。

頤和園景區規模宏大,佔地面積達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全園大體分為三個區域: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為主體的生活居住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游覽區。也可分為萬壽前山、昆明湖、後山後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華麗雄偉,氣勢磅礴。碧波盪漾的昆明湖平鋪在萬壽山南麓,約佔全園面積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島,由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優美的橋。後山後湖碧水瀠回,古松參天,環境清幽。

多年以來,頤和園管理處以 " 文化建園 " 為宗旨,用 " 一種精神五種意識六個一流 " 的企業文化統領職工,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大力推進頤和園的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環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觀為頤和園的核心保護內容,建立了完整的頤和園保護管理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頤和園加快了建設和保護的步伐,先後投入巨資恢復了四大部洲、蘇州街、景明樓、澹寧堂、耕織圖等景區,積極參與周邊環境改造,延續頤和園的歷史人文環境,恢復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設了國內園林系統內最先進的文昌院博物館。

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美的自然環境景觀,卓越的保護管理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譽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徵。近年來,頤和園先後獲得了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首批國家 AAAA 級景區等諸多榮譽稱號, 2000 年順利通過國際標准化的 ISO9000 和 14000 質量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使頤和園的管理、保護、研究邁上了規范、科學、法制的管理軌道。

【歷史沿革】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歷時15年竣工,是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後建成的一座。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同遭嚴重破壞。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開始重建,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以海軍軍費的名義籌集經費)修復此園,改名為「頤和園」,其名為「頤養太和」之義。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結束。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1898 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洗劫,翌年,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後,再次動用巨款修復此園。1924年,頤和園辟為對外開放公園。頤和園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

【區域劃分】
慈禧大力修復此園的目的乃為了避暑和頤養天年,她獨獨看中了這塊具有「萬壽」名稱的寶地。從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由於慈禧常需在這里接見臣僚,處理朝政,為此在園的前部專門建置了一個宮殿區和生活居住區,所以頤和園是一個兼具「宮」,「苑」雙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園林。全園可大致分為宮廷區和苑林區。

由於頤和園兼有宮和苑的雙重功能。因此,在進園的正門內建置一個宮廷區作為接見臣僚、處理朝政的地方。宮廷區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組成多進院落的建築群,佔地不大,相對獨立於其後的面積廣闊的苑林區,二者既分隔又有聯系。其中,以仁壽殿為中心,仁壽殿後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宜芸館東側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

仁壽殿在頤和園大門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東向,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為南北九卿房,所陳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樂壽堂面臨昆明湖,東面有德和園大戲樓,西接長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庭院中栽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 玉瀾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緒皇帝的寢宮。為一組四通八達的穿堂殿。正殿玉瀾堂,有東西兩配殿,東名霞芬室,西稱藉香榭。後檐及兩配殿均砌磚牆與外界隔絕,是頤和園中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

苑林區以萬壽山、昆明湖為主體。萬壽山東西長約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約佔全園面積的78%,湖的西北端繞過萬壽山西麓而連接於北麓的「後湖」,構成山環水抱的形勢,把湖和山緊密地聯成一體。頤和園自萬壽山頂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樑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即是碧波盪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萬壽山後山、後湖古木成林,環境幽雅,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買賣街。後湖東端有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被稱為「園中之園」。

【造園手法】
萬壽山,屬燕山餘脈,高58.59米。建築群依山而築,萬壽山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從山腳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雲閣。後山有宏麗的西藏佛教建築和屹立於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還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樓台亭閣,登臨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徵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由於島堤分隔,湖面出現層次,避免了單調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使昆明湖益發神似西湖。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闥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傑出範例。湖區建築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湖岸和湖堤綠樹蔭濃,掩映瀲灧水光,呈現一派富於江南情調的近湖遠山的自然美。

萬壽山的南坡(即前山)瀕昆明湖,湖山聯屬,構成一個極其開朗的自然環境。這里的湖、山、島、堤及其上的建築,配合著園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連續展開、如錦似綉的風景畫卷。前山接近園的正門和帝、後的寢宮,游覽往返比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區,所以園內主要建築物均薈萃於此。造園匠師在前山建築群體的布局上相應地運用了突出重點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組體量大而形象豐富的中央建築群,從湖岸直到山頂,一重重華麗的殿堂台閣將山坡覆蓋住,構成貫穿於前山上下的縱向中軸線。這組大建築群包括園內主體建築物——帝、後舉行慶典朝會的「排雲殿」和佛寺「佛香閣」。後者就其體量而言是園內最大的建築物,閣高約40米,雄踞於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攢尖頂的形象在園內園外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軒昂,凌駕群倫,成為整個前山和昆明湖的總綰全局的構圖中心。與中央建築群的縱向軸線相呼應的是橫貫山麓、沿湖北岸東西逶迤的「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這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前山其餘地段的建築體量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鑲嵌在蔥蘢的蒼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莊、典麗的中央建築群。

後湖的河道蜿蜒於萬壽山北坡即後山的山麓,造園匠師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與宮牆的局促環境,在北岸堆築假山障隔宮牆,並與南岸的真山脈絡相配合而造成兩山夾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寬有窄,時收時放,泛舟後湖給人以山復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為園內一處出色的幽靜水景。

後山的景觀與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境,林木蓊鬱,山道彎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築物大都集中為若干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境組成精緻的小園林。它們或踞山頭,或倚山坡,或臨水面,均能隨地貌而靈活布置。後湖中段兩岸,是乾隆帝時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買賣街」遺址。後山的建築除諧趣園和霽清軒於光緒時完整重建之外,其餘都殘缺不全,只能憑借斷垣頹壁依稀辨認當年的規模。諧趣園原名惠山園,是摹仿無錫寄暢園而建成的一座園中園。全園以水面為中心,以水景為主體,環池布置清朴雅潔的廳、堂、樓、榭、亭、軒等建築,曲廊連接,間植垂柳修竹。池北岸疊石為假山,從後湖引來活水經玉琴峽沿山石疊落而下注於池中。流水叮咚,以聲入景,更增加這座小園林的詩情畫意。

【主要景區】
1、東宮門區: 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東宮門現在是頤和園的正門,它坐西朝東,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御道丹陛上的雲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徵。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後出入。

2、萬壽山前景區: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是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萬壽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閣為中心,形成了一組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的建築群。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寶雲閣。登臨山頂,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3、後山後湖景區:位於頤和園最北部,建築較少,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與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4、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水面,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碧波盪漾,煙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

5、佛香閣:位於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原閣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後,1891年(清朝光緒十七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6、長廊:長廊位於萬壽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萬壽山,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廊上的每根枋樑上都有彩繪,共有圖畫14000餘幅,內容包括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畫中的人物畫均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

7、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排雲」二字取自郭璞詩神仙排雲山,但見金銀台」,比喻似在雲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

8、樂壽堂 :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原建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

樂壽堂殿內設寶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風。座旁有兩只盛水果聞香味用的青龍花大磁碟,四隻燒檀香用的九桃大銅爐。西套間為卧室,東套間為更衣室。室內紫檀大衣櫃為乾隆時遺物。

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這里的玉蘭花很有名,現在邀月門前一株是乾隆從南方移植來的。

9、十七孔橋:坐落在昆明湖上,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島,為園中最大石橋。石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桿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00多隻。

10、石舫:在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築。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園時,改台為船,更名為「石舫」。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設計十分巧妙。

11、大戲樓:在德和園內,與承德避暑山莊里的清音閣、紫禁城內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台。德和園大戲樓是為慈禧60歲生日修建,專供慈禧看戲。高21米,在頤和園中僅次於最高的佛香閣。戲樓共三層,後台化妝樓二層。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演神鬼戲時,可從「天」而降,也可從「地」而出,還可引水上台。

12、蘇州街:是後湖兩岸仿江南水鎮而建的買賣街。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鋪,如玉器古玩店、綢緞店、點心鋪、茶樓、金銀首飾樓等。店鋪中的店員都是太監、宮女妝扮。皇帝游幸時開始「營業」。後湖岸邊的數十處店鋪1860年被列強焚毀。現在的景觀為1986年重修。

13、銅亭(寶雲閣):銅亭是中國目前尚存的工藝最精緻、體量最大的銅鑄品之一。建在佛香閣西側的五方閣院中一座高4米的漢白玉石座上始建於乾隆年間,高7.5米,重207噸。四面有菱花扇。雖為銅制,但完全按照木構架結構而做。東、南、西三面有門,門為四扇格扇門,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門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簾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為內外二層。

14、畫中游:畫中游是萬壽山西部一組重要景點建築。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兩層的樓閣,左右各有一樓,名「愛山」、「借秋」。閣後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後邊的是「澄暉閣」。建築之間有爬山廊。由於地處半山腰,建築形式豐富多彩,樓、閣、廊分別建在不同的等高線上,青山翠柏中簇擁著一組由紅、黃、藍、綠琉璃瓦覆蓋著的建築群體,酷似一幅中國山水畫。

15、智慧海:是萬壽山頂最高處一座宗教建築,是一座完全由磚石砌成的無梁佛殿,由縱橫相間的拱券結構組成。建築外層全部用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上部用少量紫色、藍色的琉璃瓦蓋頂,整座建築顯得色彩鮮艷,富麗堂皇。尤以嵌於殿外壁面的千餘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詞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贊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該建築雖極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稱為「無梁殿」。又因殿內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

16、銅牛:銅牛在昆明湖東岸,十七孔橋東橋頭北側。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牛」。銅牛是為鎮壓水患而設。

17、玉瀾堂: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南臨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築。正殿玉瀾堂坐北朝南,東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東殿可到仁壽殿,西殿可到湖畔碼頭,正殿後門直對宜芸館。1898年,慈禧發動宮廷政變後,曾把主張變法的光緒皇帝囚禁於此。

18、諧趣園:諧趣園在萬壽山東麓,是一個獨立成區、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中之園。清漪園時名叫惠山園」,是仿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1811年重修後,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詩句「一亭一徑,足諧奇趣」的意思,改名為「諧趣園」。園內共有亭、台、堂、榭十三處,並用百間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橋相溝通。園內東南角有一石橋,橋頭石坊上有乾隆題寫的「知魚橋」三字額,是引用了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爭論而來的。
http://ke..com/view/7379.htm

5. 學廚師的前景怎麼樣

有前途,不過做什麼都不能急於求成,都是從低職做起來的,
我的一個初中同學就是找了一個學校學那個的,畢業快7年了吧,現在一個月開挺多的,從一個月一兩千開始,到現在78千,如果到大酒店當上廚師長,就更神了,這個職業是很有前途的,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員,不努力學什麼都不行,努力了學什麼都會有前途,一個師傅帶出來的徒弟不一定都一樣,這是里邊有個人的因素
另外中國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學好了,有經濟基礎了自己也可以開店當老闆,學一門技術是最好自謀出路的了,我不是學廚師的,我是學計算機的,能明白你前期迷茫的感受,找一個目標就努力去做,加油啊 我想用以善意且真誠的向你訴說,廚師的前途,你如果把它做為自己的事業來做,就請看看一些真正的烹飪大師們對美食的理解,我曾今看過一個日本壽司大師他名字我記不清了叫什麼井。講述他從細致選材,精心以及不斷地創新製作和思考,其中包含了精湛的雕花技藝,餐具運用的品味,店面的設計高度個性化。這是一門需要很高品味和個性的藝術。 需要一生去研究與學習。希望你能堅持做下去。

6. 學廚師, 到底是當學徒好還是去專門的學校

1.學校學到的不止燒菜(各種烹調方法不解釋),糖藝,雕刻,麵塑,果畫,盤飾冷拼之類
肯定有人說,學這些基礎有什麼用,但是當廚師基本功很重要,不能說靠這個能賺錢,但連最基礎的都不會,那讓用人單位怎麼用你。其實主要想說的呢,在學校接觸這么多,說不定哪個技能就是你的強項,比別人多些能力可以讓你今後發展的更長遠,酒店裡你不可能接觸到這么多。
2、學校學的的理論知識有用(真的有用):成本核算,原料知識,工藝知識,美術,營養,菜單設計等
不管在哪裡,你必須自己願意學。
成本核算,如果幾年後你學藝精湛想創業開店,那必須要了解。營養學,現在生活條件提升,大家不僅關注好吃,還要吃得營養健康,這個領域會有很大發展空間。菜單設計,你在酒店真的很難學到,一旦你升到廚師長級別,菜單設計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有特殊客人來,你不懂這些就沒法開菜單,也不了解食物之間口味不能沖突等等。
對廚師來說,審美看天賦,厲害的是做出的菜是藝術!
3、學校願意教你的人多,酒店偏少
老師的職責就是教學生知識,而酒店師傅的職責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你問老師任何問題,只要他知道的他不會不告訴你;酒店師傅,要看你問的東西重要不重要,你和他的關系如何。隨便教你些東西,你就覺得挺好,恐怕不是這樣,酒店師傅就是教會你一些許多人都會的,能讓你幫到他,他的工作可以輕松省力,那些好的配方,厲害的技巧,不見得會全盤教給你。不然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7. 關於方言~

台州海邊包括溫嶺一帶方言叫沙蒜。學名叫星蟲狀海葵。
沙蒜是種腔腸動物,學名海葵,海葵是大家族,有五百多種,我們常吃的這種沙蒜叫星蟲狀海葵。海葵喜歡在沙塗上棲息,這廝離不得海水,一離開水不出幾分鍾便軟塌下來如一堆爛泥。一放進水中,則蠕動著圓桶形的身子。在水裡的時候它有鴨蛋那麼大,做成鮮脆沙蒜湯以後,是那種濃縮了的精華,個頭也縮小到春卷的一半。鮮脆沙蒜湯看上去有點渾濁,似不清爽,實際上味極美。
這個有滋陰壯陽的功效,故稱之以海中冬蟲夏草,其中以黃酒燉沙蒜力道最好。

8. 有關於頤和園的傳說和故事嗎

1.戊戌變法與光緒皇帝

光緒是清朝第九個皇帝,本是慈禧的侄子。慈禧在兒子同治死後,為掌握實權,立他為帝,實行「垂簾聽政」。光緒帝19歲「親政」後,宮廷中保守派與維新派在政治上發生沖突。1898年,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通過光緒皇帝實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由於這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只持續了 103天即被扼殺,故亦稱「百日維新」。

變法失敗後,光緒被軟禁在南海的瀛台島上。每年慈禧來頤和園時,光緒帝也必須跟隨同來,住在玉瀾堂。為了嚴密控制光緒帝,慈禧命人在王讕堂前後左右修了不少磚牆,門口還有太監站崗。此時的玉瀾堂被全面封閉起來,活像一座監獄,光緒在這里完全失去了行動自由。近百年來,原為囚禁光緒帝用的磚牆已拆去不少,王瀾堂也基本上恢復了皇帝寢宮的面貌,只有玉瀾堂東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內的暗牆仍然保持原樣,作為與戊戌變法有關的遺跡供人參觀。

2. 關於銅牛傳說
清朝光緒年間,慈禧太後為了個人享樂,挪用建立海軍的幾百萬兩白銀修了頤和園。她傳下旨令:頤和園要修成「天上人間」。佛香閣象徵天宮,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龍王廟一帶便是人間了。既然有天河,當然還要有牛郎和織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邊安置了一頭銅牛,以象徵牛郎;在石舫的旁邊又建了一座織女亭。銅牛身體朝東,而頭扭向西北,正沖著織女亭方向。這樣,以昆明湖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織女」的格局。從此,這頭銅牛就這樣朝朝暮暮遙望著「織女」,卻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這頭銅牛突然活了。它離開了原來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裡,向著織女亭的方向游去。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銅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人們趕忙稟報太後慈禧。慈禧開始不信,親自到十七孔橋一看:銅牛果然不見了。怎麼辦?「天河」邊不能沒有牛郎啊!於是下令仿照過去的銅牛趕制一隻,放在原來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鐵鏈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銅牛又動起來,眼看鐵鏈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幾個保鏢的壯漢將它拉住。幾個壯漢用盡全身力氣拚命拽著「牛」尾巴,由於用力過猛,「咔嚓」一聲,尾巴斷了。幸好這時有人拿來了更粗的鐵鏈,七手八腳最後總算將銅牛鎖住了。
從此,昆明湖邊便留下了一隻斷了尾巴的銅牛。

3. 銅牛的六大傳說

傳說一:七孔橋頭說銅牛

頤和園昆明湖東堤岸邊,十七孔橋橋頭不遠處,有一隻神態生動、栩栩如生的鍍金銅牛,它昂首安卧於岸邊。令遊人流連忘返,合影留念。是牛的力大無比,勤勞朴實,溫順善良,平和自如,使遊人陶醉;另一層意思,是鍍金銅牛的故事,多少年來,吸引了千千萬萬遊人。

傳說二:禹治水鑄鐵牛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是海內外炎黃子孫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禹,傳說中的夏後氏部落長、炎黃部落聯盟領袖、夏朝的創始者。姒姓。亦稱大禹、夏禹、戎禹。鯀之子。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鯀治水失敗的教訓,立足於疏導,終於治平水患。據傳說,大禹每治好一處水患,便鑄造一條鐵牛沉入河底,認為牛識水性,可防河水泛濫。

傳說三乾隆:皇帝鑄銅牛

到了唐代,經過長期沿襲,人們不再把鐵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邊。清代高宗皇帝弘歷,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堯舜禹,襲古人而又標新立異,於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傳說,仿唐朝鐵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鑄造了一隻銅牛,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榮強盛,銅牛全身鍍金,並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鑄了《金牛銘》,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後人景從。制寓剛戊,象取厚坤。蛟龍遠避,詎數鼉 (音馱,一種爬行動物)黿(音元,俗兒黿)。(音灣)此昆明,瀦流萬頃。金寫神牛,用鎮悠永。巴邱淮水,共貫同條。人稱漢武,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於西海。敬茲降祥,乾隆乙亥。"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畢竟是一代較有作為的君主。鑄造鍍金銅牛,放置在昆明湖岸邊,還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據科學考證,昆明湖的東堤,比故宮的地基高約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帶便成水患之地,為了防止昆明湖東堤決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設置銅牛,觀察湖水水位線,隨時知道水位比皇宮的城牆高多少,以便加強防護,免使皇宮遭受洪水之災。

傳說四:天上人間話銅牛

銅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徵。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為天河。在天河兩側必有牛郎和織女。昆明湖東堤岸邊設置了"牛郎",那麼織女又在何方?據有關史料記載,昆明湖西側有"織耕圖",以此象徵"織女"。據民間傳說,在昆明湖西牆外某一菜園里,曾發現了"織耕圖",的蹤跡。有一漢白玉石碑,上刻有三個字"織耕圖"和乾隆御筆的方印,這織女如何在西牆外?據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為晚清府腐敗無能,頤和園 遭帝國主義列強兩次劫難,很多珍貴文物遭受破壞,被偷盜哄搶很多,有一些流失園外,也就不足為奇了。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貪圖享樂的慈禧太後,則把自己比作天上國母王母娘娘。在擴奸建頤和園,她曾傳下御旨,要將頤和園修成"天上人間"。佛香閣 象徵天宮,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龍王廟一帶便是人間了。既然有天宮天河,當然要有牛郎和織女了。為此,她見昆明湖東堤已經安置了銅牛,能夠象徵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邊,建起了織女亭。銅牛的身子朝東,頭扭向西北,正好沖著織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織女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

傳說五:銅牛遭難民相救

1860年,英法侵略軍攻入北京城,侵佔了頤和園。侵略者貪婪無度,掠奪成性,破壞園林,搶奪文物。鍍金銅牛身上的金箔,也成為他們搶的目標。這伙兒魔鬼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塊一塊剝金箔。銅牛在哭泣,湖水在落淚,手無寸鐵的當地居民一個個義憤填膺,怒氣沖天。後來又聽說,金箔剝完之後,這伙魔鬼還打算將銅牛運出頤和園化銅賣錢,合夥分贓。民眾們經過商議,決定挑選十個身強體壯的大漢,趁天黑夜靜之時,帶上工具,潛入頤和園,將銅牛沉入了昆明湖底。這一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昆明湖東堤留下一點痕跡。第二天,附近居民紛紛傳說,銅牛被大風刮跑了,洋鬼子尋不到破綻,真以為是上帝的安排,也就沒有再尋找。由於人民的保護,時至今日,銅牛才得以在昆明湖東堤岸邊,向廣大遊人展示。

傳說六:銅牛的鑄造

頤和園銅牛,是我國古代用撥蠟法鑄造的代表作。我國古代雕刻,是以寫意見長,這只銅牛,卻用了寫實的手法,它不僅造形生動,而且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置於昆明湖東堤岸邊,十七孔橋橋頭不遠處,好似回首驚顧,若有所聞。炯炯目光注視著昆明湖的西北方向。它神態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國當時的鑄造藝術水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鍍金銅牛,也是頤和園內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4.天地一家春

「天地一家春」本是圓明園四十中景的一景,建築得樸素典雅。一八六O年火燒圓明同時,巳被英、法聯軍全部燒毀了。奇怪的是在今天頤和園的仁壽殿。樂壽堂等處的消防銅缸上,都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大印,這些缸都鑄於清朝光緒年間,離火燒圓明固已經有幾十年了。圓明園四十景,可紀念可追憶的地方太多了,為什麼對「天地一家春」念念不忘呢?這裡面也有慈核的一段故事。

慈禧進宮時地位被微,開始只封了一個蘭貴人,可後來聲名越來越顯赫,當政四十多年,這些都是從「天地一家眷」開始的。

原來這「天地一家春」是慈禧進宮初期的住所,咸豐皇帝初次看上蘭貴人既是在這里。當時,咸豐正帶著八大臣在圓明園里閑逛,慈用重金買通了皇帝的跟班太監,有意把皇上往「天地一家春」引,慈禧為了引起皇上的注意和好感,也特意輕裝談抹,倚著雕欄,唱著江南小曲「艷陽天」。由於唱得非常動聽.常居深宮的皇帝入了謎,乖乖地落到了蘭貴人的美人計。從此,名不見經傳的蘭貴人就開始了步步高升的日子,懿嬪、懿貴妃,榮華富貴全都有了,在生了太子以後,更是一步登天。咸豐帝死後,她就當上了垂簾聽政的皇太後, 「天地一家春」是慈禧太後的發樣地。

在光緒年間,重娃清筋園時,慈禧本想在園子里再建一座「天地一家春」,並讓工部找來了當年的圖樣。可是當時國力實在太空虛,再也拿不出許多銀兩丁。可她又忘不了對「天地一冢春」的思念之緒,就心生一計,在匠人們鑄造防火缸的時侯,她特意下了一道懿旨,在每個銅缸上都刻上了「天地一家春」的大印,並把它們擺在了自己的住室樂壽堂及勤政的仁壽殿。

5.頤和園里的十七孔橋是怎麼修成的?

北京地區流傳著一句歇後語:蘆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其實,頤和園里的十七孔橋,雕刻了五百多隻石獅子,比蘆溝橋的獅子還多好幾十隻呢!

這十七孔橋,是頤和園里最大的一座橋,全長一百五十公尺,東連八方亭,西接南湖島。那十七個券洞上邊,是雕刻著石獅子的漢白玉石欄桿,它就象是一道虹,把人世間和蓬萊仙島連接起來了。

相傳,在乾隆年間修十七孔橋的時候,請來了許多能工巧匠。那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是石匠們一斧一鑿從房山的大石窩開採的,流著汗水一步一步把它運來的。有一天,修橋工地上來了一個七八十歲的老頭兒,頭發長的過耳根檯子,臉上的土有一個銅子厚。他背著工具箱子,一邊走一邊吆喝:「誰買龍門石!誰買龍門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骯臟勁兒,都以為他是瘋子,誰也沒搭理他。

老頭子在工地上轉遊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還是沒人理他。

這個老頭,背著工具箱子離開了工地,往東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樹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裡就睡在樹底下,每天雞叫頭遍起身,掄起鐵錘,叮叮當當鑿那塊龍門石。

一天傍黑兒,下起了瓢潑大雨,風吹雨潲迷得老頭睜不開眼睛。他雙手抱頭,蹲在樹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爺打這兒路過,見那個老頭畏畏縮縮的樣子,挺心疼,就讓他搬到自個兒家裡來住。

老石匠搬到王大爺家,有房子住,還管飯吃。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當當一天不停地鑿了一年龍門石。一天早晨,他對王大爺說:「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飯,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我也沒有什麼報答的,就把這塊石頭留給你吧!」王大爺瞅了瞅漢白玉的龍門石,對老頭說:「你也別說報答不報答。為這塊石頭,你勞累了一年,還是你帶走吧!我要它也沒用。」老頭說:「我這塊石頭,真要到節骨眼上,花一百兩銀子還買不到呢!」說完,背起工具箱,順大道往南去了。

頤和園里修建十七孔橋的工程快完工了。聽說乾隆皇帝還准備前來「賀龍門」呢!沒料想到,橋頂正中間最後那塊石頭,怎麼也鑿不好、砌不上。這可急壞了工程總監!這時候,有人想起了那個賣龍門石的老頭子,提醒了總監,就派人四面八方去找他。

工程總監打聽到那個老石匠在六郎庄住過,就親自來到王大爺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塊龍門石,就蹲下來量了量尺寸,結果是長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象專為修橋琢磨的一樣。總監高興得合不攏嘴,對王大爺說:「這是天上下來神人專為修橋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張口吧,要多少銀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爺說:「你也別多給,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給我一年的飯錢吧!」總監聽說,留下一百兩銀子,就把龍門石運走了。

這塊龍門石砌在十七孔橋上,不偏不斜,嚴絲合縫,龍門合上了!

那些石匠、瓦匠們,人人都吐了一口氣:總算把石橋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來,還有大夥的活路嗎?正當大夥高興的時候,有個老石匠忽然醒悟過來,對大夥說:「諸位師傅現在該明白了:這是魯班爺下界,幫咱們修橋來啦!」

從這以後,魯班爺幫助修建十七孔橋的故事,就流傳開啦。

6.瓮山的來歷

頤和園里有一座萬壽山。在乾隆十六年以前,這萬壽山原來叫做「瓮山」。提起瓮山的名字,在北京西郊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在很早很早以前,瓮山一帶平地出泉,是一片沼澤水窪,當地的人都以打魚摸蝦、壘磚燒窯、做小買賣為生。除去幾家財主以外,老百姓生活很苦,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家家戶戶為填包肚子四處奔波。 瓮山的半山腰裡,有一座又破又小的財神廟,廟里供奉的是財神爺趙公元帥。老人們說:「趙公元帥心善,他要每年四月十五這天顯靈,周濟一戶窮人。」

果然,接連幾年,每到四月十五趕廟會時,總有一個窮人發了財:先是扛活的趙老黑挖出一瓮元寶;後是賣豆漿的王瞎子撿了一瓮珍珠。這些事傳到有錢人耳朵里,那些財主和大官們可就急紅了眼!到四月十五這天,他們也穿起破衣爛衫,腰裡系根雜布繩,肩上搭個捎馬子,假裝窮人,在廟會上晃來晃去,妄想讓趙公元帥度化他。

在瓮山西南有一家大財主,叫王有財。他家有一頃水地、兩頃旱地,北京城裡還有幾座買賣鋪子。王有財貪心不足,還想發大財,就在四月十五這天,穿上他家長工的一身破衣裳,到瓮山上去趕廟會。他在人群里走過來闖過去,嘴裡還不停地嘟囔著:「善心的財神爺度化度化我吧!我家有八十老母,都餓病啦!」他從東走到西,從南念到北,轉了六六三十六圈,還是沒有遇到那位寬衣大袖、鶴發童顏的財神爺!他累得腰酸腿痛,口乾舌燥,沒精打采地回家去了。

王有財到家後,喝了兩杯茶,倒在炕上就睡著了。他夢見,從瓮山財神廟走出來兩個小孩,一胖一瘦,個頭一般高,都穿著一身紅兜肚,一蹦一跳地往後山走去。那個胖小孩說:「師傅叫咱倆今天晚上,把那一瓮金豆度化給一個最窮的人,咱們快去挖金豆吧!」瘦小孩問:「那個最窮的人是誰?」胖小孩說:「咱師傅訪察了一年才找到他。這個人住在山西邊,叫大老李;他有個小孩,眉尖上長著一顆痦子。師傅讓咱們把金豆埋在他家西屋旮旯兒里。」這兩個小孩走到山後一棵松樹底下,一鍬又一鍬,挖出來一個鬼臉青色的小瓮來,細脖大肚子,盛滿了光閃閃的金豆。瘦小孩提起小瓮就要走,不小心掰下來一塊瓦碴兒,他把瓦片扔在地上,抱起小青瓮就走了。王有財見把金豆拿走了,急得大聲喊起來。這一喊,把他自己喊醒了。原來是做了一個夢。

王有財急醒以後,跳下炕就往瓮山跑。他找到那棵松樹,果然在樹底下發現了一塊破瓦片,跟他夢里看見瘦小孩扔的那塊一模一樣。他撿起來揣在衣袋裡,盤算著怎樣才能找到大老李,想辦法去那瓮金豆。

第二天一大早,王有財來到瓮山西邊青龍橋一帶,到處轉悠。見到小孩就看人家眉尖上有沒有痦子。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就垂頭喪氣地往家走。在青龍橋村西,遇到一個賣切糕,就搭起話來,問:「你貴姓?」賣切糕的說:「我姓李,人家都叫我大老李。」王有財一聽說他就是大老李,就別提多高興了,又接著問:「你家孩子有多大了?」大老李嘆了口氣說:「不瞞你說,我打了半輩子光棍,四十歲才娶親,快五十歲了,還沒嘗過當爹的滋味呢!」

正說到這兒,從街里跑過來一個小孩,喘著粗氣喊:「李大叔,我大嬸生了個小胖子!」大老李一聽,拔腿就往家跑,連切糕車和王有財都忘掉了。等他料理好家裡的事,再來推切糕車時,王有財還站在那裡幫他看車呢!王有財問:「你大喜啦!孩子長得很富態吧?」大老李笑著說:「長得又胖又壯實,一臉福相啊!喜眉笑眼,眉尖上還有一顆痦子。」王有財想:果然就是他家!連忙奉承說:「這就是喜鵲(雀)登梅(眉)嘛!」

大老李推著切糕車回家去了。王有財跟在他後邊認准了家門。

過了幾天,王有財提著餑餑匣子和兩瓶白酒,到大老李家去賀喜。大老李也留他在家吃飯。以後,兩人越混越熟,經常來往。

一次下大雨,大老李家的房子塌了。王有財說:「我家祖墳的幾間房歸你住,你這房就歸我啦!行不行?」大老李說:「那敢情好,我們全家就謝謝您啦!」

大老李前腳搬走,王有財後腳就邁進家門,到西屋牆旮旯去挖金豆。挖來挖去,果然挖出來一個鬼臉青的缺沿小瓮。他從兜里掏出那塊瓮片一對,正好對上。他剛一提起瓮蓋,就從瓮里鑽出幾條毒蛇來,緊緊地把他纏住,有咬得他渾身是傷,不久就死了。

後來,大老李有搬回青龍橋,他在重新蓋房時,也挖出了一個鬼臉青的小瓮,瓮里盛滿了金豆。

因為這一瓮金豆,是從山坡上松樹底下挖出來的,這座山就叫做「瓮山」了。

7.洋鬼子血染智慧海

庚子那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慈禧還沒瞧見洋人的影兒呢,就逃到了西安。王公大臣們一看太後帶頭兒顛了,也爭先恐後,攜帶金銀細軟,四散逃命。守城的八旗兵軍心渙散,群龍無首,和洋人沒打幾仗,也各想各的法兒去了。

八國聯軍進了北京,殺人放火搶東西,干盡了缺德事兒。他們闖進頤和園,又搶又燒,把園子弄得烏煙瘴氣。

天擦黑兒的時候,一幫洋鬼子竄到了萬壽山頂的智慧海。他們一看這智慧海,一個個全愣了:好傢伙,世界上竟有這么漂亮的房吶!牆是琉璃的,瓦是琉璃的,整個建築沒用一磚一石,也沒有一檁一柁,全是用琉璃攢成的。每塊琉璃磚上,還雕刻著一尊佛像,都盤腿打坐,雙掌合十,慈眉善目,象活的一樣。

鬼子們越看越紅眼,就用槍砸開了琉璃佛像。低處的砸完了,又搭起人梯砸高處的。剛才還是好好的佛像,不一會兒就被砸德不是缺腿就是少頭。

洋鬼子們正砸得起勁,忽聽的嗷嗷兒幾聲怪叫。鬼子還沒弄清發生了什麼事兒,有的就被順風刮來的沙土迷了眼,有的被石頭砸破了頭。他們嚇得撒丫子就顛,只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

就在這時,從智慧海後邊的松樹林里躥出十幾個怪人來,全是黑衣服,短打扮,硃砂塗臉,手拿刀劍,嗷嗷兒叫著沖進鬼子群里。

洋鬼子哪見過這種場面啊,一個個嚇得渾身篩糠,兩腿發軟,盡剩了哭爹喊娘了,哪裡還跑得動半步。這十幾個人就象猛虎撲羊一樣,揮舞刀劍,一頓猛殺猛砍,直殺得鬼子人頭滾滾,血流滿地,不一會兒,都倒在了智慧海周圍。

過了有兩個時辰,從死人堆里晃晃悠悠站起一個鬼子來。該著著傢伙走運,沒受致命傷,剛才是連驚帶嚇暈過去了,因此就成了落網之魚。他聽聽四下沒什麼動靜,就連滾帶爬地跑下萬壽山,把這事兒報告了洋鬼子頭兒。

洋鬼子頭兒帶著人跑到智慧海一看,立時就傻了眼。他越看越納悶兒,怎麼他們一槍都沒放,就老老實實讓人家把腦袋切下來了呢?這是什麼人乾的,這么大本事?他讓人找來了看頤和園的老頭兒,問他們這是怎麼回事。

兩個老頭兒看了看說,他們這是叫閻王爺拿了去了。這智慧海本是一座佛殿,里邊兒供的是地藏王,他是陰曹地府的頭兒,誰要是在世上為非作歹,專干壞事,他就派追命無常把誰拿了去,根據罪過的大小,分別押在十八層地獄里。你們今兒個在園子里又燒又搶,還跑到智慧海來砸佛像,閻王爺不拿你們還拿誰去呢!你們再放火搶東西,閻王爺要是再一發火,你們的小命兒就全得留在這兒。

洋鬼子們一聽,差點兒全嚇暈過去。有的立馬就沖智慧海下了跪,一邊嘟囔一邊畫十字兒;有的拔腿就跑,連頭都不敢回,生怕讓閻王爺勾了魂兒去。轉眼功夫,鬼子們屁滾尿流地逃出了頤和園。

砸智慧海的洋鬼子真叫閻王爺拿了去了嗎?不是,哪有閻王爺呀!他們是被人殺的。那是一些練過武術的村民,都在頤和園附近住家,他們看洋鬼子在頤和園里邊兒燒殺搶掠,實在氣憤不過,就假裝成鬼神模樣,把砸智慧海的洋鬼子送上了西天。

8.瓮娘娘墳與佛香閣

元世祖忽必烈的正宮皇後,是個很有學問的人。她輔佐忽必烈治理天下,滿朝文武和三宮六院沒有一個不佩服的。後來,她忽然得了重病,臨死前,對忽必烈說:「臣妾死後,只有一個要求,望陛下把我埋在丹棱北邊的那個小山包上。」忽必烈流著眼淚問:「為什麼偏葬在那麼荒涼的地方?」瓮娘娘說:「日後有天子給我看墳。」說完沒多大功夫,就閉眼了。忽必烈按照她的意思,把她葬在了那個小山包上。從此,那小山也就叫瓮山了。但到底是葬在瓮山的哪一塊兒,地面上沒留下任何蛛絲馬跡,為的是防備有人決墳盜墓。

五百年以後,清朝皇帝乾隆看這兒山清水秀,風景幽靜,心裡很喜歡,就想在這兒建座皇家園林。他征調民工,把瓮山泊開鑿成昆明湖,並在瓮山上大興土木,修建行宮。在半山腰挖地基時,忽然發現下邊有一個大地穴,都是用三尺見方的大石塊砌成的,還有一個大石門,關得很緊實。監工的太監把這事立馬稟告了乾隆。乾隆心想:「這準是瓮娘娘的墳,要能把這墳挖開,說不定里頭盡是奇珍異寶!」於是,他親自跑去看了,命令工匠們悄悄把門撬開,可那門太嚴實了,工匠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撬開了門前的一塊擋門石。翻過來一看,上面寫著幾個大字:「你不動我我不動你」。乾隆一看,臉色立時摻白,嚇得差點背過氣去,慌忙命令工匠把石頭重新砌好。就在瓮娘娘墳的上邊,修建了佛香閣,把墳給壓住了。這一來,瓮娘娘的墳沒人敢動了,乾隆認為自己的江山也就牢靠了。果真應了瓮娘娘:「日後有天子給我看墳」那句話。

這事聽起來好象很神,其實並不神。瓮娘娘是個有學問的人,他見丹棱北邊那地方風景好,知道日後准被皇家看上,在這兒修行宮,所以她才說「日後有天子給我看墳」。至於石板上的字,那是防人掘墳盜墓為嚇唬人而刻的。正好碰上了乾隆,乾隆這人講風水,好迷信,就給唬住了。

9. 西太後在頤和園內用膳

西太後在頤和園內用膳是頗為講究的,可以說在中外歷史上罕見。頤和園專有一座供西太後享用的「壽膳房」,地處仁壽北殿的後身,大戲樓東側,共有八個大院,一百多間房子。專門為她烹調飲食的首領太監、廚役、菜役等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比乾隆時期的御膳房多二十餘人。膳房下設五局:

一、葷菜局。 專做烹、炒、炸、熘、蒸、燉各種山珍海味、雞、鴨、魚、肉等葷菜。

二、素菜局。 專用豆腐、麵筋等素菜做各種炒菜、炸菜、熘菜等。

三、飯局。 專做飯、粥、饅頭、花捲、烙餅、面條等各種主食。僅每頓要做的粥就有:綠豆粥、小米粥、肉粥、薏米仁粥、大麥粥、大米粥等。

四、點心局。專做早點、午後點心,還有夜宵所有的各種蒸、煮、炸、烙點心。

五、餑食局。專做酥皮餑餑、酥盒子、奶油琪子、小炸食、薩其瑪等點心。

西太後膳房的太監、名廚等,不管皇太後到哪裡巡幸,都要隨駕侍奉。頤和園「壽膳房」的太監、名廚中的有不少是從故宮「西膳房」調來的。關於廚師隨駕伺候的事,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位名廚師叫謝二,是一位首領太監的弟弟,因油炸糕做得好,被傳入宮中效力。他做的燒麥皮薄如紙,餡美可口,特別受到「老佛爺」賞識。有一次西太後去東陵祭祀,謝二沒有隨駕,到了東陵西太後要吃燒麥,吃完後感到味道不對,問是什麼緣故,手下人說謝二沒隨駕,是劉大做的,結果一怒之下,打了劉大四十大板,並立即傳旨命謝二火速趕到了東陵。

在西太後愛吃的菜品中,有一個菜叫「釀豆芽」。這道菜做起來非常費功夫,必須挑選挺直肥大的豆芽,先用手將頭尾掐去,只留中段,再用細銅絲將其挖空,然後再將事先用雞肉或其它佐料調好的餡塞進去,上鍋蒸熟。就這一個菜,十個人做一天也夠忙累的。在她愛吃的麵食里有一種"小窩頭"。其主要原料有栗子粉、小米麵、豆粉、糜子面和玉米面,再加桂花、白糖和棗泥,精心做成如同拇指般大小的窩頭。壽膳房製作的食品花樣繁多,能制點心四百多種,菜品四千樣,各種上等高級食品如燕窩、魚翅、熊掌等應有盡有。

西太後用膳每天有固定時間,一般早膳六點,午膳十二點,晚膳下午六點。另外還有晚點。傳膳前,各局將做好的菜食一律裝入菜食盒中,放在廊下幾案上。盛菜的用具是淡黃色的繪有二龍戲珠的木製膳盒,膳盒底部有一個用錫製成的底座,座內裝有熱水,外包棉墊,能保溫較長時間,一般情況下,西太後在樂壽堂用膳,樂壽堂離壽膳房一百多米,每次進膳前,樂壽堂正廳內臨時用幾張桌子拼成一張大餐桌。只有當首領太監發出「傳膳」時,所有的膳食才能從壽膳房向樂壽堂運送。傳膳時,膳房學徒的小太監有幾百人之多。當傳膳太監傳旨開膳時,小太監每人把自己的膳食盒搭在右肩上,管膳太監和首領太監領著這些小太監依次而入,再由內侍太監把菜食放在膳桌上。這時總管太監李蓮英用銀筷子試嘗,他認為安全可靠後才請皇太後用膳。西太後每天的膳食費一百兩白銀,比乾隆規定的六十兩還高。在當時,一百兩白銀可買大米一萬二千斤。按當時一般農民的正常用糧每人每年三百斤計算,可夠一人吃四十年的。那真是「帝後一頓飯,百姓數年糧」。

西太後在頤和園消夏如何吃冷食。慈禧常吃的是一種叫「甜碗子」的冷食。系用蓮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經過冰鎮之後食用。據說西太後很愛吃,宮女、太監如若能夠被賞賜吃上一碗,那是莫大的幸事了。晚清就用上冰箱了,但那時的冰箱不是機械製冷,而是用天然冰塊冰鎮的。冰箱的外形呈斗狀,即四方形,上面略比底大,由下往上漸大。大冰箱有高八十多厘米者,體積容量不小,冰箱的下面都做有流水孔,蓋面上留有氣孔,便於放出冷氣,可使室內降溫。皇宮冰箱多用紅木製作,也有的用琺琅製作。其表面多有雕刻或鑲嵌紋飾,也是極好的工藝品。上應有的價值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10. 慈禧在頤和園內的日常生活

西太後晚年駐蹕頤和園,生活上極盡享樂之能事。溥雪齋在《晚清見聞瑣記》一文中,講述了西太後在頤和園內一天的生活情況。西太後每天

9. 我想學做腸粉 怎麼做 去哪裡可以學

學習腸粉的機構有:多味滋公司、武漢御世尚品飲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東莞市食尚部落飲食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煌旗腸粉、廣品石磨腸粉。下面分別介紹這些公司。

1、多味滋公司

東莞市食為先小吃技術創業培訓中心以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結合現代人們對美食的要求,並不斷從全國各地的特色小吃製作工藝及經營管理中吸取營養研製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獨特小吃配方,相繼推出石磨腸粉,杭州小籠包、桂林米粉、重慶酸辣粉、飄香鹵菜冷盤、武漢精武鴨脖、嘉州鹽焗雞等。

4、煌旗腸粉

煌旗腸粉培訓班包含:廣式腸粉培訓,石磨腸粉培訓,蒸粉培訓,蒸面培訓四大培訓品種,均能在腸粉培訓班中學習到,其中98%的時間以學員自主實操為主,全程均有培訓老師進行講解和步驟實操性示範。

5、廣品石磨腸粉

秉承百年傳統腸粉製作工藝,是地道的廣東味道,堅持精選上好原料,調制正宗的米漿、醬汁,石磨腸粉無論從外形,還是色,香,味上面都要比普通調米粉的腸粉好吃很多的。

10. 百年老店的百年老店

大慈閣以「市閣凌霄」之美譽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香油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產自大慈閣禪院內的香油坊,其創辦人是元朝蔡國公張柔部將、元朝易國公何伯祥之弟何伯策。大慈閣香油坊是我國最古老的香油坊之一。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乾隆皇帝途經保定時,因機緣際會,大慈閣香油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御用膳食。
秉承古寺悠久歷史,大慈閣香油選料上乘、做工嚴謹,以精選芝麻為原料,利用小石磨採用特殊工藝加工製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樸風味,其顏色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大慈閣香油歷代薪火相傳,雖歲月變遷,但其風味依舊。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天津的傳統食品,是秉承傳統工藝的百年老字型大小麻花老店。
清朝末年,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在這個巷子里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型大小喚作「桂發祥」。這個人很聰明又能幹,炸麻花可以說有一手絕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麵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傳遍整條巷街,人們聞到香味紛紛蜂擁到他的鋪子購買,因此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
十八街麻花選料考究,工藝精良,色澤金黃,酥脆香甜,風味醇厚,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什錦夾餡的麻花不僅酥脆不艮、口感油潤、越嚼越香、甜口適度、造型美觀,而且由於炸得透,無水分,不含防腐劑,春秋季可存放三個月,夏季也可存放兩個月,令人叫絕,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在製作過程中,麻花成型後,放進花生油鍋里在微火上炸透,再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瓜條等小料,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因店鋪曾坐落大沽南路十八街處,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大慈閣醬園起源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大慈閣醬園的創始人是元朝蔡國公張柔部將、元朝易國公何伯祥之弟何伯策。大慈閣醬園是我國歷史最古老的醬園之一。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大慈閣醬園的醬菜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御用膳食。
大慈閣醬菜購進原料,務求精良,不惜重價。如收購小紅蘿卜,論個給價,但必須保持嫩脆。收購韭菜花,則要鮮嫩的純花,不帶花籽、花鈴。但收購價格往往要高於普通韭菜花的一倍。這樣的原料製成的成品,質優則無柴,食之無渣滓。
大慈閣醬菜為保證口味純正,其售賣環節要求嚴格,醬菜要存放在醬缸內,售賣多少出缸多少,從出缸到顧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大慈閣醬園不僅保持北方風味優良傳統,而且吸收南方醬園特長,形成自己獨有的工藝,其特點甜、咸、嫩、脆,醬香濃郁,始終傳承大慈閣醬菜既有的老輩子口味。 全聚德創始人是楊全仁。他初到北京時在前門外肉市街做生雞鴨買賣。楊全仁對販鴨之道揣摩得精細明白,生意越做越紅火。他平日省吃儉用,積攢的錢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多。楊全仁每天到肉市上擺攤售賣雞鴨,都要經過一間名叫「德聚全」的乾果鋪。這間鋪子招牌雖然醒目,但生意卻江河日下。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生意一蹶不振,瀕臨倒閉。精明的楊全仁抓住這個機會,拿出他多年的積蓄,買下了「德聚全」的店鋪。
有了自己的鋪子,該起個什麼字型大小呢?楊全仁便請來一位風水先生商議。這位風水先生圍著店鋪轉了兩圈,突然站定,捻著鬍子說:「啊呀,這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啊!您看這店鋪兩邊的兩條小胡同,就像兩根轎桿兒,將來蓋起一座樓房,便如同一頂八抬大轎,前程不可限量!」風水先生眼珠一轉,又說:「不過,以前這間店鋪甚為倒運,晦氣難除。除非將其『德聚全』的舊字型大小倒過來,即稱『全聚德』,方可沖其霉運,踏上坦途。」 風水先生一席話,說得楊全仁眉開眼笑。「全聚德」這個名稱正和他的心意,一來他的名字中佔有一個「全」字,二來「聚德」就是聚攏德行,可以標榜自己做買賣講德行。於是他將店的名號定為「全聚德」。接著他又請來一位對書法頗有造詣的秀才--錢子龍,書寫了「全聚德」三個大字,製成金字匾額掛在門楣之上。那字寫得蒼勁有力,渾厚醒目,為小店增色不少。
在楊全仁的精心經營下,全聚德的生意蒸蒸日上。楊全仁精明能幹,他深知要想生意興隆,就得靠好廚師、好堂頭、好掌櫃。他時常到各類烤鴨鋪子里去轉悠,探查烤鴨的秘密,尋訪烤鴨的高手。當他得知專為宮廷做御膳掛爐烤鴨的金華館內有一位姓孫的老師傅,烤鴨技術十分高超,就千方百計與其交朋友,經常一起飲酒下棋,相互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孫老師傅終於被楊全仁說動,在重金禮聘下來到了全聚德。
全聚德聘請了孫老師傅,等於掌握了清宮掛爐烤鴨的全部技術。孫老師傅把原來的烤爐改為爐身高大、爐膛深廣、一爐可烤十幾只鴨的掛爐,還可以一面烤、一面向裡面續鴨。經他烤出的鴨子外形美觀,豐盈飽滿,顏色鮮艷,色呈棗紅,皮脆肉嫩,鮮美酥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為全聚德烤鴨贏得了「京師美饌,莫妙於鴨」的美譽。
全聚德能夠成為有名的大飯館,首要原因是選料實在,廚工手藝精,操作認真;店伙招待顧客熱情。烤鴨是全聚德的主要經營品種,從選鴨、填喂、宰殺,到燒烤,都是一絲不苟的。 位於前門大柵欄內的張一元茶莊由安徽歙縣定潭村人張文卿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所建。店名取自「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之意。寓意開市大吉,不斷創新發展。 張文卿是安徽省歙縣定潭村人,年青來京在崇文門外瓷器口榮泰茶莊學徒。後在花市擺茶葉攤,買賣很好,在創辦大柵欄張一元茶莊後,張文卿親自到福建開辦茶場。 在福州郊外半山坡上,蓋了幾十間房子,僱傭當地僱工按時收購新摘的茶葉,並買花自己熏制。依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進行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葉花茶,並以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在京城百姓中得以認可,廣為流傳。
張文卿自己辦茶廠,不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葉,而且要比在北京從茶葉批發商手中買貨價碼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級的茶葉,張一元茶莊比別的字型大小茶莊賣得便宜。張一元茶莊還經常派人到一些茶店了解售價,掌握商品行情,並且買回別人銷售的茶葉,與自家同級茶葉比較,以便使自家的茶葉質量優於同行。他依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進行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葉花茶,並以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張一元茶莊貨色齊全、質優而價廉,招待顧客有禮貌,態度和氣,經營靈活。張一元茶莊店堂中不僅設有品茶桌,而且可以看茶葉小樣,使顧客先看貨後買茶葉。 「狗不理」創始於1858年。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現天津市武清區)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著淳樸摯愛的親情)。狗子十四歲來天津學藝,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伙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高貴友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他用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製醬油、薑末、蔥末、調味劑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面,在搓條、放劑之後,擀成直徑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8個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後上爐用硬氣蒸制而成。
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由於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型大小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據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嘗後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逐漸在許多地方開設了分號。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狗不理包子倍受歡迎,關鍵在於用料精細,製作講究,在選料、配方、攪拌以至揉面、擀麵都有一定的絕招兒,做工上更是有明確的規格標准,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是18個褶。剛出屜的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面柔,看上去如薄霧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一直深得大眾百姓和各國友人的青睞。 在北京前門外繁華的商業區、著名的大柵欄商場對面,有一家很吸引人的飯館,那就是歷史悠久、中外馳名的都一處燒麥館。 人們紛至沓來,除了因為燒麥這個食品北京經營者不多,而這家專營燒麥館又名聲遠播外,還因為都一處燒麥館有著神秘的傳奇色彩和動人的故事。
這家飯店是1738年(乾隆三年)由山西浮山縣一個姓王的青年開辦的。當時,只是個經營些應時飯菜和酒的小飯攤,後來雖蓋起了一間小樓,但經營了十四五年後仍沒有什麼發展,主要是因為前門外飯店、酒館太多,而且有幾家很有名氣。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這個山西人早開店晚關門,甚至到農歷大年三直也如此。 那年除夕之夜,乾隆皇帝從郊外私行回城,見家家商店、飯館都已關門,只有這一處還燈光閃亮,便和隨從一同來到這家飯店。店主為這么晚了還有人光顧而格外高興,於是殷勤招待、熱情問候,飯菜也做得精細。乾隆飲酒用飯時對這家飯店的酒飯和招待都很贊賞,尤其對他們在除夕之夜仍開門迎客感到興趣,於是問店主這個飯店叫什麼字型大小,店主說:只是個小店,沒有起什麼字型大小。乾隆有些感嘆地隨口說道:歲末之夜全城商店都關了門,京都里大概只有你們這一處還在營業,你們就起個店名叫'都一處'吧!店主並不知道面前坐的就是當朝皇帝,對他的贊揚雖覺得很愜意,但也沒有放在心上。 誰想過了兩三天,突然有幾個皇宮的人威威風風來到這家小店,把一塊題有都一處三個字的匾牌送給他們,落款為乾隆御筆,皇宮來人告訴店主:除夕夜來這里用餐的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題字型大小的匾上下左右有四個虎頭樣的圖案,虎眼內射亮光,護圍著中間的都一處三個大字。店老闆驚喜萬分,當即讓伙計們把這虎頭匾高懸店堂正中;把乾隆徐夕夜坐的椅子用黃綢布蓋嚴,說這是寶座,把它供在那裡,還把乾隆走過的從店門口到定座處的那條土甬道保護好,從此不再打掃它,說這條路下邊藏著一條土龍,土路因此年年長高,直到解放前,這條永不清掃的甬道土路還保留著。 天子臨駕,又題了店匾,都一處的名聲自然震動京城,生意也就特別紅火了。 都一處的燒麥,做工非常講究,燒麥皮是燙面的,餡有三鮮的、豬肉的、蟹肉的,包出的形狀如同石榴,又似蓮花,吃起來格外鮮美。 燒麥是都一處的拳頭產品,除燒麥外,他們還有一些很有特色的食品、酒菜、炒菜等。 功德林飯庄是杭州城隍山常寂寺維均法師的弟子趙雲韶於1922年創立於上海。
一提到素食,人們可能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吃齋念佛,實際上齋菜和素菜是有區別的。齋菜是專指在寺院內由寺內人員烹制的食品。佛教認為食素、不殺生是虔誠的表現。而素菜,指的是面向大眾的,素菜館開在鬧市區,和佛門清靜之地不同,所以只能稱作「素菜」,而不是齋菜。 其素菜顯著特點是以時鮮為主,選料考究、技藝精湛,品種繁多,風味獨特。通常以植物油、食用菌、新鮮果蔬、大豆類製品、麵筋、竹筍、藻類和干鮮果品等植物性原料烹制而成。
佛門凈素菜餚非常講究。菜品原料以「三菇六耳」為主。這三菇是指,香菇、草菇、蘑菇,六耳說的是黑耳、白耳、雲耳、地耳、石耳和銀耳。當然還有其各種食用菌類、新鮮果蔬、大豆及再製品。「大五葷類」食物絕對禁用,同時在烹制過程中「小五葷」也不讓使。也就是說,平常調味的蔥、姜、蒜、蔥頭、韭菜等帶有辛辣、且有壯陽作用的調味品和青菜,在功德林的菜餚中是絕對不能用的。不過,不用這些調料,卻並不能說素菜就沒了滋味。就說十八羅漢這道菜。相傳有一寺院的和尚們下山化緣,回來每人化緣的食物都很少,都不能獨炒一盤菜。一個和尚說:「合起來炒,不就夠了。」沒想到,出鍋後味道極佳。眾和尚都說:「好菜好菜。」給這菜起個什麼名字呢?有個聰明的和尚數了一下周圍的人數,正好十八個人,就說:「叫十八羅漢吧。」後來,這道菜傳入了民間,隨之又被引進餐館。功德林飯庄的師傅們將原有菜餚的主料本著投料科學化、營養合理化的原則,重新調整搭配,使這道菜不僅色香俱佳、味足爽口,而且營養豐富。十八羅漢已成為食客到功德林飯庄用餐的首選菜品。
看到香油脆鱔、清炒蟹粉、孜然羊肉串、素紅燒肉、紅燒海參、焦淄魚片……估計您怎麼也想像不到自己是進了一家經營佛門凈素菜餚的飯庄。如您細細的品嘗,似肉非肉的口感中能品味出若有若無的清香,這正是功德林素菜館與別家餐館的不同之處。功德林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它所做出的素食不僅味道酷似葷菜,連形狀也如同葷菜,讓您難辨真假。
功德林的素菜以淮揚風味為基礎,兼容了釋菜及民間素菜的精華,結合了北方人的口味,確立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功德林的素菜不僅僅是諸如以上提到的香油脆鱔、清炒蟹粉等,其金剛火方、天竺素齋、羅漢素齋、如意紫鮑、普渡眾生、白果蘆薈等才是功德林的招牌菜,同時也是受到食客贊嘗最多的菜餚。不過,看到這些菜名您可千萬別以為自己進到寺廟了,這些精緻菜餚只是功德林為你打造的凈素菜品,而體現了佛教文化的功德林裝修風格和獨具匠心營造的「清、凈、潔」氛圍才是您修心養性的絕佳之選。 耳朵眼炸糕起源於清光緒庚子年間(1892年),當時的天津北門外大街是去往京師的通得街大道,東西兩側的估衣街、針市街、竹桿巷等,有著,全市最大的干鮮果、皮貨、染料、葯材市場。商號鱗次楷比,顧客車水馬龍,吸引了眾多經營各種食品的小商販來此擺攤設點,招攬生意。
耳朵眼炸糕店的第一代掌櫃劉萬春(1874年─1962年)就是由原來推著獨輪車在鼓樓,北大關一帶走街串巷流動售貨,改為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門外大街上擺攤設點現做現賣的。後來,劉萬春與他的外甥張魁元合夥,在北門外大街租下一間八尺見方的門臉,掛起「劉記」炸糕的招牌,辦起了炸糕店。
起初,每天不過賣二、三十斤左右,由於劉萬春的炸糕選料精,製作細,物美價廉,因而在北門外大街賣的炸糕中,出類、拔萃、獨樹一幟,使劉萬春贏得了「炸糕劉」的綽號,買賣日漸興隆。
以後劉萬春的兒子劉玉才、劉玉山、劉玉書等陸續進店,每天炸糕銷售量達100多公斤,逢年過節,人們借「糕」字的諧音,取步步登高之意,爭先購買,互相饋送,銷售量達400多公斤。每逢生孩子,過生日,辦喜壽事,人們更是提前預約,大量購買,使得炸糕生意蒸蒸日上,劉記炸糕店開始顯露名聲,因為炸糕店緊靠一條只有一米多寬的狹胡同─耳朵眼胡同,人們便風趣地以耳朵眼來稱呼劉記炸糕。
日偽時期,耳朵眼炸糕店被迫加入商會,起名「增盛成」,但並不為群眾所接受。久而久之,增盛成的官號逐漸被人們遺忘,而耳朵眼的綽號卻不脛而走,廣為流傳至今。
傳統的耳朵眼炸糕採用北運河沿岸楊村、河西務和子牙河沿岸文安、霸縣產的黃米和江米經水泡漲後用石磨磨成粥狀,盛在布袋中。經淋水發酵後兌好鹼當作麵皮;再用天津出產的硃砂紅小豆,製成豆餡,加優質的紅糖在鍋內熬汁炒成豆沙餡,涼後作餡心,包好後溫油(130℃)下鍋,勤翻勤轉,這樣炸出的炸糕,色澤金黃爆刺兒,炸糕外皮酥脆不艮,內里柔軟糯粘,豆餡細甜爽口,別有風味。 東來順飯庄坐落於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東安市場,是馳名海內外的清真老字型大小飯庄。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河北滄州的回民丁德山(字子青),在王府井大街東側的東安市場內,擺設了一個小飯攤,經營平民小吃豆汁、扒糕和雜面條。清真素來以潔凈、慎食為本,丁德山又善於誠信經營,小飯攤生意越做越大。
三年後,在原飯攤處,搭蓋起鋪棚,正式掛上了招牌「東來順粥攤」,這便是東來順飯庄之始。1912年,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袁世凱,製造了「北京兵變」,一把火把東安市場燒為灰燼,東來順粥棚也未能倖免。丁德山苦心經營的「東來順」招牌,第一次遭到了致命的打擊。這場災難並未使丁德山灰心喪氣。他看準了王府井這塊經商的寶地,又籌措獎金,得到友人、廣興木廠老闆張某的幫助,待兵變過後,又在原鋪棚地址,蓋起瓦房數間,於1914年重新開張,將店名更為「東來順羊肉館」。
1914年,東來順增添了爆、烤、涮羊肉和炒菜,同時更名為東來順羊肉館。他想方設法高報酬挖來前門外正陽樓飯庄的一位名廚幫工傳藝,使東來順的羊肉刀工精湛,切出後鋪在青花瓷盤里,盤上的花紋透過肉片隱約可見。
到三四十年代,東來順的涮羊肉己馳名京城,三十年代一些帳面記載,每年旺季銷出的羊肉在五萬公斤以上。東來順還在後開辦醬園作坊,涮羊肉所需的醬油、香油、芝麻醬、糖蒜、韭菜花、火鍋等都由這些作坊加工製作。經過幾代廚師博採眾家之長,苦心鑽研羊肉菜品的製作技藝,在爆、烤、涮的基礎上逐漸總結出一套具有獨家風味的熘、炸、扒、炒等烹調技法,經營的菜品日益精美。
東來順飯庄以經營涮羊肉久負盛名,多年來一直保持選料精、加工細、佐科全、火力旺等特點。羊肉只選用內蒙古地區錫林郭勒盟產羊區所產的經過閹割的優質小尾綿羊的上腦、大三岔、小三岔、磨檔、黃瓜條五個部位。切出的肉片更以薄、勻、齊、美著稱,半公斤羊肉可切二十厘米長八厘米寬的肉片80到100片,每片僅重4.5克,且片片對折,紋理清晰,「薄如紙、勻如晶、齊如線、美如花」,投入海米口蘑湯中一涮即熟,吃起來又香又嫩,不膻不膩。佐料包括芝麻醬、紹酒、醬豆腐、腌韭菜花、鹵蝦油、醬油、辣椒油及蔥花、香菜等,集香、咸、辣、鹵、糟、鮮等多種口味為一體,加上自製的白皮糖蒜和芝麻燒餅,吃起來醇香味厚,口感獨特,加之該店在數十年前率先改革的涮肉火鍋身高膛大,容炭多而不飛灰,底部的鐵箅子粗而疏,易於通風供氧,保證炭火始終硬旺。
除涮肉外,該店還經營多種清真炒菜,其代表菜品有干爆羊肉、芫爆裡脊、烤羊肉串、它似蜜、雞茸銀耳、烤羊腿、白湯雜碎、手抓羊肉、炸羊尾及烤鴨等二百餘種。
近百年來,東來順人在秉承傳統的同時,博採眾長,精益求精,創造了獨特的色、香、味、形、器的和諧統一,形成了風味涮肉的八大特色:選料精,刀工美,調料香,火鍋旺,底湯鮮,糖蒜脆,配料細,輔料全,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特色。 大慈閣以「市閣凌霄」之美譽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糕點鋪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創始人是何伯策。大慈閣糕點雖歷史久遠、世代相傳、味美色佳、獨具風味,但在歷史上最初只有皇帝、大臣、大慈閣僧眾等少數人才能享用。
大慈閣糕點有外用糕點、內用糕點兩大類,講究現吃現烤,味美色佳、獨具風味。
外用糕點主要用於進貢、饋贈、恩賞等。
內用糕點分為應時糕點、常年糕點、到門糕點、宴席糕點、節用糕點五類,各類皆獨具特色。
應時糕點是根據花卉開放季節而製作,有春季的藤花餅、百合餅;夏季的薄荷餅、綠豆餅;秋季的菊花餅、桂花餅;冬季的蘿卜餅、豆沙餅等。常年糕點有大酥合、菊花酥、百合酥等。到門糕點是專作賓客上門款待用,如一口盅、棉花糖。宴席糕點是根據宴席的性質而做,如壽宴用「壽」字餅、「如意」餅等。節日糕點有元宵、月餅等。
大慈閣糕點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中的瑰寶! 常州味香齋面館始創於1912年,已有百年的歷史,其創制的常州銀絲面譽滿常州、無錫和上海一帶。1985年江蘇省飲食服務公司編輯出版的《中國小吃(江蘇風味卷)》一書第93頁載明:「常州銀絲面由味香齋面館創制,又在麵粉中直接加入雞蛋清,再用細齒面刀軋製成面條。因面條潔白如銀,纖細如絲,故而得名。」。
常州味香齋面館的常州銀絲面配料講究,操作工序嚴格,具有面細如絲,色白似銀,柔軟滑爽,富有韌性,下鍋不糊、湯鮮味美等特點。常州味香齋面館的銀絲面條是用上白麵粉來軋制,還要在10斤麵粉中加入1.5斤蛋清,在軋面的過程中要比普通的面條多軋二道,使面條更筋道,最後用每寸有30個齒口的「面刀」來軋制出「白如雪、細如發、韌勁足、滑而爽」的銀絲面條來。這就是「面」的講究。當年常州味香齋面館一天要賣10包麵粉的銀絲面,當年的面湯大都是用黃鱔骨,豬肩胛骨、雞、海蜒等經廚師精心煲制出來的。過去面澆頭大都是小鍋現炒的,講究的是紅案師傅與白案師傅的配合,這一邊灶頭上炒菜師傅的炒勺哐哐哐的一敲,那邊下面師傅的撈面剛好送到。當年一角四分錢一碗鹹菜肉絲面、六角洋鈿一砂鍋的什錦鍋面,是大家一致公認的好澆頭。常州銀絲面配料講究,操作工序嚴格,具有面細如絲,色白似銀,柔軟滑爽,富有韌性,下鍋不糊、湯鮮味美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