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西湖西泠橋長度多少
擴展閱讀
上海如何報名參軍 2024-12-27 00:12:14
廈門同安區有哪些網吧 2024-12-27 00:12:11

杭州西湖西泠橋長度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6-01 06:56:26

Ⅰ 有關橋的資料

橋,水梁也。從木,喬聲。駢木為之者。獨木者曰杠。――《說文》
寧新中更名安陽,初作河橋。――《史記•秦本紀》
洛水橋邊春日斜。――劉禹錫《浪淘沙》
長橋卧波。――唐•杜牧《阿房宮賦》
橋邊紅葯。――宋•姜夔《揚州慢》
橋邊一帶。――《廣東軍務記》
又如:橋閣(傍山架木為路。即棧道,閣道);橋津(橋頭。津,水邊渡口)
器物上的橫桿
奉席如橋衡。――《禮記•曲禮》。註:「井上桔槔。」
又如:鞍橋
木名
橋<動> 架橋,修橋
△jiāo
1.桔槔。井上汲水工具。或指桔槔上的衡木。
2.通"憍"。驕傲。參見"橋泄"。
△jiǎo
1.山行用具。《史記•河渠書》:"[禹]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橋,近遙反。一作'檋'。檋,直轅車也。"一說即轎。
2.通"矯"。矯正。
3.通"矯"。偽,虛假。參見"橋言"。
4.通"撟"。翹起;伸出。
5.勁疾。

橋的概念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和基礎。它們高懸低卧,形態萬千,有的雄距山嶴野嶺,古樸雅緻;有的跨越岩壑溪間,山川增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橋多用,巧奪天工。不管風吹雨淋,無論酷暑嚴冬,它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廣大的行人、車馬跨江過河,飛津濟渡。

橋的意義與特點

建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於運輸工具或行人在橋上暢通無阻。若從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來說,橋應該是專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說文解欄位玉裁的注釋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橋也。」說明橋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於水面上的通道,以後方有引伸為架於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和架於樓閣宮殿間的「飛閣」等天橋形式。
中國山川眾多、江河縱橫,是個橋梁大國,在古代無論是建橋技術,還是橋梁數量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千百年來,橋梁早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地理氣候、文化習俗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各自立足於自己的實際條件和根據自己的需要,經過長期的時間,遂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橋梁形式,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體說來大致有如下特點:
(一) 地域性。我國土地遼闊,南北之間和東西之間的橋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會的影響,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風格和特色。如北方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地勢較為平坦,河流水域較少,人們運輸物資多賴騾馬大車或手推板車。因此,這里的橋梁多為寬坦雄偉的石拱橋和石樑橋,以便於船隻從橋下通過;西北和西南地區,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難以砌築橋墩,因此,多採用藤條、竹索、圓木等山區材料,建造繩索吊橋或伸臂式木樑橋;嶺南閩粵沿海地區,盛產質地堅硬的花崗岩石,所以石橋比比皆是;而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因竹材豐富,便到處可見別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橋梁。從橋梁的風格上看,北方的橋如同北方的人,顯得粗獷朴實;南方的橋也同南方的人,顯得靈巧輕盈。當然,這跟自然地理也有極大關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負變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塊沖擊,故橋梁必須厚實穩重;而南方河流水勢則較平緩,又要便於通航,故橋梁相對較纖細秀麗。
(二) 多種多樣性。我國是個文明古國,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質地貌差異較大,因此對建橋的技術要求也高。大約在漢代時,橋梁的四種基本橋型:梁橋、浮橋、索橋、拱橋便已全部產生了。這四種橋根據其建築材料和構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別演化出:木橋、石橋、磚橋、竹橋、鹽橋、冰橋、藤橋、鐵橋、葦橋、石柱橋、石墩橋、漫水橋、伸臂式橋、廊橋、風雨橋、竹板橋、石板橋、開合式橋、溜索橋、三邊形拱橋、尖拱橋、圓拱橋、連拱橋、實腹拱橋、坦拱橋、徒拱橋、虹橋、渠道橋、曲橋、纖道橋、十字橋,以及棧道、飛閣等等,幾乎應有盡有,什麼形式的古橋,在我國都能找到。
(三) 多功能性。我國古代的匠師建橋,很注意發揮橋梁的最大效益,既能考慮到因地制宜、一切從實用出發,又能考慮使橋梁盡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如江南的拱橋多為兩頭平坦,中間高拱隆起,使之既產生造型上的弧線美,又利於行舟。而南方地區廣見的廊式橋,則更充分反映了一橋多用的特點。南方雨多日照強,橋匠便在橋上修建廊屋,這不僅為過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風雨日照、便於歇息的場所,而且還增加了橋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橋沖掉,並起到保護木樑、鐵索不受風雨腐蝕的作用。特別是很多此類廊橋,因是人員過往要沖,故還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進行商業活動。如廣東潮安縣的湘子橋,這座橋全長五百餘米,?quot;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橋中設一段可以開合的浮橋,以利通航;橋上建廊屋、樓後做集市,其間店面櫛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以至不聞不見咆哮的潮水和寬闊的江面,故民間流傳有「到了湘橋問湘橋」的笑話。
(四) 群眾公益性。橋梁自產生始,便以屬於民眾共有的社會性出現。我國的傳統建築,一般為私有性,唯有橋梁(除私有的園林中橋梁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為社會所公有。故數千年來,愛橋護路成為一種良好風尚,而「修橋鋪路」則是造福大眾的慈善行為,被民眾所推崇。因此,修橋或建橋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查看史志,我國歷來修橋建橋的方式,大概有四種: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獨立建橋;二是募捐集資,報經官府支持,協力興建。此種最為多見,如著名的趙州橋、泉州洛陽橋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導,士紳附和認捐,並指派官吏或商紳主持完成。此多屬較大的橋梁;四是全由官府撥款施工興建的。所以,我國古橋遍布各地,連窮鄉僻壤也多建橋。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居世界首位。

橋的產生與發展
在人為橋梁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干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梁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梁,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橋的類型與形式
按主要材料分
木、石、磚、竹、藤、鐵、鹽、冰橋
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的獨木橋、木柱樑橋。約商周時便出現浮橋,戰國前後又出現排柱式木樑橋和伸臂式木樑橋。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石橋和磚橋。一般是指橋面結構也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但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一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而石橋則較多見。到春秋戰國之際便出現了石墩木樑跨空式橋,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樑橋,東漢則又出現了單跨石拱橋,隋代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樑橋。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展的時期,創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里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樑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
竹橋和藤橋。主要見於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一般只用於河面較狹的河流上,或作為臨時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種索橋,南北朝時稱竹質的溜索橋為「笮橋」。後來出現了竹索橋、竹浮橋和竹板橋等。鐵橋,在古代包括鐵索橋和鐵柱橋兩種。前者屬於索橋類,較多見,約在唐代便出現;後者屬於梁橋類,實為木鐵混合橋,極少見,在江西見一例。
鹽橋和冰橋。主要見於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前者主要見於青海鹽湖地區,後者主要見於北方寒冷地區。

按結構及外觀分
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種基本類型。
梁橋。又稱平橋、跨空梁橋,是以橋墩做水平距離承托,然後架梁並平鋪橋面的橋。這是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橋,在歷史上也較其它橋形出現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時梁橋都是用木柱做橋墩,但這種木柱木樑結構,很早就顯出其弱點,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樑橋,如秦漢時建成的多跨長橋:渭橋、灞橋等。約在漢代時樁基技術發明,於是出現了石橋墩,標志著木石組合的橋梁能夠越跨較寬大的河道能經受住洶涌洪浪的沖擊。但由於石墩上的木樑不耐風雨侵蝕,於是便在橋上建起了橋屋,保護橋身,此橋型(廊橋)後多見於南方,但最早都見於黃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樑或石板橋,構造方便,材料耐久,維修省力,是民間最為喜用的一種橋形,尤其是南宋後,在福建泉州地區十分盛行,創造了許多長大的石樑橋。梁橋若中間無橋墩者,稱單跨梁橋;若水中有一橋墩,使橋身形成兩孔者,便稱雙跨梁橋;若兩墩以上者,便稱多跨梁橋。
浮橋。又稱舟橋、浮航、浮桁,因其架設便易,常用於軍事目的,故也稱「戰橋」--一種用於數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連橫於水上的)連鎖起來並列於水面,船上鋪木板供人馬往來通行的橋。若按嚴格意義上的橋:是以跨空和有柱墩為標志的話,那它還不是十足意義上的橋。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兩岸多設柱樁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以系纜。隋大業元年在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是第一次用鐵鏈連接船隻的浮橋。浮橋目前在我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用。
浮橋的優點:一是施工快速,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軍圍攻武昌,只用一夜時間就建成兩座橫跨長江的浮橋。二是造價低廉,明代鄒守益在《修鳳林浮橋記》中,曾對石橋與浮橋做過比較:「若用石樑橋,要費千金,而用浮橋,則費五百金便可,可根據需要而定。」三是開合隨意,拆除和架設都很方便。缺點是載重量小,隨波上下動盪不定,且抵禦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時拆撤,並要人照看,管理繁瑣,舟船、橋板與系船的纜繩要經常修葺和更換,維護費用昂貴。因此,很多浮橋的最後歸宿,都向木樑橋、石樑橋或石拱橋發展。
索橋。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稱:「窺不見底,影戰影栗。」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拱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出現較晚,但拱橋結構一經採用,便迅猛發展,成為古橋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橋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拱橋有石拱、磚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磚拱橋極少見,只在廟宇或園林里偶見使用。一般常見的是石拱橋,它又有單拱、雙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視河的寬度來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別高大,兩邊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狀,又有五邊、半圓、尖拱、坦拱等之分。橋面一般鋪石板,橋邊做石欄桿。拱橋的形象最早見於東漢畫像磚上,是由伸臂木石樑橋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狀影響而產生的。文獻記載見於南北朝時的《水經注》中,現存最早的實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石拱橋的發券,明以後,尤其在清代,則盛行用整券,即「桶狀發券」。

Ⅱ 西泠橋的介紹

西泠橋與長橋、斷橋並稱為西湖三大情人橋.。位於西霞嶺麓到孤山之間,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環洞石拱橋,又名西林橋。古時,原為一處風景如畫渡口,古人詩畫中的所謂「西村喚渡處」、「船向西泠佳處尋」,指的都是這里。

Ⅲ 杭州西湖上有幾座橋

杭州西湖上有三座橋,分別是斷橋、西泠橋、長橋 。

Ⅳ 杭州六吊橋的名稱與特點

蘇堤六吊橋。西湖景緻六吊,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跨虹橋西湖蘇堤上有上述六座橋,合稱「六吊橋」。

杭州民間有歌謠「西湖景緻六吊橋,間株楊柳間株桃」,歌謠描繪的就是蘇堤上六座石拱橋的景色。

特點如下:

1、映波橋

從蘇堤的南端進入蘇堤,第一座橋就是映波橋。映波橋的西面是西湖的幾片湖面中面積最小的南湖。南湖的西岸和北岸就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觀魚」。水榭樓台,小橋長廊,倒映在波光之中,將橋取名為「映波橋」恰如其名。

遠處有高山,那是西湖十景之一「雙峰插雲」的南高峰。 站在映波橋上,隔著湖面往東望去,每當夕陽西下時,突出於湖岸的那座山,正好晚霞滿山,那就是「夕照山」,雷峰塔就建在夕照山上。「雷鋒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細聽,遠處傳來了悠揚的鍾聲,那是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鍾」。

2、鎖瀾橋

蘇堤六吊橋的第二座橋為鎖瀾橋。 這「鎖瀾」二字和「映波」是對仗的。「映波」給人以波映湖中、起伏盪漾的感覺,而「鎖瀾」則有波瀾不興、風平浪靜的意思了。

鎖瀾橋的東面是西湖面積最大的湖面「外西湖」,那浮於湖面翡翠般的湖中之島,是西湖三島中最大的島「小瀛洲」,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就在此處。外西湖水域寬廣,或大或小的的遊船來來往往,承載著來去匆匆的遊客。遠處,吳山頂上的城隍閣隱約可見。

而鎖瀾橋西面的「西里湖」,雖然偶爾有船隻通過,相對外西湖則平靜多了。石欄上的石像有點意思,一般橋石欄多為獅子,這里雕刻的是什麼呢?看了老大半天沒認出來。

3、望山橋

蘇堤六吊橋的第三座橋稱望山橋。蘇堤六橋中,此橋離岸邊的山最近。望山,望的是西里湖對岸的丁家山,丁家山又名康莊,是康有為晚年居住的地方。 西里湖的西岸,還有西湖國賓館劉庄。山下環湖,春夏之際,更能領略到「四面荷花三面流,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西湖秀色。

4、壓堤橋

六吊橋的第四座橋為壓堤橋。「壓」字在這兒有使其穩定、平靜的意思。

壓堤橋通茅家埠,橋下湖水極深,橋兩頭的堤上楊柳成蔭。這座位於蘇堤中段的橋,被稱為舊時西湖的「情人橋」。有首西湖竹枝詞中這樣寫道:「茅家埠頭芳草平,第四壓堤橋影橫;橋外飛花似郎意,橋邊深水似濃情。」

橋的東側,是西湖三島的阮公墩和湖心亭。那水中三潭,如夢如幻,詩意盎然!

5、東浦橋

六吊橋的第五座橋是東浦橋。東浦橋據說是「束浦橋」的訛傳,這里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站在橋上往東看,隔湖相望的是孤山,孤山上的「樓外樓」隱約可見。「孤山不孤」與「斷橋不斷」以及「長橋不長」構成了西湖的「三絕」。

在這里,橋的西面已是岳湖,岳湖以抗金名將岳飛的名字命名,岳湖與外西湖在此溝通,「東浦」二字點出了岳湖水流東注的意思,而杭州話「東浦」和「東坡」的發音也差不多。

6、跨虹橋

蘇堤六吊橋最北的一座橋是跨虹橋。蘇堤猶如長虹卧波,走完了這座橋,彷彿跨越了長虹。

站在橋上往東看,遠處連接孤山與棲霞嶺的石拱橋就是著名的西泠橋。西泠橋是杭州西湖的三大情人橋之一,蘇小小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蘇小小的詩也許你會背吟:「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此處的「西陵」即「西泠橋」。遠處,可見保俶塔的靚影。

跨虹橋北麓西側是麴院風荷舊址。「麴院風荷」為西湖十景之一,每逢夏日,能觀賞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緻。

自從900多年前蘇東坡用疏浚西湖挖出的淤泥築成這條長堤後,在碧波盪漾的西湖秀水之上,又添加了一條綠色的緞帶,形成了「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於南屏通」的美麗景觀。湖中有堤,堤上有橋,橋下是湖,橋、堤、湖景景相映,雅趣橫生。

Ⅳ 西泠橋的風景特點

站在浙江杭州西湖的西泠橋上,既可近眺里湖,又可遠矚外湖;既在孤山之西,又可通往北山,白堤近在咫尺,蘇堤又隱約在望,不僅地理位置好,而且古跡韻事,令人懷想。因為這里過去(在宋代以前)不叫「西泠」而叫「西林」或「西村」,古時有「西村喚渡處」大約是橋還沒有造好。宋代郭祥正有《西村》詩道:「遠近皆僧舍,西村八九家。得魚無賣處,沽酒入蘆花。」可見這里當時只有村民數家,而湖中也未遍種荷花,而是滿眼如雪的蘆花。後來橋築成了,明代陳贄就有詩說:東風客每攜壺過,落日人還喚渡無?最有春來狂可玩,桃花千樹柳千株。(《西林橋》)不過,這時候的橋,還有些古色古香,簡朴可愛,但到明末李流芳時,橋已改築,而且人們習慣稱它為「西泠橋」了。

Ⅵ 西湖三大情人橋的西泠橋

「千載芳名留古跡,六朝韻事著西泠」。古老傳說蘇小小的故事就發生於此處。蘇小小是個南齊才妓,錢塘(今杭州)人,家在西村附近,蘇小小聰敏美麗,有才華,知自愛。有一次,她乘車出水落石出遊,在白堤遇到一個叫阮郁(南齊宰相阮道之子)的青年,騎著馬從斷橋緩緩而來。兩人一見傾心。蘇小小就吟了一首詩,「妾乘油壁車,朗跨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詩中的西陵,就是現在的西泠橋,蘇小小死後就葬在西泠畔西泠橋側。由於蘇小小與阮郁在西泠橋上的那首定情詩,所以這兒也稱作「蘇小結同心處」。

Ⅶ 杭州西湖一圈有多少公里

10.48公里 。

浙江省測繪院「捲尺」量出:10.48公里:

浙江省第一測繪院制圖分院工程師龔麗芳拿出了一把「捲尺」,為了測量的精確度,龔麗芳每50米量1次,量了200多次。沿著蘇堤、南山路、湖濱路、北山路行走,一共是10.82公里。如果沿著蘇堤、南山路、湖濱、北山路、斷橋、浙江博物館、西泠橋行走,一共是10.48公里。

「捲尺」其實是電腦測量工具,龔麗芳在1∶10000的電子地圖上用滑鼠點點,沿著西湖邊人行道的中軸線「走」了一圈,這一圈下來,我們平時不知道的一些路段長度都有了數。以前,一些外地遊客常常犯難:想親近西湖,完完整整地走一圈,卻不知道到底要走多長時間,怕誤飛機誤火車。現在,知道這些數字後,對於腳程快的遊客來說,走一圈西湖大約2個小時。

(7)杭州西湖西泠橋長度多少擴展閱讀:

電瓶車走一圈是13.5公里

關於西湖水域面積,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管委會有個官方數字:6.5平方公里。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西湖邊的游步道、親水平台很多,而且可能同一處有好幾條小徑可以選擇行走,所以精確的步行數字目前還沒有。」杭州環湖觀光游覽有限公司副總劉玉華給了記者一個數字:13.5公里,那是環湖觀光游覽電瓶車一圈的里程。「不過有些電瓶車開不了的地方,允許遊人漫步,所以遊人們步行的公里數應該更少些。」

其中部分景點路程如下:

1、蘇堤全長:2705米;

2、一公園—六公園:1083米;

3、六公園—白堤北口:884米;

4、白堤—西泠橋北口(北山路段):1660米;

5、白堤—西泠橋(浙博段):1998米;

6、西泠橋—蘇堤北口:253米;

Ⅷ 一進西湖就能看見的橋是什麼橋

杭州西湖白堤上有兩座橋,一是在白堤的盡頭,棲霞嶺下的綠蔭深處一座環拱如月的石橋,人稱西湖第一橋的西泠橋;二是位於白堤東端的斷橋,這也是最富盛名的西湖之橋,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名氣最大。
西湖三大情人橋分別是斷橋、西泠橋、長橋
斷橋:話說白素貞與小青同到杭州,攜游西湖,在斷橋邊因逢雨借傘,與許仙相識定情。有詞雲: "多情自古傷離別"。最後白娘子被法海鎮於雷峰塔下,從此許白二人,塔內塔外,咫尺天涯。
長橋:祝英台女扮男裝,和梁山伯一起在杭州萬松嶺上的萬松書院寒窗共讀。祝英台被家父召喚回家,梁祝二人難舍難分,於是戲劇里就有一段經典的「十八里相送」。梁山伯送祝英台一直送到現在的長橋, 走走停停, 蘭舟催發,依依惜別。此謂「橋不長,情長!」
西泠橋:南齊時候,錢塘才女蘇小小與當朝宰相之子阮郁相識相愛。上天給予蘇小小太多的優點。年青加上才華橫溢,在女子中已是不可多得,偏偏蘇小小又是麗質天生,傾國傾城。這似乎註定了她一生的凄燦,正所謂紅顏薄命。阮郁被父親囚禁,阮府送遞給蘇小小修書一封。愛慕蘇小小之人甚眾,但她雖為風月中人,對阮郁之貞潔之愛卻是刻骨銘心,終生不渝。再加上對官府不卑不亢,並因遭遺棄後性情更為孤傲而時常賦詩諷刺而遭迫害,不久,蘇小小在傷心和絕望中辭世。那時她十八歲。 受她資助的窮書生鮑仁,衣錦還鄉,欲行報答,卻是蘇小小下棺之時。滑州刺史鮑仁扶棺痛哭,並一身喪服,親送蘇小小靈柩,按照她的臨終遺言,葬於西泠橋畔的孤山。鮑仁親撰碑文。臨行前哭祭:「倘不能為民作主,我鮑仁定來墓前廝守!」 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 何處結同心?西泠松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