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杭州濮家小學六一班的古詩大薈萃答案是什麼
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一種典範。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台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范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 古詩源
因此,梁、陳以後,「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佔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了一個專題名稱。
編輯本段古風
古體詩,又稱古風。 俗話說:唐詩、宋詞、元曲 唐代以前的古詩體是一種不講究格律,也沒有字數句數限制的詩體。唐以後,由於近體詩的產生,詩人為了將古體詩與新興的格律詩相區別,便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詩的寫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模式。其結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體,變成一種處於格律詩與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 古體詩的字數和詩行: 古體詩沒有固定的詩行,也不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採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股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鄭板橋詩作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字數整齊的古體詩。另有一類雜言古詩,詩行里的字數長短相雜,參差不齊。
編輯本段詩體
古詩體式簡談兼對中學課本兩處詩體說法的商榷 我國古代詩歌體式繁多,在古詩的分類和叫法上也眾說紛紜。尤其是對於樂府、古風、歌行體三類詩,更易混淆。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與古風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是,從古代以來,人們比較一致地承認它們在表達內容、手法、風格特色的區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的稱呼。 人教版八年級(下)在《詩五首》的「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中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奔放。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這兩首詩的異同。」 《詠柳》
又九年級(上)知識短文《怎樣讀書》中說:「杜甫的《石壕吏》格律教寬,叫古風……」 這里的叫法,不符合習慣。人們習慣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詩叫做「七言古體詩」,而把岑參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體」,編者也明顯看到了兩詩的「異」,所以出了這樣的問題。而杜甫的《三吏》《三別》雖然在形式上與「古風」同為五言,但習慣上人們把《石壕吏》叫做「新樂府」,而不叫「古風」。為了說清這個問題,需要對我國古代詩歌體式作一簡要回顧。 我國最早的詩體是四言的「詩經體」,接著出現了以屈原《離騷》為代表的「楚辭體」(也叫「騷體詩」),後者用連詞「之」和語氣助詞「兮」將句式變長,如「帝高陽之苗裔兮」(《離騷》)、「操吳戈兮披犀甲」(《國殤》),這為後來的五、七言詩提供了先例。因此,《詩經》與《楚辭》成為我國詩歌之源。 至漢代,出現了專門負責搜集各種詩歌、民歌的機構「樂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響的是民間詩歌,這就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漢樂府民歌」。它最大的特點是現實性強,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為主。如教材八年級(上)中的《長歌行》及高中課本中的《飲馬長城窟行》《十五從軍征》等,即是「正宗」的「漢樂府」。漢樂府民歌的內容體式影響了當時及後世的文人詩歌創作,至東漢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詩成熟的《古詩十九首》出現,其中吸收了樂府民歌的許多特點,這對古詩體式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及唐代,漢樂府的發展衍變形成兩種主要的形式。 曾幾詩作
一種是文人以模擬為創作的「古題樂府」(也叫「舊題樂府」),它借用「漢樂府」的題目,寫新的內容,猶如「舊瓶裝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七上)、楊炯的《從軍行》、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高中)等。這些詩歌的特點是雖沿用了漢樂府的題目,但寫的內容是新的,不過與原題有一定的聯系,如「從軍行」與軍隊軍事有關,「雁門太守行」與邊塞有關。文人模擬樂府在內容上從漢樂府的敘事為主轉變為以抒情為主;在形式、手法上,則借鑒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藝術品位。「古題樂府」有五言與七言兩種形式。七言的古題樂府,今能見到最早的是三國時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齊梁時的鮑照始大力為之,寫出了《擬行路難》(18首)等。樂府詩可以歌唱,而七言樂府體主要是以吟誦為主,在內容篇幅上,一般比較長,吟誦時如行雲流水,一氣而下。它可以自由轉換韻腳來極盡內容多變、結構轉折、氣勢壯闊、感情跌宕多姿之妙,這種詩體適宜於承載較大思想內容、抒發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樂府通俗明快的特點,又以文人抒情言志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為主,間有雜言,文采飛揚,讀來抑揚頓挫,所以人們又稱之為「歌行體」。 另一種則主要是借鑒了「漢樂府」敘事為主、反映現實的內容特點和淺顯平易通俗的表達特點,用它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引起人們對社會的關注。它並不再借用「漢樂府」的原有題目,而是根據反映事件的不同內容而命名,所謂「即事命篇,無復依傍」。唐朝的杜甫關心國事,用筆反映「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現實,寫了許多這樣的詩,如《兵車行》(高中)專寫唐王朝窮兵黷武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寫「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痛苦等。這些詩,主要是在實質上繼承了「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傳統,形式上與五言古體詩無異。稍後的元結、顧況等詩人也寫過這樣的詩。至中唐時,白居易、元稹等現實主義詩人為了挽救當時國家的衰落,用詩歌反映社會現實弊端,以引起統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結這些詩歌形式,並冠之於「新樂府」的稱號,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他們自己也寫了不少的「新樂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觀刈麥》(九上)、《賣炭翁》《新豐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敘事性強、平易通俗的「新樂府體」。《竹林答問》中說:「古詩、樂府之分,自漢、魏已然。樂府音節不傳,唐人每借舊題自標新義。至少陵,並不襲舊題,如《三吏》《三別》等詩,乃真樂府也。」(《清詩話續編》22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樂府詩的特點。 文人學習「漢樂府」的還有另一類情況,主要是將樂府詩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體詩中,體現出與以往五言古體詩質朴古奧不同的特色,代表作是李白的《古風》(58首)組詩。 「古風」從形式外表上看,與五言古體詩沒有什麼區別,但在抒情內容和方式上,卻有區別。清代趙執信《聲調譜》中在回答樂府與古體詩之間區別時說:「音情迥別,於此悟入,思過半矣。」(《清詩話》13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音情」指的就是內容感情風韻方面的區別。《甌北詩話》中更進一步指出:「蓋古樂府本多托閨情女思,青蓮深於樂府,故亦多征夫怨婦惜別傷離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蘊藉吞吐,言短意長,直接國風之遺。少陵已無此風味矣。」(《清詩話續編》1142頁,1983)由此可見,雖同受「漢樂府」影響,杜甫的「新樂府」與李白的「古風」是有區別的。在唐人詩集中,直接標以「古風」題目的很少。「古風」、「五言古體」、「新樂府」在形式上自由,不講格律,所以也沒有「格律較寬」的問題。 鳳求凰
七言歌行體發展到唐時,也出現了兩種情況。因為唐時出現了「格律詩」(也叫「近體詩」,以區別以前不講格律的「古體詩」),所以,一種是有意把格律詩的一些句法、手法引入古體詩中,一種是有意避開格律詩的句法、手法。習慣上,人們把前一類叫做「七言歌行體」,後一類叫做「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 初唐的一些詩人在繼承南朝齊梁詩歌的華麗鋪陳基礎上,嘗試將七言格律詩的句式和對仗等手法引入歌行體中,於是出現了盧照鄰的《長安古意》、駱賓王的《帝京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詩篇,形成篇幅雄壯、氣勢宏肆,散句中雜以格律、對仗等句式,以反映廣闊社會現實內容見長,讀來抑揚頓挫,跌宕多變,為人稱道,人稱「初唐體」,遂使七言歌行體面貌一新。至盛唐,高適、岑參等用此體式寫了大量的邊塞詩,如高的《燕歌行》及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八下)、《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九下)等,這些詩充分發揮了「初唐體」的特色,內容豐富壯闊,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壯奇麗,手法技巧多樣,語言駢散結合、優美多姿,讀來令人意氣昂揚。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這種體式中融進敘事成分,寫出了名篇《長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體又出現了新的發展。直至清代初期,吳偉業(號梅村)用這種詩體寫出了《圓圓曲》《永和宮詞》《蕭史青門曲》《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等名篇,以詩詠史,形式上更講究技巧,辭藻富艷,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態的藝術風貌,優美動人,膾炙人口,更將七言歌行體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人稱「梅村體」。到了清末民初,王國維等人還用這種體式寫出了《頤和園詞》等詩。 杜甫陶像
而杜甫、韓愈等詩人則在七言樂府體中有意識地避開律詩的句法句式,以體現出古奧、質朴的風格特色,多用散句,多用「三平」、「三仄」收尾(如「三重茅」、「長林梢」、「沉塘凹」、「入竹去」、「自嘆息」、「冷似鐵」等),多用奇崛古樸的語言,以體現折拗鬱勃的特色,這在律詩中是不允許的。在內容風格上,這類詩往往以現實主義的題材、深刻沉鬱的感情為主,與前一類歌行體的濃郁浪漫主義色彩不同。但講究內容的壯闊、氣勢情感的奔放激越,結構的轉折多變,又符合七言歌行體的總體特色。像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下),李益的《登天壇夜見海》,韓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盧仝的《月蝕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等,都具有這樣的特色,習慣上被稱為「七言古體」。 關於七言歌行體與七言古體詩的區別,前人論述非常多,劉熙載的《詩概》中是這樣區分兩類特點的:「七古可命為古、近兩體。近體曰駢、曰諧、曰麗、曰綿;古體曰單、曰拗、曰瘦、曰勁。一尚風容,一尚筋骨。此齊梁、漢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別也。」(《清詩話續編》2436頁)這里所說的「古」指的就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那樣的七言古體,它繼承了漢魏古詩的古樸質實的特點;「近」則是指「初唐體」發展而成的七言歌行體,它繼承了齊梁尚巧求麗的特點。可以說,這是在漢魏六朝七言樂府詩的大樹上結出的兩個不同風味的果子。 詩仙李白
以上大概是我國古體詩的基本概況,它與唐代出現的格律嚴整的近體詩(格律詩),成為我國古詩的基本形式。 《潤物》一書中有許多經典詩詞。
編輯本段相關常識
1.韻腳:韻文句末壓韻的字,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光霜鄉是韻腳。通常第三句不押韻,但也有不規則押韻的詩(如《望天門山》)。 2.押韻:詩歌辭賦押韻使音調和諧優美,如李白《靜夜思》押ang韻。 3.律詩的結構:共八句,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 4.古詩的節奏和韻律: 從句式上看,古詩一般四字為二、二;五字為二、二、一;七字為二、二、二、一、 從意義上看,有時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況如:勢拔|五嶽|掩|赤城,這樣就成了二、二、一、二式。 5.因為古詩原沒有標點(標點是後人添加上的),所以一行為一句。 一、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 a. 主語後置。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 b. 賓語前置。杜甫《月夜》詩:「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實即「香霧濕雲鬟,清輝寒玉臂」。 c.主、賓換位。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也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 d、定語的位置。 第一、 定語挪前。王昌齡《從軍行》詩:「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門關,為「玉門關」的同位性定語,現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遙望玉門。 第二、 定語挪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意即「一月夜飛渡鏡湖」。 e、以賓語面貌出現的狀語。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笑春風」表面上是動賓片語,實際上「秋風」、「春風」都不受「動」、「笑」的支配,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在春風中笑」的意思。 二 、 許多詩中都有一些特別值得重視的詞,通常使全詩增色不少甚至成為詩眼。 詩僧齊己寫了一首《早梅》,有句雲:「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將「數」改為「一」,因為題為「早梅」,如果開了數枝,說明花已開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齊己佩服不已,尊稱鄭谷為「一字師」。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陶潛「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盡人皆知。 ① 動詞: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重點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 例1: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哀江南》孔尚任)在這里,一個「剩」字引人注目,作者並沒有用「留」、「見」,其妙處就在「剩」雖與「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動的,而且有「殘存」,「殘余」的 意思;另外「剩」字有時間性,給人一種「無可奈何」之感。「留」則無這么多含義。「見」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變遷感。 ② 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它在詩詞鑒賞中也是關注的重點對象。 例1: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王昌齡)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後,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這時候,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所遇者:闖入眼簾的柳色,使她想 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這是一位滿臉稚氣的少婦。一個「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 處。 ③ 特殊詞:在詩文中,有一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 a. 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竹枝詞>其一》劉禹錫)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b. 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於疊詞,因為其出現頻率很高,特單列一條。作用有一: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c.表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主語或賓語用。但是作用只有一個,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 欣賞時,或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 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或抓住能表現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濃度:「流光容易把人 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與綠道出了蔣捷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就是抓住單一色彩表現的詞也能體會到詩人的濃情:「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憐惜與傷別離的情愫盡在「綠」與「醉紅」中。
編輯本段名人名句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將進酒》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秋浦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怨情》
白居易
(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謚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
『貳』 百家姓尋根祭祖沈氏發源地杭州市餘杭沈氏有否家譜
目前貌似沒有
1、出自姬姓,以國為姓,是黃帝的後裔。沈本是上古國名,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周初時,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攝政。先守不服,與武庚(商紂王之子)勾結,聯合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旦所滅。季載(文王第10子)讀音相同。春秋時,沈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後逃奔楚國,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沈氏。 2、出自羋姓,是顓頊帝的後裔。春秋時,楚莊王之子公子貞被封在沈邑,其後遂以封邑名命姓,稱沈姓。 3、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國為氏。少昊金天氏裔孫台駘氏之後有人建立沈國,春秋時,為晉國所滅,子孫遂以沈為氏。二、遷徙分布沈姓起源於今河南、陝西.安徽三省間地。季載生伯桓,伯桓生向,向生采,采生乙初,乙初生杼,杼生庚向,平王東遷時入周為卿;庚向生忽,以父勤王事,仍封汝南子爵;忽生不離,襲子爵,不離生幸襲子爵,幸生己濟襲子爵,己濟生迂,襲子爵,敬賢禮士數十年,國不被兵;迂生楫襲子爵,成公八年(前583),晉欒書來侵,獲沈子楫從晉;楫生德胤,襲子爵,德胤生傅襲子爵,傅生逞;逞字循之,襲子爵,敬王元年(前519),吳伐州來,乃助楚及諸侯之師救之,吳攻之,潰而卒;逞生嘉,嘉字惟良,襲子爵,定公四年(前506),晉應蔡侯伐楚之請會諸侯於召陵,沈子嘉不會。沈國滅。夏,晉使蔡公孫姓滅之,秋,楚以沈故圍蔡;嘉生二子尹丙尹戊,尹戊字仲逵,奔楚為左司馬征吳,春秋傳稱其忠壯,封葉公,尹戊生諸梁;諸梁字子高,襲葉公,戍申城時,孔子游學至,拜晤葉公(前 489);諸梁平白公勝之亂,任左司馬兼楚令尹,位兼將相,為楚之一人;功成身退,歸葉,約前473年,老於葉。其裔有以葉為姓者,故雲沈葉一家。
諸梁生尹射尹文等三子,文為楚令尹;文生隨,為楚內史參軍,平民亂封吳興侯;隨生永中,為左司馬;永中生猶行,為齊衛大夫;猶行生安仁,為齊大夫;安仁生同,為齊大夫;同生郢,字文明,秦徵為丞相不就,避居江南;郢生平,字俊之,為漢司馬,竹邑侯;平生祖,祖生保,漢文帝時征蠻功,封竹邑侯;保生遵,字伯吾為齊太傅,封敷德侯,徙居九江壽春,生二子盛達;達字伯弘,驃騎將軍;達生乾,字仲元,為尚書令;乾生泓,字元良,南陽太守彭城侯;泓生昴,昴,為河南太守;昴生奮,字仲異御史中丞;奮生恪,字仲悌,將作大匠;恪生謙,字文恭,封尚書關內侯;謙生靖,字文光,濟陰太守,避王莽之亂隱於桐柏山,三子勛戎台;戎,字威卿,以說降劇賊尹良封海內侯辭不就,避居會稽烏程,卒後追封述善侯,生四子豐懿齊恭;豐字聖通,零陵太守,在治有芝草黃就之瑞,生四子滸仲高景;滸為妄平王相;滸生鸞,字建元,卅舉茂才,為別駕從事;鸞生直,字伯平,有清名;直生次子儀,字仲則,漢末徵辟不起;儀生顯,字元禮,為左中郎新都都尉封定遠侯,以才智顯於吳;顯生矯,字伯仲;矯生次子陵,字景高,官太傅,東海王越辟為從事,遷長沙太守鎮東將軍;陵生延,字思長,為桓德安西將軍,穎川太守;延生賀,字子寧,中郎參軍,圉表真於壽陽,勇冠一時;賀生警,字世明,為京口參軍;警生穆夫,為會稽令。穆夫生四子,林,字敬士,東晉安皇帝義熙十二年秋隨太尉列裕督軍,發建康伐秦,裕譴公將水軍出石門自汴入河後以攻,晉征虜將軍封漢壽伯,武康縣志有傳詳;林生四子,璞字道真,宋太祖時除南平王太常侍淮南太守,文帝元嘉廿七年,守時胎,以地當要衛,積財谷儲石矢為守城之備,見武康縣志;璞生約,字休文,左目生瞳腰有紫痣,寧始中才興宗引為安西記室參軍,入齊為太子家令,累遷吏部郎,隆昌元年出為東陽太守,明帝徵拜五兵尚書,高祖時任中書令,約歷士三代博物多識,武興府署屬公舊宅,故稱吳興地,國史方誌均有傳記,今各支皆多分派於此,吾派其大宗也。約生旋,字士規,八歲能文,十五舉茂才,擢為大學博士,遷南康內史;旋生次子字仲師,累遷尚書,史書陳書有傳;眾生純,寶謨閣待制;純生遽,遽生處儉,處儉生永光,永光生亮,唐中宗嗣聖初徵為相國,旋因譜武辭歸;亮生長子偉,為涪川令,後追封太師;偉生恆,追封太傅;恆生介福,追封太傅;長子易直學士,女為唐睿宗皇後,德宗即位詔封三代,贈其家官爵賜之官誥凡一百二十軸皆飾以錦翠,時以為榮;介福生次子易良官司空;易良生晦,自成德號義倫;晦生彥金,知卒章事;彥金生清,大歷中為婺州刺史,領兵逐逆黨,力戰而死贈衛尉卿立祠祀之;清生說,為副團練;說生芳,芳生續,字道坦,登進士,除臨海令,因父歿於難以大理寺丞致政,贈賜光祿大夫,娶兵部侍郎史伯瑜女贈太寧郡太夫人,生景術,為尚書左僕射,景術生延年,登進士,為荊州刺史;延年生克,克生進,進生操;操位元組夫,登宋太宗淳化壬辰年,賢良方正直言進諫,除監察御史,糾劾權貴,為時所重,卒贈榮祿大夫郇國公;操生長子紳,字子書號心齊,登宋仁宗寶元六年呂秦榜進士,知淳安,除監察御史,歷官待讀太常寺卿,敷文閣學士,賜金紫金魚光祿大夫,晉爵開國男,食三百戶,賜第鳳儀橋,卒贈少師,原配杜平章女,生子二,諱未諢,續梅尚書女,生三子伶備仲;仲生道,道生儒,博學能文著述百部,隱居豫章天岳山,儒生崇仁等六子.東漢時有沈戎舉家徙居會稽烏程吳興(今浙江吳興縣),此為沈姓南遷之始。魏晉南北朝是沈姓大舉南遷之時。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將佐隨從陳政、陳元光父子領軍入閩開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戶,其子孫散居龍溪、漳浦、南靖、長泰、詔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當地沈族人不屑與審同音,變沈字為尤字,即為尤姓,故沈尤一家。南宋初有吳興人沈啟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輔,隨父入閩,後遷居福建省建陽縣。沈廷輔有8子,分居寧化、龍岩、長汀、清流、延平、連城、上杭等地,其後又有人徙居廣東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縣善化鎮,為沈姓移居台灣之始。清乾隆、嘉慶年間,福建漳州、泉州及廣東沈氏,又有多支遷往台灣,進而又移居海外。沈姓歷代也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葉氏尤氏均為沈氏分支,沈葉尤三氏均為季載後裔。三、郡望堂號【堂號】"夢溪堂":宋朝時沈括博學能文,累官翰林學士三司使。他對天文、歷算、方誌、音樂、醫葯無所不通。他開始製造了渾天儀、景表、浮漏等天文儀器。開創了隙機、渾圓兩術和弧矢、割圓術的先河。著有《夢溪筆談》。沈氏因以"夢溪"為號。天聚堂:排行:榮,貴,如,金,正,立,忠,孝,德,實,行,仁,義,道【郡望】 吳興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相當於現在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一帶地區,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當於現在河南省穎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
『叄』 東湖街道璞雲府是哪個街道
和昌璞雲府(東湖雲杉郡)屬於杭州市臨平區臨平街道管轄(從璞雲府到臨平街道辦事處的路程約為1.3公里)。
『肆』 150萬在臨平有什麼項目推薦
如果是框定150萬預算的話選擇的餘地並不大,目前杭州臨平山北、良渚北面的房子,均價也都已經破2萬了。預算之內的選擇可以關注一下臨平山北的東湖板塊,板塊南面以住宅小區為主,北面為工業開發區,板塊交通是短板,也因此使其保持在相對低的售價。不過隨著地鐵9號線的開工、「三路一環」快速路等工程的實施,各種交通利好不斷,之後這塊的交通會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具體項目可以考慮臨平山北的新盤和昌璞雲府,拿地時間較早,預計年底首開,產品和教育配套占優,但離地鐵偏遠一些。價格還行,有90方以下的戶型,可以重點考察一下。另外地鐵三號線(規劃)星河南路站的御清城前期高層均價1.95w,小面積一樓的163w也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