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白居易在杭州做過什麼官
擴展閱讀
天津在河北定州哪個方向 2024-11-15 00:19:46

白居易在杭州做過什麼官

發布時間: 2022-01-22 18:08:26

A. 白居易有在杭州呆過嗎

白居易在杭州。有《三年為刺史二首》這首詩為證。
其一
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
唯向郡城中,題詩十餘首。
漸非甘棠詠,豈有思人不?
其二
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櫱。
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
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據說白居易在杭州做三年的刺史,離開只帶走兩片天竺山的石頭做為留戀。

B. 白居易在江南的哪個地方當過官兒當了什麼官兒幹了什麼

1.822年,白居易上書論當時河北的軍事,不被採用,於是請求到外地任職,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內有修築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
2.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職。

C. 白居易在杭州的故事是什麼啊

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內,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又見西湖淤塞農田乾旱。

因此修堤蓄積湖水,以利灌溉,舒緩旱災所造成的危害,並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石置於湖邊,供後人知曉,對後來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響。

離任前,白居易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基金,以供後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上的周轉,事後再補回原數。

(3)白居易在杭州做過什麼官擴展閱讀:

西湖有白堤,兩岸栽種有楊柳,後世誤傳這即是白居易所修築的堤,而稱之為白公堤。事實上這道「白堤」在白居易來杭州之前已存在,當時稱為「白沙堤」,且見於白居易的詩作之中。

當白居易在杭州時,元稹亦從宰相轉任浙東觀察使,浙東、杭州相去並非太遠,因而二人之間有許多往還的贈答詩篇。當白居易任滿離開杭州時,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編成《白氏長慶集》五十卷。

D. 白居易在杭州做官時的情況

白居易體恤民情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同情人民,他在皇帝面前做諫官時,就屢次上書,請求革除弊政,寫了大量諷諭詩揭露官僚勢力殘害人民的罪行。他寫詩力求讓人民群眾看懂,相傳他每寫好一首詩,都要讀給不識字的老媽媽聽,聽得懂的,方才拿出去。他在地方做官時,每到一處,都要力爭多做些對人民有益的事。在杭州做刺史時,他修築湖堤(現在的西湖白堤),利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蘇州,興修水利,也受到蘇州人民的愛戴。在做忠州刺史時,他搞了許多利民的改革,號召開荒生產;改進稅收辦法,增加豪富的稅款,減輕貧苦農民負擔;盡量節省開支,減輕老百姓的支出。他親自帶頭種樹,綠化荒山。他主持群眾聚會,席地而坐與民同樂。有些官員說什麼:「『貴』、『賤』雜處,不成體統。」白居易對這種議論毫不理睬。後來忠州人為了紀念這位愛民的好官,為他建了「白公祠」。

E. 白居易曾在哪些地方擔任過官職

白居易貞元二十六年(800)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於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裡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後由於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後任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七十歲致仕。比起前期來,他消極多了,但他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的、積極為民請命的詩人,此時的一些詩,仍然流露了他憂國憂民之心。他仍然勤於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經疏浚李泌所鑿的六井,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他在西湖上築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並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時」, 就不會受旱災之苦了。這就是有名的「白堤」。

F. 白居易在江南為官經歷

白居易
古代山西詩人中,名氣最大的要數白居易了。他是繼李白、杜甫之後唐代又一位大詩人,世稱李杜白為唐代三大詩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僕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於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享年75歲。

白居易出生時,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時代需要大詩人,白居易適逢其時。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後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少年時代又曾經過顛沛流離的避難生活,對社會各方面都有所了解。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這位傑出的詩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眼看還要繼續亂下去,由彭城縣令升任徐州別駕的白季庚,便送兒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亂。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隨後南北奔走,備嘗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後來又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也寫得較好,歷來為人稱道,詩雲:「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從這些詩中可見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從他家骨肉分散的情況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

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聞他名居易,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及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贊賞,說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不難。這首詩,確見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長安,顧況為之延譽後,白居易有時居長安,有時在別處,曾去過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結了一些詩人,真正開始了他的詩人生涯。他27歲方從鄉試,次年為宣州刺史崔衍所賞識,送往長安應試,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以第四名及進士第,31歲時,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相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在32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歲時自洛陽徙家於秦,卜居渭上,距長安約百里,到35歲時,罷校書郎,隨後又授周至縣尉。次年,他由周至縣尉調充進士考官,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授翰林學士,就在授翰林學上這一年前後,娶楊虞卿從妹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遺。

當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滿,或黜或貶。初任拾遺的白居易上《論制科人狀》,極言不當任意貶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當時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在此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親去世,白居易丁憂居渭村,而他的愛女金鑾子也在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貧又病,好友元稹時常分俸濟其困難。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後因上疏請急捕刺武元衡者,為宰相所惡,被貶為州刺史,又為中書舍人王涯所讒,追詔再貶為江州司馬。此次連續被貶,對白居易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和教訓,使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為避禍遠嫌,「不復愕愕直言」,「世事從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稱為「天涯淪落人」,以游歷山水、作詩為事,慕起陶淵明來,希望作個隱逸詩人,並轉而事佛,企圖從佛教中求得解脫。總之,被貶江州司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轉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後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還。憲宗崩,穆宗繼位,授中書舍人,後又拜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加朝散大夫,轉上柱國。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奮,詩雲「得水魚還動鱗發,乘軒鶴亦長精神。」但因當時朋黨之爭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麼作為,而且「終日多憂惕」,驚嘆「高有罾繳憂,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權幸讒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請求外任,於長慶二年(822年)出為杭州刺史,避開了朋黨殘酷傾軋的朝廷,從此思想進一步消沉,詩雲:「誰知名利盡,無復長安心。」「敢辭官遠慢,且貴身安妥。」榮枯任之,聽天由命,頗有些與世相忘的意思了。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他蓄妓與嗜酒無厭,直到暮年。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嗜酒,據他自己說,「唯以醉為鄉」,「往往酣醉,終日不醒。」宋人統計白居易詩,說他「二千八百首,飲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為了逃避現實,自我麻醉。他還進一步從佛教中尋找精神倚托,尋求解脫之法,用佛家消極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傳》所載白居易向名僧致禮稽問佛法宗意,與名僧探討佛理妙義,多在出守杭州後。白居易進而持齋坐道場,並且從此後一直好佛,經常持三長月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場。所以白居易又為古代文人中崇佛、達觀的代表,歷代不少人對他稱贊備至。其實,他之崇佛,並非真心事佛,而是為了解除煩惱,尋求解脫,是對社會的消極反抗,是一種退縮,也是在當時社會環境中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飽經憂患後,才潛心釋氏以寄託。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傳》自我表白雲:「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友多與之游,游之外,棲心釋氏」。可知他是先酒樂而後佛的。他甚至懷疑真有佛否。同時又煉丹學道。從嚴格意義上講,白居易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時,他之崇佛,還出於健身的原因。這便是他有時一邊持齋、坐道場,一邊又在心中想著妓樂美酒的原因。

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績斐然,關心民間疾苦,最為人稱道的是修築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名所築之堤為「白堤」,此外,還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飲用。

長慶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滿。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於是,他卜居於洛陽履道里。至此為官20來年,竟然湊不足買房錢,只好以兩匹馬抵償,於此可見他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蘇州刺史,在蘇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劉、白二人結伴歸洛陽。一年後,白居易又轉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58歲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從此不復出,後除河南尹,尋以病免,64歲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因心境消極和健康原因,他不願再為官了。60歲時,兒子阿崔夭折,這對詩人又是一打擊,73歲時,曾施家財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揖。卒年75歲。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於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作為一個詩人,卻成就極大,可以說名動朝野,甚至婦孺皆知。大概因為他青少年時期的顛沛流離和以後的數次被貶,多為外官,經歷極廣,對社會有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為千古不朽的大詩人。

白居易的詩,前面已講到,自少年時代便寫得很好。16歲時「野火春風」之句,已成為千古名句。最為出名,堪稱中國古代詩歌傑作的敘事長詩《長恨歌》,是他35歲為周至縣尉時作。該詩以民間流傳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為題材,加以虛構,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動人,被評論家認為是唐代歌行體長詩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國詩歌史上佔有突出地位。在這首詩里,他敢於批評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等語。後面描寫兩人之深情,既微有諷刺,又飽含哀憐。說及生離死別的情形,筆鋒頗常感情。全詩從曲曲折折的故事中興起層層波瀾,感情充沛復雜,讀之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

他45歲時所作另一首歌行體長詩《琵琶引》,也是同樣受到人們高度評價的詩。他被貶作江州司馬後,在潯陽江頭和友人話別,舟中離別酒筵上,感傷之中,忽聽鄰船有彈琵琶聲,移船相邀,原來是一位年老色衰、獨守空船的歌妓,也有無限愁緒,借琵琶寄託幽怨。白居易聽了她的身世,不僅深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便作了這首可與《長恨歌》媲美的長詩。前面敘歌妓的生平狀況、可悲身世,後面以「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轉而寫己,最後雲「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司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有很多優點,描寫細致,音節和諧,尤其描寫琵琶聲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嘆。而最重要的,還是感情的真摯。這兩首長詩,是白居易留給後人的無價瑰寶。

白居易其他詩歌中,價值很高、為人稱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諷諭詩,尤以《秦中吟》和《新樂府》出名。剛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為正義而大聲呼喊,「不識時忌諱」的勇氣是非常令人欽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劍,《重賦》譴責官府進奉羨余物,殘酷盤削百姓,「奪我身上綾,買爾眼前恩。」《輕肥》寫權貴赴宴會的氣概和酒食的豐美,最後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寫公卿們日中樂飲、夜半歌舞的享樂生活,結句是「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買花》寫長安城中有錢人競買牡丹、以豪奢相誇耀,最後說:「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議婚》同情貧家女難以出嫁,《傷友》慨嘆苦節之土的凄慘生活,《傷宅》諷刺豪門大興建築,「一堂費百萬」。《不致仕》嘲諷八九十歲不肯退休的貪權者。《立婢》對不為好官立碑而虛偽地為某些人歌功頌德表示不滿。《五弦》對當時不少人不懂傳統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撻和發牢騷者,是對德宗貞元到憲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統治階級,難怪「聞《秦中吟》則權豪遺近者相目而變色矣。」白居易對自己的《秦中吟》也甚為自負,在編其詩集15卷完成後題的一首詩里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新樂府》是與《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寫出來的,是白氏諷諭詩中重要的另一組詩,共50首,寫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間的事,時間跨度較《秦中吟》大,內容也更廣泛。白氏在《寄唐生》詩中說他的樂府詩:「我亦君之徒,鬱郁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功高虞人箴,痛甚騷人辭。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推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可以說是他寫《新樂府》的宣言和對《新樂府》的最好說明。被人們廣為傳誦的著名之作《賣炭翁》、《杜陵叟》、《繚綾》、《新豐折臂翁》等,即為《新樂府》中篇章。每首詩都有明確而強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宮市也」、「傷農夫之困也」、「貪女工之勞也」、「戒邊功也」、「憂蠶桑之費也」、「念寒雋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貪吏也」等,鞭撻、諷刺,辭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聲疾呼。這些詩篇愛憎分明,除諷刺外,也有歌頌。這些詩篇,充分說明了白居易反對什麼,贊美什麼,是作者心跡的真實表露。他在《新樂府序》中明確宣布,這些詩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實」,宣稱自己寫的都是真實事件,更表現了一個中青年詩人扶正疾邪的戰斗精神。在詩風上,繼承了《詩經》、樂府古詩和杜甫歌行的優良傳統,又採用了當時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帶有創造性的風格。

總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樂府》,是他全部詩歌中最富戰鬥力的作品,連同《長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詩歌中最優秀的部分,也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最可寶貴的部分。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諷諭詩之外,還有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也大都寫得很好。總的來說,前期詩歌較後期詩歌更有價值。因為世途險惡,他後來的詩作再也沒有了中青年時期的鋒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為一個大詩人,一個天才的詩人,白居易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詩歌不但在藝術形式上是多樣的,在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也是多樣的。白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但同時又經過千錘百煉,作了許多藝術加工。詩壇曾流傳老嫗亦解白詩的佳話。明代詩論家胡震亨《唐音統簽》中曾有宋朝詩人張文潛看到過白居易詩手稿的記載,說「真跡點竄,多與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詩、改詩之刻苦認真。他的詩達到這樣的藝術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獲得的。

白居易的詩,在他在世時便已廣泛流傳,甚有影響,使他頗感自豪。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土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元鎮也說白居易之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馬走之口無不適。至於繕寫模勒街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一個人的詩作,在當代即產生這樣的社會效果,在古代是極少見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詩當時還獲得了很大的國際名聲和眾多的國外讀者,日本、新羅(今朝鮮)、日南(今越南)等國,都有傳寫。據史料載,當時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經抄寫過許多白居易的詩,藏之秘府,暗自吟誦。契丹國王親自將白詩譯成契丹文字,詔番臣誦讀。

不言而喻,白居易詩對後代詩歌產生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白詩將永遠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流傳千古。

G. 白居易什麼時候在杭州做官他在杭州留下了什麼令人懷念的政績

822年到825年三年為杭州剌史.

白居易是在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為杭州剌史的,而在寶歷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蘇州剌史

他最大的政績之一:白堤

H. 白居易在杭州留下了什麼令人幾個懷念的政績

白居易的政績
唐長慶年間(821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乾枯無水,便主持重修六井,以利農田灌溉。又見西湖舊堤倒塌,往往造成農田乾旱,因此修建一道從西湖斷橋到孤山的長堤,在堤的兩岸栽種楊柳,既修水利又美化西湖;後人稱這條長堤為白堤。

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田經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築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白居易還規定,西湖的大小水閘、斗門在不灌溉農田時,要及時封閉;發現有漏水之處,要及時修補。白居易還組織群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824年,白居易調離杭州,群眾自發地為他送行,白居易十分感動、他在題為《別州民》一詩中寫道」稅重多貧戶,農飢足旱田。難留一湖水,與汝救四年。」他為群眾負擔重稅而難過,也因自己未能為群眾多辦事而不安。
杭州人民為了紀念白居易,把杭州城西南通往孤山的白沙堤改名為「白公堤」,即現在的「白堤」。

I. 白居易什麼時候在杭州做官

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唐皇朝發出了一道極為普通的人事任命:自居易任杭州刺史。

這種州官的任命,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可謂司空見慣;對杭州來說,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僅唐朝一個朝代,這種任命就有150次之多。

然而唐朝對杭州地方長官的這次任命,卻對杭州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給了杭州一次歷史性的機遇。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於河南新鄭,字樂天,祖籍太原。5歲開始學詩,9歲就能辨音韻。16歲時,就寫出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樣的名句。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中進士,以後便在朝中做官,擔任過秘書省校書郎、左拾遺(諫官)。

在唐代詩人中,白居易的詩作頗多,是存詩最多的一位,一共留下了近3000首詩。他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因此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較多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的各個方面,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困苦和願望。

白居易耿介正直,敢於向皇帝提意見和建議。因觸犯權貴,白居易被貶到「地僻無音樂」的江州做司馬。在江州任上,白居易在一個秋夜送客至江邊,聞琵琶聲而遇長安倡女,寫成了著名的《琵琶行》。後來,白居易有調任到地處長江三峽的忠州當刺史。忠州任期屆滿後,他回到京城做了中書舍人。雖然經過了江州、忠州任上的磨練,白居易仍本性未改,到京城後,又積極上書議政,但終不被唐穆宗採納。「累上疏論事,天子不能用。」有才而不能用、無處用,是有識之士的大不幸,自然也令白居易十分苦惱。加上朝廷中朋黨傾軋,白居易深感仕途險惡,主動請求外放,這次卻很快得到了穆宗的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

對於杭州,白居易並不陌生。十一二歲時,其父白季庚任徐州別駕,白居易也從河南來到了徐州。當時徐州一帶遭遇兵亂,戰火不息。為避戰亂,白居易來到了江南,在漂泊中曾到過杭州,對杭州留有很深的印象。白居易在來杭州上任的路上,回憶著他印象中的杭州:「餘杭乃名郡,郡郭臨江汜,已想海門山,潮聲來人耳……」

作為從京城外放的官員,白居易的心情是復雜的。年屆半百,又一次外放他鄉,白居易感慨萬千:「退身江海應無有,憂國朝廷自有賢。且向錢塘湖上去,冷吟閑醉二三年。」但同時,杭州又是一個對他有吸引力的地方,「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淵魚」。他對杭州充滿著嚮往。想到杭州,想到了錢塘湖,他的心情也變得輕鬆起來。

就這樣,這位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詩人,開始了長達三個月的跋涉,向杭州走來。

等待白居易的,是一個美麗的江南名郡杭州,還有那使多少詩人畫家吟誦、描畫不盡的西湖。

於是,一個有抱負的知識分子與一方美麗山水的結合,演繹出一段令人動容的千古佳話;一份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景色的碰撞,醞釀出了萬古流傳的精美華章。

雖然是外放他鄉,但畢竟是天高皇帝遠,而且作為從三品的刺史,一個地方的最高長官,還是很有實權的,也能夠有所作為。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以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特有情懷和意境,使他們一旦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便會不遺餘力地去實現自己的濟世之志。為了杭州的老百姓,白居易可謂盡心竭力。他深人民間,體察民情,時刻繫念蒼生,「鰥悍心所念,簡牘手自操」,為杭州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古時,與一個地方的發展和老百姓生活關系最密切的莫過於水利,地處江南的杭州更是如此。白居易在深入調查、了解杭州的氣候條件之後,心中有了底:「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於是,把興修水利作為他任內的一件大事。

那時,由於旱災,農田乾涸,可錢塘縣的縣官卻不肯把西湖水放出去灌溉農田,說放了水會影響湖中的魚和菱。深知百姓疾苦,又以濟世為己任的白居易,聽到這話就火了,他責問縣官,魚和百姓的生命相比哪個重要?菱和稻米哪個重要?同時,白居易也暗自下了要在西湖裡築堤的決心。

築錢塘湖堤,是自居易的一項重要政績。白居易來杭州時,西湖上原已築有堤,但因年久失修,加上堤身較低,起不到天旱時蓄水灌溉,汛期時蓄水防洪的作用。因此他親自主持修建了一條攔湖大堤。這條大堤建成後,不僅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還促進了杭州交通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據考證,如今西湖上的「白堤」並非當時自居易作的那條堤,但人們為了紀念自居易,還是願意把現在西湖上的那條堤稱為「白堤」。這種歷史形成的誤解,體現著人民的情感,已經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湖防完成後,為了說明築堤的作用、灌溉方法,告誡後任刺史在使用這條堤時應注意的事項,白居易寫了一篇《錢塘湖石紀》,並刻石立於湖邊。如今,白居易的這篇《錢塘湖石記》刻於杭州西湖北角聖塘閘照壁。

白居易還十分注重西湖的環境保護,保護西湖水面不受侵佔。他作出規定:誰破壞了西湖的環境,就要受到懲罰,如果是窮人就罰他在西湖邊上種樹,是富人就罰他到西湖上去除葑草。由於白居易的努力,西湖及周圍「湖葑盡拓,樹木成蔭」,更加秀麗。

地處錢塘江邊的杭州,由於常受海潮的侵襲,古時土地的鹼性很重,地下水不能飲用,淡水資源不足,居民飲水成為一個大問題。唐德宗時,杭州刺史李泌在杭州城內開鑿六井,引西湖水入井,使居民有了淡水可以飲用。但到白居易任時,西湖與六井的通道已嚴重淤塞,於是白居易又帶領杭州人民疏浚了輸水通道和六井,使西湖清水又能長流杭城。對此,史書都有記載。《新唐書·白居易傳》載「復浚李泌六井,民賴其汲。」《西湖游覽志》錄:「白居易纘(繼續)鄴侯之績而浚治之,民以為利。」

乾隆《杭州府志》還記載,白居易把西湖水引入運河,使大運河與杭州城市相溝通,從而推進了杭州城市的發展。

這些為民辦的實事,杭州人一直銘記至今。現在看來,杭州老百姓能記住白居易的原因,首先是他為杭州人民辦的實事,然後才是他的詩詞。

當然,自居易的詩文比起他的政績來說,也毫不遜色。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國家級的詩人,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也居有重要的地位。現代有人認為讓白居易來杭州當刺史是大材小用。這樣一位大詩人,他的詩詞對杭州文化的貢獻,對宣傳杭州的作用,是很難用經濟的尺度來衡量的。按照現在的說法,其廣告效應不可估量。

千百年來,西湖的美麗使多少文人學士夢縈魂牽,感慨萬千,文思泉湧。像白居易這樣的大師,對美的感懷自然就更多、更強烈。西湖山水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詩篇。西湖山水也因為有了他的詩篇而魅力四射,享譽中華。

《錢塘湖春行》是白居易西湖詩詞中比較有名的一首: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春天的西湖,激發著白居易的美感和詩情,時隔一年,白居易又寫下了《春題湖上》: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詩中最後兩句,是詩人想到三年的任期很快就要滿了,對杭州充滿著留戀。「勾留」兩字,寫出了西湖的吸引力和魅力。

白居易的許多詩詞,描寫和反映了當時杭州的各方面情況,是我們現在了解唐朝杭州情況的很好的資料。《餘杭形勝》中,展現出當時杭州的狀況:

餘杭形勝四方無,州傍青山縣枕湖。

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

在《杭州春望》中,白居易則更加形象地描繪出了杭州當時的情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詩中的高樓、長堤、絲織和釀酒業、繁華市井、名勝古跡,展現了一幅活生生的唐朝時期杭州人的生活畫卷。

白居易喜歡杭州的春天,擅長寫西湖春色,在他的筆下,春天的西湖是那樣的美麗,充滿生機。而西湖的夏天、秋天和冬天,在他的筆下也是氣象萬千,各具特色。在《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中,寫盡了杭州秋色:

淡煙疏雨間斜陽,江色鮮明海氣涼。

蜃散雲收破樓閣,虹殘水照斷橋梁。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圖寫取,題詩寄與水曹郎。

作為文化人,白居易自然比較關心杭州的文化建設,提倡文化教育,用他的話來說,是「唯化州民解詠詩」。由於他能寫詩,又提倡詩教,使杭州的老百姓也理解並熱愛詩歌。他還把當時京城十分流行的《霓裳羽衣舞》帶到了杭州。白居易似乎對這個舞蹈情有獨鍾:「千歌百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親自教杭州的樂妓們排練。

酷愛山水的白居易,篤信佛教。他常游寺院,訪僧人,與杭州的佛教界結下了因緣,孤山寺、韜光寺、鳳林寺等寺廟都曾留下了他的足跡,傳誦著他與名僧汲水烹茗的佳話。白居易在任期間,曾12次去過靈隱天竺,與在靈隱西峰巢枸塢結庵傳道的四川高僧韜光是好朋友,兩人經常吟詩唱和,情趣相投,結為詩友。

自居易還與鳳林寺的圓修有很深的交往,經常去拜訪圓修。一次,白居易向圓修請教佛法禪意,修圓說了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這個道理小孩也會講。」圓修說:「三歲孩兒雖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自居易聽後深感欽佩,他很同意佛教重在實踐的禪意。

山水景物幽美、山門禪寺宏偉的靈隱,是杭州地方官的必到之地。唐代時到杭州任刺史的官員,比較通行在靈隱建亭寓志。從刺史相里造在靈隱山谷間建虛白亭開始,一共建了5座亭子。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後,也想在靈隱留下點紀念物。但他的五位前任已經各建了一座紀念亭,為靈隱增添了許多景觀,「五亭相望,如指之列,佳境殫矣,雖有敏心巧目,復何加焉?」自居易不想再建亭子了,他要發揮其大文豪的特長,一來可以詠靈隱景物之美,抒發胸臆,二來可以用作紀念。於是他給世人留下了一篇流傳了千百年的膾炙人口的《冷泉亭記》。

白居易還揮筆題寫了「冷泉」二字。兩百年後,蘇東坡來到杭州,在「冷泉」二字後,加上了一個「亭」字,為靈隱和冷泉亭留下了一段佳話。隨著歲月的流逝,唐朝5位刺史所建的5座亭子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只有「冷泉亭」屢經翻建,還留在溪流邊。這不知是否與白居易的那篇《冷泉亭記》有關?那自居易和蘇東坡並題的「冷泉亭」匾額,也早已不知去向。現在,人們只有從自居易的《冷泉亭記》中,遙想當時「冷泉亭」的風光。

三年時間,轉眼即過。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滿,就要離開杭州。在離任前的幾天,白居易又走了杭州的許多地方,徘徊在西子湖邊。他對杭州十分留戀,依依惜別:

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

白居易對杭州人民更是有著強烈的感情:「若令在郡得五考,與君展覆杭州人。」要是讓我在杭州的任期再長一點,我會把仁愛帶給更多的杭州人!

當了三年杭州刺史,在說到自己的政績時,白居易很謙虛:

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

唯向郡城中,題詩十餘首。

那麼,白居易要留點什麼給杭州呢?

惟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其謇,自居易還把自己的大部分官俸留在了杭州的官庫中,以使他的繼任者可在急需時調用。而更加珍貴的是,白居易把他那200首詩、那種可貴的人文精神留在了杭州,留給了西湖。

白居易太愛杭州了,他想帶點東西回去作個記念。帶什麼呢?把自己的官俸都留在官庫中的白居易,自然不會帶走金銀財寶。最後,他在天竺山中撿了兩塊小石子。「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就是帶走了兩塊石頭,仍使這位刺史感到了不安。自居易的行為形象具體地告訴人們,怎樣叫廉潔,什麼是清官。

白居易離開杭州的那一天,杭州的老百姓扶老攜幼,提著酒壺前來送行。白居易在杭州人民的夾道相送中離開了。後來杭州人在孤山南麓建立了白公祠,以紀念白居易。這正是應了一句老話:老百姓的眼裡有桿秤。

自居易奉召回京城任太子左庶人,後來還當過蘇州的刺史。

人雖已離去,但心卻仍牽掛著杭州。由於懷念西湖,幾成疾病,他在給同僚的詩中說:

一片溫來一片柔,時時常掛在心頭,

痛思捨去終難舍,若欲丟開不忍丟。

戀戀依依惟自系,甜甜美美實他鉤,

諸君能問吾心病,卻是相思不是愁。

那麼他的相思是什麼呢?他說「乃是南北兩峰,西湖一水也!」

離開杭州十年以後,回首自己的人生經歷,自居易在洛陽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歷官二十政,

宦遊三十秋。

江山與風月,

最憶是杭州。

在另一首詩中,自居易又表達了同樣的心情:

自別錢塘山水後,不多飲酒懶吟詩。

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那一年,他聽說著名詩人姚合要到杭州當刺史,十分高興,寫了兩首詩為姚合送行。「且喜詩人重管領,遙飛一盞賀江山。」他為杭州又有了一位詩人當刺史而感到高興。他已經完全把杭州當作了自己的家鄉,囑咐姚合:「與君細話杭州事,為我留心莫等閑。」

公元838年,66歲的白居易在洛陽遙望杭州,寫下了讓杭州人民深深為之動容的不朽詩篇: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江南,杭州,西湖,在白居易的心中,永遠是一段美好的回憶,是他人生旅途中經常回味的重要驛站。令人遺憾的是,自居易卻再也沒有能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杭州和西湖。

文章出處:節選自孫躍·《杭州的名人》(責任編輯:張凌鴻)
文章作者:

J. 白居易當過什麼官,有名的創作有哪些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鄧肖達曾說:「正是因為白樂天的詩老嫗能解,才確立了他的詩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
晚年與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揮美刺諷喻作用。其詞極有特色,以分格明麗見長,為後世詞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 《問劉十九》《買花》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
白居易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雲: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

一生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二十六年(800)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於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裡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後由於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後任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七十歲致仕。比起前期來,他消極多了,但他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的、積極為民請命的詩人,此時的一些詩,仍然流露了他憂國憂民之心。他仍然勤於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經疏浚李泌所鑿的六井,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他在西湖上築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並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時」, 就不會受旱災之苦了。這就是有名的「白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