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中呈地產怎麼樣

上海中呈地產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6-29 13:39:23

A. 上海做商業發展好不好

不錯的。 上海商業地產系列研究報告進入本世紀以來,商業地產開發迅速在全國形成高潮。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01年以後,我國商業地產投資額年均增長率達到33%,超出住宅投資增長率6個百分點。2004年全國商業地產投資額達到1723億元,同比增長32.35%,2005年全國商業地產投資額超過2000億元,同比增長16%。2006年1-7月全國商業地產投資額為1126.7億元,同比增長15.6%。可見即使在宏觀調控的背景下,商業地產依然保持著較高的增長勢頭。 隨著商業地產的迅猛發展,社會各界對其的關注也與日俱增。不光是投資商、開發商、房產商、經營商、海外基金,乃至政府部門、管理機構、行業協會、研究單位以及新聞媒體,都對商業地產表現了濃厚的興趣。 商業地產從全國范圍來說,似乎熱起來沒幾年,但已對我國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並正在影響著社會的其他層面。更加不容忽視的是:和以往我國經濟生活中反復發生的一哄而上而導致弊病立現的情況一樣,商業地產在快速發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為了更好地推進我國商業地產的規范化發展,避免使其誤入歧途,同時創造出更大的社會綜合價值,有必要對商業地產的基本特點、發展軌跡及其下一步的投資效應和投資方向作一系統認真的分析。 二、商業地產的概念 1、商業地產的定義 商業地產的概念是在最近這幾年風行全國的,理論上對其沒有統一的定義,國外通常有狹義和廣義之說,前者在英文里叫做「retail real estate」,意指用於各種零售、餐飲、娛樂、休閑等生活服務類經營方式的不動產,包括商場、店鋪、MALL、商業步行街以及社區商業等等;後者則除此之外還涵蓋寫字樓、公寓式酒店、連鎖酒店等具有商務運行屬性的不動產,英文名稱叫做「commercial real estate」或「commercial property」。 據此我們給出的廣義商業地產的定義是:用於商業經營和商務運營並具有投資價值的不動產,同時擁有地產、商業與投資的三重專業特性,三重特性既各具特點,又相互牽連,既各自獨立又相互作用,環環相扣,系統性很強。 2、商業地產的形態 商業地產形態依據商業經營的業態而呈多樣化,規模也有大有小。小的有沿街商鋪、便利店、專賣店、社區商業網點等,只有十幾平方米或百來平方米;規模大的商業房地產如Shopping Mall,可以達到幾十萬平方米,位於廣東東莞新建的號稱最大的華南MALL達到89萬平方米,偌大的建築體系內,包容有百貨店、主題商廈、娛樂中心、美食城、大賣場、商業步行街、銀行、賓館、商務樓以及過山車等多種功能結構組合起來的經營業態,這種復合型的超級商業中心是目前世界風行的大型商業地產頂級形態,國內目前還處在初級摸索和嘗試經營階段。還比如大型專業市場,義烏的小商品城、紹興的輕紡城、上海新創建的口岸商貿平台五角世貿商城以及無錫最近落成的130萬平方米的紡織服裝城,都屬於一種頗具中國經營特色的大型商業地產項目。 3、商業地產的特徵 就商業地產的內涵進行分析,它具有豐富的表現特徵: (1)主體的多元化 商業地產的擁有主體可以是單一擁有,但更多的是多元擁有,其擁有主體包括開發商、 投資商、經營商和物業管理者。多元主體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各個主體是系統化運行中功能各異的連環,必須做到每個環節都細致、縝密、連接才能保證整個鏈條完整和有序。 (2)組合層次上的多元化 其一是項目行業組合的多元化。任何一個商業地產項目包含了「商業」+「地產」兩個 概念,這並非是兩種經濟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抽象」與「具體」的哲學組合,是兩種經濟運營方式的有機融合,其釋放的效應應該是1+1>2,通過具體的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運作,獲取疊加的組合利潤。 其二是項目運作過程中權益組合的多元化。商業地產項目在開發運作的系列鏈環中,有開發商權益、投資者權益、經營商權益,後期管理者權益。這些不同利益主體的權益在經濟和法律層面上都將得到保障。 其三是與權益相關的不同主體的利潤取向的多元化。具體地講,開發商通過項目開發提取開發投資利潤,所有者通過出租商用物業贏得租賃利潤,經營者通過各種業態營運賺取經營利潤,而物業管理者則以後期物業管理及多種經營活動取得管理利潤。 (3)贏利模式的多元化。

B. 上海昊辰房產怎麼樣

從今年初開始出現的一些大城市房價上漲,發展至今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態勢 ,面對遏制不住的房價,准備購房的群體已經陷入集體性恐慌之中。就目前 的房地產市場來說,最主要的矛盾似乎已經不是過高的房價與民眾有限的購 買力之間的矛盾,而是民眾強烈的購房需求與房地產市場供應不足之間的矛 盾。因此,要解決這個矛盾,地方政府只有加大土地供應,推出更多商品住 宅,來滿足這種需求。但現實情況又是,一方面房價漲勢凌厲的情況集中於 幾個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其土地供應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每次推地,都引來 攜有巨資的開發商哄搶,地王頻現,這種狀況又反過來作用於房地產市場, 推動房價沖高,並進一步激發市場的恐慌情緒。

C. 上海商業地產現狀如何是否出現了過剩現象

有專家表示,上海商業地產已經有了過剩的跡象。

和往屆一樣,商業地產參評對象為去年以來開工和開業的商業地產項目,類型包括購物中心、主題商場、商業街區、社區商業、專業市場等,項目總建築面積須達到1萬平方米以上。


業內專家表示,上海商業地產的過剩現象不可避免。

上海著名商業地產專家姜新國表示,開發商的投資慾望以及城市格局的變化讓商業地產在最近進入發展膨脹期。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上海商業地產必然會出現過剩。實際上,目前部分地區的商業地產建設量已經遠遠超出了地區人口導入的速度。

姜新國指出,早在很久以前,商業地產的風險已經開始從單純集中於商鋪購買者趨向於一種三方的風險,包括開發商、銀行以及商業地產投資者都將面臨這種投資風險。

業內人士預測,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未來將有不小的一批商業地產項目面臨生存危機。來源:新浪

D. 上海呈境建築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上海市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司敏劼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長寧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注冊地址:上海市長寧區明珠線延安西路站延安-3-105號
法定代表人:司敏劼
成立時間:2010-12-02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0500038759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上海市長寧區明珠線延安西路站延安-3-105號

E. 上海華誼集團房地產有限公司怎麼樣

上海華誼集團房地產有限公司是上海華誼(集團)公司全資公司,公司注冊資本4000萬元,公司以房地產開發為主,以商業、物業租賃和物業管理為兩翼。公司以市場為導向,突出主營業務,以信貸為杠桿,開發與儲備相結合,做到可持續發展。 公司現有員工170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有80人,其中中、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有47人。 公司認清形勢、把握機會,與時俱進。從1991年至今,已完成了辦公樓、商住樓、高層、多層商品房等多個房地產開發項目25萬平方米,物業管理面積74萬平方米。 公司無論在房地產開發經營、物業租賃管理還是在三個文明建設中都做出了顯著成績。2003至2005年度公司黨組織被上級黨組織評為先進黨組織,公司黨總支書記被上級黨組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公司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調整、發展,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企業成長呈現良好態勢。 公司黨政領導在強化經濟工作的同時,也十分重視企業文明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制訂了精神文明建設創建規劃,確定了公司理念(讓我們做得更好)、企業精神(敬業、奉獻、務實、創新)和公司人才觀(激勵現有人才、吸引優秀人才、培育適用人才、用好關鍵人才、儲備未來人才,實現個人價值與公司價值的統一),將企業經濟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企業文化建設與員工行為規范有機結合在一起。

1999年至2000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選為上海市文明單位; 2001年至2002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選為上海市文明單位; 2003年至200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選為上海市文明單位; 2005年至2006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選為上海市文明單位; 2005年參加上海市房地產開發企業誠信承諾被上海市房地產行業協會評選為活動首批誠信承諾企業; 2006年被浦東新區房地產行業協會、浦東新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評選為浦東新區房地產開發企業誠信建設企業; 2006年被上海市經濟委員會、上海市經委系統住宅建設立功競賽領導小組評選為上海市經委住宅建設實事立功競賽先進集體; 2006年被聯合國人居署北京信息辦公室建設部中國建築文化中心評選為上海房地產優秀品牌企業; 2007年被上海市房地產行業協會評選為上海市房地產開發企業誠信承諾先進單位。

F. 上海房地產近年的發展情況,急急!!!!

房地產發展的綜合性指標能夠有效地反映房地產的歷史狀況,還能夠正確反映房地產的全面、系統、綜合的狀況,更能夠通過部分或大部分的指標預測、規劃或計劃,更直觀的表達出未來的發展趨勢。

以往我們見到的指標往往是表達某些方面的意思,不同的指標發布機構有著不同的指標發布目的,本文主要概括性地描述房地產發展綜合性指標的類型,以及其表述的涵義,以便幫助我們更加全面系統地去認識各類指標。

一、房地產發展的主要社會指標

從房地產發展的社會指標看,具有從居住面積指標向環境和服務指標、從公眾性指標向保障型指標、從比例性指標向總量性指標的三個轉變,體現出住房的社會需求變化。

人均居住面積和使用面積。城市人均居住面積或使用面積是最重要的住房指標之一,也是考核一個城市住房狀況的重要指標。1996年以來,上海人均居住面積與人均使用面積不斷增長,人均居住面積由1995年的8平方米增長到2007年的16平方米以上,人均使用面積由1995年的11.1平方米增長到2007年的23平方米以上,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顯著提高。

隨著人們從對住房數量的追求轉向對住房質量的需求,對於人均住房面積指標在討論中帶來了普遍的質疑,有專家提出用套數和質量指標來表達居住水平更為確切。鑒於指標的可比性,根據人口增長情況、住房建設發展和舊區改造拆遷等指標測算的結果,預計在2010年上海人均住房居住面積可達到18平方米以上,使用面積在26平方米左右,在住房數量上進入亞洲大型城市的先進水平。此後,筆者認為,這一代表居住規模水平的指標的社會意義將越來越小。

住房成套率。住房成套率是表達房屋居住品質的一項指標,上海由2000年的74%上升到2004年的92.5%,到2010年,住房成套率將達到95%以上,屆時這一指標也會成為歷史性指標。

小區品質率。這是一類新的發展指標,隨著居民對居住品質的要求,這類指標將會不斷創新和發展。隨著上海菜單式全裝修和「四新」成果集成應用有序推進,「四高」優秀小區的建設量已達到全市當年住宅竣工總量的40%。四高小區比例提高50%。未來,環保型、節能型和節約型小區和建築的指標將會不斷建立,標准也會不斷提高,形成新的指標趨勢,如,上海住宅節能率在未來三年內將會達到65%的比例。

住房最低保障面積。住房最低保障面積是指政府為社會提供的住房保障居住面積或使用面積的底線,也是居住最低的標准線。這一面積的設計和劃分十分關鍵和敏感,標准過低會被認為社會進步緩慢或居住貧富差距過大;標准過高又會使保障人群過多和改善面積過大,使得政府無力承受。一般認為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是按照實際需要,如一張床、一隻桌、一個櫃等生活所需基本空間,估計出基本的住房面積;另一種是按照人均住房面積的一半左右的標准進行劃分(這種方法類似於最低保障收入的劃分)。上海在歷史上曾經確定過2.5平方米、4平方米和6平方米為最低住房面積標准;筆者認為不超過人均8平方米居住面積的標准相對比較合理,並在相當長的時間適用於上海;筆者還認為,應該對不同人口的戶型做相應系數調整,上述標准對三口人的家庭比較合適。

住房保障享受面和廉租家庭戶數。按照上述標准,對於對低收入者符合保障條件的住戶住房保障面將達到一定的標准,如98%以上,同時,由於實際情況的變化,享受廉租住房的保障家庭戶數將成為關鍵性的指標,筆者認為,這一指標將從最近的3-5萬戶,快速地提升到10萬戶以上。

住房促進享受面和經濟適用房享受戶數。住房提高貨政府和單位的各類資助,使得中等收收入家庭能夠買房,包括經濟適用房和商品房,可以加快解決住房問題的步伐。筆者認為,這一指標的戶數數量應該達到廉租房家庭的兩倍以上。

物業管理類指標覆蓋率。物業管理是居住著民主權利的表現,包括對已交付使用房屋的物業管理覆蓋率(希望達到80%以上),其中住宅物業管理覆蓋率更希望在98%以上,住宅前期物業管理要全部實現招投標;業主大會組建率希望在90%以上;住宅維修資金的首次歸集要基本全部到位。

二、房地產的產業經濟類指標

從房地產的產業發展,主要表現在可以和宏觀經濟接軌的產業與投資指標上,包括產業規模和投資規模。從長期看,企業數量和結構、從業人員數量等也會成為產業中關心的指標。

房地產增加值及其佔GDP比例。10多年來,中國和上海的房地產業快速發展,房地產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也相應迅速上升,上海房地產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經從1990的0.5%上升到2000年的5.5%和2004年的8.4%,目前仍在7%以上的水平。標志著房地產業成為上海新的支柱產業。一般認為,房地產佔GDP的比重在6—8%時,與GDP的均衡增長具有積極意義。

房地產投資總額及其比例。1996年以來,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逐年下降;2000年起開始穩步上升。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平均每年增長10以上%,至2007年,房地產投資規模達1300億元左右。未來幾年,上海將保持房地產投資佔全上海固定資產投資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基本格局。

房地產企業數量和房地產從業人員數量規模限於資料和篇幅,本文不予展開。

三、房地產開發建設的主要指標

房地產建設從土地供應、開工和在建面積到竣工面積,構成了完整的建設內容,也在統計中能夠比較全面反映房地產開發狀況的指標。同時,舊城改造從土地存量再開發利用角度反映了另一方面的建設需求。

土地出讓面積。土地出讓面積決定了房地產開發的生產資料基本資源的供給狀況。在1996-1999年期間,土地出讓面積基本保持平穩態勢。2000年以後有較大幅度的增長,2001-2004年,共出讓土地24967公頃,其中經營性用地14052公頃。2004年以後,由於土地出讓招投標制度的建立,出讓面積明顯減少。目前,房地產經營用地年平均供應2500公頃左右,其中住宅佔70%以上,基本滿足上海房地產開發建設的需要。在出讓土地中,政府儲備土地所佔的比重希望能夠達到20%左右。

房屋竣工面積。在上述土地資源供給的情況下,上海房屋竣工面積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3000—3500平方米之間徘徊,其中只有1997年2003年兩個年份超過3500萬平方米的高位。未來兩三年,竣工面積將回落到三千萬平方米以內。竣工面積回落是長期性的趨勢,預計未來十多年,平均將以每年以一百萬平方米左右的竣工面積的回落速度。

商品房新開工面積和施工面積。商品房開工面積決定了房地產建設新增規模;而施工面積表現了總體建設規模,間接決定了供應的後勁。一般情況下,年度施工面積是開工或竣工面積的三到四倍,如果兩倍以下,則預示以年份供應量將會減少;多於四倍時預示著供應大幅度放量。如,2004年全社會房屋施工面積達到11023.24萬平方米,為當年竣工面積的3443.02萬平方米的三倍。當前,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將保持在3000萬平方米以上水平,年施工面積將保持在一萬平方米左右的水平,可以支持每年約2800萬平方米的房屋竣工量。

新建商品房的區域分布的三個環線比例。2004年,上海市有關部門就計劃從土地供應入手,調整住宅建設的區域分布,以實現在建住宅內環線以內、內外環間、外環線外的分布各佔20%、50%和30%,並預計用2-3年使住宅建設的區域布局更為合理。目前,根據網上住房供應量,這一比例為10%、40%和50%。這說明從區域分布上,上海增量房房地產市場是一個不斷外移的趨勢。

房屋拆遷戶數與面積。通過「拆、改、留、修」並舉,上海的舊區改造成果顯著。過去若干年,上海平均每年動遷居民10萬戶左右,拆遷居住房屋達約600萬平方米。近年,上海每年動遷居民5—7萬戶左右,拆遷居住房屋達約300萬平方米左右,以滿足保障城市建設、世博會動遷和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需要。

四、房地產市場的相關指標

從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角度看,在有竣工面積帶來的增量房供應的市場基礎上,更加關心存量房(二手房)市場和租賃等其他市場的並重。從長遠看,租賃市場和存量房市場將佔主流地位,按照西方國家的經驗,成熟的房地產市場中二手房的交易量佔到70%-80%,這一情況將可能在2010年以後很快出現。

增量房市場的房地產銷售面積。隨著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上海新建商品房的供給和需求市場迅速形成,市場規模逐年升級。從需求角度來看,新建商品房銷售量呈逐年攀升的勢頭,1995年突破500萬平方米,1998年突破1000萬平方米,2003年突破2000萬平方米。根據這一趨勢,增量房市場受到竣工面積的左右和竣工面積與銷售面積之比例的影響,在供需平衡的條件下,新建住房銷售面積未來將保持在2500萬平方米左右。

存量房市場的存量房交易量。自1994年實行公有住房出售政策至2002年底,上海共計想市民出售成套公有住房153.5萬套,建築面積達8355.1萬平方米,佔全市可出售總量的80%以上,約佔全市住房總量的40%。公有住房出售的快速推進,不僅明晰了住房的產權關系,而且也為市民進入房地產市場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隨著住房市場的完善,上海存量房市場的交易規模在2003年首次與增量房持平,預計在未來若干年,增量房與存量房交易的比例將回緩慢上升。預計到2010年,存量房的交易規模將突破3000萬平方米。

商品房租賃市場。1996年至今,隨著整個房地產業的逐步成熟,商品房出租市場規模不斷壯大,目前已達到1000萬平方米左右。由於租賃市場的特殊性和隱蔽性,這一官方指標被明顯低估。預計到2010年,上海登記房屋出租的規模將達到2000萬平方米以上,年平均增長速度在25%以上,市場發育速度加快。

房地產價格。房地產價格是房地產市場中最敏感的指標。關於市場價格的構成有許多種。一是從統計方法上看,包括官方統計的新房銷售平均價格、各類價格指數等;也有學者提出了中位價格標准等。二是從市場分類上看,有租賃價格或二手房等分類、也有房型分類、區域分類、用途分類等。三是從品質上看,如裝修房等。

G. 西藏城投業績中報,600773業績中報

近來,有色金屬板塊特別是跟新能源相關的鋰板塊表現突出,相關個股有著很不錯的漲幅。然而房地產板塊走勢還是比較差的,那麼市場上有沒有既經營鋰業又經營房地產的上市公司呢?現在我們就來好好了解這么一家以房地產為主營房業務,同時又是碳酸鋰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的公司--西藏城投。


在對西藏城投進行一次深刻剖析之前,我幫整理了碳酸鋰行業龍頭股名單,現在呈現給大家,點擊下方文章就可獲得:寶藏資料:碳酸鋰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西藏城投是一家主營房地產開發、礦物投資(鹽湖綜合利用)及商業資產運營。公司的房地產產品涉及保障房、普通住宅、商辦樓等多種物業類型。此外,還有碳酸鋰、肥料、石墨烯等其它產品。


粗略的說明了西藏城投的公司情況後,我們從更深層次看看西藏城投公司有哪些優點,我們投資究竟是不是值得的?


亮點一:在行業經驗、資源稟賦、品牌形象、管理團隊以及市場戰略等方面的優勢突出


西藏城投在房地產開發領域已經工作了好多年,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開發過很多動遷安置房和普通商品房項目。與此同時,上海閘北區國資委所控股的區內最大房地產開發企業之一就是該公司,在舊區改造、保障性住房和配套商品房開發等多方面,該公司形成的資源優勢是明顯的。位於上海舊城區改造重點區域的保障性住房工程的開發與建設公司也有參與,在業內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公司一直堅持引進優秀人才,逐漸有了穩定而優秀的管理團隊,如此一來,就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公司緊跟國家在房地產行業最新的政策變化趨勢,緊緊圍繞城市的發展,在規劃的范圍內,穩步向前,在舊城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與普通商品房三者的開將會實現有機結合,保持著普通商品房開發與保障性住房建設並行,重點打造公司持續發展的盈利增長點,一直展露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亮點二:另闢蹊徑、業務多元,助力公司騰飛


撇開房地產開發,公司還涉及新能源和新材料業務。公司又計劃,投資開發鹽湖,公司所掌控的鹽湖在國內排行前三,而碳酸鋰儲量在全世界排名還是很靠前,與此同時,還附帶鉀肥開發等,而且在專業研發團隊的研究下,鹽湖開發技術上獲得了進步,手中握有很多發明專利,且擁有很高的研發本領。與此同時公司近年來不斷拓展鋰產業鏈,最終,落實了公司鋰產業鏈縱向一體化。並且,公司在新材料方面也有作為,它靠著清華大學的技術優勢,擁有了石墨烯雜化物噸級工業化試驗線,屬於行業內的領先水平。


由於篇幅受限,還有一些關於西藏城投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都寫到這篇研報里了,直接瀏覽一下吧:【深度研報】西藏城投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國家對於房地產方面出台的多項政策,引導其良性發展是主要目的,房子依然是國民的剛性需求,房地產行業仍然是影響國民經濟的大頭。鑒於公司地產業務屬於政府背景的保障房等項目,而且項目儲備的豐富未來依舊是能保證持續增長的,未來地產業務將保持穩定發展。而且,公司鹽湖大規模量產,鹽湖開發也順利的進入到了大規模工業化運作的階段。將來在綜合利用開發領域極有可能得到突破性進展,在不久的將來,鹽湖開發會逐漸成長為全球重要的碳酸鋰供應商。在公司地產業務和鹽湖開發業務的良好運行的加持之下,公司有著比較優秀的業績增長預期。


總的來說,我認為西藏城投作為國內碳酸鋰行業的領銜者之一,與房地產主業疊加發展,在行業變革之時,迎接迅速發展。何況文章多多少少都有延遲性,所以想清楚西藏城投未來行情的話,點擊下方鏈接就可以了,有專門的投顧幫你分析股票,看下西藏城投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西藏城投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09-09,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H. 2.土地市場

(1)土地出讓向多目標轉變

深入推進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及時出台新修訂的劃撥用地目錄;堅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掛出讓制度,推動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和租賃制,推動土地供應由「價高者得」的單一目標向完善市場、保障民生等多目標管理轉變。2010年,全國共出讓土地29.15萬公頃,比上年增長32%;出讓總價款為2.71萬億元,同比增長57.8%(圖8)。其中,招拍掛共出讓土地面積25.73萬公頃,同比增長37.4%;招拍掛出讓價款2.6萬億元,同比增長59.7%。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程度持續穩步提高,2010年全國招拍掛出讓土地面積占出讓總面積的比例達88.3%,同比提高3.5個百分點;招拍掛出讓價款占出讓總價款的比例達到96.0%,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圖8)。

圖 8 土地出讓及招拍掛出讓面積和價款變化情況

專欄 4 地票個案引發高度關注

地票,特指農村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農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用地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後產生的建設用地指標,在保障本地農村發展用地後,將節余指標通過農村土地交易所公開交易,形成的可用於市域范圍內建設的用地指標。地票歸農戶和農村集體經濟共同所有,具有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耕地佔補平衡指標、有價證券、土地財產權益等屬性,其運行過程包括「復墾—驗收—交易—使用」4個環節。

作為地票的首創者,重慶自2008年12月4日成立農村土地交易所以來,已經舉行了18場地票交易會,交易地票約3.5萬畝、成交金額逾43億元,產生了較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地票產生後引發社會各界強烈關注,專家學者普遍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地票制度在保護耕地數量和質量、維護「三農」利益、凸現土地權益「資產化」、構建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統籌優化城鄉土地利用等方面都有積極意義,但也存在地票打包交易方式有缺陷、地票推高房價的可能性、企業競得地票後「落地」難等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的問題。進入2010年,地票熱潮不減,成都更是出台政策對所有國有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實行憑地票准入制度,但由於違反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在年底被緊急叫停。

在此背景下,有序、有度開展地票制度創新,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項工作:一要夯實地票的法律制度基礎,如法律屬性、歸屬、權利義務界限等;二要保障農民權益、完善地票收益分配,要優先保障農民利益,不能形成新的「土地財政」依賴症;三要實行總量控制、合理確定地票規模,要實行總量控制以最大程度地規避制度和市場風險,統籌考慮復墾規模、流轉數量、市場供求等因素確定地票規模;四要構建農村土地評估和流轉支付體系,要合理確定農村土地流轉價格的時間和數值增長方式,形成靈活多樣的支付方式。

(2)地價水平穩步上升

2010年土地市場延續了迅速回暖的勢頭,持續走高,在經歷了力度最大、手段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調控政策後,年末房地產市場重新火爆。根據國土資源部對全國105個城市地價監測得到的結果,綜合地價一季度漲幅較2009年第四季度有所趨緩,但仍保持較高的漲幅;二季度調整回落,漲幅較上一季度趨緩,三季度出現反彈,環比增速較上一季度有所回升,政府再次密集出台了第二輪調控政策,包括提高首付金比例,調整住房相關稅費優惠政策,停止發放第三套房貸,央行也兩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四季度綜合地價環比增幅加速回升,全國地價總體水平呈上升態勢。綜合地價、商業地價、居住地價環比增長率均為本年度最高。2010年第四季度,全國主要監測城市地價總體水平為2882元/平方米,商業、居住、工業地價分別為5185元/平方米、4245元/平方米和629元/平方米;同比增長率分別為8.62%、10.03%、11.02%、5.29%;環比增長率分別為2.53%、2.89%、3.67%、1.08%(圖9)。

圖 9 2007~2010年各季度全國主要城市地價總體水平增長情況(環比)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三大重點區域綜合地價水平均高於全國總體水平。其中,長江三角洲地區綜合地價水平最高,為4403元/平方米;珠江三角洲地區次之,為3830元/平方米;環渤海地區最低,為3182元/平方米。長江三角洲地區綜合地價環比、同比增幅最低;珠江三角洲地區增速趨緩;環渤海地區增速均呈上升趨勢。

(3)土地購置面積創新高

2010年,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土地購置面積4.10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8.4%,土地購置費9992億元,增長65.9%。本年度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土地購置面積為歷史最高水平,超過2007年(4.06億平方米)。2007年由於國房景氣指數持續走高,房屋銷售價格環比和同比增幅加速上漲,屢創歷史新高,促使金融、土地等系列宏觀調控政策集中出台(圖10)。

圖 10 房地產企業完成土地購置面積情況

專欄 5 京滬等土地出讓金超過千億

2010年各地加大了土地供應力度,土地出讓金增長迅猛,北京、上海和大連三地的土地出讓金超過4000億元,約佔全國土地出讓金總額的15%。

10年來,各地土地出讓金收入增長迅速。2001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只有16.6%。到2009年,該比例已上升至48.8%。2010年,北京、上海、大連土地出讓金已破千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今年全國土地出讓金達2.7萬億元,相當於地方財政收入的65.9%。地方政府嚴重依賴土地出讓金等相關收入,是為「土地財政」(表1)。

土地財政,從收入來源看,主要包含兩大類:一是與土地有關的稅收,如耕地佔用稅、房地產和建築業的營業稅、土地增值稅,等等。目前,地方政府重點徵收的是房地產稅和建築稅,有些地方這兩項稅收甚至佔地方總稅收的百分之三四十。二是與土地有關的政府非稅收入,如土地租金、土地出讓金、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新菜地建設基金,等等。目前,地方政府主要看重的是土地出讓金,出讓金佔地方預算內收入的比重已達百分之四五十,少數地方甚至超過預算內收入。此外,政府用徵收和儲存的土地,向銀行抵押融資,這種做法在各地很普遍。目前,政府土地抵押的融資額,已遠遠高於土地財政的收入。

表1 2010年28個重點城市土地出讓金情況

數據來源:世聯數據平台

地方政府收入對土地及土地相關產業擴張的過度依賴,主要是財稅體制不合理,地方政府的財力與事權不匹配。20世紀90年代,分稅制改革取得偉大成績,問題是地方財政分配比例過小。後來,中央把城鎮化作為重要的戰略方針,各級城市的政府首當其沖,承受巨大壓力,普遍面臨的問題是發展資金不足。恰在這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有償使用土地制度歷經10年,終於基本確立下來。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和換屆,各級城市政府普遍從土地管理制度上,找到了解決財力不足問題的出路,土地財政逐漸形成。

而現行土地管理制度是土地財政形成的主要制度基礎。反思中國土地管理的制度安排,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政府有關部門既負責土地管理,又負責國有土地的經營,所謂集「裁判員」與「運動員」於一身。經營是市場主體的活動,具體到國有土地的經營,就是要保值增值,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把這個作為政府的職責,客觀上使各級地方政府成了市場競爭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