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翻譯家將中文出色地翻譯成了外文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大地上更是人才濟濟,不但有許多傑出的翻譯大家把外國名著翻譯成中文,開闊中國人民的眼界,更有許多優秀的知名翻譯家,將中華文化外譯,向世界弘揚中華文化。下面列舉幾位傑出的翻譯家。
趙彥春
趙彥春教授的最新譯作《英韻三字經》已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他翻譯的《英韻三字經》,風格獨特,以英文「三詞格」翻譯中華經典《三字經》。他不僅做到了在三詞形式上的吻合,也兼顧了原著的形式美。同時,在音節和押韻方面做的十分到位。
據悉,《英韻三字經》第13個英譯版本。它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典籍英譯做出巨大貢獻。此外,他還英譯了許多經典漢語歌曲,也被有名的歌唱家演唱。
這些翻譯大家的經典譯著歷久彌新,經久不衰,經常被作為高校翻譯教學的輔助教材,也是業界教師與學生用作科研的必修材料。每次讀這些經典譯著,都能有新的體會。他們對中華文。化外譯的貢獻不可磨滅,也是後人很難超越的。
微信公眾號:夏夜星空夢 歡迎大家關注,這位有顏有趣又有料的翻譯女。
❷ 葛浩文的主要作品
莫言《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國》《四十一炮》《豐乳肥臀》《生死疲勞》《檀香刑》《爆炸》《變》《蛙》短篇小說集《師傅越來越幽默》
蕭紅《呼蘭河傳》《生死場》《商市街》《染布匠的女兒》《蕭紅短篇小說選集》
蘇童《我的帝王生涯》《碧奴》《河岸》《米》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千萬別把我當人》
劉震雲《我叫劉躍進》《我不是潘金蓮》
王安憶《富萍》
巴金《第四病室》
老舍《駱駝祥子》
賈平凹《浮躁》
阿來《塵埃落定》《格薩爾王》
李銳《舊址》
張煒《古船》
劉恆《黑的雪》《蒼河白日夢》
張潔《沉重的翅膀》
白先勇《孽子》
楊絳《幹校六記》
畢飛宇《推拿》《青衣》《玉米》
虹影《飢餓的女兒》
老鬼《血色黃昏》
李昂《殺夫》
姜戎《狼圖騰》
朱天文《荒人手記》
朱天心《古都》
陳若曦《尹縣長》
古華《貞女》
英培安《我與我自己的二三事》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
艾蓓《紅藤綠度母》
李永平《吉陵春秋》
春樹《北京娃娃》
黃春明《蘋果的滋味》《溺死一隻老貓》
❸ 一句話的出處
來自2012年10月14日羊城晚報中申霞艷的一篇文章 《莫言獲獎,讓我想起了那個未獲諾獎的老托爾斯泰的一句話———「寫你的村莊,你就寫了世界。」》
原文: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時間19點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山東高密籍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繼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2010年上海圓滿承辦世博會之後我國的又一文化盛事。莫言得獎既改變了西方人的「中國想像」,也修正了中國民眾對諾貝爾文學獎以及中國文學的看法。
盡管莫言創作非常豐盛,有十幾部長篇和幾十部短篇,但是,真正將「莫言」二字嵌入普通讀者心頭的卻是《紅高粱》和《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被張藝謀拍成電影之後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讓莫言從文學圈走向大眾,在「西方」觀眾面前第一次形象地闡釋了中國歷史和民族精神,這開啟了西方世界接受莫言的重要契機。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曾經說過:「好的翻譯是打入國際的重要敲門磚。莫言是當代作家中,被翻譯的作品數量最多、翻譯質量最精準的一位,他與美國學者葛浩文的翻譯合作已經持續多年。這是莫言的幸運。」的確,「地利不如人和」,葛浩文是一位值得稱道的翻譯家,他的《蕭紅傳》至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老托爾斯泰雖未曾得到諾獎,但他的言說為諾獎奠定了一個隱蔽的信條———「寫你的村莊,你就寫了世界。」作為世界的基本細胞,作為主體感知的源頭和存在的基礎,村莊提供了我們感知世界的基本圖式,成為我們想像世界的首要依據。福克納對於自己郵票大小的文學故鄉的執著發掘啟發了莫言幾十年如一日地開墾「高密東北鄉」的文學王國。
莫言的獲獎除了個人非凡的才情、浩大的想像力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得益於改革開放,這是中國對「西方」的主動學習和融匯的結果。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介紹莫言時說:「藉助魔幻與現實以及歷史與社會視角的混合,莫言創造了一個世界,所呈現的復雜程度令人聯想起威廉·福克納和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82年,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獲獎,莫言雖不曾看完這個作品,但開篇即對他的文學觀起到非凡的震撼作用,「魔幻現實主義」使他意識到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通往童年和自己故鄉的記憶甬道從此被打通了,他得到了一個源源不絕的敘述世界,獲得了寫作自由。他將自己的飢餓記憶、偷紅蘿卜挨打的經驗轉化為詩意的《透明的紅蘿卜》。「黑孩」的視角以及他的自虐與自尊奠定了莫言敘事對待生活世界的基本關系,黑孩從此定居在莫言的敘事世界,不斷成長、不斷變形。
1986年,莫言創作了《人民文學》當年最受歡迎的作品《紅高粱》,這堪稱他的代表作,至今仍散發著不可磨滅的光輝。「紅高粱」是一種意蘊豐滿的隱喻。小說將個人情愛與民族抗日等等核心情節一起濃縮於高粱地,鄉村農民所有的激情、生命力膠著於此。女性的初夜、生命的孕育、戰爭、流血犧牲全在此上演。高粱地既生產糧食、又孕育生命;既是婚床又是墓地。鮮血流進土地,滋養高粱;高粱釀成酒、變成血,滋養生命,進而煥發為救亡圖強的豪情壯志。高粱地的開闊性與密閉性兼容恰好象徵著悠久博大的中國農耕文化;「我爺爺」、「我奶奶」等汁液飽滿的形象、昂揚爆發的生命力是對民族精神的禮贊。以「紅高粱家族」走紅的莫言並沒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斷地尋求變化,寫作題材不斷向歷史深處延展,視點更加活躍,敘事更趨復雜,反映世界的廣度與記憶挖掘的深度交相輝映。
世紀之交,莫言的長篇《檀香刑》出版,再次將敘事聚焦於鄉土大地如何不屈不撓地抵禦外侮、反抗強權,對民間貓腔的運用更傳神地反映出戲劇與生活的內部關聯,戲里戲外、歷史與當下得以貫通,家國情懷的升華乃中華民族歷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莫言像沈從文一樣只有小學學歷,但視野開闊、善於學習。他向西方學習自由的現代敘事方法,向中國民間積極勘探敘事資源,中西聯璧在他身上發生了奇特的化合反應,催生出汪洋恣肆的累累果實。莫言的敘事以龐大的精神容量拓展了中國文學的格局和氣象,民族的、本土的升華為世界的、全球的,2012年終於實現了中國作家們的共同夙願。
莫言的獲獎可以看成文化大國崛起的信號,是「西方」與中國平等對話的結果,是「西方」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標志,這既改變了諾獎對中國的偏見,也改變了我們對諾獎的成見;同時,這也是全球化時代一個嶄新的文化起點,諾獎進一步擴大了中國文學的世界影響力和傳播面,也刺激我們的民族自尊和自信,重新調整自己的眼光,以新的視野重新打量當代中國文學和民族文化。
諾獎不會改變作品的藝術價值,但是會以其難以比擬的符號價值震盪「文學場」,改變文本的流通、傳播和消費,將民眾的目光重新匯聚到莫言的作品,媒體、出版社、作家、批評家、翻譯家、編輯們都將因此「幾家歡喜幾家愁」。就現有的中短篇版本來說,花城出版社林賢治、肖建國主編的「中篇小說金庫」中的《紅高粱》是個最具代表性的版本,收入了《紅高粱》、《透明的紅蘿卜》兩個中篇、作家早期的照片、以及與此相關的談論,這些談論比較真實地反映出莫言的八十年代,對文學青年而言是個很好的借鑒。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要迅速閱讀全部莫言的作品肯定是困難的,但如果希望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莫言的敘事精華,這個版本值得信賴。萬語千言,不如盡快打開莫言的書,終於可以在閱讀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時不受翻譯和版本的束縛了。
❹ 葛浩文被譽為介紹當代中國小說的第一人,具體表現有哪些
一、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為他翻譯的中國當代小說家的作品最多,其二是因為他的譯著很是嚴謹,在海內外深受歡迎,影響巨大;
二、具體解釋:
1、簡介這個人 :
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是葛浩文,美國著名的漢學家,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出生於1939年,20世紀60年代服役期間在台灣學習漢語,後獲得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學位。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
2、翻譯特點:
他的翻譯嚴謹而講究,「讓中國文學披上了當代英美文學的色彩」。
3、翻譯過的名家:
葛浩文的翻譯清單包括蕭紅、陳若曦、白先勇、李昂、張潔、楊絳、馮驥才、古華、賈平凹、李銳、劉恆、蘇童、老鬼、王朔、莫言、劉震雲、虹影、阿來、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五十多部作品。
❺ 葛浩文的人物經歷
葛浩文年輕時不愛讀書,成天貪玩,喝酒、跳舞,「什麼亂七八糟的事都做過」。他在南加州長灘一所不怎麼樣的公立學院念書,可能是學校里最差的學生,差點畢不了業。日後讓他覺得可笑的是,他這個差生基本上每門課都矇混過關,惟獨一門「亞洲歷史」一點也學不下去。第一堂課,老師剛在黑板上寫下幾個漢字,這位未來的漢學家就想:「學什麼中文?!我連英文都還沒學好呢!」
畢業後,身無一技,找不到事做,只好當兵。那是1961年,越南局勢日趨緊張,誰都明白在這個時候參軍有多愚蠢。22歲的愣小夥子進了海軍學校,絕大多數同伍被都派到太平洋艦隊的驅逐艦上,他卻給派到台灣當了一名通訊官。台灣是個什麼地方,在哪裡,他毫無概念。
在台灣服役,清閑得很,「什麼正經鳥事兒都沒干」。但他終於被調到日本,上了一艘驅逐艦。下一個目的地,無疑是越南。
越南經歷可以說是葛浩文的成人禮。他猛醒過來,不能就這么斷送了年輕的生命,於是申請返回台灣。葛浩文講起這個決定了他一生的選擇時,借用莫言小說題目開玩笑說,留戀台灣是因為當地女人的「豐乳肥臀」留住了他。
這回他「學乖了」,不再吊兒郎當。一到台北,就請了一位跟隨國民黨到台灣的東北人學中文,「葛浩文」就是這個老師起的名字。
葛浩文發現自己頗有學習語言的天分。在台北呆到退伍,沒有馬上回國,而是進了「國立」台灣師范大學繼續用功,直到得知父親患了癌症,才結束在台灣的「留學」生涯。
回國後,他又一次面臨就業困惑。有一天,遇到一個大學時的老師,問他:你會什麼?他沮喪地回答:什麼都不會。老師說:那你總會點什麼吧。葛浩文便說:會中文算不算?這位識才的老師當即建議他讀研究生,以中國研究為專業。申請了25所學校,只有一家錄取——舊金山州立大學。葛浩文在那裡首次接觸到蕭軍、蕭紅的名字。他聽導師說起,東北有個「二蕭」,兩人的愛情故事很曲折。他找來一本蕭軍的《八月的鄉村》,看過覺得不錯。這是他讀的第一本中國小說。
碩士畢業,教了一年書,他認識到自己「除了中文什麼都不會」,決定攻讀博士。這一回,好幾個學校都要他,他挑選了印第安納大學,指導教授是柳亞子的公子柳無忌。在印第安納,葛浩文鑽研中國古典小說、元雜劇及魯迅和左翼作家的作品,既讀英譯本,也讀原文。
寫博士論文時,柳無忌讓他報選題。葛浩文先報了朱自清散文,柳搖頭;報田漢的戲劇,也搖頭;最終他想起「二蕭」來,告訴柳無忌,其父柳亞子跟蕭紅相熟。柳無忌一聽,來了興趣,催葛浩文「趕快寫」。
蕭紅——這個年紀輕輕就去世的女作家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小說和戲劇作品,但是在當時很少有人關注她的作品。於是《呼蘭河傳》成為了葛浩文翻譯的第一本中文小說。
❻ 葛浩文的人物言論
「我跟很多翻譯都不一樣,我是憑靈感,我越想那些理論,那些具體的問題越沒把握,越覺得慌。我差不多看一句、看一段是什麼意思,然後就直接翻,再回頭對一下。如果太離譜了,那要去修正,太硬的話就把它松一點。我本人的問題就是越看越糊塗,越覺得有問題。我翻譯了30多年了,按說該越來越有把握,可是自信反而不如從前,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去想這些。包括書評我也不太在意。有人會說這個翻譯很棒或者很差,其實他連中文都不懂,怎麼能知道翻譯的好壞呢?經常有一些人得獎,說他們翻譯得如何好,可那是從西班牙文翻譯過去的,英文和西班牙文本來就有相似的地方,而且同是西方,因此美國人對小說里寫的生活也比較熟悉。但如果你是從阿拉伯文、中文或者日文去翻譯,情況就不一樣了。」
「作者是為中國人寫作,而我是為外國人翻譯。翻譯是個重新寫作的過程。」葛浩文認識的很多作者都十分熟悉中國古典作品,但是到了翻譯手裡,並不一定能看出來那種古老的味道,這也難以避免。
「這可能是世界上我唯一做得好的事,」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采訪時謙虛地評介自己對翻譯中國文學的熱忱。
「我喜歡讀中文,我喜歡寫英文。我熱愛這個事業的挑戰性、模稜兩可性和不確定性,」
「我熱愛創造性和忠實於原著之間的沖突,以及最終難免的妥協。時不時地,我會遇到一本令人無比激動的著作,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翻譯它的工作中。換句話說,我譯故我在。天吶!」
「我天生就愛翻譯,翻譯是我的愛好。對我而言,翻譯就像空氣一樣,沒有翻譯,我就不能生活。」
❼ 莫言 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有哪些呢,出生地是哪裡,是不是中國諾貝爾獎第一人啊
莫言是個山東人,當過兵,扛過槍,寫過詩,出過書。在這個信仰獎狀的世界,《蛙》是他的代表作,因為它為莫言掙得10萬元的特別安置費。但是很遺憾的是,他不是中國諾貝爾第一人,因為在2010年,有一位北師大的學者獲得了peace獎,但是未獲得官方的認可,因為這關乎國家的權力分配和政權穩定的問題。可以這么說,莫言的第一隻能是暫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而不是世界認可的中國第一諾貝爾獎。莫言是實實在在的鄉土作家,接地氣。他的家鄉在山東高密,這個地方曾經在大江健三郎《別了,我的書》中出現。大江健三郎和莫言的關系很不錯。同時,莫言一定不是中國最好的作家,只是葛浩文和馬悅然之流的翻譯傾向鄉土和本土化的中國,故選擇了莫言而不是王安憶,後者寫城市小資偏多。莫言獲獎,是實力,也是運氣。令人欣喜的是,中國當代文壇終於受到了眾人的關注,文學的大眾化是一件好事情。當然,獲獎並不代表一切。眾所周知,博爾赫斯、卡夫卡之流未獲諾貝爾,卻影響了後世文學百年。恭喜莫言,但是諾貝爾說明不了一切問題。
❽ 蕭紅原名到底是什麼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8)上海的葛浩文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名家對蕭紅的點評
林賢治(詩人、學者):蕭紅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蕭紅是繼魯迅之後的一位偉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蘭河傳》和《生死場》,為中國大地立傳,其深厚的悲劇內容,以及富於天才創造的自由的詩性風格,我以為是唯一的。
夏志清(文學評論家):沒有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評論蕭紅的作品,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呼蘭河傳》的長處在於它的高度的真實感,蕭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葛浩文(美國漢學家):蕭紅在本質上是個善於描寫私人經驗的自傳體式作家。
章海寧(記者、蕭紅研究會副會長):我更願意把蕭紅歸類為是一個貧民作家,她筆下的主角經常是生活困窘的女性。蕭紅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她更能體會到處於社會中弱勢群體的艱難和不易。
張耀傑(學者、傳記作家):蕭紅有文學才華但做人不及格。
馬勇(學者、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副會長):蕭紅的悲劇源於「五四」鼓勵下的出走。
王東成(學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教授):對蕭紅人性的不潔和過錯要作同情的理解。
魯迅(文學家、思想家):蕭紅「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為丁玲的後繼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時間,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時間早得多」。
魯迅還評價蕭紅在《生死場》中所描寫的「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茅盾(作家、文學評論家):評價《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墓址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1月24日,蕭紅遺體在香港跑馬地背後日本火葬場火化,一部分骨灰被葬於香港的淺水灣,剩餘骨灰葬於聖士提反女校後院土山坡下。
1957年8月15日,經中日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廣州分會倡議,蕭紅遷葬悼念儀式在廣州市大德路別有天殯儀館舉行,蕭紅骨灰從香港遷到廣州銀河革命公墓,重新安葬。
❾ 今天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翻譯家
傅雷
傅雷(1908-1966),一代翻譯巨匠。幼年喪父,在寡母嚴教下,養成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學法國,學習藝術理論,得以觀摩世界級藝術大師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藝術修養。回國後曾任教於上海美專,因不願從流俗而閉門譯書,以「稿費」謀生計,未取國家一分俸祿,可見其一生事業重心之所在。傅雷數百萬言的譯作成了中國譯界備受推崇的範文,形成了「傅雷體華文語言」。
傅雷幾乎譯遍法國重要作家如伏爾泰、巴爾扎克、羅曼·羅蘭的重要作品。有《約翰·克利斯朵夫》、傳記《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米開朗琪羅傳》;巴爾扎克名著《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幻滅》;伏爾泰的《老實人》、《天真漢》;梅里美的《嘉爾曼》、《高龍巴》等等共三十餘部作品。
朱生豪
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亞戲劇翻譯家、詩人。出生於浙江嘉興一個破落的商人家庭。1929年入杭州之江大學,主修中國文學,同時攻讀英語。畢業後於1933年在上海世界書局任英文編輯。
朱生豪從24歲起,以宏大的氣魄、堅韌的毅力,經數年嘔心瀝血,翻譯出版了《莎士比亞戲劇全集》(含戲劇31種)。他英年早逝,只度過了32個春秋。而他所譯莎劇《全集》由世界書局出版後,轟動文壇,被時人嘆為「宏偉的工程」、「偉大的業績」。
朱生豪的翻譯態度嚴肅認真,以「求於最大可能之范圍內,保持原作之神韻」為其宗旨。譯筆流暢,文詞華麗。他所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是迄今我國莎士比亞作品的最完整的、質量較好的譯本。我國出版的第一部外國作家全集——1978年版的《莎士比亞全集》(中文本),戲劇部分採用了朱生豪的全部譯文。
葉君健
葉君健(1914—1999),中國第一個從丹麥文翻譯、並系統全面地介紹安徒生童話的翻譯家,作家。193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外國文學系。1944年至英國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研究歐洲文學。歷任輔仁大學教授,《中國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等。
《安徒生童話》現有80多種文字的譯本,丹麥報紙有評論認為中文譯本是最好的。文中認為「只有中國的譯本把他當做一個偉大作家和詩人來介紹給讀者,保持了作者的詩情、幽默感和生動活潑的形象化語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譯本。」為此,丹麥女王曾隆重授給葉君健「丹麥國旗勛章」,這是全世界《安徒生童話》眾多譯者中唯一獲此殊榮的。也是安徒生與葉君健作為作者與譯者,因一部作品先後獲得同樣勛章的唯一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