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縣歷史上出過多少名狀元
擴展閱讀
上海優步怎麼樣 2024-11-17 23:21:49
天津哪裡有刻假公章的 2024-11-17 23:14:46

上海縣歷史上出過多少名狀元

發布時間: 2022-07-06 07:39:15

① 上海崇明歷代出過狀元嗎

崇明只是一個長江口沖擊出的小島
有人煙的歷史並不是很久
應該沒有出過狀元

② 中國自從科舉考試以來總共出了多少狀元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涌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 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 (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 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中國古代社會,從庶民百姓到 達官顯貴,無一不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亘古 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斗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 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 仰頭看」的巨大殊榮。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了凶險難卜的仕 途,開始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老其一生,終於登上了顯赫的高位。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跡可考者29人,其中就 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達20人之多。可以說,在官場努力升職,成為狀元這一群體實 現人生價值的至上追求。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殿試大金(長19.26米,高0.825米,滿、漢文合壁,年月日及騎縫年押"皇帝之寶"印)
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經過鄉 試、省試,最後到殿試奪魁,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曾發過「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別到了清代,考到白發滿頭仍然是個「童生」 的不乏其人。四五十歲中進士,人們並不覺得他年齡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就是這一歷史文化現象的生動寫照。如宋代共產生了118個 狀元,據《中國狀元全傳》載,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佔72.5百分號,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清代共 有狀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佔35百分號,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最大的62歲。狀元之路絕不 易於巴蜀之道。
唐代,進士科考試主要是三場,其後各代基本沿用下來。 一場是貼經,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填空。主考官從諸子經書中選取一行,然後把其中的三個字貼蓋住,讓考生讀出被貼的字是哪幾個,其用意不過是考考生的背功,測 試一下考生對經書的熟練程度。第二場考詩賦,每個考生作詩一首、賦一首,這一場極為重要。如唐開元二年(714年)賦試的試題叫《旗賦》,且規定必須以 「風日雲野,軍國清肅」八字為韻。當朝狀元李昂寫了一篇27句327個字的賦,全文洋洋灑灑,文辭雄勁,用韻准確,在錄取的27名進士中,名列第一。第三 場考試策,就時務出個題目,讓考生回答自己的見解,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對治國方略的獨到見解,以為國家選擇治國平天下的英才。這三場考試都實行淘汰制,每場 皆定去留。只要一場考不好,狀元夢隨之破滅。宋仁宗後,又對科考進行了修改,按策、賦、貼經、墨義的次序,讓參試者並試四場,綜合平衡後再定奪。考生考完 後,由「讀卷大臣」排出前十名,呈送皇上,最終由皇上根據個人評判圈定誰為「第一甲第一名」。所以說,能中狀元者大多都是當朝才子。他們天資聰慧,勤奮好 學,或有良好的文化氛圍,或有獨特的天賦異質,往往具有眾人稱頌的絕代才華。如明代狀元楊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 論》」,十三歲詩名滿京華,被詩壇領袖李東陽收為高足,十九歲中舉人,二十四歲中狀元,成為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郎。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殿試大金榜局部
在這七百多位狀元郎中,也不乏平庸之輩。為數不少的人 高中狀元後,一事無成。他們性格怪僻,飲酒成癖,窮困潦倒,暮年凄慘。唐代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狀元盧文煥,窮苦之極,連頓酒也喝不起,可謂夠可憐的 了。還有許多狀元,為官一任,了無政績,終生平平。更有甚者,投降叛軍,誣陷諂媚,被史書稱為「姦邪小人」。如投降金兵、助紂為虐的北宋狀元莫儔。此等狀 元,無以入史,難留清名,可稱狀元中的不肖敗類。
在狀元科考中,有時也並非全憑真才實學,有的人就是靠 走關系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狀元的。唐代就有「許願狀元」牛錫庶、「自薦狀元」尹樞、「相撲狀元」王嗣宗等,從其綽號即可見其為人。狀元裴思謙則更為惡劣,唐 文宗開成二年(837年),禮部侍郎高鍇知貢舉,主持科舉考試。他標榜公正,宣言杜絕請托。裴思謙憑與赫赫有名的大宦官左神策軍中尉仇士良的關系,要求高 鍇讓他當狀元。當時,文宗皇帝是個傀儡,仇士良權傾朝野,裴思謙懷揣仇士良的信,公然對高鍇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沉思良久,自知無力相抗,不然 馬上就會大禍臨頭,只好無可奈何地把裴思謙錄為狀元。天下動亂,皇權旁落之時,貌似公正的科考常常難脫權宦重臣的掣肘,成為宮廷政治的玩偶,這不能不說是 科考狀元的悲哀。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殿試小金榜局部(長1.05米,高0.34米,滿、漢文合壁,不押印)
歷代狀元中,大多出身名門望族。他們從小就處在優裕的 家庭環境,既有重臣之後,又有名士之家。有的甚至是父子狀元、祖孫狀元、宰相子、尚書婿。父輩的榮耀和輝煌的地位為他們登上科考的頂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許多人就是靠名臣的舉薦和培養,順利圓了狀元夢。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狀元出身寒門。他們全憑自己的才智成為一國學子之冠。特別是宋太祖,為了革除唐代權 貴操縱科舉、營私舞弊的沉痾,在科舉中加強對權貴子弟的監督限制,有意選拔了一批平民子弟科舉及第。如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的狀元呂蒙正,幼小 時就被父親趕出家門,隨母流落龍門山,棲居山間石窟中。元代雜劇名家關漢卿的《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便是以呂蒙正的貧寒生活為素材創作的戲劇。孤貧寒酸的 呂蒙正,依靠自己的天賦才智和刻苦學習,31歲大魁天下,42歲位居宰相。成為兩朝輔弼,萬眾景仰。各朝歷代,都有像呂蒙正這樣的狀元郎。他們成為庶民百 姓通過科舉之路出人頭地的幸運驕子。
科舉考試是封建統治者為國家選拔官吏的一條重要途徑。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看見新科進士從考場中魚貫而出時,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一千多年來,科舉制度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有真才實學的治國安邦 人才,構成了統治集團從中央到地方官僚隊伍的中堅支柱。但隨之而來的則是一種歷史奇觀:狀元們以文得名,而在文學藝術上有較高成就者了無幾人,很少有人步 入大家之列。他們身為狀元,詩賦詞文,無所不通,往往都有詩書傳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然而,其中的絕大多數人自高中之後,從此潛心仕途,無意文字,熱衷 於官場得意,專注於富貴得失,已經無心無力對文學藝術加以執著探索。700多位狀元中,除楊慎、柳公權等幾位獲得較高的成就外,大多數人都文績平平,難傳 千秋。狀元難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難高中狀元。唐宋兩代265名狀元中,蘇軾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無一人摘取狀元掛冠。這一極為獨特的歷史文 化現象,至今仍是困惑人們的古代文化之謎。

中國科舉時代究竟有多少狀元(不含武狀元和女狀元)呢?據史籍記載,唐代,共有狀元139人;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沿唐制,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的蒙、漢狀元共32人;明朝有狀元90人;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制時,其間有狀元114人,總計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狀元504人。

遼代的狀元為18人;金代的狀元為15人,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的狀元有14人,若上述狀元可與唐、五代、宋、元、明、清狀元同列,則中國歷代狀元共計552人。

一千多年間連中三元的共有17人,如明洪武年間的許觀、正統年間的的商軺。
附歷代狀元情況: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慈禧太後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 女科狀元傅善祥。

★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欽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龠禾。他一生兩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於天慶十年(1203年)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頭(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歷代科舉考試中,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廣羊、楊真宀、馮京、王岩叟等6人。

★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 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人。

★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杜(甫)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兆頁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二年(949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年)丁丑科狀元吳其睿。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見,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 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阝。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阝等人一並處死。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 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哀帝(907年)丁卯科,285 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39餘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 年間,共產生狀元49 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今福建永泰)。自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 、張正甫(弟) 等兄弟狀元19人。

★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 、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人。

★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巳科狀元孔糹熏(兄)和唐乾符三年(876年) 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和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年)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中狀元。

③ 中國歷史上總共有多少位狀元

共有649個,隋朝7位,唐朝144,五代十國25,宋朝120,遼朝56,西夏1個,金朝39個。元朝36,明朝90個,清朝114個,大西國2個,太平天國15個。

一、隋朝狀元名單

張損之、孫伏伽、侯君、素楊纂、房玄齡、溫彥博、黃鳳麟。

二、唐朝狀元名單

(3)上海縣歷史上出過多少名狀元擴展閱讀:

歷史上著名狀元簡介:

1、鄭顥

鄭顥(817~860年),字奉正,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縣)人。唐朝大臣,唐憲宗朝宰相鄭絪之孫。

出身滎陽鄭氏,幼而爽悟,博聞強識 。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考中狀元 ,累遷右拾遺。唐宣宗即位,迎娶萬壽公主,拜駙馬都尉, 授銀青光祿大夫,充任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秘書監。大中十三年,拜兵部侍郎,出任河南尹。

咸通元年(860年),去世,時年四十四,追贈太師。

2、趙楷

趙楷(1101年-1130年),宋徽宗第三子,封鄆王,母懿肅貴妃王氏。跟他的父親宋徽宗一樣是個琴棋書畫皆有所成的人,自小聰明伶俐,深得徽宗寵愛。

生平主要成就:進士第一名,善畫花鳥。

3、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

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

4、傅善祥

傅善祥(1833年—1856年?),南京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狀元。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幼聰慧過人,喜讀經史。

1853年(清咸豐三年)太平天國開創科舉女科才,傅善祥報名參加女科考試後,高中鼎甲第一名。

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之後,傅善祥下落不明,一說傅善祥在亂軍被殺被拋屍大江,東流而去。

5、張謇

張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漢族,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省海門市長樂鎮(今海門市常樂鎮)。

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

張謇創辦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

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國近代著名狀元實業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張謇命名的萬米級載人深淵器科考母船「張謇」號開工建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狀元

④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狀元

據史籍記載,唐代,共有狀元139人;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沿唐制,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的蒙、漢狀元共32人;明朝有狀元90人;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制時,其間有狀元114人,總計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狀元504人。

遼代的狀元為18人;金代的狀元為15人,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的狀元有14人,若上述狀元可與唐、五代、宋、元、明、清狀元同列,則中國歷代狀元共計552人。

一千多年間連中三元的共有17人,如明洪武年間的許觀、正統年間的的商軺。

⑤ 上海的歷史名人要詳細介紹

廖昌永 詳細信息
1968年10月25日 生於四川省成都市郫縣。1982年--1985年 在郫縣古城鄉中學讀初中,後轉入三道堰中學完成初中學業。1985年--1988年 入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洲茂汶羌族自治縣第一中學,開始初學 歌唱並自學音樂常識。後轉入郫縣第四中學繼續高中學業。1988年9月 考入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隨羅魏先生學習,... ...

陳傳熙 詳細信息
上海電影樂團指揮、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1916年5月生於廣西水口關。早年畢業於上海國立音專本科鋼琴系,副科雙簧管。1946年入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任雙簧管演奏員。歷任國立音樂院常州少年班、國立上海音專、上海音樂學院教授。1951年曾赴德國、奧地利、蘇聯及東歐等國作一年之久的訪... ...

辛麗麗 詳細信息
辛麗麗 生肖玉兔 國家一級演員,現任上海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1973年9歲時考入上海市舞蹈學校芭蕾舞科,198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進上海芭蕾舞團任主要演員。20年來,出色地演出了眾多的獨舞、雙人舞節目,表演高雅抒情、風格純凈見長。尤其是她的保留節目《天鵝之死》,將天鵝垂死前渴望生存的情態通過她... ...

杜聰 詳細信息
1967年出生於上海1978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師從趙松庭先生1981年升入本科民樂系,師從陸春齡先生1985年進入上海民族樂團同年獲上海市文藝匯演管樂一等獎同年與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合作,錄制了第一張笛子CD專輯《幽蘭逢春》,榮登香港電台十大古典CD榜1986年與台灣《音樂中國》出版社合做,錄制笛子CD... ...

周潔 詳細信息
周潔,生肖屬牛 身高:1.68米 國家一級舞蹈演員,中國當代舞蹈界的傑出代表。從15歲起,先後主演了《半屏山》、《鳳鳴岐山》、《小刀會》、《木蘭飄香》等大型民族舞劇。 她主演的影片《楊貴妃》、《垂簾聽政》、《解放大西北》等使她獲得了電影「百花獎」和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學士獎」的殊... ...

岳美緹 詳細信息
上海戲曲學校首屆昆劇班畢業女小生。曾數次赴香港、台灣演出、講學,又先後赴美、英、丹麥、瑞典等國家演出,受到觀眾的高度贊揚。現為上海市人民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上海戲劇家協會會員。· 主要作品:《牆頭馬上》、《紅樓夢》、《占花魁》、《琴挑》、《司馬相如》、《偷詩》、《拾畫叫畫》、... ...

梁谷音 詳細信息
1942年4月出生,原籍浙江新昌。1954年考入華東戲曲研究院昆劇演員訓練班(後改為上海戲曲學校)。師承沉傳芷、張傳芳、朱傳茗,專攻六旦(花旦)。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獎。 目前是上海同濟大學的兼職教授。 上海昆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昆劇表演藝術家。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和首屆屆上海戲劇白玉蘭表演藝... ...

李炳淑 詳細信息
今天,40歲以上的中年人知道"李炳淑"的名字,是從她主演《龍江頌》開始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李炳淑在現代京劇影片《龍江頌》里成功地飾演農村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江水英一角而家喻戶曉。 八十年代初,由李炳淑主演的京劇藝術影片《白蛇傳》一經放映,轟動大江南北,創建國以來戲曲電影觀眾上座率最... ...

馬莉莉 詳細信息
很多有識之士認為,上海在進一步向前發展的時候還必須強化自身的文化認同意識,努力構建一種能與國內外任何地方密切溝通、卻又是國內外任何地方都無法代替的上海文明。就藝術文化領域而言,與上海市民長期共命運的滬劇、越劇、滑稽戲、評彈等藝術門類就是上海人文化認同意識的標志之一,不應讓它們輕易... ...

葉永烈 詳細信息
葉永烈(1940--)筆名蕭勇、久遠、葉揚、葉艇。浙江溫州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63年中畢業北京大學。畢業後到上海科教電影廠任編導。1980年調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擔任常委,兼上海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並從事專業創作。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任專業作家。一級作家。50年代起發表詩作。自1960年出版... ...

葉辛 詳細信息
葉辛,一九四九年十月出生於上海。一九六九年「上山下鄉」赴貴州插隊,在遙遠鄉寨整整呆了十年又七個月。這段豐富而又跌宕的經歷使他和文學結了伴,在茅屋裡的煤油燈下,他拿起筆來寫起了小說。一九七七年發表處女作《高高的苗嶺》。此後筆耕不輟,二十多年來,共出版四十餘本書籍。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 ...

王元化 詳細信息
一九二零年生於湖北武昌,祖籍江陵。三十年代開始寫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員、代書記,主編《奔流》文藝叢刊。抗戰勝利後,曾任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講師,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總編輯,上海文委文學處長,1955年受到胡風案牽連,至1981年平反昭雪後,曾任國... ...

巴金 詳細信息
巴金(1904--)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參加反封建的進步刊物《半月社》活動。為了追求光明,1923年和三哥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樊籠,來到上海、南京,進東南大學附中,並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1927年旅法在巴黎讀書,並開始了文學創作。次年回國從事文學活動,"九... ...

寧靜 詳細信息
出生地:貴州出生日期:4月27日 身高:166cm 體重:53kg 星座:金牛 愛好:音樂、運動 人生格言:順其自然最喜愛吃的東西:辣椒好朋友:一切談得來的朋友願望:創立一個以「寧靜"命名的品牌最喜愛的演員:羅伯特.德尼羅、克拉克.蓋勃、梅麗爾.斯特里普、莎朗.斯通、張瑞芳、斯琴高娃 、劉曉慶 最崇... ...

潘虹 詳細信息
潘虹上海市人。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先後主演《奴隸的女兒》《沙漠駝鈴》《苦惱人的笑》《透過雲層的霞光》《杜十娘》、《漩渦里的歌》、《人到中年》、《寒夜》《火龍》《未代皇後》《井》《最後的貴族》《獨身女人》、《股瘋》、《擁抱朝陽》等近20部影片。 1983年因在《人到中年》中飾演女... ...

張瑞芳 詳細信息
出生於河北保定。1935年入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並參加話劇演出。抗戰爆發後,她積極參加抗戰演出隊,活躍在抗日救亡第一線。1938年至重慶,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在怒吼劇社、中華劇藝社任演員,演出二十餘部話劇。被稱為"四大名旦"之一。1940年拍攝影片《火的洗禮》。1946年任長春電影製片... ...

⑥ 歷史上狀元最多之地

歷時上狀元最多之地:古江南省(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江蘇、安徽、上海兩省一市范圍)
自隋煬帝創立科舉制度以來,從隋唐至明清的1300多年間,共舉行科舉考試788次,產生了留有名字的狀元共有671名,而出產狀元最多的地方就是江南省,其中蘇州府和徽州府名列前茅。例如,明清兩朝,共產生狀元204名,其中來自蘇州府的有34名;清朝共有狀元114名,蘇州府佔了27名。
為什麼出產狀元最多的地方是江南省?因為江南省是當時全國最富裕的省份。富裕到什麼程度呢?清初時,每年僅江南一省上繳的賦稅額就佔了全國所收賦稅總額的近三分之一。經濟富裕帶動文教發達,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數就佔了全國的近一半,於是民間便有了「天下財經和狀元,半數盡出江南!」一說。

⑦ 古代狀元比較出名的有那幾位分別告訴我是哪裡人

1.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這也是文天祥的家鄉吉安市也被譽為「文章節義之幫」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是吉安考出了3000名進士 ,是中國出進士最多的地方 ) 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3.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龢。他一生兩次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4.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 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於天慶十年(1203 年) 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6.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進士狀頭(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7.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8.歷代科舉考試中, 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楊寘(zhì,同『置』)、馮京、王岩叟等6人。 9.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 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 人。 10.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 杜(甫) 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11.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12.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頫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13.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祐二年(949 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14.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 狀元15.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濬(jùn,同『浚』)。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睹,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 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16.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1193 年) 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 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17.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19.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 年)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20.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阝。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懷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等人一並處死。 狀元的試文21.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丑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 年)女科狀元傅善祥。 2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慈禧太後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24.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丁卯科,285 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 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餘人。 25.中國歷史上,一屆科舉考試中由同一地區包攬前三名發生在明朝建文二年,來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廣、王艮和李貫包攬了一甲前三的狀元、榜眼、探花。永樂二年則誕生了一個更加令人瞠目結舌的科舉奇跡:同樣是來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們包攬了此次科舉考試前七名! 26.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 年間,共產生狀元49 人。 註:清朝一代正宗江蘇籍狀元應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說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狀元)、王敬銘(康熙52年狀元)、秦大成(乾隆28年狀元)、徐郙(同治元年狀元)等4人嚴格說應屬上海人,而當時上海屬於江蘇;吳信中(嘉慶13年狀元)、黃思永(光緒6年狀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寧、寄籍在江蘇。就算除去這4人,江蘇的43人仍大大領先於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應為18人)。 27.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 人。 28.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29.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張正甫(弟) 等兄弟狀元19 人。 30.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 人。 31.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狀元孔糹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32.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北宋開寶二年(969 年) 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開寶五年(972 年)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32.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 年)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33.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 34.歷代狀元中,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歲。 35.歷代狀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直考到70多歲,才因一偶然機會毛遂自薦,成了狀元。嘉慶年間,杭州人王嚴,以80高齡中試,但未及殿試就死了,不然的話他也許會打破尹樞的紀錄。 36、歷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兩狀元均為同一個地方舉子,發生在北宋熙寧九年(1076),福建路興化軍(今莆田市)的徐鐸和薛奕分別高中文武狀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狀元乃是同鄉時,不由龍顏大悅,特作詩以賜,詩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7、歷代狀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當屬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狀元陳文龍(福建莆田人),明永樂六年(1409年),朝廷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是福州城惶廟神。 38、在歷代狀元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為詩賦被罷免的狀元,為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狀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9、歷代科舉唯一一次「四異」同科,為紹興八年(1138),莆田人黃公度(1109-1156)殿試進士第一名為榜魁(狀元);陳俊卿(1113-1186)第二名為亞魁(榜眼);林鄧七十三歲,為榜尊;龔茂良(1121-1178)十八歲,為榜幼。時稱「四異」同科。又,黃公度與陳俊卿,又被稱為「魁亞占雙標」。 40、1300年的科舉,共有連中三元的狀元13名,大約100年才有一個。

⑧ 從古代中國一共出了多少位文狀元,武狀元

科舉制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

中國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的劉春霖。其中文狀連中三元者14人,武狀連中三元者1人。

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准,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其中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但大多數的狀元,因為個人的因素或當時環境的牽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有所作為,而終至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他一生兩次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於天慶十年(1203年)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進士狀頭(狀元)、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歷代科舉考試中,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楊寘(zhì,同『置』)、馮京、王岩叟等6人。

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人。

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杜(甫)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頫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佑二年(949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睹,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年)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19.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年),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20.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狀元陳安。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懷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等人一並處死。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丑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女科狀元傅善祥。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後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年)丁卯科,285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餘人。

中國歷史上,一屆科舉考試中由同一地區包攬前三名發生在明朝建文二年,來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廣、王艮和李貫包攬了一甲前三的狀元、榜眼、探花。永樂二年則誕生了一個更加令人瞠目結舌的科舉奇跡:同樣是來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們包攬了此次科舉考試前七名!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年間,共產生狀元49人。

註:清朝一代正宗江蘇籍狀元應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說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狀元)、王敬銘(康熙52年狀元)、秦大成(乾隆28年狀元)、徐郙(同治元年狀元)等4人嚴格說應屬上海人,而當時上海屬於江蘇;吳信中(嘉慶13年狀元)、黃思永(光緒6年狀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寧、寄籍在江蘇。就算除去這4人,江蘇的43人仍大大領先於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應為18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今福建永泰)。自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張正甫(弟)等兄弟狀元19人。

30.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張師德(子)等父子狀元6人。

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巳科狀元孔糹熏(兄)和唐乾符三年(876年)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和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年)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

歷代狀元中,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歲。

歷代狀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直考到70多歲,才因一偶然機會毛遂自薦,成了狀元。嘉慶年間,杭州人王嚴,以80高齡中試,但未及殿試就死了,不然的話他也許會打破尹樞的紀錄。

歷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兩狀元均為同一個地方舉子,發生在北宋熙寧九年(1076),福建路興化軍(今莆田市)的徐鐸和薛奕分別高中文武狀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狀元乃是同鄉時,不由龍顏大悅,特作詩以賜,詩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歷代狀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當屬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狀元陳文龍(福建莆田人),明永樂六年(1409年),朝廷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是福州城惶廟神。

在歷代狀元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為詩賦被罷免的狀元,為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狀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歷代科舉唯一一次「四異」同科,為紹興八年(1138),莆田人黃公度(1109-1156)殿試進士第一名為榜魁(狀元);陳俊卿(1113-1186)第二名為亞魁(榜眼);林鄧七十三歲,為榜尊;龔茂良(1121-1178)十八歲,為榜幼。時稱「四異」同科。又,黃公度與陳俊卿,又被稱為「魁亞占雙標」。

許泰: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為義子、被賜國姓(朱)的武狀元―明弘治十七年(1504)武狀元許泰。

張三甲: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武狀元張三甲。

朱虎臣:中國科舉史上年齡最小的武狀元―宋紹興年間的朱虎臣,皇帝賜他武狀元時,年僅九歲。

李遵頊: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狀元而當皇帝者―西夏元慶十年(1203)狀元李遵頊。

鄭冠:中國歷史唯一先考取文狀元又武舉高第的人―唐朝長慶三年(823)文科狀元、大和二年(828)「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登第者鄭冠。

⑨ 上海歷史名人

1、錢學森,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2、張愛玲,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

3、宋美齡,海南文昌人,中國近現代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的卓越領導人,在1943年6月至1949年1月期間擔任中華民國第一夫人。

4、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後因章太炎建議而改名鏞,號月笙,江蘇川沙(今上海浦東新區)人,是近代上海青幫中的一員。1949年4月,杜月笙前往香港。1951年8月16日,於香港病逝,終年63歲。

5、胡適,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學名洪騂,後改名適,字適之。 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

⑩ 明清兩代有多少狀元,榜眼,探花,進士是出自上海

據《上海通史》記載:「明清兩代,上海地區共有狀元7名。」按年代和地域分:松江有明代錢福、唐文獻,清代戴有祺(原籍金山衛人);青浦有明代張以誠;嘉定有清代王敬銘、秦大成和徐郙。未列入《上海通史》記載的還有幾位狀元。

蔡以台字委實,號蘭圃,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後因母親年邁辭官,回籍侍奉,閉門養親。著作有《三友齋遺稿》、《姓氏竊略》等。

嘉定有「三狀元」:王敬銘、秦大成和徐郙。

狀元王敬銘,字丹思,號味閑,生於清康熙七年(1668年),卒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系康熙六十壽辰,特開恩科,王敬銘得恩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王敬銘擅於丹青,工於小楷,所作山水畫,清腴閑遠,娟麗灑脫,深得康熙賞識。現在,嘉定區博物館內還藏有其殿撰山水中堂一幅。其詩文集名為《未岩詩稿》。

秦大成字澄敘,號簪園。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考中狀元,仕至翰林院修撰。

徐郙生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卒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8年)。請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徐郙工書畫,作品為慈禧所喜愛。徐郙故居,坐落於嘉定城區南大街22-26號。據史料介紹,徐家有房屋五進,第三進是正廳,稱「壽棋堂」,有楠木庭柱四根。1996年冬,所有房屋在舊城改造中拆除。原址已新建了一幢幢新式樓房,門前的南大街已拓寬改造,道路兩旁綠樹成行,狀元府亦無蹤跡可尋。

戴有祺,字丙章,號瓏嚴,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參與殿試,科考官定他為第二名,康熙認為戴有祺有一手好書法,定為一甲一名,中了狀元,在翰林院供職。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科鄉試為內直諸詞林官。是年大考詹翰被列為三等,降職為修補知縣。戴有祺不願赴任,棄官回到松江。據記載,他家本住松江城內錢涇橋畔,辭官返鄉後,築室蔣涇橋,辟小園,取名「慵齋」,後因生活貧困,房屋出售他人。這是一個窮極潦倒的狀元。

明朝的狀元
洪武四年(1371年):吳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縣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豐城縣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顯(1367年-?,福建建陽縣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廣襄陽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觀(1363年-1402年,南直隸池州府貴池縣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張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陳進士(?-?,福建福州府閩縣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韓克忠(?-?,山東武城人)
建文二年(1400年):胡廣(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
永樂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豐人)
永樂四年(1406年):林環(?-?,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
永樂九年(1411年):蕭時中(?-?,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人)
永樂十年(1412年):馬鐸(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
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樂十六年(1418年):李騏(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增鶴齡(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邢寬(?-1454年,南直隸無為州人)
宣德二年(1427年):馬愉(1395年-1447年,山東臨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長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隸寧晉縣人)
正統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
正統四年(1439年):施盤(1417年-1440年,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
正統七年(1442年):劉儼(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
正統十年(1445年):商輅(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統十三年(1448年):彭時(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潛(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孫賢(河南杞縣人,1423-1477)
天順元年(1457年):黎淳(湖廣華容人,1423-1492)
天順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天順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二年(1466年):羅倫(江西永豐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張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吳寬(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謝遷(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彥(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華(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1446-1522)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錢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費宏(江西鉛山人,1468-1535)
弘治三年(1490年):錢福(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人,1461-1504)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人,1460-1523)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人,1473-1557)
弘治十二年(1499年):倫文敘(廣東南海人,1467-1513)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陝西武功人,1475-1540)
弘治十八年(1505年):顧鼎臣(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人,1473-1540)

正德三年(1508年):呂柟(陝西高陵人,1479-1542)
正德六年(1511年):楊慎(祖籍江西廬凌,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南直隸徽州府歙縣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進賢人,1484-1527)
正德十六年(1521年):楊維聰(順天固安人,1500-?)
嘉靖二年(1523年):姚淶(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1537)
嘉靖五年(1526年):龔用卿(福建懷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嘉靖八年(1529年):羅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64)
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欽(1512年-1545年,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韓應龍(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1498-1536)
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瓚(浙江杭州府錢塘人,1499—?)
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隸太和人,祖籍崑山,1507-1560)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鳴雷(浙江台州府臨海縣人,1518-159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隸揚州府興化縣人,1510-1584)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華府蘭溪縣人,1513—?)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陳謹(福建福州府閩縣人,1525-156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諸大綬(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1523-1573)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南直隸淮安府清河縣人,1521-1577)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時行(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1535-1614)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應期(浙江湖州府烏程縣人,1527-1594)
隆慶二年(1568年):羅萬化(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1536-1594)
隆慶五年(1571年):張元忭(祖籍四川綿竹,徙居浙江紹興府山陰縣,1538-1588)
萬曆二年(1574年):孫繼皋(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1550-1610)
萬曆五年(1577年):沈懋學(南直隸寧國府宣城縣人,1539-1582)
萬曆八年(1580年):張懋修(湖廣江陵人,1555-1634)
萬曆十一年(1583年):朱國祚(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1559-1624)
萬曆十四年(1586年):唐文獻(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人,1549-1605)
萬曆十七年(1589年):焦竑(江寧人,1541-1620)
萬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1553-1626)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東荏平,後附南直錦衣衛籍。1561-1626)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趙秉忠(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人,1574-1626)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張以誠(南直隸松江府青浦縣人,1568-1615)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楊守勤(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1566-?)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黃士俊(廣東廣州府順德縣人,1577-1661)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韓敬(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1580-?)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1593-1644)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錢士升(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1575-1652)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庄際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天啟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1574-1636)
天啟五年(1625年):余煌(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1651)
崇禎元年(1628年):劉若宰(南直隸安慶府懷寧人,一作潛山人,?-?)
崇禎四年(1631年):陳於泰(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
崇禎七年(1634年):劉理順(河南杞縣人,1582-1644)
崇禎十年(1637年):劉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1587-1646)
崇禎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順天通州人,1605-1644)
崇禎十六年(1643年):楊廷鑒(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