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銀元時代怎麼樣
擴展閱讀
北京生物用什麼製造 2024-11-09 00:31:11
天津都吃什麼品牌麵粉 2024-11-09 00:27:50
龍崗去深圳站怎麼坐車 2024-11-09 00:24:54

上海銀元時代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7-25 19:01:14

⑴ 銀元時代生活史的評價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眾多作家、學者的鼎力推薦:
寫老上海的書,這一本最好!——阿城
這樣的書,讓我這個當年上海的「小癟三」大開眼界!——沈昌文
時代的寫真,生活的側影,一個時代的結束,並不意味著記憶的消失……——趙珩
該書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對物價的真實記錄、對取締中醫案引發中醫集會抗爭的內幕的披露,均對後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⑵ 民國時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從時間上來看,糧食價格越來越貴,大洋的購買能力也就越來越低,所以,不同時期的一塊大洋,對應人民幣的價格也就發生了變化。目前,最新大米的平均價格為4.82元/公斤,那麼,購買1912年的60斤大米大概需要144元,也就是說,1912年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144元人民幣。

如果按照1937年的大米價格來折算,這時的一塊大洋,僅相當於現在38元人民幣的購買力。但是,單單衡量一塊大洋的購買力,不能光從大洋所能換算的人民幣價格入手,還要結合當時的實際工資與社會背景,來衡量當時一塊大洋的購買力。

(2)上海銀元時代怎麼樣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大洋種類極多,其中以「鷹洋」、「龍洋」、「袁大頭」、「孫大頭」流行最廣,存量最多,這幾種大洋也得到了全國各地以及海外居民的認可。

而且,因為這4種銀元的重量大約都在0.72兩左右,因此,這幾種銀元購買力大體一致。比如拿著一枚「袁大頭」,和拿著一枚「孫大頭」、「龍洋」所買到的東西基本等價。因此,文中有關一塊大洋在民國時期的購買力,主要就是討論這4種銀元的購買力。

據北京文獻記載,在1912年的北京,拿著一塊大洋能夠買到60斤大米;據《銀元時代生活史》一書中記載,在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能夠買到44斤大米。

根據《廣州地方誌》記載,在1931年的廣州,一塊大洋僅能買到25斤大米,又或者是20斤豆角。再來看看1937年的成都,這個時候一塊大洋只能買16斤大米、40個雞蛋、或者5斤白糖。

據1933年《文官等官俸表》記載,當時,南京的每斤大米需要大洋4分,也就相當於現在的60元人民幣,那麼蔣介石的工資就相當於現在每月的48,000元。上世紀30年代,如果擔任廣州市長一職,每月能都拿到560元大洋的俸祿。所以,廣州市長的工資摺合成人民幣為16,800元。

⑶ 銀元時代生活史怎麼樣

用了9個晚上,把這本書從頭到尾讀完了。 陳老先生不愧是著名中醫,頭腦靈活,記憶力驚人,幾十年前的物價仍然記得那麼清楚。小到一桌宴席、一套鞋襪、一次乘車、看病或遊玩,大到買房買地、赴日本旅遊,他用自己40多年的親身經歷說明了物價的變化,讓我彷彿也在那個時代的上海生活了一番,對「一塊銀元」的價值有了切身的感受。 我更感興趣的,還是他對故都北平的觀感。 他到琉璃廠「富晉書社」搜訪醫書,掌櫃滿面笑容說:「您老人家不必一家家去跑,我們可以代您把各家的書都搬來,任憑您挑,價錢方面,照同行往來加五厘,我們萬萬不敢多收。」三天之後,「他們另外領我到一間精室之中,放著我目錄中所沒有的醫書一千多種,而且還抄了一份新的目錄,供我對照選購,目錄之下還註明書坊鋪的鋪名,其中有八十種書是北平大名醫蕭龍友所藏的,這裡面全是珍貴稀見的書。我看了這個目錄真的發呆了,因為這些書都是我在上海求之不得的……」 我自己看到這里也發呆了,三十年代的琉璃廠,能訪到這么多珍貴的書,書社掌櫃簡直是采訪專家,還有這么周到和氣的服務。這一切,想想都讓人舒服,真是無限神往啊! 陳先生這樣形容故都北平:「當時見到市民日常生活,物品美好而價廉,與上海大不相同,每一個人都悠閑輕松而有禮貌,人情味極為濃厚,尤其是交際應酬時的談吐,另有一種藝術。即以買賣而論,每一句話,總是說到你心頭深處。我們江南人聽了他們滿口謙謙如也的道地京話,真有諫果回甘之感,這種情形,是全國各省所罕見的。」「那時的生活程度低廉非凡,一塊錢可以兌到二百個銅元,所以各省的人,一到了故都,都喜歡常住下來。」——1928年首都南遷到1937年淪陷之間的幾年,北平卸去政治中心的功能,留下深厚的文化沉積,那些美好的生活氣氛,我輩也只能空懷想了。 作為開業醫生,陳先生閱人無數,包括很多社會名流。這本書給章太炎、吳稚暉、於右任都寫了專章,陳與他們密友般的交往,留下難得的珍聞,寫出來就是一個個極富個性的形象。抄一段吳稚暉的俚歌,談男女房事的日期問題: 血氣方剛,切忌連連;二十四五,不宜天天。三十以上,要像數錢;四十齣頭,教堂會面。五十以後,如進佛殿;六十在望,像付房鈿。六十以上,好比拜年;七十左右,解甲歸田。 具體解釋,讀本書第七章便知,呵呵。 另:60頁有個編輯錯誤,本應配章太炎的照片,配的卻是蔡元培。

⑷ 《銀元時代生活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銀元時代生活史》(陳存仁)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NCzhbn6wP-iCOTN6ZtuC3A

提取碼:0bom

書名:銀元時代生活史

作者:陳存仁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5

頁數:479

內容簡介:

我童年時,是使用銀元的時代。

「銀元」早期在上海,叫做「銀餅」,這是咸豐六年(1857)上海富商私家所鑄造的。這些富商都是經營「沙船」生意的。所謂沙船,是十丈有餘的木桿大帆船,由北方運鹽到上海,由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黃沙混合了石子和泥土,叫做三合土,是建築物的主要材料。這種沙船廠,僱用員工數以百計,每月發工資時,免得稱量碎銀引起爭執,所以就由富商王永盛(即王信義沙船廠)、郁深盛(即郁子豐沙船廠)等自鑄銀餅,規定每一餅有白銀五錢。銀餅是用手工打成的。這種銀餅,是咸豐五年(1856)所鑄,我也見過。

後來墨西哥的銀元(俗稱墨銀)流入中國,這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准確。外國人到中國來購買物品,都使用這種銀元。

作者簡介:

陳存仁(1908-1990),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醫。原名陳承沅,出生於上海老城廂一衰落綢緞商人家。在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畢業後,師從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29年自設診所,獨立行醫。

1928年,創辦國內第一份醫葯衛生常識方面的報刊《康健報》。

1929年3月17日,被中醫界推選為五個代表之一,赴南京國民黨政府抗議「廢止中醫案」。

1935年,主編三百餘萬字的《中國葯學大辭典》,後由上海世界書局出版。

1937年,東渡日本,收集漢醫書籍四百多種,整理出版《皇漢醫學叢書》。

1949年,赴港行醫。

1957年,被推選為香港高級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總理。

1964年,獲韓國慶熙大學名譽博士銜。同年,編撰出版「中國醫學史》。

1970年,被選為香港蘇浙同鄉會副會長。

1979年,應日本「講談社」之邀,編撰《中國葯學大典》(共四大冊,1982年正式出版)。

1980年初,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名譽博士銜。

1990年9月9日,病逝於美國洛杉磯寓所。

⑸ 民國時期普通工人工資一日多少(麻煩使用當時貨幣單位)

南昌起義前後,老百姓究竟苦到什麼程度?剛好我手邊有幾本書,其中兩本是中共早期革齤命家的回憶錄,一位是張金保,另一位是包惠僧,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可看出當時的生活狀況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水深火熱 。

武漢的紡織女工一月30多塊大洋

這兩本回憶錄對大革齤命時代的記述,主要是工人運動,那我們便沿著他們的記述往下看吧:張金保曾經擔任過第六屆中央委員、中央婦委書記。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她從鄂城鄉下來漢口第一紗廠做工,一個月後,「領到半個月的工資——七塊大洋,另外半個月的工資被廠里當作押金扣下了。我拿著錢心裡高興極了,因為這意味著我每個月可以掙十四塊錢,可以勉強糊口養家。」第二年,張金保一人看管兩台織布機,月薪30多塊錢。「這樣,我的生活好些了,開始有了點積蓄。」

或許是不能淡化萬惡的舊社會,否則怎麼要起來鬧革齤命呢?所以張金保才這樣說「十四塊錢,可以勉強糊口養家」。而在《銀元時代生活史》中,作者陳存仁則毫無顧忌地說自己在上海當見習醫生時,每月薪資雖只8元,但袋中常有鏗鏘的銀元撞擊聲,使他氣概為之一壯,外表飄飄然,「第一個月,吃過用過,口袋中還剩下五塊錢。」

如此同時,新成立的上海市公齤安局,巡齤警月薪10至13元,巡長16至18元。有趣的是,這種連紡織女工都不如的工資水平,居然比北洋軍閥時期的淞滬警齤察廳還要高1至2元錢。《銀元時代生活史》一書也披露:上海衛生局的一名科長,月薪也不過30元。

你相信嗎?一個紡紗女工的工資,竟然高過巡長和科長!而在當時,物價低廉:據《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匯編》和《上海工人運動史》披露:1927 年在上海,二號梗米1石14元,麵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豬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擔0.14元,煤油1斤 0.06元,肥皂1塊0.05元,香煙1盒0.036元,茶葉1斤0.23元,活雞1斤0.37元,鮮蛋1個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鹽1斤 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細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應為兩百斤;1包麵粉,應為44斤。

《銀元時代生活史》也有類似記載: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擔3到4個銀元,老刀牌煙一包3個銅板,剃頭8個銅板,紹興酒1斤1角錢,臭豆腐乾1 個銅板買兩塊。拿了1塊錢稿酬,請六七個同學去吃茶,茶資8個銅板,生煎饅頭、蟹殼黃等各種小吃也才花去20多個銅板。《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一書則提到: 1929年,每塊銀元兌換兩三百個銅板,一兩個銅板可以換一隻雞蛋。

其他城市,大抵如此。三十年代的北平,1銀元可買6斤好豬肉,40個豬肉餃子、兩碗小米粥、外加一盤白糖,兩毛二分錢。在重慶,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兩塊五角錢。甘肅農村,抗戰前7年,百斤小麥5至3元。漢口方面,1930年,每百斤麻油和雞蛋的價格約為20元,每斤棉花和豬肉約為3角錢,1斤鯉魚不到5分錢,1斤煤油的零售價則長期保持在0.10~0.15元之間。

再看金價——漢口的價格是:1920年,每兩38元,1927年65元;上海可能便宜些:1920年,每兩21元,1927年37元。

至於地價和住房,除租界和商業區以外都不算昂貴。1928年,上海近郊的高行、陳行、江灣和楊行的每畝地售價分別為150-100、100-60、1000-70、100-300元。1933年,漢口第六區的最低地價為84元1畝,第七區的最低地價為90元1畝。

房租價格:上海的石庫門一層樓,有電燈、自來水,月租10塊錢;住客棧,每一鋪位3角5至6角;紗廠宿舍,月租2到5元不等,兩層樓可住10 人,自來水由廠方提供,有的還供電,帶家眷者,兩家分租一層,費用不過1元多;最好的宿舍,為磚瓦結構,鋪地板,長寬500立方尺,容積5000立方尺,有廚房、路燈和下水道,月租6至9元;此外,工人也可租地,結廬而住,半畝地年租金200元,21戶人家分攤,平均下來每戶每月8毛錢,當然,環境極差。

又如在北齤京:「四合院,房租每月僅20圓左右;一間20平米的單身宿舍,月租金4—5圓……魯迅所購買的西三條胡同21號四合院有好幾間房屋和一個小花園,售價國幣1000圓。」

從二十年代中期一直到三十年代末,全國物價大體平穩,因糧食豐收,部分農產品還有所下降。工業品方面,由於歐、美、日展開商品競爭,棉布和石油等洋貨還降價促銷。如在漢口市場上,1934和1935年,100斤麻油分別只有17.90和14.50元,1斤豬肉分別只有0.29和0.198元,雞蛋跌幅最大,幾乎跌了一半,而100斤大米也從1926年的7.55元跌倒1933年的4.66元,100斤煤球的零售價,1936年也從過去的1塊錢跌到8毛錢左右。如此同時,地價也隨之回落。抗戰前,江蘇鎮海縣畝產400斤的農田,售價從1928年的140元跌到70元,畝產300斤的農田則從100 元跌到40元。

包惠僧是湖北黃岡人,參與領導過二七大罷工。他在回憶錄中寫到:北洋軍閥「用一套福利設施的辦法籠絡員司、麻痹工人,在交齤通部內設有鐵路員工福利委員會及職工教育委員會,在鐵路上也組織了一個員工聯誼會,福利機構遍布在各段各廠各站,大的車站,都設有扶輪學校,主辦中小學教育,專收員工子弟,一律免費,每年年終發雙薪,季節發獎金,這些小恩小惠從局長員司到工匠為限,小工卻沾不到邊。」

「初提升的工匠,每月工資不過二十多元,工齡長、技術好的每月可得四、五十元……至於小工和臨時工,那就苦極了,從八九元到十一二元不等,工作的時間除正規的十小時而外,還要給員司和師傅服役。」

「工匠的生活和工作時間與一般政府機關的中下級職員差不多,比人力車工人、碼頭工人、紡織工人高得多。小工的工作情況與生活情況就比較苦,他們的工作時間長,收入少,工作還沒有保障。」

具體的福利制度,除免費的扶輪學校外,包惠僧沒有多談,但另一本《中國近代史通鑒》則透露了一些:在勞動組合書記部領導之下,京漢鐵路的工人也取得一些勝利,如「每年有十五天官假休息,一年有兩身工作服,六十歲退休,工資照發」。

綜合張金保和包惠僧的記述來看,大同小異,即二十年代前期和中期,無論是鐵路上還是紗廠,工資都不低;不同之處是,張金保沒有談到小工,包惠僧則多次提到。然而,即使按小工最低工資8塊錢,也完全吃得飽飯。在上海當見習醫生的陳存仁,同樣的月薪,吃了用了,還剩下5塊錢呢。包惠僧自己也在書中提到,只要3個銀元,就可以在旅館包吃包住1個月。

再對比當時物價,你相信嗎?一個「苦極了「的小工,年薪竟然可以在漢口買1畝地!至於那些「工作時間長」、「要給員司和師傅服役」的問題,自古皆有,這是小工、學徒入門後的傳統陋習,如今仍未絕跡。

工人的溫飽生活,不是個別現象。二十年代初期,開灤煤礦工人罷工,要求增加工資,最後勞資雙方達成協議,日工資由原來的0.90元增至1.26 元,即月薪從27元漲到37元以上。即使是未漲工資前,礦工的薪水也大大超過警齤察。鐵路工人、煤礦工人、紡織工人,都是人數較多、近代化程度較高的產業工人,他們的收入狀況,對於全國工人階級而言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當然,張金寶是個例,尚不足以說明整個紡織行業。那麼,我們再借鑒《青島黨史資料》第二輯的兩個數據:1925年,中國女工平均日工資0.45 元;1928年,青島紗廠女工日工資最高0.73元,最低0.18元,平均0.455元。這兩個數據完全吻合。而1929年,山東各省一等警齤察隊巡長的工資是12元。另據1934年7月1日出版的《勞工月刊》載文指出:目前武漢一般工人的月工資平均15元。大多數是女工的第一、裕華、震寰三大紗廠,工人 1.5萬,工資平均20元。

我們再看看其他勞動階層的收入水平:1926年底,武漢國民政府在財政相當困難的情況下,籌措教育經費,將小學教師的月薪增至20個銀元以上。 1933年,湖北省立第一小學的月薪為39至56元;省立第一、二、三中學的月薪多在60—80元之間,可買1兩黃金。1935年,漢口的金價最高90 元、最低76元,上海最高96元、最低77元。

說完教師,再說店員。

漢口過去有家悅昌新綢緞局,營業員工資最低10元,最高40元,一日三餐的伙食由店方提供,早上饅頭、稀飯、油條,中午和晚上四菜一湯,八人一桌,節假日加菜。每年還有兩個月例假(學徒除外),下江籍的回家,報銷車費。穿衣有津貼,每年多發一個月的本人工資。年終如有盈餘,則按16股分紅,店東 12股,經理1股,全體職工3股。

老武漢的葉開泰,待遇也不錯:學徒三年期滿後,月薪10個銀元,第二年15個,第三年20個,全體店員每月發「月費錢」,作為剃頭、洗澡、洗衣的費用。每年帶薪休假72天,如果沒請假,則多發72天的薪水。端午、中秋有獎金,到年終再以各人薪水為基數進行分紅,一般年景,1元薪水可分紅四到五毛錢。葯店還有基金會,分期存入4個月薪水,切葯老師傅吳碩卿告老回鄉時,取回本息500多元。

⑹ 銀元時代生活史的作者簡介

陳存仁(1908-1990),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醫。原名陳承沅,出生於上海老城廂一衰落綢緞商人家。在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畢業後,師從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29年自設診所,獨立行醫。
1928年,創辦國內第一份醫葯衛生常識方面的報刊《康健報》。
1929年3月17日,被中醫界推選為五個代表之一,赴南京國民黨政府抗議「廢止中醫案」。
1935年,主編三百餘萬字的《中國葯學大辭典》,後由上海世界書局出版。
1937年,東渡日本,收集漢醫書籍四百多種,整理出版《皇漢醫學叢書》。
1949年,赴港行醫。
1957年,被推選為香港高級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總理。
1964年,獲韓國慶熙大學名譽博士銜。同年,編撰出版「中國醫學史》。
1970年,被選為香港蘇浙同鄉會副會長。
1979年,應日本「講談社」之邀,編撰《中國葯學大典》(共四大冊,1982年正式出版)。
1980年初,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名譽博士銜。
1990年9月9日,病逝於美國洛杉磯寓所。

⑺ 哪年的龍洋銀元最值錢


民國人見過的錢,可比咱們現代人見過的錢多得多。

說民國人見的錢多,不是指他們富有,而是指他們見過的錢的種類非常多。

身為現代人,除了人民幣,還能見到美元、英鎊、歐元、港幣、馬克、盧布、新台幣、越南盾……但是再見多識廣的現代人,充其量只能見到十幾種或者幾十種錢。而在民國,根本不用出國,就能見到上百種錢。

以五四運動時期的北京人為例,他們能見到印著袁世凱頭像的銀元「袁大頭」,能見到印著孫中山頭像的銀元「孫大頭』,能見到印著印著老鷹和蛇的墨西哥銀元「鷹洋」、印著不列顛女神的英國銀元「站洋」,以及寫著「光緒元寶」字樣的清末銀元「龍洋」,甚至還能見到兩廣地區鑄造的面值為兩角或者一角的銀元「毫洋」,還有四川軍政府鑄造的面值為一元的銀元「廠洋」。除了這些白里透亮叮當作響的銀元,在大宗交易如房地產買賣中還能見到五十兩一錠或者十兩一錠的元寶,在日用品買賣等小額交易中又能見到大量的銅錢。銅錢又分很多種,有康熙通寶和乾隆通寶,有嘉慶通寶和同治通寶,有面值一文的制錢,也有面值十文和五十文的「大子兒」。銀元、元寶和銅錢都是金屬貨幣, 除了這些金屬貨幣,還能見到紙質貨幣,例如各大錢庄發行的錢票、各大銀號發行的銀票、南方國民政府發行的「毫洋劵」、北方北洋政府發行的「大洋劵」、交通銀行發行的「中交票」、農民銀行發行的「新鈔劵」、日本正金銀行發行的「正金票」、香港匯豐銀行發行的「匯豐票」……再加上當時軍閥割據、諸侯林立,幾乎每個省都有自己發行的一套貨幣,從全國各地流入北京的紙幣就有幾十種!

由此可見,民國時代的貨幣體系實在太混亂了,那時候的貨幣種類實在是太繁雜了。但不管多麼混亂和繁雜,像「袁大頭」、「孫大頭」、「龍洋」和「鷹洋」這四種銀元,還是可以在種種貨幣中脫穎而出,可以被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居民所認可,而且不管後來紙幣發行量有多大,它們的購買力並沒有發生劇烈的變動,至始至終都是很「值錢」的貨幣,至始至終都被買家和賣家所歡迎。

在民國,這四種銀元被親切地稱作「大洋」。

大洋的種類有別,造型各異,但是重量都在0.72兩(晚清的兩,每兩37克)左右,含銀量都在0.65兩左右,所以購買力也大體一致,在同一個時間和同一個地方,拿一枚「袁大頭」去買東西,跟用一枚「龍洋」或者一枚「鷹洋」所能買到的東西並沒有區別。

那麼好,一塊大洋在民國時期都能買到哪些東西呢?

1912年的北京,一塊大洋能買60斤普通大米(孟天培、甘博《二十五年來北京之物價、工資及生活程度》,北京大學出版部1926年版),也可以供6個人去東來順吃一頓羊肉火鍋(據《吳虞日記》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能買44斤大米,也可以供5個人去中檔的西餐廳吃一頓西餐(據香港名醫陳存仁回憶錄《銀元時代生活史》)。

1931年春天的廣州近郊,一塊大洋能買25斤大米或者20斤豆角(玉昆《廣州近郊的生活》,收錄於《農村生活叢談》,申報館1937年版)。

1937年夏天的成都市區,一塊大洋能買16斤大米,或者17斤麵粉,或者5斤豬肉,或者40個雞蛋,或者45斤大蔥,或者47斤包菜,或者5斤白糖(魏樹東《成都地價與房租之研究》下編表1《成都市二十七年六月及七月出售物價表》,收錄於《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第77冊,台灣成文出版社1977年影印版)。

從地域上看,上海、廣州等城市的糧價較高,大洋的購買力相對低一些,比如說魯迅在北京定居時,一塊大洋能買五六十斤大米,後來去了上海,一塊大洋只能買20斤大米(據魯迅日記)。

從時間上看,糧食價格越到後來越貴,大洋的購買力也就跟著越來越低。例如同樣在北京,1915年一塊大洋能買20斤麵粉,到了1925年,就只能買12斤麵粉了(據孟天培、甘博的調查報告《二十五年來北京之物價、工資及生活程度》)。

雖然大洋的購買力隨著地域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終歸屬於「值錢」的硬通貨,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什麼地點,不管是誰,只要幾十塊大洋花出去,一定能買到一大堆好東西。以五四時期曾經跟魯迅齊名的反禮教鬥士吳虞為例,他有妻有妾,有幾個女兒,有四個僕人和一個老媽子,一家十幾口人,在成都市區過小康生活,一個月下來全家買肉買菜只花22塊大洋就夠了(據吳虞1914年6月20號日記)。後來他來到北京,在北京大學做教授,請蔡元培、胡適、周作人、顧頡剛、錢稻孫等同事吃飯,在王府井大街東華飯店大擺宴席,魚翅、鮑魚等名貴菜品應有盡有,一頓飯也只花了25塊大洋(據吳虞1922年2月26號日記)。再後來吳虞去上海旅遊,晚上入住英租界最豪華的酒店「遠東飯店」,要了一所高檔套房,每天房費才5塊大洋(據吳虞1924年6月24號日記)。

民國前期,北大的教授生活優裕,家家都雇聽差、雇保姆,甚至還雇廚子、雇車夫,全部算下來,一個月無非只要花上30塊大洋的工錢(仍據吳虞日記)。魯迅在北京阜成門西三條胡同買下第二所四合院以後,把母親和原配夫人朱安都接過去住,並雇了三個老媽子侍候她們,每個老媽子除管吃管住以外,每個月的工錢只花兩塊大洋(詳見拙著《民國房地產戰爭》第三章,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版)。這說明大洋的購買力確實很強,也說明那時候老媽子的收入確實很低。

(來源:網路)

⑻ 民國時的一個大洋,換算成現在人民幣值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大洋種類極多,其中以「鷹洋」、「龍洋」、「袁大頭」、「孫大頭」流行最廣,存量最多,這幾種大洋也得到了全國各地以及海外居民的認可。而且,因為這4種銀元的重量大約都在0.72兩左右,因此,這幾種銀元購買力大體一致。比如拿著一枚「袁大頭」,和拿著一枚「孫大頭」、「龍洋」所買到的東西基本等價。因此,文中有關一塊大洋在民國時期的購買力,主要就是討論這4種銀元的購買力。

(8)上海銀元時代怎麼樣擴展閱讀

據1933年《文官等官俸表》記載,當時,南京的每斤大米需要大洋4分,也就相當於現在的60元人民幣,那麼蔣介石的工資就相當於現在每月的48,000元。上世紀30年代,如果擔任廣州市長一職,每月能都拿到560元大洋的俸祿。所以,廣州市長的工資摺合成人民幣為16,800元。

⑼ 銀元時代生活史的內容提要

《銀元時代生活史》是一本傳記,記載作者由清末至二次大戰前居住在上海時候的生活回憶。全書以當時的一種貨幣「銀元」為中心,透過個人經歷,細致地刻劃出上海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經濟和政治各方面的變遷。作者將當時各國列強正忙於歐洲大戰而無暇東顧,民族資本在夾縫中獲得難得的喘息機會,上海出現空前繁榮這段時期稱之為「銀元時代」。

《銀元時代生活史》內容簡介 《銀元時代生活史》以當時的一種貨幣「銀元」為中心,以親身經歷為主要線索,描述了上海30年的物價變動;描摹了作者所接觸到的各階層人物生活、思想狀況,比如章太炎的孤傲、吳稚暉的幽默、於右任的多情……作者從市民的視角出發揭示了這些人物普通生活的一面。書中,作者細致地刻畫出了上海在那30年間,社會、經濟和政治各方面的變遷,對老上海的民情風俗、市井生活有著詳細而真實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