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稱為什麼城
擴展閱讀
杭州河庄街道屬於什麼區 2024-12-23 12:44:09
廣州受賄350萬判多久 2024-12-23 12:34:39

上海稱為什麼城

發布時間: 2022-01-14 02:11:07

Ⅰ 上海是什麼城

申城,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1][2],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3][4][5]

Ⅱ 上海被稱為什麼城市

東方明珠

Ⅲ 上海為什麼叫申城

別稱「申」因相傳上海西部地區曾為楚國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上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主要產業包括商貿流通、金融、信息、製造等。近年來,上海市也與周圍的江蘇、浙江兩省高速發展的多個城市共同構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幾大城市群之一。

截止2018年12月,上海市現轄16個市轄區,下轄105個街道、107個鎮、2個鄉,細分為4253個居委會和1590個村委會。在歷史上位於浦西的黃浦、徐匯、長寧、靜安、普陀、虹口、楊浦為傳統的中心城區范圍。

(3)上海稱為什麼城擴展閱讀

部分區介紹:

1、徐匯區

徐匯區,上海市轄區,位於上海中心城區的西南部,東北側與黃浦區毗鄰,東臨黃浦江,與浦東新區隔江相望,西與閔行區分界,北與靜安區、長寧區接壤。

2、虹口區

虹口區,上海市下轄區,位於上海市區北部偏東;東臨大連路、大連西路、密雲路、邯鄲路、逸仙路,與楊浦區接壤;西靠河南北路、羅浮路、淞滬鐵路、西寶興路、北寶興路、俞涇浦、江楊南路,與閘北區毗連;南瀕黃浦江、吳淞江,與浦東新區和黃浦區隔江相望;北至三門路稍北的農機路,與寶山區相接。

Ⅳ 上海被稱為什麼城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漢代,繆縣政為婁縣。今金山縣境內的海鹽縣,漢時為劉濞的封國,此地煮海水以制鹽。這種鹽稱散鹽,質量好而量多,都被運往吳都(蘇州)集散。和海鹽縣發展同時,由拳縣也在發展之中。由於局部地體下沉現象存在,海鹽部分淪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後海鹽縣被迫向南遷移。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隻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里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到l840年鴉片戰爭前夕,上海縣東界川沙,南鄰南匯,西接青浦,北連寶山。縣城內有街巷63條,商店林立,鮮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鴉片戰爭失敗後,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裡布同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條約」第三款規定:「自今以後,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接著,英國又以「理定善後事宜」為借口,於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簽訂了《虎門條約》。「條約」第九款規定:「在萬年和約(指《南京條約》)內言明,允許英人攜帶眷赴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擬於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國人租賃。」同年l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到任。他根據《虎門條約》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劃出一塊土地作「居留地」,專供英國僑民使用。宮慕久居然以為華洋分居能避免「糾紛」,默許巴富爾的要求。據此,巴富爾在11月l4日發出通告,宣布上海於1843年ll月l7日正式開埠。

在上海被迫開埠後的一百多年裡,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侵入上海,他們在上海競相設立租界。先是英國於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繼而美、法也分別於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後來英、美租界合稱為「公共租界」。整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了外國侵略者「冒險家的樂園」。

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舉行武裝起義,反對帝國主義和清政府封建王朝,佔領上海城,堅持斗爭十八個月。在19l9年的「五四」運動中,上海工人、學生和各界人士舉行全市性罷工、罷課、罷市斗爭,充分顯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臨時特別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Ⅳ 上海稱什麼城

上海舊稱不夜城
現在上海的別名:滬,申,申城,魔都,大上海,上海灘,東方巴黎等

Ⅵ 上海被稱為什麼

上海簡稱是「滬」,與城相連一起說就是「申城」
上海被譽為「東方的巴黎"
上海又叫魔都、不夜城等。

Ⅶ 為什麼上海被稱為魔都

人們常常會根據某個城市的特點而給它冠以不同地稱號,比如對廣州則稱其為「妖都」,而對深圳,則稱之為雌都。別稱很多,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上海的別稱。它的別稱起於上半世紀,被稱為魔都。其實我們也知道,魔都在世界上又有四大城市,分別是就是上海,東京,倫敦和紐約。然而關於這一名字的來龍去脈,那便得好好說一說了。

當時他來到上海,很快就認識了一大群文學作家,比如和田漢等作家就有往來。他也在別人的帶領下,四處遊玩,對上海有了很大的了解。因此在他的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關於上海的被描述得十分具有趣味性的茶園,餐館等等。在他看來,上海也體現了中國的各個傳統以及中國人的整體形態。然而他出版的新書很快在日本流傳開來於是魔都的世界也進入了他們國人的眼裡,他們也漸漸將魔都作為了上海的代名詞。後來這個詞也來到了中國並在中國流傳,學術界的人士也漸漸接受了它,從此,魔都在上海又成了人們新的叫法,新的代名詞了。

然而這一詞彙也受到了很多文學作家的研究和親睞,也有教授曾對《魔都》進行過翻譯和研究,這一本書也有受到了很多國人的翻閱。然而對於這一座不斷發展又是中國的特大城市,它的悠久的歷史以及豐富的文化氣息,還有現代的高科技等等都雜糅在一起,是中國高速發展的一個代表,稱為魔都其實也是非常合適的吧。然而隨著互聯網發展以及近十年的經濟騰飛,這座城市的別稱從學術界開始走向大眾的世界,進而被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和接受了。

Ⅷ 上海別稱什麼城

上海叫申城 黃浦江叫春申江

Ⅸ 什麼地方被人們稱為什麼城

我國歷史悠久,許多著名的城市除了本名今名之外,還流傳下來各種別稱.
有些城市有多個別稱,如揚州有3個——廣陵、江都、維揚;
常州有4個——延陵、毗陵、晉陵、陽湖;蘇州有5個——吳中、吳門、姑蘇、閶門、金閶;南京有6個——金陵、秣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城.
文人墨客在寫詩作文中涉及某個地方時,往往不直呼其本名或今名,而是拐彎抹角地用一些古稱或別稱來代替,如唐人李白有"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的詩句;宋人柳永有"錢塘自古繁華"的詞句;元代周密撰有<武林舊事>;清代地理學家劉獻廷自號廣陽子,其著作名為<廣陽雜記>;清人紀昀著有<灤陽消夏錄>;清末革命黨人秋瑾自號"鑒湖女俠";毛澤東有"索句渝州葉正黃"的詩句等.不知底細的讀者面對林林總總的地名別稱,確實茫然不解.其實"錦城"(成都)、"錢塘""武林"(杭州)、"廣陽"(北京)、"灤陽"(承德)、"鑒湖"(紹興)、"渝州"(重慶),等等,都是某個具體城市的別稱.

北京,古稱"燕京""薊門""幽州",因北京是春秋戰國時燕國國都薊城所在地,也是漢朝以後幽州州治所在.秦始皇滅燕後曾在其地置廣陽郡,因而北京別稱"廣陽".
"直沽""津沽""沽上""津門"都是天津的別稱,因天津本名直沽,明朝永樂年間築天津城後,即別稱"津沽""沽上";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其地正當畿輔門戶,故別稱"津門".
上海簡稱為"滬",因境內吳淞江(蘇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稱滬瀆;又一簡稱為"申",因境內黃浦江舊稱春申江或簡稱申江.
重慶又名"渝州",因隋唐時曾置渝州於此.又因重慶全年霧天在一百天以上,故別稱"霧都".

南京是我國古都之一,別稱"金陵""秣陵""建業""建康",戰國時楚威王在此設金陵邑,秦時改為秣陵縣,三國時孫權遷都於此,改名建業,西晉時改為建鄴,後因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改為建康.南京簡稱為"寧",因古時這里是江寧府的治所.
開封也是著名的古都,別稱"汴京",汴是古代水道名,唐代在此置汴州;又因開封在戰國時為魏國都城大梁,故又稱"梁",或與"汴"合稱"汴梁".
太原別稱並州,因太原為漢朝以後並州州治所在.
杭州別稱"錢塘",因秦代在此設錢唐縣,唐代改為錢塘.南宋時遷都於此,並為臨安府治所,故杭州又稱"臨安".杭州西湖西部的靈隱、天竺諸山,古時統稱武林山,故杭州另一別稱為"武林".
蘇州在春秋時是吳國的都城,故有"吳中""吳門"等別稱.另外,蘇州西南有姑蘇山,城西有閶門,閶門有金閶亭,故蘇州還別稱"姑蘇""閶門""金閶".揚州古稱"廣陵",因秦代曾在此設廣陵縣;又稱"江都",因隋代曾在此設江都郡.<尚書·禹貢>有"淮海維揚州"之句,於是後來又摘取"維揚"二字作為揚州的別稱.
常州有別稱"延陵""毗陵""晉陵",因春秋時此地為吳國貴族季札的封地——延陵邑,漢代設毗陵縣,晉代改名晉陵.因縣東有陽湖,清初曾在此置陽湖縣."陽湖"就成為常州另一別稱;清代散文流派陽湖派也小有名氣.紹興別稱"山陰""會稽",因紹興春秋時為越國都城,秦朝時置山陰縣,隋朝改為會稽.又因境內有鑒湖,故紹興別稱鑒湖.
合肥別稱"廬州",因隋代置廬州,合肥為州治所.
長沙別稱"臨湘""潭州",因秦代設臨湘縣,隋代置潭州,長沙為其治所.
曲阜別稱闕里,因孔子曾在城內闕里聚眾講學,而歷代在此疊加增修的孔廟幾乎佔全稱面積之半.我作為孔子的後人,現在還沒去過曲阜,途中經過次數不少,以後要找機會了哦.
承德因地處灤河之北,故稱"灤陽".
廣州別稱"五羊城""羊城"或"穗城",傳說古代有五位仙人乘五色羊執六穗到此.
濟南稱為"泉城","泉甲天下".生活在濟南的我,還知道附近的章丘被成為"小泉城".現在生活在這,越來越鍾情於泉城的山水之間了.
福州別稱"榕城",是因為北宋時曾在城內遍植榕樹.
廈門別稱"鷺江""鷺島""鷺門",是因為廈門島形似白鷺,另一說古時此地為白鷺棲息之所.成都別稱"錦官城""芙蓉城",前者得名因成都盛產蜀錦,蜀漢時有管理織錦事務的官署設在城南;後者得名因五代後蜀孟昶下令在城內遍種芙蓉.錦官城又簡稱"錦城","芙蓉城"又簡稱"蓉城".
蘭州別稱"皋蘭",因皋蘭山為市區游覽勝地.
寧波境內有甬江和四明山,故簡稱"甬",別稱"四明".
南寧別稱"邕城",因其地瀕臨邕江,又為唐朝邕州州治所在.
拉薩光照充足,全年無霧,故別稱"日光城".
這么多城市,擁有其可愛或貼切的別稱,不過前幾年哈爾濱好象不太滿意自己"冰城"的別稱,聲稱冬天等季節對城市的旅遊等帶來不利的影響,意欲要換,卻沒再見下文^^^

另外還有鏈接:可以去看看:
http://www.zgma.com/ziliao/chengsh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