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家匯的名字由來是什麼
因地當肇嘉浜和李樅涇兩水會合處,故稱「徐家匯」,區名由此而得。
徐家匯曾經是上海中心城區內的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現在是上海中央活動區之一,同時亦為上海十大商業中心之一,東起宛平路,西至宜山路,北起廣元路,南至零陵路,佔地面積4.04平方公里。
宜人公園:
徐家匯區域的公園主要有兩個,分別是:徐家匯公園、光啟公園。徐家匯地區的主幹道肇嘉浜路是通過填河而成的。為了改善徐家匯地區環境,徐匯區於2000年開始建設徐家匯公園,直至2003年竣工,其規模龐大,園中小橋流水,並且在建設時保留了許多老建築。
2. 簡要說明上海徐家匯地名的由來
徐家匯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晚明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在此建農庄別業,從事農業實驗並著書立說,逝世後即安葬於此,其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後漸成集鎮。因地處肇嘉浜與法華涇兩水回合處,故得名「徐家匯」。
3. 徐家匯是什麼
徐家匯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的西南部,是上海市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它的發展目標是要建成上海的「新宿」、「尖沙咀」,成為一個多功能、外向型、現代化、國際化,高標準的一流新型城區。徐家匯以其「高、中、低、廉」並舉的獨特魅力,吸引愈來愈多的客流。徐家匯商城的商品檔次是多樣化的,東方商廈、太平洋百貨公司和匯金百貨檔次較高,六百實業公司以中檔為主,匯聯商廈多廉價商品,並在雙休日推出特價商品。上海地鐵、43、72、44、50等公交線路均可到達,交通十分便捷。徐家匯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晚明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在此建農庄別業,從事農業實驗並著書立說,逝世後即安葬於此,其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後漸成集鎮。因地處肇嘉浜與法華涇兩水回合處,故得名「徐家匯」。道光27年(1847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江南教區擇地徐家匯這個世代篤信天主教的徐光啟後裔居住地建造耶穌會會院。此後,一批以文傳道的耶穌會會士相率入境,興建教堂,創辦學校,傳播西方宗教文化,徐家匯地區因之成為西方文化輸入的窗口。天主教傳入中國後,一些教士為研究中國文化,匯集了大量書籍,但當時教士大多聚集北京,藏書樓也建於北京。1842年傳教士重來中國,其文化重心移至上海徐家匯地區。1847年教士開始從青浦橫塘移駐徐家匯,藏書樓也隨之創建。當時藏書樓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西洋書籍,大多是希臘文、法文、英文、德文版圖書,約有8萬余冊,其中有許多是古本書。下層為中文書,約12萬冊,志書2100餘種,還有全國各地有名的碑帖,都分門別類,並編有卡片目錄。聖依納爵公學今徐匯中學,創建於前清道光30年(1850年),它是上海第一所教會辦的中學,因求學者日益增多,於光緒4年 (1878年)增建了一座三層西式教學樓,學校分設中西文課程,西文課有希臘文、英文、法文及各種學科,學生畢業後或送震旦,或進外洋大學專科。天文台始建於明末時,耶穌會傳教士在南京北極閣建有觀象台,清同治12年(1872年)由法國傳教士商鎬發起,在上海肇嘉浜岸邊創建一座平房式的天文台,這是中國沿海的第一座天文台。光緒27年(1901年)遷移至徐光啟墓東邊擴建改造後的新台址,分別為天文學、氣象學、地震學、磁氣學四部。後天文學部遷至佘山,磁氣學部遷往崑山。徐家匯天文台專測天候氣象,電告長江一帶航行的軍艦和輪船公司。該台每日上午9時及下午2時,專將氣候圖表及報風旗懸掛在外洋涇橋報風塔上。在氣象台東南隅一座方廳內還設有地震儀,能記錄世界各地的地震情況,海外共有四百多所氣象地震機構與徐家匯天文台保持聯系。 博物院同治7年(1868年),由精通物理學和動植物學的法國傳教士韓伯祿發起,創立了上海第一所博物館——徐家匯博物院。院中搜羅珍禽異獸水族昆蟲等,製成栩栩如生的標本,尤其以麋鹿為最豐,法國翰林院將韓伯祿所著《說鹿》一書定為科學善本並頒獎。院內還設藏書樓,專收中西動植物科學善本。因場所偏狹,難以擴建,後博物院遷移至震旦大學內。土山灣前清道光時,徐家匯南面的肇嘉浜沿岸一帶,因疏浚河道,堆泥成阜,積在灣處,故得名「土山灣」。1864年,土山被削為平地,在此遺址上創設孤兒院(前身為1855年法國傳教士薛孔昭創辦的橫塘育嬰堂),專收六至十歲的教外孤兒,撫養之餘,教他們學工藝美術,並創辦五金、土山灣工藝廠,先後開設木工、製鞋、編織、繪畫、照相、印刷等工場,中國近代不少新工藝、新技術皆發源於此,如西洋油畫、鑲嵌畫、彩繪玻璃生產工藝、珂珞版活體鉛字印刷工藝、石印工藝、銅鋅玻璃版照相工藝等,尤其是畫館,被譽為中國西洋畫的搖籃。土山灣工藝廠掀開了中國文化史上重要一頁。在徐家匯商業區有便捷的交通,周圍的百貨商店處處皆是,在匯金百貨邊上有徐家匯公園,及新建的百思買電器電子商品店。而在徐家匯公園內,有一條匯金湖,佔地面積之大,並且還有一塊籃球場地是休閑的好地方,人們在購物,飲食,玩耍之後的好去處。 m
4. 徐家匯地名的由來
在中國科學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平生致力於研究天文、歷法、數學、水利、農業,並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著有《農政全書》。他曾生活、工作於上海,並在現今的虹橋路一帶、蒲匯塘路、肇家浜路、華山路匯集處還專門建有農庄別業,從事農業科學實驗和潛心著書,從此他的後裔長期聚居在這一地區附近,遂有了今日上海「徐家匯」地名的由來。
5. 徐家匯的詳細資料
1
地理情況徐家匯
徐家匯位於上海中心城區的西南繁華徐家匯部,緊鄰上海交通大學,是上海市十大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該商圈是集購物、娛樂、辦公、商貿、休閑、住宿、餐飲、培訓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商業區域。徐匯區政府抓住上海早年開始實施地鐵一號線的機遇,於1988年著手制訂了方案,規劃以徐家匯廣場為中心進行建設,整個工程共分三期興建,建設百餘幢高層和超高層建築,佔地面積1.2萬平方公里,總建築面積200萬平方米。[1]
1992年初,一期工程開始啟動,包括東方商廈,六百實業公司等在內的10個建設項目,共11萬平方米。這些項目大部分是當年設計,當年施工,並陸續竣工開業。徐家匯商業中心的總體設計運用了城市設計理論,防止單體建築與總體規劃之間的脫節,做到建築形態、建築群體、空間場所、城市景觀、交通組織的和諧統一。商業中心在空間布局上採取高、中、低層相結合,從廣場中心向四周輻射,形成開放的空間。二期工程於1997年基本竣工,總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其中包括:港匯廣場、匯金廣場、上海實業大廈、建匯大廈、匯銀廣場、嘉匯廣場等。三期工程在上世紀末建成,如今徐家匯正以其「高、中、低、特色」並舉的獨特魅力,吸引愈來愈多的來自各方的客流。[2]徐家匯
徐家匯
2 繁華商業編輯本段
徐家匯商城的商品檔次是多樣化的,以港匯廣場、東方商廈為代表的世界名品匯集港匯雙子塔的大型Shopping Mall和以太平洋百貨和匯金百貨為主的年輕人喜愛的流行時尚為主的購物中心,還有以中年老年顧客喜愛六百實業公司的中檔購物百貨,以及匯聯商廈和地鐵購物街等廉價、特色商業設施。但在價位方面,徐家匯的服裝價格普遍偏高,整個地區的消費水準也不低,許多普通上海市民更青睞於在街邊小店淘服飾,而這些大商場主要吸引著來上海進行購物游的遊客。
徐家匯另一大消費特色便是其極具人氣的電子產品市場,這里坐落著太平洋數碼廣場、百腦匯、中國大陸第一家百思買以及眾多的手機連鎖市場,由於其距離上海交通大學徐家匯校區並不遙遠,所以也吸引了許多客流。眾多上海市民在購買手機、電腦、彩電等電子產品時的首選購買地都是徐家匯,徐家匯的電子市場一直以優惠低廉的價格吸引著眾多消費者。
娛樂生活
徐家匯的中心區域就坐落著兩家五星級影院——永華電影城以及柯達電影世界。其中,永華電影城擁有三維電影播放能力,是整個上海市最吸引年輕人群觀看電影的電影院之一。而柯達電影世界憑著周到的服務和舒適的環境,吸引了諸多客流。除了在影院方面的優勢外,徐家匯還擁有幾座大型的游藝場所,徐家匯擁有包括湯姆熊在內的兩家游藝場所。
宜人公園
徐家匯區域的公園主要有兩個,分別是:徐家匯公園、光啟公園。徐家匯地區的主幹道肇嘉浜路是通過填河而成的。為了改善徐家匯地區環境,徐匯區於2000年開始建設徐家匯公園,直至2003年竣工,其規模龐大,園中小橋流水,並且在建設時保留了許多老建築。許多老建築已經成為了高檔消費場所,供富人在其中品茶賞園。
3 景點編輯本段
3.1 徐家匯天主堂
徐家匯天主堂徐家匯天主堂,又稱「聖依納爵堂」,坐落在徐家匯蒲西路158號。徐家匯天主教堂由法國耶穌會募款建造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目前它是上海教區的主教座堂。徐家匯天主堂為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佔地面積為67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670平方米,坐西朝東。平面呈拉丁十字式,進深79米,闊28米,十字兩翼寬44米。堂脊高18米,鍾樓全高約60米,尖頂31米。堂內可容納2500人同時做彌撒,被譽為「遠東第一大堂」。新堂奉耶穌會創建者依納爵為主保,故稱為「聖依納爵堂」,而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建造的第一座堂則改奉始孕無玷聖母為主保,供徐匯中學使用。徐家匯
3.2 徐家匯公園
徐家匯公園以衡山路、天平路、肇嘉浜路、宛平路為四至,原址為上海大中華橡膠廠、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中國唱片上海分公司)及周邊其他單位和居民住宅區域,面積8.66萬平方米。
公園建於2000年,保留了橡膠廠煙囪、唱片廠辦公樓,傳承歷史記憶。設計布局呈上海版圖形狀,模擬黃浦江等水域,並有近200米長的天橋貫通。
3.3 徐匯公學舊址
徐匯公學由天主教傳教士南格祿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創辦,因開辦時奉聖依納爵•羅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為主保,故早期稱聖依納爵公學。
又因地處徐家匯,故亦謂徐家匯公學,簡稱徐匯公學,法文為「COLLÈGE ST-IGNACE ZI-KA-WEI」,是天主教在中國創辦最早的教會學校之一。
1932年改名為上海市私立徐匯中學,仍由天主教會主辦;1953年改為公立學校,更名為上海市徐匯中學。
3.4 聖母院舊址
聖母院由耶穌會傳教士薛孔昭發起,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青浦橫塘開始建立。
同治三年(1864年)遷至徐家匯附近王家堂。同治七年(1868年),拯亡會、獻堂會等陸續在徐家匯耶穌會住院附近建立修院,總名徐家匯聖母院。
原址宏大,現大樓建於1926年,為原徐家匯聖母院僅存的主體部分。建築為歐式建築風格,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上世紀末修女遷至浦東唐墓橋天主堂後,大樓出租,現為上海老站餐館租賃使用,收藏二列火車車廂,一輛由德國漢諾威車輛廠於1899年製造;另一輛由俄國葉卡捷琳車輛廠於1919年製造。
4 歷史沿革編輯本段
徐家匯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晚明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在此建農庄別業,從事農業實驗並著書立說,逝世後即安葬於此,其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後漸成集鎮。因地處肇嘉浜與法華涇兩水會合處,故得名「徐家匯」。
4.1 天文台
耶穌會傳教士在南京北極閣建有觀象台,清同治12年(1872年)由法國傳教士商鎬發起,在上海肇嘉浜岸邊創建一座平房式的天文台,這是中國沿海的第一座天文台。
光緒27年(1901年)遷移至徐光啟墓東邊擴建改造後的新台址,分別為天文學、氣象學、地震學、磁氣學四部。後天文學部遷至佘山,磁氣學部遷往崑山。徐家匯天文台專測天候氣象,電告長江一帶航行的軍艦和輪船公司。該台每日上午9時及下午2時,專將氣候圖表及報風旗懸掛在外洋涇橋報風塔上。在氣象台東南隅一座方廳內還設有地震儀,能記錄世界各地的地震情況,海外共有四百多所氣象地震機構與徐家匯天文台保持聯系。
4.2 地名由來
徐家匯夜景
在中國科學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平生致力於研究天文、歷法、數學、水利、農業,並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著有《農政全書》。他曾生活、工作於上海,並在現今的虹橋路一帶、蒲匯塘路、肇家浜路、華山路匯集處還專門建有農庄別業,從事農業科學實驗和潛心著書,從此他的後裔長期聚居在這一地區附近,遂有了今日上海「徐家匯」地名的由來。
5 交通信息編輯本段
5.1 漕溪北路浦西路
42、43、50、122、167、205、303、320、326、712、732、816、820、824、830、920、926、931、946、957、夜宵隧道1線、徐閔線。
5.2 肇嘉浜路華山路
44、171、303、320、824、836
5.3 華山路虹橋路
320、855、958
5.4 虹橋路恭城路
44、72、93、548、572、572區間、830、836、855、920、923、926、931、946、958、大橋六線、大橋六線區間
5.5 肇嘉浜路天平路
43、50、72、93、171、572、572區間、712、806、816、820、824、927、956、957、984、985、機場三線
5.6 天鑰橋路辛耕路
15、44、72、122、572、572區間、732、864、927、958
5.7 辛耕路天鑰橋路
178大站
5.8 地鐵線路
地鐵1號線(徐家匯站),地鐵9號線(徐家匯站),地鐵11號線(徐家匯站)
6. 徐家匯是怎麼得來的
在中國科學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平生致力於研究天文、歷法、數學、水利、農業,並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著有《農政全書》。他曾生活、工作於上海,並在現今的虹橋路一帶、蒲匯塘路、肇家浜路、華山路匯集處還專門建有農庄 別業,從事農業科學實驗和潛心著書,從此他的後裔長期聚居在這一地區附近,遂有了今日上海「徐家匯」地名的由來。
7. 徐家匯為什麼叫徐家匯
地名由來:
在中國科學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平生致力於研究天文、歷法、數學、水利、農業,並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著有《農政全書》。
他曾生活、工作於上海,並在現今的虹橋路一帶、蒲匯塘路、肇家浜路、華山路匯集處還專門建有農庄別業,從事農業科學實驗和潛心著書,從此他的後裔長期聚居在這一地區附近,遂有了今日上海「徐家匯」地名的由來。
商業街
徐家匯商業街地處市郊結合部,是隨著住宅區的興起和有軌電車的開通而逐步形成的。到解放前夕,集中在華山路上的商店已有191家。解放初,部分商店因經營困難停業。
據1955年統計,尚有各類商店150家、店面196間,經營品種大都為日用必需品。1956年起,經過調整和改造,擴大了部分商店的門面,至20世紀60年代徐家匯商業街已初具規模。
1978年以來,在改革開放方針推動下,先後擴建了上海市第六百貨商店、衡山食品商店、宏偉文化用品商店、新標准鍾錶店、得天酒樓等店面;改建了華山菜場;新設了針織用品、縫紉用品、婦女用品、兒童用品、家用電器、裝潢用品以及清真食品、土特產食品等專業商店。
至1985年,徐家匯商業街的門店已佔區屬商業門店總數的8%,銷售額和利潤額的20%;每平方米營業面積的銷售額和利潤額約為全區商業平均數的3倍。
1989年,配合上海軌道交通1號線工程建設,拆遷了衡山路、華山路上的23家商店後,在天鑰橋路(南丹東路以北地段)新建了營業面積達9300平方米的匯聯商廈等一批商店,成為徐家匯商業街的延伸部分。1990年底,徐家匯商業街共有商店174家,其中90家集中在華山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