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有一枚中華民國22年的1元硬幣,正面是孫中山的頭像,背面是兩個帆船像和壹圓字樣,現在值多少錢
兩個帆船?
22年只有一個帆船
22年價位在700到900
給你提供地址你可以去問問吧
上海古玩市場
上海城隍廟第一購物中心三樓「古玩有限公司」
上海城隍廟三牌樓路「汲古齋古玩商場」
上海麗水路88號三樓「古玩公司」
上海福州路406號「東方集郵公司」
上海福州路「古籍書店」
上海福州路465號「上海書城」
上海福建路「古玩收藏街」
上海南京路「新華書店」
上海南京西路694號「集郵大樓市場」
上海電視台禮拜5人多地攤南京西路688號「古玩市場」
上海南京東路422號「朵雲軒」
上海福建南路136號「新文化書店」
上海金陵東路到老北門的盛澤路「外文書店」
上海中華路1351號「群眾書店」
上海南市區方浜中路#265「藏寶樓」全國古玩中心地位
上海盧灣區魯班路386號「淮海舊貨商場」
上海大木橋路88號「雲洲室內郵幣卡古玩禮拜日地攤人多市場上海第二大古舊物交易市場」
上海天裕樓三樓大廳「老廟郵票市場」
上海東台路瀏河路「收藏市場」
上海山東南路54號「盆景協會經營部」
上海福建中路#120上海舊書店
上海虹口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收藏市場」
上海霍山路(近許昌路)「楊浦收藏品市場」
上海徐匯區龍華旅遊城古玩一條街
上海黃河路301號「交運郵社」
上海泰康路「琉璃廠市場」
上海廣東路「一條街文物古玩市場」
上海延安中路789號「書刊交易市場」
上海華涼路1500號「東方集郵公司」
上海梧州路185號「東方集郵公司」
上海福州路406號「東方集郵公司」
上海東新路34號「造幣廠門市部」
上海北京西路1804號「造幣廠門市部」
上海南京西路801號「造幣廠門市部」
上海懷德路「洋浦古玩市場」
上海高雄路2號「南泉民間收藏品商店」
上海長樂路339/12「道生殿舊貨店」
上海北京東路40號「友誼商店」
上海瑞金二路410/3「新文化書店」
上海江西中路457號「國際藏品公司」
上海打浦路#433淮海舊貨濟南店
上海魯班路#386淮海舊貨魯班店
上海公平路#462第35室淮海舊貨公平店
上海靜安寺古玩城
上海盧灣區局門路600號「盧工郵幣卡交換中心」
上海中百一店東樓5層「郵幣卡專賣店」
上海市曹安花鳥市場內古玩市場曹陽八村
南京西路旁旁江陰路口花鳥古玩市場。
上海市外灘江西中咯309號協群舊貨商店
上海市城隍南方商廈地下室古玩郵幣卡市場
上海濟南路#173淮海舊貨魯班店
上海市方浜中路459號地下室城隍廟珍寶店
上海襄陽南路218號現代電子城內3樓古玩市場2家
上海市金陵東路68號上海友誼商店3樓文物櫃台
上海蘭馨大戲院旁文物商行
㈡ 一元錢在六十年代能買什麼
一斤豬肉。那時候豬肉是城市人口一人一個月是8兩豬肉,憑豬肉票+8毛錢購買。農村非農業戶口一人一個月是4兩豬肉,也是 憑豬肉票+8毛錢購買。但在黑市,豬肉價格是7-9塊錢一斤,而且豬肉大家都喜歡買肥肉,不要瘦肉,因為肥肉可以熬油。
一塊錢的購買力已經很低了,但在六十年代可是一筆「巨款」,六十年代有國家的「每人儲蓄一元錢」宣傳海報。每人儲蓄一元,全國可以積累7億元。按照這種說法可推算出當時中國有7億人口,因而,這張海報應當發行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
(2)一元錢在上海哪裡買到擴展閱讀
十塊錢大概是當年比較基層的崗位一周的薪水,月薪40左右的比較普遍,當然廣大的農民兄弟十塊錢要掙一個月,當年工人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
聚沙成塔的7億元,可建鐵路1204公里,建年產10萬紗錠紡織廠32座,建5萬噸化肥廠12座,建年產100萬噸鋼鐵廠2座;女農民的版本另有詮釋:可購化肥500萬噸,購拖拉機5萬台,購解放牌汽車48200台。
新中國建國後的30年間,家家戶戶過的都是緊日子。那時人們的收入大抵用來吃和穿,解決家庭溫飽,很少有閑錢可存,導致了居民儲蓄率始終在低位徘徊,且看統計數據說得明白無誤:「1978年全國人均儲蓄存款余額僅為21元。」
㈢ 20世紀60年代,一元錢能買什麼
60年代一塊錢可以買1斤豬肉。
1963年後按當時普通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大概在40元左右。湖南帶骨頭豬肉0.75元/斤(四張肉票)。廣州無骨豬肉1.00元/斤(四張肉票)。
以廣州算,10元可買10斤。如果沒有票,買別人的肉票也是一元四張票,大概是二元一斤,10元能買五斤肉。
(3)一元錢在上海哪裡買到擴展閱讀:
2016年1元錢的作用:
在北京,一元錢可以買一個菜市場里的饅頭、一根油條、一個燒餅、一塊沙琪瑪、一包榨菜,兩袋辣條;在上海可以買幾根蔥;在深圳可以買五個大號塑料袋。
在廈門,1元錢可以買一把本季青菜、一瓶菊花茶;在杭州,1元錢可以買一個打火機、一包小紙巾;在蘇州,可以買一根油條、一個包子;在大連可以坐一趟公車。
㈣ 我有大量一元硬幣,上海哪裡有要兌換
去銀行隨便哪一家會給你等值兌換的!
㈤ 在1980年的時候1元錢都能做(或買)些什麼
1、在書籍方面:
1980年,1元錢可以買一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名著。
2、在食物方面:
1980年,大米平均價格為0.149-0.205元/斤,一元錢可以買4.87斤-6.7斤左右的大米。食用花生油價格為0.86-0.88元/斤,一元錢可以買1.13-1.16斤左右的食用花生油。豬肉價格為0.85-1元/斤,一元錢可以買1-1.17斤左右的豬肉。
3、在服務領域:
1980年在上海理一次發要0.25-0.3元,洗一次澡要0.1-0.2元。一元錢可以理發4次,洗澡5-10次。
(5)一元錢在上海哪裡買到擴展閱讀:
中國共發行了五套人民幣。第三套的1960版是在1969年10月20日發行,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的,1980年使用的1元錢應該是第三套的1960這一版的紙幣。
截止2020年,第一至第五套人民幣均有1元面值的紙幣,其中第一套、第二套、第五套各2種,第三套1種,第四套3種;第三套至第五套有1元面額硬幣,其中第三套、第四套各一種,第五套2種。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知網-一元錢在全國各地都能買到啥?
網路-一元人民幣
㈥ 80年一元硬幣值多少在哪裡可換錢
80年1元硬幣是我國第二套流通硬幣中的一種,屬於第三套人民幣。該套硬幣全套含1、2、5角和1元共四枚硬幣,由沈陽和上海兩家造幣廠分別製造,發行期為1980年至1986年。由於該系列硬幣的製造成本比較高,又不是流通中必需的貨幣品種,所以發行量比較少,很多人從未見過。這期間,有些年份只發行了少量精製套裝硬幣,主要作為紀念和收藏品贈送或出售給外賓,十分珍貴。而您的80年1元硬幣則是很常見的品種,價格不到20元。
各年份具體說明如下:
1、80年:沒有生產精製套裝幣,只生產了少量普制套裝,大約20000套左右,市場價600元左右。散裝各面額80年長城系列硬幣的發行量略少於81年和85年,全套4枚價格在30元左右;
2、81年:共生產了23400套精製套裝幣,市場價1500元。另有少量普制套裝幣,數量不詳。81年是長城系列普通流通硬幣中發行量最大的年份之一,全套4枚價格在20元左右;
3、82年:沒有發行普通流通硬幣,只生產了20000套精製套裝幣,市場價1100元左右;
4、83年:共生產了20000套精製套裝幣,市場價800元。另有少量普制套裝幣,數量不詳。83年是長城系列普通流通硬幣中,批量發行最少的年份,全套4枚價格在35元左右;
5、84年:沒有發行普通流通硬幣,只生產了5750套精製套裝幣,市場價1200元左右;
6、85年:共生產了4825套精製套裝幣,市場價2500元。但普通85年流通硬幣中除了85版2角外,發行量都很大,1元、5角、1角三枚總共只值十幾元;
7、86年:未發行普通流通硬幣,只生產了660套精製套裝幣,屬極稀品,市場價超過3萬元。
㈦ 1980年的長城一元硬幣。現在上海可以賣多少錢我住上海周浦
一百多吧,成套的流通品三百多
㈧ 六十年代,一塊錢可以買到什麼
一塊錢可以買到將近兩斤的豬肉,可以買到兩斤半的花生油,一塊錢相當於兩個人一個禮拜的菜錢,60年代的時候,如果擁有一塊錢,那麼我們來到菜市場以後就可以非常豪氣的買東西。
60年代的時候,如果有人家裡辦了喜宴,那麼通常去吃喜宴的親戚,隨份子的錢大概也就在6毛或者是8毛左右,很少有人能夠出一塊錢的,基本上你出了一塊錢的喜錢就已經是非常有錢的人了。
在當時能夠擁有一塊錢已經讓很多人都非常憧憬了,不過你要知道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還是比較低下的,所以一塊錢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算是一筆巨資了。(8)一元錢在上海哪裡買到擴展閱讀:
在1960年的時候,人們的年平均工資大概也就在560元左右,每個月的平均工資大概也就在40塊錢左右,也就是說一塊錢就相當於你一天的收入了。
而且大家要知道這個只是平均收入,如果是一些農村人,那收入會更加的低,農村人每天的收入可能只有幾毛錢而已,所以對於大部分的農村人來說,一塊錢已經是非常大的一筆資金了,平時根本就捨不得一次性花掉一塊錢。
㈨ 20世紀60年代1元錢能買什麼
一元錢,就是當時兩個正長身體飯量奇大的「半大小子」,一個星期的菜錢。
以作家陳煜的考證,同樣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上海,當時青年男女結婚的聘金,通常只要4元錢。倘若在農村呢?要參加農村的婚宴,吃一頓有白菜豬肉的「半葷素酒席」。「禮金」往往是四五毛錢就可以,能出到一兩元禮金的,就是當地的有錢人。一塊錢在這類場合,分量真是很重。
而要看看當時的物價水平,就更可知一塊錢有多重要:在1961年的鄭州,精粉兩毛六一斤,標粉一毛七一斤,精米兩毛錢一斤,小米一毛錢一斤,花生油一斤六毛九,豬肉一斤八毛四。而在1961年的天津,牛肉價格七毛錢一斤,羊肉價格七毛六一斤。
到了1965年的鄭州,黃瓜每斤四分錢左右,大蔥每斤六分半,1964年的天津,鯽魚每斤四毛錢,大白米蝦一斤五毛二,海蟹一斤三毛五。這些價格,就是當時全國物價的縮影。
一元錢購買力:
同樣說一塊錢的購買力,還得看看當時的工資。以《中國統計年鑒》的記載,1960年時,中國的全民所有制單位的職工們,平均年工資只有528元,每月也就44元。
這,都還算是當時的「高收入」家庭。浙江省檔案館的統計,1960年代臨平石料廠的職工工資,也就是29元,閑林鋼鐵廠的工人,月工資大多在15至30元。農村的收入更低,1959年中國農村居民平均年收入才69元,之後幾年增長到90元左右。
這個收入水平,即使對比看上去很「便宜」的物價,也真是不富裕。特別是在當時的農村,一塊錢,更可以說是一筆不小的錢。
而且,即使是在六十年代,也並非所有的物品都「便宜」。比如雞蛋,1961年鄭州的雞蛋價格,就是一塊一毛八一斤。比比今天確實「便宜」,但放在當時,李振恃哥倆一個星期的菜錢。
還買不來一斤雞蛋。那時雞蛋的金貴程度,也正如作家梁曉聲在其反映六十年代東北城市生活的名作《年輪》里,城裡趕車老頭的嘆息:「我都忘了雞蛋是圓的還是方的了」。
那個時代,就算條件比較好的家庭,能吃上一個雞蛋,都算是絕對幸福的時刻。
工業品的價格,那時更是不菲,典型自行車。像「永久」「鳳凰」「飛鴿」等名牌自行車,價格長期保持在一百二十元以上,相當於「國企職工」三個月工資。
婚禮上如果能有幾輛自行車(大多是借)來接新娘,那就是乘豪車的感覺。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六十年代小夥子們騎著自行車在北京城飛跑的一幕,基本都是有錢人家的「專享」。
至於當時與自行車並稱為「三大件」的手錶與縫紉機,那自然也是價格不菲:1964年的「五一牌」全鋼手錶,每隻零售價格70元。1965年的「上海防震表」,零售價120元。
1963年一台斗卧式縫紉機的零售價格,高達140元。每一樣放當時,都讓人有「工資不夠花」之感。誰家結婚時能把「三大件」全湊齊?那就是標準的土豪。
穿衣的成本,那也是不小,布料棉料衣料在當時,都是緊俏物資。在1960年代的天津,一件「滌棉卡其男制服上衣」要賣19元,一條「滌棉卡其男制服褲子」賣14元。上下一「配齊」,普通工人一個月工資就出去了。
所以那時的工薪家庭,「買衣服」真是難得的奢侈事。就算「過年穿新衣服」,也多是自己買料子做。至於平時?那真是「縫縫補補又三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二十世紀60年代
㈩ 我現在在上海靜安區,每次購物回來兜里總是多很多一元錢的硬幣,我現在攢了很多,請問哪裡可以換成紙幣
銀行。
銀行都有這樣一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