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哪些生物入侵上海
擴展閱讀
福州台灣美食城在哪裡 2024-11-01 23:12:36
廈門明發城屬於哪個區 2024-11-01 23:02:59
北京閃送下單後多久上門 2024-11-01 22:44:31

哪些生物入侵上海

發布時間: 2022-08-23 09:45:36

Ⅰ 生物入侵者 資料

一百多年前,有人將20多隻英國的家兔帶到澳大利亞飼養。在一次火災中兔舍被毀,倖存的家兔流竄到了荒野。由於澳大利亞的氣候適於兔的生存,再加上那裡缺少兔的天敵,這些倖存者就以驚人的速度繁殖起來,成了野兔。它們與綿羊爭奪食物,破壞草原植被,給畜牧業造成很大損失。

近年來,我國南方某些沿海地區,一種原產南美洲的叫做薇甘菊的「植物殺手」悄悄地登陸了,在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的條件下迅速蔓延開來。沒過多久,荔枝樹、香蕉園,以及花木扶疏的美麗丘陵和原野,很快就長滿了薇甘菊。這些入侵者茂密的藤蔓纏繞或覆蓋住當地植物,奪走本應屬於當地植物的陽光和養料,使當地植被受到嚴重破壞。
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1,紫莖澤蘭 學 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 H. Rob.) 英文名:Crofton Weed 中文異名:解放草,破壞草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徵:莖紫色,被腺狀短柔毛,葉對生,卵狀三角形,邊緣具粗鋸齒.頭狀花序,直徑可達6mm,排成傘房狀,總苞片3-4層,小花白色,高1-2.5m.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行有性和無性繁殖.每株可年產瘦果1萬粒左右,藉冠毛隨風傳播.根狀莖發達,可依靠強大的根狀莖快速擴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擠鄰近多種植物. 原產地:中美洲,在世界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分布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西南部),台灣,垂直分布上限為2500m.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雲南南部發現,可能經緬甸傳入.在其發生區常形成單種優群落,排擠本地植物,影響天然林的恢復;侵入經濟林地和農田,影響栽培植物生長;堵塞水渠,阻礙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業. 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澤蘭實蠅對植株高生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野外寄生率可達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紅三葉草,狗牙根等植物進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3)化學防治:2,4-D,草甘膦,敵草快,麥草畏等10多種除草劑對紫莖澤蘭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製作用,但對於根部效果較差. 2,薇甘菊 學 名:Mikaina micrantha H. B. K. 英文名:Mile-a-minute Weed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徵:莖細長,匍匐或攀授,多分枝;莖中部葉三角狀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花白色,頭狀花序.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質或稍木質藤本,兼有性和無性兩種繁殖方式.其莖節和節間都能生根,每個節的葉腋都可長出一對新枝,形成新植株. 原產地:中美洲;現已廣泛分布於亞洲和大洋洲的熱帶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現廣泛分布於香港,澳門和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19年曾在香港出現,1984年在深圳發現.薇甘菊是一種具有超強繁殖能力的藤本植物,攀上灌木和喬木後,能迅速形成整株覆蓋之勢,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壞窒息而死,薇甘菊也可通過產生化感物質來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對6-8m以下林木,尤其對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風景林的危害最為嚴重,可造成成片樹木枯萎死亡而形成災難性後果.該種已被列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控制方法:目前尚無有效的防治方法,國內外正在開展化學和生物防治的研究. 3,空心蓮子草 學 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英文名:Alligator Weed 中文異名:水花生,喜旱蓮子草 分類地位:莧科 Amaranthaceae 鑒別特徵:水生型植株無根毛,莖長達1.5-2.5m;陸生型植株可形成直徑達1cm左右的肉質貯藏根,有根毛,株高一般30cm,莖稈堅實,節間最長15cm,直徑3-5mm,髓腔較小.葉對生,長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具長1.5-3cm的總梗.花白色或略帶粉紅,雄蕊5.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以莖節行營養繁殖;旱地型肉質貯藏根受刺激時可產生不定芽.生長高峰期每天可生長2-4cm.花期5-10月,常不結實. 原產地:南美洲;世界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幾乎遍及我國黃河流域以南地區.天津近年也發現歸化植物.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892年在上海附近島嶼出現,50年代作豬飼料推廣栽培,此後逸生導致草災,表現在:(1)堵塞航道,影響水上交通;(2)排擠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種單一化;(3)覆蓋水面,影響魚類生長和捕撈;(4)在農田危害作物,使產量受損;(5)田間溝渠大量繁殖,影響農田排灌;(6)入侵濕地,草坪,破壞景觀;(7)滋生蚊蠅,危害人類健康. 控制方法:(1)用原產南美的專食性天敵昆蟲蓮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防治水生型植株效果較好,但對陸生型的效果不佳.(2)機械,人工防除適用於密度較小或新入侵的種群.(3)用草甘膦,農達,水花生凈等除草劑作化學防除,短期內對地上部分有效. 4,豚 草 學 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英文名:Ragweed, Bitterweed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徵:高1m以下,莖下部葉對生,上部葉互生,葉一至二回羽裂,邊緣具小裂片狀齒.雄花序總苞碟形,排成總狀,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葉腋. 生物學特性:一年生草本,生於荒地,路邊,溝旁或農田中,適應性廣,種子產量高,每株可產種子300-62000多粒.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主要靠水,鳥和人為攜帶傳播;豚草種子具二次休眠特性,抗逆力極強. 原產地:北美洲;在世界各地區歸化. 中國分布現狀: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等地約15個省,直轄市.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發現於杭州,為一種惡性雜草,其危害性表現在:(1)花粉是人類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農田,導致作物減產;(3)釋放多種化感物質,對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控制方法:(1)用豚草卷蛾進行生物防治有良好效果;(2)苯達松,虎威,克蕪蹤,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長;(3)用紫穗槐,沙棘等進行替代控制有良好的效果. 5,毒 麥 學 名:Lolium temulentum L. 英文名:Darnel Rye-grass, Poison Darnel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徵:莖叢生,高20-120cm.葉線狀披針形,長6-40cm,寬3-13cm.穗狹,長5-40cm,主軸波狀曲折,兩側溝狀,具8-19個互生的小穗;每小穗含(2-)4-6個花.第二穎具5-9脈;芒長7-15mm.穎果長橢圓形,長4-6mm,綠而具紫褐暈. 生物學特徵: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適應性廣,分櫱力較強.其籽實比小麥早熟,熟後隨穎片脫落.種子繁殖. 原產地:歐洲地中海地區;現廣布世界各地. 中國分布現狀:除西藏和台灣外,各省(區)都曾有過報道.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隨麥種傳播.1954年在從保加利亞進口的小麥中發現.可造成麥類作物嚴重減產.麥種受真菌Stromatinia temulenta Prill. & Del.侵染產生毒麥鹼(Temuline),能麻痹中樞神經.人食用含4%毒麥的麵粉,就能引起中毒.毒麥做飼料時也可導致家畜,家禽中毒. 控制方法:人工拔除. 6,互花米草 學 名: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英文名:Smooth Cord-grass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徵:稈高1-1.7m,直立,不分枝.葉長達60cm,基部寬0.5-1.5cm,至少干時內卷,先端漸狹成絲狀;葉舌毛環狀,長1-1.8cm.圓錐花序由3-13個長(3-)5-15cm,多少直立的穗狀花序組成;小穗長10-18mm,覆瓦狀排列.穎先端多少急尖,具1脈,第一穎短於第二穎,無毛或沿脊疏生短柔毛;花葯長5-7mm.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生於潮間帶.植株耐鹽耐淹,抗風浪.種子可隨風浪傳播.根系分布深達60cm的灘土中,單株一年內可繁殖幾十甚至上百株. 原產地:美國東南部海岸;在美國西部和歐洲海岸歸化. 中國分布現狀:上海(崇明島),浙江,福建,廣東,香港.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79年引入,曾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近年來在一些地方變成了害草,表現在:(1)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影響灘塗養殖;(2)堵塞航道,影響船隻出港;(3)影響海水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並誘發赤潮;(4)威脅本土海岸生態系統,致使大片紅樹林消失. 控制方法:除草劑能清除地表以上部分,但對於灘塗中的種子和根系效果較差. 7,飛機草 學 名:Eupatorium odoratum L. (Chromolaena odorata (L.) R. M. King & H. Rob.) 英文名:Fragrant Eupatorium, Bitter Bush, Siam Weed 中文異名:香澤蘭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 鑒別特徵:高達3-7m,根莖粗壯,莖直立,分枝伸展.葉對生,卵狀三角形,先端短漸尖,邊緣有粗鋸齒,有明顯的三脈,兩面粗糙,被柔毛及紅褐色腺點,擠碎後有刺激性的氣味;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總苞圓柱狀,長1 cm,總苞片3-4層.花冠管狀,淡黃色,柱頭粉紅色.瘦果狹線形,有棱,長5mm,棱上有短硬毛,冠毛污白色,有糙毛. 生物學特性:叢生型的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瘦果能借冠毛隨風傳播,而成熟季節恰值乾燥多風的旱季,故擴散,蔓延迅速.種子的休眠期很短,在土壤中不能長久存活.在海南島1年開花2次,第一次4-5月,第二次9-12月. 原產地:中美洲;在南美洲,亞洲,非洲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台灣,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廣西,雲南,貴州.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飛機草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曾作為一種香料植物引種到泰國栽培,1934年在雲南南部被發現.為害多種作物,並侵犯牧場.當高度達15 cm或更高時,就能明顯地影響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長,能產生化感物質,抑制鄰近植物的生長,還能使昆蟲拒食.葉有毒,含香豆素.用葉擦皮膚會引起紅腫,起泡,誤食嫩葉會引起頭暈,嘔吐,還能引起家畜和魚類中毒,並是葉斑病原Cercospora sp.的中間寄主. 控制方法:先用機械或人工拔除,緊接著用除草劑處理或種植生命力強,覆蓋好的作物進行替代,此外,用天敵昆蟲Pareuchaetes pseudooinsulata控制有一定效果. 8,鳳眼蓮 學 名: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 英文名: Water Hyacinth 中文異名:鳳眼藍,水葫蘆 分類地位: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鑒別特徵:水上部分高30-50(-100)cm,或更高.莖具長匍匐枝.葉基生呈蓮座狀,寬卵形,寬卵形至腎狀圓形,光亮,具弧形脈;葉柄中部多少膨大,內有多數氣室.花紫色,上方一片較大,中部具有黃斑.蒴果卵形.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浮水或生泥沼中.繁殖方式以無性為主,依靠匍匐枝與母株分離方式,植株數量可在5天內增加1 倍.一株花序可產生300粒種子,種子沉積水下可存活5-20年.常生於水庫,湖泊,池塘,溝渠,流速緩慢的河道,沼澤地和稻田中. 原產地:巴西東北部;現分布於全世界溫暖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遼寧南部,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的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栽培,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逸生為雜草.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01年從日本引入台灣作花卉,20世紀5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後大量逸生,堵塞河道,影響航運,排灌和水產品養殖;破壞水生生態系統,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吸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死亡後沉入水底,構成對水質的二次污染;覆蓋水面,影響生活用水;滋生蚊蠅. 控制方法:(1)人工打撈;(2)專食性天敵昆蟲Neochetina eichhorniae和N. bruchi有控制效果;(3)除草劑在短時間內有效. 9,假高梁 學 名:Sorghum halepense (L.) Pers. 英文名:Johnson Grass 中文異名:石茅,阿拉伯高梁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徵:具根狀莖延長,具分枝.稈直立,高1-3m,葉寬線形,葉舌具緣毛.圓錐序大型,淡紫色至紫黑色;分枝輪生,與主軸交接處有白色柔毛;小穗成對,其中一個具柄,另一個無柄,長3.5-4mm,無芒,被柔毛.穎果棕褐色,倒卵形.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生於田間,果園,以及河岸,溝渠,山谷,湖岸濕處.花期6-7月,果期7-9月,種子和根莖繁殖. 原產地:地中海地區;現廣布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及加拿大,阿根廷等高緯國家. 中國分布現狀: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香港,福建,湖南,安徽,江蘇,上海,遼寧,北京,河北,四川,重慶,雲南.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20世紀初曾從日本引到台灣南部栽培,同一時期在香港和廣東北部發現歸化,種子常混在進口作物種子中引進和擴散.是高粱,玉米,小麥,棉花,大豆,甘蔗,黃麻,洋麻,苜蓿等30多種作物地里的雜草,不僅通過生態位競爭使作物減產,還可能成為多種致病微生物和害蟲的寄主.此外,該種可與同屬其他種雜交. 控制方法:(1)對混在進口種子中的種子,可用風選等方法去除;(2)配合伏耕和秋耕除草,將其根莖置於高溫,乾燥環境下;(3)用暫時積水的方法,抑制其生長;(4)用草甘膦或四氟丙酸等除草劑防治. 10,蔗扁蛾 學 名:Opogona sacchari(Bojer) 英文名: Banana Moth 中文異名:香蕉蛾 分類地位:鱗翅目 Lepidoptera 輝蛾科 Hieroxestidae 鑒別特徵:成蟲體長7.5-10mm.翅披針形.前翅有2個明顯的黑褐色斑點和許多細褐紋.觸角絲狀.足粗壯而扁,跗節最長,後足脛節有2對距.卵橢圓形,淡黃色,長約0.5mm.幼蟲乳白色,透明.被蛹,亮褐色,背面暗紅褐色,首尾兩端多呈黑色. 生物學特性:1年發生3-4代,在15℃時生活周期約為3個月,在溫度較高的條件下,可達8代之多.幼蟲活動能力極強,行動敏捷,蛀食皮層,莖稈,咬食新根.以幼蟲在寄主花木的土中越冬,翌年幼蟲上樹危害,多在3年以上巴西木的干皮內蛀食.卵散產或成堆,每雌蟲產卵50-200粒.食性廣,寄主植物達60餘種.
原產地: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己傳播到10餘個省,直轄市.在南方的發生更嚴重,在這些地區凡能見到巴西木(即香龍血樹Dracaena fragrans Ker-Gawl.)的地方幾乎都有蔗扁蛾發生危害.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隨寄主植物很容易擴散和傳播,已在歐洲,南美洲,西印度群島,美國等地區發現.巴西木是其重要寄主植物.1987年,蔗扁蛾隨進口的巴西木進入廣州.隨著巴西木在我國的普及,蔗扁蛾也隨之擴散,20世紀90年代傳播到了北京.蔗扁蛾食性十分廣泛,威脅香蕉,甘蔗,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及溫室栽培的植物,特別是一些名貴花卉等.感染植物輕則局部受損,重則將整段幹部的皮層全部蛀空. 控制方法:幼蟲越冬入土期,是防治此蟲的有利時機.可用菊殺乳油等速殺性的葯劑灌澆莖的受害處,並用敵百蟲製成毒土,撒在花盆表土內.大規模生產溫室內,可掛敵敵畏布條熏蒸.或用菊醋類化學葯劑噴霧防治.當巴西木莖局部受害時,可用斯氏線蟲局部注射進行生物防治. 11,濕地松粉蚧 學 名:Oracella acuta(Lobdell) 英文名:Lobdelly Pine Mealybug 中文異名:火炬松粉蚧 分類地位:同翅目Homoptera 粉蚧科 Pseudococcidae 鑒別特徵:若蟲橢圓形至不對稱橢圓形,長1.02-1.52mm.3 對足.末齡後期蟲體分泌蠟質物形成白色蠟包,覆蓋蟲體.雄成蟲分有翅型和無翅型兩種.與當地松粉蚧區別:濕地松粉蚧雌成蟲梨形,腹部向後尖削,觸角7節,當地松粉蚧雌成蟲紡錘形,觸角8節.生物學特性:若蟲和雌成蟲刺吸松梢汁液為害,為害時主要集中在枝梢端部,特別粗壯的枝梢蟲口數量最多.僅在越冬時部分若蟲藏匿於老針葉葉鞘內.產卵數量大,對溫度條件要求不嚴格,可忍受一定的低溫. 原產地:美國. 中國分布現狀: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報道.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88年隨濕地松無性系繁殖材料進入廣東省台山,到1994年,已擴散蔓延至廣東省多個縣市,破壞了27.7萬hm2的松林.據估計,濕地松粉蚧目前正以每年70000hm2時的速度進行散布.近30年來,中國自美洲引入不少松樹優良種,種植最廣的有濕地松,火炬松和加勒比松,這些寄主為濕地松粉蚧的擴散提供了便利.它同時對當地的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南亞松Pinus latteri等也構成了嚴重威脅,廣東中部沿海的低海拔地帶危害已相當嚴重,危害區正在迅速擴散.該蟲可以忍受冬季低溫,說明有繼續向北擴散的可能性.控制方法:國內進行了不少的化學葯劑和微生物防治實驗,取得一定的殺蟲效果,但在生產上還未能進行大面積使用. 12,強大小蠹 學 名: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英文名:Red Turpentine Beetle 中文異名:紅脂大小蠹 分類地位:鞘翅目 Coleptera 小蠹科 Scolytidae 鑒別特徵:成蟲圓柱形,長5.7-10.0mm,淡色至暗紅色.雄蟲長是寬的2.1倍,成蟲體有紅褐色,額不規則凸起,前胸背板寬.具粗的刻點,向頭部兩側漸窄,不收縮;蟲體稀被排列不整齊的長毛.雌蟲與雄蟲相似,但眼線上部中額隆起明顯,前胸刻點較大,鞘翅端部粗糙,顆粒稍大.生物學特性:主要危害已經成材且長勢衰弱的大徑立木,在新鮮伐樁和伐木上危害尤其嚴重.1年1-2代,蟲期不整齊,一年中除越冬期外,在林內均有紅脂大小蠹成蟲活動,高峰期出現在5月中,下旬.雌成蟲首先到達樹木,蛀入內外樹皮到形成層,木質部表面也可被刻食.在雌蟲侵入之後較短時間里,雄蟲進入坑道.當達到形成層時,雌蟲首先向上蛀食,連續向兩側或垂直方向擴大坑道,直到樹液流動停止.一旦樹液流動停止,雌蟲向下蛀食,通常達到根部.侵入孔周圍出現凝結成漏斗狀塊的流脂和蛀屑的混合物.各種蟲態都可以在樹皮與韌皮部之間越冬,且主要集中在樹的根部和基部. 原產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等美洲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現分布於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98年在我國山西省陽城,沁水首次發現,推測引入與80年代後期山西從美國引進木材有關.與北美洲發生情況不同的是,它不僅攻擊樹勢衰弱的樹木,也對健康樹進行攻擊,導致發生區內寄主的大量死亡.1999年底,該蟲在河北,河南,山西發生面積52.6萬hm2,其中嚴重危害面積13萬hm2時,個別地區油松死亡率高達30%,己導致600多萬株的松樹枯死.在山西,2000年的調查統計,危害面積達16.3hm2萬時,其中成災面積9.1萬hm2,己有342.4萬株成材油松受害枯死.
控制方法:清除嚴重受害樹,並對伐樁進行熏蒸等處理,消滅殘余小蠢和避免其再次在伐樁上產卵危害.在成蟲侵入期採用菊酯類農葯在樹基部噴霧,可防止成蟲侵害. 13,美國白蛾 學 名:Hyphantria cunea(Drury) 英文名:Fall Webworm, American White Moth 中文異名:秋幕毛蟲,秋幕蛾 分類地位:鱗翅目Lepidoptera 燈蛾科 Arctiidae 鑒別特徵:成蟲白色,體長12-15mm.雄蟲觸角雙櫛齒狀.前翅上有幾個褐色斑點.雌蟲觸角鋸齒狀,前翅純白色.卵球形.幼蟲體色變化很大,根據頭部色澤分為紅頭型和黑頭型兩類.蛹長紡錘形,暗紅褐色,繭褐色或暗紅色,由稀疏的絲混雜幼蟲體毛組成. 生物學特性:美國白蛾在遼寧等地1年發生2代.以蛹在樹皮下或地面枯枝落葉處越冬,幼蟲孵化後吐絲結網,群集網中取食葉片,葉片被食盡後,幼蟲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織一新網. 原產地:北美洲. 中國分布現狀:現分布於遼寧,河北,山東,天津,陝西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傳入歐洲,現已傳入歐洲10多個國家,以及日本,朝鮮半島,土耳其.1979年傳入我國遼寧丹東一帶,1981年由漁民自遼寧捎帶木材傳入山東榮成縣,並在山東相繼蔓延,1995年在天津發現,1985年在陝西武功縣發現並形成危害.主要通過木材,木包裝等進行傳播,還可通過飛翔進一步擴散.其繁殖力強,擴散快,每年可向外擴散35-50km.可為害果樹,林木,農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種植物,在果園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覽區,林蔭道,發生嚴重時可將全株樹葉食光,造成部分枝條甚至整株死亡,嚴重威脅養蠶業,林果業和城市綠化,造成驚人的損失.此外,被害樹長勢衰弱,易遭其他病蟲害的侵襲,並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蟲喜食桑葉,對養蠶業構成威脅. 控制方法:利用人工,機械,化學等方法控制其危害,如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蛾,人工剪除網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噴施溴氰菊醋,滅幼脲等化學和生物殺蟲劑等. 14,非洲大蝸牛 學 名:Achating fulica(F閘ochrussac) 英文名:Giant African Snail 中文異名:褐雲瑪瑙螺,東風螺,菜螺,花螺,法國螺 分類地位:柄眼目Stylomnatophora 瑪瑙螺科 Achatinidae 鑒別特徵:貝殼長卵圓形,深黃色或黃色,具褐色白色相雜的條紋;臍孔被軸唇封閉,殼口長扇形;殼內淺藍色螺層數為6.5-8;軟體部分深褐色或牙黃色,貝殼高l0cm左右.足部肌肉發達,背面呈暗棕色,黏液無色.生物學特性:喜棲息於植被豐富的陰暗潮濕環境及腐殖質多的地方.6-9月最活躍,晨昏或夜間活動.食性雜而量大,幼螺多為腐食性.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生長迅速,5個月即可交配產卵.繁殖力強,一次產卵數達100-400枚.壽命長,可達5-7年.抗逆性強,遇到不良環境時,很快進入休眠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可生存幾年. 原產地:非洲東部沿岸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奔巴島,馬達加斯加島一帶. 中國分布現狀:現己擴散到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福建,台灣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作為人類的食物,寵物以及動物飼料等引入,除原產地外,已擴散至南亞,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地,擴散速度很快.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福建廈門發現,可能是由一新加坡華人所帶的植物而引入的.後被作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個南方省份.除人為主動引入外,其卵和幼體可隨觀賞植物,木材,車輛,包裝箱等傳播,卵期可混入土壤中傳播.它們咬斷各種農作物幼芽,嫩枝,嫩葉,樹莖表皮,已經成為危害農作物,蔬菜和生態系統的有害生物.這種螺也是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控制方法:養殖場必須建立隔離制度;養殖結束後必須進行徹底的滅螺處理.除葯物防治外,應使用各種方法盡量對其殺滅. 15,福壽螺 學 名: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 英文名: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Amazonian Snail 中文名:大瓶螺,蘋果螺,雪螺 分類地位: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瓶螺科 Ampullariidae 鑒別特徵:貝殼較薄,卵圓形;淡綠橄欖色至黃褐色,光滑.殼頂尖,具5-6個增長迅速的螺層.螺旋部短圓錐形,體螺層占殼高的5/6.縫合線深.殼口闊且連續,高度占殼高的2/3;胼胝部薄,藍灰色.臍孔大而深.厴角質,卵圓形,具同心圓的生長線.厴核近內唇軸緣.殼高8cm以上;殼徑7cm以上,最大殼徑可達15cm.
生物學特性:喜棲於緩流河川及陰濕通氣的溝渠,溪河及水田等處.底棲性,雌雄異體.食性雜.有蟄伏和冬眠習性.3月上旬開始交配,在近水的挺水植物莖上或岸壁上產卵,初產卵塊呈鮮艷的橙紅色,在空氣中卵漸成淺粉色.一隻雌性福壽螺通常1年產2400-8700個卵,孵化率可高達90%.其繁殖速度比亞洲稻田中當地近緣物種快10倍左右.雖然是水生種類,但可以在乾旱季節埋藏在濕潤的泥中度過6-8個月.一旦發洪水或被灌溉時,它們又能再次活躍起來. 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 中國分布現狀:廣泛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浙江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作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灣;1981年引入廣東,1984年前後,已在該省作為特種經濟動物廣為養殖,後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養殖.但由於養殖過度,口味不佳,市場並不好,而被大量遺棄或逃逸,並很快從農田擴散到天然濕地.福壽螺食量極大,並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還能刮食藻類,其排泄物能污染水體.其對水稻生產造成的損失顯然大大超過其作為美食的價值.除威脅入侵地的水生貝類,水生植物和破壞食物鏈構成外,福壽螺也是卷棘口吸蟲,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 控制方法:重點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產卵盛期前的防治,壓低第二代的發生量,並及時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壞其越冬場所,減少冬後殘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養鴨食螺為主,輔之葯物防治. 16,牛 蛙 學 名:Rana catesbeiana Shaw 英文名:Bull Frog, American Bullfrog 中文異名:美國青蛙 分類地位:無層目 Anura (Salientia) 蛙科 Ranidae 鑒別特徵:體大粗壯,體長152-l70mm.頭長寬相近,吻端鈍圓,鼻孔近吻端朝向上方,鼓膜甚大.背部皮膚略顯粗糙.卵粒小,卵徑12-1.3mm.蝌蚪全長可在100mm以上. 生物學特性:在水草繁茂的水域生存和繁衍.成蛙除繁殖季節集群外,一般分散棲息在水域內.蝌蚪多底棲生活,常在水草間覓食活動.食性廣泛且食量大,包括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還有魚,蛙,蠑螈,幼龜,蛇,小型鼠類和鳥類等,甚至有互相吞食的行為.1年可產卵2-3次,每次產卵10000-50000粒.3-5年性成熟.壽命6-8年. 原產地:北美洲落基山脈以東地區,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羅里達州北部. 中國分布現狀:幾乎遍布北京以南地區(包括台灣),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門外,均有自然分布.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因食用而被廣泛引入世界各地,l959年引入我國.牛蛙適應性強,食性廣,天敵較少,壽命長,繁殖能力強,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易於入侵和擴散.本地兩棲類則面臨減少和絕滅的危險,甚至已經影響到生物多樣性,如滇池的本地魚類,同時對一些昆蟲種群也存在威脅.早期的養殖和管理方法不當是造成其擴散的主要原因.國內貿易和消耗加工過程中缺乏嚴格管理,動物在長途販運和加工過程中逃逸現象普遍. 控制方法:加強牛蛙飼養管理以及對餐飲業的控制,以免入侵范圍進一步擴大.改變飼養方式,由放養改為圈養.在蝌蚪階段進行清塘性處理來控制種群數量.捕捉和消耗牛蛙成體資源,以控制其在自然生境中的數量.

Ⅱ 上海海關查獲406隻活體螞蟻,這屬於外來物種嗎

這些活體螞蟻當然是屬於外來物種了,海關在進行X射線檢查時,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張申報為“牙科耗材”的海外入境郵件包裹的異常圖像。工作人員立即打開盒子進行檢查,從中發現了406名活螞蟻,螞蟻長約2厘米,分別放置在環氧樹脂管中。盡管螞蟻是小動物,但它們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卻很強,一旦形成生物入侵,其影響將非常嚴重。特別是,某些螞蟻更具攻擊性。一旦刺傷人或其他動物,他們容易腫脹和疼痛。

一些“外來螞蟻”更可能對我們當地的自然生態產生不良影響

由於我們對這些物種的了解不深,因此它們可能不適合在我國生存,或者可能造成傷害。而且我認為自然生態系統是平衡的,我們不能隨意打破自然規律。物種入侵將威脅人們的健康,如果當前的國際流行形勢嚴峻,任何物種都可能攜帶病毒,而入侵物種也不例外。另一個例子是某些植物產生的花粉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傷害。每個月花粉散落時,會因身體過敏而出現哮喘和打噴嚏等症狀。

Ⅲ 上海海關查獲406隻活體螞蟻,該如何防範外來物種入侵

據最新消息,上海海關查獲406隻活體螞蟻,申報品名卻是牙科耗材。這件事讓我們毛骨悚然,也然我們意識到生物入侵的嚴重性。萬一這些螞蟻在國內繁殖開來,勢必會我國本土螞蟻的生存帶來極大考驗,也會影響物種平衡。

查處要細致,執法要嚴。進出口貿易,國際航班、輪渡等一定要加強檢查強度,運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來及時發現外來物種,並加以銷毀,對違法犯罪者一定要嚴懲不貸。只有從源頭做起,從初期做起,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外來物種入侵的問題。

Ⅳ 舉一則"生物入侵者"的事例

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1. 紫莖澤蘭 2. 薇甘菊
3. 空心蓮子草 4. 豚草
5. 毒麥 6. 互花米草
7. 飛機草 8. 鳳眼蓮
9. 假高梁 10. 蔗扁蛾
11. 濕地松粉蚧 12. 強大小蠹
13. 美國白蛾 14. 非洲大蝸牛
15. 福壽螺 16. 牛蛙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中國外來生物入侵調查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科技圖片

高勇 閻彩娥/文

千萬年來,海洋、山脈、河流和沙漠為物種和生態系統的演變提供了天然的隔離屏障。然而近幾百年間,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這些屏障漸漸失去它們應有的作用,外來物種們藉助人類的幫助,遠涉重洋到達新的生境和棲息地,繁衍擴散,它們到底是朋友還是敵人?

2003年初,一個冬日的午後,我們走進北京海洋館,參觀經過處理的食人鯧。不久前食人鯧曾是人們爭相參觀的熱寵,它們撕扯活魚的景象不知讓多少人心驚膽戰,號稱「水中狼族「。但此刻,它們卻只有一動不動地躺在冰櫃中,睜著無望的雙眼。關於食人鯧的報道隨著它們的沉寂漸漸低落。然而,製造轟動的始作俑者雖已沉寂,關於外來入侵種的思考卻不會隨之停止。人們為什麼對它們如此敬畏,甚至都不容它們生活在小小的水族箱內,難道僅僅是因為它們生性殘暴嗎?

「因為在中國本土並沒有這種魚」,海洋館的負責人介紹道,「食人鯧原產於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在我國的自然界中沒有天敵。體質強壯、對水質要求不嚴格的食人鯧,在我國南方廣大地區很容易找到適宜繁殖生長的水體,一旦流入自然水域,必將打破現有的生物鏈,威脅土著魚類的生存,就如同侵略者入侵一樣,對生態的破壞不堪設想。」

我曾看過一些關於外來物種入侵的報道,但總覺得微甘菊、紫莖澤蘭、空心蓮子草、麥穗魚這些略顯柔弱的名字如何能與「入侵「聯系起來呢?食人鯧尖牙利齒倒也罷了,太湖銀魚長不盈指,又如何能「造成生態系統毀滅性打擊「呢?外來入侵物種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小龍蝦就是入侵物種

「外來種實際上已經來到我們生活之中,只是我們還不知道罷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吳岷博士是我國貝類研究的專家,談起貝類入侵種如數家珍。「比如說,北京人非常愛吃的小龍蝦,學名叫克氏原螯蝦,原產於墨西哥,後向北美擴散,給美國五大湖泊的漁業生產和堤壩造成了極大威脅。上世紀20至30年代經日本進入我國南京地區,隨後在江浙一帶迅速繁衍,對當地的魚類、甲殼類、水生植物極具威脅。它們會在水稻田堤壩上挖洞築穴,現在小龍蝦已經在洞庭湖大量繁殖,威脅到堤壩設施。「吳岷博士還指出,曾經活躍在人們餐桌上的福壽螺、白玉蝸牛在初期都是作為高蛋白食物引入並在我國大力推廣的,然而由於市場原因,被大量遺棄或逃逸,現在已經侵入到農田和自然系統,成為農作物、蔬菜和生態系統的有害生物。

原來外來入侵種已經到了我們的嘴巴前面。接下來的采訪越來越令人心驚。除農業、林業、漁業中已被作為病蟲害治理的美洲斑潛蠅、松材線蟲、美國白蛾等等之外,即使在我國許多繁華都市的小區、路旁、溝邊、荒地、園圃、操場、草坪等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地方,也早已成為入侵雜草的天堂。婆婆納、苘麻、蔓陀羅、反枝莧,甚至還包括令美國人聞風色變的三裂葉豚草都隨處可見。

國家環保總局的楊朝飛先生向我們提供了部分數字: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外來雜草共有107種,外來動物40餘種,從脊椎動物(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到無脊椎動物(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以及細菌、微生物、病毒中都能找到例證。國內最早開展入侵生物研究的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謝焱博士告訴我們:「目前我國的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特別行政區無一沒有外來種,除了極少數位於青藏高原的保護區外,幾乎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外來雜草。」

關於外來種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我國也有初步的統計報告。列舉數字是枯燥的,但我們還是不得不仔細閱讀以下統計報告:保守的估計,松材線蟲、濕地松粉蚧、松突圓蚧、美國白蛾、松干蚧等森林入侵害蟲嚴重發生與危害的面積在我國每年已達150萬公頃左右。水稻象甲、美洲斑潛蠅、馬鈴薯甲蟲、非洲大蝸牛等農業入侵害蟲近年來每年嚴重發生的面積達到140萬至160萬公頃。每年由外來種造成的農林經濟損失達574億元人民幣,僅對美洲斑潛蠅一項的防治費用,就需4.5億元,每年打撈水葫蘆的費用需要5-10億元以上。

「生物入侵是世界難題」。據統計,美國、印度、南非外來生物入侵造成的損失每年分別高達1500億美元、1300億美元和800億美元。解焱博士認為這些都只是保守的估計,還不足以包括那些無法計算的隱性損失,比如外來生物導致本地生物物種的滅絕、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由於改變環境景觀帶來的美學價值的喪失。

生物入侵導致物種瀕危和滅絕

「『外來'這個概念不僅是以國界定義的」,國家環保局生物安全辦公室的專家柏承壽提醒我。人們曾經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四大家魚」(青、草、鰱、鱅)也成了外來種,它們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物種嗎?原因在於,「四大家魚」在我國很多地區是當地的土著物種,但是如果它們被引入雲南、青海、新疆等高海拔地區的水域中,就成了外來種,因為這些地區屬於完全不同的生態系統。太湖銀魚的例子也是一樣。

雲南是我國魚類種類最為豐富的省份,然而從20世紀60年代起,人們出於產業經濟的目的,兩次大規模地移殖和引進外地魚類。第一次是在1963-1970年間引進「四大家魚「等經濟性魚類,並帶進麥穗魚和〔xia〕虎魚等非經濟性魚類;第二次較大規模的引進是在1982-1983年,把太湖新銀魚和間下〔zhen〕魚等引進滇池、星雲湖等湖泊。現在雲南原有的432種土著魚類中,近5年來一直未採集到標本的約有130種,約占總種數的30%;另外約有150種魚類在60年代是常見種,現在已是偶見種,約占總種數的34.7%;餘下的152種魚類,其種群數量也均比60年代明顯減少。在過量捕撈、水利工程、圍湖造田、外來魚類,這4個導致雲南魚類瀕危的因素中,外來魚類是導致土著魚類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的最大因素。滇池蠑螈的滅絕也與滇池引入外來種有密切的關系。

肆虐上海崇明島的可怕入侵生物--互米花草,因其具有固沙促淤作用,20年前從美國引進,由於缺少天敵,互米花草目前已成為整個崇明海灘的絕對霸主,導致魚類、貝類因缺乏食物大量死亡,水產養殖業遭受致命創傷,而生物鏈斷裂又直接影響了以小魚為食的島上鳥類的生存,「如果再不加以控制,崇明島的生物鏈就將嚴重斷裂。「互花米草目前又在福建沿海等地大量蔓延,沿海灘塗大片紅樹林的死亡就是互花米草造成的惡果。

明朝末年,仙人掌被引入我國,如今在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它們的蹤影,在華南沿海地區和西南乾熱河谷地段,仙人掌戰勝了當地的原生植物成為優勢群落,那裡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觀恐怕我們永遠都見不到了。

其實,我國也有一些生物進入其他地區,成為別處的入侵物種。比如葛藤,作為一種葯材引入美國,然而到了美國後卻大量滋生,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重大影響。再比如青魚,在中國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肉食性魚類,然而不慎傳到美國,已成為美國漁業大害,當地政府甚至出價100美元一條懸賞捕捉青魚。

在全世界瀕危物種名錄中的植物,大約有35%至46%是由外來生物入侵引起的。最新的研究表明,生物入侵已成為導致物種瀕危和滅絕的第二位因素,僅次於生境的喪失。

入侵物種還能直接威脅人類健康

麻疹、天花、淋巴腺鼠疫以及艾滋病都可以成為入侵疾病。人類對熱帶雨林地區的開墾,為更多的病毒入侵提供了新的機會,其中包括那些以前只在野生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比如多年前襲擊剛果等地的埃博拉病毒。前面提到的三裂葉豚草,它的花粉是引起人類花粉過敏的主要病原物,可導致「枯草熱「症,在美國約有20%的人受花粉過敏症的侵擾。我國國內雖然還沒有大量的報道,但在國外的許多華人到美國後一兩年內就會出現花粉症的症狀。目前豚草已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地區的15個省市,如果一旦大面積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所有這些,不論是瘋牛病、口 蹄疫、鼠疫病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惡性傳染病,還是在美國聲名狼藉的紅螞蟻,肆虐我國東北、華北的美國白蛾、松材線蟲等森林害蟲,以及堵塞上海河道、覆蓋滇池水面的水葫蘆都是「生物入侵「惹的禍。它們的危害之大已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以致有人稱它為「整個生態系統的癌變」。

Ⅳ 急需生物入侵事例

中國的:目前我國已有的120多個外來入侵物種,大約有50%是有意引進後擴散成災的。在引進這些外來物種時,有些是未經批准非法引進,有些是沒有進行嚴格的風險評估,引狼入室。
比如,水葫蘆於1901年作為一種花卉引入我國,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種植,後轉為野生,最終出現今天的不可收拾的局面:水葫蘆在我國廣大水域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特別是在我國南方諸省危害嚴重。原產南美洲的這種觀賞植物,已經在中華大地上泛濫成災。
數據表明,我國廣東、雲南、浙江、福建等地每年都要人工打撈水葫蘆,僅此一項的開支就超過一億元。
再如食人魚,由於中國沒有,一些人引進了供人觀賞,銷售和觀賞門票會為這些個人或團體帶來豐厚的利潤,於是有人就不經批准引進、繁殖、銷售食人魚。
食人魚(俗稱食人鯧)原產亞馬遜河流域,因其嬌小美麗,在我國作為觀賞魚從巴西、香港等地引進,分散在水族館、公園和觀賞魚市場。其價格每條20元-100元不等,高的可達300元。
「食人魚生性兇殘」。北京海洋館一位工作人員描繪了食人魚的「行凶」過程:一條2斤多重的鮮活草魚一被放進食人魚展館,就開始驚慌逃竄。剛開始有兩三條食人魚追咬草魚的尾巴,草魚受傷游不動了,食人魚就開始咬魚肚子。緊接著,上百條食人魚蜂擁而至,草魚身子還沒沉到箱底,就只剩一個骨架了。「整個過程只有2分種。」
而10多年前,正是一些福壽螺養殖戶的放生給東南沿海多個省市造成了長達數年的嚴重生態災害。上世紀80年代,我國廣東等省的養殖戶開始從國外引進福壽螺,後來因為市場回報太小,一些養殖戶將福壽螺放生。不料由於沒有天敵,再加上繁殖能力驚人,福壽螺迅速侵佔了廣東、廣西、福建、上海、江蘇等地。剛孵化不久的小螺就能啃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的秧苗。據媒體報道,今年廣西250萬畝農田遭受福壽螺襲擊。8月初,廣西發動24萬多人參與滅螺戰。經過一個月的滅螺,才初步控制了福壽螺災害。據當地植保部門介紹,目前部分田間公共地帶的水溝、池塘邊等福壽螺的繁衍滋生地,還沒有得到及時治理,福壽螺仍會隨流水進入農田為害。
雛菊,紫莖澤蘭,
福壽螺是國家環保總局所列的16種「危害最大的外來物種」之一,類似福壽螺這樣的外來動物還有很多。比如小龍蝦、牛蛙、以及外形可愛被當作寵物的巴西龜等等。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8/29/content_5021066.htm

美國的:來自亞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紅螞蟻

Ⅵ 目前中國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入侵植物

第一反應是水葫蘆!記得高中生物課上,講生物入侵的時候,案例就是水葫蘆,生物必修三的書上很多這樣的例子啊。

一. 引進的背景: 水葫蘆原產於南美洲。1901年作為花卉引入我國,20世紀50年代~60年代作為豬飼料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普遍推廣,廣泛分布在華南、華中和華東等地區,尤以雲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和台灣等省區最廣。題主好像是福州的,你去看看閩江,在江上四處飄浮著的藻類植物就是水葫蘆,它真的隨處可見。

二.危害
1、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水葫蘆的繁殖能力極其旺盛,一旦有適合它生長的環境,它便快速生長,並成為當地的優勢物種,抑制或影響其他物種的生長,破壞生態多樣性,極易造成該地區生態惡化,物種單一。各種生態系統都存在一種平衡,各式各樣的食物鏈,食物網構成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由於水葫蘆的入侵,平衡被破壞,能量的流動出現轉變,可想而知,他對一個生態系統的危害有多大。
2、從對人類生產生活的角度來看:堵塞河道,影響水運,引發水災,從上游漂流下來的水葫蘆在上海和寧波發生過嚴重堵塞河道的情況,有的地方水葫蘆的密集度甚至達到了可以承受人在上面行走的地步,致使航運一度癱瘓。此外,水葫蘆還危及到水廠的安全生產、水泵吸入水葫蘆將造成濾池堵塞、自來水廠停產,對城鄉飲用水供水造成危害。

就拿福州來舉例吧,曾有一段時間,水葫蘆真的泛濫了,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為此,政府不得不專項撥款來整治水葫蘆,本寶寶年齡小,沒看過那個場面,聽老師說,曾有一度,水面上都是水葫蘆,腐爛的水葫蘆發出惡臭,太可怕了。

還有一些國外的,比如說澳洲引進的野兔,等等。總之引進新物種之前,一定要三思,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遠比我們想像中來得嚴重。

Ⅶ 上海海關查獲406隻活體螞蟻,生物入侵有什麼危害

上海海關工作人員在進行X光機查驗時,發現一個申報品名為“牙科耗材”的海外進境郵件包裹影像異常,工作人員隨即開箱查驗,從中查獲活體螞蟻406隻。螞蟻體長約2厘米,每隻都單獨放置於一個EP(環氧樹脂)管中。

生物入侵的危害:

1、破壞生態環境

生物入侵後會在當地定居並適應,由於缺少天敵或者生存條件優越等因素從而使得外來物種大量繁殖進而影響當地的物種,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例如前段時間在廣西出現的熱帶小魚就是典型的案例。食人魚原產於南美亞馬遜河流域,性情暴烈,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即使是在它的原產地南美也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生物。廣西自然環境與南美類似,但在這里食人魚卻沒有天敵,進入之後將形成優勢物種,破壞生態平衡。如果作為觀賞魚的“食人魚”進入河流湖泊,當地的其他水中生物將面臨一場滅頂之災。

2、威脅人類健康

有些外來入侵物種不僅威脅生態環境還直接威脅人類健康,對人們的生命安全構成潛在或直接的危害。例如引起人花粉過敏的豚草和三裂葉豚草,同時豚草也會導致“枯草熱”症。而瘋牛病,口蹄疫更是給人們帶來了沉痛的災難,因為它們不僅會對生態造成危害更是直接危害人類的生命。同樣這種威脅也存在於我們身邊,中大珠海校區乃至整個珠海地區都受到火紅蟻的入侵,人被咬到後容易出現皮膚潰爛。

3、危害經濟發展

生物入侵導致生態災害頻繁爆發,對農林業造成嚴重損害,危害經濟發展。據統計,我國有外來雜草107種,主要外來害蟲32種,主要外來病原菌23種,每年造成的損失巨大。我國每年對美洲斑潛蠅一項的防治費用就需要4.5億元,每年用於防治松干蜥、松材線蟲病、濕地松粉馱的費用也達1億元以上。

Ⅷ 中國生物入侵的種類(急)

目前已知我國至少有300種入侵植物、40種入侵動物、11種入侵微生物。

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1,紫莖澤蘭
學 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 H. Rob.)
英文名:Crofton Weed
中文異名:解放草,破壞草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徵:莖紫色,被腺狀短柔毛,葉對生,卵狀三角形,邊緣具粗鋸齒.頭狀花序,直徑可達6mm,排成傘房狀,總苞片3-4層,小花白色,高1-2.5m.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行有性和無性繁殖.每株可年產瘦果1萬粒左右,藉冠毛隨風傳播.根狀莖發達,可依靠強大的根狀莖快速擴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擠鄰近多種植物.
原產地:中美洲,在世界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分布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西南部),台灣,垂直分布上限為2500m.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雲南南部發現,可能經緬甸傳入.在其發生區常形成單種優群落,排擠本地植物,影響天然林的恢復;侵入經濟林地和農田,影響栽培植物生長;堵塞水渠,阻礙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業.
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澤蘭實蠅對植株高生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野外寄生率可達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紅三葉草,狗牙根等植物進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3)化學防治:2,4-D,草甘膦,敵草快,麥草畏等10多種除草劑對紫莖澤蘭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製作用,但對於根部效果較差.
2,薇甘菊
學 名:Mikaina micrantha H. B. K.
英文名:Mile-a-minute Weed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徵:莖細長,匍匐或攀授,多分枝;莖中部葉三角狀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花白色,頭狀花序.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質或稍木質藤本,兼有性和無性兩種繁殖方式.其莖節和節間都能生根,每個節的葉腋都可長出一對新枝,形成新植株.
原產地:中美洲;現已廣泛分布於亞洲和大洋洲的熱帶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現廣泛分布於香港,澳門和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19年曾在香港出現,1984年在深圳發現.薇甘菊是一種具有超強繁殖能力的藤本植物,攀上灌木和喬木後,能迅速形成整株覆蓋之勢,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壞窒息而死,薇甘菊也可通過產生化感物質來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對6-8m以下林木,尤其對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風景林的危害最為嚴重,可造成成片樹木枯萎死亡而形成災難性後果.該種已被列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控制方法:目前尚無有效的防治方法,國內外正在開展化學和生物防治的研究.
3,空心蓮子草
學 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英文名:Alligator Weed
中文異名:水花生,喜旱蓮子草
分類地位:莧科 Amaranthaceae
鑒別特徵:水生型植株無根毛,莖長達1.5-2.5m;陸生型植株可形成直徑達1cm左右的肉質貯藏根,有根毛,株高一般30cm,莖稈堅實,節間最長15cm,直徑3-5mm,髓腔較小.葉對生,長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具長1.5-3cm的總梗.花白色或略帶粉紅,雄蕊5.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以莖節行營養繁殖;旱地型肉質貯藏根受刺激時可產生不定芽.生長高峰期每天可生長2-4cm.花期5-10月,常不結實.
原產地:南美洲;世界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幾乎遍及我國黃河流域以南地區.天津近年也發現歸化植物.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892年在上海附近島嶼出現,50年代作豬飼料推廣栽培,此後逸生導致草災,表現在:(1)堵塞航道,影響水上交通;(2)排擠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種單一化;(3)覆蓋水面,影響魚類生長和捕撈;(4)在農田危害作物,使產量受損;(5)田間溝渠大量繁殖,影響農田排灌;(6)入侵濕地,草坪,破壞景觀;(7)滋生蚊蠅,危害人類健康.
控制方法:(1)用原產南美的專食性天敵昆蟲蓮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防治水生型植株效果較好,但對陸生型的效果不佳.(2)機械,人工防除適用於密度較小或新入侵的種群.(3)用草甘膦,農達,水花生凈等除草劑作化學防除,短期內對地上部分有效.
4,豚 草
學 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英文名:Ragweed, Bitterweed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徵:高1m以下,莖下部葉對生,上部葉互生,葉一至二回羽裂,邊緣具小裂片狀齒.雄花序總苞碟形,排成總狀,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葉腋.
生物學特性:一年生草本,生於荒地,路邊,溝旁或農田中,適應性廣,種子產量高,每株可產種子300-62000多粒.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主要靠水,鳥和人為攜帶傳播;豚草種子具二次休眠特性,抗逆力極強.
原產地:北美洲;在世界各地區歸化.
中國分布現狀: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等地約15個省,直轄市.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發現於杭州,為一種惡性雜草,其危害性表現在:(1)花粉是人類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農田,導致作物減產;(3)釋放多種化感物質,對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控制方法:(1)用豚草卷蛾進行生物防治有良好效果;(2)苯達松,虎威,克蕪蹤,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長;(3)用紫穗槐,沙棘等進行替代控制有良好的效果.
5,毒 麥
學 名:Lolium temulentum L.
英文名:Darnel Rye-grass, Poison Darnel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徵:莖叢生,高20-120cm.葉線狀披針形,長6-40cm,寬3-13cm.穗狹,長5-40cm,主軸波狀曲折,兩側溝狀,具8-19個互生的小穗;每小穗含(2-)4-6個花.第二穎具5-9脈;芒長7-15mm.穎果長橢圓形,長4-6mm,綠而具紫褐暈.
生物學特徵: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適應性廣,分櫱力較強.其籽實比小麥早熟,熟後隨穎片脫落.種子繁殖.
原產地:歐洲地中海地區;現廣布世界各地.
中國分布現狀:除西藏和台灣外,各省(區)都曾有過報道.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隨麥種傳播.1954年在從保加利亞進口的小麥中發現.可造成麥類作物嚴重減產.麥種受真菌Stromatinia temulenta Prill. & Del.侵染產生毒麥鹼(Temuline),能麻痹中樞神經.人食用含4%毒麥的麵粉,就能引起中毒.毒麥做飼料時也可導致家畜,家禽中毒.
控制方法:人工拔除.
6,互花米草
學 名: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英文名:Smooth Cord-grass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徵:稈高1-1.7m,直立,不分枝.葉長達60cm,基部寬0.5-1.5cm,至少干時內卷,先端漸狹成絲狀;葉舌毛環狀,長1-1.8cm.圓錐花序由3-13個長(3-)5-15cm,多少直立的穗狀花序組成;小穗長10-18mm,覆瓦狀排列.穎先端多少急尖,具1脈,第一穎短於第二穎,無毛或沿脊疏生短柔毛;花葯長5-7mm.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生於潮間帶.植株耐鹽耐淹,抗風浪.種子可隨風浪傳播.根系分布深達60cm的灘土中,單株一年內可繁殖幾十甚至上百株.
原產地:美國東南部海岸;在美國西部和歐洲海岸歸化.
中國分布現狀:上海(崇明島),浙江,福建,廣東,香港.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79年引入,曾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近年來在一些地方變成了害草,表現在:(1)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影響灘塗養殖;(2)堵塞航道,影響船隻出港;(3)影響海水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並誘發赤潮;(4)威脅本土海岸生態系統,致使大片紅樹林消失.
控制方法:除草劑能清除地表以上部分,但對於灘塗中的種子和根系效果較差.
7,飛機草
學 名:Eupatorium odoratum L.
(Chromolaena odorata (L.) R. M. King & H. Rob.)
英文名:Fragrant Eupatorium, Bitter Bush, Siam Weed
中文異名:香澤蘭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
鑒別特徵:高達3-7m,根莖粗壯,莖直立,分枝伸展.葉對生,卵狀三角形,先端短漸尖,邊緣有粗鋸齒,有明顯的三脈,兩面粗糙,被柔毛及紅褐色腺點,擠碎後有刺激性的氣味;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總苞圓柱狀,長1 cm,總苞片3-4層.花冠管狀,淡黃色,柱頭粉紅色.瘦果狹線形,有棱,長5mm,棱上有短硬毛,冠毛污白色,有糙毛.
生物學特性:叢生型的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瘦果能借冠毛隨風傳播,而成熟季節恰值乾燥多風的旱季,故擴散,蔓延迅速.種子的休眠期很短,在土壤中不能長久存活.在海南島1年開花2次,第一次4-5月,第二次9-12月.
原產地:中美洲;在南美洲,亞洲,非洲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台灣,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廣西,雲南,貴州.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飛機草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曾作為一種香料植物引種到泰國栽培,1934年在雲南南部被發現.為害多種作物,並侵犯牧場.當高度達15 cm或更高時,就能明顯地影響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長,能產生化感物質,抑制鄰近植物的生長,還能使昆蟲拒食.葉有毒,含香豆素.用葉擦皮膚會引起紅腫,起泡,誤食嫩葉會引起頭暈,嘔吐,還能引起家畜和魚類中毒,並是葉斑病原Cercospora sp.的中間寄主.
控制方法:先用機械或人工拔除,緊接著用除草劑處理或種植生命力強,覆蓋好的作物進行替代,此外,用天敵昆蟲Pareuchaetes pseudooinsulata控制有一定效果.
8,鳳眼蓮
學 名: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
英文名: Water Hyacinth
中文異名:鳳眼藍,水葫蘆
分類地位: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鑒別特徵:水上部分高30-50(-100)cm,或更高.莖具長匍匐枝.葉基生呈蓮座狀,寬卵形,寬卵形至腎狀圓形,光亮,具弧形脈;葉柄中部多少膨大,內有多數氣室.花紫色,上方一片較大,中部具有黃斑.蒴果卵形.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浮水或生泥沼中.繁殖方式以無性為主,依靠匍匐枝與母株分離方式,植株數量可在5天內增加1 倍.一株花序可產生300粒種子,種子沉積水下可存活5-20年.常生於水庫,湖泊,池塘,溝渠,流速緩慢的河道,沼澤地和稻田中.
原產地:巴西東北部;現分布於全世界溫暖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遼寧南部,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的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栽培,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逸生為雜草.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01年從日本引入台灣作花卉,20世紀5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後大量逸生,堵塞河道,影響航運,排灌和水產品養殖;破壞水生生態系統,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吸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死亡後沉入水底,構成對水質的二次污染;覆蓋水面,影響生活用水;滋生蚊蠅.
控制方法:(1)人工打撈;(2)專食性天敵昆蟲Neochetina eichhorniae和N. bruchi有控制效果;(3)除草劑在短時間內有效.
9,假高梁
學 名:Sorghum halepense (L.) Pers.
英文名:Johnson Grass
中文異名:石茅,阿拉伯高梁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徵:具根狀莖延長,具分枝.稈直立,高1-3m,葉寬線形,葉舌具緣毛.圓錐序大型,淡紫色至紫黑色;分枝輪生,與主軸交接處有白色柔毛;小穗成對,其中一個具柄,另一個無柄,長3.5-4mm,無芒,被柔毛.穎果棕褐色,倒卵形.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生於田間,果園,以及河岸,溝渠,山谷,湖岸濕處.花期6-7月,果期7-9月,種子和根莖繁殖.
原產地:地中海地區;現廣布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及加拿大,阿根廷等高緯國家.
中國分布現狀: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香港,福建,湖南,安徽,江蘇,上海,遼寧,北京,河北,四川,重慶,雲南.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20世紀初曾從日本引到台灣南部栽培,同一時期在香港和廣東北部發現歸化,種子常混在進口作物種子中引進和擴散.是高粱,玉米,小麥,棉花,大豆,甘蔗,黃麻,洋麻,苜蓿等30多種作物地里的雜草,不僅通過生態位競爭使作物減產,還可能成為多種致病微生物和害蟲的寄主.此外,該種可與同屬其他種雜交.
控制方法:(1)對混在進口種子中的種子,可用風選等方法去除;(2)配合伏耕和秋耕除草,將其根莖置於高溫,乾燥環境下;(3)用暫時積水的方法,抑制其生長;(4)用草甘膦或四氟丙酸等除草劑防治.
10,蔗扁蛾
學 名:Opogona sacchari(Bojer)
英文名: Banana Moth
中文異名:香蕉蛾
分類地位:鱗翅目 Lepidoptera 輝蛾科 Hieroxestidae
鑒別特徵:成蟲體長7.5-10mm.翅披針形.前翅有2個明顯的黑褐色斑點和許多細褐紋.觸角絲狀.足粗壯而扁,跗節最長,後足脛節有2對距.卵橢圓形,淡黃色,長約0.5mm.幼蟲乳白色,透明.被蛹,亮褐色,背面暗紅褐色,首尾兩端多呈黑色.
生物學特性:1年發生3-4代,在15℃時生活周期約為3個月,在溫度較高的條件下,可達8代之多.幼蟲活動能力極強,行動敏捷,蛀食皮層,莖稈,咬食新根.以幼蟲在寄主花木的土中越冬,翌年幼蟲上樹危害,多在3年以上巴西木的干皮內蛀食.卵散產或成堆,每雌蟲產卵50-200粒.食性廣,寄主植物達60餘種.
原產地: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己傳播到10餘個省,直轄市.在南方的發生更嚴重,在這些地區凡能見到巴西木(即香龍血樹Dracaena fragrans Ker-Gawl.)的地方幾乎都有蔗扁蛾發生危害.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隨寄主植物很容易擴散和傳播,已在歐洲,南美洲,西印度群島,美國等地區發現.巴西木是其重要寄主植物.1987年,蔗扁蛾隨進口的巴西木進入廣州.隨著巴西木在我國的普及,蔗扁蛾也隨之擴散,20世紀90年代傳播到了北京.蔗扁蛾食性十分廣泛,威脅香蕉,甘蔗,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及溫室栽培的植物,特別是一些名貴花卉等.感染植物輕則局部受損,重則將整段幹部的皮層全部蛀空.
控制方法:幼蟲越冬入土期,是防治此蟲的有利時機.可用菊殺乳油等速殺性的葯劑灌澆莖的受害處,並用敵百蟲製成毒土,撒在花盆表土內.大規模生產溫室內,可掛敵敵畏布條熏蒸.或用菊醋類化學葯劑噴霧防治.當巴西木莖局部受害時,可用斯氏線蟲局部注射進行生物防治.
11,濕地松粉蚧
學 名:Oracella acuta(Lobdell)
英文名:Lobdelly Pine Mealybug
中文異名:火炬松粉蚧
分類地位:同翅目Homoptera 粉蚧科 Pseudococcidae
鑒別特徵:若蟲橢圓形至不對稱橢圓形,長1.02-1.52mm.3 對足.末齡後期蟲體分泌蠟質物形成白色蠟包,覆蓋蟲體.雄成蟲分有翅型和無翅型兩種.與當地松粉蚧區別:濕地松粉蚧雌成蟲梨形,腹部向後尖削,觸角7節,當地松粉蚧雌成蟲紡錘形,觸角8節.生物學特性:若蟲和雌成蟲刺吸松梢汁液為害,為害時主要集中在枝梢端部,特別粗壯的枝梢蟲口數量最多.僅在越冬時部分若蟲藏匿於老針葉葉鞘內.產卵數量大,對溫度條件要求不嚴格,可忍受一定的低溫.
原產地:美國.
中國分布現狀: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報道.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88年隨濕地松無性系繁殖材料進入廣東省台山,到1994年,已擴散蔓延至廣東省多個縣市,破壞了27.7萬hm2的松林.據估計,濕地松粉蚧目前正以每年70000hm2時的速度進行散布.近30年來,中國自美洲引入不少松樹優良種,種植最廣的有濕地松,火炬松和加勒比松,這些寄主為濕地松粉蚧的擴散提供了便利.它同時對當地的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南亞松Pinus latteri等也構成了嚴重威脅,廣東中部沿海的低海拔地帶危害已相當嚴重,危害區正在迅速擴散.該蟲可以忍受冬季低溫,說明有繼續向北擴散的可能性.控制方法:國內進行了不少的化學葯劑和微生物防治實驗,取得一定的殺蟲效果,但在生產上還未能進行大面積使用.
12,強大小蠹
學 名: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英文名:Red Turpentine Beetle
中文異名:紅脂大小蠹
分類地位:鞘翅目 Coleptera 小蠹科 Scolytidae
鑒別特徵:成蟲圓柱形,長5.7-10.0mm,淡色至暗紅色.雄蟲長是寬的2.1倍,成蟲體有紅褐色,額不規則凸起,前胸背板寬.具粗的刻點,向頭部兩側漸窄,不收縮;蟲體稀被排列不整齊的長毛.雌蟲與雄蟲相似,但眼線上部中額隆起明顯,前胸刻點較大,鞘翅端部粗糙,顆粒稍大.生物學特性:主要危害已經成材且長勢衰弱的大徑立木,在新鮮伐樁和伐木上危害尤其嚴重.1年1-2代,蟲期不整齊,一年中除越冬期外,在林內均有紅脂大小蠹成蟲活動,高峰期出現在5月中,下旬.雌成蟲首先到達樹木,蛀入內外樹皮到形成層,木質部表面也可被刻食.在雌蟲侵入之後較短時間里,雄蟲進入坑道.當達到形成層時,雌蟲首先向上蛀食,連續向兩側或垂直方向擴大坑道,直到樹液流動停止.一旦樹液流動停止,雌蟲向下蛀食,通常達到根部.侵入孔周圍出現凝結成漏斗狀塊的流脂和蛀屑的混合物.各種蟲態都可以在樹皮與韌皮部之間越冬,且主要集中在樹的根部和基部.
原產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等美洲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現分布於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98年在我國山西省陽城,沁水首次發現,推測引入與80年代後期山西從美國引進木材有關.與北美洲發生情況不同的是,它不僅攻擊樹勢衰弱的樹木,也對健康樹進行攻擊,導致發生區內寄主的大量死亡.1999年底,該蟲在河北,河南,山西發生面積52.6萬hm2,其中嚴重危害面積13萬hm2時,個別地區油松死亡率高達30%,己導致600多萬株的松樹枯死.在山西,2000年的調查統計,危害面積達16.3hm2萬時,其中成災面積9.1萬hm2,己有342.4萬株成材油松受害枯死.
控制方法:清除嚴重受害樹,並對伐樁進行熏蒸等處理,消滅殘余小蠢和避免其再次在伐樁上產卵危害.在成蟲侵入期採用菊酯類農葯在樹基部噴霧,可防止成蟲侵害.
13,美國白蛾
學 名:Hyphantria cunea(Drury)
英文名:Fall Webworm, American White Moth
中文異名:秋幕毛蟲,秋幕蛾
分類地位:鱗翅目Lepidoptera 燈蛾科 Arctiidae
鑒別特徵:成蟲白色,體長12-15mm.雄蟲觸角雙櫛齒狀.前翅上有幾個褐色斑點.雌蟲觸角鋸齒狀,前翅純白色.卵球形.幼蟲體色變化很大,根據頭部色澤分為紅頭型和黑頭型兩類.蛹長紡錘形,暗紅褐色,繭褐色或暗紅色,由稀疏的絲混雜幼蟲體毛組成.
生物學特性:美國白蛾在遼寧等地1年發生2代.以蛹在樹皮下或地面枯枝落葉處越冬,幼蟲孵化後吐絲結網,群集網中取食葉片,葉片被食盡後,幼蟲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織一新網.
原產地:北美洲.
中國分布現狀:現分布於遼寧,河北,山東,天津,陝西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傳入歐洲,現已傳入歐洲10多個國家,以及日本,朝鮮半島,土耳其.1979年傳入我國遼寧丹東一帶,1981年由漁民自遼寧捎帶木材傳入山東榮成縣,並在山東相繼蔓延,1995年在天津發現,1985年在陝西武功縣發現並形成危害.主要通過木材,木包裝等進行傳播,還可通過飛翔進一步擴散.其繁殖力強,擴散快,每年可向外擴散35-50km.可為害果樹,林木,農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種植物,在果園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覽區,林蔭道,發生嚴重時可將全株樹葉食光,造成部分枝條甚至整株死亡,嚴重威脅養蠶業,林果業和城市綠化,造成驚人的損失.此外,被害樹長勢衰弱,易遭其他病蟲害的侵襲,並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蟲喜食桑葉,對養蠶業構成威脅.
控制方法:利用人工,機械,化學等方法控制其危害,如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蛾,人工剪除網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噴施溴氰菊醋,滅幼脲等化學和生物殺蟲劑等.
14,非洲大蝸牛
學 名:Achating fulica(F閘ochrussac)
英文名:Giant African Snail
中文異名:褐雲瑪瑙螺,東風螺,菜螺,花螺,法國螺
分類地位:柄眼目Stylomnatophora 瑪瑙螺科 Achatinidae
鑒別特徵:貝殼長卵圓形,深黃色或黃色,具褐色白色相雜的條紋;臍孔被軸唇封閉,殼口長扇形;殼內淺藍色螺層數為6.5-8;軟體部分深褐色或牙黃色,貝殼高l0cm左右.足部肌肉發達,背面呈暗棕色,黏液無色.生物學特性:喜棲息於植被豐富的陰暗潮濕環境及腐殖質多的地方.6-9月最活躍,晨昏或夜間活動.食性雜而量大,幼螺多為腐食性.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生長迅速,5個月即可交配產卵.繁殖力強,一次產卵數達100-400枚.壽命長,可達5-7年.抗逆性強,遇到不良環境時,很快進入休眠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可生存幾年.
原產地:非洲東部沿岸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奔巴島,馬達加斯加島一帶.
中國分布現狀:現己擴散到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福建,台灣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作為人類的食物,寵物以及動物飼料等引入,除原產地外,已擴散至南亞,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地,擴散速度很快.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福建廈門發現,可能是由一新加坡華人所帶的植物而引入的.後被作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個南方省份.除人為主動引入外,其卵和幼體可隨觀賞植物,木材,車輛,包裝箱等傳播,卵期可混入土壤中傳播.它們咬斷各種農作物幼芽,嫩枝,嫩葉,樹莖表皮,已經成為危害農作物,蔬菜和生態系統的有害生物.這種螺也是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控制方法:養殖場必須建立隔離制度;養殖結束後必須進行徹底的滅螺處理.除葯物防治外,應使用各種方法盡量對其殺滅.
15,福壽螺
學 名: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
英文名: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Amazonian Snail
中文名:大瓶螺,蘋果螺,雪螺
分類地位: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瓶螺科 Ampullariidae
鑒別特徵:貝殼較薄,卵圓形;淡綠橄欖色至黃褐色,光滑.殼頂尖,具5-6個增長迅速的螺層.螺旋部短圓錐形,體螺層占殼高的5/6.縫合線深.殼口闊且連續,高度占殼高的2/3;胼胝部薄,藍灰色.臍孔大而深.厴角質,卵圓形,具同心圓的生長線.厴核近內唇軸緣.殼高8cm以上;殼徑7cm以上,最大殼徑可達15cm.
生物學特性:喜棲於緩流河川及陰濕通氣的溝渠,溪河及水田等處.底棲性,雌雄異體.食性雜.有蟄伏和冬眠習性.3月上旬開始交配,在近水的挺水植物莖上或岸壁上產卵,初產卵塊呈鮮艷的橙紅色,在空氣中卵漸成淺粉色.一隻雌性福壽螺通常1年產2400-8700個卵,孵化率可高達90%.其繁殖速度比亞洲稻田中當地近緣物種快10倍左右.雖然是水生種類,但可以在乾旱季節埋藏在濕潤的泥中度過6-8個月.一旦發洪水或被灌溉時,它們又能再次活躍起來.
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
中國分布現狀:廣泛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浙江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作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灣;1981年引入廣東,1984年前後,已在該省作為特種經濟動物廣為養殖,後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養殖.但由於養殖過度,口味不佳,市場並不好,而被大量遺棄或逃逸,並很快從農田擴散到天然濕地.福壽螺食量極大,並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還能刮食藻類,其排泄物能污染水體.其對水稻生產造成的損失顯然大大超過其作為美食的價值.除威脅入侵地的水生貝類,水生植物和破壞食物鏈構成外,福壽螺也是卷棘口吸蟲,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
控制方法:重點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產卵盛期前的防治,壓低第二代的發生量,並及時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壞其越冬場所,減少冬後殘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養鴨食螺為主,輔之葯物防治.
16,牛 蛙
學 名:Rana catesbeiana Shaw
英文名:Bull Frog, American Bullfrog
中文異名:美國青蛙
分類地位:無層目 Anura (Salientia) 蛙科 Ranidae
鑒別特徵:體大粗壯,體長152-l70mm.頭長寬相近,吻端鈍圓,鼻孔近吻端朝向上方,鼓膜甚大.背部皮膚略顯粗糙.卵粒小,卵徑12-1.3mm.蝌蚪全長可在100mm以上.
生物學特性:在水草繁茂的水域生存和繁衍.成蛙除繁殖季節集群外,一般分散棲息在水域內.蝌蚪多底棲生活,常在水草間覓食活動.食性廣泛且食量大,包括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還有魚,蛙,蠑螈,幼龜,蛇,小型鼠類和鳥類等,甚至有互相吞食的行為.1年可產卵2-3次,每次產卵10000-50000粒.3-5年性成熟.壽命6-8年.
原產地:北美洲落基山脈以東地區,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羅里達州北部.
中國分布現狀:幾乎遍布北京以南地區(包括台灣),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門外,均有自然分布.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因食用而被廣泛引入世界各地,l959年引入我國.牛蛙適應性強,食性廣,天敵較少,壽命長,繁殖能力強,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易於入侵和擴散.本地兩棲類則面臨減少和絕滅的危險,甚至已經影響到生物多樣性,如滇池的本地魚類,同時對一些昆蟲種群也存在威脅.早期的養殖和管理方法不當是造成其擴散的主要原因.國內貿易和消耗加工過程中缺乏嚴格管理,動物在長途販運和加工過程中逃逸現象普遍.
控制方法:加強牛蛙飼養管理以及對餐飲業的控制,以免入侵范圍進一步擴大.改變飼養方式,由放養改為圈養.在蝌蚪階段進行清塘性處理來控制種群數量.捕捉和消耗牛蛙成體資源,以控制其在自然生境中的數量.

Ⅸ 上海海關查獲406隻活體螞蟻,這種外來生物一旦入境會帶來什麼後果

據“海關發布”微信公眾號2月23日消息,上海海關所屬郵局海關工作人員在進行X光機查驗時,發現一個申報品名為“牙科耗材”的海外進境郵件包裹影像異常。工作人員隨即開箱查驗,從中查獲活體螞蟻406隻,螞蟻體長約2厘米,且每隻都單獨放置於一個EP(環氧樹脂)管中,管內有濕潤的棉花,管口都留有通氣孔。

海關提醒:

未經檢疫評估的活動物可能攜帶有疫情疫病,而且一旦擴散繁殖可能會造成外來物種入侵,嚴重威脅我國人民健康及生態安全。請不要隨意攜帶、郵寄活動物入境,共同維護國門生物安全

Ⅹ 關於生物入侵者的例子

一百多年前,有人將20多隻英國的家兔帶到澳大利亞飼養。在一次火災中兔舍被毀,倖存的家兔流竄到了荒野。由於澳大利亞的氣候適於兔的生存,再加上那裡缺少兔的天敵,這些倖存者就以驚人的速度繁殖起來,成了野兔。它們與綿羊爭奪食物,破壞草原植被,給畜牧業造成很大損失。

近年來,我國南方某些沿海地區,一種原產南美洲的叫做薇甘菊的「植物殺手」悄悄地登陸了,在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的條件下迅速蔓延開來。沒過多久,荔枝樹、香蕉園,以及花木扶疏的美麗丘陵和原野,很快就長滿了薇甘菊。這些入侵者茂密的藤蔓纏繞或覆蓋住當地植物,奪走本應屬於當地植物的陽光和養料,使當地植被受到嚴重破壞。
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1,紫莖澤蘭 學 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 H. Rob.) 英文名:Crofton Weed 中文異名:解放草,破壞草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徵:莖紫色,被腺狀短柔毛,葉對生,卵狀三角形,邊緣具粗鋸齒.頭狀花序,直徑可達6mm,排成傘房狀,總苞片3-4層,小花白色,高1-2.5m.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行有性和無性繁殖.每株可年產瘦果1萬粒左右,藉冠毛隨風傳播.根狀莖發達,可依靠強大的根狀莖快速擴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擠鄰近多種植物. 原產地:中美洲,在世界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分布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西南部),台灣,垂直分布上限為2500m.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雲南南部發現,可能經緬甸傳入.在其發生區常形成單種優群落,排擠本地植物,影響天然林的恢復;侵入經濟林地和農田,影響栽培植物生長;堵塞水渠,阻礙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業. 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澤蘭實蠅對植株高生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野外寄生率可達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紅三葉草,狗牙根等植物進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3)化學防治:2,4-D,草甘膦,敵草快,麥草畏等10多種除草劑對紫莖澤蘭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製作用,但對於根部效果較差. 2,薇甘菊 學 名:Mikaina micrantha H. B. K. 英文名:Mile-a-minute Weed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徵:莖細長,匍匐或攀授,多分枝;莖中部葉三角狀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花白色,頭狀花序.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質或稍木質藤本,兼有性和無性兩種繁殖方式.其莖節和節間都能生根,每個節的葉腋都可長出一對新枝,形成新植株. 原產地:中美洲;現已廣泛分布於亞洲和大洋洲的熱帶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現廣泛分布於香港,澳門和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19年曾在香港出現,1984年在深圳發現.薇甘菊是一種具有超強繁殖能力的藤本植物,攀上灌木和喬木後,能迅速形成整株覆蓋之勢,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壞窒息而死,薇甘菊也可通過產生化感物質來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對6-8m以下林木,尤其對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風景林的危害最為嚴重,可造成成片樹木枯萎死亡而形成災難性後果.該種已被列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控制方法:目前尚無有效的防治方法,國內外正在開展化學和生物防治的研究. 3,空心蓮子草 學 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英文名:Alligator Weed 中文異名:水花生,喜旱蓮子草 分類地位:莧科 Amaranthaceae 鑒別特徵:水生型植株無根毛,莖長達1.5-2.5m;陸生型植株可形成直徑達1cm左右的肉質貯藏根,有根毛,株高一般30cm,莖稈堅實,節間最長15cm,直徑3-5mm,髓腔較小.葉對生,長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具長1.5-3cm的總梗.花白色或略帶粉紅,雄蕊5.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以莖節行營養繁殖;旱地型肉質貯藏根受刺激時可產生不定芽.生長高峰期每天可生長2-4cm.花期5-10月,常不結實. 原產地:南美洲;世界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幾乎遍及我國黃河流域以南地區.天津近年也發現歸化植物.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892年在上海附近島嶼出現,50年代作豬飼料推廣栽培,此後逸生導致草災,表現在:(1)堵塞航道,影響水上交通;(2)排擠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種單一化;(3)覆蓋水面,影響魚類生長和捕撈;(4)在農田危害作物,使產量受損;(5)田間溝渠大量繁殖,影響農田排灌;(6)入侵濕地,草坪,破壞景觀;(7)滋生蚊蠅,危害人類健康. 控制方法:(1)用原產南美的專食性天敵昆蟲蓮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防治水生型植株效果較好,但對陸生型的效果不佳.(2)機械,人工防除適用於密度較小或新入侵的種群.(3)用草甘膦,農達,水花生凈等除草劑作化學防除,短期內對地上部分有效. 4,豚 草 學 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英文名:Ragweed, Bitterweed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徵:高1m以下,莖下部葉對生,上部葉互生,葉一至二回羽裂,邊緣具小裂片狀齒.雄花序總苞碟形,排成總狀,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葉腋. 生物學特性:一年生草本,生於荒地,路邊,溝旁或農田中,適應性廣,種子產量高,每株可產種子300-62000多粒.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主要靠水,鳥和人為攜帶傳播;豚草種子具二次休眠特性,抗逆力極強. 原產地:北美洲;在世界各地區歸化. 中國分布現狀: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等地約15個省,直轄市.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發現於杭州,為一種惡性雜草,其危害性表現在:(1)花粉是人類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農田,導致作物減產;(3)釋放多種化感物質,對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控制方法:(1)用豚草卷蛾進行生物防治有良好效果;(2)苯達松,虎威,克蕪蹤,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長;(3)用紫穗槐,沙棘等進行替代控制有良好的效果. 5,毒 麥 學 名:Lolium temulentum L. 英文名:Darnel Rye-grass, Poison Darnel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徵:莖叢生,高20-120cm.葉線狀披針形,長6-40cm,寬3-13cm.穗狹,長5-40cm,主軸波狀曲折,兩側溝狀,具8-19個互生的小穗;每小穗含(2-)4-6個花.第二穎具5-9脈;芒長7-15mm.穎果長橢圓形,長4-6mm,綠而具紫褐暈. 生物學特徵: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適應性廣,分櫱力較強.其籽實比小麥早熟,熟後隨穎片脫落.種子繁殖. 原產地:歐洲地中海地區;現廣布世界各地. 中國分布現狀:除西藏和台灣外,各省(區)都曾有過報道.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隨麥種傳播.1954年在從保加利亞進口的小麥中發現.可造成麥類作物嚴重減產.麥種受真菌Stromatinia temulenta Prill. & Del.侵染產生毒麥鹼(Temuline),能麻痹中樞神經.人食用含4%毒麥的麵粉,就能引起中毒.毒麥做飼料時也可導致家畜,家禽中毒. 控制方法:人工拔除. 6,互花米草 學 名: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英文名:Smooth Cord-grass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徵:稈高1-1.7m,直立,不分枝.葉長達60cm,基部寬0.5-1.5cm,至少干時內卷,先端漸狹成絲狀;葉舌毛環狀,長1-1.8cm.圓錐花序由3-13個長(3-)5-15cm,多少直立的穗狀花序組成;小穗長10-18mm,覆瓦狀排列.穎先端多少急尖,具1脈,第一穎短於第二穎,無毛或沿脊疏生短柔毛;花葯長5-7mm.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生於潮間帶.植株耐鹽耐淹,抗風浪.種子可隨風浪傳播.根系分布深達60cm的灘土中,單株一年內可繁殖幾十甚至上百株. 原產地:美國東南部海岸;在美國西部和歐洲海岸歸化. 中國分布現狀:上海(崇明島),浙江,福建,廣東,香港.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79年引入,曾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近年來在一些地方變成了害草,表現在:(1)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影響灘塗養殖;(2)堵塞航道,影響船隻出港;(3)影響海水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並誘發赤潮;(4)威脅本土海岸生態系統,致使大片紅樹林消失. 控制方法:除草劑能清除地表以上部分,但對於灘塗中的種子和根系效果較差. 7,飛機草 學 名:Eupatorium odoratum L. (Chromolaena odorata (L.) R. M. King & H. Rob.) 英文名:Fragrant Eupatorium, Bitter Bush, Siam Weed 中文異名:香澤蘭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 鑒別特徵:高達3-7m,根莖粗壯,莖直立,分枝伸展.葉對生,卵狀三角形,先端短漸尖,邊緣有粗鋸齒,有明顯的三脈,兩面粗糙,被柔毛及紅褐色腺點,擠碎後有刺激性的氣味;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總苞圓柱狀,長1 cm,總苞片3-4層.花冠管狀,淡黃色,柱頭粉紅色.瘦果狹線形,有棱,長5mm,棱上有短硬毛,冠毛污白色,有糙毛. 生物學特性:叢生型的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瘦果能借冠毛隨風傳播,而成熟季節恰值乾燥多風的旱季,故擴散,蔓延迅速.種子的休眠期很短,在土壤中不能長久存活.在海南島1年開花2次,第一次4-5月,第二次9-12月. 原產地:中美洲;在南美洲,亞洲,非洲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台灣,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廣西,雲南,貴州.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飛機草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曾作為一種香料植物引種到泰國栽培,1934年在雲南南部被發現.為害多種作物,並侵犯牧場.當高度達15 cm或更高時,就能明顯地影響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長,能產生化感物質,抑制鄰近植物的生長,還能使昆蟲拒食.葉有毒,含香豆素.用葉擦皮膚會引起紅腫,起泡,誤食嫩葉會引起頭暈,嘔吐,還能引起家畜和魚類中毒,並是葉斑病原Cercospora sp.的中間寄主. 控制方法:先用機械或人工拔除,緊接著用除草劑處理或種植生命力強,覆蓋好的作物進行替代,此外,用天敵昆蟲Pareuchaetes pseudooinsulata控制有一定效果. 8,鳳眼蓮 學 名: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 英文名: Water Hyacinth 中文異名:鳳眼藍,水葫蘆 分類地位: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鑒別特徵:水上部分高30-50(-100)cm,或更高.莖具長匍匐枝.葉基生呈蓮座狀,寬卵形,寬卵形至腎狀圓形,光亮,具弧形脈;葉柄中部多少膨大,內有多數氣室.花紫色,上方一片較大,中部具有黃斑.蒴果卵形.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浮水或生泥沼中.繁殖方式以無性為主,依靠匍匐枝與母株分離方式,植株數量可在5天內增加1 倍.一株花序可產生300粒種子,種子沉積水下可存活5-20年.常生於水庫,湖泊,池塘,溝渠,流速緩慢的河道,沼澤地和稻田中. 原產地:巴西東北部;現分布於全世界溫暖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遼寧南部,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的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栽培,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逸生為雜草.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01年從日本引入台灣作花卉,20世紀5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後大量逸生,堵塞河道,影響航運,排灌和水產品養殖;破壞水生生態系統,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吸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死亡後沉入水底,構成對水質的二次污染;覆蓋水面,影響生活用水;滋生蚊蠅. 控制方法:(1)人工打撈;(2)專食性天敵昆蟲Neochetina eichhorniae和N. bruchi有控制效果;(3)除草劑在短時間內有效. 9,假高梁 學 名:Sorghum halepense (L.) Pers. 英文名:Johnson Grass 中文異名:石茅,阿拉伯高梁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徵:具根狀莖延長,具分枝.稈直立,高1-3m,葉寬線形,葉舌具緣毛.圓錐序大型,淡紫色至紫黑色;分枝輪生,與主軸交接處有白色柔毛;小穗成對,其中一個具柄,另一個無柄,長3.5-4mm,無芒,被柔毛.穎果棕褐色,倒卵形.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生於田間,果園,以及河岸,溝渠,山谷,湖岸濕處.花期6-7月,果期7-9月,種子和根莖繁殖. 原產地:地中海地區;現廣布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及加拿大,阿根廷等高緯國家. 中國分布現狀: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香港,福建,湖南,安徽,江蘇,上海,遼寧,北京,河北,四川,重慶,雲南.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20世紀初曾從日本引到台灣南部栽培,同一時期在香港和廣東北部發現歸化,種子常混在進口作物種子中引進和擴散.是高粱,玉米,小麥,棉花,大豆,甘蔗,黃麻,洋麻,苜蓿等30多種作物地里的雜草,不僅通過生態位競爭使作物減產,還可能成為多種致病微生物和害蟲的寄主.此外,該種可與同屬其他種雜交. 控制方法:(1)對混在進口種子中的種子,可用風選等方法去除;(2)配合伏耕和秋耕除草,將其根莖置於高溫,乾燥環境下;(3)用暫時積水的方法,抑制其生長;(4)用草甘膦或四氟丙酸等除草劑防治. 10,蔗扁蛾 學 名:Opogona sacchari(Bojer) 英文名: Banana Moth 中文異名:香蕉蛾 分類地位:鱗翅目 Lepidoptera 輝蛾科 Hieroxestidae 鑒別特徵:成蟲體長7.5-10mm.翅披針形.前翅有2個明顯的黑褐色斑點和許多細褐紋.觸角絲狀.足粗壯而扁,跗節最長,後足脛節有2對距.卵橢圓形,淡黃色,長約0.5mm.幼蟲乳白色,透明.被蛹,亮褐色,背面暗紅褐色,首尾兩端多呈黑色. 生物學特性:1年發生3-4代,在15℃時生活周期約為3個月,在溫度較高的條件下,可達8代之多.幼蟲活動能力極強,行動敏捷,蛀食皮層,莖稈,咬食新根.以幼蟲在寄主花木的土中越冬,翌年幼蟲上樹危害,多在3年以上巴西木的干皮內蛀食.卵散產或成堆,每雌蟲產卵50-200粒.食性廣,寄主植物達60餘種.
原產地: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己傳播到10餘個省,直轄市.在南方的發生更嚴重,在這些地區凡能見到巴西木(即香龍血樹Dracaena fragrans Ker-Gawl.)的地方幾乎都有蔗扁蛾發生危害.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隨寄主植物很容易擴散和傳播,已在歐洲,南美洲,西印度群島,美國等地區發現.巴西木是其重要寄主植物.1987年,蔗扁蛾隨進口的巴西木進入廣州.隨著巴西木在我國的普及,蔗扁蛾也隨之擴散,20世紀90年代傳播到了北京.蔗扁蛾食性十分廣泛,威脅香蕉,甘蔗,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及溫室栽培的植物,特別是一些名貴花卉等.感染植物輕則局部受損,重則將整段幹部的皮層全部蛀空. 控制方法:幼蟲越冬入土期,是防治此蟲的有利時機.可用菊殺乳油等速殺性的葯劑灌澆莖的受害處,並用敵百蟲製成毒土,撒在花盆表土內.大規模生產溫室內,可掛敵敵畏布條熏蒸.或用菊醋類化學葯劑噴霧防治.當巴西木莖局部受害時,可用斯氏線蟲局部注射進行生物防治. 11,濕地松粉蚧 學 名:Oracella acuta(Lobdell) 英文名:Lobdelly Pine Mealybug 中文異名:火炬松粉蚧 分類地位:同翅目Homoptera 粉蚧科 Pseudococcidae 鑒別特徵:若蟲橢圓形至不對稱橢圓形,長1.02-1.52mm.3 對足.末齡後期蟲體分泌蠟質物形成白色蠟包,覆蓋蟲體.雄成蟲分有翅型和無翅型兩種.與當地松粉蚧區別:濕地松粉蚧雌成蟲梨形,腹部向後尖削,觸角7節,當地松粉蚧雌成蟲紡錘形,觸角8節.生物學特性:若蟲和雌成蟲刺吸松梢汁液為害,為害時主要集中在枝梢端部,特別粗壯的枝梢蟲口數量最多.僅在越冬時部分若蟲藏匿於老針葉葉鞘內.產卵數量大,對溫度條件要求不嚴格,可忍受一定的低溫. 原產地:美國. 中國分布現狀: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報道.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88年隨濕地松無性系繁殖材料進入廣東省台山,到1994年,已擴散蔓延至廣東省多個縣市,破壞了27.7萬hm2的松林.據估計,濕地松粉蚧目前正以每年70000hm2時的速度進行散布.近30年來,中國自美洲引入不少松樹優良種,種植最廣的有濕地松,火炬松和加勒比松,這些寄主為濕地松粉蚧的擴散提供了便利.它同時對當地的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南亞松Pinus latteri等也構成了嚴重威脅,廣東中部沿海的低海拔地帶危害已相當嚴重,危害區正在迅速擴散.該蟲可以忍受冬季低溫,說明有繼續向北擴散的可能性.控制方法:國內進行了不少的化學葯劑和微生物防治實驗,取得一定的殺蟲效果,但在生產上還未能進行大面積使用. 12,強大小蠹 學 名: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英文名:Red Turpentine Beetle 中文異名:紅脂大小蠹 分類地位:鞘翅目 Coleptera 小蠹科 Scolytidae 鑒別特徵:成蟲圓柱形,長5.7-10.0mm,淡色至暗紅色.雄蟲長是寬的2.1倍,成蟲體有紅褐色,額不規則凸起,前胸背板寬.具粗的刻點,向頭部兩側漸窄,不收縮;蟲體稀被排列不整齊的長毛.雌蟲與雄蟲相似,但眼線上部中額隆起明顯,前胸刻點較大,鞘翅端部粗糙,顆粒稍大.生物學特性:主要危害已經成材且長勢衰弱的大徑立木,在新鮮伐樁和伐木上危害尤其嚴重.1年1-2代,蟲期不整齊,一年中除越冬期外,在林內均有紅脂大小蠹成蟲活動,高峰期出現在5月中,下旬.雌成蟲首先到達樹木,蛀入內外樹皮到形成層,木質部表面也可被刻食.在雌蟲侵入之後較短時間里,雄蟲進入坑道.當達到形成層時,雌蟲首先向上蛀食,連續向兩側或垂直方向擴大坑道,直到樹液流動停止.一旦樹液流動停止,雌蟲向下蛀食,通常達到根部.侵入孔周圍出現凝結成漏斗狀塊的流脂和蛀屑的混合物.各種蟲態都可以在樹皮與韌皮部之間越冬,且主要集中在樹的根部和基部. 原產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等美洲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現分布於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98年在我國山西省陽城,沁水首次發現,推測引入與80年代後期山西從美國引進木材有關.與北美洲發生情況不同的是,它不僅攻擊樹勢衰弱的樹木,也對健康樹進行攻擊,導致發生區內寄主的大量死亡.1999年底,該蟲在河北,河南,山西發生面積52.6萬hm2,其中嚴重危害面積13萬hm2時,個別地區油松死亡率高達30%,己導致600多萬株的松樹枯死.在山西,2000年的調查統計,危害面積達16.3hm2萬時,其中成災面積9.1萬hm2,己有342.4萬株成材油松受害枯死.
控制方法:清除嚴重受害樹,並對伐樁進行熏蒸等處理,消滅殘余小蠢和避免其再次在伐樁上產卵危害.在成蟲侵入期採用菊酯類農葯在樹基部噴霧,可防止成蟲侵害. 13,美國白蛾 學 名:Hyphantria cunea(Drury) 英文名:Fall Webworm, American White Moth 中文異名:秋幕毛蟲,秋幕蛾 分類地位:鱗翅目Lepidoptera 燈蛾科 Arctiidae 鑒別特徵:成蟲白色,體長12-15mm.雄蟲觸角雙櫛齒狀.前翅上有幾個褐色斑點.雌蟲觸角鋸齒狀,前翅純白色.卵球形.幼蟲體色變化很大,根據頭部色澤分為紅頭型和黑頭型兩類.蛹長紡錘形,暗紅褐色,繭褐色或暗紅色,由稀疏的絲混雜幼蟲體毛組成. 生物學特性:美國白蛾在遼寧等地1年發生2代.以蛹在樹皮下或地面枯枝落葉處越冬,幼蟲孵化後吐絲結網,群集網中取食葉片,葉片被食盡後,幼蟲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織一新網. 原產地:北美洲. 中國分布現狀:現分布於遼寧,河北,山東,天津,陝西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傳入歐洲,現已傳入歐洲10多個國家,以及日本,朝鮮半島,土耳其.1979年傳入我國遼寧丹東一帶,1981年由漁民自遼寧捎帶木材傳入山東榮成縣,並在山東相繼蔓延,1995年在天津發現,1985年在陝西武功縣發現並形成危害.主要通過木材,木包裝等進行傳播,還可通過飛翔進一步擴散.其繁殖力強,擴散快,每年可向外擴散35-50km.可為害果樹,林木,農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種植物,在果園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覽區,林蔭道,發生嚴重時可將全株樹葉食光,造成部分枝條甚至整株死亡,嚴重威脅養蠶業,林果業和城市綠化,造成驚人的損失.此外,被害樹長勢衰弱,易遭其他病蟲害的侵襲,並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蟲喜食桑葉,對養蠶業構成威脅. 控制方法:利用人工,機械,化學等方法控制其危害,如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蛾,人工剪除網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噴施溴氰菊醋,滅幼脲等化學和生物殺蟲劑等. 14,非洲大蝸牛 學 名:Achating fulica(F閘ochrussac) 英文名:Giant African Snail 中文異名:褐雲瑪瑙螺,東風螺,菜螺,花螺,法國螺 分類地位:柄眼目Stylomnatophora 瑪瑙螺科 Achatinidae 鑒別特徵:貝殼長卵圓形,深黃色或黃色,具褐色白色相雜的條紋;臍孔被軸唇封閉,殼口長扇形;殼內淺藍色螺層數為6.5-8;軟體部分深褐色或牙黃色,貝殼高l0cm左右.足部肌肉發達,背面呈暗棕色,黏液無色.生物學特性:喜棲息於植被豐富的陰暗潮濕環境及腐殖質多的地方.6-9月最活躍,晨昏或夜間活動.食性雜而量大,幼螺多為腐食性.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生長迅速,5個月即可交配產卵.繁殖力強,一次產卵數達100-400枚.壽命長,可達5-7年.抗逆性強,遇到不良環境時,很快進入休眠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可生存幾年. 原產地:非洲東部沿岸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奔巴島,馬達加斯加島一帶. 中國分布現狀:現己擴散到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福建,台灣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作為人類的食物,寵物以及動物飼料等引入,除原產地外,已擴散至南亞,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地,擴散速度很快.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福建廈門發現,可能是由一新加坡華人所帶的植物而引入的.後被作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個南方省份.除人為主動引入外,其卵和幼體可隨觀賞植物,木材,車輛,包裝箱等傳播,卵期可混入土壤中傳播.它們咬斷各種農作物幼芽,嫩枝,嫩葉,樹莖表皮,已經成為危害農作物,蔬菜和生態系統的有害生物.這種螺也是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控制方法:養殖場必須建立隔離制度;養殖結束後必須進行徹底的滅螺處理.除葯物防治外,應使用各種方法盡量對其殺滅. 15,福壽螺 學 名: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 英文名: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Amazonian Snail 中文名:大瓶螺,蘋果螺,雪螺 分類地位: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瓶螺科 Ampullariidae 鑒別特徵:貝殼較薄,卵圓形;淡綠橄欖色至黃褐色,光滑.殼頂尖,具5-6個增長迅速的螺層.螺旋部短圓錐形,體螺層占殼高的5/6.縫合線深.殼口闊且連續,高度占殼高的2/3;胼胝部薄,藍灰色.臍孔大而深.厴角質,卵圓形,具同心圓的生長線.厴核近內唇軸緣.殼高8cm以上;殼徑7cm以上,最大殼徑可達15cm.
生物學特性:喜棲於緩流河川及陰濕通氣的溝渠,溪河及水田等處.底棲性,雌雄異體.食性雜.有蟄伏和冬眠習性.3月上旬開始交配,在近水的挺水植物莖上或岸壁上產卵,初產卵塊呈鮮艷的橙紅色,在空氣中卵漸成淺粉色.一隻雌性福壽螺通常1年產2400-8700個卵,孵化率可高達90%.其繁殖速度比亞洲稻田中當地近緣物種快10倍左右.雖然是水生種類,但可以在乾旱季節埋藏在濕潤的泥中度過6-8個月.一旦發洪水或被灌溉時,它們又能再次活躍起來. 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 中國分布現狀:廣泛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浙江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作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灣;1981年引入廣東,1984年前後,已在該省作為特種經濟動物廣為養殖,後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養殖.但由於養殖過度,口味不佳,市場並不好,而被大量遺棄或逃逸,並很快從農田擴散到天然濕地.福壽螺食量極大,並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還能刮食藻類,其排泄物能污染水體.其對水稻生產造成的損失顯然大大超過其作為美食的價值.除威脅入侵地的水生貝類,水生植物和破壞食物鏈構成外,福壽螺也是卷棘口吸蟲,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 控制方法:重點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產卵盛期前的防治,壓低第二代的發生量,並及時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壞其越冬場所,減少冬後殘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養鴨食螺為主,輔之葯物防治. 16,牛 蛙 學 名:Rana catesbeiana Shaw 英文名:Bull Frog, American Bullfrog 中文異名:美國青蛙 分類地位:無層目 Anura (Salientia) 蛙科 Ranidae 鑒別特徵:體大粗壯,體長152-l70mm.頭長寬相近,吻端鈍圓,鼻孔近吻端朝向上方,鼓膜甚大.背部皮膚略顯粗糙.卵粒小,卵徑12-1.3mm.蝌蚪全長可在100mm以上. 生物學特性:在水草繁茂的水域生存和繁衍.成蛙除繁殖季節集群外,一般分散棲息在水域內.蝌蚪多底棲生活,常在水草間覓食活動.食性廣泛且食量大,包括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還有魚,蛙,蠑螈,幼龜,蛇,小型鼠類和鳥類等,甚至有互相吞食的行為.1年可產卵2-3次,每次產卵10000-50000粒.3-5年性成熟.壽命6-8年. 原產地:北美洲落基山脈以東地區,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羅里達州北部. 中國分布現狀:幾乎遍布北京以南地區(包括台灣),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門外,均有自然分布.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因食用而被廣泛引入世界各地,l959年引入我國.牛蛙適應性強,食性廣,天敵較少,壽命長,繁殖能力強,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易於入侵和擴散.本地兩棲類則面臨減少和絕滅的危險,甚至已經影響到生物多樣性,如滇池的本地魚類,同時對一些昆蟲種群也存在威脅.早期的養殖和管理方法不當是造成其擴散的主要原因.國內貿易和消耗加工過程中缺乏嚴格管理,動物在長途販運和加工過程中逃逸現象普遍. 控制方法:加強牛蛙飼養管理以及對餐飲業的控制,以免入侵范圍進一步擴大.改變飼養方式,由放養改為圈養.在蝌蚪階段進行清塘性處理來控制種群數量.捕捉和消耗牛蛙成體資源,以控制其在自然生境中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