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過年去上海人家裡拜訪,買點什麼東西比較合適,我不太了解上海人的習俗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本人就是上海人,平時經常收到禮物,對這方面應該有些發言權。
上海人只要有一份人情就可以,建議買一個水果籃(裡面一定要裝水果),一箱牛奶或酸奶,一盒餅干就夠了。
但是,上海人比較注重面子,買東西萬萬不可買雜牌的東西。建議讓水果店的人幫你拿一個空的水果籃,自己裝水果,最多加一些錢。(因為往往店裡裝好水果的水果籃是打悶包的,下面的水果是爛掉的。)水果可以挑選火龍果,芒果等檔次稍高一點的水果。牛奶可以選擇特侖蘇或光明優+,酸奶可以選擇莫斯利安。上海最好最大的乳製品品牌就是光明。餅干選擇藍罐曲奇比較好。
另外,可以帶一些你當地的土特產或自家腌制的咸魚,雞,菜乾等。不要帶上海的特產。抽煙的帶包煙。總價值可以200至400元。如果經濟不是很好,帶一些自己的土特產,以及以上3選一即可。
望採納!
B. 上海過年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也不知道你們喜歡玩什麼.為你介紹些比較具體上海代表特色的地方~供你參考~附軌道地鐵的路線!
東方明珠~地鐵2號線陸家嘴站 城隍廟~地鐵10號線豫園站 杜莎夫人蠟像館~地鐵2號線,人民廣場站錦江樂園~地鐵1號線錦江樂園站
歡樂谷地鐵9號線佘山站外灘~地鐵2號線南京東路站 新天地~地鐵10號線新天地站海洋館---地鐵2號線陸家嘴站七寶古鎮---地鐵9號線七寶站美食街推薦幾個:城隍廟美食~
壽寧路美食街
浦東浦西的標致性建築是必看的。晚上可以逛逛外灘,可以體驗國際大都市的夜景。
雲南路和黃河路美食街,感受一下上海的海派文化,各色菜系齊全,那裡價格也不是很貴!
吃的方便的話--->就到人民廣場附近...去城隍廟美食--->雲南路美食街-->黃河路美食街..或壽寧路小吃街..都不遠!
C. 在上海過年,那裡最好玩
上海遊玩參考一覽: 素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是-個現代化,但又擁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海派文化城市。上海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迷人的城市風貌、繁華的商業街市、歡樂的節慶活動和膾炙人口的各邦菜餚。近幾年來,上海相繼竣工的重點工程更是展示了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風采,還能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人流熙攘、燈火璀璨的活力。 吃:蘇浙匯(茂名南路127,延安路延安飯店隔壁) 榮騰魚鄉(四川北路) 吳江路(平凡 ,甜蜜蜜 ,小楊生煎) 穹六人間(岳陽路150號) 喝:上島咖啡(南京路步行街) 香啡閣 九龍冰室(靜安寺) 一茶一座 玩:淮海中路M-box(酒吧) 桃江路東平路 汾陽路的寶萊納(酒吧) 外灘3號 樂:漢源書店 逛街 去淮海路百富勤三樓m-box吧,上海所有好的酒吧我都去過,那裡最好,有很棒的歌手。汾陽路的寶萊納有很好喝得黑啤,桃江路的噢瑪利亞有很休閑的鄉村音樂,外灘3號和18號是高消費場所,但很值得。 如果樓主是外地朋友,請看以下內容 浦東陸家嘴不錯 東方明珠 金茂大廈 難得來一定要看看上海的標志性建築 還有就是建議去東方綠洲 很不錯 如果有時間 去朱家角也是不錯的 瀏覽一下上海古鎮 吃吃那裡的特產 最後城隍廟是一定要去的 帶一些梨膏糖和五香豆 樓主如果是隨便逛逛,請看以下內容 :如果是吃的,那就是吳江路,小吃都很多,在上海也比較有知名度。 如果買衣服,那就是七浦路,襄陽路。 如果是酒吧,那就是衡山路,淮海路。如果是夏天,從2005年起,上海將投資50億元,在奉賢區東海杭州灣辟出10公里長的海岸線,建造全國最大的人工沙灘——「碧海金沙·黃金海岸」,採用圈水隱堤、沉泥碧水的技術,將渾濁的海水和灘塗變成水清沙細的「碧海金沙」。屆時人工沙灘的總面積將達到30平方公里,像這樣的人工海灘建設,國內尚無先例。2007年,集風景、旅遊、度假、文化、休閑於一體的「碧海金沙·黃金海岸」,連同連綿數公里的濱海觀景長廊將恢弘呈現,上海人擁有592公裏海岸線卻只能去外地海濱度假的歷史也將改寫。而位於奉賢濱海的純西班牙風格度假別墅「LACALA陽光海岸」和「棕櫚灘別墅」,已經成為奉賢別墅板塊的先行者 海灣旅遊區 57120888 海灣旅遊區海鷗路1號 如果是景點:·東方明珠電視塔 ·金茂大廈 ·陸家嘴金融區 ·世紀廣場 ·上海科技館 ·浦東國際機場 ·國際會議中心 ·新上海商業城 ·磁懸浮列車 ·濱江大道 ·世紀大道 ·新國際博覽中心 ·外灘 ·人民廣場 ·新天地 ·南京路 ·豫園商城 ·龍華旅遊城 ·七寶老街 ·上海大劇院 ·淮海路 ·衡山路 ·上海圖書館 ·上海國際賽車場 ·外灘觀光隧道 ·南浦大橋 ·延安東路隧道 ·楊浦大橋 ·橋鄉金澤 ·古城松江 ·市工人文化宮 ·上海展覽中心 ·郵政大廈 ·外白渡橋 ·楓涇古鎮 ·中共一大會址 ·上海美術館 ·國際飯店 ·中唱小紅樓 ·交通大學 ·孫中山故居 ·周公館 ·張聞天故居 ·馬勒別墅 ·嘉道理別墅 ·王伯群住宅 ·陳桂春住宅 ·馬立斯別墅 ·魯迅故居 ·席德俊住宅 ·丁貴堂住宅 ·海上小白宮 ·長樂村 ·淮海坊 ·石庫門住宅 ·尚賢坊 ·四明村 ·常德公寓 ·泰興大樓 ·豫園 ·青浦報國寺 ·鴻德堂 ·松江醉白池 ·川沙天主堂 ·董家渡天主堂 ·青浦曲水園 ·沐恩堂 ·古鎮朱家角 ·青浦課植園 ·徐家匯天主堂 ·龍華寺 ·松江方塔園 ·松江清真寺 ·國際禮拜堂 ·松江唐經幢 ·城隍廟 ·佘山天主堂 ·崇明學宮 ·徐光啟墓 ·雲間第一樓 ·嘉定孔廟 ·嘉定法華塔 ·黃母祠 ·青浦青龍塔 ·堡鎮貞節牌坊 ·奉賢海灣旅遊區 ·金山衛城 ·陸家嘴中心綠地 ·世紀公園 ·海洋水族館 ·魯迅公園 ·黃興公園 ·金山石化海濱 ·徐家匯公園 ·崇明島 ·東方綠舟 ·城隍廟 ·古鎮朱家角 商業區 南京路步行街 (南京東路自西藏中路到河南中路段)淮海路商業街四川北路商業街(虹口區)西藏中路商業街(黃浦區)特色商業街 福州路文化街 東台路古玩街 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北京東路生產資料街茂名南路酒吧茶藝街 襄陽路服飾市場(已廢除)黃河路美食街乍浦路美食街 七浦路服飾街 衡山路休閑娛樂街 雲南南路小吃街 梅川路購物街四大商業城(商圈) 徐家匯商圈(徐匯區)豫園商城(黃浦區)閘北不夜城(閘北區)東方路商圈(或新世紀商城,浦東新區)其他主要商業圈 靜安寺商圈(靜安區) 五角場商圈(楊浦區) 中山公園商圈(長寧區和靜安區交界處)特色商品市場 福佑路小商品市場 銅川路水產市場著名景觀人民廣場 上海自然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 上海美術館 上海科技館 上海海洋水族館上海大劇院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 外灘 豫園 陸家嘴金融區 東方明珠歷史建築 孫中山故居 宋慶齡故居 魯迅紀念館 中共一大、二大會址新天地 靜安區石庫門建築區現代建築 東方明珠電視塔 金茂大廈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大上海時代廣場 恆隆廣場其他景觀 上海動物園 上海野生動物園 上海昆蟲館 大觀園世紀公園 朱家角 大世界(暫時停業整修中) 七寶古鎮人文古跡楓涇古鎮 朱家角古鎮 老城隍廟 玉佛寺 大觀園 七寶古鎮 陳雲故居 上海文廟 上海老街靜安寺 下海廟 魯迅故居 方塔園 古城公園 宋慶齡故居紀念館玉佛禪寺 韜奮紀念館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 劉海粟美術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李白烈士故居 德藝陶瓷陳列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 陶行知紀念館 寶山烈士陵園黃炎培故居 崇明前衛生態村 張聞天故居 葉家花園最後不要忘了上海,呵呵
D. 春節習俗
廣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以種花為業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更成為廣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廣州新年派發"利是" 廣州新春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必備"利是"。當然,所謂"利是",即為紅包,親朋相見,大人要給小孩"利是"。廣州市民中,市民階層十分講究,要給雙封,而內包多少紙幣則不拘,但沒有"利是"即為無禮,所以春節期間到廣州人家裡做客,要多帶幾個紅包為好,免得麻煩。甚至商場門口,也會在金桔樹上掛滿"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亨崇說,早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之前,福州人便開始為新年而忙碌。按福州人傳統,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後便不殺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類就得在這之前准備。家中婦女把殺好的雞和豬吊在天花板上,等晾乾後燉熟,放在瓮內用酒及多種配料腌制。
侯亨崇說,這樣一瓮食品,不僅是團圓飯桌上的佳餚,往往還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底。
到了除夕,吃團圓飯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在眾多祭品中侯亨崇對馬蹄和年糕的印象最深刻。馬蹄長在田地里,生命力很強,以馬蹄祭祖,有希望祖先保佑有關人家後繼有人的含義。
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場常見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猶如一個托盤,口味也不一樣,所以每年福州會館都會替會員訂制年糕,好讓鄉親能品嘗到別具福州風味的年糕。
祭祖時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後盛在盤里擺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視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團圓飯桌上的一道飯後甜品,即使不吃,飯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紅糟雞、福州魚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團圓飯桌上的美味食品。
福州人還有一個頗有趣的年俗。吃過團圓飯後,父母都要用衛生紙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無忌,若小孩說錯了什麼話,希望神明不會怪罪於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飯是盛在一個竹篾編的容器中,當中要插一朵紙紅花,周圍則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據傳統這天福州人還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紅糟雞雞湯泡的面線,面里還要加兩個雞蛋,現在也有人以鵪鶉蛋取代。顧名思義,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侯亨崇記得,福州人的元宵節也很熱鬧。游神是一大節慶,響徹雲霄的鼓樂聲,簇擁的群眾,此起彼落的爆竹聲,把喜慶的氣氛推向最高潮。
侯亨崇於1959年20歲那年回到新加坡。這幾十年來,因為各種因素,福州人過年的傳統習俗已無法完整保留下來。
侯亨崇說,比如很多福州家庭都加入了非福州籍成員,為了適應不同籍貫成員的飲食習慣和喜好,這些家庭不得不加入一些非福州食品,使得團圓飯桌上的食品再也不是單純的福州食品了。
他說:「這是時代改變的結果,年長的福州人不應固執己見,在以和為貴的原則下,我們應順應時代作出適當的調整。」
老上海過年習俗
春節在中國延續已有數千年。但長期以來,「春節」之稱是指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孫中山下令全國改行陽歷,隨之,新年也應換在陽歷元旦了。然而農歷新年畢竟已成全民皆慶的傳統大節,堅固、深厚的風土習俗和民族文化,是難以改變的。農歷新年之慶,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強勁。由於新出現了一個陽歷元旦,為示區別,自民國以後,農歷新年就移用了節氣中的 「春節」之稱。
舊時從農歷12月23日起就進入「過年」了,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始告終,還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下面讓我們來看上海城舊時是如何「過年」的。
農歷臘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是夜每戶或祀灶神於堂,更多的是在貼著灶神像的廚房灶頭上,供酒、果,還必供荸薺、茨菰以及好魚、好肉,有竹枝詞這么說:「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獻無他物,魚買新鮮肉買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匯報一年中人間的好壞、人之過失,為避免他言之過分,故「送灶」時人們還供上用飴糖所做的糖元寶等,據說為讓他吃了粘上牙齒,說話不清,以至可少說、不說人間壞話。「送灶」時各家要點上香燭,是夜,屋內香煙繚繞,各色供品耀眼,過新年的氣氛一下子到來了。
臘月廿五,是諸神下界之日。按傳統,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清除一年的積灰,清理平時亂堆的雜物等。此舉頗為認真,用現在的話來說,稱得上是一次積極的、有規有模的群眾性衛生運動了。經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戶齷齪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個換年的樣子了。
也就從此日起,家家戶戶開始忙著過年的各方面的緊張張羅。首先是要購買、備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戶還必磨粉,為包湯圓,有些家庭又摶粉自製年糕。前者是取「團團圓圓」之意,後者吃了可「高高興興」、「年年高」。其次是准備新衣、新帽、新鞋。人們一般也許一年中都穿舊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頭」的;再次是開始買春聯、買年畫、買「門神」,以張貼於門上戶首、樓上樓下。這一時期,為供應大眾所需,市上售賣這些東西的品種很為豐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買春聯,店家多選「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一般住家則多選「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園」等。
這一時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一方面逢生意紅火、銷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來往帳目,向欠戶索取積欠之期。於是各家派出專人辦理此事,城中便出現了一支頗有規模的「討帳」隊伍:「帳條布袋手中攜,行過街東到巷西。踏進重門忙叫應,先生該欠要歸齊。」還帳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許多出於各種原因而不能按期還帳者。討帳者身負重任,窮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動,夜間不顧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還帳者中,實際有不少屬完全無力還帳者。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帳外,很可能還欠著私人之債。年底也是大多數欠債償還之時,這樣,這些人就面對著兩個方面的討錢重壓。不過按慣例,討帳、討債只討到除夕為止,新年裡是不能討的,否責自討「晦氣」,於已不吉利。因此對躲帳、躲債者來說,除夕是最後一關,如逃過此關,明年又當別論。於是他們一直與討帳、討債者周旋,千方百計度過這除夕之關:「百孔千瘡債主來,毫無打算又難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過今曉就甩開。」
不過除了上述那樣的貧困者之外,從總體來說,新年來臨,大家不免都異常的喜氣洋洋、興高采烈。在經過前述的種種准備以後,天天盼望的除夕終於來到眼前,新年的慶祝也就進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即使是遠出在外者,也要盡量在此前歸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大家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邊吃邊喝,說說笑笑,這頓飯時間延續較長。這是一年辛苦到頭的盡享天倫之樂,故名曰「合家歡」。
此夜緊接新年,所以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爐守歲。也是邊說邊笑,邊吃雜食。大家不會覺此夜夜深更長。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
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准備好的壓歲錢,這是小孩們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總算歡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著開門放爆炸迎新,鄰里相見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後各日,便是親戚朋友往還拜年之期。客來多攜禮品,待客必請喝「元寶茶」,是為茶內放上青果或茶蓋頂置青果一枚。還用金漆盤裝果品獻客,口中則說「恭喜多如意」。又必請吃酒飯。其時長輩凡見幼輩皆要送壓歲錢,這對經濟拮據者來說,不免是不小的負擔。不過此類拜年之風,至清末上海已見簡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進門內,僅投一名刺,權作已來賀年,這樣便可省卻應酬和開銷:「換得桃符樣色新,衣袍短套到門前。何人最怕腰頻折,投刺匆忙當賀年。」
新年中除相互走動各表賀年外,其餘時間就是以各種各樣的行游、娛樂活動來「歡度」了。有外出遊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廟以及相連的西園(即豫園):「新年無事快逍遙,行過園中九曲橋。忽聽兒童齊拍手,誰家鷂子半天搖。」不過自近代租界辟設後,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場魅力無限,也成了新年的一個游樂好去處,特別是對住在洋場外面的人:「城中人愛洋場去,城外人爭入廟園。同時一般看樂意,大家相喻在無言」;又有出外看戲、聽書、喝茶的。開埠後上海洋場內外淫風很盛,還有一些人便藉此期作艷游,於是忙壞了各處的煙花場:「新年氣象鏡新磨,擲得金錢疾似梭。楚館秦樓千百所,果盤開處笑聲多」;當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內之樂自可尋得,如邀親招友大築「方城」,擊鼓彈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鮮衣樂歲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閉戶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聲即鼓聲。」
到正月初五日,為財神(俗稱「路頭神」)誕辰,各地都有「接財神」、接「五路財神(取東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頭神」之舉。財神統「財」,人人有關,尤商家開業為財,故他們的慶祝最為起勁。上海早就是東南繁華的大商邑,商肆隨處可見,初五慶祝之特別鬧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財神多供三牲:生豬頭、鯉魚、雄雞。鯉魚者,諧音「利余」,特別受到歡迎。早在日前,街巷中來自農村的鄉人,向各家兜賣新鮮鯉魚,鯉魚又被稱為「元寶魚」,故被稱為「送元寶。」
初五子時,商家堂上正中掛起趙公元帥的新像,除三牲外,其餘供品極為豐盛。香燭燃起,光耀滿堂。接著在戶內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闔城轟響,聲震百里。且連續不斷,其聲、勢之烈竟過於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連不住聲,財神忙煞共爭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終於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滿,正好合團團圓圓之意,是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湯圓,也是取團圓、吉利之義。但元宵之盛還在於「燈」,所以又名「燈節」。是日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園林、廣場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彩。日落後萬燈齊放,連片連城,紅光耀天。燈彩造型五花八門,有各色花燈,各種植物燈、動物燈、人物燈、故事燈等,滬地最常見的有兔子燈、元寶燈、走馬燈,最大、最精彩者為「龍燈」:龍身有首有尾,鱗片閃爍,共長9節,下承以長柄,由舞龍者操持。又由專人持大珠般的「滾燈」,與龍身周旋、追逐,甚至打鬥,它們共舞行於滬城的大街小巷中。
屆時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出外觀燈。城隍廟及西園又是一個活動的中心點。是處亭台樓閣遍飾燈彩,內外通明。園中大假山高岩處,還燃放花筒煙火,最為吸引人。來此的觀眾摩肩接踵,個個笑逐顏開。這燈節除看燈外,領略的還是一種特別的「人氣」:所謂「十里珠簾都不卷,看燈人看看燈人」,便是那種獨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鬧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燈闌興盡,眾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種說法,這天正好還是灶神歸來之日,那麼回家正好將這位灶老爺接住。
在即將到來的黎明晨曦中,這一年的春節之慶到此落下帷幕。(文/鄭祖安)
崇明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重大節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個節日,故特別被人們看重。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由於本縣的獨特地域,因此各地的春節習俗略有不同。現採集一些過去歲月春節前後的場景、鏡頭與讀者諸君一起融身於濃濃的鄉情中同醉。
廿四夜
從農歷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歷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後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並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後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著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後,家家戶戶越發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掃除,俗稱撣檐塵,各家忙於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並采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為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牆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後輩瞻仰。除夕前人們還進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裝在麻袋裡,往地上列印,企盼來年糧谷滿倉。這些活動現已不見。有的農戶還將市內的垃圾及無用的雜務和雜草堆放到外場,點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無事。
除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稱大年夜。在這一天,把過年的一切陳設都布置定當,如寫春聯、貼門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圍在一起吃年夜飯,菜餚遠比平時豐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燒成後用百葉卷裹,被稱之為卷錢捆,以示來年財源滾滾而來。這一夜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日子,因為父母、長輩送上壓歲錢。在舊社會,沒錢的人在這一天是難熬的,按舊規,當年債務要當年清,年底討不到債,到年初一就不能強討了,直到二月初落燈後才能討債,所以債主在大年夜差人四處討債,還不起債的人只好四處躲避,有家不能歸,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關糧戶好過,沒錢難過"的俗語。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後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過年了,大人小孩換上新衣帽,穿戴整潔,全家圍桌而坐,共進豐盛的早餐,以素食為主,再加上湯圓(圓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團圓,年年高,並將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飯拌入早飯內,俗稱"陳年飯",意為隔年有餘的好口采。早飯後,孩子們向鄰居、親友長輩們一一尊稱問好。正月初一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動刀具,不能潑水,不能去水橋淘米,不能掃地,不能開後門,不能搬動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動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連煮飯燒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桿,黃豆桿等放在爐堂里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火越旺,越吉利,預告今年萬事興旺,節節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燒早飯,飯前要點燃香燭,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舊時,一到春節乞丐就多起來了.有一種乞丐,他們不是因為家中貧困而去行乞,而是為行孝道.據傳,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歲有一道鬼門關,只有吃了"百家飯"才可安然無恙度過這一關.於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們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還有一種乞丐俗稱"叫化子",他們乞討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紅紙裹著菜頭掛在竹桿上,每到一家門前就說菜頭到,生意好,懇求施捨,這叫"送菜頭".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家門前說盡好話,吉利話,以求施捨,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後古錢,表示在新的一年裡家人會象搖錢樹一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企丐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了,這叫"跳財神".崇明人在舊社會里雖生活貧困,但遇到這些企丐還是樂善施好,給一些干糧和其他食品.解放後這些行企方式早已絕跡了.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說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舊年」即過春節。而北方所說的過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過在海南鄉下,「新年」是不當年來「做」的。
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中秋,鄉下就籌備著「做年」:閹公雞、填肥鴨、圈家豬、備做年錢。一進入陰歷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傳說中,「灶公」是玉帝派來人間監督善惡之神,每年的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匯報。為此,家家戶戶都用竹把或竹枝將屋前屋後、屋內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掃干凈,香爐也要打掃干凈並換上新爐灰,夜間則備酒果設祭,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長就忙於「發市」。在過去,各鄉鎮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幾天「市」,才「發」一「發」!賣三鳥的、賣金銀香燭的、賣京果糖糕的、賣「公仔幅」(年畫)的、賣「王樂膏葯」的(即走江湖)、賣碗筷陶盆的、賣「祭年桔子」的、賣各種衣服的……有賣就有買,買豬肉的、買乾菜的、買濕菜(即時令蔬菜)的、買「拜公」祭品的、買過年穿的衣服的、買年畫對聯的……整個上午,每個「市」上,挑擔子的、提籃子的、推車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來人往,川流不息。農民們用擔子挑年貨、用車子推年貨。他們把辛苦一年的積蓄都掏了出來!把一年的消費能量在這幾天內都迸發了出來!
「發年市」的熟人見面互問的話語便是:「哥二!『雞閹』(即已閹了的公雞)肥了不?」「三嫂!有『雞閹』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么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來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親人寄回來的過年信)寄回不?」
人們滿懷「做年」的喜悅,把買來的年畫貼在客廳里,把對聯貼在門楣上,有的人家在傢具、果樹上還貼上「利市」紅紙。年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漿、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則是忙於做米花糖、花生糖(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當禮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個正月底)。
每到這個時候,在大、中、小城市裡工作的達官貴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販夫走卒也好,引車賣漿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干澀也罷,都大車小車、大包小包攜妻帶兒女回到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
海南有句歇後語「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閑」。因為在海南,無論多拮據的人家,臘月三十,借錢借米也要殺雞殺鴨,紅燒肉、豬蹄子、葷菜、素菜七大盤八大碗的擺滿香爐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儀式完畢後,便放鞭炮,候飯菜已涼透後才拿下來全家圍著火爐吃年飯(俗稱「圍爐」)。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後,個個換上新衣服,也即是送舊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證時代,平常攢也要攢下煤油,從三十晚上開始,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一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歲」,徹夜不眠,直至初一降臨,這時,按照時辰,家家戶戶爭相燃放過年喜炮,意為「迎春接福」,接著各晚輩給長輩人叩頭、行禮、祝賀「添福添壽」,長輩則給晚輩--發「壓歲錢」。
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即為清凈潔白以懷念祖先)。「齋飯」不但類似於伊斯蘭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過年必吃魚(年年有餘)一樣,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話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與「勤」諧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黃黃的像金元寶狀的豆腐乾(寓意招財進寶)……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滿)、不能掃地(即使爆竹紙、果殼紙屑灑遍地,也不能掃,說是把「財神」給掃掉了)、不能相罵、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為「和和氣氣」),見面須說賀年吉利話……
海南各地拜年的習俗不一樣,有的地方是初一二來拜年,初三四來無味,有的地方卻是初一不能上人家裡拜年。拜年的禮品,一般有柑桔或禮品中夾桔子葉,以表示「今年將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兒帶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則自備鞭炮,進門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兒女婿給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別是長輩)都得在家,接受拜賀。岳父岳母得准備豐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兒女婿走時,還得給用紅紙包的糖果、年糕等給女兒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將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飯、吃的雞、鴨頭腳用油爆鍋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東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過去。
E. 上海習俗過年父母可不可去女兒家過年 上海習俗父母可以去女兒家過年嗎
過年,就是要家人在一起過,團團圓圓,這樣才是幸福年,團圓年。父母為什麼不能去女兒家過年?現在獨生子女較多,女兒出嫁後,就只剩下兩位老人。我覺得只要父母願意,不要管那些舊風俗,高興就好。除非父母自己不願意離開家,也不要勉強。快過年了,提前送上新年祝福,新年快樂,闔家幸福。
F. 在上海年輕人過年都去哪
我就是住在蘭香湖壹號的,說實話,我感覺蘭香湖附近現在建設的真心不錯,各種年輕人時髦的氛圍感小店到處都是∞隨便進去一家店,隨手都能夠拍出大片的既視感來,朋友圈裡分分鍾都是問你在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