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21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多少萬億元
一、正面回答
2021年新增減稅降費約1.1萬億元。為製造業中小微企業辦理緩繳稅費2162億元,為煤電和供熱企業辦理減、退、緩稅271億元。將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將針對市場主體需求,實施新的更大力度組合式減稅降費。精準聚焦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精準聚焦支持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紓困解難。
二、分析詳情
通過降低稅率,取消或停徵某些稅種的辦法來減少稅收收入,降低稅收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比重。減稅的結果會增加企業和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從而起到擴張需求的作用。與免稅一樣,它也是稅收的嚴肅性與靈活性結合制定的政策措施,是普遍採取的稅收優惠方式。由於減稅與免稅在稅法中經常結合使用,人們習慣上統稱為減免稅。減稅一般分為法定減稅、特定減稅和臨時減稅。深刻認識簡政減稅降負的重要意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簡政減稅降負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減稅降費是什麼意思
減稅降費具體包括稅收減免和取消或停徵行政事業性收費兩部分,稅收減免,主要是指對某些納稅人和征稅對象採取減少征稅或者免予征稅的特殊規定。
㈡ 上海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2021
法律分析:(一)精誠合作共治
1.建立合作機制。各級稅務機關和工商聯建立定期溝通機制,雙方互設聯絡員,每月交換信息,協調解決問題,督促工作落實。在市工商聯網路服務平台新設小微企業服務專欄,優化各級稅務機關小微企業稅費服務專欄設置,重點開展小微企業優惠政策指南等宣傳。圍繞激發市場活力、穩崗就業支持、激勵研發創新等方面,聯合開展專項調研,充分發揮工商聯建言獻策、參政議政渠道作用,推動出台更多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
2.設立稅收志願者。在各區工商聯所屬商會設立稅收志願者,向小微企業宣傳減稅降費政策、開展創業輔導等公益活動。形成新辦小微企業助辦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稅收志願者作用,對存在辦稅困難的小微企業「點對點」輔導辦理。
(二)精細開展宣傳
3.聯合培訓輔導。聯合開展小微企業稅費專題培訓,加強與政府部門、涉稅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溝通協作,充分利用「三師」人才、業務骨幹及財稅法律專家組建稅收專家顧問團隊,定期上門為企業提供政策宣傳輔導、涉稅風險自查提醒等納稅服務,詳細解讀當前熱點稅費優惠政策,幫助納稅人熟悉業務辦理流程,營造更有利於小微企業成長的政策環境和服務氛圍。
4.加強咨詢解答。通過智能咨詢等征納互動渠道,在線解答小微企業咨詢問題。配備精通小微企業稅收政策的業務骨幹,通過12366納稅服務熱線小微企業專線及時回應納稅人繳費人關切。
5.製作宣傳產品。聚焦企業生命成長周期,結合地方實際,梳理製作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小微企業信息獲取習慣的多元化宣傳產品,通過稅務機關和工商聯新媒體平台渠道聯合加以推廣。結合行業特點和「一戶式」管理服務機制要求,重點向企業法定代表人、稅務代理人開展宣傳,有針對性地向本地小微企業推送優惠政策、辦稅提醒、風險提示等內容,確保在提升知曉度的同時減少對納稅人不必要的打擾。深化與市場監管、社會保障等部門協作,聯合推出包含稅費優惠政策、操作指引等在內的「新辦小微企業服務清單」。
(三)優化服務體驗
6.深化網上辦理。按照稅務總局統一制定發布的規范,積極拓展網上辦稅繳費事項,除特殊復雜事項外基本實現小微企業辦稅繳費事項網上辦理,深化稅務事項「掌上辦、指尖辦」。積極推行退稅全流程電子化,推廣稅費繳納方式多元化。推進簡易處罰事項網上辦理,進一步簡化小微企業高頻涉稅事項辦理流程。
7.便利發票領用。結合本地實際,豐富發票申領方式,推行電子發票網上申領、紙質發票郵寄送達等服務,便利小微企業領票用票。推進新辦納稅人專票電子化,輔導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申領開具電子專票。通過專題交流會等形式組織線上線下體驗活動,讓小微企業懂開票、易開票。
8.探索社會共治。圍繞「線上服務不打烊、線下服務無死角」目標,結合本地實際,在遵循標准化管理的前提下,探索通過納稅服務社會共治點,解決特殊群體需求及偏遠地區辦稅路程遠、時間長等辦稅「痛點」,邀請小微企業實地體驗,打通小微企業辦稅繳費「最後一公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三條稅收的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擅自作出稅收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和其他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
㈢ 十年來新增減稅降費累計8.8萬億元,這一數據是如何得出的
這一數據是根據調查得出來的,我國每年的調查數據都有存檔,而且這十年來,我國的新增減稅降稅已經累計8.8萬億元了,這也說明了我國的經濟實力在不斷增強。這一個數據也是通過公共預算得出來的,數據很准確,也有科學性。我國的宏觀稅負也在一開始年的18.7%,降到了去年的15.1%,這跟我國的政策有關,我國進行了規模的減稅降稅,所以才有了這一數據。
我們交多少稅,降多少費都是記錄在資料庫之中的,我們的地方財政都是有數據存留的,每隔幾年的時間都會拿出來比較一下,這也是得出8.8萬億元的數據的原因,數據只是一個參考,具體實際還是要具體操作,我們的財稅體制改革也在推進中,未來只會越來越好。
㈣ 減稅降費政策有哪些
減稅降費政策內容:
一是對小微企業實施普惠性稅收減免;
二是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
三是對於小微企業放寬企業的認定標准,加大優惠的力度;
四是對於小規模納稅人交納的部分地方稅種的費用,可以實行減少費用政策;
五是對於初創科技型企業相關的優惠政策的適用范圍要加大擴展,對創投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投向初創科技型企業可按投資額的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的政策。減稅降費政策內容:一是對小微企業實施普惠性稅收減免;二是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是對於小微企業放寬企業的認定標准,加大優惠的力度;;四是對於小規模納稅人交納的部分地方稅種的費用,可以實行減少費用政策;五是對於初創科技型企業相關的優惠政策的適用范圍要加大擴展,對創投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投向初創科技型企業可按投資額的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的政策。在業財融合的大趨勢下,傳統查稅方式向智能化查稅已是必然,企業們應搶先使用眾智雲擎,緊跟稅法政策,實現減稅降費,應享盡享。眾智雲擎是智能化稅法查詢應用及推送系統,收錄17萬+稅法政策,所有文件瞬間提取,省去多個頁面不斷切斷,文件雜亂、信息破碎等大難題,直線提升工作效率。增強地方財政「造血」功能,營造主動有為、競相發展、實干興業的環境。
減稅降費對小微企業的影響
1.一是降低中小企業稅費負擔。繼續實施減稅降費,對製造業小微企業的國內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全部緩稅,製造業中型企業按照50%緩稅。延長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等。
2.二是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2021年,中央財政安排獎補資金30億元,支持擴大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規模,降低擔保費率,全年為市場融資主體減輕擔保費用超100億元。
3.三是支持「專精特新」高質量行動。2018-2022年,中央財政安排約90億元,推動中小企業雙創升級
綜上所述,關於減稅降費政策有哪些的問題回答,希望能給到各位企業家提供幫助,詳情請咨詢以上內容。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三條?稅收的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擅自作出稅收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和其他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
㈤ 全年減稅降費規模
法律分析:2021年,為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超過25萬億元,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規模預計超過7000億元。同時,落實黨政機關堅持過緊日子要求,進一步大幅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勤儉辦一切事業。積極財政政策的精準實施,有效有力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和高質量發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稅收徵收管理,規范稅收徵收和繳納行為,保障國家稅收收入,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凡依法由稅務機關徵收的各種稅收的徵收管理,均適用本法。
第三條 稅收的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擅自作出稅收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和其他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
第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扣繳義務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稅款、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
㈥ 上海昨天疫情新增多少人
上海昨日疫情新增本土確診病例50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3450例。
財聯社3月28日電,上海市衛健委今早(28日)通報:2022年3月27日0—24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50例和無症狀感染者3450例,其中17例確診病例和2833例無症狀感染者在隔離管控中發現,其餘在相關風險人群排查中發現。新增境外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0例和無症狀感染者4例,均在閉環管控中發現。
上海作為中國經濟大都市,處於中國GDP的龍頭地位,眼下疫情首先對上海的國外貿易造成影響,會導致國外、國內貿易額的下降,使進出口拉動經濟的勢能會被削弱。同時,上海被封控地區的范圍較廣,涉及的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較多,疫情暫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使GDP的直接生產者和創造者的推動功能被減弱;尤其是中小微民營實體企業比如餐飲、運輸、酒店、中小製造業等都將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少企業有可能在這波疫情中陷入絕境,甚至直接關門破產的風險不斷增大。
由此,上海當地經濟發展面臨較大的考驗,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幫助中小實體企業渡過疫情難關的問題,實施各類稅收優惠政策相當重要。目前,上海市政府也著手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印發了《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業促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加大減稅降費政策力度,重點面向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加大力度實施一批稅收優惠政策等。相信,這對拯救疫情中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一定起到有效作用。
㈦ 上海園區稅收優惠政策
法律分析: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上海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包含一、加大減稅降費力度;二、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三、開拓國內外市場;四、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五、強化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六、優化中小企業服務。加大減稅降費力度 全面落實國家減稅政策。減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免徵公共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娛樂、文化體育等服務增值稅等政策延長至2020年底。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可延緩至2021年首個申報期內一並繳納。
全面落實國家減費政策。免徵中小微企業及按單位參保的個體工商戶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單位繳費的政策延長至2020年底。推出以個人身份參保的個體工商戶和各類靈活就業人員可自願緩繳2020年基本養老保險費政策。免徵進出口貨物港口建設費、減半徵收船舶油污損害賠償基金政策延長至2020年底。
加大地方減稅降費力度。繼續落實本市對地方許可權內的有關稅費政策在國家規定幅度內降到最低水平的相關規定。
法律依據:《上海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 第一條 加大減稅降費力度 全面落實國家減稅政策。減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免徵公共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娛樂、文化體育等服務增值稅等政策延長至2020年底。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可延緩至2021年首個申報期內一並繳納。
全面落實國家減費政策。免徵中小微企業及按單位參保的個體工商戶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單位繳費的政策延長至2020年底。推出以個人身份參保的個體工商戶和各類靈活就業人員可自願緩繳2020年基本養老保險費政策。免徵進出口貨物港口建設費、減半徵收船舶油污損害賠償基金政策延長至2020年底。
加大地方減稅降費力度。繼續落實本市對地方許可權內的有關稅費政策在國家規定幅度內降到最低水平的相關規定。
㈧ 2021減稅降費政策具體什麼內容
2021減稅降費政策內容:一是對小微企業實施普惠性稅收減免;二是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是對於小微企業放寬企業的認定標准,加大優惠的力度;;四是對於小規模納稅人交納的部分地方稅種的費用,可以實行減少費用政策;五是對於初創科技型企業相關的優惠政策的適用范圍要加大擴展,對創投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投向初創科技型企業可按投資額的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的政策。
《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後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一)保持增值稅「五五分享」比例穩定。
《國務院關於印發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後調整中央與地方增值稅收入劃分過渡方案的通知》確定的2—3年過渡期到期後,繼續保持增值稅收入劃分「五五分享」比例不變,即中央分享增值稅的50%、地方按稅收繳納地分享增值稅的50%。進一步穩定社會預期,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鼓勵地方在經濟發展中培育和拓展稅源,
增強地方財政「造血」功能,營造主動有為、競相發展、實干興業的環境。
㈨ 2021年新出台減稅降費政策
一、正面回答
2021減稅降費政策是對小微企業實施普惠性稅收減免;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對於小微企業放寬企業的認定標准,加大優惠的力度;對於小規模納稅人交納的部分地方稅種的費用,可以實行減少費用政策;對於初創科技型企業相關的優惠政策的適用范圍要加大擴展,對創投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投向初創科技型企業可按投資額的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的政策。
二、分析詳情
減稅降費是加強跨周期調節,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針對市場主體需求,抓緊實施新的更大力度組合式減稅降費,確保一季度經濟平穩開局、穩住宏觀經濟大盤。十三五以來,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過8.6萬億元,規模龐大。規模性減稅降費促進了經濟穩定增長。六保、六穩都離不開減稅降費政策的支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緊密配合,政府在減稅降費的同時,壓減開支,推進放管服改革,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帶來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
三、減稅降費政策有哪些
1、減稅目標直指實體經濟和民生改善,聚焦改革中的突出問題;措施實,確定的減稅措施非常明確具體,操作性很強。這些改革舉措的落地,對全面提升稅收治理水平必將奠定良好的基礎;
2、一系列減稅措施,不但直接減輕了相關行業企業的稅負,還促進了其他企業用能、物流等成本的下降;
3、減稅對促進對外開放、鼓勵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發揮出積極作用;
4、減稅降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財政收入,但從長期來看,減稅降負能夠放水養魚,給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增強發展活力,從而擴大稅基、促進財政增收。進一步回應企業的減負訴求,讓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有切實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