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話「吵架」怎麼說
吵想罵(mo)
❷ 上海話,拉杠是什麼意思
差不多是吹牛的意思~ 一般還說成「儂就拉(缸)伐」 不是疑問句,缸不用讀出來,意思是 你就吹吧~
❸ 上海話中罵人的gang漢字怎麼寫
摘要 翻譯過來上海話罵人說:「戇度」意思就是傻瓜笨蛋的意思。發音:gang 。
❹ 上海話杠頭是什麼意思
這兩個詞在上海話里不是一個意思。
1 戇大,還有個寫法是「戇度」,發音類似。意思是傻子的意思,根據不同語境可以理解為傻瓜,受騙者,憨直不知變通等。
2 杠頭,原意是杠子的兩頭,在上海話里可以理解為危險的地方、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尷尬的處境,在明顯的地方當靶子。常見用語就是「奈伊頂了杠頭高頭」,意思是:事情無法解決時,把他頂到了最前面,讓他處於有風險、擋槍的處境。在麻將里,上海話杠頭開花,是指在未摸牌的最後一張摸到可以胡牌的牌。
❺ 抬杠 用上海話怎麼說
「斗攉」 在上海方言中是指抬杠
❻ 一些日常用語用上海話怎麼說呀
學上海話的最佳方法,就是看帶字幕的上海話電視節目,可以速成。上海方言很多,以下是上海話和解釋:
1、關特:閉嘴
2、港特:傻掉
3、悶特:沒話說
19、裝無樣:裝傻
20、人來瘋:過度興奮
21、觸霉頭:倒霉
22、頭皮攪:脾氣犟
(6)抬杠上海話怎麼寫擴展閱讀
上海方言日常用語注意:
1、上海方言基本上不翹舌。
2、上海方言里有一些輕聲發音。劃下劃線的為輕聲。
3、上海方言有些無法用文字表達清楚,盡量看有音標的拼音
❼ 「抬杠」是什麼意思怎麼來的
中國大陸的北方,很早就殘存著一種習俗,那就是所謂的「抬杠會」——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這一天,由身強力壯的人抬著竹杠,上面有轎子,一個伶牙俐齒的小丑坐在裡面。他們抬著竹杠和轎子在人群里穿梭,圍觀的人則和那個小丑隨機式的比賽鬥嘴,甚至用自認花巧的話來對罵。
這種「抬杠會」,在滿族進入中原後,成了中國人「抬杠」的起源。滿族作家文康在所著的通俗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三回里即曰:
——「只看孟子與告子兩個抬了半生的杠,抬到後來,也不過一個道得個『食色性也』,一個道得個『乃若其性,則可以為愈矣』。」
而這種「抬杠」,當然不限於清朝的時代,而是被今日的台灣所繼承,並發揚光大,成了「台灣口水」里最主要的成分,「抬杠」是一種藉著機伶巧詐的嘴上工夫指責別人,而同時也閃避別人指責的文化習慣。「抬杠」是一種沒有任何建設性的口水浪費,它東拉西扯,似是而非。在最近這段期間,諸如「我是讀法律的,怎會知法犯法」、「我怎麼會為別人而犯法」、「我們收了玉皇宮的獻金,國民黨也有」……諸如此類的東拉西扯和胡亂放話,都是「抬杠」。
「抬杠」由東北的「抬杠會」而來
「抬杠」由東北的「抬杠會」而來。如果由人類普遍的語言及文化習慣史來考察,我們即會發現,每一個文明的語言發展過程里,它很長的時間都是「行動模式」的一種,而非「思考模式」的媒介。而所謂「行動模式」,它最初即是在兩軍對壘的戰爭里,在互射弓箭及矛槍之前,必然先有兩軍首領及士兵間的相互惡罵:
如果我們看《舊約》,即會發現大衛王打敗巨人戈里亞之前,乃是先有一場隔陣對罵,而後大衛王這個小孩子才抽冷子丟出他的石頭。
如果我們讀中國古代戰爭的章回小說,諸如《薛仁貴征東》、《盪寇志》……等,當會發現,在兩軍進入廝殺之前,主帥之間一定先有一場叫罵,而後罵輸的一方,立即叫一聲「廢話少說,留下命來」,開始放馬過來相殺。而這種情節絕非小說家的杜撰,正史里也有這樣的記載。
另外,由英國的英雄史詩《貝奧武夫》(Beowulf),我們也可看出,當時的維京人和薩克遜人的「馬爾頓戰役」,兩軍也是先隔著黑水河對罵,而後才開打。
這種場面在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凱撒大帝》里也同樣存在。
耍嘴皮子,用難聽的話對罵,乃是古代戰爭時「叫陣」的共同方式。但隨著人類的繼續發展,這種「叫陣」式的罵,開始被轉化成一種儀式性的嘴巴較量,在特定的時間會被允許,在儀式性的嘴巴較量里,人必須嘴巴及心術乾凈、不得講臟話、不得胡亂鬼扯等禁忌都告松綁。這是「嘴巴假期」。
在古代希臘,即有所謂的「抬杠」(Logomachy),那是一種「語詞奸詐」(v<$>erbal subtleties)的比賽。在這個時候,人們允許講各式各樣的臟話和亂話。
而在16世紀之前的英國北方,主要是在蘇格蘭,以及北歐,也有一種儀式性的對罵,它也是「抬杠」(Flyting Fliting),它由北歐字 Flyta 變為古英文Flitan,然後再轉成後來的 Flyting。這也是一種講臟話和亂話的比賽,為了激怒對方,甚至連造謠攻訐都可以被容許。例如,有個冰島的主教即被罵成是「有九個私生子,但父親卻是他的助理」。這種「抬杠」,在北歐發展出了一種很獨特的「斯堪底亞臟話韻文敘事詩」(skaldic tirades of abusice verse),從裡面可以找到說臟話亂話的技術。文藝復興時代,荷蘭的批評巨人伊拉斯默士(Erasmus),有許多批評文章也用這種罵街的方式所寫,莎士比亞的《馴悍記》里也有這種抬杠罵街的表達方式。
挑釁對罵 曾是戰爭行為的一部分
由西方的發展,因而我們也可以認為,中國北方的「抬杠會」,應當也是同樣型態的語言比賽和「嘴巴假期」,除了「嘴巴假期」外,由東北的許多地方誌還顯示出元月十五日這天,有些地方甚至於還成了「偷竊假期」——凡偷小東西,在這天都哈哈一笑置之。
而除了上述「嘴巴假期」外,近代的另外一些新研究,還發現許多同樣的情況:例如,文化人類學家湯普遜(Donald F. Thompson),曾對澳大利亞昆士蘭約克角半島的原住民社會做過研究,就發現他們也有「嘴巴假期」的存在。在假期內,人們可以公開地講諸如性生殖器官、大便與尿尿、背叛、亂倫,甚至強暴、獸奸之類的罵人臟話,除了「嘴巴假期」外,在對罵的時候,如果罵得起勁,把自己的器官公開地袒露出來,也不會被人指責。
例如,在美國的黑人社會,也有這種「抬杠」的儀式性競賽。它被稱為「抬杠」(Dozens)或「臟抬杠」(Dirty dozens)。這里所謂的 Dozens,並不是指12個的「一打」,而是「牛鞭」(Bulldoze)字尾的挪用。
美國黑人的「抬杠」,起源於販奴之前非洲的「儀式性對罵」(Tuareg and Galla words-play)。這個習俗隨著他們被販為奴,而帶進到美國。由於這種對罵習俗里還包括了相罵之後儀式性的相互鞭打及斗毆,因而遂將「牛鞭」(Bulldoze)的字尾Doze抽離出來,稱為 Dozens,而後互打的成分減少,「鬥嘴」及「抬杠」的成分增多。至於「牛鞭」這個原來的字,在南北戰爭後意義被轉變。當時美國南方各地普遍出現白人恐怖主義者,他們以種種暴力阻止黑人在選舉時投票,因而被稱為 Bulldozer,1876年這個名稱首次出現。後來推土機被發明,又把這個字搶了過來使用。
抬杠鬥嘴 抬不過一個「理」字
綜上所述,由語言文化史的研究,我們已知道語言的使用過程中,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無論古希臘、古中國、古代歐洲,甚至非洲和伊斯蘭化之前的阿拉伯世界,語言的挑釁、對罵、詛咒等,都曾是戰爭行為的一部分。嘴巴是拳頭的延伸,嘴巴的奸巧邪惡加上拳頭的傷害,造就出了野蠻的過去。兩軍對壘,必然在開打前先來一陣叫罵鬥嘴,比氣勢、比凶惡,這乃是嘴巴做壞事的古老記錄。
而這種戰爭行為的嘴巴工夫,後來開始以一種文明殘跡的方式,變成儀式性的「抬杠」或「鬥嘴」,甚至還被轉化成俗民生活藝術里以耍嘴皮子為樂的活動,如中國的相聲、日本的「落語」(單口相聲)、「漫才」(兩人相聲),以及西方各種型態的「抬杠」(Flyting、Fliting、Dozens、Logomachy),它有的以粗取勝,有的以奸巧見長,有的則以刻薄損人為特色。在這種儀式性的「嘴巴假期」里,嘴巴不被當做思考及說理的工具,而是成了「鬥嘴」的「斗」。
而對這種嘴巴工夫,《紅樓夢》第六十五回里,倒是有一句重要的話:「三人抬不過一個理字去」,意思是說縱使三個嘴巴奸巧的人在那裡東拉西扯的「抬杠」,它也抬不過一個「理」字。意思也就是說,只有「理」才是最大,再多奸巧狡猾的嘴,也無法大過「理」。
而問題在於,做為文明殘跡之一的「抬杠」和「鬥嘴」等「嘴巴假期」的工夫,一般都只被保存在特定的時間或特定的地點,讓它成為一種鄉愁式的消遣。但在台灣,由於種種因素的湊合,它卻成了一種文明發展史隔代遺傳所造成的「返祖現象」(Atavism),我們的政治又變回到「抬杠」及「鬥嘴」,它天天都是「嘴巴假期」,每個人都成了東北地區「抬杠會」上坐在轎子里的那個奸巧伶俐的小丑。
「抬杠」和「鬥嘴」,乃是人類歷史語言行為里非常值得研究和反省的課題,對舉島皆被口水淹沒的台灣,由「抬杠會」變成「抬杠」所代表的種族退化現象,或許更值得我們警惕!(
參考資料:新新聞
❽ 上海有句本地話,說一個人傻了叫扛大(這個扛字怎麼寫)
不是扛大,正確的上海發音應該是港督,用來形容一個人笨蛋白痴的意思,比如儂則港督啊。這個港就是你要的吧。
❾ 上海話怎麼說
上海話:sang(輕聲)hai(一聲)ai(三聲)wu(輕聲)
上海話里沒有zh,ch,sh;只有z,c,s
我:吾(二聲)
你:儂(二聲)
他:夷(二聲)
我們:阿拉
你們:拿
他們:夷拉
這:格
個:澤
的:格
這么:嘎
吃飯:切碗
喝水:切族
睡覺:困覺(蓋)
出去:側起
回來:未來
時間:森光
事情:事體
東西:么子
玩:白相
人:寧
誰:啥寧
喜歡:乎嘻
❿ 上海話「拉杠」「抬杠」有什麼區別
上海話中的「拉杠」是指信口開河,或者說有點接近吹牛的意思;而「抬杠」不是上海話的原話,「抬杠」的意思就是跟你過不去,抬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