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清時期的浙派篆刻家有哪些
皖派和浙派是明清時期影響最大的兩個篆刻藝術流派。 皖派是指安徽一帶的篆刻家群體,前期以何震為創立,並有朱簡、汪關等為繼,後期則以程邃為代表。浙派篆刻又叫作「浙江印派」,是中 國歷史上著名的篆刻流派之一。清代乾隆年 間,浙派篆刻崛起於中國印壇,與徽派一起 成為清代時期主要的兩大流派。它有深厚的 傳統基礎和完整精湛的技法,蘊涵著巨大的 藝術能量。丁敬是浙派篆刻的創始人,著有《武林金石錄》。
清初的印壇,當一些印人繼續為文(彭)何(震)遺風所籠罩,「兩浙久沿林鶴田派」(汪啟淑《續印人傳》),東南印壇競為妍美的氛圍之中,以丁敬為首的浙派印風異軍突起,給清代中期的篆刻帶來了清新的氣息。
❷ 當代中國的篆刻大師都有誰
王志強、白發、劉興、王翰之、鍾國康等。
1、王志強
王志強,山西靈石人 ,字逍君,號逍遙樓主 ,別號懶鬼,畢業於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自幼好翰墨 ,喜篆刻 ,躬耕金石三十餘載 。
現任董壽平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難老印社理事 ,山西省民建書畫院副院長,中都書畫院秘書長,靈石印社社長。
篆刻作品入展西泠印社建社110年社慶「百年西泠 · 金石華章」大型系列活動之印匯天下 · 國際印社聯展,參展作品被編入《印匯天下 · 國際印社聯展圖錄》;
篆刻作品「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被佛教聖地五台山顯通寺、殊像寺、十方堂,廣州南華寺,大同華嚴寺,太原崇善寺、蒙山等著名佛寺(廟)以及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欄目組收藏。
2、白發
白發,廣東著名的篆刻大師,出生於1984年,廣東連成,創立了廣州白發印社,白發的篆刻是無師自通,集百家之長而獨創一格,尤其受黃牧甫的風格影響最深。
他曾經對黃牧甫的篆刻藝術進行極其深入的研究,致使黃牧甫之清新婉麗的印風根深蒂固地融於自己的篆刻藝術中。
不拘泥於表面形式上的擬古,而是還古以本來面目,直追古印光潔研美之姿,是白發篆刻藝術表現形式上的重要特徵。
他將印文線條變化降低到最低限度,以不為人留意的巧妙變化展示了生命的律動,表現出他平和的心境與安穩的情緒。
他力避浮誇與躁動,在平實方正中以明快爽潔的沖刀,自然而然地創作奇趣,寄神奇於平正之中。他恬靜寧雅的印風,彷彿與古人息息相通,給人以幽雅清新、潔麗安詳的感覺。
印面力求完整、精到,是白發印風的明顯標志。他既不在篆刻線條上作過分的裝飾,也不在印章的邊欄上做人為的處理,而是任其自然而然,表現的是一種順應自然、外柔內剛、內動外靜的和諧之美。
3、劉興
劉興,男,1980年6月出生於山東省禹城市,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現為北京花鳥畫院藝術顧問、國家一級美術師。
2010年至2012年,先後共撰寫《中國篆刻入門》、《劉興印譚》、《劉興藝譚》。應邀為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治印,作為國禮贈送。
出版《蒿齋漢玉印選》、《蒿齋畫集》等畫冊十餘本。
4、王翰之
王翰之,字一舟,號匯川居士,1950年生。自幼酷愛書畫,早年勤習古人書卷,後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得劉海粟、林散之、尉天池、陳大羽、宋文治、郭公達等著名畫家傳教,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技法、精書畫、篆刻,後拜書畫界泰斗兩院院士楊仁愷大師為師,從事古字畫鑒定。
王翰之先生的書法由唐宋入手,六體皆能,書法精妙。風神瀟灑:篆刻淵橫秀潤,古趣盎然,運刀似筆,行草邊款尤為絕佳。
畫宗四王,自出新意,筆墨交融,雅逸天成,形成自己焦墨重彩的獨特風格。其書法作品多出於左筆,堪稱一絕,楊仁愷大師特題字命名為:華夏左筆書法家。
王翰之先生的作品入編《世界現代美術家詞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美術家》、《世界當代書畫作品選》、《世界名人錄》、《北京國際藝術精品博覽》等。
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國畫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中國書協、美協會員。任中國黃山書畫篆刻藝術院院長、新加 坡書畫篆刻會會長、新加坡美術院院長、並榮獲世界藝術名人稱號。
5、鍾國康
1957年7月出生於中國雷州半島雷州市,是中國的著名篆刻大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深圳市書畫家協會副會長、深圳市青年書法協會家名譽會長、深圳市設計委員會委員、深圳市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羊城晚報》聯名得意專欄作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志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翰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國康
❸ 清末篆刻名家
張辛(1811~1848)清代篆刻家.原名辛有,字受之,浙江海鹽人.張燕昌從子,張廷濟侄,嘗為廷濟刻印,極受稱賞.廷濟清儀閣中收藏金石艾字甚富,受之得窺珍秘,其藝日進.兼善刻竹,蒼勁渾朴,別有生趣.
吳咨(1813~1858)清代篆刻家.字聖俞,又字曬予,江蘇武進人.曾學於李兆洛,工篆,隸書.能晝花卉,魚鳥,得惲壽平神趣.尤精篆刻,所見金石文字,秦漢碑版極多,故所作多字印與筆晝繁復之字,處理妥貼舒暢.曾寄居江陰陳式金家,為其刻印頗多.著有《續三十五舉》及《適園印存》二卷,《適園印印》四卷.
陳介祺(1813~1884)清代篆刻家,鑒別家.字壽卿,號簠齋,別號海濱病叟,山東濰縣(今濰坊)人.富收藏,精鑒別.工書法,以顏真卿筆意出入鍾鼎文字,自成一家.生平好占文字,與吳式芬,潘祖蔭,吳雲,吳大澄等,文字之交甚密.因藏有十鍾,名其齋曰「十鍾山房」.又以三代璽及秦漢印萬餘方,輯成《十鍾山房印舉》.
胡震(1817~1862)清代篆刻家.字伯恐,不恐,號鼻山,別號胡鼻山人,富春山人,富春大嶺長,浙江富陽人.對篆,隸之學,造詣均深,尤工隸書.所作有亂頭粗服,天真自然之致.與錢松往還甚密.同治元年(1862)卒於滬上.
錢松(1818~1860)清代篆刻家.字叔蓋,號耐青,鐵廬,別號末道士,西郭外史,雲居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流寓上海.善書法,能山水,花卉.精鑒別,工篆刻,為西冷八家之一.曾摹漢印二千方,所刻雄渾淳樸,在浙派中別具面目.著有《未虛室印譜》,《鐵廬印譜》.傳世晝跡有咸豐七年(1857)作《梅竹圖》軸,圖錄於《名人梅花集》;八年作《仿黃子久山水圖》軸,圖錄於《金石家書晝集》;同年又作《仿白玉蟾梅花圖》軸,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欣賞
江尊(1818~1908)清代篆刻家.字尊生,號西谷,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晚寓吳中.工篆刻,為趙之琛弟子,傳乃師衣缽.戴熙,黃谷原為其作《西谷圖》卷,均名流題詠.
孫三錫清代篆刻家.字桂山,又字桂珊,子寵,號懷叔,別號碧壺生,華南逸史,浙江平湖人;一說晚徙海鹽;平湖,海鹽,明清時均屬嘉興府.官陝西蟄厔縣丞.工書法,學孫過庭.善刻竹;篆刻師陳鴻壽,渾朴遒勁,頗有韻致.善晝花鳥,為江介門生,亦清麗絕俗.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疊,又號袖海,別號金疊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上虞人.善篆,隸,常用《吳紀功碑》體勢入印,在吳熙載,趙之謙外,能另闢面目.刻款運刀熟練,不加修飾,有生辣遒勁之致.著有《金疊山民印存》二卷.作品欣賞
趙之謙(1829~1884)清末篆刻家,書晝家.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偽叔,號悲盦,憨寮,無悶,鐵三,梅盦,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文宗咸豐九年(1859)舉人.歷官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等知縣.博古通今,與文人周白山(字雙庚,號四雪,餘姚人)相友善.精篆刻,初學浙,院二派,後突破秦漢璽印規范,吸取古錢幣,鏡銘及碑版等篆字入印,章法講究,吉勁渾厚,閑靜遒麗,別創新格,印側刻晝像,亦屬首創.書法初學顏真卿,兼習南北二派,一度去揚州鬻字,未得時賞,折回後苦心精思,悟徹書畫合一之旨,求筆訣於古今人書,得包世臣,張琦的論著,而知鉤捺拒送,萬毫齊力之法,遂專力於篆隸八分,參以六朝造像,隸書師法鄧石如,以魏碑筆勢寫行書,日臻神妙,創立自己面目.擅晝花卉蔬果,筆墨酣暢,水墨交融,設色濃艷,有寬博淳厚之趣,揉合徐渭,原濟,李鱔諸家而抒出已意,開清末寫意花卉新風.傳世作品有《秋葵芭蕉圖》軸,《菊花圖》軸,現藏上海博物館;《綉球圖》軸,《山茶梅石圖》軸,藏遼寧省博物館.著有《二金蝶堂印譜》,《補環字訪碑錄》,《六朝別字記》等.曾總纂《江西通志》.1935牢上海中華書局出版《趙偽叔花卉冊》影印本.作品欣賞
王石經(1833~1918)清代篆刻家.字西泉,一字君都,別署甄古齋主,山東濰縣人.與同里陳介祺交善,得窺其所藏三代器物,璽印,陶,瓦等,因對三代,秦漢文字,極有研究.所作篆法運刀,能合古制.刻古璽,有三代鼎彝末經剔刷的款識之生辣感.治漢印,規炬准繩,寧靜平穩,頗有清氣,惜呈疲軟.著有《甄古齋印譜》(又名《西泉印存》).。
胡钁(1840~1910)清代篆刻家.字匊鄰,號老匊,匊,一作菊,別號晚翠亭長,浙江崇德(今桐鄉)人.生於清道光二十年,卒於宣統二年,享年七十一歲.工詩,善書,精刻印刻竹.得力於漢玉印,鑿印詔版.所作白,匠心獨運能於疏落中見緊湊,得自然之趣.曾摹刻宋拓《聖教序》,《麻姑仙壇記》及《醴泉銘》不失神韻.刻竹木一如刻石,不以平底光潔取勝,而著眼傳神,故亦以刻竹家著名.著有《不波小泊吟草》,《晚翠亭印儲》
❹ 著名篆刻家顧宗玉生平簡歷有何作品
王師求,出生於1926年,無錫人,著名篆刻家。 四十年代馳譽上海,頗有聲名。 出版有《百壽印集》、《百福印集》。
❺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篆刻家有哪些
1、鄧石如
鄧石如(1743年-1805年),即著名的「完白山人」。鄧原名琰,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清代集書法家、篆刻家。
畫家、文字學家於一生的藝術大師和學者,安徽懷寧(今安徽安慶)人。鄧少時家貧,9歲時讀過1年書,停學後采樵、賣餅餌糊口。後又靠寫字、刻印謀生。
曾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鏐處8年,十分勤奮向學。後研習碑拓,苦練隸書等書體,終於成為有清一代傑出的書法家和篆刻家。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湖廣總督畢沅處做了3年幕僚。
2、程邃
程邃(1607年—1692年),字穆倩、朽民,號垢區、青溪,明末清初篆刻家、書畫家。歙縣(今屬安徽)人,生於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程邃早年是一位品學兼優的才俊。
曾拜華亭名士陳繼儒門下程邃從眉公學,不惟學畫,實亦學其品格和學問。同時,也從眉公處結識了黃道周。 程邃為人,誠實正直,品質端愨。
崇尚氣節,不與阮大鋮、馬士英等奸黨同流合污,而和清初著名的戲劇理論家李漁、大學者朱彝尊交誼甚契,為此招來不少橫禍。
3、丁敬
丁敬(1695—1765)清代書畫家、篆刻家。字敬身,號鈍丁、硯林,別號龍泓山人、孤雲、石叟、梅農、清夢生、玩茶翁、玩茶叟、硯林外史、勝怠老人、孤雲石叟、獨游杖者等。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乾隆初年舉鴻博不就,賣酒街市。嗜好金石文字,工詩善畫,所畫梅筆意蒼秀。尤精篆刻,擅長切刀法,為「浙派」開山祖,「西泠八家」之一。
4、趙之謙
趙之謙(1829年-1884年),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
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都從他處受惠良多。其書畫作品傳世者甚多,後人編輯出版畫冊、畫集多種。
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詩》、《勇廬閑詰》、《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譜》。
5、吳昌碩
吳昌碩(1844.8.1—1927.11.29),原名俊,俊傾,字昌碩,別號缶廬、大龍,苦鐵等,晚年自稱吳字,男,漢族,浙江安吉人。我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
「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與任伯年、趙之謙、虛谷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吳昌碩的藝術別辟蹊徑、貴於創造,最擅長寫意花卉,他以書法入畫,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章法融入繪畫,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
他以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敦厚老辣、縱橫恣肆、氣勢雄強,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畫面用色對比強烈。
❻ 篆刻名家丁浩
戚振輝,上海現代篆刻家,早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為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滬上篆刻名家韓天衡先生高足。
❼ 歷代篆書名家有哪些
從古至今著名的小篆大家分別是:
1.秦朝書法家李斯,代表作品《嶧山碑》、《泰山刻石》。
2.唐朝書法家李陽冰,代表作品是《三墳記》、《城隍廟記》、《千字文》等。
3.清朝書法家鄧石如,代表作品有《鄧石如篆書冊》、《千字文》、《白氏草堂記》等。
4.清代書法家吳讓之,代表作有《吳均帖》、《千字文》等。
首屈一指的當屬李斯了,因為是人家發明的。唐代李陽冰可以說只在李斯一人之下,寫出了小篆最接近李斯的風骨風貌。元代趙孟頫寫得中規中矩,明代也有幾位名家,文彭,傅山都是小篆高手,清代出現寫篆隸的一個高潮,名家輩出。著名的有鄧石如,趙之謙,民國有吳昌碩,王福庵等,都是個中高手。
大篆
有兩說:(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2)指'隸書',清學者多主其說。 《石鼓文》
石鼓文 秦刻在十塊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縣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發現。每鼓一首四言詩,十首為一組,記敘當時漁狩的情況,故亦名'獵碣'。現藏故宮博物院,一鼓已泐無字,其餘九鼓亦多漫漶殘損。傳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國《十鼓齋》'中權'、'先鋒'、'後勁'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今敘篆文,合以古籀' 。
蕭籀 :漢丞相蕭何所作,一作'禿筆書'。元·鄭杓《衍極》卷四《古學篇》劉有定注:"蕭何作未央宮,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水。何用禿筆書,時謂之'蕭籀'。
金文 : 《山海經說山訓句》竇中亮
殷、周青銅器上銘文的統稱,舊稱'鍾鼎文'、'吉金文'、'款識文'。屬大篆系統,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書形體,是研究古代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較為完備,收可識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錄約一千二百餘字。
鍾鼎文 :即'金文'。上古青銅器一般可分為禮器和樂器兩大類,禮器以鼎為尊,樂器以鍾為多,故以'鍾鼎'為青銅器之代稱。'鍾',經典多作'鍾'。青銅器上的銘文,統稱為'鍾鼎文'。《文選》卷五十五《劉孝標廣絕交論》:"書玉牒而刻鍾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盤盂,銘於鍾鼎,傳於後世。
款識文:即"金文"。"款識"者,青銅器上所銘之文字也。《漢書》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異於眾鼎,文縷,無款識。"注:"韋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師古曰:'識,記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謂:'款'為陰文,凹入;'識'為陽文,凸出。《博古錄》謂:'款,在外;識,在內。'凡石、磚、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稱為款識,而狹義專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元·吾邱衍《學古編》八《字源七辯》以之為六國古文:"七曰款識。款識文者,諸侯本國之文也。古者諸侯書不同文,故形體各異,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 :草率急速寫就的篆書,故名。有省簡結構、糾連筆劃的特點。清·阮元《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卷四《乙亥鼎銘》:"草篆。可識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實尊鼎用孝享'等字,其餘不可盡識,則以其恣意簡損之故耳。"
古篆 有兩義:(1)泛指"古代篆書"如清桂馥《續三十五舉》:"宋人間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變態。"(2)指上古文字,如明趙宦光《寒山帚談》卷上《權輿一》論'九體書':"二曰古篆,三代之書,目見(左目右見)於金石款識。"
古文(古文篆)有三義:(1)廣義,從文字學的角度說,泛指甲骨文、鍾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為'古文'系統,與秦、漢後以隸、楷為主的'今文'系統相對稱。(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專指晚周、六國所用文字。
小篆
小篆 :篆書之一,與'大篆'對稱。亦稱'秦篆',意指秦始皇統一天下文字而命李
斯所制也。小篆筆劃圓轉流暢,較大篆整齊。秦時刻石如《泰山》、《嶧山》、《琅琊台》等,傳為李斯所書,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陽冰、五代徐鍇與清代的鄧石如均是小篆大家。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佔有重要地位。
玉筋篆 筆劃豐腴如玉筋的篆書,指'小篆'。筋,一作'著',即筷子。'玉筋篆'的代表書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陽冰。
鐵線篆 筆劃纖細如線而剛勁如鐵的小篆,如唐·李陽冰《謙卦碑》。'鐵線'之名,一說取象於'鐵線草'。其葉柄細長而黑,有光澤,似鐵為之。
夏篆 傳說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稱也。從考古實物來看,尚未發現確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則必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會夏篆之說,凡此種種,皆依託之偽說。
周篆 周代的篆書,指鍾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統文字。因小篆又稱'秦篆',故大篆對稱'周篆'。
秦篆 即'小篆'。唐·張懷瓘《書斷》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皆同籀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清·劉熙載《藝概》卷五《書概》:"秦篆簡直,如《嶧山》、《琅琊台》等碑是也? 以李斯所書為代表。
漢篆 漢代的篆書。多為小篆,而體格近方,筆法近隸。一般在莊重的場合和金器上使用。 唐篆 唐代書家所寫之篆書。有大、小篆多種,以李陽冰為代表。
清篆 清代碑學之風大盛,取法秦漢,一改唐代以後篆書因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勢和風氣,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趙之謙等人皆是篆書高手!
大篆'與小篆的區別: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