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解決上海市城市化出現的城市問題
(1)控制城市中心區人口的發展,制訂城市規劃;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如郊區封山育林、治理內河等。 (2)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加,城市用水的水質受到影響;河流水位變化更大,下游洪澇災害加劇。
B. 上海城郊經濟的演變路徑由哪些階段如何認識城郊經濟的功能結合具體事例分析上海城郊經濟發展的趨勢
一是在發展郊區非農產業_希積極協調農村工業化、城市化與上海經濟發展的關系,通過城市I業的郊區化戰略,實施「城市反哺農
村」,使農村經濟發展與中心城區的經濟發展融為-體。20世紀90年代,上海市政府改變_擻畔扔肭炕中心城區的發展政策,開始實施工業的郊區化戰略。通過中心城市工業向郊區擴散,積極扶持和發展郊區工業,使郊區製造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村鎮經濟實力明顯增強,郊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
二-是在城鎮體系建設上,將鎮村發展納入城鎮體系進行通盤考慮。1999年至2020年._蝦3鞘凶芴騫婊構築了上海新的城鎮體系,改變了以往.上海城市同心圓向外發展方式,加快了郊區組團式城鎮體系建設和郊區網格化現代基礎設施建設,使上海城鄉空間的一體化進程跨入新階段。在規劃和政策引導下,加快了郊區基礎設施項目布局,提高郊區投資強度,」_五」期間,中心城區和郊區的基礎設施投資比重由」九五」的4:1調整為2.5:1。2007年,_蝦=記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2.5%,_記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了700平方公里。上海郊區按照「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要求,積極構建"1個中心城、9個新城、60個左右的新市鎮和600個左右的中心村」的四級城鄉規劃體系,城鎮建設的深度和廣度有了新拓展。
三:是在推進郊區城鎮化戰略上突出新城發展,強化新市鎮和中心村綜合服務功能的開發。近幾年來,郊區根據「體系呈剃度、布局成組團、城鎮成規模、發展有重點」的規劃居住體系原則,上海郊區9個新城建設進展不斷加快。_山新城已經基本建成;嘉定、臨港新城已初步形成了大市政框架,建成了一批現代製造業、_執服務業和與之配套的社會事業項目,具_特色風貌的商品住宅開發也初具規模;_、閔行兩個具有中心城輔城功能的新城在提升城市功能、吸納中心城區人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青浦、金山、奉賢南橋、崇明城橋等依託歷史基礎和發展優勢,在發展服務業和人口集聚方面進展較快。自2001年市政府出台促進試點城鎮發展的意見以來,郊區在新市鎮和中心村的城鎮建設過程中,強化環境保護和景觀風貌建設,突出示範作用,注重保留、保護城鎮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生態,注重城鎮和自然環境的相互融合,塑造了各具特色和城鎮風貌。浦江、羅店、朱家角鎮已形成了融合地方傳統文化特質的現代化新市鎮雛形。-批體現綜合_務功能的項目逐步建成,學校、醫院、銀行、郵電通訊、行政中心等功能性項目相繼投入使用,推動了郊區新市鎮和中心村向實施相對完善、_δ芟嘍遠懶⒌慕記現代化城鎮邁進。
四是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上,重視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建設。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_蝦T誄竅縲調發展理念、基礎設施引領理念、惠及廣大農民理念等三大理念的指導下,重點針對郊區存在的基礎設施薄弱、住宅水平不高、生態環境差等問題,制定並實施了郊區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清潔家園」_肪徹こ獺⒐共設施管理服務工程、農民集中建房I程等四大工程。通過試點建設、資金扶持,全面推進了郊區農村的生活環境整治、河道整治、道路橋梁建設以及農村建房標准、基礎設施配置_曜嫉裙婊項目。並在9個先行區重點推進村道橋梁、供水管網、衛生設施以及污水處理、公交線路增設、有線電視及寬芾網路等工程,引導和推進新郊區新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建設,使郊區基礎設施和農村居住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C. 上海未來規劃
法律分析:一、城市概況
上海位於北緯3 1°1 4′,東經1 2 1°2 9′;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長江與東海在此連接。
上海(Shanghai),簡稱「滬」或「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物流樞紐。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2428.14萬人,戶籍常住人口1450.43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77.71萬人。
二、行政區劃
1949年末,上海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區。據民政部門統計,至2019年末,上海有16個區,共105個街道、107個鎮、2個鄉、4416個居民委員會和1572個村民委員會。
三、空間布局
形成「一主、兩軸、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市域總體空間結構。
1.「一主、兩軸、四翼」
以中心城為主體,強化黃浦江、延安路-世紀大道「十字形」功能軸引導,形成以虹橋、川沙、寶山、閔行4個主城片區為支撐的主城
區,承載上海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
2.「多廊、多核、多圈」
強化沿江、沿灣、滬寧、滬杭、滬湖等重點發展廊道,培育功能集聚的重點發展城鎮,構建公共服務設施共享的城鎮圈,實現區域協同、空間優化和城鄉統籌。
四、城鄉體系
形成「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的市域城鄉體系。
1.主城區
主城區包括中心城、主城片區,以及高橋鎮和高東鎮緊鄰中心城的地區,范圍面積約 1161 平方公里,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約 1400 萬人。
中心城:為外環線以內區域,范圍面積約 664 平方公里,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約 1100 萬人。強化上海全球城市功能能級,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增加公共空間和公共綠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地區就業水平和城市空間品質。
主城片區:規劃虹橋、川沙、寶山、閔行等 4 個主城片區,范圍面積約 466 平方公里,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約 300 萬人。主城片區與中29 心城共同發揮全球城市功能作用,以強化生態安全、促進組團發展為空間優化的基本導向,圍繞軌道交通樞紐促進空間緊湊發展,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加快產業轉型和空間調整,適當增加就業崗位,促進產城融合。
2.新城
重點建設嘉定、松江、青浦、奉賢、南匯等新城,培育成為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綜合性節點城市,按照大城市標准進行設施建設和服務配置,規劃常住人口約 385 萬人。
五、土地利用
至2035年,全市耕地、林地等非建設用地佔全市陸域土地總面積的53.2%以上,全市建設用地控制在全市陸域土地總面積的46.8%以下。
六、交通規劃
構建由鐵路、城市軌道、常規公交和輔助公交等構成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統,形成城際線、市區線、局域線等 3 個層次的軌道交通網路,同時預控研究若干軌道交通通道。至2035年,主城區、新城軌道交通站點 600 米用地覆蓋率分別達到 40%、30%,全市公共交通佔全方式出行比例達到 40%左右,中心城平均通勤時間不超過40分鍾。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D. 上海市總體發展規劃、浦東新區十五規劃及浦東新區固體廢物處置專項規劃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概要
規劃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導本市發展和建設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實施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據。在本市進行的各項建設活動,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近期計劃、分區規劃、區(縣)域規劃、詳細規劃、各專項規劃等,均應執行本規劃。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規劃立足於21世紀的長遠發展,對城市性質、發展目標、市域城鎮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布局均考慮了更長時間的發展要求,並對城市遠景發展進程和方向作出輪廓性安排。規劃區范圍
本規劃區范圍為上海市行政轄區,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本規劃 與《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
規劃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導本市發展和建設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實施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據。在本市進行的各項建設活動,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近期計劃、分區規劃、區(縣)域規劃、詳細規劃、各專項規劃等,均應執行本規劃。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規劃立足於21世紀的長遠發展,對城市性質、發展目標、市域城鎮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布局均考慮了更長時間的發展要求,並對城市遠景發展進程和方向作出輪廓性安排。
規劃區范圍
本規劃區范圍為上海市行政轄區,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本規劃 與《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
規劃指導思想
(1)根據黨中央提出的把上海建成'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要求,進一步確定上海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面向 21世紀,體現國 際大都市水平;
(2)體現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間布局、生產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礎設施建設;
(3)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 境的協調發展;
(4)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為市民創造良好的 生活、工作、學習和休閑的環境;
(5)體現區域整體發展的思想,從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出發,統籌上海的產業、能源布局和交通、水利體系等建設。
城市性質
上海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和航運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將逐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
城市發展規模
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規模,引導中心城的人口和產業向郊區疏解。2020年,全市實際居住人口1600萬左右,其中,非農人口1360萬,城市化水平達到85%,集中城市化地區城市建設總用地約1500平方公里。中心城規劃人口約80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約600平方公里;郊區城鎮規劃人口約560萬。
城市發展目標
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基本確立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建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揮上海國際國內兩個扇面輻射轉換的紐帶作用,進一步促進長江三角洲和長江經濟帶的共同發展。
主要標志:
1、基本形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基本形成與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
2、基本形成符合現代化大都市特點的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市域城鎮布局,並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共同構築經濟發達、布局合理的城市群。
3、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全面建成環城綠帶,形成郊區以大型生態林地為主體、中心城以'環、楔、廊、園'為基礎的綠化系統和市域綠色空間體系。
4、基本形成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框架。以'三港兩路'(三港指海港、空港和信息港;兩路指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為主體,建設一批銜接國內外的樞紐型重大工程;以'兩網'(軌道交通網和高速公路網)建設為重點,形成市域內快速便捷的客貨運交通網路。
5、基本形成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發展體系,建設布局合理、環境潔凈、配套齊全、生活舒適、交通便捷的居住園區。
城市發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發展空間,形成寶山新城、外高橋港區(保稅區)、空港新城、海港新城、上海化學工業區、金山新城等組成的濱水城鎮和產業發展帶;繼續推進浦東新區功能開發和形象建設;集中建設新城和中心鎮;將崇明作為21世紀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
市域城鎮體系
形成'中心城-新城(含縣城,下同)-中心鎮-集鎮'組成的多層次的城鎮體系及由沿海發展軸、滬寧、滬杭發展軸和市域各級城鎮等組成的'多核、多軸'空間布局結構。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市城鎮體系的主體,以外環線以內地區作為中心城范圍,人口控制在80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600平方公里。
新城是以區(縣)政府所在城鎮、或依託重大產業及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發展而成的中等規模城市。規劃新城11個,分別是寶山、嘉定、松江、金山、閔行、惠南、青浦、南橋、城橋及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新城人口規模一般為20~30萬人。
中心鎮是由市域范圍內分布合理、區位條件優越、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集鎮,依託產業發展而成的小城市。規劃朱家角、泗涇、周浦(康橋)、奉城、楓涇、堡鎮、南翔及羅店等22個左右中心鎮,規劃人口規模一般為5~10萬人。
集鎮由現有建制鎮根據區位、交通、資源條件等適當歸並而成(現狀約170個)。規劃約80個左右的一般鎮,人口規模一般為1~3萬人。
中心村是在合理歸並自然村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較完善的現代化農村新型社區。中心村規模在2000人左右。
中心城布局
中心城空間布局結構為'多心、開敞'。規劃按現狀自然地形和主要公共中心的分布以及對資源優化配置的要求,合理調整分區結構。中心城公共活動中心指中央商務區和主要公共活動中心。
(1)中央商務區
中央商務區由浦東小陸家嘴(浦東南路至東昌路之間的地區)和浦西外灘(河南路以東,虹口港至新開河之間的地區)組成,規劃面積約為3平方公里。中央商務區集金融、貿易、信息、購物、文化、娛樂、都市旅遊以及商務辦公等功能為一體,並安排適量居住。
(2)主要公共活動中心
主要公共活動中心指市級中心和市級副中心。 市級中心以人民廣場為中心,以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四條商業街和豫園商城、上海站'不夜城'為依託,具有行政、辦公、購物、觀光、文化娛樂和旅遊等多種公共活動功能。
副中心共有四個,分別是徐家匯、花木、江灣-五角場、真如。徐家匯副中心主要服務城市西南地區,規劃用地約2.2平方公里;花木副中心主要服務浦東地區,規劃用地約2.0平方公里;江灣-五角場副中心主要服務城市東北地區,規劃用地約2.2平方公里;真如副中心主要服務城市西北地區,規劃用地約1.6平方公里。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
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東部,位於長江入海口南岸,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北與江蘇、浙江兩省接壤。擁有廣闊的水域和灘塗,地勢平坦。
上海行政區劃分為17個區和3個縣,陸域總面積634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3151平方千米。城市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工業用地主要集中在30個國家級和市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已開發面積約181平方千米,建成面積約129平方千米。1998年全市戶籍人口為13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953萬人,城市化水平達73%。
為了適應新的形勢,上海市在1986年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編制了新一輪總體規劃。
一、指導思想
根據黨中央把上海建設成為「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要求,體現區域整體發展的思想,統籌規劃上海的產業、能源布局、環境、交通和基礎設施等建設。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促進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體現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間布局、生產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礎設施建設;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市民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學習和休閑的環境。
二、城市總體規劃主要內容
1、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目標
城市性質 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和航運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將逐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規模預測 全市實際居住人口為1600萬左右,其中非農人口1360萬,城市化水平達到85%,全市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約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規劃人口約800萬,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外環線以內667平方米范圍。
城市的發展目標 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基本確立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其主要標志是六個基本形成,即基本形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經濟規模和綜合競爭力;基本形成與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基本形成符合現代化大都市特點的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市域城鎮布局;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基本形成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框架;基本形成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發展體系。
2、城市總體布局
城市的發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發展空間,形成濱水城鎮和產業發展帶,繼續推進浦東新區功能開發,重點建設新城和中心鎮,完善城鎮體系,把崇明島作為21世紀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
市域空間布局結構 按照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方針,以中心城為主體,形成「多軸、多層、多核」的市域空間布局結構。「多軸」是由滬寧發展軸、滬杭發展軸、濱江沿海發展軸組成,也是長江三角洲城市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層」是指中心、新城、中心鎮、一般鎮所和構成的市域城鎮體系及中心村五個層次。「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個新城組成。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外環線以內地區作為中心城范圍;新城是以區(縣)政府所在地城鎮、或依託重大產業及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發展而成的中等規模城市,人口規模一般為20-30萬人;中心鎮是由市域范圍內分布合理,區位條件優越,經濟發展條件較好、規模較大的建制鎮,依託產業發展而成的小城市,人口規模一般為5-10萬人;一般鎮由現有集鎮根據區位、交通、資源條件等適當歸並而成,人口規模一般為1-3萬人;中心村是在合理歸並自然村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較完善的現代化農村新型社區,人口規模一般為2000人。
產業布局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城市內環線以內的地區,以發展第三產業為重點,適當保留都市型工業;第二層次,城市內外環線之間的地區,以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無污染的工業為重點,調整、整治和完善現有工業區;第三層次,城市外環線以外的地區,以發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重點,提高經濟規模和集約化水平,集中建設市級工業區,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業和郊區旅遊業。
3、綜合交通
對外交通以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為戰略目標,以「三港兩路」為建設重點,「三港」即國際集裝箱樞紐港、亞太地區航空樞紐港、現代化信息港,「兩路」即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市域交通以「兩網」為重點,「兩網」即城市軌道交通網、市域高速公路網,形成各種交通工具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
結合國道和國道主幹線的建設,加強市域高速公路與長江三角洲地區高速公路網的銜接,市域內基本實現「15、30、60」的目標。「15」即重要的城鎮、工業區和交通樞紐等主要集散地的車輛15分鍾可進入高速公路網;「30」即中心城到省界和中心城到新城30分鍾互通;「60」即高速公路網上任意兩點之間60分鍾可達。此外增加東部地區對外通道極為重要,因此新規劃對沿海大通道保留了規劃用地。
實行公交優先政策,重點發展以大運量軌道交通為骨乾的公共交通體系。軌道交通系統規劃立足長遠,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積極建設布局合理、換乘方便、經濟高效的軌道交通基本網路,規模約280千米。
規劃建設中心城龍陽路到浦東國際機場的磁懸浮列車線路1條。並進一步研究連接鄰近省市的方案。
建成浦東國際機場為主、虹橋國際機場為輔的組合型國際航空樞紐港,初步形成亞太地區航空樞紐。
建成上海國際信息港,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信息化總體水平達到發達國家城市的相應水平。
上海港建設的目標是建成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統籌考慮,通力協作,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集裝箱樞紐港建設,核心是建設水深15以上的深水港區。
4、環境建設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以綠地建設和環境保護、治理為重點,提高城市綜合環境質量;加強城市設計,保護城市傳統風貌,改善城市空間景觀,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
綠化建設的規劃目標 到2020年,人均公共綠地指標大於10平方米,人均綠地指標大於2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大於35%。
水環境整治與保護的規劃目標 以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全面整治市域河道;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逐步完善污水排水系統,改善水環境質量,污水處理率大於80%。
大氣污染防治的規劃目標 以煙塵、二氧化硫和機動車尾氣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實施大氣污染總量控制。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結合西氣東輸工程擴大天然氣來源和使用范圍,控制燃煤電廠總,爭取外來電源。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規劃目標 要保護真實歷史遺存和歷史環境,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增強城市文化氣息,提升城市藝術品位,體現歷史與未來的共融。保護11處歷史文化風貌區和4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各級文物、古跡和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反映上海傳統特徵的歷史街區,以及對中心城舊區風貌保護。
5、住宅發展
住宅發展以提高居住環境質量和生活服務設施水平為核心,新區與舊區住宅建設相結合,相對集中開發。順應住宅商品化的發展趨勢,調整住宅建設結構,體現住宅的多樣化和可選擇性,滿足不同收入家庭的需要,並嚴格控制高層住宅。
三、創新與特色
1、進一步明確了沿江沿海發展空間是上海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
2、按照中心城、市域、長江三角洲三個層次,統籌上海城市空間布局。
3、更注意將城市總體規劃和經濟、社會、環境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城市綜合功能。
4明確「三港」和「三網」是上海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重點,以增強城市對外集散和輻射能力。
5、以環境建設為主體,營造上海城市新形象,促進上海可持續發展。
6更注意保護體現上海歷史文脈的傳統建築和街區,展示傳統文化底蘊。
四、實施效果
根據中央對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市政府及時組織編制分區規劃,重點地區詳細規劃和有關專項規劃。並加強蘇州河、黃浦江兩岸等重要地段的城市設計。對總體規劃確定的各項建設目標,正在有序實施。
E. 上海為什麼會成為「元宇宙」發展的重點城市
上海作為我國經濟發達的港口城市,不僅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經濟城市,也是我國連接國際各國的重要城市,那麼,除了在經濟方面非常重要之外,在元宇宙方面,上海也成為了重要的發展城市,雖然元宇宙是一種虛擬的形態,但是為什麼上海是重點發展的城市呢?
F. 上海城市規劃圖
上海2040城市規劃圖
8月22日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今起正式啟動為期一個月的社會公示,時間為8月22日至9月21日。下面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上海2040城市規劃圖,僅供參考!
上海2040城市規劃圖
“上海2040”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後第一個展望至2040年並向國務院報批的超大城市總體規劃。規劃緊緊圍繞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和“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要求,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和“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強化五個統籌”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基本要求,將國家戰略、民眾期待、上海實際結合在一起,積極探索規劃新理念、新方法、新機制,引領和促進城市持續健康發展。此次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開門做規劃”,強調專家把關、跨界合作、多方協調、公眾參與。主要成果包括八個方面:
一是確立了上海至2040年的發展新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提出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發展目標,以及三個重點領域的子目標,即建設“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
二是探索超大城市“底線約束、內涵發展、彈性適應”的創新發展模式。在堅守“建設用地、人口規模、生態環境、城市安全”四條發展底線要求下,引導高密度超大城市由外延增長型向內生發展型轉變。以城市有機更新促進城市空間立體、復合、可持續利用;建立空間留白和動態維護機制,探索具有彈性和韌性的城市結構。
三是構建開放協調的空間新格局。以“開放市域、服務全國、面向國際”的規劃視野,構建“網路化、多中心、組團式、集約型”的區域空間格局。在“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組成的市域城鄉體系下,搭建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社區中心”構成的城市公共活動中心體系,形成“大都市圈-城鎮圈-生活圈”空間架構。
四是打造更具活力的繁榮創新之城。強化科技創新、金融商務、文化創意、高端製造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建設具有較強輻射和服務能力的國際樞紐門戶和低碳、便捷的城市交通體系;打造與創新經濟和創新發展相適應的服務設施和服務環境,吸引全球創新創業人才,激發城市持續活力。
五是營造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積極應對未來人口結構變化和生活方式發展趨勢,營造宜居、宜業、宜游、宜學的15分鍾社區生活圈,為全年齡段人群提供覆蓋高品質公共服務、舒適的公共空間和開放共享的社區環境,構建可負擔、可持續的住房供應體系,促進職住平衡,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實施嚴格的風貌保護政策,加強歷史資源活化利用,塑造國際化大都市和江南水鄉風貌特色;建設高品質文化設施,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弘揚城市精神和軟實力,激發全社會人文魅力。
六是建設更可持續的韌性生態之城。強化生態基底硬約束,劃定生態保護控制線,構建“雙環、九廊、十區”多層次、成網路、功能復合的市域生態空間體系。加大海洋、大氣、水、土壤環境的保護力度,顯著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城市水資源、能源供給安全,提升城市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完善城市防災減災體系,保障城市安全運行。
七是建立“目標(指標)-策略-機制”的成果體系。突出規劃公共政策屬性,落實“郊野單元規劃”、“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融規劃和土地政策於一體的實施性政策工具,有效保障城市總體規劃的實施。
八是促進城市治理現代化。一方面加強大數據分析、智能決策等信息化技術在規劃“編制-實施 -監測-評估-維護”過程中的運用,通過建立城市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和城市發展戰略資料庫(SDD),實現規劃的智能動態維護,發揮城市規劃在供給側改革中的源頭治理作用;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社會和市場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主體作用,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和載體,促進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本次規劃將形成“1+3+1”的規劃成果,其中“1”是城市總體規劃報告,“3”是報告附件,包括專項規劃大綱、分區規劃指引和行動規劃大綱;同時,在“1+3”的基礎上精簡提煉形成了1份規劃文本圖集。按照《城鄉規劃法》、《上海市城鄉規劃條例》要求,此次公示內容包括城市總體規劃報告和規劃文本圖集全文,公示時間為一個月,從8月22日到9月21日。公示內容將在上海市城市規劃展示館以及 16個區縣(場所名單附後)現場發布,並通過解放日報、“中國上海”網站、“上海發布”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同步發布和推送相關消息。為了進一步便於市民理解和參與,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專門製作了城市總體規劃公眾讀本,並將舉辦系列講座。
相關解讀:上海疏解非核心功能 到郊區以及更大范圍去
8月22日,上海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上海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局長庄少勤表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最新公示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下稱“上海2040”)草案主要內容。發展目標的重新定位,也意味著除此之外的其他非核心功能要進一步加以疏解。
在今年上海“兩會”上,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參加上海市政協“堅持創新發展,進一步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和先行者”專題會議時表示,面向“十三五”發展,上海必須做好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這篇大文章,這是確保上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今年6月發布的長三角城市群規劃中也提出,也提出要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服務功能,發揮浦東新區引領作用,推動非核心功能疏解。
作為一個資源、環境緊約束的特大城市,上海要做好疏解非核心功能這篇大文章,必須找准切入點和著力點。
疏解哪些非核心功能?
要做好疏解非核心功能,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巡視員王思政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關鍵是要把上海的核心功能做強。“在過去這么多年發展當中,一個城市各種功能都是需要的,在做的過程當中,這個不能丟、那個不能丟,客觀上可能形成了有時候主業、核心的功能不是很突出。”
“上海2040”中,將提升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歸納為幾方面:一是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和動力,營造激發創新活力的制度環境;
其次是提升全球經濟輻射力,提高國際金融功能影響力,增強國際貿易服務輻射能及、商務設施的品質和集聚度;
再次,擴大國際文化影響力,塑造國際文化大都市品牌和城市整體形象,推進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設世界著名旅遊目的地城市,提升城市的旅遊吸引力;
最後,保障高端製造業發展,將承載國家戰略功能、具有一定規模或對周邊地區具有一定影響的高端製造產業基地予以長期鎖定。
與此同時,“上海2040”還提出了 “建設用地、人口規模、生態環境、城市安全”四條發展底線 。庄少勤說,此次規劃就是要探索超大城市“底線約束、內涵發展、彈性適應”的創新發展模式。
具體來說,就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以內,到2040年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內;力爭2040年PM2.5濃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受污染更低安全利用率達到100%,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王思政表示,這些都是做強核心功能、疏解非核心功能的基礎工作。
在疏解非核心功能方面,上海已經做了不少積極有益的探索,並且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比如在“十一五”、“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上海要調整發展方針,堅持“321”產業發展方針,中心城區“退二進三”,上一輪城市規劃提出“多層多核”等。
非核心功能疏解到哪兒?
在確定了疏解哪些非核心功能之後,還需要繼續回答的問題是,如何疏解,疏解到哪兒去?
“上海2040”同時稱,有力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逐步推動城市非核心功能向郊區以及更大范圍疏解。同時加強長三角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推動錯位競爭、優勢互補。
“上海2040”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空間格局,也就是“網路化、多中心、組團式、集約型”的區域空間格局。在“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組成的市域城鄉體系下,搭建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社區中心”構成的城市公共活動中心體系,形成“大都市圈-城鎮圈-生活圈”空間架構。
具體來說,上海將寶山、虹橋、閔行、川沙四個主城片區納入主城區統一管理,作為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載區。
同時,將嘉定、松江、青浦、南匯、南橋等新城,培育成全球城市區域中具有綜合性輻射帶動能力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全面承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金山濱海地區和崇明城橋地區設置核心鎮中心,強化面向長三角和市域的綜合服務功能,承載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
除此之外,與長三角的聯動,也成為此次規劃的'一大特點。
長三角城市群規劃中,提出了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的總體目標。也因此,推動區域內尤其是近上海地區的一體化發展,也是這次規劃里重要的創新點。
“上海2040”劃定了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在內的“1+6”上海大都市圈。總面積2.9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400萬,這里將是上海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形成90分鍾的交通出行圈。
徐毅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上海要和周邊省市要多維度協同發展,要在區域功能網路當中,發揮上海作為全球網路對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補、互為支撐的網路。
還要加強基礎設施的統籌。比如加強浦東國際機場和區域城際鐵路的對接,加強上海港和杭州灣沿海、長江下游港口的分工合作,深化江海聯運的模式。
同時創新區域的治理模式,推動跨界地區規劃共同研究編制,建立多元化的區域協調機構和區域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跨界地區的協同發展。
“通過長三角城市群的協同發展,大家共同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把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這項工作做得更好。”王思政說。
;G. 上海未來規劃
法律分析: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擴大生態空間、保障農業空間、優化城鎮空間。根據市域內不同地區功能定位和資源環境條件,提升主城區功能等級,完善新城綜合功能,促進新市鎮協調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逐步形成「一主、兩軸、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間結構和「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的城鄉體系。要加強城鄉區域統籌,在上海市域范圍內實行城鄉統一規劃管理,做到一本規劃、一張藍圖覆蓋全域。從長江三角洲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嚴格控制城市規模。堅持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負增長,牢牢守住人口規模、建設用地、生態環境、城市安全四條底線,著力治理「大城市病」,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途徑。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超過3200平方公里。要嚴守城鎮開發邊界,完善管控辦法。堅持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潛力度,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繼續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護好永久基本農田。構建空間留白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提高規劃的適應性。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要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促進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發展。要切實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加大對大氣、水、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限期達到《總體規劃》提出的各類環境保護目標。劃定城市藍線保護范圍,結合水域自然形態進行保護和整治,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設節水型城市。推行低影響開發模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積極發展綠色建築。加強綠化美化,劃定城市綠地系統的綠線保護范圍。要強化生態基底硬約束,加強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以及濕地、水源地等特殊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制定並嚴格實施有關保護措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第三條 戰略導向 「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H. 上海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2元 ,這一數據釋放了什麼信息
上海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2元,這一數據釋放了上海人們的生活比較富足,其次是上海的經濟很發達,再者是上海的發展走在中國的前沿陣列。需要從以下三方面來闡述分析這一數據釋放了哪些具體的信息。
一、上海人們的生活比較富足
首先上海人們的生活比較富足,因為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很高的,說明上海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中對於購物的滿足度是可以更多化的, 因為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支撐其對應的購買計劃,畢竟按照上海的物價水平每個月23772也是可以生活的比較愜意的,不會因為各種生活開支而感到較大的壓力。
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如此之高的原因:
上海的金融貿易非常發達,很多時候都是世界主要的金融貿易中心,並且上海的商業貿易也非常的完善,主要的原因在於上海人對於商業貿易的依賴程度很大,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是有大量的購物需求的。
I. 從人口遷移的角度說明上海城鎮化發展的原因
從人口遷徙的角度,上海城鎮化的發展主要是跟人才的遷入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人才帶動了上海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