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民國上海碼頭的船叫什麼名字
擴展閱讀
上海到孝義快遞用多久 2025-02-02 09:44:46
上海扇牌洗衣皂怎麼樣 2025-02-02 09:33:28

民國上海碼頭的船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9-18 21:37:53

⑴ 在民國時期,上海有船可以直接到香港嗎

在民國時期,從上海到香港有很多遊船,經營這條航線的主要有輪船招商局、英資的太古輪船公司、怡和輪船公司,日本的郵船株式會社等等。

這類班輪中許多都是國際航線,上海至香港只是其中一段旅程。

在錢鍾書先生撰寫的《圍城》中,男女主角就是從法國乘坐輪船直到菲律賓,轉到香港然後開往上海。後來又從上海坐輪船去往香港,再往重慶避難。

如果繞道的話,一般都是在廣州停船。

(1)民國上海碼頭的船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由於其絕佳的地理位置,民國時期途徑香港的船隻非常之多,該地區作為貿易中心蓬勃發展。香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民國時期位於香港島南部香港仔的避風塘是一個浮動的中國帆船港口,香港仔是香港九大港口之一。在台風季節,它為當地漁民擁有的漁船提供避風場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⑵ 民國時期交通不便,主要是用船.有的是包下來的,這種當時叫什麼船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05

⑶ 上海黃浦江上的遊船有哪些,哪條遊船的路線最好它的線路是什麼在哪裡買票謝謝!

摘要 ①東方明珠遊船碼頭。碼頭在東方明珠這里,與東方明珠是套票,原價是180元的。

⑷ 1949年解放上海時,有一艘輪船被炮火擊中沉沒,傷亡慘重.想了解稍為具體點的情況.

1948年12月的上海十六鋪碼頭,異乎尋常地繁亂、噪雜,旅客如梭,人流壅塞。

數百公里外,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場,人民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給這座素有「東方巴黎」之美稱的大都市,帶來了希望的曙光。但同時,謠言也如飛蝗般四處蔓延。上海灘人心恓惶。一些寧波藉的闊佬坐不住了,紛紛搶購船票,懷揣金銀細軟,湧向扼據滬甬線要津的十六鋪碼頭。龐雜的人流中,還有大量的升斗小民,他們或因不明真相而望風披靡,或為遵從祖先留下的習慣而須在冬至前趕回故里,例行祭祀……

12月3日下午4時整,擔負滬甬線航行任務的「江亞號」客輪,自十六鋪三號碼頭起碇赴甬。

坦盪如練的黃浦江水,一如以往那樣雍容、馴順。對於江亞輪上的眾多旅客來說,罹難前的平靜是寶貴的。

江亞輪是上海招商局六大新型客輪之一,與「江靜號」等為姐妹船。抗戰期間,隸屬日商東亞海運株式會社,原名「興亞丸」。船齡未及十年,總噸數3365噸,馬力2500匹,航速每小時12里。抗戰結束後為招商局所接收,重新裝修,船上有特等餐廳、休息室等。無論外觀、設備,在當時均堪稱精良。

按國民黨交通部航政局規定,江亞輪額定的最大載容量為2250人。是日,據出口報告單所填,船上有乘客2607人,船長沈達才以下船員179人,載貨175噸。僅憑這些記錄在案、可資查證的數據,已大大超出了額定的最大運載能力。事後,據寧波人旅滬同鄉會江亞輪慘案善委會調查統計,當時船上無票乘客及兒童甚眾,實際載客達4千以上。以甬藉居多,佔十之***。

罹難吳淞口外

歲月,至今仍銘記著海天浩淼間的這個座標:東經31.15°、北緯121.47°。

江亞輪中的倖存者及其罹難者的親友後人們,將永遠記住這個時刻:1948年12月3日晚6時45分。

幾分鍾前的江亞輪還是安寧的。盡管駛出吳淞口後,客輪出現了較明顯的搖晃,蒙蒙暮色中可以感受到波濤漸趨洶涌,朔風更臻凜冽。然而這只是外海與內江的不同,船艙中除了部分旅客由於暈船而感不適外,大多數人依舊泰然處之,當晚膳的鍾鳴奏響之後,艙內到處都是一片津津有味的咀嚼之聲。

名副其實的「最後的晚餐」。

前大艙里,一個名叫裘樂華的奉化藉青年婦女,正在哺乳期內,她撩開衣襟,忘情地凝注著懷中嗷嗷咂乳的嬰兒;滬上新閘路一帶婦孺皆知的占卜瞽叟張海峰,前些日子因心躁難安而焚香起課,斷語非避地不能免其厄,故緊急離滬,及踏上江亞輪甲板,始感稍安,乃啖大餅以充飢;四等艙茶房姚某,年逾五十,仍好勝心切,與一個無票的國民黨大兵理論未果,遂強行將其逐出艙外,氣哼哼地回到餐桌前,端起飯盒……

誰也不曾想到,巨大的災難正在朝著這片漂移的陸地逼近。

6時45分,吳淞口外橫沙西南白龍港海面水道。江亞輪右舷後部,驟然傳出炸雷似的一聲巨響,船體隨之發生劇烈震動,所有燈火傾刻熄滅。與爆炸處緊挨的電報房瞬時坍塌,報務員被炸得屍肉橫飛,收發報機損毀,與外界聯絡中斷。船頭駕駛倉內,求援汽笛也僅象徵性地鳴響一聲,就再也發不出音來。值班大副拋下他安頓在「大副室」內的邊姓親戚一母一子一女三人,顧自逃命。另有一名水手,竄出倉房,正想往水中跳,突然被他不會游泳的姐夫從身後抱牢,哀告救命,水手竟掏出小刀,猛刺姐夫的手指,脫身而逃……

船艙內漆黑如墨,但聞冰涼的海水嘩嘩湧入。男女老幼,驚惶萬狀,慌亂中群相擠軋,紛紛向船頂甲板奪路奔命。「駭叫悲啼,愴天呼地,如赴屠場,如臨末日。老弱婦孺,踐踏而死者甚多,凄慘景狀,楮墨難罄。」

可怕的次生災難

由於爆炸發生在船體後部,船尾迅速下沉,首先遭到滅頂之災的是三、四等艙的旅客。十幾分鍾後,洶涌的海水已蓋沒甲板。下沉速度之快,可見船體受損程度之烈。由於失事地點恰為一淺灘,因此煙囪、桅桿、以及懸掛的救生艇仍露出水面,然而慌亂中、加之天黑,竟無人去解開救生艇的纜繩。

爆炸發生的時候,白龍港附近水域有若干船隻經過,其中不乏俠肝義膽、慨然援手者,如招商局茂利輪、中國漁業公司太孚1號2號漁輪等。據記載,當時路過此處水域的機帆船「金源利」號,在船主張翰庭先生的指揮下,不顧自身安危,毅然冒死相救,從死神手中奪回了 453人的性命。但也有一些船隻或袖手旁觀,或乘火打劫。世風頹敗,人心不古,至於極端。

海天浩劫話生死

黃浦江失去了它以往雍容的笑臉。

它被三千餘眾罹難者的陰魂所糾纏,它被三千餘眾罹難者家屬的淚水所湮沒。

由於罹難者大都為甬藉,寧波人旅滬同鄉會旋於12月6日成立「江亞輪慘案善後委員會」。據善委會統計,失事後僅9百餘人得以生還,估計罹難者多達3千以上,死亡人數遠遠超過泰坦尼克號海難。

招商局於失事後派出90多名潛水員和十幾艘船隻前往失事地點打撈屍體,大多數已不知所蹤,僅撈起屍體1336具,其中1齡童34人,2齡童41人,3齡童18人,4齡童38人……

飢餓的海浪,那麼硬,那麼涼,那麼饕餮貪婪……古往今來吞設了無數生靈……吞沒了再也不肯吐出……

尤其是兒童,面對不可抗拒的滅頂之災,他們與大自然抗衡的能力較之成年人更為孱弱,命運更加悲慘。

從江亞輪駕駛台扶梯口打撈出一個10歲左右的女孩,她的左右手各牽一個5、6歲的女孩,一望而知是三姐妹,小姐姐的雙手緊緊地拉著妹妹,至死沒有松開……

前大倉打撈出一個6歲左右的孩子,左手拿飯碗,右手捏著一隻菱角,溺斃前的嘻戲進餐景狀栩栩眼前……

一個名叫朱華光的孩子,失事時從輪首錨洞跳入海中,爬上了一捆漂浮著的鋪蓋,沒想到一個成年男子游過來搶奪。天黑浪急,怕極了的孩子抓住捆鋪蓋的繩子不肯鬆手,那男子竟然用腳猛踹,把他掀人海中,幸好援救船隻趕到,他才得救……

極端的自私心理,使人墮落成海難的幫凶。

桃源路停屍場,千餘具屍體接踵運到,麇集場外的家屬,焚香招魂,哭聲震天。

剛出水的屍體大都面目正常,似入睡狀,有些女屍脂粉蔻丹、宛若生前。可是出水後與空氣接觸,面貌陡變。屍體中,還有頭顱擠碎的,腿骨砸斷的,眼球脫落的,半邊身軀炸飛的……

難以想像的慘況。

古人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江亞輪失事之時,也有人因禍得福。

著名影星張翼,原藉寧波。12月3日,張託人買到一張江亞輪二等倉客票,送妻子回故里省親。但當張翼夫婦氣喘吁吁地趕到碼頭時,船已離岸。夫婦倆沮喪而歸,途中互相埋怨對方耽擱太久。第二天,噩耗傳來,兩人冷氣倒抽,深感慶幸。

一個姓張的老太太,本來買的是去寧波的江亞輪客票,可是忙中出錯,誤登了與江亞輪並泊的茂利輪,起碇後才知是開往浙東海門的,老太太懊喪萬分。由於茂利輪開船比江亞輪稍遲,等它經過白龍港海面時,江亞輪已經爆炸沉沒,老太太親眼目睹了失事現場,驚嚇之餘竊喜死裡逃生。

失事之謎

江亞輪失事原因,人言言殊,各執一詞,迄無定論。據載,不外乎六種可能:

1.鍋爐爆炸;2.觸礁;3.定時炸彈;4.夾運爆炸物;5.遭受魚雷襲擊;6.誤觸水雷。

1948年12月7日,招商局特邀中國漁***司副經理顧久寬,總工程師朱天秉,上海輪渡公司副經理周啟新,輪機師總會理事長陸良炳,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理事長、中華造船廠經理楊俊生,交通大學造船系主任、民生公司總工程師葉在馥,交通大學機械繫教授柴志明,美藉專家格萊登極博士等14位專家,及航政、監察等部門的代表,乘船前往失事地點勘察。事後又邀集海軍第一軍區司令部、引水公會、船隻碰撞委員會等部門的代表,多次舉行調查審定會。專家們認為,該輪航線正確,不可能觸礁,爆炸處距鍋爐房尚有60英尺距離,也非鍋爐爆炸所致。

12月14日上午,上海地方法院檢察處派出檢查官曹鴻、虞炳銓參與偵察,同行的還有夏功楷等四律師。

江亞輪被炸裂口長約30多英尺,裂口處的鋼板上部向外翻出,下端卻又向內凹進。形狀蹊蹺,緣由莫辨。傳訊生還的江亞輪理貨員,查明倉載貨物中並無爆炸物夾帶,一般隨身攜帶的小型定時炸彈,也不可能有這樣大的爆炸當量。

經多方協查,最後的意見大都趨同於魚雷襲擊或誤觸水雷。海軍方面認為,白龍港附近航線為本埠連接外海的咽喉,進出船隻,日以百計,故不可能觸定位水雷,惟漂雷隨風勢潮流而動,觸船爆炸,亦未可知。至於魚雷,發自飛機,還是軍艦?推測殊覺幼稚,雲雲。中國漁***司副經理顧久寬,對《新聞報》記者發表談話說:「渠認為可能系一種----戰時遺留下之水雷,因受波濤激盪過久,成為「漂雷」。若干月前,大西洋上曾有類似江亞輪所遇之海難事件發生……」

善後風波

江亞輪慘案的善後事宜,是一樁令國民黨當局傷透腦筋的事。對於三千餘眾罹難者的家屬、親友來說,失事之謎能否破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死去的親人討還一個公道。且不論其他,僅憑是日客輪嚴重超載這一點,就是足夠追究招商局有關責任者的瀆職之罪,況乎撫恤被難家屬,也是市政當局不容推諉的責任。

但是,江亞輪慘案善後委員會提出的合理要求,卻被當局以「失事原因尚未查明」為借口,給無限期地拖延了下來。這種拖延,無疑於火上澆油。

1949年2月8日,距慘案發生已逾兩月之久,當局方面仍遲遲不予表示,聚集在***路寧波人旅滬同鄉會中的五百餘名被難家屬終於按捺不住了。下午五時許,他們在善委會聯絡組正副組長王震林、王耐寒的統一組織下,分別乘卡車前往廣東路20號招商局請願。招商局聞訊慌忙停止辦公,將鐵門拉上。被難家屬不得其門而入,轉而往招商局董事長劉鴻生、總經理徐學禹的家中尋找。兩人躲避在先,眾家屬遍尋無著,只好暫且歸去。

次日一早,被難家屬增至六百餘人,以二十人為一個小組,攜帶干糧,再度出現在招商局局本部大門口。要求給每位家屬發放安家費食米125石,否則將佔領全部辦公室,不達目的不離開。

招商局大門緊閉,局內大小官僚們面面相覷,噤若寒蟬。總經理徐學禹傳出話去:「在此時局緊張之際,按諸戒嚴法令本不容聚眾生事,況本局江亞輪之失事責任問題正由政府調查中。在責任判定之前,本局在法理上本無法談及賠償問題,但為顧念各家屬生計起見,已迭次電呈交通部轉呈行政院代請撥款救濟,尚未奉復,」雲雲。

眾家屬聞言頓時大嘩,廣東路上哭喊聲、叫罵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無奈招商局鐵柵欄把門,欲進不能,於是部分家屬便遷怨於鄰近的招商局四川路售票處,一涌而上,將交通阻斷,使售票業務被迫中止。

雙方相持到下午二時許,王震林、王耐寒二人又出一招,用卡車裝來空棺十具,堵在招商局三處大門口,然後焚香祝拜。剎時間老少婦孺,哭聲一片。來往行人莫不為之掬一腔同情之淚,連在場的一些憲警也不免黯然神傷,為之動容,不忍強行驅趕。

延至傍晚六時許,在徐學禹的敦促下,警察局長俞叔平增派保警二中隊及飛行堡壘前往馳援,施行彈壓。招商局門口頓時警車呼嘯,棍棒橫飛。全體被難家屬先被強行分割,然後再遭驅趕。一個小時後,難屬均被押上卡車送返,一場風波始告平息。

事後,招商局在市長吳國楨和淞滬警備司令陳大慶的支持下,態度更趨強硬。聲稱在責任未明之前決不賠償撫恤金,即使責任判定,也斷無接受難屬所提賠償金額之可能。同時還倒打一耙地要求追究難屬妨害公務、破壞航運之全責。被難家屬的合法權益不僅沒得到保障,還受到憲警當局的偵緝和迫害。

驚爆內幕

江亞輪慘案發生後,包括專家和親歷者在內,大多數人都傾向於觸雷說,但均屬推理、判斷,無人能夠提供確切佐證。失事責任究竟屬誰,始終不能明斷。一樁震驚世界的慘案久懸未決,最終不了了之。

直到解放以後,原招商局經理胡時淵,於多年沉默之後,突然吐口,對失事原因作出另一種解釋,爆出驚人內幕。

據稱,1948年12月,國民黨上海海軍航空兵的轟炸機飛往海州執行任務後,返回上海高昌海軍基地,在吳淞口外上空,機上懸掛的一枚500磅炸彈,因安放欠妥而脫鉤墜海。江亞輪此時恰好駛經這片水域,炸彈墜入客輪右舷水中,被行駛中的客輪產生的引力吸向船體爆炸。

事發後,國民黨當局將此視為絕密,嚴加封鎖。直至1949年4月,國民黨海軍司令桂永清在上海國際飯店宴請招商局董事長劉鴻生、總經理徐學禹及胡時淵,誘勸他們去台灣時,才吐露了真相。

倘此說屬實,招商局方面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長期隱匿真情,則難脫欺騙視聽、助紂為虐之嫌。然而,單面之詞,終屬孤證,信耶非耶,似乎仍然難以定論。

1956年,上海市政府為清浚航道,決定打撈江亞輪。打撈工程自5月13日開始,10月29日結束,歷時160餘天,終於使沉埋江底的江亞輪重見天日。打撈過程中,工作人員遵照市政府的指示,仔細搜尋罹難人員的遺骸和財物,將這些殘骨和金條、項鏈、戒指等,一一清理出水面,登記造冊。後來,市政府用那些無人認領的金銀首飾,在西郊修建了一座公墓,用以安葬那些已無法分辨身份的死難者的遺骨。

1957年1月,出水後的江亞輪被送往江南造船廠,進行徹底修理。兩年後的1959年2月4日上午,經修復後煥然一新的江亞輪出現在張燈結綵的十六鋪碼頭。通體被漆成乳白色的客輪在陽光下燁燁生輝,船上滿載當年罹難旅客的家屬和上海各界代表400餘人。上午9時整,隨著一聲汽笛的鳴響,新生的江亞輪正式起碇試航。兩個小時後,當客輪再次來到當年的蒙難地——橫沙西南白龍港東首的里銅沙江面時,汽笛又一次鳴響,伴隨著綿綿的哀思,渾厚的笛鳴聲在茫茫海天間久久回盪。

由於江亞輪的罹難者大多為寧波籍,自1998年以來,寧波晚報每年都組織江亞輪倖存者聚會,至2004年已連續組織了9年。2003年12月,在紀念江亞輪罹難55周年的聚會中,原「金源利」號已故船主張翰庭先生的兒子、77歲高齡的浙醫大退休教授張克劬特地從杭州趕到寧波,代表全家和江亞輪倖存者見面。2004年,張克劬先生的兩個弟弟,67歲的張克勛先生和66歲的張克勖先生,也分別從成都和蕭山專程趕到寧波,同那些與「金源利」有著不解之緣的老人們見面。

來自於網路

⑸ 紅船的來歷

相傳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有一次朱元璋敗退湖邊,湖水擋住去路,湖邊破舟,無舵難行。危急關頭,忽有一隻巨游來銜船為舵,搭救朱元璋渡湖。朱元璋奪得天下後,不忘舊恩,封巨為「元將軍」,在湖邊建「定江王廟」,百姓稱為「老爺廟」。走進廟門,一隻巨?趴地,四趾伸展,背負丈余高、三尺寬、一尺厚的千斤大石碑,上面朱元璋御筆書寫「加封顯應元將軍」7個金字,熠熠生輝。古往今來,民間傳說就是這只千斤?精興妖作怪。為此,船隻行經這里,船工們都要上岸焚香燒紙,殺牲畜祭奠。神殿前有一隻小石,頭嘴朝天,專喝被剁頭砍頸的雞鴨豬羊的鮮血,人們乞求元將軍的保佑,想在神王爺的庇護下,上下行船順風順水。老爺廟香火很盛,然而悲劇照樣發生。後來湖上出現了救生的紅船。要知紅船的來歷還得從一位名叫周善人的身上說起。相傳有一天晚上周善人做了一個夢,一覺醒來,便喜孜孜地告訴妻子,說是老爺廟里的定江王菩薩,要他在老爺廟里開設葯店,解救那裡經常翻船遇難的漁民。於是,夫妻倆在老爺廟邊開起了一間葯店。周善人刻苦鑽研葯理,精心配製了一種「濟生水」,對落水不久的人灌下此水,就會起死回生。這里的漁民把「濟生水」叫做「濟仙水」,救治了不知多少窮苦漁民。有一次他救了一個老和尚,老和尚感激不盡,臨別送他一雙又結實又美觀的草鞋,草鞋的鞋尖上綴了一對大紅花球,老和尚對他說:「收下吧,你穿上它,會福壽雙全。」原來,這位老和尚是位得道成仙的神人。自此,周善人出門治病都穿上這雙草鞋。夏天穿上腳不熱,冬天穿上腳不冷。有一天黃昏時分,周善人被人叫去出診。他登上來人駕的小船,不一會,遠處湖灣上空,忽然升起一朵烏雲,接著電閃雷鳴,湖上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一個小山似的浪頭向小船撲來,小船被巨浪推翻,兩人落在洶涌的惡浪中掙扎。正在這危急時刻,周善人腳上的草鞋脫落了,變成了兩只嶄新的大木船,鞋上的紅花球放射著紅光,變成一對紅燈,把黑暗的鄱陽湖照得通亮。落水的周善人和求診的年輕人很快上船。這時鄱陽湖上被風迷航的船隻一見紅燈都歡呼著「紅船紅船」,紅船使這些遭遇風險的船隻轉危為安。後來,清朝的康熙皇帝,經過鄱陽湖遇到了風險,紅船前去救駕。皇帝對紅船非常贊賞,賜封為「救生紅船」,並下了一道聖旨:任何官府都不能動用。後來到了民國時期,蔣介石下令撥款維修紅船。鄱陽湖上老爺廟水域的紅船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傳留下來。迷信自然不可信。那麼,這塊神秘莫測的水域下面到底隱藏著什麼?這引起了科技部門探秘的興趣

⑹ 我想問50年前上海南碼頭是指浦東還是浦西上海南碼頭渡口在哪裡

以前,上海南碼頭地區分成兩塊,一半在浦西,一半在浦東。
浦西的一半在南市區,現陸家浜路、中山南路交匯處以東一帶。浦東的一半大概在浦東南路、南浦路一帶。
後來,南浦大橋造好了,正好在南碼頭地區,而南市區又被黃浦區合並了,浦西這個南碼頭的地名逐漸就不用了。而浦東這一半,因為有南碼頭路,又有南碼頭路街道,所以一直延用了下來。
上海南碼頭渡口一直在浦東南碼頭路,這條輪渡線叫南陸線,浦東這邊是南碼頭路,浦西這邊是陸家浜路。

⑺ 民國當年黃浦江上的各國船隻···求教後面那艘是什麼

巴爾的摩(CA68)級重型巡洋艦,CA73 St. Paul聖保羅號···

⑻ 上海船廠的歷史沿革

英聯船廠是由祥生船廠、耶松船廠、瑞鎔船廠、萬隆鐵工廠、和豐船塢、董家渡船塢等廠塢經過多次兼並和合並而成的。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商尼柯遜、包義德在上海浦東陸家嘴開設祥生船廠,建廠初期製造軍火,後來修造船舶,曾為清政府建造過2艘浮江炮艇及其他船舶。19世紀70年代,祥生船廠兼並了虹口的新船塢及浦東煉鐵機器廠,並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耶松船廠是英商偉南於同治四年所建,位於虹口外虹橋,其規模比祥生船廠大,曾兼並過幾家小廠,光緒十八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光緒二十六年又收購浦東陶家宅的和豐船塢和發昌機器廠。光緒二十七年祥生、耶松兩廠合並,組成耶松船廠公司。兩廠合並後實力大增,擁有6個大船塢,資本猛增至557萬兩白銀。光緒三十一年,公司整頓財務,重新注冊,改名耶松有限公司。
瑞鎔船廠系德商企業,建於光緒二十六年,光緒二十九年開挖船塢,專造淺水船、拖船、駁船和游覽船。光緒三十年德商萬隆鐵工廠成立,從事造船及海船修理業務。民國元年(1912年)瑞鎔兼並了萬隆鐵工廠,統稱瑞鎔船廠。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瑞鎔廠主轉入英國籍,船廠也成了英商企業。英商企業為了避免自相傾軋,決定聯合起來,於民國25年正式簽約合並,成立英聯船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英聯船廠)。合並後共佔地30萬平方米,職工近1000人,擁有4座大型船塢(楊樹浦1號、2號船塢,董家渡船塢及和豐船塢)。民國21~30年,英聯船廠及瑞鎔船廠共承修中外艦船2248艘,其中包括英國軍艦64艘、美國軍艦21艘、日本軍艦31艘、義大利軍艦1艘,營業狀況甚佳。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接管英聯船廠,其楊樹浦總廠改稱三菱株式會社江南造船所楊樹浦工場。民國31~34年8月共修理艦船382艘,幾乎全是日本的軍艦。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海軍部接管英聯船廠,民國34年9月16日歸還英商,並恢復原來的廠名。
上海船廠的另一個源頭是招商局機器造船廠,創建於民國3年。是年,招商局為擴大營業,把「招收民股」改為「官督商辦」,並撥款37600餘兩白銀,在浦東陸家嘴租地7畝,創辦了招商局內河機廠,當時約有職工100人。民國17年,改名招商局機器造船廠。民國25年,奉命將機器、設備、材料遷至招商局漢口分局四號倉庫裝置開業。抗日戰爭爆發後,幾經變遷,直至民國28年在重慶龍門浩設廠,改名國營招商局機器廠,有職工約200人。抗日戰爭勝利後,招商局遷回上海,工廠人員返滬,並接收閘北潘家灣內河造船廠、南市機廠街中央造船廠(前身為民辦合興機器製造廠)和浦東泰同棧黃浦造船所等3個小修理廠,分別改名國營招商局第一、第二、第三船舶修理所。民國36年10月,招商局將第一、第二兩個修理所合並遷至浦東泰同棧第三船舶修理所,並改名國營招商局機器造船廠。
1949年5月29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航運管理處接管招商局機器造船廠,改名為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修造廠。當時全廠有職工699人,工廠總面積7.6萬平方米,岸線413米,金屬切削機床129台,鍛壓設備21台,焊接設備36台,廠房建築面積3300餘平方米。1951年11月,工廠改名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海運管理總局上海船舶修造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