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方所書店全國有幾家
截止2021年,方所書店在國內有四家門店,分別位於廣州、成都、重慶、青島。
2011年11月25日,由例外創始人毛繼鴻一手打造的方所,在廣州太古匯商場愛馬仕店的旁邊開業了。方所佔地1800平米,集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等混業經營為一體。
在方所的玻璃門上,是詩人也斯的贈語:「但願回到更多詩歌朗讀的年代:隨風合唱中隱晦了的抒情需要另外的聆聽。」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書店的經營范圍——主營人文、藝術、設計、建築類書籍,其中有4萬種港台書刊和近萬種外文書,也有部分內地出版物。店內專門設有「方所推薦」「媒體推薦」「網路意見領袖推薦」等特色書架。成都方所於2015年1月29日正式開業,位於成都遠洋太古里負一層,是方所的第二家連鎖店。
② 太古匯方所 在哪裡
方所書店
地址:天河區天河東路75號太古匯商場B1樓MU35號(近萬菱匯)鐧懼害鍦板浘
③ 從成飛賓館乘公交車到太古里方所書店
公交線路:78路 → 地鐵2號線,全程約14.2公里
1、從成都成飛賓館步行約520米,到達黃土村公交站
2、乘坐78路,經過18站, 到達通惠門站
3、步行約240米,到達通惠門站
4、乘坐地鐵2號線,經過3站, 到達春熙路站
5、步行約300米,到達方所
④ 方所書店的規模
方所是一個優雅自在的天堂。在這你可以捧著本小說,點杯咖啡,坐在椅子上享受一個下午的美好氣氛。
「這個店開業之後,市場的反應超乎我的想像。」下午3點,在方所咖啡區的柔黃燈光下,作為方所創始人之一,毛繼鴻看上去有點興奮而疲憊。他的另一身份,是國內知名服飾設計品牌、廣州例外服飾公司董事長。
一個月前,2011年11月的最後一個周末,在廣州首次亮相的方所,看起來難以被歸類和定義:在1800平方米空間內,融合500平方米的書店、400平方米的展示和銷售設計品的美學館、26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250平方米的服飾館以及90平米的咖啡館。它提供的產品,包括圖書、服飾、美學生活產品、植物和咖啡,而且,全部自營。
如果把方所僅僅看成一個「書店」,那麼,它真可謂生不逢時。10月底,國內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突然宣布關閉。而這,只是實體書店行業倒下的又一張多米諾骨牌而已,過去4年間,全國倒閉的民營書店多達上萬家。
「我們做的不是書店,而是一個文化平台,一種未來的生活形態。」方所策劃總顧問、台灣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廖美立反復強調說。或許正因為如此,總面積高達1800平方米的方所,頗為奢侈地開設於太古匯——廣州目前最高端的購物中心,與Armani、LV、Prada等比鄰而居。
對於包括光合作用在內的所有處境艱難的國內民營實體書店來說,方所,是否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借鑒?
2011年12月18日,正在籌劃「自救」的光合作用表示,其將「通過多元化經營」,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擺脫目前的困境。具體而言,在實體門店,其將放棄傳統圖書,放棄文具和精品百貨,僅保留盈利較高的品類,並設置閱讀延伸性消費(藝術品、咖啡、茶點等),此外,其還為企業提供品牌推廣服務;而通過互聯網,光合作用還將直接成為「數字閱讀內容提供商」。
不過,這還是真正意義上的「書店」嗎?
或許,方所和光合作用,未來都能夠實現更好的盈利。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作為一種「獨立商業模式」,實體書店已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書店正在死亡
2011年,實體書店的「末日」,真的已經來了。
在中國民營實體書店集體陷入困境之時,2011年7月,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公司博德斯集團,也已正式申請破產保護,並關閉了旗下600多家書店中的大約30%。而擁有700多家門店的美國最大連鎖書店巴諾,早在2010年8月就已表態「有意對外轉讓」。
電子商務的興起,被視為實體書店噩夢的開始。以中國大陸地區為例,2008年之後,通過電子商務渠道銷售的圖書,年均增幅達100%。目前,電商渠道在出版社總體的市場佔比,已從當初的不到5%,增長到35%以上。
相比搶占市場份額,電商渠道的「低價策略」,對實體書店形成了更大的沖擊。2011年5月,京東商城曾打出了「全部少兒圖書四折封頂」的促銷廣告,而實體書店的圖書采購價格往往在五折左右,銷售價格則至少在八折以上。
當然,在中國大陸的實體書店中,新華書店是個例外。「新華書店有政府支持、兼營多業、無房租負擔、有教材業務支持,生存並沒有太大問題,但民營實體書店,的確生存堪憂。」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民營書業發展研究中心一位人士稱。
對實體書店的節節敗退,曾任光合作用品牌部主管的楊函憬這樣評價說:「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市場不斷在變,但實體書店的商業模式,卻始終停滯不前。」
但事實上,在關閉之前,光合作用已經在試圖改變,並一度被視為大陸地區「採用多業態融合模式經營書店」的典範——店內除了銷售圖書,也有專門的咖啡區和創意產品區。其代售沃爾瑪倉儲商品的板塊,還曾作為優勢資源單獨剝離。
但2008年以來,運營成本尤其是店租和用工成本高達50%的大幅上升,最終壓垮了光合作用。當然,2004年之後,光合作用的門店由10餘家,快速擴張至最多31家,也給它自身帶來了巨大的資金壓力。
在楊函憬看來,光合作用之前的「多業態融合模式」之所以未能成功,缺乏真正具有跨界能力的人才和專業運營系統,是關鍵原因。
而其拿來與光合作用對比的樣本,便是台灣誠品書店。從2000年開始,正是誠品,率先成功打造了「書店+百貨」的復合經營模式——通過文化品牌效應吸引商鋪入駐,經營高盈利率的文化展演、創意商品銷售、服飾及餐飲等產業。在誠品,圖書的利潤貢獻率已從100%,逐漸下降為如今的30%。
中國書刊發行協會非公有書業工作委員會主任任志鴻也表示,參考誠品書店模式,未來,實體書店必定只是一個「載體」,「圖書銷售占總營業額20%以下」才合理。
方所跨界經營
作為方所創始人之一的毛繼鴻,並非第一次用「跨界方式」探索渠道的創新。
早在2007年,他就在雲南昆明開了一家名為「雙面例外」的門店。在店面中,毛繼鴻融入大面積圖書空間,陳列和銷售以藝術、美學為主的書籍。之後,「雙面例外」又陸續在武漢、廈門等城市落地。
2008年,第一家「例外生態店」在北京崇光百貨落地,店中除了圖書,還引入G.O.D等家居品牌以及以環保、自然主義為特徵的美學生活用品。據悉,「雙面例外」所在的武漢新世界百貨、昆明新西南百貨和廈門SM商業城均屬「例外」A級經銷點。武漢、昆明在內陸市場的表現占據領先位置。
而這一次,與毛繼鴻聯手打造方所的,是「台灣行人文化實驗室」創始人廖美立。她曾參與創建誠品書店,被普遍認為擁有濃重的「誠品書店血統」。而方所運營總監譚白絹和圖書顧問羅玫玲,都曾在誠品有過超過10年的店面運營經驗。
毛繼鴻認為,方所模式看似誠品,實則有顯著差別:「廖美立說,在誠品,不敢把藝術性放得更大。」以誠品信義旗艦店為例,其書籍總量超過39萬種,分為58個不同館區,與之相比,方所的書籍品類和店面風格,均更側重於藝術和美學。北京時尚廊書店總經理許志強如此評價二者:「誠品因體量大而失之精緻,方所因面積小而有所舍棄。」
毛繼鴻稱,自己頭一次去誠品,就扛回了21箱書,是個不折不扣的嗜書人。在他看來,「擁有一本書,是此時此地此刻的體驗」,而方所的功能,就是要創造讓書「更好地與人相遇的氛圍」。
不過,對於詩意的追求,並不意味著方所脫離了理性框架。「我們至少有兩塊,書籍和服飾,是建立在非常理性的規則上。咖啡、美學生活甚至展覽背後,也都有堅實的理念。只有建立在扎實經驗基礎上的軌跡,才能更好地融合理性和感性。」
比如,方所的「美學生活」商品,便基於這一理念,經歷了層層嚴格的篩選:從全球1000多個設計品牌中初選130餘種,之後再從中精選80餘種,最終引進50餘種,其中超過20種首次在國內亮相。挑選的標准相當嚴苛:手工製作、自然主義風格,強調環保概念,耐用,更重要的是「一等品」。用廖美立的話來說:「無論拿到東京、紐約或者巴黎這種國際性大都市中,這些商品都是上品。」這里有日本工業設計大師柳宗理設計的鐵鍋,採用天然無氯無酸再生紙手工製作的義大利品牌CIAK筆記本,甚至連彩色鉛筆也是被稱為「筆中奢侈品」的品牌。
在毛繼鴻看來,跨界所需要的,遠不止單純地將空間放在一起,將各品類產品陳列上架那麼簡單。「我會給那些走美學生活線的店員上陳列課。」創辦「例外」15年,他在服飾、美學生活、展覽方面有自己的觀點和堅持,「陳列的人需要懂心理學、倫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所有和人有關系的東西,因為我們的生意需要觸動顧客的心。」
據媒體報道稱,方所開業剛兩天,營業額就已經達到了30萬元。不過,「那是所有商品的營業額,不只是書」。至於圖書、服飾、美學生活用品等各佔多大比例,方所卻秘而不宣。
小眾主義路線
雖然圖書已不是唯一,甚至可能算不上是主角,但方所運營總監譚白絹依然要求自己,在圖書本業上做到足夠專業。對於方所來說,能否像誠品書店一樣成為「文化創意平台」,這是關鍵的一步。
「很多人說實體書店不行。但如果做到盡善盡美,創造力將會大於你的想像。任何計算工具和商業模式,都難以界定以心換心的力量。我們希望在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情境中,改寫所謂的魔咒。」
譚白絹曾是誠品在台北第四間店到第九間店的店長,離開誠品之後,她陸續在法國圖書零售巨頭法雅客、新加坡大眾書局擔任管理職務。「我做過的所有書店從未虧過。誠品在台北的天母中山店,第一個月就開始盈利。」
想要不虧錢,譚白絹認為,首要的是,「在一個商業模式進入當地時,必須完整理解當地的市場特徵和人們的消費心理」。在她的經驗中,當初法雅客在台灣地區經營兩年就折戟退出,原因在於「太堅持歐洲的經驗,而忘了必須理解台灣」。
而方所,從一開始就做好了與廣州讀者深度互動的准備。「廣東人是以吃出名的,愛吃會吃。所以,我們有一個專門的食譜書櫃,堅持要引進全世界頂尖的食譜。」方所圖書顧問羅玫玲介紹說,「除了食材和烹制方法的書,我們甚至幫他們選了食物擺設的書。光擺盤子的書,我就找了兩種非常有創意的。不要小看讀者,他們非常厲害。」據她透露,方所開業當天,就有讀者將某一細分主題的圖書一掃而空。
羅玫玲的選書搭檔,曾擔任廣州學而優書店副總經理、當當網圖書部高級總監的蔣磊在微博上寫道:「沒了,才兩天時間,有些我們在建產品體系時搭的妙書,賣了。」而這些「妙書」,說的正是一般書店避之唯恐不及的絕版書。即便是網路書店,也不會允許長尾伸到那麼長——很多印量小的書時常處於「缺貨」狀態。而這類書中的精品,卻往往是方所 「必須保有」的書。以文學櫃台為例,一本1999年初版、印量僅為幾千冊的台灣版「大陸先鋒詩集」《在刀鋒上完成的句法轉換》,被赫然被放置在書店重點推薦區。
對於方所來說,小眾主義,已經是一個非常清晰的選書策略,而目的就是,「避開那些受到網路書店沖擊最嚴重的種類」。目前,在方所的圖書結構中,藝術設計類佔了大部分,外版書數量佔比更是高達40%。「選品非常精,只選經典書和好的暢銷書。大忌是,選擇『生命周期短,同質性很強的泡沫書』」。
方所試圖提供的,更接近一種與讀者互動密切的專業「私人閱讀顧問」功能。羅玫玲將書架比作「一條流動的河」,強調的是「針對讀者需求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為了做到這一點,方所的采購助理均來自中大、廣外等名校中文系、外文系,很多還是研究生。他們的職位被稱為「書店編輯」,而不是傳統實體書店中的采購和陳列。
「我很難想像,會采購的人不懂得書店陳列的妙處,或者,陳列的人不懂得采購的道理,不理解出版社為什麼出一本書的用心。甚至,誰做翻譯,誰做主編,都是判斷一本書品質的指標。」在羅玫玲看來,書店編輯的職責是,選擇好書,並仔細考慮「一本好書,放在哪裡才是正確的位置,才能最容易遇到知音」。
「現在這個時候開實體書店,根本不是拼書多。最重要的是要替讀者著想,同時有自己的主張,去開發更多可能被冷落的好書,介紹給讀者。」雖然,方所的這份書單已廣獲贊譽,但羅玫玲「還不太滿意」,「還不夠深,不夠偏,奇趣還少了一點」。
⑤ 方所書店為什麼叫方所
方所二字取材於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的《令旨解法身義》:「若定是金鋼,即為名相;定是常住,便成方所。」
方所書店集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等混業經營為一體。在方所的玻璃門上,是詩人也斯的贈語:「但願回到更多詩歌朗讀的年代:『隨風合唱中隱晦了的抒情需要另外的聆聽。』」
2011年11月25日,由例外創始人毛繼鴻一手打造的方所,在廣州太古匯商場愛馬仕店的旁邊開業了,佔地1800平米,書店的經營范圍——主營人文、藝術、設計、建築類書籍,其中有4萬種港台書刊和近萬種外文書,也有部分內地出版物。
⑥ 成都太古里有個書店叫什麼呢
方所。錦江區中紗帽街8號,遠洋太古里B1樓Mu68號,方所(卡地亞側面進入下行電梯)
⑦ 太古里有什麼好玩的
1、方所書店。設計師創立品牌、全中國第二家。方所由國內原創設計師品牌「例外」創始人毛繼鴻與台灣行人文化實驗室聯合打造,沾點原創設計的東西那感覺都不一樣。
⑧ 太古里有什麼好玩的
太古里好玩的有方所、無印良品、街頭藝術品、櫻桃。
1、方所
我們在地面通過一條長長的扶梯下到負一樓書店裡,暖黃色燈光烘托著黃色的牆置,猶如穿越到遠古山洞,那種感覺很神奇,也讓心很快平靜下來。
剛走進方所的時候其實是有些恍惚的,進門處出售的是服飾、茶具以及一些生活小物,完全看不出書店的樣子。如果說硬要嗅到一絲書店的氣息,或許也只有擺放在商品旁的相關書籍吧。
(8)上海太古里書店方所在哪裡擴展閱讀
旅行注意事項
嚴禁攜帶非環保香、煙花鞭炮和違禁品進入中心景區和大廟,大廟及周邊、古鎮四街禁止燃放煙花鞭炮,嚴禁攜帶拜香入殿,不燒「回頭香」,違者一律予以收繳,對不聽勸阻者依法處罰。登山的遊客請提前關注氣象信息,做好防雨、防風、防寒等安全防護,並自覺愛護景區設施。
不攜帶違禁品。主動申報應納稅物品,遵守檢驗檢疫、金融管制相關政策。不隨意為他人托帶物品,謹防被利用攜帶或販運毒品及其它違禁品。
⑨ 想知道太古里在哪裡
太古里在成都。
成都的時尚地標之一,臨近春熙路,背靠大慈寺,是集購物、美食、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開放式區域。類似於北京三里屯,中式風格的建築加上後工業時代的設計,搭配成都慢生活的街道氣息,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此外,各類服裝大牌、輕奢名牌、著名潮牌、星級美食等高檔店鋪應有盡有,著名的方所書店也位於其中。除了逛街購物,太古里街區里每天都能看到身著潮流服飾的好看少男少女們,這也成為了太古里獨特的風景線。
評價
整個街區都是兩層樓的低矮建築,毗鄰大慈寺,這些建築都刻意保持了復古風格。相鄰的建築二層大都用廊橋連接起來,按照方向不同分為了幾個大區。
夜幕湛藍,華燈初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和典雅玲瓏的古風建築完美結合,莫名覺得有幾分日本京都的味道。四川人的印象是平和、勤勞、活潑和樂觀。燃鵝太古里的存在彷彿就是為了顛覆這種印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太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