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為什麼上海都市弄
擴展閱讀
華樾北京有哪些戶型 2025-01-23 12:12:56
深圳水療會所哪裡好玩 2025-01-23 12:06:43
天津歐式酒店有哪些 2025-01-23 12:06:00

為什麼上海都市弄

發布時間: 2022-10-07 11:01:38

⑴ 作為國際大都市上海,為何被稱為是魔都

首先,上海通宵達旦的霓虹不絕,燈光亮徹整夜,因此被稱為最具科幻的魔都。現在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也一直是作為一線城市當中的領跑者。目前每年的gdp都超過3萬億可以領跑全國所有城市,並且截至16年以來上海經濟的體量和城市面積已經是深圳和廣州的總和,位居全國第一。並且念也比較能夠接受西方的新思想。加上深受中國文化和中國建築風氣的影響,因此上海顯示出中西合璧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是全國少有的中西文化融合的典型示範城市。這也讓這座城市在建築和文化上更具魔幻性。

⑵ 為什麼上海的地名都叫什麼「弄」

城市化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居民地,在密度上和名稱上都有著明顯的差異。城市化地區居民地名稱密集,平均每平方公里34個;農村地區稀疏,每平方公里僅5個左右。在名稱的命名上,兩者也有較大的差別。 城市地區居民地的通名,以「里、坊、弄」為常見。在市區8233條居民地名稱中,以「里」為通名4053條,以「坊」為通名1663條,兩者共占居民地總數70%左右,其中絕大多數以路名和門弄號為指代,以里、坊專名為副名。20世紀以來,出現以「新村」為通名的居民地名稱,約750條左右,是居民地通名的一個命名特色。另有20%左右的居民地,以「村、宅、苑、花苑、大樓、公寓、花園、廣場、別墅」為通名,如平民村、四明別墅等。居民地的專名,或以地理景觀,或以人文景觀,或以經濟現象,或以美好祝願的語詞為名,比較豐富多采,如沙洪浜、潭子灣、毛柴浜、蘆花庄、興隆村等。而較多的是以反映人們希望「安寧吉祥」、「福祿長壽」、「興隆昌盛」等願望為專名,如寧祥里、康慶里、榮興里、安樂坊、昌林里、福興坊等,共有3655個,占總數45%左右。新村的名稱絕大多數以所在路名為專名,小部分以原來自然村名、公園名、某一傳說、某一意願或籌建單位名為專名,如桂巷新村、番瓜弄、長風新村、管弄新村、上鋼新村、上溶新村、滬東新村、陽光新村、愛國新村、民主新村等。 農村地區居民地名稱的通名,有鎮、村、宅、庄。在24365條居民地名稱中,以村為通名1779條,以宅為通名11271條,兩者占總數的53%左右,其餘11315條名稱則呈現無通名的現象。無通名的居民地名稱,主要分布在淀泖低地的松江縣、金山縣、青浦縣境。這三個縣河湖密布,居民地以水體名稱或以與水體有關的橋、壩、堰、圩或以樓、堂、場等建築名稱為名,一般在這些名稱之後不冠以通名。在松、金、青6463條居民地名稱中有2505條名稱無通名,占居民地名稱總數40%左右。以村、宅為通名的自然村,多數分布在嘉定、寶山兩區及南匯、奉賢和原川沙縣境,在15600條名稱中,以村、宅為通名的有10951條,占總數70%左右,其中尤以南匯縣為最,占本縣居民地86%,寶山區居次,占本區居民地60%以上。農村地區居民地的專名,大致有下列幾種形式: 第一,以姓氏與家構成專名。上海農村地區的居民地專名有80%以上採用這種形式。「姓氏與家」再加上通名村、宅、庄組合成居民地名稱,如王家宅、李家村、朱家莊等。 第二,以姓氏與水體通名相結合組成專名。上海農村地區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居民逐水而居,聚落的專名,首字冠姓,以示某一家族首居或世居於此,後加以所居地水體的通名浜、河、溇、灣、涇、盪、潭、溪,如朱家浜、朱涇、羅家灣等。現有這類居民地名稱2414條,約占居民地總數的10%,其中閔行區507條,占本區居民地20%以上。 第三,以姓氏與民宅建築的通名結合形成專名。農村的民宅建築,一般以宅、里、房、園、樓、堂、亭、廳、街、巷、橋為通名。姓氏+街、巷、弄為專名的居民地,規模較大,有些在現在或歷史上也是農村集市,如金山縣金山衛鎮的東門街(清代稱東平街),為歷史上金山衛城著名的商業街之一。而稱為園、樓、堂、亭、廳的,一般以建築群的特色得名。一部分橋梁名稱被沿用為居民地名稱,如鄔家橋、金家橋、朱家橋等。以橋為專名的居民地,近代出現將「家」字省略的趨勢,簡稱鄔橋、金橋、朱橋。這類居民地名稱有2572條,占總數10%左右。其中金山縣有661條,約占本縣居民地25%。 第四,有少數居民地的專名,以動植物、方位、歷史古跡、地形地貌、行業特點為名,如野米涇(野谷叢生)、鳧隱盪(多野生水禽)、東三林塘、李塔匯、金山嘴、果園等。 據不完全的統計,上海居民地有32598條,數量較多。在顧及名稱分布相對均勻的前提下,除選取一些歷史較悠久、規模較大、知名度較高的居民地名稱入志外,城市地區也將現有的里坊弄列表,並列出1996年以前湮沒的里坊弄名稱,以示全貌。看看這個,包你滿意

⑶ 上海的歷史簡介是什麼上海為什麼會成為大都市是怎麼崛起的

上海繁榮起源於地產繁榮,這並非是空口無憑的結論。美國經濟學家雷麥(Remer) 曾經指出「自1870年以來,地產一業,尤其在上海,是外人投資的一種重要形式。」(費唐《費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報告書》)而導致上海地產行業暴漲的,主要根源於太平天國運動。同治年間編纂的《上海縣志》記載:「江浙孑遺,無不趨上海,洋涇浜上新建築,縱橫十餘里,地價至畝數千金,居民不下百萬,商家輻輳厘稅日旺。」

清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軍在金田起義,太平軍接連擊敗前去圍剿的清軍沖出廣西、連下兩湖,並在攻克武昌後順江東下。1853年,太平軍打下金陵作為都城,從此太平天國戰略東移,接連向江浙一帶用兵,打下了14年坐擁江南18省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江浙一帶居民大量被屠。江浙一帶居民大舉東遷,「天京以及各處子女大半遷徙蘇郡,又由蘇郡移及上海」、「搬移者始自關外(指南京)旋及蘇州,十去其七,漸及上洋(上海)」。這些記錄都是當時難民遷移的真實寫照。

⑷ 為什麼北京上海的小區叫「弄」呢

樓主:你好!首先提示,北京沒有「弄」和「弄堂」的稱呼!!!

「弄」和「弄堂」由來:

上海這座城市就好像一個有生命的肌體。從高空俯看:縱橫交織的道路猶如動脈,把城市分成若干個小區;每個小區之內,又有許多建築與建築之間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滿全城,就像毛細血管那樣細小卻充滿了生機。對這些小通道,各時代、各地區、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稱呼,上海人則把它喚作「弄堂」。

「弄堂」古時寫作「弄唐」。

「唐」是古代朝堂前或宗廟門內的大路。這個漢字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已出現。它在古代漢語中有多種含義,後來作為「大路」的這層意義漸漸被歷史沖淡。及至近現代,人們已記不起「唐」這個字與建築學有什麼聯系,因而代之以另一個在建築學上有意思的漢字「堂」。「堂」原來是對房間的稱謂,與大路、小巷無甚關系,但在近現代漢語中,它與建築學的聯系畢竟比「唐」更緊密些,而且又與「唐」諧音,這樣「弄唐」就演化成了「弄堂」。

其實,稱「弄堂」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國江南地區都這樣稱呼。但是弄堂能與北京的胡同一樣著稱於世,卻主要是因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興起。

城市中被道路劃分出的小區,在古代中國稱之為里坊。一個里坊往往就是一個基本的行政管理單位,其中有民居、寺院、官僚府第等。民居的建築都由自家投資建造,所以一坊之內的建築各各不同,住宅的所有者通常就是使用者,所有權和使用權往往是合一的。這種情況在中國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幾乎無一例外。

里弄在具體命名時,被稱為××里或坊、園、村、庄乃至新村、花園、別業、別墅等。里弄和古代的里坊一樣,也是由許多幢建築組成的建築群,它們也建在被城市道路劃分出的小區內。但和里坊不同的是,每個小區內有一個或者若干個里弄;每個里弄中的單體建築的造型和結構都基本相同,而且在總體上採取了英國的多幢聯排式,一排通常為十幢左右。排與排的組合一般都採用行列式,只有少數因地制宜,依地形布置。在這種新式里弄內,各排建築之間的空間就叫弄堂。

早期和後期的石庫門

上海里弄式住宅建築的數量,據五十年代初的統計居全國之首。里弄總數約有九千多處,住宅單元約二十萬幢以上,其中擁有二百幢住宅的大規模里弄約有一百五十餘處。里弄式住宅占上海居住建築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其中為數較多的是老式石庫門住宅和新式石庫門住宅。老式石庫門因其前沿為形同庫房的封閉式門牆而得名,它基本上脫胎於傳統的四合院 、三合院。一般每幢為兩層,兩樓兩底,居住面積有百餘至二百平方米,比較適合於大家庭。這種住宅既不像傳統住宅那樣佔地多,又不像歐美洋房那樣造價高,所以很受歡迎。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上海市民的家庭結構總體上發生了變化,老式石庫門住宅便漸趨式微。這種住宅樣式目前在上海已很鮮見。

新式石庫門

新式石庫門住宅由老式石庫門改變而成,一九一九年以後大量興建。主要是改為一樓一底,居住房間減少,以適應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大家庭解體和勞動生產型的小家庭大量出現的需要,這是最普遍的類型,幾乎可以說是上海民居的典型樣工。其後出現的新式里弄住宅,又注重將使用功能進一步明確劃分,有起居室、卧室、廚房、浴室、安裝有衛生設備和煤氣爐,宅前的圍牆較低並有小型庭院,建築外觀更趨近代西方式樣,適宜於經濟收入較富裕的市民階層居住。

弄堂的寬度在早期石庫門里弄住宅群中,一般只有三米左右,後來人力車普及,便放大到四米左右。後期的一些新式里弄,國為要考慮汽車的進出,又放大到五至六米。但這決非普遍現象,因為對居民來說,享用這樣寬綽的弄堂必須要以高昂的房租為代價。

過街樓

為了充分利用空間,上海的里弄建築還有兩大特色:亭子間和過街樓。亭子間設在底樓與二樓或二樓與三樓之間,往往處在廚房上面和樓梯轉折處,室內低矮局促,夏天悶熱難當。相比這下,這街樓略勝一籌,只是它處在弄口(也有少數設在弄內)的上部空間,彷彿被懸在空中,有些怪異。

弄堂一景

上海弄堂生活迅速發展之時,正值全國各地的移民大量擁入上海,可說是五方雜處,南腔北調。許多移民帶來了原有的習俗和生活方式,說家鄉話,吃家鄉菜,聽家鄉戲,四面八方的生活方式交匯後融合出的上海弄堂生活方式,仍保持著顯見的江南生活特徵。這是因為上海畢竟位於長江下游三角洲,受明顯的地緣影響,而且上海的市民又以江浙籍居多。早期老式石庫門、新式石庫門里弄住宅,仍是脫胎於江南傳統民居;有些弄堂里幾乎無遮無攔的公共便池,還有家用的馬桶,都是江南地區的特色。尤其是馬桶這種衛生器具,只要生活在這類弄堂,無不入鄉隨俗,家家必備。江南地區歷來人口稠密,上海人口密度之高更是稀見,因此不論是江南傳統地區里坊中的弄堂,還是近代上海大部分里弄中的弄堂都比較狹窄,住宅建築鱗次櫛比,一幢緊一幢,一家緊挨一家。尤其是一些標准偏低的上海里弄住宅,住戶的房間面積小,室內功能少,許多家庭生活的內容如清晨洗漱,淘米揀菜,修理物件等等,都是在弄堂中進行。所以,弄堂成了一個熱鬧的公共空間,這樣就大大拓展了人們戶外的交際機會,鄰里之間往往親密無間,守望相助。一起勞作,一起納涼,曬太陽;閑來無事時,談「山海經」,飛短流長,直到鬧出矛盾,生出口角,也是在所難免。這些帶有傳統氣息的鄉土特色一直保留至今。

弄堂一景

在舊時上海,住在什麼樣的里弄住宅中,往往是考評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住在同一個里弄內,居民的生活水平則一般比較接近,貧富相差不會很懸殊,這是因為在住房商品化的社會里,房租在一個家庭的支出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這樣就成為一個家庭生活水平的標志。什麼樣的經濟收入,什麼樣的生活水平,就會在什麼樣的弄堂里生活,在一些反映當年上海市民生活的文學作品和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要體現一個家庭生活狀況的變化,最簡明的手法就是表現這個家庭一再地搬家,越搬越好,或者越搬越差。近四十年來的上海,里弄住宅與當年相比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住房的商品色彩淡化。首先是房租低,房租占家庭開支的比例大大下降;其次是不同標准、不同質量的里弄住宅的房租差價縮小。這樣,房租不再成為家庭生活水平的標志。住在同一里弄或同一條弄堂里的市民,生活水平就有可能差距很大;有些住在標准較低的弄堂里的居民,他們的生活水平遠遠超過住在標准較高的弄堂里的居民。因此而造成弄堂生活方式的變化則更引人注目。

近十年來,也就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由於許多家用電器進入了弄堂尋常人家,帶鄉土味的上海弄堂生活方式正在悄悄的發生變化。冬天有取暖器,無須出戶曬太陽;夏天有電扇,甚至空調,弄堂里乘涼吃飯的隊伍雖然仍外人瞠目,但多少有些不如從前那樣壯觀了;冰箱普及後,不必天天上菜場買菜,摩肩比踵之際的交談也少了;不少居民因為增加了電視機、錄相機、卡拉OK機、電子游戲機之類的現代家庭娛樂內容,人們在茶餘飯後也不至於一定要到弄堂里去繞舌了。

曾經率先進入弄堂的上海人,已在那狹長的空間里生活了一百多年。如今有些人已經或正在走出弄堂,搬進新建高層樓房裡去,當然還有近一半的上海人仍生活在弄堂里。

走了的人帶去的是回憶,沒走的人面對的是現實。

(樹人摘自《上海印象》)
參考資料:http://www.beibaoke.com.cn/n4800c96.aspx

⑸ 上海很多高檔小區地址都有「弄」欄位,上海為啥都住在弄里

在上海很多高檔小區的地址都有“弄”字樣,譬如聞名全國的價格在27萬一平左右的湯臣一品小區的地址就是上海市浦東新區花園石橋路28弄。

所以現在的上海人都住在“弄”里,就是住在或老式或新式的小區里。“弄”字也成了上海地址中區別於別的地方的一個特有的欄位。

⑹ 上海的門牌號有個「弄」是什麼意思

上海的「弄」就是門牌號啊,以前也稱為弄堂。只不過小區裡面還分有各個號,怕重復了,所以叫「弄」,相當於北京的「胡同」。

上海的「弄」,北京叫「胡同」,四川、重慶叫「巷子」,100弄就是編號,一般弄里還有多家住戶,也就有許多號,如100弄1號、2號、3號……

比如上海市普陀區嵐皋路橋100弄就等於上海市普陀區嵐皋路橋100胡同!

弄堂,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經與千千萬萬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個故事,多少個典故,多少個名人,多少個記憶,與石庫門,與亭子間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築特色;弄堂構成了千萬普通上海人最常見的生活空間;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弄堂,上海人對里弄的稱呼,它既不同於傳統的中國江南民居,也不同於任何一種西方的建築形式。然而,它又總是既或多或少地帶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痕跡,又或多或少地帶有外來的建築影響。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徵,它也是近代上海歷史的最直接產物。

近代上海地方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弄堂(lòng táng),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經與千千萬萬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多少個故事,多少個典故,多少個名人,多少個記憶,與石庫門,與亭子間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築特色;弄堂構成了千萬普通上海人最常見的生活空間;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份。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徵,它也是近代上海歷史的最直接產物。

弄堂文化

上海人往昔的居住生活中離不開弄堂。所謂「弄堂」,是上海人對於里弄的俗稱,它是由連排的石庫門建築所構成的,並與石庫門建築有著密切的關系。多少年來,大多數上海人就是穿梭在這些狹窄而悠長的弄堂里,也度過了他們漫長的人生,並且創造了形形色色風情獨具的弄堂文化。

弄堂的使用

娛樂場所

上海的弄堂是許多上海人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每逢夏季來臨,弄堂中便時時可見一支支乘涼的大軍。那些家中住房條件困難,通風設備較差的人家,早早地便將草席、長凳、躺椅、竹榻搬到自己所住的弄堂口,用涼水沖洗一陣,然後怡然自得地坐在那裡乘起涼來。

許多在弄堂里開小商店的,則將自己店門前的排門板卸下,擱上兩條長凳,充當乘涼的用具。此時的弄堂內,成了一個熱鬧、嘈雜,充滿各種人情世態的世界。老人們大多是靜靜地躺在竹榻、睡椅上,睡眼朦朧地搖著扇子,小伙們則大多是打牌斗棋,或者與朋友們聊著一些有趣的故事。

婦女們大多是在草席上嗑著瓜子,做著針線,一邊哄著孩子睡覺,頑皮的小孩子們,則大多是在弄堂里奔逐嬉鬧,尋找自己的樂趣……一篇反映30年代上海都市弄堂乘涼景觀的作品中這樣寫道:「上海弄堂是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邊是一排一排的房子……到了夏天,到處擺著椅凳,人們團團地聚坐著,尤其是晚上,到處可以看出人浪來。

女人們的黑褲黑香雲紗褲子,排列起來,如果您不小心,她們的突出的臀部的雙曲線就會碰到您的身上……在習習的晚風里,產生了浪漫史和悲喜劇的連環圖畫。」這種情景,在舊時上海都市中隨處可見。現今,雖然許多上海居民的家庭住房條件已經大為改善,夏日裡到弄堂中乘涼的人數已遠不如過去那樣多,但是仍有不少上海人喜歡到弄堂中去乘涼消夏,因為那裡有著一種自己家庭中無法得到的群體氣氛,那裡可以尋找到一種自己家庭中無法尋找到的人生樂趣。

⑺ 為什麼上海的一些街道都稱為「弄」,而不是多少號

資料來自「上海檔案信息網」。看現代作家的小說,常有「弄堂」出現。這篇東西可作註解。

上海這座城市就好像一個有生命的肌體。從高空俯看:縱橫交織的道路猶如動脈,把城市分成若干個小區;每個小區之內,又有許多建築與建築之間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滿全城,就像毛細血管那樣細小卻充滿了生機。對這些小通道,各時代、各地區、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稱呼,上海人則把它喚作「弄堂」。

「弄堂」古時寫作「弄唐」。

「唐」是古代朝堂前或宗廟門內的大路。這個漢字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已出現。它在古代漢語中有多種含義,後來作為「大路」的這層意義漸漸被歷史沖淡。及至近現代,人們已記不起「唐」這個字與建築學有什麼聯系,因而代之以另一個在建築學上有意思的漢字「堂」。「堂」原來是對房間的稱謂,與大路、小巷無甚關系,但在近現代漢語中,它與建築學的聯系畢竟比「唐」更緊密些,而且又與「唐」諧音,這樣「弄唐」就演化成了「弄堂」。

其實,稱「弄堂」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國江南地區都這樣稱呼。但是弄堂能與北京的胡同一樣著稱於世,卻主要是因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興起。

城市中被道路劃分出的小區,在古代中國稱之為里坊。一個里坊往往就是一個基本的行政管理單位,其中有民居、寺院、官僚府第等。民居的建築都由自家投資建造,所以一坊之內的建築各各不同,住宅的所有者通常就是使用者,所有權和使用權往往是合一的。這種情況在中國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幾乎無一例外。

里弄在具體命名時,被稱為××里或坊、園、村、庄乃至新村、花園、別業、別墅等。里弄和古代的里坊一樣,也是由許多幢建築組成的建築群,它們也建在被城市道路劃分出的小區內。但和里坊不同的是,每個小區內有一個或者若干個里弄;每個里弄中的單體建築的造型和結構都基本相同,而且在總體上採取了英國的多幢聯排式,一排通常為十幢左右。排與排的組合一般都採用行列式,只有少數因地制宜,依地形布置。在這種新式里弄內,各排建築之間的空間就叫弄堂。

⑻ 上海的地址號碼為什麼用「弄」

舊上海的民宅格局以弄堂為單位的,每個弄堂大約有十幾到幾十戶人家.每戶都有一個編號.

所以某某路某某弄某某號基本可以確定一戶人家的定位了.

以至於後來有些公寓房也延用這種編號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