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戰後日本援助上海的項目有哪些
擴展閱讀
杭州入台證辦理要多久 2025-01-22 21:42:27
深圳買房需多少年社保 2025-01-22 21:20:51

戰後日本援助上海的項目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10-14 21:25:05

㈠ 日本對中國有多少援助

日本對華援助,包括有償援助、無償援助和技術援助3個部分。有償援助部分就是通常所述的日元貸款,無償援助部分是日本對中國的贈款,技術援助則是日方為中方免費提供人員培訓等技術合作。 1979年5月,日本貿易促進會關西本部會長木村一三訪華。他曾是日本老共產黨員,對華非常友好。在與交通部部長能夠曾生交談時,木村提到日本政府有一種援外貸款,中國政府可以爭取利用這筆貸款。交通部隨即用簡報將這個信息上報國務院。國務院副噢子女管理李先念閱後批示:此事可能是真的,請谷牧同志抓一下。 谷牧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國家建委副主任謝北一。謝北一主動找到日本駐華使館的經濟參贊,得到的答復是真有這樣的貸款,為的是幫助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80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貸款利率僅為0.75%-1.5%,貸款期限30年,頭10年只付利息不還款,還有10年寬限期。貸款主要用於港口、鐵路、電站等國家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當時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350美元,繼續建設基礎設施,這好是日本政府貸款的援助對象。 1979年9月,古木率團訪問日本,劉至誠隨行,將第一批日元貸款的4個項目最終確定下來。1979年12月上旬,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來華訪問是,正是宣布對中國實施援助開發貸款。隨即,謝北一率團赴日本,簽訂了第一份貸款協議,中國接受日本政府500億日元貸款(按當時匯率約合3.3億人民幣,2.2億美元)。1978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僅為1.67億美元。這比日本貸款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接受的最早、最大一筆外國政府貸款。 日本某些新生代政治家,並不了解對華ODA的背景,在這個問題上說了一些不負責任的話。事實上,日本對華援助絕不僅僅是貸款的問題。正如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答記者問時所說:「眾所周知,對華日元貸款是一種有特殊政治和歷史背景的互惠資金合作。」這種「特殊的政治和歷史背景」包括了歷史上日本侵略與掠奪中國的背景,還包括中日兩國要和平友好的背景。 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北京代表處專門負責對華日元貸款,他們提供的資料稱,截至2004年3月31日,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對華日元貸款項目338個,總額為3萬億日元,合1726億元人民幣。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中國事務所負責對華ODA中的技術合作與無償援助。他們提供的資料稱,到2003年度,日本累計提供技術合作金額達到1446億日元;無償援助項目266個,累計為1286億日元。 這些資金廣泛用於中國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以及農村開發,環境保護、醫療、教育等領域,援助項目遍布中國各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怎麼看現在的日本人? 客觀公正,不要被任何輿論導向牽引就可以了。

㈡ 日本對華政府(ODA)援助知多少

日元貸款以援助中國改革開放為目的,於1979年開始實施。截止2017年9月,對華日元貸款共涉及367個項目,援助金額累計達到33165億日元。對華日元貸款被廣泛用於基礎設施建設。

由於中國經濟得到發展和軍力增強,日本國內要求調整對華援助的呼聲高漲,貸款援助金額在2000年達到2000億日元的峰值後開始減少。在2007年度以後,日本不再提供新的日元貸款援助,但對已有的項目仍繼續提供貸款。最後結束的貸款項目是青海省環青海湖流域草地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涉及5.3萬公頃的植樹造林、防沙壩、水利設施等,資金總額達到63億日元。

(2)戰後日本援助上海的項目有哪些擴展閱讀:

日本對華援助主要被用於道路、機場、發電站等基礎設施,環境政策及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以及例如中日友好醫院的建設,和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災後重建等,成為了支撐中日關系的頂樑柱。而如今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對此援助表示質疑。2017年9月,日本政府作為面向中國的政府開發援助而提供的日元貸款於26日實施結束。

日本是中國最大的援助國,日本對華政府援助始於1979年。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二年,中國面臨資金、技術緊缺和能源供應緊張、基礎產業落後等問題。日本通過提供3萬億日元的援助,包括有償資金合作(日元貸款)、無償資金合作和技術合作,既支持中國經濟增長,也改善日企在華投資環境。其中,日元貸款為援助主體。

㈢ 日本對中國有多少援助

日本經濟騰飛的神話完全是靠侵略中國實現得
重新認識日本戰後崛起的「神話」

甲午戰爭以後,日本通過不斷對中國進行侵略和掠奪,獲取了巨額資本,在此基礎上發展了龐大的現代工業體系:中國則被夷為廢墟,幾乎倒退到石器時代。這就是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時,中日實力對比的真實寫照。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的侵略戰爭中獲取了巨額財富,它雖然最後敗給盟軍,但其本土所受到的損失非常輕微。從經濟上衡量,日本得多失少,在二戰中是贏家。這一凈得的利益也奠定了它戰後經濟飛躍的基礎。

然而,狡詐的日本人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拒絕對中國和亞洲的被侵略國做出賠償。靠著它多年來搶掠的不義之財,利用美國的扶植,日本發展成今日的經濟實力,甚至不時拿出幾塊日元貸款在中國政府面前當施主。日本所謂的「援華」貸款的真正原因:那是典型的乘火打劫啊,就是乘著中蘇,中美交惡,中國處於相對孤立的地位的時候,用極少的代價大量的掠奪走了中國寶貴的資源.誰從中國掠奪走的媒炭最多?誰從中國掠奪走的石油最多?誰從中國掠奪走的稀土最多?日本埋在海里的那些中國的煤和稀土最大的部份是從中國掠奪走,日元貸款的前提,是必須采購日本的設備,而且價格基本上是日方說了算,淘汰的垃圾設備賣了天價!日本對中國的貸款全都是獲得了極高額的回報的.同時,他們把大屠殺的罪責否認得一干二凈,把欠的債左推右賴,頗有你奈我何的味道。

二、日本在侵略中獲得的經濟利益遠大於其戰敗的損失
日本是一個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其地域狹小而山地面積佔85%,卻有一億多人口,礦藏稀少,卻有龐大的工業,因此幾乎所有食物與工業原料均需進口。在1937至1945年期間,通過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原材料、糧食和勞動力的無償佔有,日本積累了深厚的資本,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侵華日軍司令(火田)俊六在1941年9月上書說:「不只現地軍(指侵華日軍)要依靠大陸以圖生存,日本的總動員的資源也要取自中國,這不是很嚴酷的事實嗎?」這一上書的目的在於主張先擺平中國的抗日力量再行南進,但也說明當時的日本人確實是在以吸中國人的血為生。日本在1931年即占據了資源富饒的中國東北三省,後來更佔領了華北、華東、華南的遼闊土地,建立偽滿州國和汪精衛漢奸政權,控制了中國幾乎所有的礦山、工廠和農村,使用中國的勞力對中國的資源進行掠奪。

日本對中國的掠奪在《日本的侵略與掠奪是中國貧窮的直接原因》一文中有更多的說明,在此不再重復,而著重概括日本對東南亞諸國的盤剝。

1941年日本制訂了《南方佔領地行政實施要領》,其主要內容包括:

1)佔領軍從佔領地收取重要國防資源以供日本調遣:

2)佔領軍須取自於現地的生產品以自活;3)在佔領區之物資由海陸軍徵用船舶輸送至日本:

4)佔領軍接收並管理佔領區的鐵道、船舶、港灣、航空、電信及郵政。次年日本內閣又通過《關於南方經濟處理之件》的決定,制訂日本在其佔領地的方針。除以上各條之外,更強調佔領區的開發必須由日本政府指定的企業承擔。被指定的企業主要有三井、三菱、住友、古河、日礦等財閥。

隨後日本人在東南亞無限制地發行南方開發金庫券及軍票等紙幣,徹底進行收刮。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地的主要農產品本來是砂糖、煙葉、咖啡等,日本人卻勒令他們改種水稻與玉米。同時又把越南、泰國、緬甸所生產的稻米幾乎全部征為軍糧或運回日本本島。後來,日本在戰事處於不利時,為扭轉敗勢,對中國和各佔領區的掠奪更加變本加厲。1944年末到1945年,越南農民即因糧食全部被奪而餓死兩百多萬人……。

日本以這樣殘酷的方式對中國及東南亞與太平洋國家的榨取導致了它本身經濟的騰飛。掠奪的財富被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例如,以不變價值計算,1943年日本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7%,1944年則增長了10.1%。1937年,日本鋼產量為五百八十萬噸,而到1943年,則達七百八十萬噸,其生產能力則達一千三百多萬噸。商業造船由1941的二十三萬八千噸,增加到1944年的一百八十五萬噸(加進掠奪之運輸)。1942年完成一艘六萬四千噸戰列艦和六艘小型航空母艦,1944年完成的噸位則比此高出十萬噸。飛機生產由1942年的每月七百架增加到了1944年的每月兩千五百多架……。

以上一系列數據說明,在盟軍尚未取得馬利安那群島的轟炸機基地之前,日本是越戰越強。其原因很簡單,依靠殘酷的掠奪,整個日本民族過上了白吃、白穿、白拿原材料並且擁有若干億奴隸的吸血鬼生活,日本的兩百多萬侵略軍不但不需要國內提供糧草,反而可以把被征服國的糧食、資源和勞力最大限度地運回國內,而無須顧忌被掠奪者的死活。原來日本要化錢買原料和食物,現在則免費享受。總噸位一千多萬噸的龐大船隊穿梭於被占國與日本之間,源源不斷地運回物資,把工業實力再大大地向前推進。盟軍對日本商船的攻擊,大大減小了其運輸掠奪物資的能力,使其工業生產在1945年由於原料缺乏、開工不足而有較大下降。但正如前而指出的,由於對日本本島轟炸的規模甚小,這一下降並非生產能力(設備與勞力)和物資的損失。

日本人不斷訴苦說他們在戰敗時如何吃個飽,實際上,戰前日本人平均每日食物熱量為2000卡,1944年,也只降至1900卡,到投降時,還有1680卡。當時日本與東南亞之間的航運已經基本中斷,這些食物主要是從中國運回來的,又有多少中國人因此餓死?日本投降時還擁有戰斗飛機九千架,五百多萬軍隊,准備與登陸的美軍拚死一戰,意圖使後者因傷亡太大而不得不與日本妥協,使日本可以保留其獲得的部分利益,如中國東北等。然而,原子彈使日皇認識到投降比「日本完全滅亡,稍勝一籌,只要種子殘存,仍有復興之光明」。

波茨坦公告明令日本不得擁有軍工企業,但是日本在投降之際即迅速地毀滅所有重要文件並把所有軍工轉為民用,從而逃脫了本應被解體的命運。後來,美國為了其「全球戰略」,不但阻止被害國向日本索賠,反而釋放大部份甲級戰犯,讓他們重返政壇,扶植日本壟斷資本,從而使日本在掠奪戰中積累的潛力得到釋放。到60年代,日本的造船、汽車、鋼鐵就已分別居世界的第一、二、三位。此後的幾十年,日本沒向中國賠一分錢,倒給自己建起了高樓大廈,過起了世界富豪的日子。

三、結論:多行不義者不會自斃日本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敲骨吸髓的榨取使日本在1930至1940年代初的十餘年間獲得了極大的財富並且導致其經濟迅速膨脹。與一般的看法相反,日本在盟軍為期九個月規模有限的轟炸下沒有受到顯著的損傷。以上列舉的數據無可爭辯地說明了這一點,從而揭示了日本戰後經濟騰飛的一個秘密,日本掠奪的財富是它戰後經濟增長的源泉。戰後日本和其它西方國家的區別在於,它是掠奪最多、損失最小而且沒有對受害者做出賠償的國家,日本欠的債,本來應該先拆卸其工業抵償一部分,剩下的再分期償還,但是美國卻讓它逃脫了責任。日本就好比是一個打家劫舍的強盜,他殺人放火搶了無數財寶,由於受到昔日強盜幫里的同伴(美國,曾與日本勾結分別吞並菲律賓與朝鮮,鼓動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庇護,他保留了所有的搶劫所得,等風頭一過,馬上拿出這些財寶來投資做生意,干起洗錢、發財的勾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的經濟奇跡的實質就是極端殘忍的掠奪。

報道稱:人才!日本戰前借用巨額軍費培養的很多工科人才。在戰時日本軍方派遣到前方作戰得基本都是來自14、5歲得娃娃兵和文科生。以及最多的那些無學者。而數以萬計被保留下來的工科生,卻成為了日本戰後經濟騰飛得基礎。

掠奪!日軍在攻佔南京以後,大多數日本士兵與軍官腰間褲帶上,都穿著50-200枚金戒指。;濫發軍票!用一張毫無疑義紙片來榨取中國百姓,實施金融詐騙。9·18後,日本在偽滿洲國利用「偽滿州中央銀行」大量發行所謂「滿州元」簡稱滿元得偽貨幣。1938年3月在北平設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偽「聯銀券」在上海設立「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華興券」。1941年1月又在南京設立「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中儲券」。

日本在當時中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軍費總計7559億日元。(依照消費者物價指數換算、約為170萬億日元以上)而日本利用當時操控得上述各家銀行,在華掠奪資費根本無需日本政府動用國庫支出。而戰爭結束時期,中國華北地區通貨膨脹比日本國內高達130倍。

製作偽鈔假幣!當時日本陸軍秘密機關、第九技術研究所、第三科進行對中華民國偽鈔製造工作。偽鈔總額度為40億元。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其偽鈔發行額度14.8億元。從抗戰開始一直到武漢淪陷時期,前中國國民政府總計每年軍費開支10-15億元。而其行政經費只有7億元。總計不超過25億元。

瘋狂與鴉片掠奪!自戰前截止到1945年。日本對華鴉片總收益4.2億日元。在戰敗之前,日本更加大肆瘋狂掠奪,愛心覺羅·浩(浦傑妻子)傳記中記載、滿洲國大批金塊在蘇軍進入滿州之前,被空運到日本。另據朝日新聞記者大九保泰得《支那派遣軍和平交涉秘錄》記載日本軍隊於1945年8月12日將正金銀行上海支店的一箱箱黃金裝上,日本海軍松滬艦隊的驅逐艦運往日本。而同年9月底日本總司令官剛村寧次大將僅僅將的3噸黃金交給了前來接受的前國民政府政府何應欽。而宣告其餘黃金下落不明。日本保守黨其政治中樞自由黨的創始資金,是由日本海軍在上海兒玉機關張兒玉譽士夫從中國大陸帶回來的鑽石、白金等資助。依照當事人言田信熊記述:「在8月15日當天,我使用朝日新聞社的飛機,將值錢的大批物質運抵日本。主要是選擇那些金條、鑽石、白金、翡翠等重量輕東西運載,主要是怕由於超載使得飛機飛不起來」。

戰爭財!在整個二戰中日本本國財富非但沒有消耗,反而得到了迅猛增長。1937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DP)只有66.6億美元。而當時中國前國民政府GDP是136億美元(估計值)。然而1944年日本在大發戰爭期間,GDP總值為175億美元。翻番接近3倍「戰爭創造的日本神奇」再一次顯示了掠奪的威力。僅僅7年戰爭,就實現了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達到的國家GDP總額。多麼「輝煌」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戰後日本精確統計了其自身損失,包含小到一副字畫。大道建築民宅。結論是:一般國富損失額度25.4%遠遠低於亞洲遭受戰爭侵害的國家特別是中國。在加之,由於當時亞洲具體情況下,中國放棄了戰爭賠款。而其他小國家在美國淫威威懾之下,擔心遭到美國的制裁。因此也都跟隨中國相繼放棄賠償。甲午戰爭以後,日本通過不斷對中國進行侵略和掠奪,獲取了巨額資本,在此基礎上發展了龐大的現代工業體系:中國則被夷為廢墟,幾乎倒退到石器時代。這就是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時,中日實力對比的真實寫照。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的侵略戰爭中獲取了巨額財富,它雖然最後敗給盟軍,但其本土所受到的損失非常輕微。從經濟上衡量,日本得多失少,在二戰中是贏家。這一凈得的利益也奠定了它戰後經濟飛躍的基礎。

日本的歷史是侵略與殘殺的歷史,日本的經濟是掠奪與榨取的經濟。但是,在我們有力量和決心去結束它的罪惡歷史之前,它不會自動消亡;在我們有實力索回被掠奪財富之前,日本還將靠中國人的血液繁盛。明確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忘記我們面臨的危機和肩負的沉重的歷史使命。

㈣ 日本給了中國多少援助

195. 51億美元低息貸款,12.5億美元無償援助。
第1次日元貸款到第4次日元貸款
日本對華提供日元貸款的方式,在2000年度以前(第1次日元貸款到第4次日元貸款)為跨年度方式,2001年度以後改為單年度方式。跨年度方式的特點是配合中國的五年計劃預先確定若干年度內提供貸款的總額,單年度方式則根據「日元貸款候選項目名單」每年選定貸款項目。
第1次日元貸款(1979~83年度的5年期間)是1979年12月大平首相訪華時承諾的,貸款總額為3309億日元,分為主要以鐵路、港灣建設等為對象的「項目貸款」(2009億日元)和「商品貸款」(1300億日元)。貸款利率為3%,償還期限為30年(其中寬限期為10年,即在頭10年可以不償還本息)。
「項目貸款」的對象包括石臼所港與兌州-石臼所鐵路建設工程、北京-秦皇島鐵路擴建工程、廣州-衡陽間鐵路和秦皇島港建設工程、五強溪水力發電站建設工程等6個項目,「商品貸款」主要用於寶鋼和大慶石化的機械設備進口。對於日本來說,石臼所港和秦皇島港是進口中國能源、特別是煤炭的重要據點,兌州-石臼所鐵路和北京-秦皇島鐵路則是通向上述兩個港口的必經之路。
第2次日元貸款(1984~89年的6年期間)是中曾根(康弘)內閣於1984年3月承諾的,貸款總額為4700億日元,其中包括「黑字還流貸款」(日本政府為減少國際收支盈餘而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對發展中國家的貸款)700億日元,其對象為鐵路、港口、通訊、電力等16個建設項目。1987年度以前的貸款利率為3.0~3.5%,1988年度以後考慮到日元升值增加了接受貸款國的償還負擔而降至2.5%,償還期限與第1次日元貸款同樣為30年(其中寬限期為10年)。
第3次日元貸款(1990~95年度的6年期間) 是竹下(登)內閣於1988年8月承諾的,總額為8100億日元(其中「黑字迴流貸款」為400億日元),主要用於電力、鐵路、港口、機場、道路、通訊、城市建設、農業等42個建設項目(其中「黑字還流貸款」項目2個)。貸款利率為2.5%(1990年度)和2.6%(1991~93年度),償還期限與第1次、第2次日元貸款同樣為30年(其中寬限期為10年)。
第4次日元貸款(1996~2000年度的5年期間)是村山(富市)內閣於1994年12月承諾的,貸款總額為9700億日元,主要用於鐵路、航空、港口、農業水利、環境等48個建設項目。1996年度和1997年度的貸款利率為2.3%(有關環境項目為2.1%),1998年度為1.8%(有關環境項目為1.3%,部分項目為2.75%),償還期間與第1次~第3次日元貸款同樣為30年(其中寬限期為10年)。

2001年度以來對華日元貸款政策的調整
2001年10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對華經濟合作計劃」,根據該「計劃」,日本的對華日元貸款除了改變了提供方式外,還調整了貸款對象領域和縮小了貸款規模。其貸款規模(政府換文承諾金額)從2001年度起連年大幅度減少,其中2001年度為1614億日元(比上年度減少24.7%),2002年度為1212億日元(比上年度減少24.9%),2003年度為967億日元(比上年度減少20%),2004年度為859億日元(比上年度減少11.2%),2005年度進而減至748億日元,約為2000年度(2144億日元)的三分之一。
2001~05年度的貸款對象計有44個項目(2001年度15個項目,02年度8個項目,03年度6個項目,04年度7個項目,05年度8個項目),主要集中於環保、扶貧和培養人材。在地區分布方面,上述44個項目中有42個項目用於中西部,占項目總數的95%,北京市和遼寧省各佔1個項目,皆為環保項目。
據日本外務省統計,截至2005年度末,日本政府的對華ODA金額計為34360億日元,其中有償資金合作(日元貸款,按政府換文承諾金額計算)約為31331億日元,無償資金援助(按承諾額計算)為1472億日元,技術合作(按JICA=日本國際合作事業團的實際經費支出額計算)約為1558億日元(參見附表)。

附表 日本對華經濟合作(ODA)額的推移
年度(年) 政府換文承諾金額(單位:億日元) 凈支出金額(單位:100萬美元)
無償資金合作 技術合作 有償資金合作 合計 無償資金合作 技術合作 有償資金合作 合計
1979年 1.1 280.6 281.7 2.6 2.6
1980年 6.8 4.5 379.4 390.7 - 3.4 0.9 4.3
1981年 23.7 10.2 1000.0 1033.9 2.5 9.6 15.6 27.7
1982年 65.8 19.8 650.0 735.6 25.1 13.5 330.2 368.8
1983年 78.3 30.5 690.0 798.8 30.6 20.5 299.1 350.2
1984年 54.9 26.8 715.0 796.7 14.3 27.2 347.9 389.4
1985年 59.0 39.5 751.0 849.5 11.5 31.2 345.2 387.9
1986年 69.7 48.1 806.0 923.8 25.7 61.2 410.1 497.0
1987年 70.3 61.9 850.0 982.2 54.3 76.0 422.8 553.1
1988年 79.6 61.5 1615.2 1756.3 52.0 102.7 519.0 673.7
1989年 57.0 40.5 971.8 1069.3 58.0 106.1 668.1 832.2
1990年 66.1 70.5 1225.2 1361.8 37.8 163.5 521.7 723.0
1991年 66.5 68.6 1296.1 1431.2 56.6 137.5 391.2 585.3
1992年 82.3 75.2 1373.3 1530.8 72.1 187.5 791.2 1050.8
1993年 98.2 76.5 1387.4 1562.1 54.4 245.1 1051.2 1350.7
1994年 78.9 79.6 1403 1561.9 99.4 246.9 1133.1 1479.4
1995年 4.8 73.7 1414.3 1492.8 83.1 304.8 992.3 1380.2
1996年 20.7 98.9 1705.1 1824.7 25.0 303.7 533.0 861.7
1997年 68.9 103.8 2029.1 2201.8 15.4 251.8 309.7 576.9
1998年 76.1 98.3 2065.8 2240.2 38.2 301.6 818.3 1158.2
1999年 59.1 73.3 1926.4 2058.8 65.7 348.8 811.5 1226.0
2000年 47.8 82.0 2144.0 2273.8 53.1 319.0 397.2 769.2
2001年 63.3 77.8 1613.7 1754.8 23.0 276.5 386.6 686.1
2002年 67.9 62.4 1212.1 1342.4 54.9 265.3 508.5 828.7
2003年 51.5 61.8 966.9 1080.2 72.6 300.1 387.0 759.7
2004年 41.1 59.2 858.8 959.1 50.8 322.8 591.1 964.7
2005年 14.4 52.1 - 66.5 34.0 235.7 794.5 1064.3
累計 1471.7 1557.6 31330.6 34359.9 1110.3 4664.3 13776.8 19551.4
註:政府換文承諾金額為日本財政年度(4月至翌年3月)數字,其中技術合作數字為JICA(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的實際經費支出(不包括日本中央各部門實施的技術合作與接受留學生的經費)。2005年度的日元貸款因為在2006年6月才進行政府換文,因此未計入2005年度的統計。
凈支出金額為歷年數字。由於四捨五入的關系,合計金額不一定等於各年度金額之和。
資料來源:日本外務省『ODA白皮書』、『ODA國別資料庫』各年版。
凈支出金額的原始數字來自OECD(經濟合作開發組織)/DAC(開發援助委員會)的統計。

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DAC(發展援助委員會)統計,截至2005年底,日本的對華ODA凈支出金額累計為195. 51億美元,其中有償資金合作(日元貸款)約為137. 77億美元,無償資金援助約為11.1億美元,技術合作約為46.64億美元(參見附表)。
另據中國外交部統計,自1979年到2006年6月,日本政府累計向我國承諾提供日元貸款約32078.54億日元(協議金額),用於242個項目的建設。截至2006年5月底,我國實際使用日元貸款約23864.13億日元,日本對華日元貸款占我國利用外國政府貸款的50%左右。
截至2005年,中國共接受日本無償援助累計1376億日元(約合12.5億美元),用於136個項目的建設,涉及環保、教育、扶貧、醫療等領域。另外,日本進出口銀行(現為日本國際合作銀行)先後於1988年和1994年兩次向中國提供「黑字還流貸款」,共計1400億日元。
在中國接受的開發援助中,由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提供的優惠貸款佔有相當大的比重,而日本則是這些國際金融機構的主要出資者之一,如果把這一部分資金也計算在內的話,中國所接受的來自日本政府的資金將高於上述數字。
自從大平首相(當時)在1979年表示「日本將對中國的現代化努力提供盡可能的合作」以來,中國長期被日本列為「最重點援助對象國之一」(日本外務省《ODA白皮書》1999年度版)。實際上,日本對華提供ODA雖然起步較晚,但在上世紀80年代前期,中國就已超過印尼而成為日本ODA的最大接受國,1987年度以後中國也多次奪冠。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日本財政狀況以及中日關系的的變化,中日雙方已原則同意在召開北京奧林匹克的2008年之前,日本終止對華提供新的日元貸款。另方面,日方表示對於日元貸款以外的技術合作、「草根」(民間)及特定領域的無償資金合作、無償文化資金合作等方式,將「以扶貧、環保等互惠領域的項目和有助於增進中國國民對日理解的項目為中心,積極地加以利用」。

㈤ 戰後日本對中國的援助

自1979年開始,日本31年對華援助近2900億人民幣,占對華援助的66.9%,是中國最大的援助國,中國從日本一共貸款了2000多億人民幣,換算成日元3萬億左右,實際中國使用是1.9萬億日元左右。

部分是無償貸款,但大部分是有息貸款。當時日本利率已經達到1%甚至更低,而管中國要的利息是3%。90年代蘇聯解體後,日本跟隨美國,對中國的ODA利息越要越高,而且條件設置更為苛刻。不得用於軍事,無償貸款不得用於盈利性項目,多是用於中國的日語教學,環境治理,留學貸款等。

(5)戰後日本援助上海的項目有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的人均GDP將近1100美元,距離人均GDP3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國家標准還很遠。而日本停止對韓國的貸款援助是在漢城奧運會後,當時韓國人均GDP已達4830美元。所以,還是應當按客觀實際妥善處理。

此外,在討論削減及停止對華貸款時,日本國內輿論也出現過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渲染中國「擴充軍備」,將政治因素摻雜進來,令原本能增進兩國人民感情的經濟合作變了味道。希望日本政府能夠把眼光放遠,讓這件好事善始善終。

㈥ 日本援建中國有哪些項目

日本對華援助,包括有償援助、無償援助和技術援助3個部分。有償援助部分就是通常所述的日元貸款,無償援助部分是日本對中國的贈款,技術援助則是日方為中方免費提供人員培訓等技術合作。

到2003年度,日本累計提供技術合作金額達到1446億日元;無償援助項目266個,累計為1286億日元。

這些資金廣泛用於中國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以及農村開發,環境保護、醫療、教育等領域,援助項目遍布中國各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自1979年以來,日本政府已經向中國提供了總額約達27000億日元(約合2000多億元人民幣)的政府開發援助,從北京地鐵、首都機場、中國電氣化鐵路約4600公里的改造、中國470個大型港口泊位中約60個等等均由日元貸款建成或正在建設。

其領域涉及教育、醫療、農業、環保等方面。中日友好醫院、中日環保中心、貴州農村改水等等均屬無償資金援建的代表性項目。

北京地鐵、首都機場、京秦鐵路、南昆鐵路、上海浦東機場,武漢長江第二大橋、內陸地區光纜建設。

㈦ 日本對華政府(ODA)援助知多少

日本共以有償資金貸款、無償資金合作,以及技術合作的方式向中國提供了合計3兆日元的幫助(截至2018年)。

日本放送協會(NHK)2018年10月23日稱,日本政府希望對華持續40年的「政府開發援助」能於今年結束。今後,日方將在平等立場上討論新的合作方法,建立「開發合作對話」,以支援發展中國家等方式謀求合作。該報道說,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簡稱ODA)始於1979年,即中國改革開放第二年。

(7)戰後日本援助上海的項目有哪些擴展閱讀:

日本對華援助主要被用於道路、機場、發電站等基礎設施,環境政策及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以及例如中日友好醫院的建設,和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災後重建等,成為了支撐中日關系的頂樑柱。而如今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對此援助表示質疑。

NHK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此次訪華時,計劃與中方討論於今年結束提供最後的無償資金支持以及技術支持,並不再繼續提供的相關事宜。報道稱,今後,日方計劃與中國政府在平等的立場上討論第三國基礎設施的供應等問題,重新建立「開發合作對話」,以支援發展中國家。

㈧ 請教日本曾向中國政府提供的數額不小並很有幫助的經濟援助,它的具體內容

只知道小日本對華的三光政策 不知道小日本還給中國有什麼大的經濟援助

㈨ 日本援助中國

有的

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作為低息甚至無息貸款方式做的援助

1979年至今,中國共獲得日本約2248億元人民幣的開發貸款以及各種形式的技術合作和無償援助,特殊的歷史原因以及復雜的民族情感,使這個規模巨大的援助行動並不為大多數中國人所知。

1970年代末,中國改革之初,缺少大量資金,當時的世界對中國還缺乏明確感。那時,日本是第一個支持中國的國家。

1989年之後,日本政府也是第一個恢復對華援助的國家。從1997年到2001年,日元對華貸款進入了高峰期,2001年達到2144億日元(約142億元人民幣)的峰值。

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脈搏跳動相一致,30年間,日本對華援助從沿海到內地,幾乎涉及中國發展的各個領域——從中國早期的能源、運輸等基礎建設,到農業項目,再到環保、人才培養。迄今在國內已有200多個項目。

除日元貸款之外,在中日關系風風雨雨的30年間,日本通過派遣海外協力隊、年長志願者等方式,為中國提供大批志願者、專家,遍布中國的文化、教育、衛生、環保等領域。曾經因歷史問題水火不容的兩國,因為援助,在扶貧、傳染病防治、水資源利用等領域搭起了交流的平台。

30年後,2007年日本與中國雙邊貿易額達到2630億美元,中國也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

2008年3月,日本最後一次向中國提供日元貸款後,日本對華貸款即將結束,不過日本的對華援助還將存在。

80年代的時候,街頭有很多塗著金太郎標示和掛著「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標語的五十鈴卡車,全部是日本無償援助中國的。那車很結實,直到2000年左右的時候還偶爾能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