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弘漢中醫主要看什麼
擴展閱讀
杭州到新加坡多少錢 2025-01-22 12:35:23
北京城有多少個門 2025-01-22 12:35:16

上海弘漢中醫主要看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0-17 21:24:17

㈠ 西方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的關系

在中國傳統醫學領域,對待一些基本問題,如什麼是中醫、什麼是中國傳統醫學、什麼是民族傳統醫學、什麼是現代醫學、什麼是西醫等,存在不準確的觀念和認識,有必要進一步釐清認識、解決困惑。各民族的古典哲學常常是構建其傳統醫學理論框架的基礎,傳統醫學往往是古典哲學、臨床經驗和區域性文化的混合體。探究中國傳統醫學的哲學基礎及基本框架,對於推進中國傳統醫學發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醫學的基本概況

中國傳統醫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醫療和生活實踐中不斷總結和積累而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醫學體系,是中國各民族傳統醫學的統稱,主要包括漢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民族的傳統醫學,其中漢族的傳統醫學理論更豐富,影響也最大。在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並普及,漢族傳統醫學又有了「中醫」之稱,以區別於「西醫」這一現代醫學。

組成中國傳統醫學的各民族傳統醫學往往自成體系、各具特點:「中醫」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基本確立理論體系,以氣、神、虛、陰陽、五行等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為理論基礎,思維方式體現中國古典哲學的整體性、有機性與動態性等;維醫以氣質論與體液論等為理論基礎,也吸取了阿拉伯醫學和「中醫」的精華;藏醫以陰陽、四元學說為理論基礎;蒙醫以陰陽、五行、五元學說為基礎。

綜觀中國各主要民族傳統醫學的基本概念、成醫時間、哲學基礎、代表人物、代表著作、解剖、生理、病名、病因、病機、診斷、治則治法、組方用葯特點等方面並加以比較,可以發現它們在諸多方面有很高相似性,均符合經驗醫學發展的規律。它們當中,又以「中醫」最為完整和成熟。

中國傳統醫學的哲學基礎

中國各民族傳統醫學歷史悠久、各有特色,為保障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貢獻。但也應看到,中國傳統醫學發展歷程與西方近現代醫學迥然不同,它緊緊圍繞病證診治和解決患者實際問題這個中心,並藉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建立了以陰陽五行學說、臟腑學說、體液學說、氣質學說等為核心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特別是「中醫」體系和其所體現的「中國哲學」一樣,代表了當時世界經驗醫學與哲學形態的最高成就。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很難發現以還原論為基礎的理論科學和基礎科學研究的蹤跡及其所作出的貢獻。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共同特點,就是不能將自然界多樣性統一抽象為客觀物質性,而是用形象化的、具體的物質或運動形式來描繪和解釋現實世界的圖景。用一種、兩種或多種本原來解釋大千世界,這就形成了一元論、二元論和多元論。這種哲學理論多樣性無論在古希臘還是在古代中國的許多民族傳統文化中都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中醫」還是前述其他傳統醫學,在構建理論體系時幾乎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多元論,「中醫」和蒙醫等採用的是五行學說,維醫、藏醫等則採用四元學說。對比一下五行學說和四元學說的本質,不難發現兩者的相似性大於差異性。我國古代多種民族傳統醫學之所以選用多元哲學,是因為它可以提供形式化的動力學模型,而一元論、二元論由於過於抽象而難以在自然科學領域得到具體應用。多元論不僅提供了哲學思想,也提供了構建多種民族傳統醫學理論體系的框架。

「中醫」之臟腑學說古稱「藏象」,意指「臟藏於內,而形見於外」。這表明,受制於時代特點,「中醫」臟腑學說是從機體外部現象入手構建的唯象理論,而非以機體內部臟腑解剖、生理等構效關系形式建立。各民族傳統醫學大都在唯象基礎上構建理論,又用唯象理論等將經驗抽象化、規范化,從而使零散經驗在統一的古典唯象理論中匯集,形成各種學說,以使經驗醫學得以保存、發展、交流和傳授。臟腑學說、體液學說產生的歷史背景有重要的相似之處:一是兩者都形成於鬼神致病論動搖以後,是繼宗教醫學或巫術醫學之後醫學理論的重建;二是兩者都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與有限臨床經驗相結合的產物,都屬於以古典哲學概念為基礎的經驗醫學理論。

其實,從哲學到具體自然科學門類,跨度甚大,中間需要許多認識充填,古代經驗醫學理論本質上都是古代多元論哲學的翻版。臟腑學說、體液學說正是以這種方式構建的。「中醫」用肝、心、脾、肺、腎替換木、火、土、金、水,臟腑被賦予五行的基本功能與屬性,臟器之間也被賦予五行之間的動力學關系。這樣,臟腑結構、功能與關系就成了人體組成與功能的基本模型,一切病理、生理過程都可從這個模型功能狀態變化中得到描述與解釋。維醫則是用血液質、黏液質、膽液質和黑膽質四種體液替換四元學說中的氣、水、火、土,同樣將四種元素的特性及相互關系引入體液和體液之間,通過體液的比例、分布和質量變化情況模擬與解釋人體各種病理、生理過程。從理論價值上看,臟腑學說和體液學說之間差異不大,二者都屬樸素的唯象理論,均有樸素整體觀、平衡觀、病因觀、病理觀和預防觀。但臟腑學說內容上比體液學說更豐滿,它把臟腑的功能通過陰、陽、氣、血、精、津液等中間變數與人體症狀及體征之類的外部變數聯系起來,以通過臟腑功能改變推理人體各種外部表現(包括症狀和體征),或通過人體症狀、體征等外部表現變化來辨別與設定臟腑功能的改變。不僅如此,傳統醫學的治則治法、傳統葯物葯效描述與療效確定等也分別被納入以臟腑學說、體液學說等為核心的統一的理論體系中,並因此實現病、證、理、法、方、葯的一體化。

中國傳統醫學的基本結構

藉助臨床實踐和古典哲學等構建的中國傳統醫學,其龐大體系中有很多逐漸被現代醫學認同的技術與經驗,蘊含一些預示醫學未來發展方向和面貌的胚芽,但也存在帶有時代和文化烙印的樸素甚至錯誤認識。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傳統醫學的基本結構可以分成三部分,即已和現代醫學形成共識的部分、不自覺領先於現代醫學的部分和需要重新認識或加以摒棄的部分。

已和現代醫學形成共識的部分。新中國成立後,「中醫」和西醫的發展均進入新階段。隨著現代醫學影響不斷加深,特別是始於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中國傳統醫學特別是「中醫」的一些理論、治則治法、方葯等的現代科學內涵得以部分闡明,中國傳統醫學結構也日趨明確,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就是所謂已和現代醫學形成共識的部分,涉及中國傳統醫學基礎和臨床的許多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沈自尹的研究表明,「腎虛證」與現代醫學的早衰或衰老性變化相關。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關於活血化瘀治療冠心病等的系統研究,早已獲得「中醫」和現代醫學領域專家的一致認同。許多「中醫」古方所能主治的病證,基本可以等同現代醫學目前所能認識的某些特殊疾病或狀況。許多中葯單葯或組方具有較好療效,千百年反復使用且療效穩定,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這些中葯作用的環節也日趨明確。比如「麻黃治喘」,現代研究表明:麻黃所含主要組分麻黃素等屬於生物鹼類物質,是擬交感神經葯,作用於β—腎上腺素能受體;而洋金花平喘止咳解痙功效的基礎,部分來源於其所含的膽鹼能受體阻斷劑東莨菪鹼等。此種「已和現代醫學形成共識的部分」在以「中醫」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醫學的外科、骨傷科領域更是比比皆是。

不自覺領先於現代醫學的部分。中國傳統醫學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實踐醫學,理論體系主要藉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構建,大都採用「辨證論治」診治方法,運用天然手段治療疾病,強調療效,不強調與同時代科技發展相一致。現代醫學以「自然不能被認證就不能被征服」的觀點為基礎,強調還原論,要求與科技同步前進。因此,中國傳統醫學除了古老、樸素的特徵,還具有超越時代的認識。以理論思維為例,中國傳統醫學在此方面對現代醫學始終有所引領,如「中醫」有「人與天地相應也」之說,這是機體與環境的統一觀;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等2008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從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角度,闡明了復方黃黛片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配伍理論及分子機理,影響深遠。另以針灸為例,根據機體不同狀況選用不同穴位和針刺手法,通過影響多個靶點干預疾病過程的多個環節,激發機體自身內在調節能力而達到治療目的,這些已被現代醫學所認可。

需要重新認識或加以摒棄的部分。科學理論只有不斷認識與修正自己的短處才能進步,而其進步的標志則是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論的產生。對中國傳統醫學理論也應採取一分為二的態度,發揚其精華,摒棄其糟粕。「中醫」認為「心主神明」,現代科學研究已說明「心主神明」之「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腦。孫思邈《千金翼方》對硝石的記載是:硝石,味苦辛,寒,大寒,無毒。但現代研究發現,硝石中含有硝基化合物,可誘發肝癌。又比如對杜若的記載是:杜若,味苦辛,微溫,無毒。其實杜若又名杜衡,含馬兜鈴酸,會造成患者腎衰竭,還可能導致淋巴瘤、腎癌、肝癌等一系列病症。諸如此類,也並不少見。



總之,中國是世界上傳統醫學最發達的國家,漢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民族的傳統醫學共同鑄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醫學,為保障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貢獻。全面認識中國傳統醫學,包括弄清其概念內涵、哲學基礎、歷史地位、組成結構、理論、經驗、技術、方法和方葯等,明確其長處和短處,藉助現代科學技術與方法進一步確認其理論、經驗、技術、方法、方葯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以及不科學和不合理之處,並開展橫向比較,擇優發展,弘揚中國傳統醫學精粹,能夠有力推動現代醫學文明發展,造福中華民族,造福全人類。

㈡ 中醫養生是研究什麼的

預防疾病和保健養生吧。

我用過挺多中葯成分的護膚品、精油之類的東西,最明顯的感受有點像調理身體,有些中葯保健品也是。

㈢ 你是如何看待中醫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

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特點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

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

㈣ 上海哪家醫院看消化不良好

您好,建議你可以給孩子服用一些促進胃動力的葯物,如媽咪愛飯前半小時服用,這種情況一方面是葯物治療,另一方面是一般治療,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蔬菜與水果,飲食中必須有適量的纖維素。
寶寶消化不良等引起的,現在應服用消積化食的葯物,同時少量多次喂養。 指導意見:寶寶有消化不良的情況,說明寶寶的脾胃虛弱,最近有積食的情況了,可以給寶寶吃點消積丸,健兒消食口服液等幫助消化的葯物,媽咪愛可以繼續服用。

㈤ 有哪些關於養生之道的經典書籍

關於養生的經典書籍有:《皇帝內經》、《難經》、《傷寒論》、《神農本草》,是我國醫學四大經典著作。
《皇帝內經》分為《靈樞》、《素問》兩部分,起源於軒轅皇帝,代代口耳相傳,後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於春秋戰國時期集結成書。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傳說為戰國時秦越人(扁鵲)所作。本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實際上扁鵲在史記上有記載,但並未記載他的著述,客觀的說這本書應該是中國古代人民的集體智慧,後代學者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就像民歌一樣,作者不是創作者。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熱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10卷,東漢張仲景撰於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 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名為《金匱要略方論》。傷寒在中國古代是對熱性病的通稱,並不是某一疾病的專門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誘因當作病原,所謂「人之傷放寒者則為熱病」意思是說,凡人受了風冷,就會患發熱的病,認為一切發熱的病,都是因受冷發生的,所以通稱「傷寒」,因此「傷寒」二字,包括多種流行性熱病。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的傷寒也正是該義,與現代的傷寒症無關。
《神農本草》又名《神農本草經》,簡稱《本草經》、《本經》,現存最早的中葯學專著。撰人不詳。相傳在神農,黃帝之時,神農氏嘗百草並著登載各種草石功效的《神農本草經》。

㈥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你了解的有哪些呢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㈦ 提問,誰是最出名的針灸推拿名醫,最好有證據

石學敏
說實話 我學針灸推拿 前輩面前提到最多的就是他 他最牛
下面把他資料發一下,別說我是粘貼黨哈
石學敏,男,中醫、針灸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中醫針灸學專家,博士生導師,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天津針灸學會會長,中國針灸臨床研究會副理事長,歐洲傳統中醫協會顧問,聯邦德國巴伐利亞洲中國傳統醫學研究第一副院長。1938年6月6日出生於天津市。1962年畢業於天津中醫學院。現任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天津市授銜針灸學專家。自 20 世紀70年代初開始潛心研究世界公認的三大疑難病之一的中風病(腦梗死、腦出血)的針灸治療,創立「醒腦開竅」針刺法,開辟了中風病治療新途徑,提高了中風病的治癒率,降低了致殘率。現在「醒腦開竅」 針刺法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現已達分子基因水平。20世紀80年代初創建的「針刺於法量學」的學術概念,填補了針灸學發展的空白,並廣泛應用於多種疑難雜症的治療中。多年來,巳取得20餘項科研成果,發表論文 30 余篇,培養博士研究生20 余名。 先後出版《中醫綱目》《石學敏針灸學》等著作 20 余部。「醒腦開竅」 針刺法及「手法量學「己多次入選高等教育教材中。近年來,在「醒腦開竅」 針刺法的理論基礎上,創立了「中風單元」療法,先後發明「腦血栓片」、「丹芪偏癱膠囊」針葯並用,為治療腦血管病開創了新的思路。
石學敏院士是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針灸學科學術帶頭人,從事針灸學和老年醫學的臨床、科研以及教學工作已愈40餘年,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使得他師古而不泥古,勇於創新,敢為人先,形成了其獨特的學術思想體系。石學敏院士始終如一地堅持繼承發展和弘揚中國傳統醫學,堅持「中西結合、融西貫中」、針葯並用、形神兼備。他創立的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病取得了顯著療效,創造了世界醫學史上的神話。他率先提出針刺手法量學理論,並開展相關研究,對捻轉補瀉手法確定了新定義和量化操作,使傳統針刺手法向規范化、量化發展,極大的推動了中醫現代化進程。依據四十多年的臨床經驗,結合獨特的學術思想,開發了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三類新葯「丹芪偏癱膠囊」,本品臨床療效顯著,充分體現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精髓,已順利取得新葯證書,並投入市場。
石學敏院士依據傳統中醫理論,整合多年的臨床研究和現代葯理研究成果,採用國際公認的診療標准,針對中風病的病因病機特點,逐步形成以「醒腦開竅針刺法」和「丹芪偏癱膠囊」為主,配合康復訓練、飲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療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獨特的、規范的中醫中葯治療中風病綜合治療方案——石氏中風單元療法,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列為十大重點推廣項目之一,石氏中風單元療法是對國際「卒中單元」概念的完善和貢獻。他強調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使二者在臨床上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中西醫結合指導了方向。石學敏院士從醫四十多年來,博覽群書,集眾家之長,匯中外之萃,學驗皆豐,其高尚的醫德,精湛的藝術,深受患者信賴、同行贊譽及國際友人的歡迎,被中國工程院院長朱光亞譽為「鬼手神針」,他在針灸治療中風病、延髓麻痹、中樞性呼吸功能衰竭、各種痛證、病竇綜合征以及老年期痴獃等疾病的卓著療效使其名揚海內外。
在臨床工作取得累累碩果的同時,他致力於針灸的科學研究,帶動國內針灸臨床科研達到分子生物學水平。他引進日本快速老化動物模型鼠,填補了我國實驗動物的一項空白。由他主持完成的「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的臨床和實驗研究」項目獲得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該項目1997年再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並於1998年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確定為全國十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之一而在全國推廣應用,2000年再次榮獲天津市科技興市突出貢獻獎。他主持完成了「針刺手法量學研究」、「血液流變學與腦血栓形成的作用機理研究」、「針刺治療『瘖痱』、『類噎膈』325例的臨床分析及實驗研究」、「針刺對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白鼠(SAM-P/8)腦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針刺對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白鼠(SAM-P/10)行為學細胞凋亡影響的實驗研究」等20餘項科研課題,其中獲部級及天津市級科技進步獎15項(次),國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學成果獎3項,獲國家專利6項,目前承擔國家「973」計劃課題。他還在國家核心期刊雜志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20餘部,其中由他主編的千萬言巨著《中醫綱目》被專家譽為繼《醫宗金鑒》之後的一部中醫臨床劃時代巨著,並獲1996年天津市科技著作二等獎。
由於石學敏院士的突出貢獻,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自1991年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多年來,先後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醫院院長、天津市科技優秀工作者、十佳醫務工作者等稱號,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石學敏院士又榮獲何梁何利獎。2001年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技成就獎。2006年12月,在由中華中醫葯學會舉辦的第二屆著名中醫葯專家學術傳承高層論壇上,榮獲「首屆中醫葯傳承特別貢獻獎」。
l999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0 年獲何梁和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1 年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技成就獎。
主要科研成果目錄
1、《「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病臨床及實驗研究》 附1-2
獲獎199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第一完成者
並獲1998年天津市第三屆科技興市突出貢獻獎
2、《開辟教學新途徑,培養針灸新人才》 附3-4
獲獎1993年普通高等黨校優秀教學成果國家級一等獎
第一完成者
3、《獨辟新徑,探索中醫博士生培養之路》 附5
獲1996年天津市教委教學成果一等獎 第一完成者
4、《針刺手法量學》 附6-8
獲1986年全國(部級)中醫葯重大科學成果乙級獎
第一完成者
5、《針刺對快速老化痴呆小白鼠(SAM-P/8)腦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
獲1995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一完成者 附9
6、《針刺對大鼠急性腦局部缺血模型腦微血管系統機能和形態的影響》
獲1995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第一完成者 附10
7、《針刺治療「喑痱」、「類噎膈」325例臨床分析及實驗研究》
獲1993年國家中管局中醫葯科技進步三等獎 附11-12
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第一完成者
8、《針刺治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的臨床與電生理實驗研究》附13
獲1994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一完成者
9、《針刺治療中風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附14
獲1991年國家中管局中醫葯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一完成者
10、《「醒腦開竅」針法對中風病療效機制的實驗研究》 附15
獲1991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一完成者
11、《「醒腦開竅」針法形態及組織化學實驗研究》 附16
獲1992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一完成者
12、《針刺的腦機制――正常大鼠腦對不同穴位刺激反映的形態學研究》
獲1994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第一完成者 附17
13、《針刺治療中風(腦梗塞)臨床研究》
獲1981年市科協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 第一完成者
14、《中醫針灸高級人才培養模式及機制》
1996年11月通過市級課題專家鑒定,已成果登記
第一完成者
15、《芒針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研究》 附18
獲1997年度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第二完成者
16、《針刺對快速老化痴呆模型鼠活性基因作用機制與臨床關系的研究》
獲1997年度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附19
17、《「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急性出血性中風的臨床研究》
獲1997年天津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第一完成者
18、《針刺防治急性腦梗塞並發心臟損傷的研究》
獲1998年天津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第一完成者
19、《針刺對快速老化腦萎縮模型小白鼠(SAM-P/10)行為學細胞凋亡
影響的實驗研究》 獲1998年天津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第一完成者
20、《針刺干預急性腦出血大鼠的實驗研究》
獲1998年天津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一完成者
21、《針刺對快速老化模型小鼠腦、肝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達水平
影響的實驗研究》 獲1999年天津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第一完成者
22、《血液流變學對腦血栓形成的作用機理探討》
獲1991年度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一完成者
五、主要論文、論著
1、 醒腦開竅針法對實驗性腦缺血大鼠心肌趨微結構損傷的保護作用.中國針灸 1998;7:18
2、 Acupuncture Effects on Levels of Excitatory Amino Acids in Brain of SAM-P/8.C.J.I.M 1998.4.(2)
3、 Brain Activity Of Rat Reflects Apparently theStimulayion Of Acupuncture Cellular and MolecularBiology™ 41(1).161-170 .1995年
4、 針刺治療腦出血54例臨床分析. 中國針灸 1984;5:11
5、 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2336例的臨床分析及實驗研究天津中醫 1989;6:2
6、 針刺治療無脈症30例臨床小結. 《中醫雜志(英文版)》 1986;3:11
7、 轉補瀉手法的應用及其量學概念.中國醫葯學報 1987;5:16
8、 針刺對腦梗塞模型大鼠微血管的形態學影響.中國微循環學會,1995年
9、 針刺對腦梗塞模型大鼠腦微血管系統的影響. 中國微循環學會,
1995年
10、 醒腦開竅針刺法對快速老化鼠(SAM)痴呆狀態的影響的實驗研究
.中華醫學會 1995年
11、 針刺搶救中樞性呼吸衰竭5例.上海針灸雜志.1987;4
12、 針刺治療便秘50例臨床研究.中醫雜志(英文版).1982,2;162
13、 針刺治療腦出血54例臨床分析.中國針灸.1984,5:11
14、 針刺治療無脈症30例臨床小結.中醫雜志(英文版).1986,3:11
15、 針刺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上海針灸雜志.1992,4:4
16、 以針灸治療為中心的中風診療體系.江蘇中醫.1999,8:3
17、 針刺對多發梗塞性痴呆模型大鼠海馬錐體細胞體視學的影響
.針刺研究.1998,4:245
18、「醒腦開竅」針法對實驗性腦缺血大鼠心肌超微結構損傷的保
護作用.中國針灸.1998,7:48
19、 針刺對老化痴呆模型鼠腦興奮氨基酸自由基作用的實驗研究.中國針.1998,11:689
20、 針刺對皮層組織神經元細胞凋亡影響的實驗研究.美國針刺研究.1999,1
21、 針刺對腦萎縮模型小白鼠腦細胞核蛋白及染色質非組蛋白的影響.
中國針灸.1999,1:43
22、 發歧黃之精髓,創時代之新意-從醒腦開竅針法的開發談針灸專
科的實驗研究.中國市場經濟文論大典.1999,9:1397
主要論著:
1、《石學敏針灸學》主編 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6年
2、《中醫綱目》主編 人民上報出版社 1992年
3、《腦血管障害的針灸治療》獨著 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 1991年
4、《針灸臨床的理論與實際》主編 日本國書刊行會 1980年
5、《中國針灸治療學》主編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0年
6、《石學敏針灸臨證集驗》主編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9年
7、《中國針灸奇術》主編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 1992年
8、《中西醫急症學》主編 中國中醫葯出版社 1998年
9、《漢英中醫辭典》主編 華夏出版社 1998年
10、《針灸治療學》主編 全國高等院校六版統編規劃教材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8年
11、《中風病與醒腦開竅針刺法》第一著者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年
12、《當代針灸治療學》主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8年
13、《針灸推拿學》主編 中國中醫葯出版社 1996年
14、《中華推拿奇術》主編 天津大學出版社 1998年

㈧ 學中醫的話,學習的科目順序是那些什麼順序最好

中醫的學習,大致可以劃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一,蒙學階段;
啟蒙是此階段的重點。需要學習的內容,在古代就是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葯性賦與湯頭歌訣這四小經典。現代的中醫教育,已經在內容上更加充實,在結構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這五門核心課程。作為在校學生,是要求系統學習的,無須多說。
對於自學者,無論內容,還是方式,都需要做適當的調整才好。因為在缺少老師指點的情況下,要系統學習上述幾門課程,存在幾個常見的問題:
1 內容枯燥,難以入目。課堂的講解可以是很豐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東西;而且教師是活的,可以根據學生的狀況,隨時進行調整。這與整天面對一本死沉沉的教科書是皆然不同的;
2 沒有重點。一本中醫基礎理論,絕不是每一個章節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臟象學說,絕不是五臟的位置在任何狀態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臟的生理功能,絕不是對臨證起到相同的指導意義的。所有的這些不同,這些輕重,是需要老師指點的;
3 易生誤解。中醫理論,非常崇尚「理解」與「領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領悟,都需要有一個認識的平台,即對概念和關系的基本認識。自學者由於缺少前輩指導,很容易在起點上走偏,從而產生對整個中醫學的偏激認識。
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種種問題,建議自學中醫者在啟蒙階段,採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1 多讀中醫前輩的傳記,以及他們關於學習方法的論述性文章。他們走過的路,看起來笨拙的很,實際上常常是中醫入門的最佳捷徑。多向前輩學習他們的學習方法,幫助將會是非常大的。這里強烈推薦一本書:《名老中醫之路》第一輯。把這本書熟讀過三遍,不但是學習方法方面可以豁然開朗,在此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這些老先生很多寶貴的學習體會,臨證心得。
2 利用好豐富的網路資源。現今信息的時代,已經把學校的大門很大程度上打開了。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比較輕松的得到機會,向各中醫院校的名師學習,收看他們講課的視頻,而且全部免費。這樣的學習,雖比不得在教室的環境里,聆聽面對面的傳授更有感覺,但比起死讀書本,總要強的多了。
3 教材的選擇要兼顧權威性和趣味性兩項原則。學習,自然是離不開教材和參考書。教材方面,還是主張正規的全日制教材。每本書都是經過幾十位專家嚴格把關,權威性是最好的。至於版本,個人比較傾向於七版教材。除針灸學外,七版教材的整體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煉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錯的選擇。趣味性的參考書,是自學必不可少的調味劑。可以讓學習多些樂趣,少些乏味。感覺目前比較暢銷的幾本養生保健書:《人體使用手冊》、《求醫不如求己》,以及《小說中醫》等,雖然在整個理論構架上,與正規學院派存在不少差異,但是作為調味品,是足可以勝任的。另外,《思考中醫》一書,更加側重對中醫理論的闡釋發揮,有不少獨到的見解。有餘力的朋友可以選讀。
4 最後,就是要強調循序漸進的步驟。一名中醫在校生,學習這幾門課的時間是三年(當然還有其他課程);古代中醫學徒學完更加精簡的四小經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所以,大家在自學的啟蒙階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和進度。太緊或太松都會為將來的半途而廢埋下伏筆。
二,四部經典學習階段
經過前期的蒙學階段,有了對中醫學的初步認識,就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習中醫的四部經典著作了。也就是《內經》,《傷寒》,《金匱》,《溫病》。
有一些學生認為經典都是過時的老土東西,不過是講中醫怎樣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嘛;我們已經學習過中醫基礎中醫診斷,還有什麼必要學習這些陳腐的東西呢?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想這樣來回答:
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有兩個不同的體系:一個是自然科學的體系;一個是人文科學的體系。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後,新興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為學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論出現。但是人文學科的發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無法替代老子的價值,孟子也無法頂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卻需要時時從孔孟的學說中汲取營養。後世當然可以發展,而且必須發展,但是經典的價值是無論誰也無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學領域里,最新的理論永遠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學科里,想要把握最先進的理論,就意味著需要用最短的時間,重溫古人曾經走過的路,再在實踐中發展創新。
「不幸」的是,醫學更多的是一門「人學」,醫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這就決定了醫學的性質本身,更趨近於人文學科。經典的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認為,既然經典是最好的,後人永遠無法超越經典,達到古人的境界,還有什麼必要學習現代的中醫教材,妄走些彎路呢?
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要想與古人交流,向他們學習,至少需要一個條件,就是我們得知道古人在說什麼。作為現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國化的環境里,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全部都是嚴重西化的。這樣的狀態,讓我們與古人之見產生了距離。雖然寫著同樣的文字,說著同樣的語言,卻無法相互理解了。中醫教材的價值,就在於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試著表達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說,現代的中醫教材,就是在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語言上的橋梁。讓我們可以比較容易的,與古人的思想發生共鳴。
那麼經典的學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當老師的都知道,講基礎課是比較容易的,但講經典課就相當的難。難就難在先是需要教室鑽進去,理解古人想要表達的所謂「本意」,接著表達出來給學生。
那麼對於自學學生來理解經典,難度自然就更大了。
對於經典的學習,我提以下幾個建議:
1 明確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確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裡的。學習經典也是這樣。先假定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對中醫理論的認識理解,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吧。
那麼這種情況下,學習的重點,就在於如何將經典中的思想用於臨床病症的治療。這樣的話,逐字逐句的鑽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許多純粹的理論探討著作也就不一定適用了。相反有些將經典的內容加以應用,條文下緊隨著治療醫案的書籍文章就要好的多。僅舉例兩本《黃帝臨證切要》(書名不一定很確切了),《經方實驗錄》。用這樣的說來配合經典的學習,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學起來才會更有動力。
如果是從哲學、史學甚至文學的角度來學習,我這里就不多說了哦。。
2 從淺到深的學習。
自學者,學習文言文有困難者,不妨先從白話文入手。雖然也會遇到譯文質量不好,影響理解的時候,但畢竟也是經過專家認可,質量相對還是不錯的。誰又能保證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評判價值的惟一標准嗎?
翻譯的版本,可參考幾部標題為《××校釋》的書,逐段譯的,質量還可以。
3 遇到問題,多參考注家。
閱讀古文,在理解上無論如何都會遇到問題。這時候,多參考幾位注家的註解,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歷代醫家中,很多是花了畢生精力來鑽研經典的。他們對經典的理解認識,常常可以為我們打開一片新的天空,開闊我們的思維,形成新的認識。學經典而不讀註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對經典的注家常以千記,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幾十家。這里不便一一介紹。相信在經典學習的過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講到的白話文的學習過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們的著作。自學者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相應的選擇來讀。
以上把中醫入門的前兩個環節大致的介紹了一下。
下面的兩個階段,即臨床摸索階段,臨證與經典相參階段,距離當下的中醫愛好者群體還比較遠,暫時先不講了。日後有機會,再繼續來談。

㈨ 朋友們,超急的,有沒有人知道從安亭地鐵如何到達上海龍華路2550號(上海宏漢中醫門診部)

乘坐 北安線, 在 曹楊路蘭溪路站 下車
換乘 44路, 在 龍華路華容路站 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