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還有平房胡同嗎
上海沒有胡同
只有弄堂
村(應該是頓的左邊加耳朵旁)
和里
坊等
現存的大多在盧灣區(不是新天地那裡商業化的那種)
不過好象沒有聽過有釣魚胡同
呵呵~
Ⅱ 大家知道上海哪裡有比較有特色的老建築
徐匯區的天平路街道和湖南路街道是上海市區老洋房最集中、品質最好的區域,佔全市同類型房屋面積的39%,為全市各區之冠。典型的有復興中路克萊門公寓、復興公寓,淮海中路的上方花園、新康花園等,汾陽路的海關高等專科學校等都是著名的花園式洋房住宅,尤其是五原路沿線的幾十年來那種當年法租界優雅的韻味至今猶存。
長寧區的新華路街道、江蘇路街道,靜安區靜安寺街道,石門路北京路附近等。
虹口區乍浦路街道、四川北路街道。魯迅公園附近原日租界。
盧灣區淮海中路街道、瑞金二路街道(主要是思南路沿線最多)等地區都有相當數量的老洋房。
楊浦的江灣地區(五角場鎮境內)也有少量洋房,如市光路三十六宅等。
Ⅲ 除了北京的胡同,上海有胡同嗎上海的胡同有什麼規矩
大勝胡同外景
華山路229-293號大勝胡同,始建於1912年,為上海著名的大型里弄住宅群,基地面積25.75畝,建築面積43417平方米。有三層朝南向磚木結構房屋116幢,另有汽車間21間,外牆為拉毛飾面;窗口等部位鑲拼清水紅磚邊飾,為裝飾藝術派手法。其中,華山路263弄一幢英國古典式花園住宅,原系北京神父德拉蒙德的住宅,因北京稱里弄為胡同,故取名為大勝胡同。在上海近萬弄堂中,叫“胡同”的僅10處左右,大勝胡同是最早之一,頗引人注目。
大勝胡同一景
華山路229-293號住宅,原是天主教會的普愛堂投資經營的產業之一。早在1843年上海開埠後,當外商在滬從事房地產開發經營獲得厚利的訊息在西方傳播時,外國教會隨即跟蹤而至。這家既隸屬羅馬梵蒂岡教廷,又掛有比利時國籍的普愛堂,約在1880年前後,已委託他人試探性地在上海購置了少量房地產,繼而設立了專職機構擴大房地產的經營。通過逐年積累,到1949年上海解放時,已擁有市區房屋基地130餘畝,建造了房屋400餘幢(座),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華山路大勝胡同,在上海里弄房屋中以環境幽雅、採光充足於同類房屋中取勝,吸引了許多知識界、工商界中、上層人士租住。
Ⅳ 上海還有平房胡同嗎
上海弄堂線路攻略
烏魯木齊里(Wulumupili)即烏魯木齊中路179弄。在區境東北部,安福路、五原路之間。初名麥琪路,以麥琪路得名,民國32年(1943 年)麥琪路改名迪化路後,曾名迪化里。1954年隨迪化路改名烏魯木齊,改今名。民國26年(1937年)建。佔地1.3公頃。有樓房178幢。
人安里(Ren''anli)即牯嶺路145弄。在區境西北部,黃河路、白河路之間。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建。為金融業陳姓房產,其房產均以人字命名,故取名人安里。有石庫門房屋51幢。居民1000人。
恆茂里(Hengmaoli)即西藏南路68弄。在區境西南部,金陵中路、寧海西路之間。約建於19世紀末。初名首安里,一說厙安里,民國 21年(1932年)取業主名字中"恆"、"茂"二字改今名。佔地1.2公頃,有樓房94幢。居民3300人。有皮鞋四廠一個車間和建信中學分部。
醬園弄(Jiangyuanlong)即新昌路432弄。在區境西北部,新閘路、青島路之間。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建。因原有著名特色老店張振新醬園,故名。有石庫門房屋43幢。居民800餘人。
復興坊(Fuxingfang)即復興中路553弄。在區境北部,瑞金二路、思南路之間。民間17年(1928年)建。初名辣斐坊,1949年後以在復興中路改今名。佔地0.8公頃,有樓房95幢。居民1600人。
梅蘭坊(Meilanfang)即黃陂南路596弄。在區境中部,復興中路、合肥路之間。民國19年(1930年)建。以業主吳梅溪、吳似蘭名字中各一字命名。佔地0.5公頃,有樓房70幢。居民1100人。
淮海坊(Huaihaifang)即淮海中路927弄。在區境西北部,瑞金一路、成都南路之間。民國13年(1924年)建。初名霞飛坊,1949年以在淮海中路改今名。佔地1.7公頃,有樓房199幢。居民2000人。
漁陽里*(Yuyangli)即淮海中路567弄。曾名銘德里。在區境北部,雁盪路、思南路之間。民國元年至民國25年 (1912~1936年)建。佔地0.3公頃,有樓房33幢。居民400人。漁陽里6號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理址,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家樓(Wangjialou) 在區境中部,古北路南段西側。明末吳、董二姓居此,名吳董二宅。後因張姓遷此,又稱張家門。清初,王姓於此置田地,建鼓樓,用作敲鍾扯旗,作為僱工耕作、收工信號,人稱王家樓,因以為名。有中式二層樓房60多間。居民800人。
左家宅(Zuojiazhai)即淮海西路442弄。在區境東南部,淮海西路西段北側,凱旋路、番禺路之間。因明清間左姓居此,故名。宅地有果園,人稱" 富左家宅"。佔地6.7公頃。抗日戰爭初期,難民紛紛在此搭棚聚居或經營作坊。上海淪陷後,商人相繼在此設廠開店。有紙漿、液壓泵、蓄電池、橡膠等廠。
亨昌里(Hengchangli)即愚園路1376弄。在區境東部,定西路、安西路之間。民國14年(1925年)建。有樓房25幢。居民500人。民國16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創辦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編輯部曾設在弄內48號(今34號)。
范園(Fanyuan)即華山路1220弄。在區境東南部,江蘇路、平武路之間。佔地5公頃。民國5年(1916年)建。有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三層花園住宅12幢。業主自詡是當時模範的花園式洋房,故名范園。居民600餘人。為區境高級住宅區之一。
春光坊(Chunguangfang)即華山路1520弄、幸福路22弄、26弄、70弄、80弄、90弄。在區境東南部,法華鎮路、平武路之間。原地為郁氏山莊(墳場),民國7年(1918年)築有通煤渣路,取春輝堂、光裕堂首字,命名為春光路。佔地8公頃。居民1800人。有鏈條、軸承、特種燈泡等廠 10多家。
姚村(Yaocun)在區境南部,伊犁路東側(近虹橋路)。明末姚永濟在此建宅,初名姚家港20世紀20年代更名"姚更浪",1949年後稱今名。民居多為中式二層樓房,瓦平房。有旗桿白石、大荷花缸等明代遺物。居民500人。
薛家厙(Xuejiashe)在區境西北部,北新涇鎮境,長寧路南側。相傳明弘治年間已成村落薛姓聚居而得名。佔地3.2公頃。居民400人。民居多中式二層樓房。村南有蘑菇場、和賭場。
湧泉坊(Yongquanfang)即愚園路395弄。在區境西部,鎮寧路、烏魯木齊北路之間。民國25年(1936年)建。因原湧泉浜得名。佔地0.5公頃,有樓房16幢。居民350人。1989年列為上海市近代優秀建築之一。
善鍾里(Shanzhongli)即常熟路111弄、113弄。在區境西南部,巨鹿路、長樂路之間。民國元年至25年(1912~1936年)建。因處原善鍾路(今常熟路),故名。佔地1.5公頃,有樓房25幢。居民600人。
火油弄(Huoyoulong)自然村。在區境中部,新華一村南,建工醫院。佔地1.3公頃。因20世紀20年代曾有煤(火)油倉庫,故名。村落呈矩形。居民400人。
獨家村(Dujiacun)位於區境北寶興路185弄。20世紀初,僅有談姓一家居住,故名。抗日戰爭期間,村湮沒。民國34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居民遷來建屋居住。少數為二、三層住宅,余為簡屋。居民300人。
塔水橋(Tashuiqiao)在區境北部,場中路以南。佔地6.7公頃。居民700人。約末形成村落。曾分稱南塔、北塔、東塔。傳黃姓曾建一石橋塌在水面上,叫塌石橋,"塌"、"塔"諧音,因名。有樓房、平房380多間。
蕃瓜弄(Fangualong)位於區境南部,天目中路、共和新路交口處西北。1949年前為棚戶區,相傳居中曾收獲一特大蕃瓜(南瓜),人稱蕃瓜龍,諧音蕃瓜弄。1965年改建成五層樓房的新村,沿用蕃瓜弄為新村名。佔地6公頃,有樓房57幢。居民6000人。北部保留棚屋殘跡,為市級保護地點。
靖遠街(Jingyuanjie)位於區境南部,即今百祿坊。上海開埠初期外輪海員往來頻繁之地,當時有粵人開設的樟木箱店,奉化人製作西服的裁縫鋪等,外國海員稱此處為"中國老街"(Old China Street).。該街於20世紀20年人由瑞康順染行改建為里弄房屋。
木樨宅(Muxizhai)在區境東北部,交通路北側(交暨路西)。相傳宋高宗時,河東人氏侯細南渡彈劾秦檜忤旨,退隱於此,親植桂樹,人稱木樨侯家宅,因以為名。佔地2公頃。民居多中式二層樓房。居民300人。
正紅里(Zhenghongli)即昌化路994弄。在區境東南部,昌化路東,澳門路、長壽路之間。約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名東京里。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紀念顧正紅烈士改今名。佔地0.9公頃,有樓房6幢。居民1900人。
甘家樓下(Ganjialouxia)在區境西北部桃浦鎮。相傳明代甘姓居此,後建樓下詞堂,故名。村落呈長方形,民居多中式二層樓房。人口400。有古銀杏樹1株,滬寧鐵路、中槎浦經過。
這是同濟大學建築史教授羅小未的文章。
簡易木板房被取締後,上海租界內開始出現用中國傳統的"立帖式"木結構加磚牆承重的方式建造起來的新式住宅。這種住宅比起早期木板房要正規?p耐久得多。它的平面和空間更接近於江南傳統的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適合於中國居民的永久性居住。它雖然無法跟過去傳統民居中層層進進?p 庭院深深相比,也無法鑿池疊石?p賞花折柳,但它畢竟還保持著正當中規整的客堂,有樓上安靜的內室,還有習慣中常見的兩廂,對於那些離開了往日的生活節奏而開始了現代城市生活但多多少少對傳統生活還有所眷戀的上海人來說,倒也更加合適。這種住宅還基本保持了中國傳統住宅建築對外較為封閉的特徵,雖身居鬧市,但關起門來卻可以自成一統。於是這"門"也就變得愈加重要起來。它總是有一圈石頭的門框,門扇為烏漆實心厚木,上有銅環一副。這種式樣的建築被上海人稱為"石庫門"。為跟後來的新式石庫門住宅相區別,早期所建的石庫門住宅又叫做 "老式石庫門"。從整體看,一個個"石庫門"單元被聯排在一起,呈西方聯立式住宅的布局方式。一排排石庫門住宅之間,形成了一條條"弄堂"。
最早的弄堂住宅大多分布在黃浦江以西、泥城浜(今西藏路)以東、蘇州河以南、舊城廂以北,即今黃浦區范圍內。如建於1872年,位於北京東路之南、寧波路以北、河南中路之東的興仁里;位於廣東路的公順里,等等。至20世紀初,仍有大量老式石庫門弄堂在建造。如位於浙江中路、廈門路的洪德里;位於漢口路、河南中路的兆福里;位於廣西路、雲南路和福州路之間的福祥里,等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租界內里弄住宅的影響,上海老城廂內外華界內,也開始大量建造起里弄住宅。如建於南市豆市街的棉陽里、敦仁里和吉祥里等。此外,在滬東一帶,還出現了另一模擬較簡陋的弄堂住宅。這種弄堂平面一般為單開間,高二層,外型類似廣東城市的舊式房屋,被稱為"廣式里弄"。如建於1900年左右的通北路八埭頭即為早期廣式里弄較為典型的實例。 20世紀以後,上海的房地產經營活動更加高漲。除老牌的沙遜洋行、怡和洋行、等大多將主要業務轉向房地產經營外,新的房地產商更是如雨後春筍。如1901 年開設的哈同洋行,1902年開設的美商中國營造公司,1905年開設的比商義品地產公司等,都是當時極有影響的大房地產商。在大量興起的房地產業刺激下,弄堂住宅空前繁榮,在全市的分布面也大大擴展了。
本世紀10年代,上海的石庫門弄堂有了一些變化。弄堂的規模比以前增大了,平面、結構、形式和裝飾都和原有的石庫門弄堂有所不同。單元佔地面積小了,平面更緊湊了,三開間、五開間等傳統的平面形式已極少被採用,而代之以大量單開間、雙開間的平面。建築結構也多以磚牆承重代替老式石庫門住宅中常用的傳統立帖式,牆面多為清水的青磚或紅磚,而很少像過去那樣用石灰粉刷,石庫門本身的裝飾性更強了,但中國傳統的裝飾題材逐漸減少,受西式建築影響的裝飾題材越來越多。這種弄堂被稱為"新式石庫門里弄"或"後期石庫門里弄"。其分布范圍也較老式石庫門弄堂為廣。較典型的例子有淮海中路的寶康里(1914年),南京東路的大慶里(1915年),北京西路的珠聯里(1915年),雲南中路的老會樂里(1916年),和淮海中路的漁陽里(1918 年),等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上海的房地產業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到30年代,上海經營房地產者已在300家以上。日益高漲的房地產業刺激了上海建築業的繁榮,也帶來了弄堂建築的又一個建築高潮。整個20年代是新式石庫門弄堂最為興盛的時期。由於地價上揚,建築向高發展,傳統的兩層高的石庫門住宅開始向三層發展,室內衛生設備也開始出現。此時期新式石庫門弄堂如尚賢坊(1934年)、四明村(1928年)、梅蘭坊(1930年)、福明村(1931年)等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在新式石庫門弄堂大量建造的同時,又從中演變出一種新的弄堂住宅形式—新式里弄。
在新式里弄中,石庫門這一住宅形式被淘汰了,封閉的天井變成了開敞或半開敞的綠化庭院。形式上更多地模仿了西方建築式樣而較少採用中國傳統建築式樣。各種建築設備也較為齊全了。其分布也由市區東部向西區發展。新式里弄中較著名者有凡爾登花園(1925年)、霞飛坊(1927年)、靜安別墅(1929年)和湧泉坊(1936年)等。
30年代後,新式里弄進一步發展,演變出一類標准更高的花園式里弄住宅。這種住宅由長條式變成了半獨立式,注重建築間的環境綠化,室內布局和外觀接近獨立式私人住宅,風格多為西班牙或現代式。 如建於1936年的福履新村、1934年的上方花園和1939年的上海新村等。
還有一些花園里弄,不是每家一棟或兩家和為一棟,而是和公寓一樣,每一層都有一套或幾套不同標準的單元,這種花園弄堂又稱為"公寓式里弄 "。如建於1934年的新康花園和建於40年代的永嘉新村等。花園式里弄與公寓式里弄,除了整體布局還有些類似於傳統弄堂的成片式布局特徵外,其建築單體已很難再視之為弄堂住宅了。
這里有一個探討北京胡同文化和上海弄堂文化的專題,
http://cul.bokee.com/special/bjVSshh/bjVSshh.shtml
感受上海弄堂的風情
http://cul.bokee.com/special/42898.shtml
--
Regards
Zach D
http://chat.201101.com (在線留言)
http://ask.201101.com (一呼百應)
http://www.201101.com (郵編201101地區的請進~)
http://www.201101.com/contact.html (聯系我)
Ⅳ 我要知道一些關於上海的弄堂與北京胡同的資料
弄堂,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經與千千萬萬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個故事,多少個典故,多少個名人,多少個記憶,與石庫門,與亭子間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築特色;弄堂構成了千萬普通上海人最常見的生活空間;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份。
弄堂,上海人對里弄的稱呼,它既不同於傳統的中國江南民居,也不同於任何一種西方的建築形式。然而,它又總是或多或少地帶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痕跡,又或多或少地帶有外來的建築景響。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徵,它也是近代上海歷史的最直接產物。
要是一個人到了上海而沒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應該要覺得很遺憾。下午時
候,趁上班上學的人都還沒有回來,隨意從上海的商業大街上走進小馬路,馬上就
可以看到梧桐樹下有一個個寬敞的入口,門楣上寫著什麼里,有的在騎樓的下面寫
著1902,裡面是一排排兩三層樓的房子,毗臨的小陽台里暖暖的全是陽光。深
處人家的玻璃窗反射著馬路上過去的車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個上海,有超過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絕大多數上海人,是住在各種各樣的
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開著一家小煙紙店,小得不能讓人置信的店面里,千絲萬
縷地陳放著各種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針線,本市郵政用的郵票,
各種居家日子裡容易突然告缺的東西,應有盡有,人們穿著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
以跑出來買。常常有穿著花睡衣來買一包零食的女人,腳趾緊緊夾著踩塌了跟的紅
拖鞋,在弄堂里人們是不見怪的。小店裡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熱心,他開著一
個收音機,整天聽主持人說話,也希望來個什麼人,聽他說說,他日日望著小街上
來往的人,弄堂里進出的人,只要有一點點想像力,就能算得上閱人多矣。
走進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開始看上海的生活,商業大街、燈紅酒綠、
人人體面後面的生活。上海人愛面子,走在商店裡、飯店裡、酒吧里、公園里,個
個看上去豐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樣了。
平平靜靜的音樂開著;後門的公共廚房裡傳出來燉雞的香氣;有陽光的地方,
底樓人家拉出了麻繩,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統統拿出來曬著,新洗的衣服散發著香
氣,花花綠綠的在風里飄,仔細地看,就認出來這是今年大街上時髦的式樣;你看
見路上頭發如瀑的小姐正在後門的水鬥上,穿了一件縮了水的舊毛衣,用詩芬在洗
頭發,太陽下面那濕濕的頭發冒出熱氣來;還有修鞋師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著
一個高跟鞋的細跟,補上一塊新橡皮,旁邊的小凳子上坐著一個穿得挺周正的女人,
光著一隻腳等著修鞋,他們一起罵如今鞋子的質量和那賣次品鞋子的奸商。
還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陽的地方坐著說話。老太太總是比較沉默,老先生
喜歡有人和他搭話,聽他說說從前這里的事情,他最喜歡。
弄堂里總是有一種日常生活的安詳實用,還有上海人對它的重視以及喜愛。這
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從十八世紀在外灘附近有了第一條叫「興仁里」的上海
弄堂,安詳實用,不卑不亢,不過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現了。
19世紀50年代,由於上海小刀會在老城廂起義,上海人開始往租界逃跑,
在租界的外國人為了掙到中國難民的錢,按照倫敦工業區的工人住宅的樣子,一棟
棟、一排排造了八百棟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發端,到1872年,瑪意巴建起
上海興仁里,從此,上海人開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個大都市,大到就像飯店裡大廚子用的桌布一樣,五味俱全。從前被
外國人劃了許多塊,一塊做法國租界,一塊做英國租界,留下一塊做上海老城廂,
遠遠的靠工廠區的地方,又有許多人住在為在工廠做事的人開辟出來的區域里,那
是從前城市的劃分,可在上海人的心裡覺得這樣區域的劃分,好像也劃分出了階級
一樣,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懷著不那麼友好的態度,彼此不喜歡認同鄉,因此
也不怎麼來往。這樣,上海這地方,有時讓人感到像裡面還有許多小國家一樣,就
像歐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樣的人,仔細地看,就看出了德國人的板,法國人的媚,
波蘭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著不同的臉相。所以,在上海從小到大
住了幾十年的人,都不敢說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塊地方。
從早先的難民木屋,到石庫門里弄,到後來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樣分布
在全上海的九千多處弄堂,差不多洋溢著比較相同的氣息。
那是上海的中層階級代代生存的地方。他們是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有溫飽的生
活,可沒有大富大貴;有體面,可沒有飛黃騰達;經濟實用,小心做人,不過分的
娛樂,不過分的奢侈,勤勉而滿意地支持著自己小康的日子,有進取心,希望自己
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識時務,懂得離開空中樓閣。他們定定心心地在經濟的空間里
過著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著可能有的機會,期望更上一層樓。他們不是那
種純真的人,當然也不太壞。
上海的弄堂總是不會有絕望的情緒的。小小的陽台上曬著家制乾菜、剛買來的
黃豆,背陰的北面亭子間窗下,掛著自家用上好的鮮肉腌的鹹肉,放了花椒的,上
面還蓋了一張油紙,防止下雨,在風里嘩嘩地響。窗沿上有人用破臉盆種了不怕冷
的寶石花。就是在最動亂的時候,弄堂里的生活還是有序地進行著。這里像世故老
人,中庸,世故,遵循著市井的道德觀,不喜歡任何激進,可也並不把自己的意見
強加於人,只是中規中矩地過自己的日子。
晚上,家家的後門開著燒飯,香氣撲鼻,人們回到自己的家裡來,鄉下姑娘樣
子的人匆匆進出後門,那是做鍾點的保姆最忙的時候。來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
地胖起來,因為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來,有一點腫了似的。她
們默默地飛快地在後門的公共廚房裡干著活,現在的保姆不像從前在這里出入的保
姆那樣喜歡說話,喜歡搬弄是非了。可她們也不那麼會伺候上海人,所以,廚房裡
精細的事還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調大閘蟹的姜醋蘸料,溫紹興黃酒,然後,
女主人用一張大托盤子,送到自家房間里。
去過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別處去,會看得懂更多的東西。
因為上海的弄堂是整個上海最真實和開放的空間,人們在這里實實在在地生活
著,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裡正穿著的塌跟拖鞋穿出來取信。
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東西走向的一般為胡同,相對較窄,以走人為主,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
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前門以北的胡同一般較寬,規劃比較整齊,前門以南的胡同一般較窄,規劃也不整齊。因為在清代時,清政府為了安全,不允許外地來京人員住在京城內,所以外地人集中住在前門和崇文門外,也因此形成了前門商業區;在外來人員中許多是來京趕考的舉人,因此形成了琉璃廠文化街,天橋地區有許多娛樂場所,北京的劇院也都集中在南城。
北京城內老百姓集中活動的場所在什剎海一帶。
Ⅵ 八大胡同是哪八個啊
八大胡同"是老字型大小城遺留下來的一個地理名詞。它的具體位置在前門外大柵欄觀音寺以南一片地區,娼寮叢處,所謂 "八大埠"是也。
舊時那裡是被侮辱的婦女含淚賣笑的地方,是官僚政客、公子王孫的銷金窟。高陽的小說《八大胡同》就是 以此為背景寫出曹錕賄選總統的丑劇的。從前北京的妓院分多 少等,一二等為高級妓院,又叫"堂"和"大地方"。"八大胡 同"頭等和二等妓院較為集中,每家門前有塊小金字招牌,上 書堂名如"春福堂"、"盛安堂"或者再加上姓氏於堂名之下。
然而"八大胡同"究竟是哪八條胡同!恐怕說不全的居多。 八大胡同又名"八埠",是哪八條歷來說法不一。確切地說,應 該是指:石頭胡同、陝西巷、王廣福斜街、韓家潭、胭脂胡同、 百順胡同、皮條營、紗帽胡同。
在中國文化里歷來有用數字表示人、物、景等的習慣。比如在人的方面有"八仙"、"揚州八怪"、"天橋八大怪"、"唐宋 八大家"。物的方面有"八旗"、"八家鐵帽子王府"、北京商業 中的"八大祥"。景的方面多了,"燕京八景"、"杭州八景"、 "西安八景",過去全國市縣差不多都有"八景"。其實,"八"字 在這里是個虛數,只是表示其多,真正計算起來豈止"八"呢?
以"八旗"為例,"八旗"有"正"和"鑲"之別,還有滿、蒙、 漢等族八旗之別,遠不止"八"了。"八大胡同"也是如此。我 所說的大條胡同只是主要的胡同而已,但不限於八條。在這方 面《順天時報叢談》一書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透徹,是這樣寫的: "……八大埠者,如王廣福斜街、石頭胡同、陝西巷、韓家 潭、朱茅胡同、朱家胡同、胭脂胡同、燕家胡同、柏興胡同、留 守衛、小李紗帽胡同、火神廟、青風巷等,是以數計之,實不 止八,且在煤市街迄東尚有王皮胡同(俗謂之王八胡同、蔡家 胡同兩處,雖為少下等級之娼寮,然均俗所謂之大街北之娛樂 處所,此蓋以西珠市口大街為徑,用以區別雅俗耳。
由王廣福斜街迄西,大半為少有聲色之小班,其東則多為二三等茶室下 處,至該處地名如火神廟本名街,現廟已敗陋而名猶存。留守 衛則遼金時之禁兵營衛故址,至今仍紅樓碧戶,舞扇歌衫,未 可謂非該地之佳運。
"八大胡同"早已成為北京歷史的陳跡,如今變成普通的居 民住宅區,若要仔細尋覓,尚能依稀辨出昔日的格局風貌來。
Ⅶ 上海石庫門在哪
石庫門是上海的老式建築,很多都是外國人所造;基本分布在內環線浦西區域內。
現在的石庫門,也泛指里弄房;有衛生設施的是新里;沒有衛生的,是舊里。
城隍廟外圍的民居,有很大部分也屬於石庫門;
黃河路、永嘉路、陝西路、高安路、乍浦路、復興路、武進路等等地方都有。
新天地的石庫門是經過改造僅剩一個外殼的石庫門。
Ⅷ 上海的小弄堂是什麼
上海的弄堂,相當於其它地方的胡同、小巷。它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它是由連排的 老房子(包括石庫門)所構成的,並與石庫門建築有著密切的關系。它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徵,創造了形形色色風情獨具的弄堂文化。弄堂的行行種種、弄堂的性感、弄堂的感動,它已經成為上海城市的華麗的背景色。弄堂作為休閑娛樂、兒童活動、交易等活動的場所。弄堂可分為廣式里弄、新式石庫門里弄 、新式里弄、花園式里弄等形式。